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易混概念研究论文

合集下载

中学物理知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和探讨

中学物理知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和探讨

中学物理知识教学疑难问题研究和探讨(一)容易混淆的问题1、质量、重力、重量质量:物体的基本属性之一。

初级课本中质量被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定义容易接受,但没有反映出它的实质。

实质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重力:课本上给重力的定义是“这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显然重力与质量是有区别的。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量:对于重量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见解是把重量和重力等同一个概念看待(九年级物理“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做重量。

”),中学忽略矢量性问题,因而重量即重力。

基于中学生知识水平,教学中不区分这两个概念。

不过这样一来,解释“失重”和“超重”就比较牵强了。

例如,在图所示装置中如果让支承板和货物一起作自由落体运动。

货物将处在“失重”状态。

怎样理解“失重”呢?“失重”中的“重”到底是指重量还是指重力?如果指重力,问题就不好讲了。

重力是地球对货物的吸引而产生的力,这是客观存在的,物体之所以能够作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因为受到这个力的作用。

因此重力无论如何是不会“失”去的。

所以另一种见解是把重量和重力作为两个概念看待,重量是静止物体压在水平支持面上的力或拉紧竖直悬线的力(一般情况下,即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情况下,重力的大小和重量是相等的)。

这样对“超重”和“失重”的问题就好解释了。

按照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在日常生活和贸易中,重量仅作为质量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重心:中学课本“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处于地面附近重力场中的物体,若比地球小得多,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可看作是连续分布的平行力,这些平行力作用点称为重心。

平行力的合成:两个同向平等力合成,合力大小等于两个力大小之和;合力方向与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合力的作用点位于两个力作用点的边线间,且合力作用点到两个力作用点的距离与两个力成反比。

浅谈中学物理课程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浅谈中学物理课程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浅谈中学物理课程中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作者:郭总线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8期摘要:中学物理课程中有许多重要概念,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特点、概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予于阐述,突出概念的细微差异,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希望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启示。

关键词:中学物理;特点;正确理解;概念一、温度与温标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微观上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

温标: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一种单位制,分为华氏温标、绝对温标、摄氏温标。

二、热运动与布朗运动布朗运动:微小粒子表现出的无规则运动,被分子撞击的悬浮微粒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布朗运动。

热运动:是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原子等所进行的不规则运动。

分子热运动并不是布朗运动。

典型现象如日常生活中,香味的扩散等。

三、功与力矩功:在物理学中表示力对物体作用的空间的积累量,是标量,其大小等于力与其作用点位移的标积,国际单位是焦耳。

力矩:在物理学里是指作用力使物体绕着转动轴或支点转动的趋向。

力矩等于径向矢量与作用力的叉积,单位是牛顿一米,是伪矢量。

四、弹力与张力弹力: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若撤去外力,物体能回复原来形状的力。

它的方向跟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外力的方向相反,是一种接触力。

张力: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属于弹力范畴。

张力和液体表面张力并非同一概念,“水的表面张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这个引力试图使液体的表面积保持最小,而所有形状中,只有球形的表面积最小。

五、重力与万有引力、向心力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万有引力:一切物体之间都有吸引力,它是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是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之一,重力是万有引力引起的,是它的一个分力,另一个分力是向心力。

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的教学探索

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的教学探索

初中科学物理部分易错易混淆知识点的教学探索
中学时代的科学学习对大家来说都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物理的学习,掌握
了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可以为理解自然、控制物理现象和探究客观事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系列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有时会使我们感到困惑和无助。

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所面临的棘手知识点。

举例而言,“势”和“力”容易混淆,“刚体”与“柔体”易错,“物体”与“物质”的区别令人困惑等,表面上很像,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一旦理解不清,就会影响后期学习融会贯通。

其次,就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探索教学,使学生以贴近实际及兴趣为吸引力,
有体裁衔接的把握学科知识;再者,要容许出错,在错误中求正,将听说读写纳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巩固理解;最后,要注重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采取合作探究、把握突破等有效方式,让学生掌握初中物理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以上技能的结合,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初中物理易错易混淆的知识,而不
是学会考试模式。

应用我们日益发展的技术,将可视化、动画等新元素结合到教学中,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这些有趣的体验积累到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乐趣,也有助于改善学习效果。

物理概念论文模板(10篇)

