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合集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及其现代意义

论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观及其现代意义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其法治思想,认为法律应当具有至上性,制定出来的法律应该是良法;同时为实现其法治理论,亚里士多德还从立法和守法等诸多方面论述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

这些法治思想的精髓,为我国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法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对后世西方的法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后世法治理论的奠基人,其法治思想是现代法治理论的起源,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他并没有像研究政体那样,利用专门的章节来详细地研究法律问题,而是在研究政体过程中,对法律问题进行了阐释,因而他有关法律的见解是散见于各卷之中的。

他在《政治学》中所作的最经典性的论述,即“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订得良好的法律”。

几乎被中外思想家和学者所一致认可。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的统治是最好的,因为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不偏袒任何一方,符合“中庸”精神。

因此,接受法律的统治也就是接受智慧和理性的统治。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继承柏拉图人治和法治观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法治的概念性表述,并就柏拉图有关法治的各种命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证和阐述,就法治理论摆脱人治的纠缠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其法治思想概括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良法是法治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而这样一个衡量是非曲直的中道的权衡恰恰就是法律,遵从法律便是遵从正义,所以,衡量法律的良恶与否,其标准为是否合乎正义。

因为人们可以遵从良法,亦可以遵从恶法,而遵从恶法不符合正义,也有违法治,遵从良法才符合法治。

良法是法治的前提。

同时,他还认为法律的良恶与政体有关,正确的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合乎正义的良法,人们应该遵从;蜕变了的政体制订的法律是不公正的恶法,恶法非法。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及当代价值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及当代价值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及当代价值发布时间:2022-03-31T07:18:19.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0月30期作者: ·徐远霞[导读] 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原则和核心,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徐远霞(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10637)摘要: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的原则和核心,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

亚氏从至善论出发,提出并且论证了他的中道思想。

亚氏立足于现实活动,对中道思想的特征做出了辩证性的分析,通过正确方法达到“命中”中道的目的。

对亚氏中道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的深刻把握,理性分析以及正确判断和选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伦理道德和谐社会中道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并非是亚氏首创。

而亚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创造性的提出了系统的中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其整个伦理学的标志。

”[ ][1]对亚氏中道思想的理性分析,批判继承,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内涵及内在逻辑追溯中道思想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至善论,他从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了中道思想。

他认为万物包括人都在追求一种“好”的状态,他从阐述一个“好笛手”、“好雕塑家”,得出“好”就是因为在各自所属的领域上很出色成功。

而一个“好人”,就是因为人在这个特殊的领域具备特殊的功能——灵魂符合于理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一个好人就是可以遵循理性生活,而这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是德性。

“人的德性必须是使得人成为好人并且恰当行为的状态。

”[ ][2]而这种德性就是一种中间状态即中道,“人在情感与实践上的伦理德性就集中体现于对中道的追求与保持。

”[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二、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的特征(一)范围特定性中道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

亚氏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有中间状态即中道,因为有的行为其本质就是一种恶的,因此是不可能或者说不能存在“中道”这种德性。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亚⾥⼠多德的德性观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2019-08-10【摘要】德性是亚⾥⼠多德伦理学的⼀个重要概念。

亚⽒认为德性是⼀种与实践和感情相联系,以快乐和痛苦作为其表征的品质;德性是过度与不及之间的⼀种适度,即中道。

亚⽒的德性思想是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其进⾏重新解读,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亚⾥⼠多德;德性;道德教育德性的概念,正如奥斯特沃特指出的,在所有希腊伦理学体系中都是根本性的概念i,⽽在亚⾥⼠多德伦理学中它更是重中之重的概念。

亚⾥⼠多德对德性进⾏了深刻的论述,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意义的思想,重新解读亚⽒的德性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代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当代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对象客体化,教育⽅法重理论灌输、忽视情感培育,忽视家庭教育在德性形成过程的作⽤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教育对象的德性养成及⼈格塑造,不利于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实现,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亟需从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层⾯寻求破解之道。

本⽂通过对亚⾥⼠多德的德性思想及其蕴含的德性教育思想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

⼀、亚⾥⼠多德的德性观德性的古希腊⽂是“arête”,在《利德尔―斯考特希腊⽂―英⽂词典》⾥的注释是:“善,任何类型的优秀。

尤其是男⼦⽓概的才能,刚毅、勇猛和英勇。

”ii对希腊⼈⽽⾔,德性是善和⾼尚的。

⽽且这⼀词在最初的古希腊⽤法中被⽤来指武⼠⾼贵的⾏为,例如在荷马史诗中,它的意义⼏乎等同于勇敢;后来也⽤来指卓越的公民在城邦⽣活中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并逐渐⽤来指任何⼈、有⽣命的物体或器物所具有的优点。

