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文化对当代政治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危害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危害及教育对策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危害及教育对策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形成与我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同时,社会资源配置、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与一元化的用人制度也是该群体“官本位”意识形成的直接社会根源。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不仅会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发扬带来消极影响。

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乃至社会的公平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

弱化大学生群体的“官本位”意识,大学需要建构造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相统一的大学文化内涵,创建生存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要增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标签]大学生官本位思想政治教育[文献标识码]A“官本位”是一种崇尚权力与社会地位的价值取向。

“官本位”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这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传统文化在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近年来的“替子跑官”、“考公务员热”,都真切地反映出“官本位”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受社会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官本位”思想正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迅速蔓延。

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存在,不仅会对高校人文精神的发扬带来消极影响,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探究大学生群体“官本位”意识形成的深层社会根源,寻求有效的教育对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官本位”意识的成因(一)我国社会传统文化与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顾名思义,“官本位”就是把官衔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价值并确立各自的地位。

以官为本,以官为尊,把是否为官、官的大小作为基本的价值尺度来衡量社会个体的社会价值、身份及地位。

“官本位”的本质是一种权力崇拜的社会心理以及迷信权威、长官意志的价值取向。

“官本位”的价值取向还进一步延伸出“长文化”(以拥有某种社会头衔为荣、为贵)的社会心理趋向。

“官本位”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这种颇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传统文化已经在我国公民的思想意识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论_官本位_思想对我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

论_官本位_思想对我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

2011年第12期总第290期前沿F o r w a r d P o s i t i o n N o .122011S u mN o .290论“官本位”思想对我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张金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由于我国受封建统治的历史很长,“官本位”等封建糟粕思想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很深。

士大夫阶层是官本位思想存在的载体,同时,士大夫阶层又强化了社会大众官本位意识。

新文化群体不自觉地传承了士大夫的官本位思想,从而催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价值观扭曲、官僚主义风气、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评价体系异化等问题。

[关键词]官本位;能力本位;知识群体;影响[中图分类号]D 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11)12-003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09J B T 17)。

[作者简介]张金明(1980—),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进行了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

但是,因为我们对封建主义文化糟粕影响的严重性估计不足,没有认真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负面影响。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党内视党性作风问题和腐败现象来源于“资产阶级猖狂进攻”和“糖衣炮弹”的主张占主导地位,相对忽视封建主义思想对领导干部的影响,从而在理论到实践上形成了“防资未反封”的斗争格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愈演愈烈,中国特有的封建文化糟粕有了更加适宜的生存土壤,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

诸如“官本位”这类糟粕文化严重影响了领导干部的价值取向,是现代部分领导干部出现工作作风问题的深层思想根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人的官瘾实在太深。

”真是一语中的、切中时弊。

官本位思想、做官发财意识在中国千年不绝、根深蒂固。

浅谈我国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创新

浅谈我国行政文化的特点及创新

一、我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一)消极的特点第一,中国行政文化属伦理型文化,当代中国行政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历史上德治传统的影响。

德治源于周朝的行政文化模式。

德治提倡以治国者的自身道德修养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一味强调抽象的品德修养为管理国家的基本出发点,一味强调管理者的抽象品德和修养。

第二,中国行政文化突出表现为人格取向,在行政管理中具体地表现在人格化的权威服从关系和人格化的人际交往关系。

第三,中国行政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封闭与排他的特征。

行政体系缺乏与其他社会体系的经常性交流,行政活动也就缺乏相应的透明度,决策过程中缺乏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实施过程中又缺乏来自社会有效的监督。

第四,中国行政文化中形式主义非常明显。

行政活动过分拘泥于形式和常规,因循故习,做官样文章,公文旅行,办事拖拉,久而久之,养成了很大的惰性。

第五,中国行政文化带有浓厚的官本位色彩。

由于泛道德主义,个人取向,封闭排他,形式主义等因素,行政活动缺乏法律的有效约束,有时行政权力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

(二)积极的特点1、导向性。

行政文化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行政目标的确立。

同时,行政文化还能使行政人员、行政组织内部的各种力量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引导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2、约束性。

行政文化一方面通过将共同价值观向行政人员个人价值观内化,使行政组织在理念上确定一种内在的、自我控制的行为标准,借助其微妙的作用,以看不见的形式操纵着行政组织的活动,规范、指导、约束着行政人员的行为。

3、自律性。

中国行政文化所固有的自律性,是现代行政管理所不可或缺的。

道德作为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机制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整合性。

行政人员坚守的价值观和信念表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5、人本性。

中国行政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与现代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中国行政文化中的人本主义特色也是现代行政管理所需要的,它对于增强行政权力的合法性,对于改进行政管理方法,对于强化人们的主人翁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

官本位思想

官本位思想

“ 官本位” 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

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

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由此看来,在最初提出这个名词时,官本位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渐丰,不仅限于此。

