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3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3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能熟练地运用运算律简化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能灵活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过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探索过程,了解加法的运算律,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重点、难点:1、重点:运算律的理解及合理、灵活的运用。
2、难点:合理运用运算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先要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选用法则,确定和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是不同的;而计算和的绝对值,用的是小学里学过的加法或减法运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1) (-9.18)+6.18; (2) 6.18+(-9.18); (3)(-2.37)+(-4.63)2、计算下列各题:(1) +(-4); (2) 8+;(3) +(-11); (4) (-7)+;(5) +(+27); (6) (-22)+.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b+a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c=a+(b+c)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
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加。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例(P22例3) 计算:(1) 33+(-2)+7+(-8)(2) 4.375+(-82)+( -4.375)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有相反数的先把相反数相加;能凑整的先凑整;有分母相同的,先把同分母的数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
有理数加法(1)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
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有理数加法的全过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正确运用.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与及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教师引导下的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乐趣. 二、教学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运算。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生活情境]刘翔是世界男子青年锦标赛110米栏的冠军,是中国人的骄傲.将他的跑道抽象为数轴,起跑点为原点,将生活问题数学化.说明:这种从生活到数学的建模,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出发,为创设下文的探索情境作一个兴奋点的刺激,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并且能够积极尝试、探索. 2.体验进程,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开放式探索] 刘翔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往返跑步进行训练,他连续跑了两段路,共跑了80米.问刘翔两次以后的位置可能在哪里?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条件不唯一,结果也不唯一的开放性题型,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它的优点在于:只要理解题意,任何一个学生都能答对至少一种正确答案;同时它的答案又分多种情况,学生由于思维的不完备性,很容易丢失答案,并且这种错误在别人的提醒中能马上恍然大悟.这是一道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及答案适用分类讨论、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题.在本题中,包含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及探索有理数加法加数的几种类别(从正负性上区分),在求和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经历从实物模拟到表象操作再到符号操作的转化.教学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弱势因势利导.预计困难:①学生直观思维理解“共跑了80米”就是在离出发点80米远的地方.这是一个距离与位移的概念混淆并且教学中不宜新增概念. ②条件中的“两段”和“80米”分别对应加法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可能放弃.处理方法:①教学中学生思维上的弱点也可能会成为他这堂课思维的亮点,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尝试“实物操作”思维方式,自己突破思维瓶颈.②在学生正确理解80米的条件使用方法后,再让学生比较80与加数的绝对值、和的绝对值的关系,在理解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③区别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列式子”,“列等式”,问“为什么”逐步递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尝试。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加法运算的法则,以及绝对值的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面对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法则,但可能对有理数加法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质。
2.培养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方法,有理数加法的实质。
2.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法,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
2.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有理数加法的应用。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练习题,用于讲解和巩固有理数加法知识。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例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复习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的法则,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方法和实质,结合PPT和板书,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有理数加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运算,并及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设计
