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xx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植被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第二稿)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计划方案第一部分:项目背景和目的1.1 项目背景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是为了改善、恢复因人为或自然原因受损的河道生态系统而进行的一系列综合性工程。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河道生态受到破坏和污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旨在通过生物和物理治理手段,修复破坏的河道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水域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1.2 项目目的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施策,实施有效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以改善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态福祉。
第二部分:项目范围和目标2.1 项目范围本项目选取某市X河道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改善。
2.2 项目目标(1)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功能,提高水质和水量;(2)改善沿岸植被和湿地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3)减少河道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4)促进河道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项目内容和实施方案3.1 水质改善针对X河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制定水质改善方案。
通过水植物修复、生物滤池建设等措施,提高水体净化能力,减少水质污染。
3.2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河道周边湿地和植被进行保护和修复,促进濒危植物和动物种群的繁衍,提高生物多样性。
在适当的地点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湿地的面积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
3.3 河道栖息地修复对于破坏或丧失的河道栖息地进行修复,提供生物栖息和繁衍条件。
通过岸线修护、栖息地建设等手段,使河道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3.4 河道岸线治理对于河道岸线进行合理规划和治理,修复岸线生态环境,保护河道岩溶地貌,减少岸线侵蚀,改善河岸植被。
3.5 河道生态敏感区保护对于河道重要生态敏感区进行保护,禁止采砂、修建和开发等破坏性行为。
3.6 河道污染排放控制制定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对河道周边工业、农业和生活排污源的监管,减少河道污染。
3.7 河道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长期的河道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河道环境变化情况,科学评估河道生态修复效果。
流域生态整治工作计划方案
一、前言为了贯彻落实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高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特制定本工作计划方案。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实现水质达标。
2.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提高流域生态功能。
3. 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
4. 提升流域居民生活质量,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内容1. 水环境治理(1)开展水环境监测,建立水质数据库。
(2)加强污染源排查,实施污染源整治。
(3)推进水生态修复,提高水质达标率。
2. 生态系统修复(1)实施生态廊道建设,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2)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3)加强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
3. 水资源管理(1)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
(2)加强水资源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实施节水工程,降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需求。
4. 社会参与(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流域居民环保意识。
(2)鼓励公众参与,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3)加强政企合作,推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四、实施步骤1. 组织筹备阶段(2023年1月-3月)(1)成立流域生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制定工作计划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3)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2. 项目实施阶段(2023年4月-2025年12月)(1)开展水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水资源管理等各项工作。
(2)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3)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3. 总结验收阶段(2026年1月-2月)(1)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
(2)开展项目验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3)制定流域生态整治长效机制,确保成果巩固。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项目实施。
3. 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工作质量。
4. 广泛宣传动员,提高公众参与度。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计划方案的实施,预计流域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流域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千里汾河绽新颜我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
千里汾河绽新颜我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践佚名【期刊名称】《山西水利》【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3页(P50-52)【正文语种】中文“汾河流水哗啦啦,阳春三月看杏花……”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至今依然绵延不绝的旋律无疑是最具山西风情的一张名片。
然而曾经逶迤蜿蜒、浩浩荡荡纵贯我省6市27县绵延716公里的汾河干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跳脱了人们的视线,“有河无水、有水皆污”成了常态,流域生态的日趋恶化绊住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今年1月11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
此举意味着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首次上升到了法律保护的层面,也意味着我省对汾河的治理跃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高度。
这些日子,我们走近汾河,去听,去看,去感受。
顶层设计理念升级,“综合治理、自然修复”让汾河开启了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探索“管涔之山,汾水出焉”。
