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集下载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政治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其演变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来说,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持并发展自身的政治文化,是一项既充满挑战又富有意义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分析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包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塑等方面。

结合中国实际,探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包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平衡等。

本文将提出促进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政治文化创新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发更多学者和公众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政治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文化发展概述在全球化背景下,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了文化交流和融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文化在相互影响中逐渐形成共识和认同。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加剧了文化冲突和矛盾,各种政治文化在相互竞争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文化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中国政治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渐融入世界文化体系,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中国政治文化带来了挑战,如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国际政治形势的复杂多变等,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作者: 周光辉阅览次数: 371 发布日期: 2006-5-17 10:36:04 来自: 《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1期当代中国正经历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政治变革也凸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

我们所以把这种变革视为政治发展,就在于,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目标性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

所谓“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正是在民主化取向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本文拟从十个主要方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进行讨论。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高度一体化转向适度分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特别是在建国初期,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加速实现工业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和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基本特征是社会高度的国家化,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权力相对萎缩。

由于社会缺乏自主性,社会流动性差,内部分化不明显,各种社会组织无法得到正常发育,社会内部难以形成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

另一方面是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整个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组织几乎都成了没有任何自主性的国家权力的附属物。

社会的高度国家化,虽然可以提高国家权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推动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协调问题,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现代社会。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在提出破除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任务时,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造成这种体制的更深层原因,所以,当时的改革只不过是在政府机构之间重新分配权力,即把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政权,由原来的中央行政控制变为地方行政控制,并未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作大的调整。

这种改革虽给地方带来了很大积极性,但没有触及到我国社会运行中的根本问题,即政治对经济、国家对社会的高强度支配。

理解当代中国 -回复

理解当代中国 -回复

理解当代中国-回复
当代中国是指当前中国社会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以下是理解当代中国的几个关键点:
1.经济发展:中国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显著的变化,如升级消费、城市化、创新和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等。

2.政治形势:中国的政治形势也在发生变化,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其政治和法律制度仍有改进的空间。

近年来,中国领导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法治建设和反腐斗争,同时也将更多的政治权利交给了公众。

3.文化和社会变革:在文化和社会方面,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一系列变化。

中国的年轻一代更加自由、开放和多元化,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如性别平等、劳动权利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4.国际地位: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在加强,其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不断上升。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发展,并与更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和合作伙伴关系。

综上所述,理解当代中国需要考虑到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并要关注
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

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使得社会"最为基本的变化 是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三大领域之间的结构关系从领域 合一向领域分离状态的转变#’王南是著()从领域合一到领域 分离*!山西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这种变化!一方 面使政治文化变 迁 的 思 维 模 式 正 在 逐 渐 超 越 传 统 的 "中 西#范式和 "-姓社.&-姓资.#的意识形态之争$另 一 方 面!"社会主义市 场 经 济 #这 一 概 念 为 各 种 社 会 主 体 的 生 长和进入现代 化 轨 道 开 辟 了 扩 展 的 空 间!为 多 元 社 会 政 治结构的塑 造 开 启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基 点$ 显 然!这 意 味 着 对实质嬗变意 义 中 的 传 统 政 治 文 化 既 是 催 化 剂!又 是 严 峻的挑战,,,中国政治文化民主化历史转折的来临$
王奋宁%+出版社-&&!年!第-+-页-#当儒学和权力资源"利益资源发 生密切关系!成为盖压一切的强势话语时!将儒学作为政 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便会成为官学和私学的自觉选择#中 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 为先)*+礼记/学记,-的功用!他们将政治教育同功名"权力 和利益紧密结合!把整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纳 入大一统的轨道#正如清人所说%&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 员!免其丁粮!厚其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 官以礼相待!全要养成全才!以供朝廷之用#)*+皇朝掌故汇 编,*内编-!卷四十一-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官学和 私学是教育的两大体系#自汉武帝诏令设置太学!并令&天 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循吏传,-以来!中央官学和地方 官学就构成传播儒家学说的中心网络#私学是封建统治 阶级借以向社会传播政治文化的又一主要途径#特别是 通过刊刻经书"正定经义"通经录用等方式加以积极引导 和扶持!使私学成为传播"灌输"延续儒学的重要渠道#发 端于唐"兴盛于宋以后的书院更是以传授儒家义理之学!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_功能和发展趋势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_功能和发展趋势

