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小学教育

合集下载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1、虞庠之学:《孟子》:“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黄绍箕(清):“古者之教,家有塾,党有庠,乡有序,国有学。

”2、学校的原始形态:庠:饲养家畜――储存谷物,又名“米廪”,由老人看管并照看和教育少年儿童校:木囚。

木头围成的养马之所,后演变为习武、比武之所。

夏代的学校,有“序”、“校”两种,都非常重视军事教育。

3、商代的学校礼乐教育、宗教祭奠礼仪、射商代已有了成熟系统的文字以及成文的典册,商代还出现了“瞽宗”这种学校形式。

习礼、习武是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

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也学习其它综合性的礼仪行为。

天文、历法方面已有很大进步,算学也已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

4、周代的学校“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主要体现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从设置上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

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

"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

西周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

“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射”指射箭,“御”指驾车。

"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5、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教育衰废,私学兴起。

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重点笔记

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代,教育扮演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为主线,探讨当时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的影响等方面。

一、语家、法家及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主要由语家和法家两个学派主导。

语家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君子,注重礼仪、音乐和文学的教授。

他们通过经书的阅读和经典的讲授,传授道德修养和经典文化。

法家则强调实用主义,注重法律、政治和军事的教育。

他们主张以法律为准则来管理社会,培养出具备执法和治理能力的人才。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学派,被合称为“百家争鸣”。

这些学派以各自的理论和思想为基础,对教育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实践。

例如墨子学派重视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普及教育,追求社会和谐;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的修养,并以孔子为代表;道家注重个体的成长和修身养性。

二、尚德兼备的教育目标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目标强调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德才兼备指的是培养具备良好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

在这个时期,德行被认为是人才的根本,而才能被视为实现德行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以及各种技能和才能。

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礼仪、音乐、文学、历史、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教授。

礼仪教育以仪式和礼节为核心,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道德观念。

音乐和文学教育通过音乐演奏和文学创作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和艺术修养。

历史、政治和军事教育则旨在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治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学习环境在春秋战国时期,教学主要采用师徒传授的方式。

学生通过拜师学艺,跟随老师学习各种技能和知识。

师徒制度强调师傅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注重个体的发展和成长。

学习环境主要是私塾和学堂。

私塾是指富有的家庭或地方政府设立的小型学校,教育对象主要是有一定财力和社会地位的学生。

学堂则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举办的大型学校,向全体学生提供教育机会。

这些学校通常设有图书馆和课堂,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第二章 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历史脉络第一节中国小学教育的萌芽与初步形成期(从上古到隋唐)我国重视儿童教育的传统源远流长,很早就产生了对儿童进行教育的专门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和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的虞舜时代,就已经有了类似“小学”的教育机构。

中国古代小学的产生,自然有一个漫长的从萌芽直至成熟的历史过程,从“庠”或类似性质的教育场所的出现,到规范、系统的儿童教育机构的确立,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变化。

一、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一)远古时代“小学”教育远古时期由于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只能从零星的史料中得出一些有关小的介绍:《文献通考·学校考》:“有人斯可教,有教斯可学,自开辟则既然矣。

”说明从开始有人类,教育便随之产生。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通典·礼十三》:“有虞氏大学为上庠,小学为下庠。

”其中的下庠均为当时的“小学”教育机构。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庠”这一最早的教育机构,它是如何运转,担任教师一职的教育者们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我们从国老和庶老的身份与生活经历中,来对当时的“小学”教育内容做出个大概的推断:“下庠”教授生活、生产知识,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当时农业为主的社会情况也是紧密联系的,教授他们生产、生活常识。

(二)夏、商、周时代的小学教育1、夏代小学教育的萌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这是夏、商、西周统治者共有的国策,这种政治上的策略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策略的制定和发展,使得军事教育和宗教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

夏代由于战乱频繁,其教育侧重于习武。

我国的小学教育独立形态的萌生可能也是在夏代中后期。

由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学校产生所需要具备的的一些基本的社会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加之,夏代已有较为成熟的文字,就使得学校教育开始萌芽。