官本位是官的本来涵义的异化。

本来,官是一个较为好听的名称:处理国家公务曰官。

官者,公也。

《汉书·盖宽饶传》中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说苑至公》:“博士鲍白令之对秦始皇曰:…天下官则让贤,天下家则世断,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

'”可见,官的本义是“为公”。

正因为以“公”相通,才有了尧舜禅让的佳话。

韩非子在其名篇《五蠹》中就说到“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但是在后来,人们的这种观念就发生了转变。

也就是在韩非的那个时代,社会上就产生了重官的思想:“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人们对官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官本位的思想观念。

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至少包括了这四点内涵:公共权力的运行以“官”的利益和意志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严格的上下层级制度,下级对上级唯首是瞻,上级对下级拥有绝对的权力;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官阶高低为标尺,或参照官阶级别来衡量人们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社会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在多个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它包含了官本位意识, 官本位思维、官本位文化、官本位机制、官本位现象、官本位行为等多方面的意思” 2。

在本文中,它具有特定的涵义,指的是一种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首先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提出。

官本位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官本位思想?官本位的表现和危害

官本位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官本位思想?官本位的表现和危害

官本位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官本位思想?官本位的表现和危害“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即“糟粕”的那部分。

“官本位”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相对于经济学专用名词——“金本位”而被广泛应用。

“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即是以黄金为单一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价值。

“官本位”把是否为官、官职大小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纵观历史和现实,“官本位”这一在特定历史语境下形成的术语,其现实内涵远比字面意思丰富。

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官本位的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方面的表现。

一、官贵民贱,官尊民卑。

例如称呼,在国外,无论总统还是乞丐,都可以称“先生”、“女士”。

但在中国,民对官必须称官职官衔,官对民就直呼其名。

二、官位高低成了评价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

大学、中学搞校庆,邀请的重点对象是相关领导和校友中的大官。

有人把出了多少大官作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一大标志而大肆渲染,有的机构还搞出了出大官最多的高校排行榜。

三、入仕升官成了人们最高的理想追求。

在经济方面的表现。

一、待遇差异。

生活待遇(衣、食、住、行、娱、医、葬)按官位高低而定。

二、政绩工程。

为早出政绩、多出政绩就要搞大广场、宽马路、做大GDP,于是,“政绩工程”应运而生。

一个地方如何发展,本来都有五年规划、年度计划,都是经过人代会(或党代会)表决通过的,但是,只要中途一换新书记,立马会换成自己的一套思路,以表示新的领导有魄力、有创新。

三、非法收入。

在被查处的党政官员中,差不多每人都有一笔“说不清”来源的巨额财产,少则数十万,多则数百万。

四、以权谋私。

一个工程项目,不论造价多少,有的官员想让谁做就给谁。

“官本位”的根源及其改革探讨

“官本位”的根源及其改革探讨

“官本位”的根源及其改革探讨“官本位”在我国有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成因,同时也有深厚的经济原因。

近代以来,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本位”制约经济和社会、特别是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了,所以对“官本位”思想观念要从制度建设上认真加以杜绝和改造,从而为政治文明建设开拓顺利前行的必要条件。

破除“官本位”的同时,要建立“民本位”,“民本位”不同于民本思想。

“民本位”实质上就是民主政治,我们应该从改革任官制度、加强人大的权威和加强宣传三方面入手,弘扬“民本位”贬抑“官本位”;总而言之,只有让人民自己觉悟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铲除“官本位”的生存土壤。

标签:“官本位”;文化;专制;“民本位”【Abstract】”Official Standard” in China has deep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auses, but also have profound economic reasons. In modern time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Official Standard” in economi c and social,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process, particularly the phenomenon of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nd so the “official position” construction ideas from the system carefully to prevent and transform so as to open up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smooth forward. Eliminate the “official standard”, we must establish a “people oriented”, “China Standard”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ought of the people. “People oriented” is essentially democratic, we should reform the system of an y officer, to strengthen the authority of the NPC and the three aspects of publicity, promoting “people oriented” belittling “Official Standard”; All in all, only to awaken the people themselves, can the fundamentally eliminate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 he survival of the soil.【Key words】”Official Standard”; culture; tyranny; “people oriented”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当然必须考虑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首先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以官本位政治文化为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今的影响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今的影响2