第29卷第5期Vol 29 No 5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9月Sep 2010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功能和发展趋势陈少武1,胡 雪2(1 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 110032;2 长春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吸收了古今中外政治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人集合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政治文化理想创造而行成的。

它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文化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也将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5-0015-04[收稿日期]2010-04-12[作者简介]陈少武(1983-),男,福建漳州人,辽宁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部助教,硕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政治文化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政治学家G A 阿尔蒙德提出的。

1956年,他在 政治学杂志!上发表了 比较政治体系!一文,把∀政治文化#界定为某一个民族和社会对于某一政治系统以及各种政治问题的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并且提出了每一国家和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的学术观点。

[1]换言之,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政治未来。

如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题中应有之义。

政治文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向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政治文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向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2)深化原有的方法,使其具有现代 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深化原有 被证明是科学的传统方法,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 要是教育的方针、原则方法和 一般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 的,并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的检 验,证明它是科学的,我们应 该在实践中对它进行吸收和深 化”。
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世俗化的 体现
(1)、公民民主法制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是法制 经济,它强调各市场主体依照规律平等竞争、公平 交易。 (2)、政治价值观念日益世俗化。利益成为人们 判断事物的主要价值尺度。 (3)、公众的政治心态日趋理性化。人们逐渐摆 脱“文革”中那种浪漫与激进的政治心态,政治稳 定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政治发展主要追求的目 标,我国政治进入理性发展时期。
3、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世俗化的现实 基础
(1)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利益格局呈现多元 化。 (2)人均经济收入迅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 水平提高。 (3)教育科学文化及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1)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利益格局 呈现多元化。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使 农民从原来人民公社体制下解放出来,极大调动了 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利益主体明确,对切身经济利 益的关注必然导致对其他社会关系的注意。
(2)人均经济收入迅速增长,人民物 质生活水平提高。
经济体制改革促成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我国公民政治文化世俗化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 物质基础。
(3)教育科学文化及新闻出版事业的 发展。
公民政治知识和政治能 力的培养和锻炼,离不开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 展。
二、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的创新
17号
柯春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政治文化发展的新趋向: 世俗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摘要: 伴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 当代的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在不懈努力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研究并认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我们构建先进的当代中国政治文化, 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支配政治行为。

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客观地评价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构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常儒家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

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意识领域, 政治文化必然与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有关, 具体讲, 则包括社会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概念、政治设想、政治道德等各个方面。

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

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在历史上延续不断的传承, 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牢固支撑。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这批判的一面, 但同样也有应该坚持与传承学习的一面。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一)、重民的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

在先秦时期周武王伐纣时提出‘敬天保民’的口号。

管仲提出富以养民是治国为政者的首要任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各诸侯王提出‘无民孰战, 无民孰农’的口号。

从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到唐朝魏征的载舟覆舟及唐太宗有感于君主的地位依赖于国家的存亡, 国家的盛衰系与民众的苦乐。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思想都体现了: ‘人心向背’是统治者政权存亡的基础。

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想取得长久的政治稳定, 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利益, 让人民休养生息。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历史上重民的君主, 其统治的时间内都是政治稳定, 社会繁荣的。