源于莽莽山林的汾河大小支流100余条,流域面积39 471平方公里。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省先后4次对汾河进行了大规模开发治理,从最初着力于兴修水库保障发展用水的需要,疏渠筑堤完善防洪体系,到2008年实施的“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治理理念从用水与治水并重,逐步向生态修复转型,通过从外流域调水补给、节水治污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结束了汾河多年断流的历史,流域地下水位止降回升。
但是由于长时期的积淀,汾河流域生态趋于恶化的现实仍然难以遏制。
汾河之痛何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秉承“综合治理、自然修复”思路,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纳入“十三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加以推进。
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印发《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纲要(2015~2030年)》,决定采取科学配置水土资源、实施“五水济汾”、恢复水域和重建水系、严控地下水开采、建立河源泉源保护区、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措施,全面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力争经过5年工程建设、10年自然修复,投资1 130亿元,使汾河流域重现生机。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9.13•【字号】并政发[2008]34号•【施行日期】2008.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并政发〔2008〕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八年九月十三日太原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对资源的过度开采,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直接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生存质量。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的决定,有效改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坚持修复与保护、疏浚与治污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原则,突出重点,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使之得到修复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在汾河进入娄烦县河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的前提下,通过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对流域内地表水、中水、矿井水等水资源合理调度,达到以下目标:(一)疏浚目标:确保汾河干流188公里河道常年至少保持最低生态流量及部分农业灌溉用水,恢复汾河自然流水;河道复流入渗,逐年补给兰村、晋祠泉域地下水,确保地下水位止降复升;修复河道自然形态,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改善沿河生态环境,促使适宜浅水生物生存的湿地基本得到修复和改善;力争通过城区主干道径流量达到 5立方米 /秒。
最终通过对流域内各种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实现绿色转型。
(二)治污目标:汾河干流兰村以上河段常年争取达到地表水Ⅲ类,兰村以下河段力争常年保持地表水Ⅴ类;对严重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使水资源和水生态得到有效保护;种树、种草,有效管护,加强流域内植被绿化和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形成自然生态良性循环。
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
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访问数:1085发布时间:2007-11-6(1989年7月19日山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1997年7月30日山西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山西省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的决定》修正2004年11月27日山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第一条为了防止汾河流域水污染,改善水质,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人民生活、生产用水,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汾河流域的干流、支流、泉源、湖泊、水库、渠道等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体的污染防治。
第三条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汾河流域的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汾河流域水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检举和控告。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和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汾河流域水环境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条在汾河流域内,应当严格控制采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维持汾河干流和支流的水量,维护生态环境用水,增强水环境自净能力。
第七条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部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
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划。
省人民政府和汾河流域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把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将规划中确定的项目在年度计划中予以安排。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净化)精选3篇
《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植被恢复与水体净化)》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许多地区的植被遭到破坏,水体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特实施本次生态修复工程。
该项目旨在通过植被恢复和水体净化,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二、施工目标1. 恢复受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景观。
2. 净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提高水质。
3. 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施工步骤(一)植被恢复1. 场地清理对施工区域内的垃圾、杂物、石块等进行清理,为植被恢复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土壤改良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土壤改良。
可采用添加有机肥、腐殖土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 植被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和生态环境需求,选择适宜的植被品种。
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以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成活率。
4. 植被种植采用人工种植和机械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植被种植。
种植密度应根据植被品种和生长特性确定,确保植被能够充分生长和发育。
5. 养护管理加强植被的养护管理,定期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确保植被的成活率和生长质量。
(二)水体净化1. 污染源调查对水体的污染源进行调查,确定主要的污染来源和污染物种类。
2. 截污工程建设截污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将污水截流并进行处理,减少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3. 生态护坡在水体岸边建设生态护坡,采用植被护坡、石笼护坡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体。