从有关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春秋战国启蒙教育

春秋战国启蒙教育

春秋战国启蒙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启蒙教育开始逐渐兴起,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这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相继兴起,各种思想学说开始在社会中传播,教育内容也逐渐多元化。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开始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也开始系统化、科学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启蒙教育开始逐渐兴起,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礼乐教育,而是开始注重培养人的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

儒家提倡“教学相长”,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对后世教育理念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儒家的教育思想也强调“格物致知”,注重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这对后世的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提倡“无为而治”,这也为后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法家则强调法制和规范,提倡严格的教育管理和纪律,这对后世的教育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启蒙教育开始逐渐兴起,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家庭教育向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相继兴起,教育内容也逐渐多元化。

同时,启蒙教育开始注重培养人的思想能力和实践能力,儒家、道家、法家的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对后世的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的教育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

小学教育学概论重点

第一章、小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填空题)1、我国的小学教育殷商时代可能已经产生,西周时“学在官府”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所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2、世界上最早的小学是产生于古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宫廷学校,建于公元前 2500 年左右。

3、近代初等教育机构最早产生于 16 世纪的德国。

4、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初等学校建设的特性、原理、原则、学制、组织及方法等。

5、我国自办的近代小学开端与 1878 年 (清光绪四年) ,其标志是张焕纶在上海创办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

其课程有算术、礼仪、游戏、技艺等,教学法以俗话译文言。

公立小学正式成立于 1897 年,是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

6、我国近代小学教育章程的开端是在 1902 年,标志性文件是清政府颁布的《钦定蒙学堂章程》、《钦定小学堂章程》,它们又被成为壬“寅学制” 。

7、 1944 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继续教育构成连续的普通教育学校体系。

8、 1986 年 7 月 1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9、教育政策四大法规:1、《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尊重儿童四大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我国青少年主要的合法权益有:优先生存权、全面收教育权、受尊重权、安全权。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

4、《小学管理规程》是规范小学内部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行政规章,对小学入学以及学籍、教育教学、人事、行政、校舍、设备经费、卫生保健安全以及学校、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简答题)答: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制约小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时教育内容的决定因素。

、三、文化传统对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影响。

小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小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小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小学教育是从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发展而来的,它在世界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小学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尽管当时的教育形式与现代相比有很大差别,但依旧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小学教育起源与发展的重要线索。

古代小学教育古代小学教育主要以教授基本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技能为主。

在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商周时期,当时的教育是以师徒制为主,孩子们跟随老师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了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应该普及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受到教育。

这对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中国相似,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的小学教育也非常重要。

古埃及的小学教育主要侧重于教授写作和计算技能,而古希腊则注重教授语法、音乐和体育。

这些古代文明的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现代教育的基础。

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小学教育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更全面的教育系统。

在18世纪,普遍义务教育的概念开始在一些国家兴起。

法国的贝辛根定律正式确立了小学教育的地位,规定了6到14岁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这一制度为现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得到了其他国家的广泛借鉴。

19世纪,小学教育开始普及到更多的国家,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

美国在1852年设立了第一个公立小学,德国也在同一时期开始实行普遍义务教育。

这些国家的教育制度为小学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实施平台。

20世纪,小学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小学教育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社交技能。

教育机构开始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例如活动教学、项目学习和信息技术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小学教育的特点和挑战小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

小学教育的特点在于它针对的是6到12岁的儿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特殊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古代学校的演变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古代学校的演变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古代学校的演变(一)传说时代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期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二)夏商周时期1、夏序、商瞽(gǔ)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2、西周的国学与乡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称呼,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三)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文人流落到全国各地,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