2、重民不是民主。

古代所倡导的重民与当代所说的民主是有所区别的, 重民只是强调君主重视百姓的疾苦, 只需要人民俯首帖耳。

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

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


根 除人治 意识 , 弘扬 法治 意识
享有对 官 员和 民众 生杀 予 夺 的 权 力 。正 所 谓 , 以 民
中 国政 治文 化 中 人治 意 识 源远 流 长 , 一 直 占 且
君为心、 君为民之本 、 官为民之主。儒家非常重视统 治者 道德 教化 的政 治 功 能 , 调 统 治者 教 化 民众 的 强 社会责任 , 把教化与否作为评判政治系统好坏 的根 本标 准 。务治 民心 是 政 治 统 治 的 最高 境 界 , 德 教 道
主独揽 国家立法 、 政 、 法 和军 事 大 权 , 主随 时 行 司 君
化 现代化 是 发展社 会 主义 民主 政 治 、 建设 社 会 主义 政 治文 明 的必然要 求 。本文 拟对 中国政治 文化 现代 化需 要 实现 的六个 根 本 转 变 展 开 深入 分 析 , 以期 对 推 进 当代 中 国政 治文 化发展 有所 助益 。
收 稿 日期 :0 1 7 1 2 1— — 0
至上 。人治把 国家和人们的前途与命运完全交给少 数官员 , 尤其是最高统治者掌握 。统治者支配着公 共权力 , 权力依附于权力的拥有者 , 而不是处于其外
的 法 律 。 治 之 下 , 力 支 配 法 律 。 直 接 导 致 了 人 权 它
当代 中国政 治发展 具有 深远 影 响 。推 进 中国政 治文
法度之 上 的 , 义 法 度是 约 束 百 姓 的 。法 度 只 是君 礼
主“ 牧民” “ 民” 、驭 的工具 , 且法度依 附于礼义 。它
赋予君 主 、 人超 越 法律之 上 的特权 。 圣
与西方 政治 文化 推崇 “ 赋 人 权 ” 同 , 国政 天 不 中
中 图分 类 号 : 0 2 I9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i0 3 7 1 2 1 ) 5 0 4 — 0 10 — 5 (0 10 — o 8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NO. 2
A pr12 0 i 01
改 革 开 放 以来 我 国政 治 文 化 发 展 趋 势 研 究
陈 曙 光
( 华侨 大学 公 共管理 学 院 , 福建 泉 州 3 22 ) 6 0 1

要: 改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社 会 由传 统 农 业 文 明 向现 代 工 业 文 明 与 信 息 文 明 急剧 转 型 , 应 的 , 经 济 中 相 与
依 附 走 向 独 立 , 治 思 维 从 教 条 片 面走 向 实 事 求 是 , 治 信 仰 从 迷 茫 走 向 清 晰 , 治 价 值 从 集 体 本 位 走 向 个 政 政 政 体本位。
关 键 词 : 革 开 放 以来 ; 治 文 化 ; 改 政 民主 化
中图分类号 : 90 D 2
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 , 正 发生结构 性转化 , 主化趋 向成为 当代 中国政治 文化发展 的基 本主题 , 也 民
在 这 主 题 下 , 并 行 着 几 个 变 奏 , , 流 政 治 思 想 从 封 闭 走 向 开 放 , 治 认 知 从 理 想 走 向 现 实 , 治 人 格 从 还 即 主 政 政
t a ii n l a rc lur c v lz to t mo e r d to a g i u t e i iia i n o d m i us ra cv lz to a i or ton nd t i l i iia i n nd nf ma i
cv l a i n A c o d n l i i z t . c r i g y,s r c u a r n f r t n o o iia u t r a e t k n p a e Th i o t u t r lt a s o ma i fp l c lc lu e h v a e lc . e o t

