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之成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奸雄形象之成因》

摘要:本文旨在从历史政治、文化背景、文学创作的角度探讨曹操这一奸雄形象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文学形象,他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形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曹操从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形象沦为现今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一个阴险、狡诈、残暴、狠毒的‚奸雄‛形象的这一个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渐变的、反复的过程。在这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受到政治历史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和文学创作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曹操、政治历史因素、文化背境因素、文学创作因素…………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对反面人物描写的一个高峰,是经典之中的经典。曹操的这个形象,‚能和他相媲美的也只有《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了‛。1可以说,随着《三国演义》在我国广为流传,曹操这个名字已成为人们心中反面人物的代名词。但自从上个世纪中叶,郭沫若同志接连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发展过程——序〈蔡文姬〉》等文章开始,经过众多学者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深入研究,在当今学术界中,大家普遍认为,现在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尤其是《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的形象与历史上的曹操

不符,而最主要的是曹操人格形象的问题,与历史上有较大的出入。现代学术界中,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曹操是一个才华出众、雄才大略、多才多艺的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何以在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中,曹操就成为了一个阴险、狡诈、残暴的权臣、奸雄了呢?笔者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曹操奸雄形象形成的政治、历史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反复性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而其中的基本历史事件主要是依据西晋学者陈寿所撰史书《三国志》及其后裴松之《〈三国志〉注》中所载史实,经过自己的取舍加工完成的。但是,只要将《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与《三国志》中曹操的形象作一个对比,我们便可发现,两书中有关于曹操形象的问题上,两位作者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中,对于曹操的评价是肯定的,正面的。其中所载大多数是有利于曹操形象的描写。偶有提及他:‚少机警,有权势,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也不

过是寥寥数笔,一笔带过。而对他的狡诈、凶残则尽可能的隐而不显。例如,写他杀罚过众,仅用‚讨斩之‛‚讨破之‛‚斩‛等字词。而从这些字眼看来,真理与正义是站在曹操这一边的。而对于曹操的对立面,陈寿则往往用‚反‛‚叛‛‚为害‛等字眼,以此来为曹操开脱。而其中更甚的是,陈纪中大书、特书、直书的则是曹操的功德。大量援引其所下的政令、军令,以表现其体恤百姓,爱抚士卒,优待降者。处处施仁义、布恩德。此时对曹操的评价以下面为主。

但是,在陈寿《三国志》之后一百多年成书的《后汉书》,其作者范晔在对待曹操的问题上却有着明显不同的态度。他在《后汉书〃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中说过这样的话:‚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操乃伺隙胁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操大悦而去。‛3而其后的南朝裴松之的注的态度却与范晔基本一致。裴松之广收博采,取陈寿之不载,‚以补青阙‛,时有乖离之事,可‚皆朱纳以备异闻‛,也能矫正‚纰缪显然,方不符理‛之处。在裴松之的注中,

引用晋作多达二百多种,显然,这不可能完全是无稽之谈。这时对曹操的反面评价逐渐增多。

但在此之后的隋唐时期,对曹操的主流评价又起了较大的变化。唐朝著名的皇帝唐太宗曾称赞曹操:‚匡正之功,异于往代‛4。而大诗人杜甫称赞曹霸为‚魏武之子孙‛,叹其‚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5这显然是在对曹操的文治武功的正面评价。而对曹操的奸雄的评价影响最大的也可以说是最终定论的时期是从南宋以后开始的。从此时至《三国演义》成书直至今天,曹操的反面形象逐渐被固定,成为古往今来第一‚奸雄‛。

(二)对曹操形象评价反复的政治、历史原因分析

1、西晋时期

我们知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西晋官员,那么他对曹操的评价是否就完全正确、完全公正客观?就这一点我们现在经过研究可以得知,答案是否定的,至少是不客观的。但根据陈纪所言,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当时的社会主流观点中,对于曹操的评价

是正面的,肯定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对西晋司马氏政权的由来看出一些端睨。

西晋司马氏政权可以说是在曹操奠定基础的曹魏政权中得来的。曹操戎马一生,东征西讨,统一了北方,为其子曹丕建立曹魏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丕在时机成熟时,逼汉献帝让位,建立魏国。其时,司马懿还是魏国的一名普通官员。经过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努力经营,司马氏集团羽翼逐渐丰满,到司马炎当朝时,更是权倾朝野,时机一成熟,司马炎便效仿曹丕,逼魏元帝曹奂退位,并以元帝禅位为名昭告天下,建立西晋。因此,从表面上来看,司马氏取得政权的过程是合法的,即是正统政权。那么追根溯源,也就只能承认曹魏政权是合法的,正统的。作为对一个正统的,合法的政权有着奠基大功的曹操,也就自然而然的应该是一个正面的,值得肯定的人物。也只有如此,司马氏政权的合法性才能得以保证。而陈寿作为一个为西晋统治者服务的官员学者,为维护司马氏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在撰写《三国志》时,对于涉及到曹操形象的问题时,

尽可能地隐其弊,弘其优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作为一名学者的陈寿尚且受到统治者的思想的影响,那么作为被统治的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其思想被影响的程度就不言而喻了。那么,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在西晋时期,对于曹操的主流评价是肯定的,正面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到了一两百年后范晔的《后汉书》和及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就暴露得越来越多。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司马氏政权建立的时间越远,人们对于形象中奸险、残暴的一面就暴露得越多,也就是说,随着政权的越来越稳定,在当时政权的成在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所当然的时候,人们对司马氏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的怀疑越少时,西晋统治者对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的要求也就越少时,那么曹操形象中的反面部分也就暴露得越多。

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对曹操的评价是以正面为主的,为什么在这时会出现这样与前代大为不同的看法呢?我们只需要把唐朝王朝的建立与西晋的建立,唐太宗李世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