物理概念论文模板(10篇)

物理概念论文模板(10篇)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

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到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物理概念是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

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使这门学科应用于实践。

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

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其中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是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的相互作用和结合的过程。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

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前提,是进行正确推理和判断的基础。

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透彻的理解,就不能牢固地、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技能,就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而培养各种能力。

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很大程度上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不论从掌握物理知识还是从发展能力来看,都必须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物理概念的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所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如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等。

高考物理易混淆概念

高考物理易混淆概念

高考物理易混淆概念摘要: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然而在高考中,许多学生经常会混淆一些物理概念,导致答题出现错误。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物理易混淆概念,并给出解释和例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高考物理考试。

关键词:高考物理、易混淆概念、解释、例子、答题技巧引言:物理是一门具有实验性和理论性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运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高考中,物理作为一门必考科目,经常会让许多学生感到头疼。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们经常会混淆一些物理概念,导致答题出现错误。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考物理易混淆概念,并给出解释和例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高考物理考试。

一、速度与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两个非常基础而重要的概念。

在高考中,经常会有与速度和加速度相关的题目出现。

然而,许多学生往往会混淆这两个概念,导致答案错误。

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移值与追随的时间间隔的比值。

它描述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速度是一个矢量量,即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物理学中,常常用字母v来表示速度。

加速度是物体速度变化率的量度,它表示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是一个矢量量,也具有大小和方向。

在物理学中,常常用字母a来表示加速度。

举个例子,某物体从静止状态开始匀速运动,经过10秒钟,它的位移为100米。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计算出它的速度v为100米/秒。

然而,如果我们想要计算它的加速度a的话,由于物体是匀速运动,所以加速度为0米/秒²。

二、功和能量功和能量是物理学中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它们常常会一起出现在考题中,并容易被混淆。

功是力对物体施加的作用引起的效果的量度。

在物理学中,功可以用公式W = F * d * cosθ来表示,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的大小,d表示物体位移的大小,θ表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能力的量度。

它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描述物体状态的一个标量量。

浅析高中教材中几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浅析高中教材中几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

浅析高中教材中几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作者:王金聚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6年第09期[摘要]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有些概念的外延却存在着交叉的关系,学生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不能深刻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解。

文章筛选了一些高中生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作了深度的剖析。

[关键词]物理概念混淆辨析[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52中学物理知识点丰富,内容庞杂、概念众多。

许多概念并没有像大学教材那样作深入的剖析,且有些概念还互有融合、似是而非,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和混淆。

本文从教学实践中选取了几组典型的易混淆的概念,作了简要辨析,诠释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供读者参考。

一、时间、时刻、时间间隔我们把某一瞬间叫做时刻,在时间轴上它用点来表示。

时间间隔则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它对应一段线段。

我们平时说的“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具体情况才能认清它的含义。

例如,有人问你:“研讨会是几点开始?”,他指的是时刻。

如果问,“研讨会要开多久?”,则指的是时间间隔。

生活中鲜有人会说“时间间隔”,而直接用“时间”这个词,譬如说“给你一周的时间把它完成”,这里的“一周的时间”显然就是时间间隔。

二、速度、速率、平均速度、平均速率速度和速率都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分别是:无论是平均速度,还是平均速率,都对应一段时间间隔,只能粗略地描述这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为了更精准地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

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通常叫做速率。

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速度”一词,有时指平均速度,有时指瞬时速度,有时指速率。

如天气预报中讲“风暴中心以19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风暴中心的最大风速为30m/s……”,显然,前者指的是平均速度,后者指的则是瞬时速度;再如,汽车速度计现在显示的是100km/h,显然,速度计并不能说明汽车的运动方向,“100km/h”实际上指的是汽车的速率。

物理概念易混淆总结

物理概念易混淆总结

物理概念易混淆总结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其中不少概念容易混淆。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易混淆概念,并为每个概念提供简明准确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

1. 力与压力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物理量,通常用矢量表示。

压力则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分布情况,是标量。

简而言之,力是对物体施加的作用力,而压力是力在单位面积上的分布情况。

2. 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表示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量。

重量则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时所产生的力,是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

质量是不随地点的改变而改变的,而重量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3. 动能与动量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量是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量度,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简而言之,动能与速度有关,动量与速度和质量有关。