4. 水生植物种植在水体中种植水生植物,如荷花、睡莲、芦苇等,利用水生植物的吸收、吸附和降解作用,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
5. 水体曝气采用曝气设备对水体进行曝气,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水体的自净能力。
四、材料清单(一)植被恢复材料1. 苗木:根据植被选择方案确定的苗木品种和数量。
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
市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一、前言市汾河流域是山西省的一个重要经济区域,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此次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旨在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性的治理和修复措施,尽可能减少治理和修复成本,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
二、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工程1. 林草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逐步恢复流域的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流域内的土壤流失。
2. 土地整治工程:对流域内的河道、沟渠、滩区等进行整治,保持其良好的水土流失控制能力,减少水土流失程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
3. 土壤改良措施:通过施加有机肥、改良土壤物理性能和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水能力,并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三、水体净化工程1. 森林保护和生态修复:通过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等方式,逐步恢复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减少水体中的污染源。
2. 农业源污染控制:对农业生产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农药等进行有效处理,减少其对水体的污染。
3. 工业废水净化:通过升级现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和新建相关设施,对流域内的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高处理效果和管理水平。
四、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1. 水生生物保护和修复:通过加强汾河上游和下游的保护,恢复江豚和鲟鱼等绝灭或濒危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2. 水域湿地生态修复:通过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修复湿地生态,使其恢复到自然状态,保持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
3. 生态旅游开发工程:通过生态旅游开发,逐步征服当地居民,从而增加靠近流域的农村地区的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五、总结为了保护市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加强治理与修复活动,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强汾河流域土壤、水、植被、气候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改善措施。
以上方案只是治理和修复之一,下一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因地制宜,科学地采取适合当地的治理方案,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汾河生态修复施工方案最新
汾河生态修复施工方案最新1. 引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汾河沿岸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水质恶化、河岸塌陷、野生动植物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汾河生态系统,制定最新的生态修复施工方案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汾河流域的研究背景入手,介绍汾河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然后,分析生态修复的目标和原则,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并介绍生态修复后的预期效果。
最后,对生态修复施工方案的实施方式进行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2. 汾河生态系统现状与问题2.1 汾河流域的研究背景汾河流域位于华北平原中部,是山西省的母亲河流。
多年以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
水质污染、河岸塌陷、湿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已成为该地区关注的焦点。
2.2 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2.2.1 水质恶化由于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等原因,汾河的水质恶化严重。
大量有害物质的排放导致水中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2.2 河岸塌陷河岸的破坏与工业、农业活动密切相关。
不合理的河岸管理和采矿等人类活动导致河岸的塌陷,威胁到沿岸农田、村落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汾河流域的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但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活动,湿地退化现象逐渐严重。
湿地退化不仅影响了湿地生物多样性,也影响了汾河的水文循环和水质净化功能。
3. 生态修复的目标和原则3.1 生态修复的目标3.1.1 恢复水质通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强水体的净化处理,改善汾河的水质,并恢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3.1.2 修复河岸采取合理的河岸管理措施,预防河岸塌陷,恢复河岸的稳定性,并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
通过植物恢复、湿地保护和修复等措施,促进湿地的恢复,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
3.2 生态修复的原则3.2.1 依法依规生态修复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过程必须合法合规进行。
3.2.2 综合施策生态修复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包括生态工程、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综合施策才能达到最好的修复效果。
汾河综合治理措施
汾河综合治理措施1. 简介汾河是中国山西省的重要河流,流经山西、内蒙古和河北等省份。
由于过度的工业和农业发展,汾河水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急需综合治理。
本文将介绍汾河综合治理的措施。
2. 汾河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汾河是山西省的重要水资源,对于供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汾河流域的巨大工业和农业压力,水质严重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综合治理汾河是保护水资源、恢复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 汾河综合治理措施3.1 水污染治理汾河流域的水质严重受到工业废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为了改善水质,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水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废水处理设施,确保企业排放的污水达到国家标准; - 推广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技术,例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等; - 增加水环境监测和水质评价的频率,及时掌握汾河水质状况。