4.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方法: “引导——分类——归纳”。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2、一个数的绝对值代表什么意思?(二)新知探究:1、引例: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如果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那么就表示0,同样也表示0.(1)计算(-2)+(-3).在方框中放进2个和3个:因此,(-2)+(-3)= -5.用类似的方法计算(2)(-3)+ 2(3) 3 +(-2)(4) 4+(-4)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还有哪些不同的情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列举两个正数相加,如3 + 2,一个数和零相加,如0+(-4),4 + 0.2猜想结论:通过以上探索,你来观察一下,在两个有理数相加的过程中“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一个有理数同0相加,和是多少?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题讲解总结步骤(-4) + (- 8) =-( 4 + 8 ) = - 12(-9) + (+2) =-( 9 – 2 ) = - 7运算步骤:1、先判断题的类型(同号`异号) ;2、再确定和的符号;3、后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三)验证明确结论: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1) 180 +(-10); (2) (-10)+(-1);(3)5+(-5);(4) 0+(-2)(四)运用巩固:1.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1) (+4)+(+3); (2) (-4)+(-3);(3) (+4)+(-3); (4) (+3)+(-4);(5) (+4)+(-4); (6) (-3)+0; (7) 0+(+2); (8) 0+0.活动目的: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熟练程度。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设计第1篇《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
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3.1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内容包括: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内容解析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之一.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几何直观)(2)能运用该法则准确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运算能力)(3)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几何直观)2.目标解析通过情景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运算(主要是整数的运算)。
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通过师生交流、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七年级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的问题充满好奇,又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人都自信满满,摩拳擦掌,准备大施拳脚,因此我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问题串"引领整个课堂,请同学们通过动脑、计算分析得出结论,并利用小组合作帮助学生理解法则,运用法则.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 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加法运算呢?实际问题中,有时也会遇到与负数有关的加法运算. 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二)自学导航思考1:小学学过的加法是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 引入负数后,加法有哪几种情况?思考2:结合上表思考,有理数的加法可以统一划分成几类?【结论】共三种类型.(1)同号两个数相加;(2)异号两个数相加;(3)一个数与0相加.(三)合作探究某校举行数学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没有作答得0分.问题1:先锋队第一题答对了,第二题答错了,则该队两题过后得多少分?我们可以把赢一个球记为+1,输一个球记为-1,此时该队的净胜球数为:(+1)+(-1)=0如果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表示-1,那么就表示0.问题2:先锋队第一题答错了,第二题答对了,则该队两题过后得多少分?我们可以把答对一题记为+1,答错一题记为-1,此时该队的得分为:(-1)+(+1)=0如果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表示-1,那么也表示0.探究1:计算 5+3 即(+5)+(+3)因此 5+3=8我们也可以利用数轴来表示加法运算过程.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因此 5+3=8探究2:计算 (-5)+(-3)因此 (-5)+(-3)=-8【归纳】从算式5+3=8、(-5)+(-3)=-8可以看出:符号相同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不变,绝对值相加.(+5)+(+13)=____ 8+5=____ (+7)+4=____(-4)+(-1)=____ (-12)+(-5)=____ (-3)+(-13)=____探究3:计算 (-3)+5因此 (-3)+5=2探究4:计算 3+(-5)因此 3+(-5)=-2【归纳】从算式(-3)+5=2、3+(-5)=-2可以看出:符号相反的两个数相加,结果的符号与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相同,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9)+(+13)=____ 5+(-8)=____ (-7)+2=____(+4)+(-1)=____ 12+(-5)=____ 3+(-13)=____探究5:计算 5+(-5)因此 5+(-5)=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结果为0.思考:一个数同0相加,结果如何?仍得这个数5+0=____,(-5)+0=____.【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四)考点解析例1.计算:(1)(+15)+(+7); (2)(-10.3)+(-3.8); (3)(-15)+(+7);(4)(+23)+(-13); (5)(-6.6)+(+6.6); (6)(-12)+0.(2)原式=-(10.3+3.8)=-14.1;(4)原式=+(23-13)= 10;(5)原式=0;(6)原式=-12.【总结提升】【迁移应用】1.计算:5+( -7)=( )A.2B.-2C.12D.-122.比-3大5的数是( )A.-2B.-8C.2D.8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的值为( )A.正数B.负数C.0D.非负数4.计算:(1)(-51)+(-37); (2)(-3)+0; (3)12+(-12); (4)(-1.2)+0.7; (5)34+(-23). 解: (1)原式=-(51+37)=-88; (2)原式=-3; (3)原式=0; (4)原式=-(1.2-0.7)=-0.5; (5)原式=+(34-23)=112.例2.计算:(1)(-123)+(+56); (2)(+18)+(-0.125); (3)(-215)+(+0.8).解: (1)原式=-(53-56)=-56; (2)原式=(+18)+(-18)=0; (3)原式=+(45-215)=1015=23. 【迁移应用】1.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214)+0.25=-2 B.(-3)+(-3)=6 C.(-11)+0=-11 D.(-1.75)+(-214)=-42.计算:(1)(+314)+(-2.25); (2)(-323)+(-213);解: (1)原式=+(3.25-2.25)=1; (2)原式=-(323+213)=-6.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任何一个加数B.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为0,则这两个有理数一定互为相反数C.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为负数,则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D.若a ≠0,b ≠0,则a+b ≠0【迁移应用】1.若两个有理数的和为正数,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数一定都是正数B.两个数都不为0C.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正数D.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负数2.