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与发展
20 世纪后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化赢得了必要条件,抓住了基本主题,锁定了正确路径, 驶上了快车道。四十多年来,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最深刻影响的,莫过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 索和发展。在次生现代化社会中,市场经济一旦取代传统自然经济,往往很快就成为现代新秩序 生产的策源地,成为直接驱动政治现代化全面深入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经济基础上主导了包括 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此种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也相应产生了基于这 些共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后果。近代以来,市场经济同文化传统、政治权力一样具有“弥散性 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方式,还是人格塑 造的模式、社会关系生产和再生产的模式;它每时每刻都在创造或生产中国社会生活中前所未有, 甚或会有排异反应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新质,也始终都在诱发文化上更深层、更复杂的变革。 作为全新的、高权重的变量,市场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活法。由于在空前广泛的领域内、 在向所不及的程度上借鉴或接受了外来先进的理念与做法,当代中国人看世界有了更新、更多维 的视角,相关的“想法”“做法”也有了更现代、更理性的特质——文明互鉴与融会也本当如此。 当然,这也是古老中华文化生命延续的积极选择。经济基础中的变化也自然延伸、上升至政治实 践和政治文化中:一是深刻体现在理念、行为和制度中;二是直接体现在政治体系、政治过程、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现代化就会阻力重重、逐渐内卷和行之不远;没有它来锁定、制度化社会生活各领域的重大变革 及其成就,现代化也极有可能华而不实、功亏一篑。
就发生条件、演进路径而言,西方现代化基本是原生态的,中国现代化则是次生型的。不同 于整体上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先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接踵而来巩固了现代经济变革的原 生模式,中国的现代化是首先在政治上发生了深入的革命后,才有条件能动地引入和促进市场经 济发展的。次生现代化固有的性质及过程决定了政治发展、政治现代化被明显区分为前后两阶段: 前一阶段是市场经济缺位或(因柔弱而)难当其位时“革命—建构”的阶段;后一阶段是市场经 济在场并不断产生、发挥其影响力后“改革—经验”或“经验—调适”的阶段。19 世纪中国现代 化的起点,不是西方日耳曼人模式的封建社会,而是已然历经了数千年沧桑的东方社会。东方社 会是依托了传统农业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没有适宜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没有能直接推动工业革 命、社会和政治革命的现实力量。这就从源头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任务——不仅要从无到有地 建构和确立现代秩序,还要为它的深入人心和长久有效来准备条件、厚植基础;不仅要变革社会 基本秩序,还要建构市场经济生态并确立其基本地位,从而有力地推动现代经济发展。这一任务 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时至今日,它在遂行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尚处于进行时。相比较而言,现当代 中国政治现代化、政治文化转型的具体目标尤为繁杂、繁重:在较短的时期内,既要完成政治的 启蒙、动员和革命,又要探索、确立新政体和新制度并加以改革、完善,使之充分发挥效能;既 要完成政治的革命和建构、调适,又要将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纳入议程,还要以卓异 的国家治理来实现和保障社会的全面、协调和科学发展;此外,还得积极应对和处理因社会生活 各领域由内部转型、外部压力和挑战而来的大面积矛盾和挑战。次生现代化的难题,就在于(历 史形成和遗留的)发展任务和变革任务的积压、叠加,以及各种扰乱因素的纷繁芜杂。中国的政 治现代化更是如此。

浅谈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多重路径

浅谈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多重路径
重超越 。
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先进 的政治文化必须创新。一方 面, 要在内容上实现对中西方政治文化的双重超越; 另一方 面, 也要在方法上继承和借鉴中西方政治文化发展中的有效 形式。从内容上看, 先进的政治文化, 既不是笼统的西方文 化, 也不是笼统的中国传统文化, 而只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 导下, 集中两种政治文化中的先进性、 合理性, 同时克服各 自 的局限性。这种政治文化既体现了人的 自由自觉的创造本 性, 同时又体现人的社会性. 具体讲, 就是要在克己和扬己、
2006
n
江西行政学院学报
浅谈我 国政 治文化建设 的多重路径
吕桂玲
( 华北电力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2206 )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 反映着一个国家、 一 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同时, 政治文化又随着 人类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 影响和制约政 治体系、 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当前, 政治文化建设构成 了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提升国民素 质, 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 促进“ 三个文明” 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一、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现状 根据当代世界的时代特征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我 国现阶段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 体现了传统和现代两个层面: 从传统的层面来看, 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 统治的国家, 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 牢固的血缘宗法制度、 政 治和思想文化的高度专制以及封闭的社会政治 、 经济结构, 形成了古代以君主的“ 治国之道” 为核心 , 以处理君臣、 君民 关系为内容的较为完备的封建政治文化体系, 民众中普遍存 在着崇圣意识和依附心理,人治” “ 成为一种习惯和心理定势 并已根深蒂固。权力崇拜与惧怕的二元政治情感 、 上下等级 意识以及狭隘的顺从心理等均构成 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 主要特点 。 从现代的层面来看, 世俗化和理性化成为现阶段中国政 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使政治文化打破了封闭保守、 自我维持的传统发展模式, 呈现出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适应 性和容纳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开放性。首先, 整个社会的政治 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我国社会的 政治价值观实现了由“ 政治挂帅” 政治为经济服务” 向“ 的历 史性转变, 确立并发展了以邓小平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主 流政治文化。国家职能的价值标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经济 和社会 管理成 为 国家 的主要 职能。“ 民主建 国” “ 、依法治 国”“ 、以德治国” 科教兴国” 和“ 等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其次, 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 民主政治的发展, 普通公民政治上的民主、 平等、 自觉意识逐 渐增强, 社会主人愈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扩大。公民开始 确立依法有序表达意志和利益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式, 解决 问题的 式逐渐由找“ 长官” 转向找“ 法官” 。 虽然现阶段我国政治文化的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占主导地位 , 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西 传人的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中国学术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以及国际地位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也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如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等。

