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合集下载

广播节目与社会发展

广播节目与社会发展

广播节目与社会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广播节目作为传统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提升。

它不仅承载了信息传递的功能,还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广播节目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广播节目在传递信息方面的贡献1. 加强信息共享与传播广播节目作为主要的传媒形式之一,具有快速传播、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等特点。

通过广播节目,各类信息可以快速传递给大众,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播。

在社会发展中,广播节目为信息的普及和传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广播节目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广播节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互相了解和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这对于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广播节目在教育领域中的作用1. 提供教育资源广播节目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通过广播节目,教育资源可以便捷地传递给广大学生,打破了地理限制,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对于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增强学习兴趣与能动性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播节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

丰富多样的广播节目内容,如故事、音乐、讲座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广播节目在娱乐与文化领域中的地位1.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广播节目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内容,如音乐、戏剧、综艺节目等。

这些节目不仅可以让人们放松身心,缓解压力,还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2. 传播文化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广播节目不仅为传播国内外的文化作品提供了平台,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广播节目的推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从而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四、广播节目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1. 开展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广播节目作为与广大听众建立起直接联系的媒体形式,具有很强的社区感和凝聚力。

许多广播电台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与社会责任实践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与社会责任实践

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与社会责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

作为媒体的一种形式,广播电视具有声音和图像传递的特点,能够深入到每一个角落,传播信息、传递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实践方面的表现。

一、公共服务的内涵与意义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媒工具,具有广泛的覆盖面和传播力,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致力于满足公众需求,提供社会福利和公益服务的通信行为。

这些服务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新闻宣传、文化传承、教育培养、科普普及等。

公共服务的目的在于为公众利益服务,传递公共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

二、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措施为了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责任,在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中,常常采取以下措施:1. 新闻宣传:广播和电视是新闻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事业单位应提供准确、客观和全面的新闻报道,及时向公众传递重大时事和紧急事件,提高社会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

2. 文化传承: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责任。

通过制作和播出相关节目,如纪录片、文化讲座等,推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3. 教育培养:广播电视事业单位还应该积极参与教育培养工作,开设教育类节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提供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4. 社会公益:广播电视单位应当积极履行社会义务,为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支持。

通过开展公益活动,倡导绿色环保、关爱贫困儿童等公益行动,传递社会正能量。

三、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社会责任的体现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反映社会声音:广播电视单位应当成为反映社会公众意见和呼声的重要平台。

通过开展舆论监督和民意调查等方式,发表公正客观的评论,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2. 传播社会正能量:广播电视节目要积极倡导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念,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和和谐。

传媒.广播电视概论重点(传媒)

传媒.广播电视概论重点(传媒)

一.名词解释1.广播电视: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特定范围播送声音、图像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统称2.有线传送:是用优良的共用天线先接收无线电信号,再通过与电视机相连的电缆组成传输分配线路,将电视节目直接传送给用户接收机的一种区域性电视传播方式,也称闭路电视3.有线电视系统:是颁布在全国各地直接为用户进行信号服务的地面服务站,它们铺设线路,为用户提供多频道的清晰信号4.有线电视网:是属于内容提供商,他们不直接与用户对接,而是通过卫星把节目传输给有线电视系统,再由系统传输给用户5.人物同期声:用来表现人物采访和人物语言交流的同声期6.同期声:是指记录图像信号的同时记录下声音信号7.音响:在声音中所说的音响,是指除去语言和音乐以外的所有遇声音,在广播新闻中,用来指报道、解说语言(不包括采访对话语言)和音乐节目、节目音乐以外的一切声音8.音响效果:是信息传播者制造出来的或转借来的声音,它与实况音响的区别在于,实况音响具有客观真实性,而音响效果仅具有真实感,不具有客观真实性9.声画合一:是指电视画面和声音同时指向一个具体形象的结合形式画内声画合一:画内音响空间和视觉空间的统一.(同声期讲话和同声期音响)画外声画合一:画面空间和画外音响空间的统一.(播音语言与画面的统一)10.声画对位:是指电视节目中画面与声音对列,他们按照各自不同的规律,独自表现不同事物的信息,却又有机的我围绕和表现同一内容11.实况直播:是指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是和现场情况同步的、一致的12.广播电视新闻: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和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13.主持人: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群体观念,已有声语言为主干或主线驾驭节目进程,直接面向受众,平等的进行传播的人14.三网融合: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都以宽带传送为基础,共用宽带,“三网”将形成“业务融合”15.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现场直播是一种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结果同步直接播出的新闻广播形式,它以现场的实况为基本内容,一般由记者或播音员按照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顺序,边传送实况,边播报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解说。