亚⾥⼠多德秉承这⼀认识,将德性视为⼀种提供和保存善的功能。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多德依据对应的灵魂层次以及获得途径,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

理智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智慧、明智、谅解等;道德德性对应灵魂的⾮逻各斯(⾮理性)部分,包括:勇敢、慷慨、节制、友爱等。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之一,被誉为伦理学的奠基之作。

本书主要讨论了关于幸福和德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提出了众多深刻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

1. 幸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标,一切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幸福。

他认为,幸福不是基于外在的世俗享受,而是基于内在精神的充实和满足感。

这种观点颠覆了当时的常识,对后世的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德性是实现幸福的关键亚里士多德强调,实现幸福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德性。

他将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智慧德性两种,道德德性包括勇敢、节制、大方、宽恕等品质,智慧德性则包括理性和实践。

只有具备良好的德性,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幸福。

3. 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关系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还探讨了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个人的幸福是与社会的和谐共处息息相关,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幸福。

这种观点对于后世社会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回顾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深刻地探讨了幸福和德性的问题,还对个人与社会,内在与外在的关系作出了重要的阐述。

他的观点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西方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

个人观点我深深地认同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于幸福和德性的阐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满足。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幸福不仅仅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对我而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于如何真正实现幸福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结《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一部对幸福和德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不仅对个人的生活有指导意义,更对整个社会伦理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实现真正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确实是一部深刻的作品,通过对幸福和德性的探讨,为后世的哲学和伦理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及其当 代启示研究》
2023-10-27
目 录
•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 结论与展望
01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 的形成背景
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时期,古希腊城邦社会正处于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 锐,直接导致了以梭伦为代表的早期智者们的教育改革。
道德品质
亚里士多德强调,公民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如勇敢、公正、节制和慷慨等。这些品质 对于塑造一个良好的公民至关重要。
公民教育的实施方式
家庭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庭教育是公民教育的 重要场所之一。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 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VS
学校教育
亚里士多德认为,学校教育是公民教育的 重要途径。学校应该通过开设各种课程和 活动,如哲学、政治学、修辞学和体育等 ,全面培养公民的知识、能力和品质。
在柏拉图的思想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发展出了自己的哲学 体系,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公民教 育思想。
02
亚里士多德公民教育思想 的主要内容
公民教育的目标
培养良好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义感的良好公民。这些公民不仅具备参 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能力,还能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
追求至善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至善的生活,而良好的公民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和美德。
公民教育的内容
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关于如何正确行动的智慧,良好的公民应该具备这种智慧。因此, 公民教育应注重培养人们在特定情境下运用知识和技能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还是非常广泛的:1.教育应是国家的事业。

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和政治直接联系起来,要求奴隶主国家直接管理和掌握教育。

2.身心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问题。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表现在身体的生理方面的植物灵魂,是灵魂的低级部分,为一切生物所共有;二是非理性灵魂,即动物灵魂,也称意志灵魂,表现为感觉与欲望,是灵魂的中级部分,为动物和人所共有;三是理性灵魂,表现为理智与沉思,为灵魂的高级部分,是人类所特有。

这三种灵魂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活动能力的萌芽,具有发展的倾向,但它们的实现全赖教育。

因此,他提出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

在各育的关系上,他认为要发展感觉、欲望,必须首先发展身体;而要发展理智、沉思,又必须先发展感觉的欲望,这种身体、感觉、理智的发展顺序是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的。

因此,他把体育放在最前面。

其次是道德教育。

最后才是智育(包括美育)。

他把人的理智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

3.教育年龄分期及其教育。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思想家。

他把教育年龄分为三个时期,即从初生到七岁为第一个时期,七岁至十四岁为第二个时期,十四岁到二十一岁为第三个时期。

同时,还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关于启示:每个人对于思想家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对每个人的启迪也不尽相同,所以,“对我的启示”还是请你自己针对以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作出自己的评价,应有你自己的想法。

在此提一点建议:你可根据亚里士多德体、智、德、美各育和谐发展以及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不同教育这两方面结合目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进行论述。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他的“和谐教育”理论是他留给后人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之一。