3.2 生态修复汾河流域的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和河流生态功能丧失。
为了恢复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进行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恢复湿地的水文和生态系统功能; - 实施河道整治工程,恢复河流自然的水动力过程,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 加强植被恢复工作,进行森林和草地的保护和恢复。
3.3 水资源管理汾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不善,导致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制定和实施水资源管理条例和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 加强水资源调度和分配,实施水资源经济化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推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4. 汾河综合治理的效果评估综合治理汾河需要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以及对治理结果的监测。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水质改善效果的监测,包括监测水质指标的变化和趋势; -生态修复效果的监测,包括湿地和河流的恢复程度和生态系统功能的改善; - 水资源管理效果的评估,包括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浪费的减少。
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河道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了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方案。
二、工程目标1.保护河道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改善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
3.提供适宜的河道景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三、工程方案1. 生态修复在河道区域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供栖息地给水生生物。
同时,适当恢复湿地功能,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2. 水体治理引入生态工程技术,建设人工湿地、河滨湿地等水处理设施,对流经的水体进行自然净化和过滤。
同时,加强水污染源的管控,降低河道受到的污染物输入。
3. 河道整治对河道进行疏浚和护岸修复,恢复河道的原始形态,促进水流畅通。
同时,在需要的地方修建防洪设施,提高抗洪能力。
4. 增加生态节点在沿河道的适宜位置增加一些生态节点,如湿地公园、生态广场等。
这些节点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生物栖息地和植物种植区。
5. 宣传教育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河道生态修复的意义和目的。
四、工程实施步骤1.编制详细的项目规划报告,包括工程目标、方案设计、预算等。
2.开展前期调研,了解河道的现状和问题,确定具体的修复方案。
3.与相关部门协商,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4.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种植适宜的植物,修复河道植被覆盖。
5.建设水处理设施,对流经的水体进行净化和过滤。
6.进行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修复护岸。
7.建设生态节点,增加生态景观元素。
8.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9.定期监测和评估修复效果,根据需要调整工程方案。
五、预期效果1.河道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
2.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污染得到控制。
3.增加生态节点后,河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6.25•【字号】晋政办发[2008]59号•【施行日期】2008.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的通知(晋政办发〔2008〕59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2008〕9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请认真传达贯彻,抓紧组织实施。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方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省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省委、省人民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机遇,提出重点推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任务,并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向全省人民作了郑重承诺。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涉及水利、环保、林业、农业、建设、国土、煤炭、焦化、化工、冶金、造纸、引黄、扶贫等十多个行业和全省6市40个县(市、区),是目前我省跨越区域最大、实施内容最多、受益面积最广的综合性工程,是实现山西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施蓝天碧水战略的重点示范性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同时也是国家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在山西境内的重要标志性工程。
工程的实施,不仅对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而且对全国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作用。
为实施好这一工程,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实施目标与实施重点(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全局。
从完成蓝天碧水战略任务的高度,围绕全面建设和再现汾河流域自然生态和秀丽景色,构建和谐文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目标,针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能力存在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按照“能宽则宽,能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一、目标与原则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提升水质,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为此,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2.统筹规划:综合考虑河道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
3.科学治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治理方案的优化。
4.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河道治理过程。
二、施工内容1.水质提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减少污染物含量,提升水质。
2.生态修复:恢复河道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
3.河道整理:清理河底的淤泥和垃圾,改善河道形态,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
4.岸线保护:通过植被恢复、土壤加固等措施,保护河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5.水环境监测:定期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前期调查:对河道的水质、地形、生物种类等进行详细调查。
2.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
3.施工准备:包括物资采购、人员调配等。
4.施工实施:按照方案进行具体施工。
5.效果评估:施工结束后,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或调整。