展望未来,当代中国政治学有望在政治文化、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前景展望、重要性、研究意义、特点、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国际地位、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

政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

通过政治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现实,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实践、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政治现实,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2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理解,为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现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脉络和规律,有助于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对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理论的对话与融合,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

在国际上,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扩大中国话语权,还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经验和智慧,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

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

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政治文化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

发生 作用 ,从 而影 响整 个政 治体 系功 能 。
第 四 ,维 系或 变革 政 治制 度 。政 治文化 是政
范 、政 治价 值 、政 治道 德 、政 治心 理 、政治 社会
化 、 治认 同等 等 。 圄 马 克思 主义 强调 经 济基础 政
治制 度得 以有 效运 作 的有 机组 成部 分 。首 先 ,政
史条 件下 ,在 一定 程度 上 决定 了某 一 时期 的社会
政治 生活 方式 和 内容 。 第二 ,指 导 和规 范各 种政 治行 为 。政 治文 化 规定 着政 治主 体 内在 的政 治心 理 、情感 和价 值倾
狭 义 的文化 , 即政 治 文化 ,是 政治 制度 形 成 的一 个 重要 原 因 ,为政 治制 度 的发 展提 供精 神 动力 和 智 力支 持 。政 治文化 的概念 首 先是 由美 国政 治学 家 G-. A 阿尔 蒙德 提 出的 。政治 文化 是一 个 民族在 特定 时期 流行 的一 套政 治 态度 ,信 仰 和感情 。这 种 政 治文化 是在 该 民族 历史 和 现在 社会 经济 、政 治活 动进程 中形成 的 。人们 过 去经 历 中形成 的态
度 类 型 对 未来 的政 治行 为 有 着 重 要 的 制约 作 用 。
向。政治 文化 一方 面 通过 其物 化形 态—— 政治制
度 、 规 则 等 ,规 范 着 团 体 及 个 人 的 政 治 行 为 模
式 ;另 一 方 面则 直 接 通过 政 治 认 知 和价 值 取 向 , 影响 人们 的政 治行 为 的性质 、类 型和 目标 。
政治文化与 当代 中国政党制度 的发展
蔡 冬菁
( 东省 社会 主 义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40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浅谈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摘要:在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

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变迁毛泽东曾对斯诺说:即使没有神,中国也要造一个出来。

这句话正是对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绝妙写照。

政治文化会制约和影响政治生活的走向和政治行为的取向,从而导致一个国家或者一定区域的政治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特色,并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

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文化的正向变迁会对政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研究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我国政治文化发展和变迁的意义。

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要求实现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程度影响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即落后的政治文化会延缓和阻碍现代化的进程,而现代化了的政治文化则对现代化步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文化变迁是必要的。

(1)变迁有助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

只有培养造就现代的、民主的、参与的公民政治文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才能最终实现。

(2)变迁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体建设。

(3)有助于我们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策,实现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的统一。

只有了解到政治文化变迁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头剖析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二、我国政治文化的变迁。

(一)从专制的政治文化转型为民主的政治文化。

中国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整个政治变革的趋势就是君主制度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思想,这种文化极大地泯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使现代政治理念很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内萌发出来。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政治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以研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应用性学科,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政治学已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

就现代中国而言,本世纪前40年曾开展过以引进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但彼时的政治学毕竟未能摆脱西方政治学的窠臼,严格来说,学科性质的中国政治学并未形成。

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更一度被取消,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之而中断。

直到20年前政治学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前景下才得以重建并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灿然可睹。

本文拟对这20年中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及不足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政治学和中国政治的跨世纪发展。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1979年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以来,短短的20年中,中国政治学就经历了恢复和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其间虽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成就十分显著:首先,开展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政治学在恢复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为起点,甚至为基本框架的,这使得80年代前、中期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没有多少区别,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

