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秦汉文学 第六章 汉书

合集下载

秦汉文学复习总结

秦汉文学复习总结

刘勰:“秦世不文”1、寿命短。

2、文化专制主义《吕氏春秋》由吕不韦的门客所编。

属于杂家学派代表作,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

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三大部份,又名《吕览》,客观上反映出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文风朴素而简炼,往往借寓言故事说理,有一定的文学意味。

《吕氏春秋》的文学成就:十二纪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编排,论文内容与四季相配,各有侧重。

春纪以论生为主,夏主乐、秋主兵、冬主死亡。

八览: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属地理范畴。

六论:由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各篇在论法上大体一致,每篇大抵分议论、故事两部份。

继承先秦诸子用大量比喻故事匡助说理的传统,在作类比推理的同时,文章显出生动性、趣味性。

记录和保存了大量寓言故事和传说,每篇文章通常都有三四个完整的故事,有时多至六七个。

寓言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

寓言故事主体往往简炼生动,中心突出,有效地服务于哲理。

故事结尾往往点明寓意。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李斯《谏逐客书》:又名《上秦王书》,写于秦王政十年(前 237)。

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艺术特点:论据充分,说理精密。

写法上多铺陈排比,抑扬开合,有纵横家气势。

文多对偶,辞采华丽。

“骈体之祖”(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刻石文:记载秦始皇的巡游封禅,采用四言韵文,浑朴庄严,气势宏伟,对后世的碑铭文有影响。

汉初黄老哲学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并对周边少数民族发动了一系列扩张战争。

西汉末期,外戚专政,王莽纂位,引起了农民起义。

公元 25 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国家复归一统,东汉前期,国力强盛。

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权力削弱,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政,社会矛盾激化。

黄巾农民大起义,由此形成为了军阀割据,直至刘氏政权被曹氏取代。

汉初至武帝时期:作家普遍具有开阔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

“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秦汉文学史

秦汉文学史



第六章 汉代的乐府诗
第一节 乐府建制与汉乐府诗


第二节 汉乐府的思想情感
第三节 汉乐府的叙事技巧


第七章 汉代的文人诗歌
第一节 汉代文人诗歌与五言诗的兴起
第二节 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秦 汉 文 学 史
主讲人:陈斯怀


绪论 大一统帝国的文化与文学 第一章 秦汉的文章
第一节 子书与史传 第二节 奏议· 书论· 碑文· 游记


第二章 司马迁与他为了不朽的《史记》
第一节 司马迁的三种“身份” 第二节 《史记》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汉书》的写作 第二节 《汉书》的内容及其章法


第四章 汉代的辞赋
第一节 汉大赋的确立及其演变 第二节 哲理与抒情 第三节 述行与咏物


第五章 一代赋宗司马相如及其辞赋
第一节 司马相如的性格与才情 第二节 汉大赋的巅峰之作:《子虚赋》与《上林赋》 第三节 灵均余影:《大人赋》与《长门赋》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概况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

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

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代表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对史传文学产生重大影响;汉乐府民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诗,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第一章秦代文学第一节概况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政权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

第二节李斯的散文李斯是秦时最有成就的文学家,其散文以《谏逐客书》为代表。

第二章汉赋第一节汉赋的起源第二节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及其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其文体特点以及流行的时期。

第三节汉赋重要作家一枚乘《七发》二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三扬雄《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四班固《两都赋》五张衡《二京赋》、《归田赋》第四节汉赋的文学史地位一散体大赋的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之间的矛盾对它的社会评价关于“劝百讽一”。

二汉赋的美学意义1 汉赋高度的修辞意识与修辞技巧。

2对汉文字的审美效果的充分发挥。

第三章汉代政论散文贾谊是汉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贾谊的论说散文以《过秦论》最著名此外,贾谊的《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也是两篇极为优秀的论说散文。

晁错的《论贵贮疏》、邹阳和枚乘的两篇《上书谏吴王》,也是汉初论说文中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第四章司马迁与《史记》第一节司马迁与《史记》的成书一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过程司马迁的家世、教育。