6.后期维护:对治理后的河道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
四、技术措施1.水质提升技术: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等,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2.生态修复技术:采用微生态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恢复河道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3.河道整理技术:根据河道的地理条件和水流特性,采用合适的河道整理技术,如自然护岸、人工湿地等。
4.岸线保护技术:采用土壤加固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保护河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5.水环境监测技术: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生物监测方法等,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五、保障措施1.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治理团队,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2.资金保障: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治理工作的实施和维护。
汾河流域生态治理调研报告
汾河流域生态治理调研报告汾河流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华北地区主要的内陆河流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因此,针对汾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问题,本次调研报告将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湿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汾河流域的水质普遍较差,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排污引起的。
其中,农业排污是主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农村地区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导致了农业污染问题的严重恶化。
另外,工业和城市排污也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污染了河水。
此外,调研也发现,汾河流域的湿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水质净化、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的人类开发活动,汾河流域的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湿地的功能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在水资源方面,汾河流域也存在短缺问题。
由于极端气候和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流域内的河水供应不足,导致了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的困境。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是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方面。
过度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流域内的生态系统,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迁徙。
针对汾河流域的生态治理问题,本次调研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工作,建立湿地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再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总之,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加强生态治理工作。
只有通过一系列措施的综合实施,才能保护好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程
(一)水土流失严重
汾河流域忻州段位于宁武、静乐两县,流域面积3441平方公里。境内山多川少,沟壑万千,土地贫瘠,植被覆盖度小,水土流失面积2692.19平方公里,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78.2%。按地形地貌划分为三大类型区,即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阶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整个地形支离破碎、起伏不平。沟壑密度大,地表植被差,地表为黄土覆盖,质地疏松,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总面积846.8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静乐县),占流域总面积的26.9%。流失面积840.95平方公里,占本区域内总面积的99.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67101吨/平方公里;在本区域内沟缘陡坡地侵蚀模数为7000-10000吨/平方公里;占本区域内44%以上的沟谷地,地形复杂,多为35°以上的坡沟、悬崖,常出现崩塌、溜泻等重力侵蚀现象,本区域侵蚀模数多在10000吨/平方公里以上。土石山区,山坡陡峭,石厚土薄,岩石裸露。该区总面积1914.42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0.82%。水土流失面积1698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77.3%。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500吨/平方公里,侵蚀总量为457.4万吨。黄土丘陵阶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川及盆地区域,地面起伏不大,但有些地方冲沟正处于发育期。另外,该区阶地区是河两岸延伸沟壑区,它具有其本身特点,又有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共性。该区为流域内主要产粮区,生产条件较好,其水土流失方式主要以洪水冲刷蚕食,使之产生坍塌为主;该区总面积387.4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12.3%。其流失面积363.7平方公里,占该区面积的93.88%。该区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700吨/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冲毁农田,剥蚀土壤、减低肥力,而且容易造成水库泥沙淤积、自然河道堵塞,导致生态失衡。
河流植被修复工程方案
河流植被修复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河流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导致河流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失衡、河岸植被遭到破坏。
为了改善河流环境,提高水质,保护水生态系统,加强河岸植被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十分必要。
二、项目目的本项目旨在修复河流植被,提高水域生态质量,改善河流水质,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达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效果。
三、项目范围本项目范围为:某市XX河的XX段(具体范围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重点修复和保护水域植被和河岸植被。
四、项目内容1. 植被修复(1)全面清除河道内的污染物和杂草,保持水域整洁;(2)在河道两岸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等;(3)在河岸上种植树木,如柳树、杨树等,以加强河岸的防护功能,保护岸线稳定性;(4)设置植被保护区,禁止任何损害植被的行为。
2. 水域修复(1)清理河道内的杂物和垃圾,改善水质;(2)设置湿地生态净化带,通过湿地植被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水质;(3)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河流水质的稳定和提高。
3. 管理保护(1)加强河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2)加强河流环境监测和管理,定期对河流植被和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估;(3)建立河流环境保护和修复基金,用于长期维护和管理河流环境。