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2、孔子与私学孔子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四)秦汉时期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小学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小学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的小学教育
一、官学衰落 公元前770年始,教育史上进入了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的新时期。 官学形同虚设。 诸侯国为巩固政权,重视宫廷教育,力图把自
己的子弟教育好。宫廷设专职师、保、傅负责 子弟教育。 公族及卿的子弟则设“公堂”由公族大夫教育。
二、私学的兴起: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私学是融初等、高等、专门教育为一体
小学教材
古代小学教育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儒家经典、文学艺术、谚语格言、童谣
民歌、歌谣口诀、科普读物。 其中最为典型、最为系统的,是蒙学课
本,它是中国古代小学的通用教材。
小学教育注重识字与习字,教材是适应这一要 求编辑而成。
《史籀篇》:西周晚期官学字书,贵族子弟的 识字课本。
《仓颉篇》《凡将篇》《训纂篇》《急就篇》。 汉代小学教材有影响的还有: 《通俗文》《女史篇》《杂字指》《飞龙篇》。
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材对于汉代有较大 继承并有所创新。
三国尤重《论语》、《孝经》。
晋代主要是《急就篇》。此外,晋人编 写的有王义《小学篇》;无名氏《始 学》;杨方《少学》;束皙《发蒙记》; 顾恺之《启蒙记》;郭璞《三苍注》。
南朝梁代周兴的作用。
崇法排儒的文教政策与秦代小 学教育
政策:焚书坑儒,以法为教、已吏为师,书同 文字等,使学校教育受到较大挫折。
但秦对小学教育发展仍有贡献: 适合蒙学教材的知识的保留; 文字的统一;以小篆为字体的小学教材:李斯
《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 篇》 秦律对学生及儿童的保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立小学
官学教育主体为时兴时废。 官立小学比较零碎、不够系统,教育教

第二章_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_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内容
(1)思想教育。一是敬事鬼神,崇拜祖先,把 祖先看作主宰自然界和人间祸福的神,事无大小都 要占卜,乞求神的旨意。
二是“孝”的教育,“尽孝”是一种社会准则,这 点从甲骨文中“教”字的写法可以看出。孔子说: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2)政治教育。学习先王的治国经验,巩固统 治地位。
3.私学的产生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和 具有各种专长的学者、教育家和政论家,如儒 家的孔孟荀、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庄、法家 的商鞅和韩非等。他们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社会舞台上,针砭时弊,探索革新,对加速春 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发 挥了重要作用。 4.私学的产生和发展使得私人办学形式一直保持 下来,许多私学大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教学 问题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教育理论 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论语》、 《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 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而且出现了《 大学》、《学记》等许多教育专著。
商朝青铜爵
商朝青铜尊 商朝青铜觚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朝青铜簋
商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铜卣
总之,到殷商时教育逐步发展,出现 了教育史料(典籍)、教育手段(文 字)、教育阶段(大学、小学)、教 育内容(“六艺”)。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社会 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 * 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 诸侯,建立了71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 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 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 制。为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 刑法(“刑不上大夫”)。
私学的意义
1.私学的产生和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它在保存、传递、发展和提高中华传统 文化,提升中华民族道德水平过程中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 官府”、“礼不下庶人”的由国家垄断教 育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 化的广泛传播和学术下移运动,以及百家 争鸣时代的来临。

小学教育发展历程轨迹

小学教育发展历程轨迹

小学教育发展历程轨迹一、古代小学教育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孟子・滕文公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据推测,校、序、庠都是当时的小学。

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种小学设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办私学形成了一种风气,其中,又以孔子办的私学规模最大。

此后各朝代不但有官办的小学,也有私办的小学。

二、近代小学教育1.近代小学教育的开端1878年,张焕纶所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内附设的小班,是近代小学的开端。

1897年,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中的外院即为小学,它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堂。

1898年5月,清政府下谕,命各省府州县设学堂,并将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这可看作清政府下决心推行现代小学的开始。

2.清末的小学教育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

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

培养目标是:“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以识字之民日多为成效。

”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

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

初等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4年。

培养目标是:留意儿童身心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1919年,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变化。

小学教育机构统称为小学校,招收6岁儿童入学,修业年限为6年,前4年为初级,后两年为高级,前4年可单独设立,这一学制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