二《史记》的体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几部分。

第二节《史记》的思想内容《史记》是司马迁以“不虚美,不隐恶”、“扬善贬恶”的史家实录精神写就的。

它如实记录了上古到汉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人物的生平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生动,具有鲜明的倾向性。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书》内容概括

《汉书》内容概括

《汉书》内容概括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 206 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 23 年),共 230 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汉书》在中国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

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

除此之外,《汉书》还记载了其他学术著作,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秦汉文学1

秦汉文学1

2、人物形象个性化:
作者根据他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
要贡献的认识而对历史材料进行精心地取舍,
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
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
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得人物的思想
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一般都能具有鲜明的
个性色彩。
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能准确地把握表现对 象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许多人物形象的 个性非常突出。
(一)叙事艺术:
1、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从传说中黄帝至汉武帝,历代帝王兴废和政
治大事。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 七十列传组成。虽然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 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
世家: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
董仲舒:
董对策文字,将剑拔弩张、纵横驰骋变 为坐而论道,典雅醇正,含蓄委婉。 与贾谊相比——“贾茂董醇” 。
刘向:
《说苑》、《新序》二书,均广泛搜罗先秦 至汉初的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 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具有一定的文献 价值。 《战国策书录》,描述了春秋战国之际的政 治变化,纵横策士游说诸侯局面的形成,以 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叙事中杂有议论说 理,见解深刻,语言简洁,文笔生动。
王朝应该注意的政策。故全文取一句野谚结
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晁错
稍后于贾,学兼百家,兼通古今。
文章论军事,谈经济,切中时弊,切实可行。 文风仍然直率激切,有战国风。 代表作《论贵粟疏》等。
(二)西汉中后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儒学已吸收进道、 法、阴阳五行思想等)。 思想、学术变迁带来文风变化。 纵横之风向儒士之风转变。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一节班固《汉书》一、《汉书》的成书过程1、班彪《史记后传》65篇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它编写续篇。

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

班固的父亲班彪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2、班固完成《汉书》主体班彪死后,23岁的班固继承父业,接续《史记后传》。

28岁时,有人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班固第一次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汉明帝,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帝遂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奉旨著史。

兰台是汉朝收藏图书之处。

兰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图书是其职责。

20多年后完成《汉书》主体,57岁因窦宪案再次入狱,61岁去世。

3、班昭、马融、马续等完成《八表》和《天文志》班昭,人称曹大家,著有《女诫》,她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了最棘手的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二、《汉书》的体例结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的史事。

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

从此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

刘知几《史通·六家》说:‚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

撰成一书。

言皆精炼,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

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汉书》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80万字。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

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目录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卷二惠帝纪第二卷三高后纪第三卷四文帝纪第四卷五景帝纪第五卷六武帝纪第六卷七昭帝纪第七卷八宣帝纪第八卷九元帝纪第九卷十成帝纪第十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卷十三异姓诸侯王表第一卷十四诸侯王表第二卷十五上王子侯表第三上卷十五下王子侯表第三下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卷十九下百官公卿表第七下卷二十古今人表第八卷二十一上律历志第一上卷二十一下律历志第一下卷二十二礼乐志第二卷二十三刑法志第三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卷二十四下食货志第四下卷二十五上郊祀志第五上卷二十五下郊祀志第五下卷二十六天文志第六卷二十七上五行志第七上卷二十七中之上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卷二十七中之下五行志第七中之下卷二十七下之上五行志第七下之上卷二十七下之下五行志第七下之下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卷二十九沟洫志第九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卷三十一陈胜项籍传第一卷三十二张耳陈馀传第二卷三十三魏豹田儋韩王信传第三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卷三十五荆燕吴传第五卷三十六楚元王传第六卷三十七季布栾布田叔传第七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卷四十二张周赵任申屠传第十二卷四十三郦陆朱刘叔孙传第十三卷四十四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卷四十六万石卫直周张传第十六卷四十七文三王传第十七卷四十八贾谊传第十八卷四十九爰盎晁错传第十九卷五十张冯汲郑传第二十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第二十一卷五十二窦田灌韩传第二十二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第二十四卷五十五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卷五十六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上卷五十七下司马相如传第二十七下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卷五十九张汤传第二十九卷六十杜周传第三十卷六十一张骞李广利传第三十一卷六十二司马迁传第三十二卷六十三武五子传第三十三卷六十四上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上卷六十四下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三十四下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卷六十六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第三十六卷六十七杨胡朱梅云传第三十七卷六十八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卷六十九赵充国辛庆忌传第三十九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卷七十一隽疏于薛平彭传第四十一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卷七十三韦贤传第四十三卷七十四魏相丙吉传第四十四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第四十五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卷七十七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卷七十九冯奉世传第四十九卷八十宣元六王传第五十卷八十一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卷八十三薛宣朱博传第五十三卷八十四翟方进传第五十四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第五十五卷八十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第五十六卷八十七上扬雄传第五十七上卷八十七下扬雄传第五十七下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卷八十九循吏传第五十九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卷九十二游侠传第六十二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卷九十四上匈奴传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下匈奴传第六十四下卷九十五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第六十五卷九十六上西域传第六十六上卷九十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卷九十七下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卷九十八元后传第六十八卷九十九上王莽传第六十九上卷九十九中王莽传第六十九中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第六十九下卷一百上叙传第七十上卷一百下叙传第七十下三、《汉书》与《史记》的关联(因袭与创新·比较的视野)《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文、《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文、《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