中庸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影响 • 积极影响
• 首先,体现在对公民个体自身的影响方面 • 其次,在经济领域,中庸思想中“执中知 权” 的思想对处理贫富差距过大这方面的 问题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再次,在治国方略上,中庸思想提倡“德 刑并用”
• 最后,在文化领域,中庸思想也有其自身 的积极影响。
行政级别等级森严
• 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内高校俨然就是一个 等级分明的官场。在一些人看来,高校地 位的高低,主要以行政级别来划分,有“ 副部级大学” 、 “正厅级大学” 、“处级 大学” 。与此相关,高校里也随处可见处 、委、办、科等部门,其主管人员也都有 相应的行政级别,从塔基到塔尖循序渐进 、森然有序,活脱脱一个衙门化的金字塔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 当代,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G .A.阿 尔蒙德首次提出的,但其定义在学术界尚无统一 定论。 • 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解释为政治系统成员的行为 取向或心理因素,即政治制度的内化。 • 著名政治学家派伊认为政治文化就是某一特定模 式的政治行为取向,是政治体系里一种有秩序的 、主观性的领域,它构成政体的内容、机构的规 范以及个人行为之间的社会联系
中庸之道有助于教育工 作者的自我完善 • 第一、在经济转轨时期教育工作者 要自觉抵制各种诱惑。 • 第二、中庸之道为教育工作者提供 了道德修养的准则和方法。
委婉词语与中庸思想
• 贵和尚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 。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保持和谐的人 际关系,就是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不喜欢直 截了当是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一个特点 • 谦虚谨慎、含蓄优雅、敬重他人被认为是 良好个人修养的表现。
“官本位”意识影响人的职业价值观 • “官本位” 意识指导下的职业价值观 主要体现为对金钱和名利的追求, 这种 对功名孜孜以求的态度有着广泛的社 会基础, 得到大众文化和社会舆论的广 泛支持

廉政文化建设的三大挑战与对策

廉政文化建设的三大挑战与对策

廉政文化建设的三大挑战与对策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反腐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党风方面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反腐败面临的十分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重大腐败案件特别是三起、错杂在一些地方还不但时有发生,不正之风在一些行业和还比较严重。

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反腐倡廉建设相对滞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的社会文化中对腐败的道德批判和对清正廉洁的褒奖与相对弱化,有的掌握公共权力资源的公职人员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缺少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应有的道德操守人性和理想信念,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做牟取私利的手法手段;个别群众对腐败行为采取无奈、容忍和默许的态度,把腐败作为可以接受的行为和不法行为生活方式,甚至存在羡慕腐败的灰暗心理;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从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迷信“有钱能使鬼推磨”,办事讲究“潜规则”,把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行贿作为屡试不爽的法宝;腐败思想还在各级学校蔓延滋长,毒害年轻一代;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人为腐败现象寻找追寻理论依据,大谈腐败无害,反腐败危害产业结构。

因此,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一环。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面临遭受的五大挑战文化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种文化的根源上帮,所谓文化,质言之,就是沉淀于社会溶化大众意识中的共性,是对某种秩序和价值的坚持到底,它引导着社会风尚并对个人的行为起着指引作用。

封建制度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中外文化碰撞中的表现型举凡现象,市场规则泛社会化的负面影响等,是廉政文化挑战建设的八大挑战。

(一)来自封建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挑战。

封建文化的遗毒主要在于其根深蒂固的非民主性和公开、公平、公正思想的缺失。

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家长制”的影响。

邓小平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

”我国传统社会中以封建家长专制为的政治文化,曾经并且仍然对我们的政治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些领导干部专横跋扈,颐指气使,权力不受限制,思想一贯“正确”。

浅析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浅析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

浅析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模式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中国民众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政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所包容的各种政治态度、政治认同、政治共识、政治理想、政治作风和政治价值观等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和遵循。

但在实际上,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的政治文化一直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主体,至今仍有着深厚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主要有“人治”思想“德治”思想、君主本位思想和权力本位思想。

1,“人治”、“德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主流是“人治”和“德治”为主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大力倡导贵族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

他们认为政治的好坏主要取决与统治者,这就造就了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最高愿望就是盼望出现好皇帝、清官。

而且这种情节在中国民众的心中积淀很深,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只能作为统治的辅助手段而不具备现代法治的原因。

2,君主本位即王权本位思想王权主义的主要内涵是王权至上和王权崇拜,王权主义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价值系统的核心,决定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制约着其他价值构成,并通过多种社会化渠道,对人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选择施以强烈的影响。

所谓王权主义,其具体内容有:君主能参天地,是调节人与自然的中枢,君主体现着自然与社会的必然性,把握着必然之理,君主是政治治乱的枢机和决定力量,君主拥有全国一切的最高所有权,君主是认识的最高裁决者。

君主专制在中国源远流长,它的特点集中表现为集权制,国家权力为君主所有,由君主总揽国家立法、司法、行政、军事等大权,君主对臣下和民众享有生杀予夺得权力,伴随着政治专制体制,必然以言代行、权大于法,君主专制下的权利结构也决定了人们的相互关系,唯上、崇上意识的突出,形成了“官贵民轻”现象,培植了等级森严的官本位制和特权制。

中国

中国

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从概念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现实,同时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演进。

政治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千差万别。

千差万别的政治文化犹如条条支流汇聚成人类文化长河,每条支流固然具有其个性特征,但它必定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吸引和影响,从而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否则它将会变作死水一潭,直至最终消亡。