4.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1840年以后,我国的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第二,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第三,逐步明确小学教育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小学教育]中外教育史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指教育机构设立于官府之中,官府垄断着学术典籍。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由于只有官府有学,民间无学术,所以要学习专门知识只有到官府之中才有可能。

这种历史现象有其客观原因:(1)、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2)、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较低。

(3)、氏族宗法制度形成的家有世业传统导致官学不分的状况。

(4)、社会分工的状况:官与师尚未分离。

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士阶层兴起,随着文化教育的下移,私学骤兴。

根据现有的历史材料来看,私学的首创者是孔子,它是由学在官府向百家之学的转折点。

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历史潮流。

稍后一些大办私学的是墨子。

此外,还有道、法、名、农诸家都有私学,从师成为一时的风尚。

各学派都有自己的信仰,以私学为中心,结成政治集团,虽未掌握政权,但活动量很大,由于这时期私学的巩固和发展,为几千年的私学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私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

它冲破了政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的独立化过程。

这也是学校教育和自然形态教育的第二次分离。

3、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对象,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中的“类”是指“种类”即族类。

不分族类就是不分庶鄙,不分贵贱。

中国教育史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史第一部分

中国教育史部分总结中国教育史主要是理清思路,掌握人物,识记史实。

一、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人性与教育的作用孔子:人性论:1、孔子提倡:“性相近,习相远”,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2、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很重要,“烧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人应当钟声不断受教育,这样才是知识的站我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还认为认得生活或经营当受到重视,应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派出小计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另一方面强调社交的选择。

3、从“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出发,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习相远,指的是中人的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

人性与教育的作用1、对社会的作用,“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对社会发展有中的作用,实力郭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提出了“庶”“富”“教”的理论(结合书上看);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苛政,以教育作为市政的基本手段,宣传忠君小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2、依据,“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可知,孔子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的作用。

孟子的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性善论1、课本第一句(67页),大纲第一句(67)2、大纲第2点的三个部分。

荀子人性论与教育的作用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根本错误的,在于不懂得“人之性伪之分”,并认为人性从根本上说是恶的,荀子的人性论可归纳为一下三点。

2、“性伪之分”,性值得是人的先天素质,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素,伪指的是后天的习得,指人为,是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性与伪分别是先天素质与后天习得,应把两者区分开来,又指出人性本恶,但人性可以被转化,这也体现了教育必要性的作用。

[小学教育]希腊古典文化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比较2

[小学教育]希腊古典文化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比较2

希腊古典文化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比较希腊古典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根基,如果追究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就得追朔到希腊了,而对于希腊古典文化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比较就显得很重要了。

这个比较并不是为了证明希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孰优孰劣,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每个文化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和特点,一个真正文明的民族就是要不断的从各个文化中吸取精华,兼容并包以达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其前提是对外开放,促进本国与外国的交流。

希腊位于欧洲东南部爱琴海沿岸,具有较强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它继承继承了克里特和迈锡尼文化,以海上捕鱼和商业为生,造船业发达。

海上的气候琢磨不定,很少有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使得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古希腊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追求个性解放。

早期的希腊人崇拜酒神,不顾一切束缚追求肉体与精神的享乐。

而中国人源于黄河流域,距海较远深处大陆内地决定早期中国人较为保守,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连年战乱,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对人民的思从而在希腊与中国几乎同时出现了文化繁荣时期。

无论是古希腊还是古代中国,宗教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当时的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无法解释当时的自然现象,对于自然灾害素手无策,因此便向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来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进行。

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而农业生产与气候息息相关,一个好的天气决定了一个好的收成,因此人们就宰杀牛羊等牲畜祭祀神灵,保佑有一个好收成;而希腊崇拜的神灵更多的是惩处邪恶,拥有一个和平、幸福的生活环境。

希腊的神是住在某个山上的,他们和人的外貌特征是一样的,但拥有一种超人的力量,用这力量来统治世俗的人民,世俗人如果有突出的贡献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会成为神,希腊的神存在于人的周围,甚至与人共同生活,但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超人的力量。