中国古代⽂学史——秦汉(汉代论说散⽂、《史记》、《汉书》、汉赋、汉代诗歌)⽬录2021年末,西安疫情,全市隔离在家。

利⽤这个机会,捡起来⾃⼰的⽂学修养吧,再⽴⼀个flag!为了督促⾃⼰,准备更新发布时间。

但⼀年前的笔记不允许更新时间,因此只能重新发布了。

其实⽬前已经看到两晋南北朝⽂学了,但苦于没有时间,⼀直没有整理。

倒不是没有⼀点点空闲,⽽是空闲时间都在摸鱼。

或许艰难的⼈⽣逆旅中,更需要⽂学⾷粮的⽀撑。

⽴⼀个flag,我要在闲暇时间开始整理秦汉部分了。

秦汉⽂学总论所谓秦汉⽂学,其实主要是两汉⽂学。

秦朝历时短暂,且⼜实⾏了严酷的⽂化专制朝历时短暂,且⼜实⾏了严酷的⽂化专制(法家排斥⽂学),导致了⽂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导致了⽂学的枯萎,没有多少创作成就可⾔。

秦代⽂学吕不韦招集门客所著的《吕⽒春秋吕⽒春秋》成书成书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的范畴。

于秦灭六国之前,仍属战国散⽂的范畴。

李斯作有《论督责》和《狱中上书》。

秦始皇到四处巡视,每到⼀处⽴碑刻⽯,故李斯还有为秦朝歌功颂德的碑刻⽂章。

注:李斯最有名的著作《谏逐客书》是战国时期写的,不属于秦代⽂学。

谏逐客书⾂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于晋。

此五⼦者,不产于秦,⽽穆公⽤之,并国⼆⼗,遂霸西戎。

孝公⽤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今治强。

惠王⽤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不内,疏⼠⽽不⽤,是使国⽆富利之实,⽽秦⽆强⼤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之⽟,有随和之宝,垂明⽉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绪论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一、解读辞赋的风尚。

二、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

两汉拔人才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

三、诸侯王招致文士;皇帝爱好词赋,进献辞赋之风;外戚招纳文学家做幕僚。

四、某些文化机构的设立,如乐府(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东汉洛阳东观(主要工作是校雠经书);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这种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

五、游宦风气。

西汉早期游宦活动主要在诸侯王间进行;武帝朝至东汉初,游宦风稍衰;东汉中后期又成为时尚。

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作品追求广大的容量、恢宏的气势和巨丽之美。

二、汉代文人普遍具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建功立业的愿望,追求人生的不朽,贵于名行,为实现人生理想,不惜牺牲生命,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

三、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四、士人命运还和时代、形势密切相关,汉代文学对历史机遇和个人命运的关系作了形象的展示和精辟的论述,《史记》及许多抒情赋在表现历史发展必然性和个人命运偶然性两者的关系方面有较大的深度。