政治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也正沿着这一方向发展。

具体的说,就是从家长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从臣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

一.从家长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家长制可被看作是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政治生活的缩影。

家长制从其最初意义看,是一种伦理性家庭、家族的组织结构,后来由于治国安邦的需要而发展成为国家的组织形态。

家长的政治文化在训练和诱导国人的人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家长制政治文化的阴影下,人格的塑造完全按照统治阶级规划好的模式发展。

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奴性仆从、阿谀奉迎、虚饰欺骗等心理与行为都可说是与家长制政治文化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以言代法、以人代法、官大于法,所体现的也正是家长制的政治价值意识。

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近代民主归功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其民主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有所局限。

当我们对西方社会民主的缺陷加以批判时,并不意味着是对它的全盘否定。

人类文明是有继承性的,过去总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总是过去的发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学理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学理论》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现代政治文化的影响张宏伟宋瑞恒(佳木斯大学,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于两周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对人性的培养,亦或是公共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导向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但是,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的影响存有两面性,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关键词]政治文化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深入认识和把握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合理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建设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当代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1.中庸思想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是一种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秉承不偏不倚,不主张突出又不甘于落后的价值观。

以中庸的思想驾驭政治领域,反作用于文化范畴,必然产生与之适应的“中”、“庸”的意识形态。

“中庸”里的“中”首先是“适宜、合适、合乎一定的标准”的动词含义。

“庸”在这里做“用”讲,“中庸”的含义就是使自己的行为为适宜、符合实用。

也就是符合“礼”。

在《中庸》所以用“中”本指含而未发的喜怒哀乐之情是为了说明:礼是道德准则,是根源于人的含而未发的内心的。

而人的内心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即是道德产生的根源,又是行使道德的驱动,进而影响人的行为。

所以,我国古代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由单个行为主体开发扩散的思想意识,在群体中传播改造,适用于群体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传递性和适用性。

例如道德意识,民族意识等等。

从“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及其现代转换

从“官本位”政治文化的本质特征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及其现代转换

封建社会集权 制条件下的权力是一体化 的权力 , 国家 的统 治 职能 与管理 职能处 于浑 沌 的统一 状态 , 垂直 的、 线的权力 单 结构使权力仅 仅接受来 自 某—个特定方 向的约束 。而 且 , 集 权制 本身作 为一体性 程度极 高的政治制度 是把权 力执 掌者 的利益 与权 力的根本性质 密切结合在一起 的, 使权力直接 表 现 出为权力 执掌者 的利益服务 , 在某 种意义 上 , 力 的执掌 权 者也 就意 味着权力 的所有者 , 权力 的作 用力 的强弱 , 权力 与 执掌者 利益实现程度是一致 的。在这种情况 下 , 整个政 治体 系的权 力结构与利益结构共 同表现为 “ 金字塔 , 型 越是 走 向 权 力结构 的上层 , 利益要求也 就越高 , 而权力 结构 中的每一 个 较低 的层级都 必须无条件地成为上一 个层 级的支撑物 , 并 接 受上 一层级权 力 的规 约 。公共政 治权力资 本个人 化 的结 果. 就是 这种极 端的个人权 力一旦失去 有效监控 , 必然会 导 致极端的滥用 , 造成难 以估量的社会危害。 ( ) 二 对官僚 政体的依 附性和 包容性 “ 官本位 ”政治文化是作为 中国古代 官僚政治体制 的衍 生物而产生 的。专制集权的官僚政体一旦不复存在 , 为官 作 僚政 治文化 表象 的“ 官本 位” 也会就失去 了其赖 以生发 的社 会土壤 。简单地说 ,官本位 ” “ 政治文化与 中国古代 官僚政体 的关 系就是 “ ” “ ” 皮 与 毛 的关系 , 皮之不存 , 毛将焉附?中国 自秦 至清 , 间经历两千多年 , 其 除少数特 例外 , 中国的政治形 态 基本 上没有 发生大 的变更 ,专制 集权 的官 僚政体 一 以贯 之, 官本位 的政治文化也随之臻于完善 , 历久不衰 。 虽然 在此 之前 . 官而治 的事实早 已存在 , 设 但实行的却是贵族 政治 , 远 没有达到行政技术要求较高的官僚政体 的程 度。只是 到了东 周后期 , 随着各 个诸侯 国问的长期 混战 , 封建贵族 的政 治支 配权 , 逐渐 转移到封建官僚手 中。 统一 中国后 , 才 秦 鉴于西周 分封 诸侯 而最终导致天下混乱 的教训 , 采取 中央集权 的方 式 开创 了专制统治 的官僚 政治局面 。 后来继起 的其他各朝代虽 在取 士用 官的具体制度上有所不 同, 但无一不是在官 僚政体 下养成 的。因此 , 王亚南在总结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表象时 ,