如果a+b<0且b>0,那么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A.|a|+b>0B.a+|b|<0C.(-a)+|b|<0D.(-a)+(-b)>03.已知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判断下列各式的符号:(1)a+b; (2)a+c; (3)b+c; (4)a+(-b).解: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得c<b<0<a,且|a|<|b|<|c|,所以,(1)a+b<0;(2)a+c<0;(3)b+c<0;(4)a+(-b)>0.例4.若|x|=2,|y|=5,且x>y,求x+y的值.解:因为|x|=2,所以x=2或-2.因为|y|=5,所以y=5或-5.因为x>y,y=5时, x不可能大于y.所以x=2,y=-5或x=-2,y=-5.①当x=2,y=-5时,x+y=2+(-5)=-3;②当x=-2,y=-5时,x+y=(-2)+(-5)=-7.综上所述,x+y的值为-3或-7.【迁移应用】1.已知|x|=11,|y|=9,且x<y,则x+y的值为___________.【解析】因为|x|=11,|y|=9,且x<y,所以x=-11,y=9或x=-ll,y=-9,所以x+y=-11+9=-2或x+y=-11+(-9)=-20.所以x+y的值为-2或-20.2.已知|x|=8,|y|=3, |x+y|=x+y,则x+y=__________.【解析】因为|x|=8,|y|=3,所以x=8或-8,y=3或-3.因为|x+y|=x+y,所以x+y大于或等于0,所以x=8,y=3或x=8,y=-3.当x=8,y=3时,x+y= 11;当x=8,y=-3时,x+y=5.所以x+y的值为11或5.例5.去年6月小黄到银行开户,存入了3000元钱,以后的每月都根据家里的收支情况存入一笔钱,如表为小黄去年从7月到12月的存款情况:(1)从7月到12月中,哪个月存入的钱最多?哪个月最少?(2)截止到12月,存折上共有多少元存款?分析:(1)依次求出7月到12月每个月存入的钱,并进行比较;(2)存款总数=6月到12月存入钱的总和.解:(1)7月存入3000+(-400)=2600(元);8月存入2600+(-100)=2500(元),9月存入2500+(+500)=3000(元),10月存入3000+(+300)=3300(元) ,11月存入3300+(+100)=3400(元),12月存入3400+(-500)=2900(元).因为2500<2600<2900<3000<3300<3400,所以11月存入的钱最多,8月存入的钱最少.(2)截止到12月,存折.上共有:3000+2600+2500+3000+3300+3400+2900=20700(元).【迁移应用】下表记录的是长江流域某站点某一周6天内的水位变化情况(正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上升,负号表示水位比前一天下降),上周日的水位已达到警戒水位33m.这6天哪一天的水位最高?位于警戒水位之上还是之下?解:星期一水位:33+(+0.2)=33.2(m),星期二水位:33.2+(+0.8)=34(m),星期三水位:34+(-0.4)=33.6(m),星期四水位:33.6+(+0.2)=33.8(m),星期五水位:33.8+(+0.3)=34.1(m),星期六水位:34.1+(-0.2)=33.9(m).因为33.2<33.6<33.8<33.9<34<34.1,所以星期五水位最高,位于警戒水位之上.五、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法》是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基础知识后,进一步探究有理数运算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加法法则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材从简单的加法运算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规律,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对数轴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例如对于相反数的概念,以及如何判断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是正数还是负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同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利用数轴辅助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实例。
2.准备数轴,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多少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让学生尝试总结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规律。
人教版有理数的加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人教版有理数的加法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第一章:有理数加法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1. 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2. 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3. 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1. 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 讲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规律;3. 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3 教学步骤1. 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概念,让学生感知到加法运算的存在;3. 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加法运算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2.1 教学目标1. 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2. 能够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1. 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2.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算规律的实际作用;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3 教学步骤1. 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律,让学生理解和记忆;2. 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运算规律的实际作用;3. 设计练习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章:有理数加法的应用3.1 教学目标1. 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教学内容1. 讲解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 设计实际问题题目,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进行解决;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教学步骤1. 讲解有理数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 设计实际问题题目,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进行解决;第四章:有理数加法的拓展与提高4.1 教学目标1. 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拓展知识;2. 能够运用拓展知识进行复杂计算;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2 教学内容1. 讲解有理数加法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2. 运用拓展知识进行复杂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拓展知识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15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15篇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创设的熟悉情境与学生探索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结果的符号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其绝对值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