西汉昌盛期,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如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都以“遇”和“不遇”为主题;西汉后期始,文人慨叹更多集中在命运方面,转到对自身命运的关注;东汉衰落期,则由功名未立而嗟叹生命的短促,如《古诗十九首》。

五、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批判秦朝暴政,对历史进行反思,是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如从贾谊的政论、司马相如的《哀二世赋》,司马迁的《史记》;武帝始,转入本朝理论体系的构筑,文学也转入对现实的关注,歌功颂德、润色鸿业成为西汉盛世文学的主要使命,如大赋;东汉始再度批判,如王充、王符等人的政论,郦炎、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诗赋,批判对象包括神学目的论、谶讳宿命论、鬼神迷信、社会黑暗,及传统价值观、人生观。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

秦汉文学史之秦汉文学概述秦汉文学概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相继灭掉韩、赵、魏、楚、燕之后,又派大将王贲从燕地向南挥戈攻齐,生俘齐王建,六国遂平,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自称始皇帝,建立了秦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使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名符其实的大统一。

这种大统一不仅是政治上的统一,而且也表现为军事统一,经济统一,文化统一,即所谓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在世界的东方,在中国大陆上,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就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了一种无比强大的向心力,虽经多次内乱与外患,但仍然分久必合,保持了文化文明诸方面从未间断过的连续性,使华夏炎黄子孙始终得以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种前所未有的大统一,不仅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且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是,由于秦始皇和先秦法家一样,过分迷信武功、法吏而轻视文治,完全接受了法家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偏颇的理论主张,尤其在他晚年(公元前213年)在社会矛盾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危机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又错误地接受了不懂得如何守成的法家人物李斯的焚书建议,严酷地推行旨在愚民的文化专制政策,妄图以此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结果更加剧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

到秦始皇死后第二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王朝自建立只短暂的十六个年头,就在公元前206年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大军推翻了。

秦王朝作为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只存在15年。

这期间除皇帝的诏令和臣下的奏疏等实用文字外,没有散文名篇传于后世。

而在文学发展中起过一定影响的是完成于秦统一前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的《吕氏春秋》和李斯作于秦王政十年的《谏逐客书》。

前者由秦丞相吕不韦主持,由其门客集体编著,它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有不少地方借寓言故事说理,富于文学意味;书中还保存了大量先秦时代的文献和佚文遗闻,是后世研究先秦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

台湾学者赖明德评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位中国历史上才、学、识、德兼备的 大史学家,也是一位精通经、史、子、集、历术的大 学者。 他的才表现在对学术思想的统摄和开展;他的学 发挥在对文化体系的剖析和建立;他的识流露在对人 类社会的透视和关怀;他的德显示在对正义的伸张和 良知的实践。 就经学上的成就而言,他确立了孔子的主导地位 和六艺的真正价值;就史学上的贡献言,他开创了历 史的体例和历史的批判;就对诸子学的认知言,他强 调学术思想的自由和多元化;就文学上的表现言,他 充分运用了流畅的时代语文,甚至各地的方言土话。 还有,他在历史学上所树立的典型,是对自然科学的 确信和对客观事理的认定。 (《司马迁之学术思想》)



绪 论
第一节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
《诗经》解读 楚辞解读

二、献纳辞赋的风气
帝王提倡 文人献赋

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
乐府-诗赋 东观-校雠与唱和 鸿都门学-辞赋书画

四、游学游宦的兴盛
游宦文人-汉代作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司马相如 司马迁 二、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君理想 封建帝国上升阶段文人特有的思想风貌 三、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 君主专制下的必然产物 四、批判与赞颂的更迭 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 以宣上德而尽忠孝。 五、文人的独立和依附 君主专制下,独立是相对,依附是必然 六、从浪漫到现实 《史记》与《汉书》 西汉与东汉 七、民间创作和文人的相互促进 诗歌 史传 小说


晁错(前200--前154年),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年轻 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 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 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 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 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 晁错(死于公元前154年)也是献身于帝国大业的政治家, 他在公元前155至前154年曾任帝国三个最高职务之一的御 史大夫。据说他个人曾使《书经》免于亡佚,所以他不能 绝对地被描述为反儒家的人。他比贾谊更坚强,是一个能 有条理和系统地分析当时问题的务实的政治家。他劝景帝 勇敢地对付诸王的挑战;他总结了影响与匈奴关系的战略 和战术;他力主采用为国家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与贾谊 一样,他也很清楚秦的错误和缺点。