“官本位”思想对公务员依法的消极影响及纠正

“官本位”思想对公务员依法的消极影响及纠正

“官本位”思想对公务员依法的消极影响及纠正人民必须对政府的行为时刻保持警惕,政府应根据法律来进行治理,政府的权威直接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且,在法律面前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一律平等。

所以,依法行政表明法优先于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

在我国,实现公务员依法行政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是依法治国方略得以实现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依法行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是作为依法治国方略在政府行政领域的具体运用而被提出来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观念对公务员实现依法行政起到了阻碍作用,其中,“官本位”思想就是最为严重的。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产物。

“官本位”一词由两部分组成——“官”、“本位”。

官,在传统意义上指的是社会的掌权者,统治者,管理者。

“本位”,即中心地位,主导地位的意思。

“官”和“本位”合在一起,就是以官为本,官处于中心位置。

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组织发展成为庞大精密的官僚体系,这即促成了“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也是“官本位”思想反作用力的最好体现。

在封建社会,王侯将相,官分九品,整个社会纳入国家行政系统的控制之下,所有的人和部门都位列不同等级,之间有着明确的上下级关系,并最终服从最高的统一的行政控制,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是等级森严的金字塔。

在以自然经济为主、排斥商品经济的小农社会,广大农民实现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取功名,进而做官,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做了官之后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甚至祖坟也会冒青烟,好似当了官最终目的已经达成,终极价值已经实现。

概括起来,公务员的“官本位”思想与依法行政所要求的合法行政、高效便民、权责统一等内容格格不入,必然成为其障碍,具体表现如下:1.“官本位”思想使整个行政过程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人治性。

“官本位”思想和“人治”传统是相生相依,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

政治文化与当代官场小说概论

政治文化与当代官场小说概论
“ 官场 小 说 ” 一 概 念主 要 是 从 小 说 题 材 和 这
待,文学期刊的大量出版和影视传媒 的推动, 使 官场小说异 常火爆 ,涌现 了一批 质量较 高的作 品, 《 如 绝对权力》 《 、: 至高利坳 、抉择) 《 《 ) 沧浪之 、 水》 《 、 国画》 , 为 19 等 成 90年代 以后文坛不可或
的所 见所 闻的描 述 , 客观 上 反 映 当 时 山东 部分 地 区 人 民在 官吏 的残 暴 统 治 下 , 生活 悲苦 , 狱 遍 冤 野 的景 象 。作者 自 野 史者 , 正 史 之缺 也 , 补 名
会改 良, 因此他们小说中所进行 的谴责和抨击 大 多就事论事, 并未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 也未能触 动封建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而 19 90年代 以后 的官场小说 , 揭示 了我 国当前社会历史条件下党 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的艰 巨性和 复杂性, 在展 示我们党对反腐的坚定决心和批判 人们 的“ 官本
清末谴责小说家虽然出身于社会的中下层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满现实抨击时政但他们的政治思想倾向未超越封建君主立宪的范围仅是鼓吹政会改良因此他们小说中所进行的谴责和抨击大多就事论事并未触及封建制度本身也未能触动封建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
维普资讯
20 第 5 05年 期
文学 , 给予一定的政治、 经济资本 以鼓励 , 而疏远 那些与官方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文学。当然 , 政治
权力对清 末谴责小说与 当代官场小说的影响程 度是不同的。 清末战乱频仍, 烽烟四起, 国主义 帝 侵略, 各地爆发轰轰烈烈 的革命运动 , 国家对全 国各地 的控制大大减弱甚至失控 , 此时政治权力
纵观清末谴责小说与 当代官场小说 , 我们不
难 发现 其如下 特 征:

国企“官本位”文化必须废除

国企“官本位”文化必须废除

国企“官本位”文化必须废除导读:本文是关于国企“官本位”文化必须废除,希望能帮助到您!国企“官本位”文化必须废除张喜亮《汉书·盖宽饶传》有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可见,“官”之初,非贬义:官者,公也。

所谓官,通用于国家的公共事务,特定指政府及其行政权力;对于“官”的认识与传继,重视的是他们的贤才贤德。

然而,曾几何时“官”的涵意被异化了,当官者与“私利”为伍的时候,“官”与“民”就被严格地割裂开来,便有了贬损的寓意了。

人们重视的是官职的级别与待遇,甚至非国家公共事务的其他行业与领域都打上了“官本位”的深深烙印。

“官本位”就是把“官职”的高低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尺度,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官本位”具有这样几个显着的特征:第一,官与民存在着严格的界限,民不可以与官为伍;第二,官拥有权力,民必须服从官的意志;第三,官享受着特有利益,这些利益是民不可企及的。

这种负面涵意的“官本位”的价值观盛行于封建社会几千年,当今时代,经济领域的国企之中的“官本位”日趋强化,甚至成为一种“文化”。

但这种“文化”与市场经济规律严重背道而驰,国企中的“官”其才干与贡献和其享受的权与利并非正相关,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挫伤了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有的国企那金碧辉煌的办公大楼绝对会让人误以为是政府机关,企业方通常被称为“行政”,各科室都是“行政职能部门”,行政科层之间也是相当严格区别的。

