第五十二讲 孩子早恋行为的辨析(1)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十二讲孩子早恋行为的辨析

作者:肖江庆余锋整理:醉梅

主讲:于俊卿

教学题目:如何看待早恋及早恋辨析

学习目标:正确看待“早恋”问题,并对是否是“早恋”要有正确的判别,以避免走入误区。

学习类型:问题辨析型(问题辨别,准确分析,归纳总结)

学习重点:正确对待早恋问题

学习难点:对是否是“早恋”的判别

能力提升:学会判断,辨别正误

【内容提要】孩子早恋,你会忧心吗;这是不是早恋。

【案例】

杨女士的女儿上高三了,原本学习认真,各门功课成绩不错的她近两天突然不上学了,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饭也不吃,不时听到她在屋里嘤嘤地哭声。杨女士一改常日里对女儿的妥协态度,硬是敲开门问其原因,女儿说与自己好了一年多的男朋友离开自己了。听了女儿的话,杨女士顿时觉得心慌意乱,她过去一直认为,早恋的孩子都是因为胸无大志,学习不好,品行不端才无所事事地找刺激。自己的孩子是个要求上进的乖乖女,怎么也会这样呢?

【分析】

杨女士对早恋的认识代表了现在许多家长的观点。这种观点有一个重大的疏忽——漠视了人的生理发育和相应的心理发展。孩子从11、12岁—13、14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和身体发展迅速,并逐渐达到成熟。在此期间,由于性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导致体内性腺激素水平相应提高,促使性腺发育成熟。女性开始月经初潮,男性出现遗精。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被自身的内外在性特征变化所吸引,对自体的性冲动感到疑惑和欣喜,同时注意到了性别问题。他们开始对周围的异性关注,并对某个人发生好感。应该说这种好感和关注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本能的自然表现,不足为怪。但是,目前在我们的中学里,这种好感已被上升为学生们热衷的,家长们谈及恐慌的“早恋”。人们经常在公众场合看到年少的男女中学生拥抱在一起,旁若无人的说着悄悄话,相伴相随难舍难分。从行为上看,已不再是好感和喜欢,而是依恋。于是,有人说孩子们在不合时宜地“早恋”。

每一位父母都是“恋爱”的过来人,对恋爱带给自己的甜蜜、激情以及经历过的烦恼记忆犹新。所以,家长们清醒地预见到,中学生谈恋爱必将转移孩子们学习的注意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才竞争越演越烈,孩子的前途与当前的学习密切相关,怎能在打基础的节骨眼上让孩子放松学习呢?爱子心切的家长和关注升学率的学校不谋而合的开始对“早恋”进行全面封杀。据各地报道,有的学校对男女生进行分班制,以减少异性学生接触的机会来杜绝“早恋”发生。还有的学校逢会必谈“早恋”,对有迹象的学生进行点名批评。有的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经常不断地以警告的口吻给孩子做预防谈话。然而,这些苦口婆心的谈话和禁锢的方式不但没有能制止“早恋”的行为,反而有蔓延趋势,有的地方还引发了令人心痛的结局。曾经有一位女学生因为被老师怀疑在谈恋爱,不允许

其上课,就采取了自杀行为。

面对孩子们的对抗反应,家长们常常感到无奈,孩子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发现孩子在早恋,就恨不得一下把它扑灭在萌芽中。但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又特别强,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引起事态恶化,既怕孩子伤及身体,也怕在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对学习更加不利。面对孩子的“早恋”,家长到底该怎样做。

【了解原因】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寻源。只有知道青春期孩子们为何会“早恋”,父母们才有发言权。

性发育是早恋的生理基础,使人萌生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感体验,滋生了对性的渴望。在过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种渴望不能公开表达,多数被压抑在内心深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心理上的成熟,这种朦胧的情感慢慢淡化,最终成为永久的秘密。然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开放政策,在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引进入了西方的文化,包括对性的认识和理解。在成年人都没有认识清楚的背景下,青春期的孩子们却以他们特有的接受能力率先尝试了。让家长和学校在应对中失之良方,措手不及。

再者,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也在迅速发展,高涨的自我意识促使他们追求自尊和平等,在同伴面前刻意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他们一方面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诲,视其为有碍自身发展的障碍,表现出极强的反抗心理;另一方面,他们重视朋友关系,在意同伴的评价,希望在同伴中处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他们在有意挣脱父母关注的同时,又急需他人弥补自己渴望被关爱的要求。找一个能给自己力量,或能给自己温馨的异性同伴就成为孩子们的需要。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孩子对异性同伴原本没有自发的情感冲动,只是看到其他同伴有了固定的异性朋友而不甘落后,也急忙寻觅一个,生怕自己没有异性朋友就会被他人笑话为没有魅力。