他认为“和谐教育”是培养一个健康的心灵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使其拥有创造性精神、优秀力量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实现自己的潜能。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坚持以和谐为特征,和谐的教育是将允许创造性的思考、想象和表现方法和精神性的目标结合在一起的努力。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不仅强调教育应以和谐为特征,更强调教育本身是一种创新和发展的力量。

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旨在培养学生“品德”与“技能”,以及理性思维、自由表达和独立判断,使之拥有智慧、民主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要以“自由”为原则,并结合和谐的精神,以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勇于发现未知的事物和现象。

同时,要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坚韧的意志,健康的心态以及创造性的思维,以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教育”不仅要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意识,更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内心和外在力量,使其成为自主、独立、有形象的人物。

通过教育和训练,教育者可以得到正确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解决情感问题,从而增强自身力量,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和谐教育”能够为人们带来恒久的幸福感。

它能让教育者有足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他们能够继续追求自身的潜能。

通过“和谐教育”,受教育者能拥有智慧,能发挥自由思维,能在充满和谐的环境中表现优秀。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支撑,它也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指导原则,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理论,通过专业的教育指导,才能更好地培养受教育者的智慧、力量和品质,让受教育者的潜能得以完全发挥。

最终,使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启示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启示亚里士多德根据三种可爱的事物划分了三种不同的友爱,即快乐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和德性的友爱,亚里士多德的这三种友爱观思想对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友爱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上的一种德行品质,对友爱做出一种正确的定义,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标签:亚里士多德;友爱;德性;共在1.友爱的界定在古希腊,友爱本身就是指“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1],既包括同性和异性的爱,又包括建立在家庭和家庭外,城邦公民的治理和被治理的关系上。

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五伦:“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套道德标准即五种关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都可称作为友爱。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术》里也给友爱下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定义:“姑且把友爱定义为替某一个人想往我们以之为善的事物,是为了这人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并根据我们的能力尽量这样去做。

朋友是对人友爱而又受人友爱的人。

凡是认为彼此间有这种关系的人就会认为彼此是朋友。

假定了这些之后,就必然要得出这一结论,即朋友是共享我们的欢愉并且分担我们的痛苦的人,他们不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2]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理解与我们当今时代对友爱的理解不同,它不等同于朋友之间的友谊,而是具有更加广泛和更加深刻的含义,它是指包括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任何相互吸引的关系,如孟子说的兄弟、父母与子女、君臣等之间的关系都包含在友爱之中。

只是这些友爱又有各自的不同和分类,不同的友爱之中包含不同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爱是一种德行或包含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之一。

因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没有人愿意过没有朋友的生活”。

从这两句话的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出亚里士多德对友爱的定义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一是德性和善,因为真正的友爱是一种想永久地拥有善的欲望,我们都是向善并追求善的。

二是共同生活,因为无论是穷人或富人,无论是老年人、中年人或小孩,都需要和朋友分享幸福与分担痛苦,都需要陪伴,而这需要共同生活才能实现。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及对当代启示
只要能得 到快乐 , 采取 什 么手段 都可 以 , 幸福 就是这 一切特
并非局 限于 一点 , 而是一个 和谐 的结 构 , 理性 与欲望 的关 系
在贯彻 中道 原则 中得 到调 和 , 因而 是一种 和谐 的幸福 观 , 从 而克服 了快 乐主义和德性幸福观 的极端 性和 片面性 , 因而其 思想 比前 人更深刻 、 更系统 、 更合理 。
杨 彦 菲
( 南京 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摘
要]
在 快乐主义幸福观和德性 论幸福观的理论背景下 , 亚里 士多德提 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 。亚 里士 多德认 为, 幸福 是
最高的善 , 是灵魂合乎德性 的现 实活动 , 思辨是最 高的幸福 。幸福的 实现 需要 以外在 的善 为补 充, 贯彻 中道 原则 , 以及将个 人
第一 , 幸福是最高 的善 。《 尼各 马克伦理学》 第一卷第 一 章开始就说 : 一切技艺 , 一切规划 以及一 切实践 和抉 择 , 都 以 某种善 为 目标 。因此 各 事 物 的 目的 即 各事 物 的“ 善” , “ 例
想, 认 为精神快乐高于身体快乐 , 相 比身体 的快 乐更持久 、 更
的刺激 当成是人生 的最大幸福 。“ 即使是从最不光 彩的行为
种极端 , 即感 官快乐和德性至上。而亚 里士多德正 是在上述
理论背景下 提出了 自己的幸福观。在亚 里士多德那里 , 幸福
中产生 的快乐也是 善 的 , 因为虽然 行为 不合 理 , 但是它 所产 生韵快乐却 是人们 所希求 的 , 因而 是善 的。 ” ¨ 在 他们看 来 ,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 o l l e g e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摘要:亚里士多德对正义问题的阐述丰富而深刻,其“中庸”正义观思想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