广播电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广播电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一.广播电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1.广播对社会的功能涉及到:传播新闻功能,舆论监督功能,传授知识功能,提供服务功能,愉悦身心功能。

2.社会要求广播电视:○1,坚持新闻的传播,注重新闻的时效性。

○2,重新定位文艺传播模式,把音乐节目作为收复失地的主要对策。

○3,必须防止广播节目的广告化趋势。

二.广电对社会的影响(一)正面影响:1.政治:○1政治社会化○2民主化,政治运作透明○3政治生活电视化2.社会经济:○1,电子广告的作用,信息流通,加快经济运行,影响消费者决策。

○2,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社会生活:○1.丰富的信息,改变文化分配体制。

○2.扩大见闻经验、个人经验的结构。

○3.人与外部联系拉近,○4.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

○5.休闲放松。

○6.安慰娱乐。

○7.世界文化交流。

(二)负面影响:1.对身心健康影响,减少人际交流,孤闭症,消化不良。

2.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逃避现实○2,商业化造成低级趣味○3,“被动娱乐”产生视觉依赖○4.破坏家庭生活和社会关系○5.消除儿童与成人的界限3.对文化的影响:○1.电视题材有限,狭窄困扰。

○2.节目过于程式化。

○3.商业电视为了经济利益背弃电视的基本文化目的。

4.对经济的影响:虚假广告。

5,对政治的影响。

二.事业的发展规律1.生产力是广播电视的发展基础。

(科学技术是先导;先进的管理;人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决定环境。

)2.文化是广播电视的发展依据。

(公众文化素质;传播者)3.竞争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

(与其他传媒,同行业内部,新媒体)4.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

(受众地位,特点,心理)三.广播电视改革的阶段及成果。

(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诞生为第一次裂变的标志。

○1它是我国第一个专业经济广播电台,改变了中国广播长期以来只在四级纵向发展的局面,开拓了横向发展的新空间,同时拓展了广播媒介的功能。

○2珠江台它打破了传统节目模式,体现了受众本位的现代传播理念。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韩瑶瑶新闻学57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着信息传播、社会服务、大众娱乐的功能。

这些功能的发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着社会进步。

而另外还有一种功能即社会沟通的功能,即体现社会多种意见的相互交流、多种观点的交锋论争,最后实现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传播信息是广播电视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施拉姆认为,大众媒介可以集中人们的注意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关于远方和外界的概念,大部分来自于大众媒介。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发展时,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依赖会与日俱增。

结果是,在何者重要、何者危险、何者有趣等一系列问题上,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意见是来自于媒介。

长期以来,电视这种声画相结合、传播迅速的大众媒介,因易于理解、观看,对观众的要求不高,成为传递信息的最佳手段。

所谓服务,就是要为百姓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深感压力巨大,他们渴望通过广播电视中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或者希望了解除了资讯以外的一些生活新观念、新时尚等,以期更好地融入当代新生活。

从我国电视诞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服务类节目就一直存在,但是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播出时间在整个电视节目中所占比例不大。

《节目预告》、《气象预报》以及1979年诞生的《为您服务》等是早期主要的服务类节目。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经济日益活跃,人们对各种信息尤其是服务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这就为广播电视服务类节目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基础。

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服务类节目不断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随后,电视分众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服务类节目进一步细分。

如与饮食相关的有《天天饮食》、《美女私房菜》等;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有《交易时间》、《天生我财》、《市场分析室》等;与旅游出行有关的有《走遍中国》、《有多远走多远》等;养生保健的有《百科全说》、《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等;时尚类栏目则有《美丽俏佳人》、《完全时尚手册》等。