2、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参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的意义与数学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39;法则。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发现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明沿着一条直线,先走两米,又走了三米,能否确定小明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请把�(二)探究新知1、大家开始画数轴,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右的�(1)若两次都是向右走,很明显,一共向右走了5米。
记作:(+2)+(+3)= +5(2)若两次都是向左走,很明显,一共向左走了5米。
记作:(-2)+(-3)= -5(3)若第一次向右走2米,第二次向左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左方1米处。
记作:(+2)+(-3)= -1(4)若第一次向左走2米,第二次向右走3米,在数轴上,我们可以看到,小明位于原来位置的右方1米处。
记作:(-2)+ (+3)= +12、从刚才画数轴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加法实际上是相继活动的合并。
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来得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结果。
请模仿刚才演示的过程,向右表示加数中的正数,向左表示加数中的负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相加的过程,得到结果。
1)(-4)+ (-1)2)(+5)+(-3)3)(-4)+(+7)4)(-6)+33、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能借助数轴很方便地得知有理数加法结果。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设计1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一)》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1《有理数的加法(一)》是学生在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之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规则,包括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以及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相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概念和分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运算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对符号的运算规则不够熟悉,对有理数加法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掌握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以及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相加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能够熟练计算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以及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相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相加的运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有理数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讲授法:讲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掌握程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教学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黑板等,用于展示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找零,引出有理数加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7篇)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优秀7篇)有理数的加法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及学习内容分析“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是基于规则为主的新授课型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是在引入“负数”的基础上,将数的范围扩展到“有理数”范围内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出发,创设情境,通过分析生活情境中的事理和观察温度计刻度的操作,得到了一些有理数减法的算式,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并应用所学的有理数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的设计流程和总体思路可以用下图表示:生活情境,动手操作------有理数减法算式-------有理数减法法则-------有理数减法的应用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根据减法的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分析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事例,提炼其中的数学算式,并从中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经历将法则应用于解题的这一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由实际情境提炼数学算式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导航作用。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与运用教学难点:从实际情境到数学算式,从数学算式到法则的提炼,在法则的总结中体现化的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方法:观察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设计:在课前让学生玩有理数加法中的扑克牌游戏。
1、情境引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有没有注意到里面有“温差”之说呢?有效性分析:通过设计“温差”这一问题情境,进而顺利的进入课题,并从列算式角度加以认识,得到一些有理数减法算式,为后面的化归思想方法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做好素材和算式上的准备。
2、建构活动活动1:计算温差师:有理数加减3_百度文库生1:利用温度计的刻度直观得到算式5 + 3 = 8生2:利用日温差的定义可得到算式:5 -(-3)= 8师:比较两式,我们有什么发现吗?生:“-”变“+”,(-3)变3。
活动2:通过举例子验证刚才的变化过程,加深对有理数减法算式的理解。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案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有理数的加法(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归纳、推断得到数学猜想,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②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下午放学时,小新的车子坏了,他去修车,不能按时回家,怕妈妈担心,打电话告诉妈妈,可妈妈坚持要去接他,问他在什么地方修车,他说在我们学校门前的东西方向的路上,你先走20米,再走30米,就能看到我了.于是妈妈来到校园门口.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讨论妈妈能找到他吗?