为此,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为切入点,阐释了“中庸是适用一切政体的公理”、“给他人之应得,取己之应得”、“法律是中道的权衡”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并总结出中庸思想在政治、经济、法律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所体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中庸;正义观;时代价值公平正义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美好愿景,是人类最崇高的价值理想。

什么是正义?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不倦有所考究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对正义作了具有历史性的分析,他系统的论述了中庸正义观的内涵以及中庸正义观的范围,对当代政治、经济、法律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特点所谓中庸正义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在德性论方面的突出特点,他认为德性是一个人的品性,表现出行为者的一种处境;德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实践来获得,它要求人在思想上统一,并且人应该过一种善的生活,一种与城邦相一致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把中庸思想贯穿于美德之中,将德性论划分为四种德性,即勇敢、节制、正义、友爱,而正义常常与公平、公正相联系,他主张“德性与情感和行为相关,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而中道会受到称赞,并达到成功。

……所以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名。

”与此同时“道德品质,自然要被过度与不及所破坏。

……只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

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

”所以,过度与不及的节制导致浪费与吝啬都是缺乏德性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公正,一切人都认为是一种由之而做出公正的事情来的品质,由于这种品质人们行为公正和想要做公正的事情。

”他认为,公正是一切人的行为标准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公正不是德性,公正是全部德性的代表。

他还认为:“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人间的)是非曲直,正义恰恰正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2019年文档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2019年文档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反映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协调性、合乎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协调性。

和谐这一范畴吸引着许多哲学家对其作出阐释。

研究古人关于和谐的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充分认识自身,认清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下所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作简略梳理,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并主张把和谐范畴应用到现实的一切领域。

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其中音乐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一、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学说在《论灵魂》一书中他这样说:“尚还有一种关于灵魂的理论,……它的拥护者们说,灵魂是一种和谐。

因为:(1)和谐是对立物的一种融合或合成;(2)肉体是由对立物合成的。

”[1]他把和谐看成是对立面的统一,其中蕴涵着辩证法理论。

同时,他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论述肉体和灵魂的关系。

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

有机的个体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

没有形式,质料只是物成形的潜能;没有质料,形式也仅是物的潜能,并非物本身。

只有物的质料和物的形式完全结合,才能使物成为物,才能是和谐的统一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和谐,一个亘古常新的范畴,一开始就吸引许多仁人志士作探索,至今也不乏对其作研究的人。

研究古代和谐思想,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

也就是说,每个事物本身都是构成它的部分的统一体,小到一个原子,一个人,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宇宙。

对个人来说,想要达到的一般有两个和谐:自身的和谐(小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大和谐)。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个体所组成的,要达到大和谐,须先实现每个人自身的小和谐。

有机的生命个体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

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57·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李 鸥(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关乎每个国家发展命运的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当前教育中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亟待解决。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在教育问题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但在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原则等方面依然对我们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国这个教育大国,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8)04-0057-03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8.04.15收稿日期:2018-07-16作者简介:李 鸥,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道德理论与道德建设研究。

亚里士多德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对许多学科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著作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学、教育学、经济学、修辞学、生物学等方面。

其中,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

本文主要根据《政治学》一书的相关内容,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进行简要阐述,并分析其当代启示。

一、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其老师柏拉图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培育公民的善为目的在《政治学》一书开篇,亚里士多德便指出,所有的共同体都在追求某种善,而城邦作为最高的共同体,其目的即实现至善。

另外,在本书中,亚里士多德用了很大篇目来找寻最优良的政体,而最优良的政体必然存在于最优良的城邦之中。

何为最优良的城邦?即人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幸福的城邦。

反过来,城邦由公民组成,最优良的城邦亦即善良之邦,因此所有公民都具备善德,城邦才能成为善邦。

即亚里士多德所论述,“整体的善必定内在于个体的善之中。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

论亚里士多德的和谐发展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根据灵魂论提出和谐发展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人的灵魂分为理性灵魂和非理性灵魂,其中非理性灵魂又分为营养灵魂和意志灵魂。