企业的办公大厦总是比企业生产车间来得宏伟气派。

企业办公大楼厦里的人西装革履,生产车间的工人必须穿工装,服饰有着显明的职位特点。

企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待遇大不相同的。

交通费、通讯费等等上司总比下属多,一定级别的领导还享受着招待费,前边加的修饰词是“业务”。

工资就更是要拉开差距的:工人总是低于职员的,职员总是低于部门长的,部门长总是低于经理层的;职位是工资多寡的标杆儿,从企业负责人向下,工资收入逐级递减,从一线工人向上,档次差距越来越大,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不止是百余倍。

论发展党内民主发展的传统政治文化障碍

论发展党内民主发展的传统政治文化障碍
关键 词 : 内民主 党 中图分 类号 : 2 D6 传 统 政治 文化 制 度建 设 文章 编 号 : 6 l l5( 0)1 02— 3 17 — l72 9O— 0 5 0 0 文 献标 识码 : A
党 内民主 历来 是 党 的建 设 的重 大 问题 ,近 年 来 ,
中国现阶段各个领域均处于一个转型阶段 , 政治
千 多年 。这种 影 响 由于历 史 的强 大惯 性 和文 化 的相对
稳定性是不可能马上退 出社会领域 的, 中那些落后 其 的、 不合时宜 的传统政治文化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制约 已经在各个方面显现 ,成为 中国政治发展 的巨大 障 碍。 党员不是圣人 , 同样不能超脱于现实之外 。 长期 以 来, 党内民主发展缓慢 , 没有实质性突破 , 很大程度上 也跟传统政治文化 的阻碍有关 。 正如林 尚立所言 :从 “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整个历史 过程来看 , 党探索和实践 党内民主的过程 , 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党 内民主意识 和 民主 习惯 的匮乏 。”】 , 阶段变 革政 治 文化 , [ 3 因而 现 必
它依 靠 人 民所 具 有 的对 政 治 过 程 的取 向— — 政 治 文
文化 同样也正在 由传统政治文化 向现代政治文化转 变, 总体上看属于顺从——参 与型的政治文化 。政治
文化 的这种现状有一个重要特点 , 一方面 , 在我 国政 治 思想 领 域 占据 主 导 地位 的是 马列 主义 , 毛泽 东 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等为核心价值的社会 主义思想 , 这些思 想 在历 史 的实践 中得 到 了检 验 , 已经 逐 步 为广 大 群众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 的不断深人 , 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受 到重视。 十六大报告 明确提 出:党 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 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明我国 表 政治体制改革 已经转变到首先发展党 内民主 , 以党内 民主带 动人 民民主 的新 阶段 。十七 大 进一 步 强调 了党 内民主的重要性 , 并把党代表任期制 、 巡视制度等写 入了新党章 , 加强 了党内民主 的制度性保障。 无可置疑 , 发展党 内民主 , 完善制度是决定 因素。 但是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 它不仅形成于特定的经 济政治基 础之上 , 而且运行于政治文化这种“ 软环境” 之中。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 的提出者 阿尔蒙德认为 :政 “ 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 的一套政治态度 , 信仰和情感 。”1 ) 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物质载体 , }2 l9 (政 P 而政治文化则是政治制度 的灵 魂 , 是政治运作的心理 机制 。当政治 文化 没 有变 化 而强行 进 行政 治 制度 的变 革, 新制度往往不能起到预期 的作用。对政治文化 的 这种作用 ,阿尔蒙德有着深刻的体认: “ 一个稳定的和 有效率的民主政府, 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

_官本位_与_民本位_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意...

_官本位_与_民本位_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意...
[关键词] “官 本 位 ”; “民 本 位 ”; 政 治 文 化 学 ; 理 论 意 义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1962( 2007) 18- 0017- 03
破 除 “官 本 位 ”, 树 立 “民 本 位 ”, 从 “官 本 位 ”走 向 “民 本 位 ”, 是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的 热 门 话 题 之 一 。 “官 本 位 ”与 “民 本 位 ”说 到 底 都 是 政 治 文 化 意 识 。 政 治 文 化 是 社 会 成 员 在 政 治活动中产生并通过后天学习和社会传递形成的反映客观 政治过程的观念意识, 是客观政治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 上的积累或积淀, 是一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政治价 值 取 向 、共 同 信 守 的 政 治 行 为 模 式 和 广 泛 流 传 的 政 治 态 度 作 风 , 具 体 包 括 政 治 态 度 、政 治 认 同 、政 治 共 识 、政 治 理 想 、政 治 作 风 和 政 治 价 值 等 等 。 政 治 文 化 是 理 解 个 人 和 群 体 的 “官 本 位 ”与 “民 本 位 ”意 识 的 关 键 。无 疑 , 从 政 治 文 化 学 的 理 论 视 角 研 究 “官 本 位 ”与 “民 本 位 ”, 具 有 深 层 次 的 理 论 意 义 。
* 本 文 系 作 者 主 持 的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课 题 (项目编号04XZZ002 )的 部 分 研 究 成 果 。