客观的看,年轻人与异性相处确实有其积极的促进自身成长的意义。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感受的事父母对自己爱的宽容,对性别角色的意识仅仅停留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上。作为一个未来的社会人,这点知识和经验显然不够。在与一位年龄相当的异性朋友交往中,对方会给予自己许多不同于父母的性别期望和要求,促使孩子们从新的角度看待自己,要求自己,改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确有其事。有个中学生因为爱慕同校的一个异性同学,他深知对方的学习挺好,怕自己被对方拒绝。因此,努力在学习上和运动会上下力气表现自己,以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此招果然奏效,在获得了对方的青睐之后,两人比着学习,并且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其父母也感觉到孩子不仅学习自觉了,而且知道将自己收拾得干净整齐,独立生活能力强了,还学会遵守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对异性的追求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和修养。

但是,从统计数字看,中学生的“恋爱”是很脆弱的,多数学生不会善始善终,不能一直将友谊延续为婚姻。很多情况下他们不能脱离自我为中心的处世模式,思维的片面性、表面性以及情绪的强烈性和固执性,使他们难以应对人际间的不同意见和摩擦,矛盾的反复激化导致他们随时终止友谊。那些很认真地对待异性朋友关系的中学生,在被动终止关系后,通常难以面对,会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自己。

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早恋”呢?

【建议】

1、关爱孩子的成长,做孩子的朋友,不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出现太多的情感空缺。即使是青春期的孩子,逆反是一般现象,但也绝不是什么事都逆反。逆反程度的强与弱,也受父母在与孩子交往中的意识和态度的影响。如果总认为孩子是一个被管理者,被控制者,父母的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出更多的强制,被强制的孩子要么以相同的强度发起抵抗,要么以消极的方式进行被动抵抗。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无话可说,得不到心理慰籍,就会把目光移向家庭之外,在同伴中寻找可以替代父母的情感寄托人。

2、关爱孩子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通常父母会对孩子的如意表现表达出对他的爱,但是,当孩子的表现没合父母的意或犯了错误时,父母会指责孩子,甚至会在肉体上惩罚孩子,让爱变成了恨。如果父母能够就事论事地帮助孩子分析错在何处,并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即使表现出的态度很严肃,孩子也能接受。因为孩子愿意让自己更好,他们需要父母诚心诚意的支持。切忌不要笼统的讲大道理,更不能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

3、开诚布公地给孩子讲解性知识,让孩子能够用科学的视角看待自身的发育和性心理需求。父母的坦诚会让孩子感觉性的发育和需求无神秘感,用不着刻意去挖掘什么秘密。同时告知孩子要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会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先澄清自己的性观念,补充性知识。

4、与孩子谈谈恋爱的体验和心得,帮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喜欢、好感和恋爱。倾听孩子交朋友中的体验,分享孩子的快乐,也预先告知可能会有摩擦和矛盾出现,可能会遭遇情感上的挫折,给孩子做一些心理准备。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可以辨明自己真实的感受,评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重新把握自己与同学相处的关系。如果预见中的挫折真的出现了,孩子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心理上的安慰和帮助,父母的支持尤为显得重要。

当父母相信孩子和尊重孩子时,孩子也会相信和尊重父母;当父母把孩子当作成年人看待时,孩子也愿意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朝向父母的期待,塑造自己的成熟。

案例辨析:这是早恋吗?

【案例回放】六年级女生“爱”上公交车司机

四年级的时候玲玲家里搬家了,住处离学校比较远,父母又忙于工作,每天玲玲都是自己搭乘公交车上学放学,意想不到的是,日久天长,玲玲竟然对她每天乘坐的这趟车的公交车司机产生了好感。

六年级上学期开始,学校要选拔体育尖子生,一向不是很喜欢运动的玲玲向父母表示她要报名,由于选拔体育尖子生需要在下午放学后留校测试,所以玲玲延迟了回家的时间,当时家长虽然觉得有些意外,但也没有多想。两周过后,玲玲又向父母提出要报名参加学校在课后组织的兴趣小组辅导课程,父母对此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就这样,玲玲在六年级上学期里,总是早出晚归,每天天黑了才到家,一度让父母觉得她学习太辛苦。

可到了六年级下学期开学的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找到了玲玲的母亲说,玲玲好像有早恋的倾向,上课走神,并且最近学习有明显的下滑。老师的话把玲玲的母亲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啊,玲玲不是还每天留下来参加兴趣小组辅导吗?”结果老师一查出勤纪录,发现在一整个学期的课外辅导里,玲玲只上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