五、实施步骤1. 调查研究(1)对XX河XX段的环境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水质、植被覆盖情况等;(2)根据调查结果编制河流环境状况报告,确定修复和保护重点。
2. 规划设计(1)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和相关要求,制定河流植被修复和保护方案;(2)编制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
3. 施工实施(1)按照工程设计和方案要求,进行植被清理和修复工作;(2)加强工程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4. 监测评估(1)在工程完成后,进行河流水质和植被覆盖的监测和评估;(2)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修复和保护措施。
六、预期效果1. 改善河流水质,提高水域生态质量;2. 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促进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3. 提升河岸植被覆盖率,增加河岸防护能力,减少水土流失;4.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
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7.01.12•【字号】•【施行日期】2017.03.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2017年1月11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规范流域内开发、利用、建设等活动,实现汾河流域生态良好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汾河流域,是指汾河干流及其支流汇水面积内的水域和陆域,以及出露带在流域范围内的岩溶泉域、跨流域向汾河补水的水源和输水工程沿线管理范围。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汾河流域内生产、生活、生态修复与保护以及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四条在汾河流域进行生态修复与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科学修复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逐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机制,协调和解决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设立河长,实行河长负责制,逐级落实本行政区域生态修复与保护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实行目标责任制。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目标任务应当逐年分解落实,其完成情况应当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第九条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
第十条对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总体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总体方案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XX市XX区,涉及XX河段,总工程面积XX平方公里。
主要目标是恢复河道的水质、生态功能,提高水体生物多样性。
二、工程内容1.退化植被整治:对河道两岸的退化植被进行清除和整治,恢复自然植被,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水体周围的环境质量。
2.河道水质改善:修复污染点,采取生物修复、物理法治理等手段,改善水体的营养盐含量、溶解氧含量等水质指标。
3.流量控制工程:通过改善河道纵剖面形态、梯级落差、横断面宽度等措施,调整河道水流速度和流量,减少河道冲刷和侵蚀。
4.水生生物增殖工程:通过引入适宜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提高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功能。
5.生态景观改造:在河道两岸设置休闲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并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6.沉积物清淤工程: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减少泥沙积累,提高河道的水体输送能力和水质。
三、工程计划1.前期准备:制定工程施工方案、进行环境评估和风险评估,组织项目团队,采购所需材料和设备。
2.植被整治:清理退化植被,整治河道两岸的固定植被和漂浮植物,恢复和保护河道的自然生态系统。
3.污染点修复:对河道中的污染点进行清理和修复,采取生物修复和物理法治理等手段,改善水体的水质。
4.水流控制工程:根据水动力学原理设计,进行河道的纵剖面调整、横断面调整等措施,优化河道的水流速度和流量。
5.水生生物增殖工程:引入适宜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促进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
6.生态景观改造:在河道两岸设置休闲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并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7.沉积物清淤工程:根据沉积物的积累情况和河道的导流能力,定期进行清淤工作,提高河道的水质和水体输送能力。
四、工程效果1.恢复河道的水质和生态功能,改善周围的环境质量。
2.提高河道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
3.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提升生活质量。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表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水资源配置规划表附表5-1
汾河流域现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规戈倾目统计表附表5-2
汾河流域现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规划项目统计表附表5-3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节水工程规划表附表5-5
汾河干、支流堤内蓄水湿地工程规划表附表6-3
汾河流域水系整治工程规划表附表6-3
表7-1
附表7-2
汾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成果表附表8-1
附表8-2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移民搬迁规划表
表8-3 单位:万元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各县植被恢复及水土保持规划表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人工增雨项目规划表附表8-5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采空区治理及其他项目统计表附表8-6
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河源、泉源保护项目规划表附表8-7
汾河流域各污水处理厂基本情况统计表附表9-2。
共护汾河水清河晏——我省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综述
山西水利磁窑河是汾河的重要支流,其水质对汾河水质影响很大。
长期以来,磁窑河水质超标、水生态环境遭破坏。
3月初,省生态环境厅、省公安厅联合开展为期2个月的磁窑河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行动。
4月初,我省又下发了关于对磁窑河等水质污染严重市县进行挂牌督办的通知,对磁窑河水质污染严重的相关市县挂牌督办,并要求于今年9月30日前完成问题整改。
一场汾河流域磁窑河支流污染整治大会战全面拉开,力度之大、手段之硬,均超过以往。
磁窑河流域水环境集中整治是我省针对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缩影。
4月12日,我省发出了关于坚决打赢汾河流域治理攻坚战决定的政府令。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我省首次针对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发出政府令,其意义不言而喻。
治汾先治污,为实现汾河“水质好起来”,我省生态环境部门统一领导、协调、监督,切实做好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各项工作落实。