2 0 0 7 年 第 18 期 理 论 前 沿
17



NT
理 论 研 究 Theory Study
人民的利益不负责任, 只对自己或亲属或小团体负责, 因 此 , 对 于 历 史 遗 留 下 来 的 ‘官 本 位 ’意 识 , 必 须 狠 狠 批 判 和 坚 决 破 除 。 ”(《江 泽 民 文 选 》第 3 卷 , 人 民 出 版 社 2006 年 版 , 第 133 页 ) 现 在 看 来 , 这 种 “官 本 位 ”意 识 , 是 在 我 国 几 千 年 封 建 社 会 形 成 的 陈 腐 社 会 意 识 。它 像 淤 积 在 黄 河 河 槽 中 的 泥 沙, 积淀在我们民族的血管里。它像一张经过世世代代编 织的巨大精神罗网, 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我们在这方面所 要做的批判和破除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历史眼光中的官本位

历史眼光中的官本位

历史眼光中的官本位这两年因操持本观察,多次走马湘、鄂、皖、豫、晋五省,与各地学者、专家谈下来,有一个印象给我非常强烈———他们都指出官本位意识的严重是本省过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此多的“严重”,能说明的便是官本位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了。

倘若不是从政做官对于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倘若不是官员在国家或地方的政治生活和命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从政做官对人们自身也有着难以消弭的吸引力;那么,在好莱坞拍一部片子总有上千万美元滚滚而来的施瓦辛格,就不必去竞选他任职后表示的将一分钱薪酬不取的加州州长,普京也不会额头上多长了一只眼睛,百倍警惕已掌握巨大财富的俄罗斯经济寡头们总企图染指政治权力,他要从奶牛身上挤奶,但决不允许奶牛疯了冲进果园……但是,从政做官与官本位不能混为一谈。

在有着担当意识外也抱有利己动机的人,与对做官趋之若鹜、而且以此为人生“华山一条道”者,也不是一回事。

官本位更多地带有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的价值观念、政治色彩,它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今天,它之所以还被有识之士们半是不屑一顾又半是忧心忡忡地提起,正说明当代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活着的历史。

我一直对明朝历史怀有强烈的兴趣。

倘若我们能走进明朝,我们就会明白官本位的产生起码在赣地是如何地水到渠成,它又是如何成为那个年代的社会土壤上一朵沁人肺腑、导引风气的妖冶的罂粟花?我们能走进明朝,首先得感谢方志远先生,他是我省学界著名的明史专家。

未曾谋面前,写作《千年沉重》时,我就在他的有关文章里获益不少。

此次访谈,更让我眼界大开。

我愈加相信———零碎、片断的历史常常令人们沉醉、疑惑或是迷茫;惟有站在主峰之上,纵眼山势层层叠叠,曲曲折折,阴阴阳阳,人们才能走出历史,在如洗的蓝天下抒写我们自己的时代。

方志远简介祖籍安徽休宁,1950年2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历史学硕士、文学博士。

现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历史学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秘书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本位对当代政治的影响
08级人力资源安科
官本位思想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已经渗透到了中国政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行为模式都有意无意地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怎么认识官本位思想、如何理清官本位思想对当代政治生活的影响,正视这种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负面影响,是我们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一、什么是官本位及其产生
官本位的“本”,不同于民本的“本”,民本,作以民为本讲,而官本的“本”则是来源于金本位的本,是以官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官本位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去衡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

这个定义里,我强调了中国特色,主要是考虑目前意义上的官本位文化产生于中国,而且又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政治。

为什么我这么讲。

主要是因为,为官者或者政治家在世界各国的价值判断是不同的。

而最突出为官者或者政治家人生价值或者给予他们最多成就感的国家,可能就在中国了。

这种成就感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成,恰恰是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淀和完善,使得这种价值判断成为了政治伦理的主流思想。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体系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化接纳只是分子参与的政治体系,而政治知识分子在掌握政治话语权,结束了一部分人对政治权利垄断的局面,开始参
与政治掌控权利的时候,通过自己手中掌握的话语权和道德优势,不断强化知识分子从政正当性的过程中,产生了这种道德判断与利益判断纠结在一起的价值判断模式。

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固定的称呼,只是成为了一种大家默认的政治伦理规范,而在近现代社会,才给予了他“官本位”这个正是的称呼。

