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材简介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共包括8个单元,分别为:1.万物皆有声2.能量在转化3.天空的变化4.照亮你我5.身体的机器6.海洋探秘7.回归自然8.探索太空本教案将针对以上各个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和安排。
教学目标1.掌握科学的创新思维,学会探究和实验2.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内容和安排单元一:万物皆有声教学内容1.什么是声音2.听觉的机构3.语音可爱4.轻重的声音5.音乐的魔力教学安排1.了解声音是什么,如何产生2.实验观察吸管传声、探究声音的传播3.了解听音过程中涉及到的耳朵和听觉神经系统等4.通过语言的发音和听取进行训练和练习5.理解声音高低与音量大小的区别6.了解音乐的类型、特点,并发现音乐中包含的自然声音元素单元二:能量在转化教学内容1.什么是能量2.直线运动3.圆周运动4.风力转动器5.光能中的秘密教学安排1.介绍能量的定义和作用,并以化学能、机械能和光能等为例进行解释2.了解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对能量转化的影响3.通过风力转动器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实验,认识风能的转化过程4.了解光能的概念以及日光浴对身体健康的益处单元三:天空的变化教学内容1.观察天空的现象2.云彩的种类和形状3.雨的形成和周期4.彩虹的成因5.闪电和雷声教学安排1.经过观察、实验、动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天空的变化2.了解不同云的形态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对天气的影响3.了解雨的形成机制和周期4.了解彩虹的成因,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光的照射、折射和反射5.介绍闪电和雷声的形成机制,以及安全避雷的知识单元四:照亮你我教学内容1.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2.使用小灯泡实验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光源的类型和特征,并通过对小灯泡实验探究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2.通过实验使用小灯泡,增强学生对电流和电路连接的理解3.探究镜子的反射作用,包括平面镜和弯曲镜等并进行练习4.独立实验——白纸反射阳光成彩虹,加深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认识单元五:身体的机器教学内容1.生物的构造和功能2.体温调节3.肺和呼吸4.生物的心脏教学安排1.了解不同生物的不同构造和功能,包括人体、动物和植物等2.了解人体对外部环境温度的不同反应和调节方式,掌握身体保暖方法3.介绍肺和呼吸的作用,了解吸入氧气与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4.探究人体的心脏的构造和功能,学习与之相关的健康知识单元六:海洋探秘教学内容1.海水的成分及特点2.海洋的动物资源3.海洋的植物资源4.海洋能源教学安排1.了解海水的成分及特点,掌握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了解珍贵的海洋生物和动物资源,并掌握其分布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3.介绍海洋中植物资源的种类和用途4.了解海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单元七:回归自然教学内容1.自然与环境2.自然资源开发3.生态平衡4.土壤的保护与利用教学安排1.了解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掌握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概念2.介绍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3.探究生态怎样影响人类和地球的健康和经济发展4.介绍土壤的构成、保护与利用方式,提高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单元八:探索太空教学内容1.宇宙探索历程2.太阳和太阳系3.星座和专业术语4.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教学安排1.介绍宇宙探索历程,了解人类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探索太空2.了解太阳的形成和特点,掌握太阳系内各行星的特征3.了解星座和天文学专业术语,并进行排布和观察4.介绍星云、星际云和星体的不同,引导学生对宇宙气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本教案的设计和安排是根据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各个单元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观察、实验、动画、独立做实验等),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发挥创新思维,加深对科学认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4课今天刮什么风教学目标:1.能用多种方式观测风;2.会用风向标测量风,会观测风力的大小;3.感受到研究天气、关心天气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去研究身边自然事物的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打乱的《风力等级歌》图片,让学生看图抢答,说出与图片对应的《风力等级歌》。
(师生共同补充评价)2、谈话:刚才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那我们记住了《风力等级歌》有什么用呢?3、学生回答4、谈话:我们最好到教室外亲自去感受一下,不能光纸上谈兵呀?!我们得到外面去观测风,看看今天刮什么风?今天风级是几级?继续当好一个小小气象员!(板书)二、学生提出观测的问题1、谈话:你们外出观测风力风向,觉得自己还有那些问题要解决的?你们又有哪些观测计划和观测方法?哪些还需要老师帮助的?小组讨论一下。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学生汇报问题。
三、师生讨论问题及解决方法1:方位的认识。
在教室里学会辨别方位(八方位);介绍学校操场的方位走向。
2:风向的认识。
教师帮助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用实例讲述。
3:风向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
四、室外测量前的准备工作1、做好测量的工具准备:风向标、风力计的检查、纸带系在竹竿上;方位凳8张。
2、讨论外出测量的注意点:(1)在操场较空旷的地方测量;(2)不能挡住其他组测量;(3)观测要细致,要多测几次,才能记录;(4)动作要快,注意安全和保护校园环境。
五、学生外出测量,教师分组巡视指导1、选择地点测量。
2、及时记录。
3、教师也用自制的风力计、风向标测量,以便对照学生的测量值。
第5课气候与季节教学目的:1、能够长期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
2、能够对动植物前后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
3、能够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能够比较出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以引起学生对气候与季节的兴趣。
二、探索和调查1.小组讨论汇报:你眼里的秋季是什么样的?认识秋季的气候特征。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四、教学反思: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产生》优质教案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并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来加深认识。
2.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了解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并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应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
4.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体验合作研究的乐趣,感受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我们身处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个声音都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闭上眼睛,仔细听一下,周围有哪些声音?(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
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
6.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首先我们来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7.板书课题:9.声音的产生二、探究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1.展示音箱,向学生解释音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幼苗长大了》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幼苗长大了》优秀教案2.幼苗长大了【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衔接上节课种子发芽了,学生在继续观察长出根的小苗后,发现有根、茎、叶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聚焦学生的思维。
其中,根与茎是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作重要的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并描述西红柿或黄瓜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根的作用,了解根有吸水和固定等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茎的位置,探究茎的作用,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树枝树干都是茎。
第四部分:观察叶的构造,研究叶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活。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
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用语言和数据描述西红柿和黄瓜幼苗的形态特征。
2.说出茎的作用。
3. 说出叶的构造和作用。
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发现茎的作用是输送养料。
2.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科学态度:1.乐于长期照料植物,认真进行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了解植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资源,要认识和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说出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长期观察并能记录植物的生长。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芹菜茎、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花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在上一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别播种了西红柿和黄瓜的种子,经过一周的生长,种子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生:种子发芽了。