讨论交流若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1)若两次都向东,很显然,一共向东走了50米.
算式是: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学校门口东方50米.这一运算可用数轴表示为。
《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设计《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整理的《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
《有理数的加法》课堂教学设计篇1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加法(一)”,“有理数的加法”说课教案、课堂设计及教后反思。
本节课选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
这一节课是本册书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就从以下四个方面一一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分析数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有理数的加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初一阶段完成。
有理数的加法作为有理数的运算的一种,它是有理数运算的重要基础之一,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
2、就第二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
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初一数学教学设计【三篇】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具。
⽆忧考整理了初⼀数学教学设计【三篇】,供⼤家参考。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标: 1、使学⽣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2、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加法运算。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过程:⼆、讲授新课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问题:⼀个物体作左右⽅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
写成算式就是5+3=8(m)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
写成算式就是(-5)+(-3)=-8(m)师⽣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向运动了多少⽶?学⽣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
写成算式就是5+(-3)=2(m)师⽣借此结论引导学⽣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的加数的符号,并⽤较⼤的绝对值减去较⼩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学⽣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回到了原点。
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教师:你能⽤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学⽣回答: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般地,还有⼀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课本P18 例1,例2、课本P118 练习1、2题四、总结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4.有理数的加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1.教学内容: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运算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时已经熟悉正数加正数,正数加零的情况. 经过第二章前面三节的学习,对于数的分类、数轴、绝对值的相关知识已经掌握. 且初一学生较为活跃,善于形象思维,能够积极参与讨论.三、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得到有理数加法法则,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体验数学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2.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五、教学过程设计(一)过程设计1、新课导入教师提问:我们小学学过“正数+ 正数”和“正数+ 0”两种形式的算式. 引入负数之后,有理数的加法还会出现哪些新的情况呢?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 引导学生写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形并进行归类.【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分类讨论的意识,明确研究数学问题一般所应采取的具体步骤. 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因为在几种不同的情况中,学生们仅剩两种需要攻克. 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境进行分类,从而引出本节学习任务.2、讲授新课探究1 :一只小猴子做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 它先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再向右运动3 m,记作3 m;那么两次运动的结果是向______运动_________ ?如何用算式表示?【师生活动】(1)借助数轴写出算式的结果.+5+ (+3)=学生容易得出结果为+8.(2)明确算式中“+”符号表示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明白+5,+3前面的+号表示运动方向向右,中间的+号为运算符号.探究2 :如果小猴子先向左运动2 m,记作-2 m;再向左运动3 m,记作-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师生活动】(1)借助数轴写出算式的结果.(-2) + (-3)=学生容易得出结果为-5.(2)明确算式中“+”和“-”符号表示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2) + (-3) = -5,-5这个结果合理吗?“-”是什么意思?5又代表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表示运动方向向左.(3)综合探究1和2,引导学生归纳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你能根据刚才所举的两个例子总结出同号两个有理数相加的法则吗?引导学生得到: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探究1和2【设计意图】通过将生活情境抽象出来,借助实际例子和数轴,引导学生自主探探索归纳得到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该学习过程强调学生借助生活情境的自主探索,而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我们不能碰到任何一个有理数加法算式都从生活中的实例来推答案,所以找到有理数的加法规律看来很必要,让学生理解法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环节也为学习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作铺垫.探究3:如果小猴子先向左运动8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借助数轴写出算式的结果并解释其意义.(-8) + (+5) =教师提问学生该算式的结果,学生容易得出结果为-3,需要学生解释得到-3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从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进行思考.探究4:如果小猴子先向右运动2 m,再向左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师生活动】(1)借助数轴写出算式的结果并解释其意义.+2 + (-5) =学生能够马上得出结果为-3.(2)综合探究3和4,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师提问:类比前面的做法,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概括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吗?学生思考后,能够归纳得到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为:异号两数相加,结果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将较大的绝对值减较小的绝对值.探究3和4【设计意图】在同号两数相加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生活例子展示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学生通过类比归纳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其实是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 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法则,可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5:如果小猴子先向右运动8 m,再向左运动8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如何用算式表示?