首先确定的是严促重点工程治理,以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作为主抓手,全面落实《山西省水污染防治2018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突出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工程、人工湿地建设、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沿河村镇生活污水治理等汾河流域重点工程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流域水质改善。
为此,汾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按照“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的治水思路,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污染治理,强化减污与增水并重,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综合施治。
实践证明,治理水污染是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有效途径。
为此,我省印发实施了《汾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方案》,紧抓“四河一渠”治理重点,制定了从源头管控到末端治理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强力攻坚措施,这一系列措施正在紧锣密鼓实施中。
污染必查,环保与公安联动,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目前两部门正联合在汾河流域全面开展以排查取缔小炼油、小化工、小橡胶等“土小”企业和“散乱污”企业为重点的专项执法行动,对流域范围内水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分类整治违法排污企业。
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
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势在必行。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生态修复,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保护和促进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福利。
三、项目内容。
1. 植被恢复。
通过植被的恢复,可以增加土地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为当地植物和动物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 水体修复。
针对受污染的水体,采取适当的生物、物理、化学手段进行修复,净化水质,保护水资源,恢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土壤修复。
通过植被覆盖、土壤改良等措施,修复受损的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支持。
4. 生态景观规划。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特点,进行生态景观规划,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景观,提升生态环境的观赏性和生态效益。
5. 生态教育宣传。
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居民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共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项目实施步骤。
1. 调研评估。
对项目实施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评估,明确受损程度和修复重点,为后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 制定方案。
根据调研评估结果,制定生态修复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
3. 资金筹措。
组织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筹措生态修复项目所需的资金和物资,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实施工作。
按照制定的生态修复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植被恢复、水体修复、土壤修复、生态景观规划等工作,确保工作质量和进度。
5. 监测评估。
在生态修复工作实施过程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六、项目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2008年7月项目名称: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主管单位:清徐县人民政府建设单位:清徐县人民政府设计单位:太原市林业调查规划院资质证书编号:晋林资证字乙B06号设计负责人:王金潮设计主持人:张晓星设计人员:宋志伟谭璟董志郑强目录前言 (1)1. 总论 (1)1.1 项目提要 (1)2. 工程区基本概况 (3)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 (3)2.1.1地理位置 (3)2.1.2 地形地貌及土壤 (3)2.1.3 气候条件 (4)2.1.4土壤条件 (4)2.2 森林资源 (4)3.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3.1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 (4)3.2 工程建设基本原则 (5)3.3 设计依据 (6)3.4 项目建设方针、途径与目标 (6)3.4.1 建设方针 (6)3.4.2 建设途径 (6)3.4.3 建设目标 (7)4. 调查与规划设计 (7)5. 建设范围、布局、规模与进度安排 (7)5.1 工程建设范围 (7)5.2 建设布局 (7)5.3 工程建设规模 (8)5.4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 (8)6. 工程设计 (8)6.1 工程区立地类型质量评价 (8)6.2 林种设计 (9)6.3 树种选择及配置 (9)6.3.1 树种选择原则及依据 (9)6.3.2 工程树种选择及配置 (10)6.4 造林方式设计 (11)6.5 造林技术设计 (11)6.5.1 种苗设计 (11)6.5.2 整地设计 (12)6.5.3造林密度与配置 (12)6.5.4 造林季节与造林方法 (12)6.5.5 幼林抚育及管护 (12)7. 绿化工程量 (12)7.1 护岸景观林带工程量 (13)7.2规划苗圃工程量 (13)7.3 景点片林工程量 (13)7.4鱼塘美化工程量 (13)8. 投资概算 (14)8.1 概算依据 (14)8.2 投资概算 (14)8.2.1直接投资 (14)8.2.2 间接投资 (15)8.2.3 规划设计与工程监理费 (15)8.2.4 利润与税金 (15)8.3 资金来源 (15)9. 保护设计 (15)9.1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16)9.2 加强制度、目标、责任制的管理 (16)9.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6)9.4 加强保护执法工作 (16)9.5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 (16)9.6 加强护林防火 (17)10. 效益分析与评价 (17)10.1 生态效益 (17)10.1.1涵养水源效益 (17)10.1.2水土保持效益 (17)10.1.3防风固沙效益 (18)10.1.4改善生态环境减灾防灾效益 (18)10.2 经济效益 (18)10.3 社会效益 (18)附件: (19)一、文冠果简介 (19)二、文冠果造林技术 (20)附表:工程区规划面积统计表工程项目规划各树种面积统计表总需苗量表护岸景观林工程苗木量统计表原漳河柳林带小班需苗量表规划苗圃需苗量表鱼塘美化需苗量表景区需苗量表小班规划设计表工程预算及汇总表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前言汾河是太原的母亲河,太原地处汾河中上游,流域内各种资源丰富,农业相对发达,工业比较集中,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流域内人口持续增长,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经济开发强度不断扩大,尤其是煤炭等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流域内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直接制约了太原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质量,因此汾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保护工程势在必行。
对此,省委、省政府从历史和全局发展的高度,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适时提出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战略工程。