2.师:第几天发芽的?生:第____天。
3.师:发芽后的西红柿或者黄瓜,我们把它称为西红柿幼苗或黄瓜幼苗。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精选10篇)时间过得飞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写一份教学计划,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第一: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通过三年半接触科学课的时间,对科学学科有较高的兴趣,有一定量的科学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第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第三: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进一步深入研究学习的意识不强,学习只追求课本基本内容的掌握。
二、本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由“我们长大了”、“遗传与变异”、“进化”、“共同的家园”、“神奇的能量”、和“拓展与应用”六个单元组成。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4、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1、了解人的生命周期,儿童身体发育的特点,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等等。
2、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与其父代及同代之间有许多不同。
3、理解环境为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知道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2021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4节)
1.种子发芽了【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种植、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植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已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3说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举当地的植物资源,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
8.1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这些部分具有帮助植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相应功能。
8.2说出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本课内容的设计,依据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标准,对应新《课标》8.2“亲手种下盆栽植物的种子,观察和记录种子发芽成幼苗,再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和12.1“用简单的实验或依据生活经验,探讨水、阳光、空气、温度、肥料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教案(电子备课表格式)
有同学想把动物放在里面,估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你们想用什么动物?为什么?
应该如何观察?
三、回顾与解释
提制作肥料袋的要求:能长期观察并记录。
二次备课
激发兴趣
明确研究内容
引导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
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认识蚯蚓对土壤的改良作用。
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科学学科三年级下册教案第课时总课时
课题
B3.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在户外观察土壤的结果。
教材分析
重点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难点
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学生猜想,并把自己的猜想画下来。
提问:
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种子的里面呢?
种子这么硬,怎么把它拨开来呢?
谈话: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水泡过的蚕豆种子,下面就请大家把蚕豆种子拨开,观察蚕豆种子里面有什么?边观察边把看到的情形画在记录纸上。
学生观察。
教师巡视,鼓励学生细致地观察。为了观察得更清楚,适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指导学生观察蚕豆种子里面的每个部分,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这是什么?像什么?……
这三种土壤有什么不同?如何比较?
组织学生预测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渗水性。注意保持三个变量的不变。
组织学生做实验。
组织学生将结果与预测相对照,巩固科学探究的方法。
调查家乡的土壤可以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三、回顾与解释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农作物?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全部教案(共4课时)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不同环境里的植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基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在科学知识方面,对应课标8.3“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对于本学段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在科学探究方面,涉及到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环节。
在探究的过程中,渗透了兴趣驱动、实事求是等态度方面的培养。
本节课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植物,植物的生长地点固定,短时间内变化较小,便于学生观察、研究。
在本单元中,本课处于总领位置,为本单元后续几课的具体研究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环境。
植物长什么样?它们为什么会长在这里?如果长在别的地方,会怎么样?这些都是学生渴望得到回应或解答的问题。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或多或少观察过植物,也了解一些常见环境中生存的典型植物,这些都是本节课的教学基础。
植物本身的形态特点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学生与教师一起经过观察、比较、推理、分析,之后做出解释的。
三、学习目标1、观察几种植物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环境的特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探索活动,观察比较大叶黄杨和杨树树叶的形态特点,联系其生长的具体环境,分析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
3、通过分析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感受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爱科学的情感。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难点:探索植物如何适应寒冷环境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不同的树叶、课件、记录单学生材料:杨树和冬青叶子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白荷花和仙人掌的图片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的形态何种各样。
平静的池塘中盛开着白荷花。
荒芜的沙漠中挺立着仙人掌。
……它们是有什么本领吗?竟能在这样的地方安家!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探索其中的奥秘。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_《不同环境里的植物》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一、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第一节《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单元采取“总—分”的形式介绍植物的多样性以及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先整体介绍植物具有多样性且对环境具有适应性,再详细介绍生活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本节课教材通过三部分来实施。
第一部分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不同植物的形态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第一部分图片植物的生长环境,讨论、猜想植物形态特征和植物生活环境的关系;第三部分,认识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分析比较它们适应环境的形态特征,进一步树立植物形态适应生活环境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
学生通过以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的学习,已经初步树立了植物的多样性这一概念。
但对于植物的形态及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并未多加思考。
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图片,再对应出现这种植物的生活环境,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猜测出植物形态与环境是有关系的。
最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观察它们冬天的样子,来判断叶子的形态和生活的环境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三、学习重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四、学习难点:1.在观察和交流中,知道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通过比较、观察活动,发现大叶黄杨和杨树应对严寒的本领。
五、教学准备:教材、教学课件、每组实验材料包(大叶黄杨和杨树的叶子)、实验记录单1、2。
六、学习过程:。
最新2022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气和气候》精美教案
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天气和气候》精美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气候与天气。