河北大学广播电视概论重点

河北大学广播电视概论重点
河北大学广播电视概论考试重点
广播电视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传播的共性有:1、迅速及时的时效性 2、高度综合的连续性 3、深入社会的渗
透性 4、传播过程的参与性
广播电视传播的差异:1、传播手段 2、传播方式 3、传播内容
广播电视的受众特性
1、 分散群体的随意性接受
2、 广播电视受众的弱势:①线性传播方式,稍纵即逝;②家庭作为收听、收视的主要空间
对收视率的认识:收视率强化了“观众就是上帝”的以受众为服务主体的理念,客观上为电 视节目提供了衡量影响力和传播力的指标,促进了电视的文化繁荣; 收视率不等于节目质量,需要在完美的收视率调查机制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并纠正收视率所 引发的“唯收视率是从”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现象。 (补充)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比较及认识: 新闻策划指新闻机构对一个时期或一项专题的报道所进行的有创意的设计、指挥和调控。其 目的在于充分发掘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运用最恰当的方式推出报告, 已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新闻策划的意义:1、新闻策划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突出报道主题 2、新闻策划有利 于调动各种资源 3、新闻策划有利于充分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 4、 新闻策划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效果 策划新闻指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策划是目的,新闻是手段。 “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实,不属于新闻活动的范围。 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的区别 1、 含义不同 2、 运作不同 新闻策划,既然是围绕新闻设计谋划,或根据新闻需要设计谋划,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 那么,在运作中,应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报道策划。“新闻策划”建立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事 实作为新闻的本源保持了其本身的真实,新闻策划的运作遵循了新闻报道的规律。策划新闻, 既然是依照设计谋划做新闻,或根据设计谋划需要做新闻,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那么,在 运作中,应是先有策划活动后有新闻事实。事实作为新闻本源被歪曲或造假,丧失了其客观、 真实性,策划新闻的运作违背了新闻报道的规律。 3、 性质不同 4、 目的不同 新闻策划”是报道活动的策划,重点是解决做好新闻的问题. “策划新闻”实际上是策划新闻事 实,重点是解决做好策划效果的问题 5、 意义不同 新闻策划立足于客观事实这一前提,是对新闻报道活动进行的前瞻性的、有巧妙创意和构思 的、能够解答重要新闻热点问题的谋划与设计。其意义在于最有效地运用和配置现有的新闻 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策划新闻为了最大限度 地赢得读者的“眼球”,它经常通过策划活动,人为地制造事实,然后当成新闻来报道。它偏 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社会效果和社会责任感则考虑不多。可见,策划新闻是为了追求 最大的经济利益时空转换

第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第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三、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是借用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阐释 受众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所谓认知心理,在此是指 受众通过电视传播,根据电视形象特征,推测、判断、理解其 本质或内在属性的心理活动模式。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五十八分。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该片还使用了情景再现的手 法,与其他记录片再现手法不同 的是,主创人员崔永元每次都在 其中扮演一个角色。因此,这部 记录片既有娱乐性,又有很高的 史料价值,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五十八分。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提供服务
在 2005年初,先后有两名犯罪嫌 疑人因为听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的《神州夜航》节目而决定投案 自首,结束逃亡生涯。
服务受众、引导受众。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五十八分。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人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严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五十八分。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广播电视受众需要是一种建立在广播电视受众共性基础上,以其 个性为依据的信息需要,这种需要呈现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某一时间、某一地区收看节目的户数(人数)
收视率=
X100%
同一地区拥有电视机的总户数(人数)
收视率测量途径:挨户访问、电话访问、日记调查、仪器测量
(填写收视记录)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九点 五十八分。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 传播的快速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