他按低、中、高等级来规定灵魂:最低为植物的营养灵魂,对应体育;动物的意志灵魂对应于德育;人的理性灵魂对应于智育。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教育的思想与他提出的儿童年龄分期相结合。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教育的重点不同:第一阶段:出生至7岁重在身体的教育;第二阶段:7岁至14岁主要是和谐教育,核心是音乐教育,辅以德、智、体、美,促进非理性灵魂的生长;第三阶段:14岁至21岁理性教育阶段。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按照儿童教育的年龄分期,符合儿童自然发展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为后来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开放性培养学生情感意境,注重人的自由和天性,予文艺复兴时保守的经院主义一定的冲击,促进了人文教育的发展;以培养优良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为内容,以音乐陶冶为途径,对于我国现今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有借鉴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启示[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他的老师柏拉图“善理念”和“主知主义”道德教育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生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把道德的本质视为知识,认为道德教育是任务就是教授人掌握道德知识,继苏格拉底之后,柏拉图又提出了“善理念”说,他们开创了一条“主知主义”的道德教育路线,对其后的整个西方道德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

但在“主知主义”道德教育的洪流中,也出现了不少主张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待道德、道德教育,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他的主要生活教育观点如下:1.认为生活是道德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教育需要认识人的本质,即所谓“人的功能”。

教育需要认识人的政治本性和人的理智本性;需要把辨别善与恶的伦理德性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实践智慧统一起来;需要关怀个人美善的幸福生活,同时需要关心实现个人幸福生活的公共生活。

他将生活视为道德的根据,即从根本上讲,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是道德存在的最终根据。

主要表现在他对幸福,善与至善的理解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产生以前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希腊社会的实际生活和理论研究中,至善和幸福问题是人们最关心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柏拉图的“善理念”说。

柏拉图的“善理念”,即至善,它是唯一真实的,他认为人们要达到幸福,就必须摒弃一切情欲和现实生活要求,去追求至善。

亚里士多德没有秉承他的老师观点,恰恰相反,他认为应从现实的生活出发,主张人们现实生活中一切具体的行为和活动,都是在追求某种目的,都是在实现某种具体的善,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不能说只有一个善,所有的事物和行为活动都在追求一个善。

善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它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以现实的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 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以其灵魂学说为基础,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和谐教育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与灵魂三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的教育分别是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

只有通过这种多方面的教育,儿童的身心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在实施这种和谐教育时,亚里士多德提出儿童年龄分阶段并强调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顺序。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儿童年龄分阶段并强调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顺序的教育家。

扩展资料:
亚里士多德,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特性在于人具有理性。

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人的教育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这种教育是自由人应接受的教育,即自由教育。

它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自由教育实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闲暇。

只有当自由人无需为生计奔波操劳,具备足够的闲暇时间,才有可能专心从事沉思活动,
为心灵的发展而运用理性;二是自由学科,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学科才是自由人应当学习的知识,包括读、写、算、体操和哲学等。

论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及启示

论亚里士多德和谐教育思想及启示
阿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学者,也是哲学家,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中文
翻译为“亚里士多德”。

他的著作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天文,物理,哲学,医学,数学,神学,甚至文学。

他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他也被誉为“古代世界伟大的思想家”。

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谐律”教育思想,他坚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建
立相应的精神、物质和情感条件,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成效,把孩子们培养
成健康而完整的个体。

他强调,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应享受充分的注意、
尊重和关爱,使其有条件发展出灵活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完整的精神。

他认为,此外,有几种基本和有益的活动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心智发展,例
如数学、理科、文科、体育、美术等,都需要艰苦的努力与定期的考验来
锻炼身心。

亚里士多德关于谐律教育的精神对我们的教育观念有显著的影响。


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给孩
子多一些耐心、时间和充足的精力,使他们有机会挥洒天性,发展潜能,
从而成长•发达” 。

它激励我们,要在调整教育方法和现有教育模式方面
做出实际努力,适应全球发展形势,实施谐律思想,使孩子们能够得到有
利于成长、心理发展和精神建设的环境。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儿童教育作为一项重大工程,建立科学的教育体制,以实现更加有效的教育改革。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中庸思想是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希腊城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在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庸思想在古希腊伦理、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及成效,有针对性地得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注重提升公民素养、加强宏观调控、扩大中产阶级队伍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啟示古希腊的“中庸”思想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诗人潘季里特的《祈祷诗》,后来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以及柏拉图都讨论过“中庸”思想,但他们推崇的“中庸”思想大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亚里士多德则是“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将“中庸”思想推向了理论化和系统化。

一、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含义及特点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是一种“适度”“适中”“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中庸”是人至高的德行。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如果完全不懂得节制就会变得放荡,不追求丝毫的快乐就会变得自私和麻木,没有底线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畏惧就会变得鲁莽。