古希腊的哲学是从宗教产生的,在酒神节的狂欢中产生了对人本性的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是后世许多哲学家推崇的对象,尼采就把自己比作狄奥尼索斯,不受神和道德束缚。

小学教师资格笔记

小学教师资格笔记

第一章、教育基础1.小学:学龄儿童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

现分为五种: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完全小学、中心小学、实验小学。

2.《癸卯(gui mao)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第一次系统构建以大、中、小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系统。

3.《教育大辞典》—(1)古代小学教育:先秦至鸦片战争前{夏代:“庠xiang”“序”“校”;商代:“学”“瞽宗”;西周:以官学教育为主,分“大学”和“小学”;春秋战国:私学骤兴,百家争鸣;秦朝:“崇法排儒”,学习法律知识和“为吏之道”;汉朝:“独尊儒术”,蒙学,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史籀(zhou4)篇》《千字文》;魏晋南北朝:玄学清谈;隋唐:崇佛尊儒,兼重道教。

以白居易的诗歌突出。

教材有《开蒙要训》以教学识字和基本常识为内容,采用四言韵语。

《蒙求》以历史典故为内容;宋元:崇尚理学为此时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

宋徽宗宁元年1102年,颁布全国统一的小学制度,是我国古代小学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民间私学有私塾、义塾、村塾、乡学和冬学。

识字教学教材有《三字经》《百家姓》,伦理道德教材有《童蒙训》《少仪外传》,历史教学教材有《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诗歌教学教材有《蒙训诗》《小学诗礼》,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材有《名物蒙求》。

朱熹的“理”认为儿童教学要“教以事”。

明清:官学以理学为主,御制的著作《皇明祖训》。

新编教材《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教育家王守仁“随人分限所及”的儿童教育思想。

我国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有三:①鲜明的等级性②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③刻板性和专制性}(2)近现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草创时期:1878年,张焕纶创办上海正蒙书院,拉开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改革的帷幕,采用班级授课制。

1896年,钟天玮于上海创办的三等公学,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1898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外院就是小学,是我国最早的公立小学。

1898年,御史张承缨奏请设立中小学堂。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上卷中国教育史第⼀章夏、商、⻄周时期的教育1.⻄周的教育⾏政体制——“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具有两个典型特征:第⼀,政教合⼀;第⼆,官师合⼀。

2.⻄周的教育内容——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乐射御为“⼤艺”,属于⼤学课程,书数为“⼩艺”,属于⼩学课程。

3.周宣王时太史籀做作的《史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记载最早的⼉童识字课本。

第⼆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的教育思想论教育对象与教育⽬的教育对象——“有教⽆类”孔⼦主张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旧习,扩⼤教育对象的范围。

“有教⽆类”是孔⼦创办私学的⼀条基本原则。

⼀,种族,即招收学⽣时不分⺠族、国别。

⼆,类别,即招收学⽣时不问等级出⽣、不分贫富贵贱。

三,定规,即招收学⽣时灵活机动、不循成规。

对年龄没有限制,对智⼒性情没有限制,对学习态度也没有限制。

2.教育⽬的——“学⽽优则仕”教学⽅法:因材施教⾸先要求教师承认学⽣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并充分了解学⽣对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

p23句⼦例⼦3.《⼤学》中的教育思想(1)三纲领“⼤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在⽌于⾄善。

”这是对于⼤学教育⽬的的纲领性概括。

明明德,就是使天⽣的善性——“明德”得到明复和发扬。

亲⺠,即新⺠,就是推⼰及⼈,把个⼈⾃身的善转化为他⼈乃⾄全体⺠众的善。

⽌于⾄善,就是要以达到⾄善的境界为最终⽬标。

(2)⼋条⽬⼋个教育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修身、⻬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是⼤学教育的初始阶段,其任务在于学习儒家德⾏艺能等⽅⾯的知识。