【师生活动】借助数轴写出算式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8) + (-8) =学生容易得出结果为0.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探究5【设计意图】借助数轴,学生能够理解直观理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探究6:如果小猴子第一秒先向右运动5 m,第二秒原地不动,你能用算式表示吗?如果小猴子第一秒先向左运动6 m,第二秒原地不动,又怎么表示呢?【师生活动】借助数轴写出算式结果并归纳法则.学生能马上得出结果为5 + 0 = 5,(-6) + 0 = -6.探究6【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归纳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3、归纳总结【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一个有理数通0相加,和是多少?引导学生总结:(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设计意图】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及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4、习题检测:【师生活动】学生完成巩固练习题目,教师指出学生错误之处,并进一步强调算理.1. 计算:(1)(-4) + (-8);(2)(-5) + 13;(3)0 + (-7);(4)(-4.7) + 4.7.2. 若x的相反数是3,|y|=5,则x+y=.3. 股民默克上星期五以收盘价67元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多少元?(2)本周内每股最高价为多少元?最低价为多少元?【设计意图】练习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提高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 既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要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总结计算技巧.(二)板书设计六、作业设计1.必做题:完成教材第36页随堂练习;习题2.4第1题、第2题和第3题.【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学生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选做题:习题2.4第4题和第5题.【设计意图】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思想,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不仅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留下了无限的思考空间.附: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和利用数轴表示直观地阐释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实际生活例子引入有理数加法. 为此,本节课安排较多的时间用于探索加法法则,以学生作为探索的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的空间. 这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即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只有真正被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经过探究、讨论、相互交流,对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同学们基本都能理解并掌握,但仍然有的同学不善于利用加法法则来进行运算以及常出现符号之类的错误,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和的符号的确定,模糊不清. 接下来教师要进一步强调计算要以法则为依据,加强用法则的熟练程度.双师互动课堂安排。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
有理数的加法教案1.有理数的加法教案(精选篇1)师:在小学里,同学们已经学过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这些数是正整数、正分数、和零,也就是说,这些运算是在非负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
自从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就扩大到整个有理数。
那么,在有理数范围内,怎样进行四则运算呢?今天,我们来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师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两个有理数进行加法运算时,这两个加数的符号可能有哪些情况。
生1:加数都是正数或都是负数。
(教师板书:同号两数相加)加数一正一负(教师板书:异号两数相加)师:还有其他情况吗?生2: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或者两个都是零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具体问题:某人从一点出发,经过下面两次运动,结果的方向怎样?离开出发点的距离是多少?①先向东走了5米,再向东走3米,结果怎样?生3:向东走了8米师: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生4:表示为(+5)+(+3)=+8(教师板书)师:我们可以画出示意图。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1)②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如何?生5:向西走了8米。
可以表示为:(-5)+(-3)=-8[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2)③向东走了5米,再向西走了3米,结果呢?生6:向东走了2米。
可以表示为:(+5)+(-3)=+2[教师板(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3)④先向西走了5米,再向东走了3米,结果呢?生7:向西走了2米。
可以表示为:(-5)+(+3)=-2(教师板)(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4)⑤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结果呢?生8:回到原地位置。
可以表示为:(+5)+(-5)=0(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5)⑥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结果呢?生9:仍回到原地位置。
可以表示为:(-5)+(+5)=0[教师板书](教师用投影仪显示图6)师:同学们开动脑筋,完成上面这组问题完成得非常好,我非常高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下面一组有理数加法的具体问题,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一)
康平县北四家子中学张绍贤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四则运算,而初中的有理数运算是以小学算术四则运算为基础的,不同的是有理数运算多了一个符号问题。
符号法则是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本章知识和今后学习其他与计算有关的内容时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之一。
在前面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数学活动,感受到了数的范围的扩大,能借助生活经验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如计算比赛的得分,计算温差等等。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数学交流的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
首先在于运算的意义的理解,即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运算。
为此,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认识到运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运算本身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算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科书基于学生学习了相反数和绝对值基础之上,提出了本课时的具体学习任务:探索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教学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能熟练进行整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和归纳猜想的能力;
4.渗透分类、探索、归纳等思想方法,使学生了解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活动内容:
1.复习提问:
(1)下列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
与;与;与;-2与;与
----+--
323330143
(2)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跑道上,先向东走了20米,又向西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哪个方向,与原来出发的位置相距多少米?若向东记为正,向西记为负,该问题用算式表示为。
活动目的: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
这里先让学生回顾在具体问题中感受正数和负数的加法运算。
2.提出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
如果我们用1个表示+1,用1个,那么就表示0,同样也表示0.