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汉赋(汉赋四大家:张扬如故)司马相如(赋圣)《子虚赋》:子虚乌有《上林赋》:帝王游猎《长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扬雄2.汉代诗歌①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长歌行》《孔雀东南飞》——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汉)《木兰诗》(北朝)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汉)《木兰诗》(北朝)《秦妇吟》(唐)2.汉代诗歌②“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汉代散文(史书)①《史记》(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②《汉书》(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历史著作知识梳理巩固练习1.下列不属于“汉赋四大家”的是()。

A.扬雄B.司马相如C.司马迁D.张衡2.和《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壁”的是()。

A.《秦妇吟》B.《孔雀东南飞》C.《长歌行》D.《陌上桑》、3.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治世思想的史学家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司马光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秦汉文学(笔记)【说在课前】欢迎来到粉笔课堂,这是系列课程的第二次课程秦汉文学,讲义对应着幼儿在250页,小学在232页,中学在241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今天讲第二个阶段,秦汉文学,秦汉文学要比先秦文学内容少很多,主要是秦朝和汉朝。

【解析】1.秦朝是一个短命王朝,秦始皇使用焚书坑儒,留下的文学作品不是很多,记两个即可,《吕氏春秋》《谏逐客书》。

(1)《吕氏春秋》:和吕不韦有关,吕不韦是商人出生,当时是重农抑商,因此商人地位很低,吕不韦有钱之后就想谋求政治地位,嬴异人当皇帝以后嬴政继位,只有13岁,吕不韦为了证明自己有文化,召集门客著书。

秦汉文学史讲义

秦汉文学史讲义

秦汉文学史讲义绪论第一节汉代文学的发展秦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是文学与社会和政治的关系,有时并不完全是同步伐的,秦朝的统一并没有使文学马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甚至由于秦朝实行专制的文化制度,严重阻碍了文学的发展,李斯《上秦始皇书》云:“臣请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学者,以吏为师。

”这种严酷的文化制度使文学创作空前的沉寂,秦朝的文学作品极少。

唯有秦汉之际一些楚歌颇值得注意。

西汉建立之后,在文化政策上有很大的调整,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帝国的强盛气势开始显示出来,文学也真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包括作家群体的形成、新的文体的发展、作品数量的增加等等,都显示出汉代之后文学的新的发展局面。

汉代建立之后,统治者逐渐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也就是由武功向文治发展,因此总体上西汉建立之后有一个文化和制度上的重建的过程。

首先是儒术兴盛,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发展。

学术的发展往往是从阐释经典开始的,西汉学术也具有这种的特点,《诗经》等儒家经典得到了深入的阐释,《诗经》这一诗歌作品的解读,对提高汉人的文学素养是有益的。

又因为刘邦及汉初诸多功臣以楚人居多,因此楚辞也得到了较多的学习,诵读楚辞成为当时的一种专门学问受到推崇。

其次,从制度建设上来看,则是建立了招集录用人才的制度。

文化才能也是一个考核的方面,汉武帝时就经常选一些贤良文学之士,汉武帝周围就有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严助、东方朔等人。

汉宣帝继承这种风气,《汉书·王褒传》载: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待诏金马门。

这对促进汉人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学风气也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汉代各诸侯王继承战国养士之风,汉初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门下都有很多文学之士,由于时局稳定,宴游集会成为经常性的活动,而文士则是这种活动的主角,在这种群体性的活动中互相唱和、切磋文学技巧,这对文学的发展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秦汉文学(前221-220年)

秦汉文学(前221-220年)