广播电视学概论_笔记

广播电视学概论_笔记
电视语言的语言构成:电视声音与画面
电视中声音的作用:1)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亲切感;2)声音叙述内容具有自由性,能够打破画面的时空局限。3)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声音能够发挥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5)声音能是静止的画面动起来;6)声音可以创造独立的形象,造成观众的心理互渗性与心理演绎性。
广播的音响:广播音响是指出语言、音乐以外的其他声音,包括自然环境的音响,人的各种动作的声音等等。
广播音响的作用:a原汁原味的音响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感。b特定的音响能表现时间和空间。c能够渲染、烘托环境气氛;d能够表现新闻人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言行举止、刻画人物心理。f声音有时具有蒙太奇式的功能。
广播音乐的作用:a以独立的音乐节目形式存在,充实广播的文艺板块;b作为一种有效的编辑手段,使广播节目系统连贯有序。c音乐的美感效应能够渲染环境,使节目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4服务性节目的特性:a强烈的功利性;b传播的重复性;c公开的劝服性;d昂贵的付费性
5广播电视播出广告的原则:a思想性原则;b真实性原则;c艺术性原则;d针对性原则;e促销性原则;f经济性原则
广播语言的作用:a播报信息;b营造节目内容的过渡;c语言的语音语调可以为广播艺术作品提供特定的艺术情境;d语言的表述营造了广播艺术作品的情节。
播音员的工作特性:a是广播电视传播的最终实现者;b是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再者。c是联系社会各阶层的桥梁和纽带。d是规范语言的推广者。
新闻播音的特点要求:a准确;b平实;c富有节奏感;
我国的主要播音方式:a播读式;b播讲式;c谈话式
主持人:主持人是串播、播讲人员的异化。它的特征是,1节目的直接播出者、代表者。2节目的参与者。3节目的组织者和串连者。

中国广播与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功用

中国广播与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功用

中国广播与电视的传播特点和功用与传统的印刷媒介相比,广播电视在传播手段上呈现出更为生动丰富和快捷方便的特点。

与报纸、杂志、书籍以静态文字、图像作为传播介质的手段不同,广播电视是以更具视听享受的声音、影像作为基本的表达媒介的。

这种传播手段的应用使广电传媒具有了自己的传播特点:首先,广播电视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支持下,广播电视的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传播几乎可以做到与事实现场的同步。

其次,广电传播的受众覆盖面也更为广泛。

目前,我国已成为真正的广电大国。

据统计,我国广播电视现在的覆盖率已达94.48%、95.81%。

以13亿作为人口基数来折算的话,中国现在约有12.28 亿和12.46 亿人口在收听收看广播电视。

我国广电传媒的受众层次分布也十分丰富和广阔,从儿童到老人,从文盲到高知,基本上都能无障碍地接收到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

大容量的信息、高自由的选择度让广播电视成为现代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伴侣。

除了技术手段上的这些特点外,中国广播电视还呈现出自己明显的意识形态特点和体制化特征。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毫无疑问地是国家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构成中的一份子。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中国电视论纲》中,对我国的电视事业性质做了如下的界定:“中国电视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的整个新闻事业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电视台都是党和政府的新闻宣传机关,中国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性是中国电视事业的根本属性之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电视事业的最显著的标志(广播也同样如此——笔者注)”1。

这一界定从根本上说明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传播属性和新闻组织原则。

从宏观建设的角度上来讲,以明确的目的和自觉的意图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贯彻传达中央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服务就成为了中国广电传媒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传媒特点体现。

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把社会主义放在广电传播的首位,不断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成为中国广电媒体宣传工作中不可偏废的有机整体。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韩瑶瑶新闻学57长期以来,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突出着信息传播、社会服务、大众娱乐的功能。

这些功能的发挥,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着社会进步。

而另外还有一种功能即社会沟通的功能,即体现社会多种意见的相互交流、多种观点的交锋论争,最后实现充分的了解和理解。

传播信息是广播电视与生俱来的基本功能,也是其最重要的功能。

施拉姆认为,大众媒介可以集中人们的注意力。

在现代社会,我们关于远方和外界的概念,大部分来自于大众媒介。

当传统社会向现代化发展时,人们对大众媒介的依赖会与日俱增。

结果是,在何者重要、何者危险、何者有趣等一系列问题上,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意见是来自于媒介。

长期以来,电视这种声画相结合、传播迅速的大众媒介,因易于理解、观看,对观众的要求不高,成为传递信息的最佳手段。

所谓服务,就是要为百姓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提供切实有益的帮助,它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深感压力巨大,他们渴望通过广播电视中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或者希望了解除了资讯以外的一些生活新观念、新时尚等,以期更好地融入当代新生活。

从我国电视诞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服务类节目就一直存在,但是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播出时间在整个电视节目中所占比例不大。

《节目预告》、《气象预报》以及1979年诞生的《为您服务》等是早期主要的服务类节目。

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经济日益活跃,人们对各种信息尤其是服务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这就为广播电视服务类节目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基础。