(1)计算(-2)+(-3).
在方框中放进2个和3个:
因此,(-2)+(-3)= -5.
用类似的方法计算(2)(-3)+ 2
(3) 3 +(-2)
(4)4+(-4)
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还有哪些不同的情形?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列举两个正数相加,如3 + 2,一个数和零相加,如0+(-4),4 + 0。
活动目的:通过实际问题情境类比列出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进而讨论如何进行一般的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活动的实际效果:实际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利于他们积极探究.
(二)活动探究: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
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教师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点拨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一起探究”,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思考:
1、观察列出的具体算式,根据两个加数的符号分类:两个正数相加、两个负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根据绝对值又可分为三类)、一个加数为0。
2、同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样的关系?异号两数相加时和的符号与两个加数的符号有怎样的关系?和的绝对值和加数的绝对值有怎么样的关系?有一个加数为0时,和是什么?
3、从中归纳概括出规律
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出规定的加法法则。
在活动中,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交流,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活动目的:利用分组讨论、分类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过程,同时有利于加法运算法则的归纳。
活动的实际效果:由于采用了图示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类观察,发现规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最后由学生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补充,从而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参加了探索发现,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
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规定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明确结论:
例1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1) 180 +(-10); (2) (-10)+(-1);
(3)5+(-5);(4) 0+(-2)
活动目的:给学生提供示范,进行有理数加法,可以按照“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进行,一观察是指观察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二确定是指确定“和”的符号,三求和是指计算“和”的绝对值.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习题,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
(四)运用巩固:
活动内容:
1.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 (+4)+(+3);(2) (-4)+(-3);(3) (+4)+(-3);(4) (+3)+(-4);
(5) (+4)+(-4);(6) (-3)+0;(7) 0+(+2);(8) 0+0.
活动目的:通过这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达到熟练程度。
2.请同学们完成书上的随堂练习:
(1)(-25)+(-7); (2)(-13)+5; (3)(-23)+0;(4)45+(-45)
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
活动目的:习题的配备上,注意到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由易到难,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地提高能力,得到发展。
活动的实际效果: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通过口答、演排纠错,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一种比较活跃的氛围中,解决各种问题。
(五)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师生共同总结。
1. 两个有理数相加,“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即首先判断加法类型,再确定和的符号,最后确定和的绝对值
2. 有理数加法法则及其应用。
3. 注意异号的情况。
活动目的: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进一步梳理本节所学,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
活动的实际效果:学生对“一观察,二确定,三求和”的步骤印象较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
2.4 1、2、3、4、5、 6
2.拓展练习:
(1)(-0.9)+(-2.7);(2)3.8+(-8.4);(3)(-0.5)+3;
(4)3.29+1.78;(5)7+(-3.04);(6)(-2.9)+(-0.31);
(7)(-9.18)+6.18;(8)4.23+(-6.77);(9)(-0.78)+0.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探索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
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
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
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加法的训练则贯穿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行。
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