4. 密度与比重密度是表示物体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质量,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比重是表示物体质量与同体积水的质量之间的比值。

密度是一个绝对值,而比重则是一个相对值。

5. 位移与距离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是矢量。

距离则是物体所走的路径长度,是标量。

简而言之,位移是一个矢量量,具有方向,而距离是一个标量量,只有大小。

6. 速度与加速度速度是指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是速度与时间的比值。

速度是一个矢量量,有大小和方向,而加速度也是一个矢量量。

7.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截面的电荷量,是带电粒子在导体中运动引起的电荷流动现象。

电压则是电场力对单位电荷所做的功,是电场强度与电荷的乘积。

简而言之,电流是电荷的流动,而电压是电荷在电场中的势能差。

8. 热量与温度热量是指物体之间因温度差异而传递的能量,是能量的转移形式。

温度则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强弱程度的度量,是物体内部分子平均动能的度量。

热量是能量的转移,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度量。

初中物理概念学习中的误区分析

初中物理概念学习中的误区分析

初中物理概念学习中的误区分析在初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石。

然而,许多同学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导致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影响了学习效果。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些常见的误区。

一、死记硬背概念,缺乏理解不少同学认为只要把物理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就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例如,在学习“压强”这个概念时,如果只是机械地记住“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而不理解压力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压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那么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概括,只有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外延,才能真正掌握。

比如,理解压强的概念,需要思考为什么在雪地行走时穿上宽大的滑雪板可以减小压强,而锋利的刀刃却能增大压强。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实际例子的分析,才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认识。

二、概念混淆初中物理中有很多概念容易混淆,如“质量”和“重力”,“功”和“功率”,“惯性”和“力”等。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清晰的区分,就很容易在解题时出错。

以“惯性”和“力”为例,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它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有些同学会错误地认为惯性是一种力,导致在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出现混乱。

再比如,“功”是指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而“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如果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就无法正确计算做功的多少和做功的快慢。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对比相似概念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适用条件,通过多做练习题来加深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的理解。

三、忽视概念的适用条件每个物理概念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然而很多同学在运用概念时常常忽略这一点。

比如,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热学中易混淆概念的研究

热学中易混淆概念的研究

热学中易混淆概念的研究作者:张彩萍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3期一、热学中概念易混淆的原因(一)生活经验的干扰正是因为热学与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所以也导致了很多学生容易根据生活经验来理解所学的热学概念。

用模糊的认识来理解精确的定义,理所当然地,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甚至是部分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容易将热学中的部分概念相互混淆。

(二)概念本身的相似性很多热学概念本身就有极大的相似之处,由于这种相似,就更加大了理解和区分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概念间相互混淆的可能性。

二、热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一)热量和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多少。

(二)温度和热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从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的能量的量度。

温度是一个状态量,而热量则是一个过程量。

(三)热量和功功与热量分别来自不同的相互作用。

功由力学相互作用所引起,只有产生广义位移时才伴随功的出现。

热量来源于热学相互作用,只有存在温度差时才有热量传递。

(四)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它与内能的联系是:机械能与内能是能量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都是表示状态的物理量,都能通过做功的方式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

它们的单位都是焦耳。

两者的区别有:决定因素不同;是否有零值不同;能否测量不同;本质不同;研究对象不同;改变方法不同。

(五)热能和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热能只是内能的一部分,即物体中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之和。

因此物体的热能越大,说明物体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越大,表现为物体的温度越高。

当物体的内能增大时,也可能是内部分子的势能增大,而内部分子的平均动能(即热能)不变。

(六)熔化和溶解熔化是指固态物质受热到一定程度时,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物理过程。

溶解是指液体、气体、固体物质的分子均匀分布在某种液体中。

(七)凝结和凝固凝结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物理过程,也就是液化,如水蒸气凝结成水。

浅析物理教学中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

浅析物理教学中容易混淆的几组概念
又叫物重 , 同一物 体重 力 的大 小 随物 体所 处 的高度 和
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描述的是物体在没有受 到外力作用时, 由于物体具有惯性在而表现出来的一 种运动规律, 因而惯性定律揭示了物体的重要基本属 性——惯性。惯性定律确定 了力的科学含义 , 即力是