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服务类节目不断出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

随后,电视分众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服务类节目进一步细分。

如与饮食相关的有《天天饮食》、《美女私房菜》等;与经济生活相关的有《交易时间》、《天生我财》、《市场分析室》等;与旅游出行有关的有《走遍中国》、《有多远走多远》等;养生保健的有《百科全说》、《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等;时尚类栏目则有《美丽俏佳人》、《完全时尚手册》等。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社 会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研究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社 会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研究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社会影响力与传播效果研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广播电视节目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新闻报道到娱乐综艺,从教育节目到文化专题,广播电视节目以其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们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娱乐和信息,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影响着公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一、广播电视节目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广播电视节目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能力。

新闻类节目通过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世界的窗口。

在突发事件中,广播电视媒体能够迅速发声,传递权威信息,稳定社会情绪。

例如,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危机时刻,广播电视节目能够及时发布救援进展、防范措施等重要信息,引导公众积极应对,避免恐慌情绪的蔓延。

同时,评论类节目通过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导公众形成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这些节目能够帮助公众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然而,广播电视节目在引导舆论时也可能出现偏差。

个别节目为了追求收视率,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噱头,导致舆论的误导。

因此,广播电视媒体需要坚守职业道德,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引导社会舆论。

二、广播电视节目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广播电视节目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类节目,如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通过新颖的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这些节目不仅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此外,广播电视节目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平台。

各类选秀节目、原创音乐节目等鼓励了年轻人展现才华,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一些节目还引入了国际文化元素,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的倾向,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传承。

这就需要广播电视工作者在创新的同时,注重文化品质的提升。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作者:————————————————————————————————日期:2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与社会功能电视传播与“地球村”广播电视有那些传播共性?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正、负两面)广播的永恒魅力?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一、传播的快速性、易受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二、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三、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四、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一、传播的快速性、易受性与声音画面的易逝性1、各种符号插上了“电翅膀”,使“大众传播”真正能够同时面向大众,使各地的大众真正能够同时获得同一信息;信息可以以与事物的发展变化相同的速度广泛传播,使人们能够耳闻目睹瞬间万变的大千世界;2、各种符号因素,经过精心处理、合成以后,可以更加真实、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更易于人们接收。

如声音中的语言和音响、音量和音调,图像中的景别、光线和色彩等等。

3、人们可以在自己选择的环境和条件下接收信息,有利于排除或减少外部干扰缺点:广播电视瞬间即逝,不留痕迹,收听看广播电视没有思考的余地;必须使用一些录音、录像设备,把内容节目有意识地保留起来,增加了听众或观众时间和经济的支出;广播电视只能单向、线性传播。

(朝向双向、互动发展)一、传播的广泛性与视听的随意性地域、受众收听的随意性----精力不集中频繁转台三、内容的丰富性与视听的被动性1、内容丰富2、表达手段丰富电视具有双通道的传播特点。

广播电视以声音画面为表达手段,而声音画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传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被动选择性----线性传播二、声画并茂与信息的传真性电视为观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真实性。

新闻的滚动报道现场报道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广播电视是一把双刃剑。

广播电视的正面功能一、传播新闻的功能二、舆论监督的功能三、传授知识的功能四、提供服务的功能五、愉悦身心的功能一、传播新闻的功能重大事件的现场直播,使人们能用第一时间如亲临其境一样去获取最新的新闻信息。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1. 本章(节、单元)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2)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初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5)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2. 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列出节名)及学时分配,可具体到知识点:(1)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2)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共4课时。

3. 本章(节、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2)教学难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4.本章(节、单元)的思考题和习题等。

(1)国家和政府对传媒的政治控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资本主义制度下,垄断资本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控制传播事业?(3)简析极权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4)简析自由主义的媒介规范理论(5)简析“社会责任”理论(6)简析“民主参与”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传播制度的定义大众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

社会制度,“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等。

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有的学者认为,“传播制度问题主要是大众传播工具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即言论、出版自由问题”。