3.认识适宜在不同气候特征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4.通过读图,能从降水、气温两方面区分天气和气候。
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比较降水、气温发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6.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查资料列举在适宜气候下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天气与气候的不同与联系。
难点:通过比较降水量、气温等比较两地天气与气候的不同。
三、教学用具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有关天气、气候的图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讲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了解什么是气候。
【展示】展示天气图片。
【讲述】下面几幅图片,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天气。
【提问】上节课让同学们连续记录一周天气情况,天气包括哪些气象要素?【总结】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综合状况,是指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过渡】那么什么是气候呢?天气和气候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不同的气候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一起走进天气与气候的学习。
【新课导入】知识点一:区分天气与气候【提问】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常年炎热”,有过渡】气天气气候时间短时间长时间规律一次性出现周而复始出现的地方“四季分明”,请你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总结】(1)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鲜花常开放,草木四季常青。
(2)常年炎热:最低月平均气温在18°C以上,全年皆夏。
(3)四季分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特征表现得很明显。
【讲述】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的比较产生活影响很大,提前知道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对应对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二:比较数据,分析两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展示】展示表格。
最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备课本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_______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基本情况分析通过对科学课的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学生已掌握许多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本学期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教学,一个是通过《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有周期性变化的事物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记录、研究,从而发展学生认真、细致、坚持性等科学态度,并初步认识到事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另一个是通过《土壤与生命》、《固体和液体》单元教学,培养学生对一个事物进行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多角度的认识和描述,从而发展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是根据《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并且通过探求土壤奥秘的活动,使学生获得一种真切的体验,对土壤产生亲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识到土壤和人类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识”这个问题,将他们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出来,并与他们在本单元中即将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对植物完成一个阶段性的认识。
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是以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和液体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物质世界。
这一单元的编写与《土壤与生命》有相似之处,都是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并且,不是单纯地认识固体或液体的性质,而是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大量、反复的实验,认识固体与液体固体与固体、液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认知能力。
第四单元《关心天气》,属于《标准》的“地球与宇宙”中“天空中的星体”部分,从关心天气的角度谈天气预报,即“今天天气怎么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种子发芽了【教材分析】《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教案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新版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一课题。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材料有了基本的认知,本课将继续从三个层面来丰富学生对材料及现代科技的感性认识。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通过调动各种感官器官去观察、触摸发现身边的材料,并尝试用生活经验来分类。
第二阶:理性认识阶段。
能根据材料的不同用途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分类。
第三阶段:对比总结。
分析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不同,并能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许多物品,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常识,认识物品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
但是并不具备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思想,至于各种材料所具有的特性,就更不能明白了。
因此,本节课将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探究兴趣,并通过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描述的能力。
以期树立学生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生活中材料的简单分类。
2.区分生活中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比力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态度]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树立保护天然资源,禁止滥用人工材料的环保节约意识。
【讲授重点】探究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异同之处。
【讲授难点】了解身边物品天然材料和人工材料多寡的原因。
1【讲授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棉花,腈纶,烧杯,镊子,酒精灯,火柴,石棉网、水。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展示几件物品——塑料直尺、铰剪、桌子、窗帘等。
请问:这些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制作而成的?2.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设计企图:通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知,材料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1.1我们周围的土壤 (24-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板书设计:教后记:1.2了解土壤 (24-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实验册板书设计:教后记:1.3肥沃的土壤 (24-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
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教后记:1.4土壤的保护 (24-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
(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
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四、)课后作业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
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教后记:2.1果实和种子(24-5)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1、认识果实和种子。
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
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
(每组一套)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
3、了解种子吗?发表自己的看法填写活动记录学生提出种子构造!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
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
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
2、讨论发表注意点。
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
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
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
三、讨论种子的萌发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1、讨论,发表意见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1、积极发现问题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四、交流问题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共同讨论板书设计:教后记:2.2根和茎(24-6)知识与技能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