为改变这一状况,政治学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80年代后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以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思考政治学问题,出现了一批以《权力政治学》(李景鹏,199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1995)、《政治学原理》(汪锡奎等,1997)等为代表的政治学力作。

中国政治学开始形成相当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体系。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地确立下来,社会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政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高中政治 如何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素材

高中政治 如何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素材

如何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反作用。

无论古今中外,文化并不都是先进的,都是既有先进的文化,又有落后的文化,还有腐朽、反动的文化。

它们的社会本质和社会作用,有着根本的分野。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关系着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

在新某某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新某某主义文化。

同志把新某某主义文化建设视为党的整个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

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五四’以来,这支文化军队就在中国形成,帮助了中国革命〞。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同志强调:“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可代替的重要责任。

〞同志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表达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

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80年来,我们党高举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当代中国社会制度
简介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政治制度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在政治上起到核心和领导作用,其他政党也参与国家事务,但都在的指导下运作。

中国的政府机构包括国家主席、国务院和人民代表大会等机构。

经济制度
中国的经济制度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国家的计划和市场的调节相结合。

中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但国家仍然在关键领域拥有重要的经济控制权。

中国也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吸引外资和促进国际贸易。

文化制度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和现代
文化的融合。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通过各种政策
和措施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

教育是中国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素质教育。

发展趋势
当前,中国社会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中国政府致力于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治建设和民主制度建设。

在经济方面,
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和开放,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在文
化方面,中国将继续扶持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促进现代文化
的创新与传播。

结论
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
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改革和发展,以实现国家的现
代化和繁荣。

我们相信,中国社会制度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政治文化建设方向

政治文化建设方向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社区政治发展、,网络政治发展、全球化的推动作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也要随这这些因素变化,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原则是民主、开放和透明,公民权利受到保护,中国法治国家建设。

民主、开放和透明。

政治文化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影响政治输入和政治制度运行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同时,又被社会成员视为一种权威性的内在力量。

因此,政治文化的变迁必然会对政治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政治文化中理性、民主、包容的因素增多,并成为多数公民的一种心理诉求的时候,其必然会被输入到政治体系之中,政治体系也会逐步吸纳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改造,从而推动政治体系朝着民主、开放和透明的方向发展。

同时,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认识到,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积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中的先进成果和保持政治意识形态的灵活性十分重要,这样,也使得上层政治文化中理性、民主、开放的因素增多,为中国政治体系的改革保留了很大的余地。

随着中国政治文化转向理性、民主、开放,中国政治体系也越来越多地响应这一要求,并且,这两种转变表现出明显的互动性。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是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在不同时期都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取得了一定成就。

党的十七大再次明确指出: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在现实政治建设中,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中国政治体系在民主、开放和透明等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

权利意识是指公民对个人利益与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利益与自由的认知、主张和反应。

权利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要正确认识和理解个人作为公民所依法享有的权利,二是公民在行使权利和保护自身合法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的权利。

科研课题论文: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

科研课题论文: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

62667 政治其它论文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xx年,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abri-al A. Al-mond)发表《比较政治体系》-文,把“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纳入政治学的研究范畴。

后来,阿尔蒙德和西德尼?维巴( Sid-ney Verba)等对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五个民主国家进行了大规模跨国调查,并写作了《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书,该书成为比较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1978年,阿尔蒙德和小G宾厄姆?鲍威尔(G BinghamPowell,Jr)出版《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该书对政治文化的概念和组成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阿尔蒙德等人在政治文化理论研究方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把政治文化建构成为一种解释政治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分析工具。

政治文化就是指人类在政治活动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精神层而的因素。

一方而,政治文化直接表现为这些作为存量的精神层而的因素;另一方而,这些存量的精神层而的因素又会对特定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等产生深刻影响,并由此形成政治文化的传承机制。

这样,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是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政治文化的正向变迁会对政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中国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整个政治变革的趋势就是君主制度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更是发展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具有浓厚的大一统观念和君权思想,这种文化极大地泯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白由,使现代政治理念很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内萌发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文为云南红河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培育先进政治文化,完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项目编号:XSS05018)的阶段性成果。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贺良林(红河学院社会科学部云南蒙自661100)摘要:从家长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从臣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

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正朝这一方向不懈努力着。

政治文化;民主;法治;公民关键词:“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制度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化过程而相对稳定地积淀于人们心理层面上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取向,是政治系统及其运作层面的观念依托。