二、官本位在中国长盛不衰的两个支撑
官本位这种思想,或者说这种政治伦理,在中国产生后,以其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特有的思想环境和政治环境中开始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最终变成了沁入到这个国家政治思想最深处,与之不断伴生的传统,离不开两种力量的帮助。

一是权力的支撑。

为什么权利会支持这种思想,重要的是掌握权利的人。

权利的掌握者需要一种思想和理念来认同自己掌握权利,来给予自己掌握权利的正当性,那么就必须有一种思想和理念来为止服务。

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官体系在隋唐之后由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化之后,与之伴生的官本位思想也开始不断地发展了。

秦人开始了大一统的帝国结束了封建分封的时代,正式改变了以家族成员替代行政人员的模式,开始了有大家族选择优秀人物参与政治的从政模式,于是就有了汉朝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那是考察的重点集中在家世﹑道德﹑才能。

当然家世是第一位的,一个才能优秀但出生卑贱的人,想要轻易地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在那个时代,取得主流社会认同是当官的前提,入仕主要靠
运气,一是投胎投好,二是遇到真正识人之人,不过还是得家世好。

门阀世族把持着社会政治资源的分配权利。

做官在这个时候并未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就的唯一途径,做生意、做门客、做刺客都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承认。

文学、艺术的成就也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成为做官的凭借。

越是能取得轰动的社会效应,越是容易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于是就有了囊萤映雪、卧冰求鲤等骇人听闻的轰动事迹,这也成为了当时获得社会尊重的重要途径,在这时候知识分子获取社会影响力的方式多样,官本位思想不甚明显。

入隋唐以后,隋炀帝创造性的发明之一就是创立了科举制,同时也制度化了读书人进入官场的方式。

知识分子有了制度化分配社会资源的权力,当读书人品尝到了可以权利的快感,他们就再也不愿意轻易地放弃,他们要避免回到过去那种通过出生来分享政治权利的模式,要改变知识分子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

在历代皇权和知识分子软弱的膝盖的相互作用下,知识开始屈服于权力的魅力,权利也保障了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特权阶层的要求,开始了知识等同于社会政治权利,开始了“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开始了“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形成了“小地主(自耕农)→知识分子→官员→大地主”的社会成功模式和权力分配模式。

二是道德的支撑。

或者说是学理的支撑,其实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

正是因为这种知识分子的职业官僚化,造就了中国主流哲学的官僚化。

汉武帝以后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努力,南宋朱熹的理学思想,无一不透露出政治对学术的筛选,体现了政治权利对主力哲学思想的好恶。

忠君爱国、三纲五常、士农工商,无处不提醒着普通群众对知识、对权利的敬畏,无一不是在为知识分子凌驾于社会各阶层提供者思想的支持和理论的诠释。

知识分子不断深化入仕是读书唯一、最好出路的思想,进一步教化社会,使知识分子摆脱了醉心名利的精神包袱。

树立为官就是的维护社会伦理秩序的高尚行为。

有了这种学理和道德上的支撑,知识分子把参与政治作为自己职业的唯一出路,视之为人间正道,这种做官之后光耀门楣的做法,进一步肯定了做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做官是值得肯定和最有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认同的基础。

三、官本位的负面影响
官本位思想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消失,而是通过一种更为隐秘的方式在强化着,同时也对现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是固化了中国的政治思维模式,官本位思想自其诞生起就控制了中国政治的道德制高点,受到了历代君主的追捧和强化。

因为官本位思想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放弃了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只是将读书作为进入官僚集团的一种进身手段,放弃了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自此之后的中国政治思想,无一不是对君权、集权的完善和变通,对政治制度结构性的改变再无涉及。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政治思想的主要缔造者,掌握知识的知识
分子对已有政治权利分配模式的固守,对这种权利分配模式带来的现实利益的无法割舍。

进而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的政治思维模式,进而有加强了对官本位思想的肯定和依赖。

二是固化了中国的政治操作模式。

官本位思想的的强悍似乎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这种思想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中国,甚至受中国政治文化影响的整个东亚的政治文化。

这种影响具体到操作层面,体现出来的就是权利的可量度、行政过程中的人情大于制度、政治斗争中的只论派别不论对错。

更有甚者,政治斗争不光是在政治上消灭对手,更要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在名誉上诋毁对手,保证对手的一切影响销声匿迹。

这种政治操作模式的后果是不断恶化政治伦理,让一大批官僚在获得权利后,希望在极短的时间以可以量化的方式收回成本。

同时这样的政治操作方式也得到了政治参与者的肯定和认可,并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团体的新进入者。

不断地强化着官本位的思想和与之而来的政治操作模式。

三是阻碍了法治化进程。

中国人不相信法律,不是当代的事情,而是一个传统的问题。

这个传统恰恰就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利益的分配模式造就的。

知识分子获得社会地位的特权,同时也享受了法律的特权,自然不会把这些跟随权利而来的法律特权拱手相让。

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手中掌握的伦理制度和既有权利作为调处一切问题的准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