诚意、正⼼、修身,属于意志和情感⽅⾯的综合修养阶段。

诚意指意念和动机的纯正;正⼼指摆脱情绪的影响,保持认识的中正和信念的坚定;修身,指超越个⼈的⾃省和⾃律,在与他⼈的相互关系中再认识和提⾼⾃我。

⻬家治国平天下,是⼤学教育的实践⽬标。

⻬家,成为家族的楷模;治国是⻬家的扩⼤和深化,平天下是治国的扩⼤和深化。

4.《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篇专⻔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

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

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启蒙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开始兴起,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究竟是如何展开的呢?首先,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家庭教育。

在这个时期,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

父母会教导孩子做人的道理,传授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孩子的品德和礼仪。

同时,父母还会教导孩子一些简单的文字和算术知识,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其次,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师傅传授。

在这个时期,孩子到了一定年龄,父母会请一位有学识的师傅来教导孩子。

师傅会传授孩子更深入的知识,教导他们读书识字、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这种师傅传授的教育方式,为后来的儒家教育奠定了基础。

另外,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乡校教育。

在这个时期,一些有识之士会在乡村开办私塾,教授孩子们基础的文字和算术知识。

这种乡校教育为农村地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最后,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注重礼乐教育。

在这个时期,礼乐被视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们会学习各种礼仪和乐曲,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礼乐也被视为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参与各种仪式和音乐活动,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注重家庭教育、师傅传授、乡校教育和礼乐教育。

这种教育体系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春秋时期的启蒙教育也为后来的儒家教育和礼乐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小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小学的历史发展及现状小学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私塾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最初的私塾到兴办实施普通小学制度,再到现如今的普及教育,小学的历史发展是中国教育进步的缩影。

小学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代私塾是小学的前身,最早的私塾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私塾教育主要是少数贵族阶层的子弟接受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成为专业的文人。

私塾教育注重文学和文化修养,强调对经书的默写和背诵。

汉代的帝王教育起到了推动小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学校制度由帝王直接设立,专为内官和宫廷子弟所设,这些学校被称为“庠院”或“太学”。

汉代的小学教育开始引入博物学、礼仪等科目。

唐以后,私塾逐渐开始兴盛起来。

私塾教育不再只局限于贵族子弟,而是逐渐面向富裕市民和农民阶层的子弟开放。

此阶段小学的课程以经史为主,讲究教育学问和人格培养。

1931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小学章程》和《中华民国小学暂行法》,标志着小学教育进入现代学制。

从此以后,小学教育开始得到政策保障和改革创新。

小学的现状当前的小学教育已经成为了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的义务教育法,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为学龄儿童(通常是6-11岁)提供基础教育。

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健康、快乐、有礼的学生,使他们具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综合素质,为进一步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等科目。

其中,语文和数学是小学生的核心学科,他们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

同时,小学教育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开展各种综合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小学教育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许多学校开始引入智慧教育,利用电子设备和网络平台来支持教学和学习活动。

这样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学习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立小学教育

官学以高等教育或专门教育为主体,以 初等教育为补充。
汉代中央与地方小学的设置



中央官学分: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 侯学、宫邸学。 其中后两学可认为是汉代中央的小学。 地方小学为庠、序。由“三老”掌管, 成绩优异者可升入学和校。 依季节安排教学工作。 汉代官学昌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立小学


秦代官学的小学教育组织机构:学室, 规模较大。其余未考。 地方教学童者为三老,未证。 明禁私学,暗中儒学的私人讲授从未断 过。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与小学教育

汉初,并不尊儒。 汉武帝继位后,谋求大一统,最后肯定 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的建议,确认 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南朝梁代周兴嗣《千字文》,在小学教 材的发展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北朝多用《急就篇》、《孝经》、《论 语》等,也有一些私家学派的教材。


《急就篇》西汉史游编纂,是我国现存 比较完整的最早的小学识字兼常识教材。 “急就”:“速成”。 这部识字与常识教材成为汉魏及其以后 儿童学习通用的教材,流传甚为久远。
封建制文教政策的确定与小学 教育
崇法排儒的文教政策与秦代小 学教育