”[1](P21)从概念可以看出,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客观的政治历史和现实,同时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演进。

政治文化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在社会、历史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文化千差万别。

千差万别的政治文化犹如条条支流汇聚成人类文化长河,每条支流固然具有其个性特征,但它必定会受到主流文化的吸引和影响,从而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人类文化的共同特征,否则它将会变作死水一潭,直至最终消亡。

政治文化的这一特征,决定着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也正沿着这一方向发展。

具体的说,就是从家长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从臣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

1.从家长的政治文化走向民主的政治文化家长制可被看作是中国社会组织的核心精神,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政治生活的缩影。

家长制从其最初意义看,是一种伦理性家庭、家族的组织结构,后来由于治国安邦的需要而发展成为国家的组织形态。

家长的政治文化在训练和诱导国人的人格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家长制政治文化的阴影下,人格的塑造完全按照统治阶级规划好的模式发展。

现代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意无意表现出的奴性仆从、阿谀奉迎、虚饰欺骗等心理与行为都可说是与家长制政治文化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以言代法、以人代法、官大于法,所体现的也正是家长制的政治价值意识。

正如梁启超所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2](P63)民主即“人民统治”,说明民主政府不是由某一个人、一个阶级、特权阶层或某个团体所掌控,而是一个人民作为整体并以自己名义来行使权力的政府,其基本原则包括政府必须服务于人民、政府以被统治者的同意为基础、被统治者的意志通过选举来表达、多数统治和尊重少数人的权利等方面。

有人说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有民主之意。

这种说法首先应予肯定,但这远远不够。

因为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君民关系而言,从来就是君本而不是民本。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虽也重“民”,但“民”不是权利的主体而是客体,是被动的受治者,是被怜悯的对象。

这种重民思想培育的只能是对“官”与“皇权”的肯定。

近代民主归功于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其民主在很大的程度上仍然有所局限。

当我们对西方社会民主的缺陷加以批判时,并不意味着是对它的全盘否定。

人类文明是有继承性的,过去总是今天的基础,今天总是过去的发展。

中国既然是在人类发展至今的全部文明基础上进行建设,它就不能排斥其中有价值的遗产,就不能不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一切有益成果。

具体到制度模式,西方国家的一系列宪政原则,包括自然权利、人民主权、权力制衡、依法行政、程序原则等等,都已经逐渐成为与家长政治相抗衡、为世界人民所认同的政治选择。

它们并非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专利,而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

当有人讲“资产阶级民主的不真实”时,并不是说上述一系列根本原则的虚假,而是说这些原则的实施还有余地;当有人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更完善的形式”时,也并不意味它应断然抛弃上述原则,而是说这个民主是建立在更广泛的民众基础之上。

以民主制代替家长制,培育和造就民主政治文化,是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从人治的政治文化走向法治的政治文化“法治,从形式上讲是指国家不仅通过法来管理社会,而且它本身也为法所支配。

具有普遍、公开、确定性特征的法律规则是衡量国家行为的标准,国家行为的选择及其方式都取决于法的认可与否;从实体上讲,法治是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理想化的拟制,是人类文明的尺度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1](P337)作为一种国家形态,民主与专制是根本对立的。

君主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把国家权力视为个人权力。

这样,个人的人格就成为国家的最高政治人格,成为整个国家的政治基础。

君主专制无处不折射着人治的痕迹。

我们不能说封建专制时期没有法律或法律制度,但我们绝对可以说它没有“法治”。

中国封建专制时期,皇帝出口为宪,其诏、旨、策、谕等皆为法,这种法律不是为了治理国家,而是使它成为绝对的“人治”工具,所谓的“刑不上大夫”的说法,就集中概括了专制统治下法律的局限性。

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亚里士多德在回答“由最好的一人或最好的法律统治哪一方面较为有利”这一问题时,明确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3](P167)到了资产阶级时代,“法治至上”成了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的普遍准则。

恩格斯由此认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就是“法学世界观”。

在资产阶级“法学世界观”的支配下,各种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由于达到社会规模并且得到充分发展的商品交换产生了(尤其是由于预付的信贷制度)复杂的契约关系,从而要求只能由社会提供的公认的规章亦即国家规定的法律准则……”。