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是太原市汾河流域治理工程的一部分,依据省、市发改委对于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中关于林业部分的要求,结合清徐段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1. 总论1.1 项目提要1.1.1 项目名称: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工程1.1.2 项目主管单位:清徐县人民政府1.1.3 项目建设单位:清徐县林业局1.1.4 项目性质:新建、改扩建1.1.5 项目建设范围汾河流域清徐段内包括四个乡镇,十七个行政村,汾河沿岸两侧各100米范围,工程面积5433.3亩。
1.1.6 项目建设内容及其规模汾河流域清徐段,西坝堰从贯中桥向南沿汾河至清徐县边境,总长12.5公里;东坝堰为清徐县境内汾河沿岸全部,总长19.4公里。
本方案建设内容包括,在贯中桥西南,建设一座占地340.7亩的景点片林、南安大桥西侧新建一座占地360.3亩的苗圃,对东坝堰已形成规模的苗圃和鱼塘、农家乐予以保留,并对贯中大桥以北紧邻东坝堰的260.9亩鱼塘进行美化,对不成规模并在工程区汾河沿岸100米范围内的临时性鱼塘,按照护岸固堤的要求,填塘植树。
汾河两岸原有10米宽漳河柳防护林带,进行补植完善,在10米林带外90米范围按照省、市发改委要求规划营造护岸林,共植漳河柳21269株,合计补植、新造漳河柳459.6亩;并新造毛白杨1201.4亩、补植梨树330.5亩、垂柳650.7亩、旱柳474.1亩、壶瓶枣906.1亩,试种文冠果54.7亩,总计需新造林4077.1亩;工程总面积5433.3亩。
1.1.7 项目建设期限与进度工程建设期限为1年,管护二年(2009年—2010年)。
1.1.8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与环境治理植被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总投资 3885.817万元。
工程建设投资,省级投资为每亩930元,工程区面积5433.3亩,则省级投资505.2969万元;地市每亩投资240元,则地市投资130.3992万元;其余3250.1209万元由县政府筹措。
工程资金不包含拆迁、填塘与土建费用。
1.1.9 工程前提条件本规划不包含汾河沿岸的临建的拆迁、不成规模的临时鱼塘的填塘及工程用地平整、租地、征地等内容。
2. 工程区基本概况2.1 地理位置及自然情况2.1.1地理位置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西南。
东邻榆次、太谷,南接祁县、文水,西与交城、古交交界,北靠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
地理坐标,东经112°10′-112°38′,北纬37°28′-37°47′。
工程区涉及清源镇、孟封镇、柳杜乡、西谷乡4个乡镇。
2.1.2 地形地貌及土壤清徐县地貌类型为中低山土石山区和平川区。
西部为山区,占总面积的27.6%,其余为平川。
全县西北高东南低,从地貌单元上来看依次为山区、洪积扇区、冲积平原。
最高海拔为庙前山,海拔高1865米,最低为南部柳杜乡常丰村,海拔高735米。
山区地表裸露地层主要为石盒子统和石千峰统的砂岩、页岩,上伏地层有石炭系煤系地层和奥陶系石灰岩地层;平川地区为太原断陷盆地一部分,沉积了一整套巨厚新生界地层,其中第四系厚达410米左右,汾河从中穿过,全境河流注入汾河,属黄河水系。
2.1.3 气候条件清徐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冬季漫长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短暂而天晴气爽。
年降雨量300-600毫米之间,大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年降水量60%;年相对湿度53%;区内平均温度8-10.4℃,极端最高温达40℃,最低为-25℃;年日照总时数2547.6小时,平均无霜期185天。
2.1.4土壤条件全县土壤分为3个土类,5个亚类,三个土类为褐土、草甸土、盐土。
褐土分山地褐土和褐土性土,山地褐土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褐土性土主要分布于山前洪积扇区。
草甸土分浅色草甸土和盐化浅色草甸土,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平川一级阶地,是本县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栽培的最好土类;盐化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河滩地。
盐化土主要分布于个别平川地区有盐土斑状存在于河、渠、稻田、水库附近及低洼处。
2.2 森林资源工程区实施范围内的公路两旁主要是2000年所栽的10米宽漳河柳林带,总体评估需补植40%。
,沿岸有少部分临时苗圃、杨树林和以梨、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两岸百米林带规划范围内以农田为主。
由于土壤盐碱,现存树种有限,以漳河柳为主,但有枯梢现象,有部分地段有少量刺槐与杨树,目前看长势较好。
3.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3.1 工程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汾河流域(清徐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作全局,从完成太原市“蓝天碧水”战略任务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围绕全面建设和再现汾河流域的自然生态、建设和谐文明、良性循环、景色秀美的新太原,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总体目标,针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承载力存在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治理修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与太原市正在实施的“蓝天碧水”生态建设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实施。
突出重点,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依法治理,有效遏制流域内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趋势,并逐步得到修复与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技术精华相结合、林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多林种相结合,多树种配置,高起点规划,全方位建设,对清徐段内汾河两侧的护岸林进行补充完善、连片,建成环境优美、标准一流的生态风景线。
3.2 工程建设基本原则(1)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走生产发达、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把生态功能作为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高度重视林业产业的发展,以生态建设保证和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支持和带动生态建设。
充分考虑实地实情,使设计与施工达到完美结合。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清徐县各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丰富汾河沿线生态景观。
(4)坚持与“十五”林业发展规划目标相衔接的原则。
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网络体系建设规划,要与“十五”林业发展规划的目标相衔接,充分反映林业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未来发展的趋势。
(5)坚持突出城郊型生态景观林业特点的原则,建设高标准的河流绿化体系,构建兼顾景观与生态功能的绿色长廊,走观光林业的发展道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2)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及实施意见》;(3)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主要技术规定》;(4)原林业部关于印发《林业部关于全国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林计通字[1996]137号);(5)省林业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林业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试行)》;(6)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园林绿化工程》(2005);(7)太原市“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8)清徐县“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9)省、市发改委颁发的《汾河流域(太原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方案》;(10)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的汾河干流生态环境治理绿化方案简介;(11)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植被建设项目”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