2、董仲舒的《贤良对策》三篇,政治上提出革除秦弊、 德刑并用、重视德治的主张,思想上提出推尊儒术、抑黜 28 百家的学说。成为古代著名的政论文章。
上学诏岁字同 具家校升子父 有和《为政异 重文五谏,母 要学经大本少 地家》夫名弟 位,秘。更楚 。在书后生元 思。迁。王 想 作 光 12 刘 史为禄岁交 和西大任的 文汉夫辇四 学大,郎世 史经受,孙 20 ,
本指楚地的民歌,也指受楚地文化影响而创作的短 小的诗歌。如项羽的《垓下歌》,刘邦的《大风歌》、 《鸿鹄歌》等。 ▲ ‚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兮虞兮奈若何!‛
-- 项羽《垓下歌》 33
☆ 刘邦
(前256-前 195),字季,沛丰 邑(今江苏沛县)人。 曾为泗水亭长,秦末 加入到反秦大军中, 逐步建立了军事力量。 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 打败项羽,建立西汉 王朝,称汉高祖。
1秦汉文学前221220年2绪论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第二章汉赋第三章司马迁及史记第四章汉乐府民歌第五章汉书及东汉散文第六章东汉文人诗秦汉文学前221220年3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生成的背景社会条件一解读文学典籍的时尚二献纳辞赋的风气三文化机构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四游学游宦风气的兴盛绪论4内容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的理想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艺术特色批判与赞颂的更迭文人的独立和依附从浪漫到现实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相互促进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多元化态势5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一作家群体中的经师儒士二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三文学的重摹拟和经学的固守师法家法四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五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6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文学样式代表样式汉赋叙事散文大发展五言七言诗的酝酿产生文学分期一初创期