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另外定律指出了力和
般说来成人的音调 比儿童低 , 男人 的音调 比女人低 , 响
体没有发生热传递 , 说这个物体具有多少热量就是错
度是捃人耳感觉的声音的大小。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 误的, 内能( 热能) 是物体 内部大量分子作无规则运动 ●度, 蓝 声源振动的幅度越大 , 声音的响度越大; 另外响 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 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 以我们通常不需要看见某人却知道是他在说话。” 音
点是否发生变化 , 也不论 物体是否受力, 是否运动和怎 样运动, 物体都具有这种性质。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 它不随物体的状 质量大 的物 体惯 性大 , 质量小 的物体 惯性 小 , 量 质 态、 形状、 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 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 度 , 量度,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 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 质 相同的物体惯性相同。惯性定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即每一个受教
育的学生都应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本人在实践中体
会到 只有在整个 教学 过程 中都 执行 新课 程 理念 , 能 才
复的现象, 了学生学< 扼杀 科学> 的兴趣 以及创新思维
4 热量 、 内能 ( 热能 )
在物理学中。 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放出或吸收 在物理学里, 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的高低 是由声捐振动的频率大小决定的, e 声源振动的频率大, 能量 的多 少 叫热 量 。从 热 量 的 定 义看 它 是 一 个 过程 即热量只有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才出现 , 如果一个物 声音的音调高; 声源振动的频率小, 声音的音调低。一能是由物体的热 学状态决定的( 但与物体的整体运动状态无关, 物体的 态量, , 因此 我们可以说某某物体具有多少内能。

简述初中物理概念混淆与策略

简述初中物理概念混淆与策略

简述初中物理概念混淆与策略【摘要】对物理概念混淆或理解不清造成的错误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的关键,在分析物理现象或处理物理问题时,常常会出现错误的判断,究其原因,常常是没有正确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基本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混淆概念策略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生动形象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但掩藏在其下的本质属性,却很难让人发现,只有通过对表面现象的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层层剖析,才能去伪存真,掌握真正的内涵。

那么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其概念易出现的混淆存在哪呢?一、概念混淆存在产生的原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概念不容易接受反而容易接受形象的概念,因此学习物理概念时,他们往往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一)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

有的学生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区分不清,加上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要么同时变大,要么同时变小。

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外延是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正确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

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可以抓住两个概念的差异,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种差异,进行区别。

(二)在教学中没有把基本概念的物理意义讲清楚,讲清讲透概念和规律,对每一个概念和规律要弄清它的内涵,弄清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性质,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在讲清公式的适用范围,配合练习加强运用,在运用中进行检查,深化理解,逐步达到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目标。

(三)学生通常只记住物理规律的表达公式,却没有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造成了运用公式分析物理问题的思维偏差。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易混淆点辨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易混淆点辨析

标题: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易混淆点辨析一、引言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理解物理现象、分析物理问题的基础。

然而,由于物理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和简洁性,往往容易与相似的概念产生混淆。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易混淆点进行辨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

二、易混淆点辨析1.速度与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初中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它们在含义和表示方法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可以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而加速度则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和表示方法。

2.密度与比热容密度和比热容都是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但它们在概念和应用上存在差异。

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反映了物质的紧实程度;而比热容则是描述物质温度变化与吸收(或放出)热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物质的热性能。

在实验中,学生需要注意控制变量,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电阻与电容电阻和电容是电路中的两个重要元件,它们在性质和作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电阻是电路中的一种元件,其作用是阻碍电流的通过,反映了导体对电流的阻碍程度;而电容则是储存电荷的元件,其作用是储存电能,反映了电容器储存电荷的能力。

在分析电路时,学生需要结合电路图和实物图进行辨析,理解电阻和电容在电路中的作用。

4.浮力与重力浮力和重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力,但它们产生的原因和方向不同。

浮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差而产生的;而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需要区分它们的来源和方向。

5.压力与压强压力和压强都是描述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物理量,但它们的含义和应用有所不同。

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与物体的受力面积大小有关;而压强则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对于高中物理三个易混淆知识点探析

对于高中物理三个易混淆知识点探析

撷英篇对于高中物理三个易混淆知识点探析时琳珺(四川省成都市温江中学高2015级(7)班)摘要: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对教材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或者受到能力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对于有些物理规律和物理知识点的认识会产生一定的混淆和错误的认识。