政策:焚书坑儒,以法为教、已吏为师,书同 文字等,使学校教育受到较大挫折。 但秦对小学教育发展仍有贡献: 适合蒙学教材的知识的保留; 文字的统一;以小篆为字体的小学教材:李斯 《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 篇》 秦律对学生及儿童的保护。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清谈与小学 教育


儒、佛、道、玄四学并存,互相吸收、 相互论证,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影响了 教学的方式方法:师生互相诘难、自由 辩论。 由于分裂和长期战乱,官学总的趋势是 衰弱,但也出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新情况和新特点:如分科教授。
小学教育体制的确立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官学:由各级政府主持、管理 二是私学:由私人或私人集团主持、管 理。

官学教育主体为时兴时废。 官立小学比较零碎、不够系统,教育教 学活动不够正规,但仍有发展。
私立小学教育


汉代的私立小学教育 私学基本类型:蒙学教育(书馆)、一 般经书教育(乡塾)、经学教育(精舍、 精庐)。 前两者可被认为是实施小学教育。 家学是更为普遍的一种小学教育形式。

私立小学教育内容:《论语》《孝经》 《诗》《书》《礼》《易》《春秋》、 数学。



《千字文》梁武帝令周兴嗣撰作,历经 1400年仍长盛不衰的千古绝唱。 全书千字,每句四字,成文押韵,共250 句,基本上无重复字,且内容丰富,通 畅可读,毫无牵强硬凑的痕迹。 千字都是古书上常用的,句子艰涩难懂 的很少,引古书、用典故的不多且不艰 深,非常适合作为小学教材。
魏晋南北朝的私立小学教育


因官学废,故私学发展。 三国时期:小学教育内容多元,丰富多 彩。 南朝:各学说都有一席之地。 北朝:以儒术为中心,较为广博,规模 大,重师承,重游历,倾向于自由择师、 自由讨论、独立思考。

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但私学较为 稳定且得到发展,教学质量也较有保障。




原因: 1、官学多重高等教育,儿童则转而求私 学。 2、官学入学有身份限制,私学则开放。 3、社会动荡,专家学者避居山野,授徒 讲学,促私学发展。 4、实行汉化政策,儒家思想及礼仪应从 儿童开始,官学有限,更依赖私学。
小学教材


古代小学教育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儒家经典、文学艺术、谚语格言、童谣 民歌、歌谣口诀、科普读物。 其中最为典型、最为系统的,是蒙学课 本,它是中国古代小学的通用教材。




小学教育注重识字与习字,教材是适应这一要 求编辑而成。 《史籀篇》:西周晚期官学字书,贵族子弟的 识字课本。 《仓颉篇》《凡将篇》《训纂篇》《急就篇》。 汉代小学教材有影响的还有: 《通俗文》《女史篇》《杂字指》《飞龙篇》。



魏晋南北朝的小学教材对于汉代有较大 继承并有所创新。 三国尤重《论语》、《孝经》。 晋代主要是《急就篇》。此外,晋人编 写的有王义《小学篇》;无名氏《始 学》;杨方《少学》;束皙《发蒙记》; 顾恺之《启蒙记》;郭璞《三苍注》。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的小学教育



一、官学衰落 公元前770年始,教育史上进入了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的新时期。 官学形同虚设。 诸侯国为巩固政权,重视宫廷教育,力图把自 己的子弟教育好。宫廷设专职师、保、傅负责 子弟教育。 公族及卿的子弟则设“公堂”由公族大夫教育。

汉三大文教政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儒家《诗》《书》《礼》《易》《春秋》 被尊为“经”,实行“尊孔读经”,成 为学校教材。


文教政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1、提高了教育的地位,有助于小学教育 的发展。 2、学术与教学内容的统一。 3、汉代学术不限于经学,为小学教育增 添了可资参考的教学材料。


二、私学的兴起: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私学是融初等、高等、专门教育为一体 的综合学校。 孔子、墨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儿童教育 从出土楚简中证实,存在有相当于小学 教育阶段的学校。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学教 育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小学教育 的奠基时期。 魏晋南北朝小学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新 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