[4](P546)从这个意义来说,资产阶级民主实行全面的法治,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标志着传统的专制和人治时代受到了根本的冲击和动摇。

中国需要法治,而且需要比资产阶级更彻底的法治。

“中国人主张中庸,所以恶趋极端,因为恶趋极端,所以不信一切机械式的法律制度。

”[5](P11)所以历史上,法治在中国是失败的。

商鞅变法而遭车裂身殉;秦始皇严法却种下亡国祸根。

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沿用人治。

而正是由于人治,德政之国、专制之国成为无德之国、动乱之国,官员们口头上仁义道德,背地里男盗女娼。

可以说,古代中国治乱循环、近代中国屡遭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人治的专制制度。

中国若保持社会长期稳定,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实现由人治专制走向民主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制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P146)3.从臣民的政治文化走向公民的政治文化公民文化是建筑在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现代文化,它标志着人由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逐渐成为自由自觉的主体。

因此,在价值取向上,它表现为自主自律、自由自觉的主体价值要求,强调权利本位、主体价值和自由理性精神;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个性、参与、创造、开拓;在共同体生活中,表现为高度的角色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公共精神。

臣民文化与公民文化是相对应的概念,并分别与专制制度和民主制度相适应。

中国传统社会是君主政治的一统天下,君权绝对至上,“普(下转第100页)政治・哲学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上接第98页)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主政治下,民主政治根本无从产生。

偶有圣贤明君重视人民,也只是民本思想的流露。

专制统治下的国民无需享有和行使政治权利,无需做自己的主人,只需做一个安分的守法主体、一个顺从的义务主体即可。

另外,强烈的封建等级制严格固定了所有人的身份,公民文化更是无从产生。

中国古代社会,一贯奉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奴婢、奴才、臣子、臣民等等都遵循严格的等级界限,每一等级不可逾越。

三纲五常的长期教化侵蚀了人的心灵,使得民众安于这种等级划分,并习惯成为顺民。

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哺育了中国根深蒂固的臣民文化心理,这种心理集中表现为权力至上、权力崇拜,进而引发权力追逐心理,外化的行为就是“学而优则仕”;圣人掌权、清官心理,把公平、正义寄托在开明君主和清官上,没有权利本位观念和权利维护观念;重视伦理家族、亲情礼法,忽视程序规则,形成了至今仍然存在的关系社会、熟人社会,裙带之风盛行,人治大于法治,潜规则重于正式规则,重视编织人际关系网,轻视法制建设,具有强制力的法律制度也可“变通执行”;义务本位而非权利本位,造成人们的消极归属心理,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率低,不是主动参与型而是被动参与型。

上述臣民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必须用公民文化取而代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已向这一终极方向不懈努力,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政治文化发展视角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由情绪化逐步向理性化转变、政治人格由盲目依附型向独立自主型转变、政治思维从二元对立向务实中和式转变、政治信仰政治理想的危机与重建、政治价值取向在个体与集体之间调适”。

[7](P8-13)但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政治文化已经发展到现代政治文化的全新状态,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换需要一个相当的量的积累与转换过程,传统的负面作用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每一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加强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1]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转引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5]《林语堂评说中国文化》第一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7]李月军《近二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贺良林:(1972—)男,河南信阳人,云南红河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法学硕士。

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行政特许的方式进行。

因此,理论上有倾向将公用企业纳入行政主体,认为如此有利于使公用企业有效承担公益保障的责任,承担相应的公法义务,避免政府通过民营化方式规避其传统的公法义务。

假设公用企业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那么相应的公法义务和责任的承受主体范围就会扩大。

比如民营企业从事特定公用事业经营,其基础是其与行政授权机关签订的特许协议。

关于相关公用事业单位行政管理权的附条件、附期限的让与,政府保留在企业违约的条件下,即采取措施收回相应管理权的弹性。

⑨这种情况下,公用企业在法律诉讼中的地位将会出现争议,因为这种弹性,实质上仍然可以为政府规避公法义务提供途径。

这种弹性规则,类似于美国各州关于州立大学法律地位在诉讼争议时能否得到宪法第11修正案有关政府豁免诉讼的保护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