就对于高中物理知识中三个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易混淆;万有引力;向心力一、万有引力公式与向心力公式中的r 混淆严格来说,万有引力公式中的r 代表的是距离,而向心力公式中的r 则代表的是曲率半径,也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半径。

高中物理知识中的双星系统能够较好地区别开两者的差距,其中万有引力中的r 指的是具体间距数值,但是向心力中的r 则表示的是星体在进行圆周运动时产生的半径数值。

其实在课本其他章节的物理知识中也会经常碰到此类问题。

很多同学一般都认为椭圆运动的卫星在近地点与远地点的曲率半径大不相同。

事实上,做椭圆运动的卫星在近地点和远地点的轨道曲率半径数值大小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万有引力公式为F =Gm 1m 2r2,向心力公式为F 向=mv 2r,假设两者都等于R 的话,那么在近地点时则可以得出G Mm a 2=m v a 2R ,在远地点时就是G Mm b 2=m v b 2R,那么两式相比可以得到v a v b =a b ,因此v b =v a b a ,由此可知此时的r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r 。

二、非线性U-I 图像中两种斜率混淆在“描述小灯泡的伏安特曲线”实验中,伏安特曲线的走向如图1所示。

通过图示,我们可以观察到灯泡电阻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以及灯泡在某一电压数值下的电阻的具体情况,都可以根据曲线的切线斜率分析出来。

I 2)图1我们在做题时,看到这条曲线的走势,总是会认为灯泡的电阻应该是由图所示随着斜率数值的提高数值则是不断增大的,在某一电压下工作时的电阻理所当然地认为此是曲线的斜率值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把曲线的斜率错误地当成了某一电压下的工作电阻了。

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概念的误区

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概念的误区

了解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概念的误区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和现象的学科,它承载着人们对世界的好奇和追求。

然而,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常常陷入误区,导致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

本文将重点探讨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容易出现的几个主要误区,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首先,许多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物理学知识虽然有其相对稳固的理论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解决具体问题。

然而,许多学生却将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分割开来,只关注抽象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它的实际应用意义。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显得力不从心。

其次,许多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存在混淆。

物理概念作为物理学习的基石,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学生往往存在对概念的模糊理解,容易混淆概念的定义和应用。

例如,许多学生常常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混淆,难以准确地区分它们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这种混淆导致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错误理解,进而影响了对物理知识的深入掌握。

此外,部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中的数学工具应用存在困难。

物理学作为一门精确的科学,需要运用数学工具进行推导和计算。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存在困难,不懂得如何将数学工具与物理问题相结合。

这导致了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出现计算错误或无法理解数学工具的应用,进而影响了对物理知识和概念的正确理解。

最后,许多学生对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物理实验是巩固和验证物理知识的有效手段,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然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实验环节,缺乏对物理实验的积极参与。

这导致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真正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影响了对物理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知识和概念。

首先,教师应注重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初中物理教学中易混淆的科学方法辨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易混淆的科学方法辨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易混淆的科学方法辨析
初中物理教学中易混淆的科学方法辨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理论、分析、推导等都是一般物理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方法,但其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被混淆混用,因此难以为学生以正确的方法认识物理知识,分析物理问题。

实验是一种用来检验假设和增加物理知识的手段,是理论物理学的基础。

而实验的数据可以作为进一步的理论推导或分析的材料,因此,理论与实验是相辅相成的,有些物理现象不能用实验测量而只能由理论来解释,例如磁铁参数对地球磁性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由理论派出发,用数学方法分析得出结论的。

推导一般是从题目和假设出发,将物理现象分解成容易理解的多个步骤,用广义的归纳系统步骤和词语建立模型,找到推导方法,实现具体的推导过程。

有的推导会用到物理实验的结果,但也有许多实验不能进行,这时可以选择用其他实验代替,但推导的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而不是仅仅用实验数据支持结论,所以不需要实践。

分析是以“思考”为指导,引出一般性概念,用这些概念来解释现象,使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更容易理解。

需要充分利用熟悉的物理概念和知识,以及学习中习得的分析方法,熟悉的物理知识也可以被用来验证推测的结果。

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分析和理论相关,实验和理论也可以相互联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理论、分析和推导是重要的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321,朱文,邹老师,虞荫权,试论高中物理易混概念及规律的教学,2300字符00.docx