我们认为,言论出版自由问题是传播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它的全部。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一句话,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心理
一、期待心理: 指受众对电视节目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的预求
状态。 1、信息期待 2、娱乐期待 3、移情期待 4、“纪实”期待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二、定势心理: 指受众个体在观看电视之前已有的由诸多主观因
素构成的心理模式。 求真、求实、求新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 中国观众收看电视的动机:
——了解国内外时事、增长见识、娱乐消遣;
• 中国观众收听广播的动机:
——获得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8章 电视传播的受众研究和社会功能
第一节 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二节 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 第三节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传播功能的新发展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角色:
一、信息的接受者
构成受传关系
主动的、有选择地接受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
当这种需要激起受众受传活动时,便构成受众的动机。 需要 —————— 动机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大众使用媒介的动机:
(1)获取所期望信息的需要 (2)迎合一种已经养成的接触媒介的习惯 (3)为了休息和寻求刺激 (4)逃避烦闷和无聊 (5)获得陪伴、避免寂寞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人的需要层次:
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严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广播电视受众需要是一种建立在广播电视受众共性基础上, 以其个性为依据的信息需要,这种需要呈现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 性。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观众调查
观众调查是受众调查的一种,也是获取受众反馈信 息的重要渠道和方式。
它主要是电视传播机构或社会上其它专门机构对观众 进行的社会调查。其内容包括:
现代社会大众使用媒介的目的:
1、解闷消愁
2、人际关系
3、确认自我
4、监视环境
二、媒介的使用者
“使用与满足” 媒介能对受众做什么
受众能使用媒介做什么 (基于观众使用媒介的心理需求)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三、受传的双重角色
受众的双重角色:信息的接收者 信息的传播者 (直接或间接参与)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人类对信息的需求——永恒的需要 创造了职业传播活动

受众需要激发了受众对广播电视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受
众有怎样的需要,其渴求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广播电视的节目
内容及其在传播中的比例。
当广播电视传播者掌握了受众的需要,广播电视节目就能 真正地服务受众、引导受众。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四、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他人相对立的心理倾向。具有逆
反心理的受众,往往采取与传播者相对抗的态度和行为。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造成观众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新闻信息或节目内容不真实; 2、过多地重复人所共知的普遍性结论或陈旧观念; 3、传播的信息内容与观众的立场、观点、所处的实际情况相距 很远,或与受众固有成见相矛盾; 4、在历史转折时期或新的方针、政策开始实行之前,由于宣传 不得法,未能很好地改变受众的“定势错觉”; 5、特定的舆论环境干扰,片面强调“舆论一律”; 6、节目主持人、编辑、记者、播音员等或因形象、语调引起反 感,或因工作作风、品德修养失去威信,易引起受众逆反现象。
当代电视技术的发展和电视传播观念的变化,为受众参与传播提 供了有利的条件,现代受众素质的提高和收视心理的变化,也为 新的受传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变化的基础。
四、信息反馈者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特征:
一、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稳定中的流动性 电视传播的覆盖率 电视观众的结构层次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电视传播中受众反馈的方式: 1、观众来信、来电、来访; 2、在直播现场和现场直播节目中直接反馈; 3、通过专门机构调查,收集受众反馈意见。
电视传播过程中反馈的特点: 1、反馈的被动性 2、反馈的延迟性 3、反馈的差异性 4、反馈的典型性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三、认知心理: 认知心理,是借用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理
论来阐释受众在电视传播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所谓认 知心理,在此是指受众通过电视传播,根据电视形象 特征,推测、判断、理解其本质或内在属性的心理活 动模式。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态度的改变: 指受众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
发生了变化。 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是:
——传播者的权威性、传播方式的多面性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反馈
反馈:
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传者据此检验传播效果,调 节后继的信息传播,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环流。 反馈的作用: 1、检验电视传播效果 2、提供改进节目依据 3、提供电视报道线索
二、收看的随意性、自主性与隐匿性 家庭收视环境的影响 电视节目(频道)的选择范围 电视技术提供的便利(遥控器)
三、理解的差异性 影响观众理解信息的因素:人的个性心理……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心理:
1、需要和动机 2、心理效应 3、心理倾向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受众态度:
态度:
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所持有的那种带有一致性和持久性的行为 倾向” 。 态度由三种要素构成: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第8章广播电视传播共性与社会功 能
第一节 广播电视传播的受众分析
态度的形成 (传播环境对受众态度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