汉书及东汉散文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东汉散文在西汉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史传散文中,班固的《汉书》和赵晔的《吴越春秋》 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政论散文相继出现了以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 为代表的一批积极参与现实的作品。
另外,游记、碑文等新的散文样式也崭露头角,开始 成为文体大家庭的一员。
从总趋势看,东汉散文向着骈俪化的方向发展,同时, 不少语体散文作家也着意追求通俗易懂、浅显明快的 文章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浮华文风有所矫正。
2021/4/9
28
4、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
(wu)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纳其女后宫,不肯。其笃
慎如
2021/4/9
23
此,上尤奇异之。”
霍光、金日磾都以谨慎著称,然而, 两人的谨慎程度又存在差异。霍光的谨 慎止于自身而已,对于其家属则缺少必 要的约束。金日磾则不同,他不但自己 尽量杜绝细小的过失,而且对于后代严 格管教,把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事端消 灭在萌芽状态:
《汉书》和《史记》一样,也写了许多人物的 轶闻逸事,有的甚至是生活琐事。对于这类事 情,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穿插在 中间,或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 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 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2021/4/9
27
于定国曾任丞相,封西平侯,其子于永官至御史大夫。《汉书·于 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豪强传统:其 先祖避秦祸迁于楼烦,汉初“以财雄 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素有 边疆豪强、慷慨 任侠的传统。
儒学渊源:及其祖父班穉(zhi)、父班彪,皆务为儒术, “叔皮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焉”,又渐次形成儒学正 宗的家世传统。
班固既长,博贯载籍,学无常师,不为章句。纵观班 固一生行事,实与豪强兼儒学的家世传统有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
《吴越春秋》的故事情节曲折 多变, 引人入胜。书中许多故事在 正史中有记载, 但作者把它们写入 本书时不是原封不动地袭用, 而是 依据传说或发挥想象, 增加许多生 动的细节。
二、荒幻离奇的浪漫色彩
《吴越春秋》的许多故事荒 幻离奇, 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许多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确实 存在,但吸收了许多神话传说和 民间故事, 它的荒幻离奇主要 源于此。
一、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和西汉初期的 人物传记, 《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 物的生动记叙。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 定的形势下建功立业, 涌现出一批草莽英雄, 其中最 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
《汉书》所写的人物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 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 但更多的 是法律之士和经师儒生。《汉书》展示了官场的世态 人情, 生动地再现了西汉盛世各类士人宦海浮沉的情 境, 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构成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 以写单个人为主, 很少全面叙述家 族的兴衰史。《汉书》记叙了许多 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 些家族的兴衰史, 对西汉社会的变 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
二、家族兴衰史的展示
《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 深刻,班固也批判酷吏,在揭露张 汤、杜周文法刻深, 寡恩少义的 同时, 对他们的子孙的美德懿行 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 吏的反感, 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 于生活实际。
四、《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 越文化的关系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以吴越争霸为主要线 索, 又都是出自吴越文士之手, 因此, 它们都具有鲜 明的吴越文化的特点。吴越之民重剑轻死, 信巫淫祀, 这两部历史散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荒幻的神话传说、 强烈的复仇意识和崇武尚勇的义侠形象, 无不和吴越 文化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 这两部作品是吴越文化的 重要载体。
一、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初, 买臣免, 待诏, 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拜为太守, 买臣衣故衣, 怀其印绶, 步归郡邸。直上 计时, 会稽吏方相与群饮, 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 守邸与共食。食且饱, 少见其绶。守邸怪之, 前引其 绶, 视其印, 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 出语上计掾吏。 皆醉, 大呼曰: “妄诞耳!”守邸曰: “试来视之。” 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 视之, 还走, 疾呼曰:“实 然!” 坐中惊骇, 白守丞, 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 臣徐出户。 (《汉书·朱买臣传》)
四、《汉书》的笔法
首先, 《汉书》笔法精密, 在平铺直叙过程中寓 含褒贬、预示吉凶, 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霍光和 金日磾)
四、《汉书》的笔法
其次, 《汉书》不但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 地加以叙述, 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 都 要特别加以强调,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四、《汉书》的笔法
三、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 有大量悲剧人物 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 样众多,但《李广苏建传》中李陵和苏武的传记,悲剧 气氛很重。
三、李陵、苏武的悲剧人物形象
《汉书》交待造成李陵悲剧结局的客观条件, 同时 又深入地刻画出这位悲剧人物的矛盾心理和行动上的 摇摆犹豫。苏武的形象近乎完美无缺,班固通过多方面 描写苏武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持, 塑造出一个 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再次,《汉书》的谨严有法, 还在于它对某些材料 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 并且在全书一以贯之, 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这种追 叙、补叙的手法, 使作品避免平铺直叙, 增加了波澜 起伏。
总之, 《汉书》有精细的笔法, 有自己固定的叙 事规则, 以谨严取胜, 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 的风格。
第二节《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是成书于东汉的一部历史散文, 赵 晔撰。其书今存十卷,主要叙述吴越争霸的故事, 前五 卷以吴为主, 后五卷以越为主。
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 是历 史演义小说的雏形。全书所叙重要事件都明确标示年 代, 但实际并不准确。《吴越春秋》叙事完整, 全书 以吴越争霸为主线, 具体到各章又都有自己的重点, 保持相对独立性; 各章之间前后贯通, 一脉相承, 讲 述的故事具有连续性。
第三节《新论》《论衡》和《潜夫论》
一、《新论》
东汉初期政论文的代表著 作是桓谭的《新论》。内容广 博, 涉及当时许多热点问题。 还用实证和比喻的方式, 揭露 方士巫术的虚幻, 指出长寿成 仙之想的荒诞。
二、《论衡》
在东汉的政论散文中, 王充(27—96?) 的《论衡》 从内容到表述方式都别具一格。王充撰写《论衡》的 目的是要使语言的表达轻重得体, 合乎实际, 提出辨 别真伪的标准。
二、《论衡》
王充不是泛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而是选 取当时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分别加以阐述, 其中包括人 的遭遇、命运、天性、才气、骨相等颇有深度的终极关怀。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第六章 《汉书》及东汉散文
第一节 《汉书》 第二节 《吴越春秋》 第三节 《新论》 《论衡》 和 《潜夫论》
第一节 《汉书》
一、西汉士人宦海沉浮的艺术再现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它是继《史记》以后 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三、性格刻画和外貌描写
《吴越春秋》注重人物形象 的刻画, 书中的几位主要人物 如伍子胥、范蠡、勾践等人都 写得很成功, 个性非常突出, 尤以伍子胥的形象最为丰满。 特别注重对于人物形象的外貌 描写, 以此突出人物的个性特 征。
四、《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的异同及其与吴 越文化的关系
《越绝书》的许多内容和《吴越春秋》相同,二者 可以相互印证。区别在于, 《越绝书》各篇之间不是 连贯的故事, 而是独立成篇, 显得比较松散。除讲述 历史故事外, 中间还有地理、占气等方面的专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