321,朱文,邹老师,虞荫权,试论高中物理易混概念及规律的教学,2300字符00.docx

试论高中物理易混概念及规律的教学摘要:本文分析了高屮物理易混概念及规律在教学屮的影响,针对学生易淆概念及规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并结合实践举例进行分析,希望通过本文中的分析和举例与各位师生朋友们一起探讨,以期达到共同交流与进步的目的。

关键字:高中物理;易混概念;分析和研究高屮物理是高屮教学屮重要的一门课程,而易混概念及规律则盲接影响教学过程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热情,本文将着重通过分析易混概念产生的原因及教学举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1•高中物理易混概念及规律在教学中的影响高中物理易混概念及规律在教学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由于学生对易混概念及规律接受程度较低,练习屮出现同类的问题时容易错误扎堆,教师难以准确判断学生整体的接受情况,无法制定岀行Z有效的教学计划,因此很难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第二,由于学生对易混概念及规律的接受程度较低,因此无法真正掌握教学大纲屮规定的序习要点,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最终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

2•对于学生易混概念及规律产生原因的分析和探究易混概念及规律的产生原因,主要分为两种: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和对相似概念的区别不够细致。

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例如:①质点,是物理学屮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但在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屮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比如,在计算汽车行驶里程时,因为距离长度远大于车身长度,因此汽车可以整体视为质点,而在研究列车进诂时间时,则不能将列车整体视为质点,I何是需要更加精确的设定某一点。

②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指用总位移比总的时间,而平均速率指的是用总的路程比总的时间,两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相同,如位移轨迹与路程轨迹重合。

针对这一类问题,需要反复思考加深理解,认准规律的本质才能掌握它。

对相似概念的区别不够细致,例如:①布朗运动与热运动,布朗运动指的是悬浮于液体(或由气体)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指的是物体里的分了永不停息地做与温度冇关无规则的运动,两种运动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得剧烈,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也不是微粒分子的运动,而是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②衰变、原了核人工转变、裂变和聚变,衰变指的是不稳定的原了核口发放出。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物理概念教学论文【摘要】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外表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准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概念混淆?一、概念混淆的原因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外表现象之后,生动的外表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

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终究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外表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到达温度相同,外表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

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外表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阻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

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

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学生学物理易陷的误区

学生学物理易陷的误区

学生学物理易陷的误区学生学物理易陷的误区论文关键词:学生,物理,误区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物理世界。

但是任何一条物理规律在生活中都不是表现得那么直接,生活中的现象与其物理本质之间总是云遮雾罩,而学生常常只看到一些事物表面现象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这大多是非成熟的经验,有些常与物理本质相悖。

学生学习物理时常过于依赖这些经验,常凭这些非成熟经验按照某种固有的思路和模式去思考问题,把习惯了的思维方式一成不变地去解决新问题。

这样凭固有的惯性思维和经验有时确实能很快解决与旧问题有关系的新问题,但也正是这样的惯性思维和不成熟的经验易使学生陷入学物理的误区。

这些易陷的误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惯性的经验思维会阻碍他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索求,造成盲目的处理问题。

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使学生不能批评地接受新知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如有很多学生总认为抛出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抛力的共同作用。

这是受力使物体运动及“抛”字的影响及干扰。

如果思维灵活些,反向思维一下,假如有抛力存在,那么它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呢?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在学习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时有些同学总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而实际上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这就是惯性思维的阻碍,没有批判性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盲目地肯定或否定一切往往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其次,学生易陷用平时生活经验代替科学结论,得出与科学结论相反的结果。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已是根深蒂固,这使得他们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往往摆脱不了脑海中的经验去分析问题,常用表面现象妄下结论。

而物理学既具趣味性又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每一个科学结论都要经过严密的科学实验才能下结论的,这样凭生活经验妄下结论势必造成错误的'科学结论。

例如,人向平面镜靠近过程中,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大的经验,就得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的结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易混概念研究论文
摘要: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轻易混淆,造成这种熟悉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熟悉,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

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熟悉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

要熟悉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熟悉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熟悉。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熟悉。

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轻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经常产生混淆。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熟悉、区别轻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熟悉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熟悉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

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轻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

例如:压力和重力。

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四周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

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

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

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

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

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非凡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

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
劣程度,定义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又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经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

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

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

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熟悉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4、在结构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

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

①小车上竖立一木块,当忽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忽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

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把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要害。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