我们的情感和行为并不总是保持一致的,往往存在着“过度”“不及”和“中间”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两种极端,只有“中间”才是使事物保持和谐稳定的最好状态。

(二)“中庸”是一种相对中道。

亚里士多德将中道分为绝对中道和相对中道。

“绝对中道”是纯数学意义上的概念,指任何一个点到两个端点的距离都要相等。

而“相对中道”则是一种“无过”“无不及”的适度状态。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区别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相对中道,是一种适中的状态,需要随着具体情况而不断改变,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中庸”思想区别于折衷主义。

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后来不断受到中世纪经院哲学、宗教哲学以及资产阶级学说的排挤和中伤,更被冠以“折衷主义”。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摘要:和谐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古希腊早期许多哲学家都深刻地探讨了和谐思想,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对我们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和谐当代启示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反映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协调性、合乎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协调性。

和谐这一范畴吸引着许多哲学家对其作出阐释。

研究古人关于和谐的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充分认识自身,认清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下所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作简略梳理,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并主张把和谐范畴应用到现实的一切领域。

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其中音乐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一、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学说在《论灵魂》一书中他这样说:“尚还有一种关于灵魂的理论,……它的拥护者们说,灵魂是一种和谐。

因为:(1)和谐是对立物的一种融合或合成;(2)肉体是由对立物合成的。

”[1]他把和谐看成是对立面的统一,其中蕴涵着辩证法理论。

同时,他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论述肉体和灵魂的关系。

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

有机的个体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

没有形式,质料只是物成形的潜能;没有质料,形式也仅是物的潜能,并非物本身。

只有物的质料和物的形式完全结合,才能使物成为物,才能是和谐的统一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和谐,一个亘古常新的范畴,一开始就吸引许多仁人志士作探索,至今也不乏对其作研究的人。

研究古代和谐思想,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

也就是说,每个事物本身都是构成它的部分的统一体,小到一个原子,一个人,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宇宙。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总结、继承古希腊传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中道学说,并视中道为其伦理学的核心与灵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从多个角度分析论证中道思想及它与和谐的关系,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中道学说和谐社会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作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对众多哲学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尤其在伦理学方面,亚里士多德是希腊伦理思想的集大成者,中道思想则是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在西方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亚氏的这一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失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中道或中庸思想在古希腊由来已久,在亚里士多德之前,重视中道已成为许多思想家的共识,但对中道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的阐释还是由亚里士多德完成的。

亚里士多德是在探讨幸福与美德的过程中提出中道学说的,并以中道为其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

他指出“德性处理情感和行为,处理得过度是错,处理得不及,要被谴责,惟有适中才对,并被称赞——那么,德性必定是一种志在求适中的中道。

”所以,亚里士多德总结道:“德性应以中道为目的。

”“过度和不及乃是恶行的特征,适度则是美德的特征。

”因此,在他看来,德性是一种品德,一种使人成为善良,并出色运用其禀赋的品质。

“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

由此,亚里士多德在论述其德性时同时引出了他的中道思想。

中道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又叫中庸。

中道、中庸就是适度、适中、执中的意思,也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

亚里士多德在发挥其中道思想时,大体是从两个层面进行的。

从量上讲,中道是指在连续的可分的东西(如行为和感情)中取相对于我们适中的量,这种相对不是指两极之间的等距的客观中介或算术平均数,而是一种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和状态。

试述亚里士多德幼儿和谐发展的思想

试述亚里士多德幼儿和谐发展的思想

试述亚里士多德幼儿和谐发展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他对世界的思维有深刻的影响,他的理论被后世的学者沿用了2000多年。

关于幼儿发展,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观点可以从他的著作《无知的共识观》中挖掘出来,他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关键在于平衡,他把学生的学习分为身体、技能、情感和道德上侧面。

从这些方面来看,亚里士多德要求孩子必须保持平衡,说明孩子只有在这些不同方面都发展良好时,才能真正达到谐和发展的状态。

从身体上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孩子必须保持身体健康,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恰当的体育活动和充足的睡眠等来维持一个有效的生活状态。

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力取决于技术,技术在古希腊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孩子应该掌握一定的技术,以确保身体健康。

在情绪和道德方面,亚里士多德主张家长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礼仪和行为习惯,孩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有责任追求平衡。

亚里士多德对于婴儿和幼儿的谐和发展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仍然对当今的教育非常重要。

现代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注意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而且要确保孩子的身体、技能、情感、道德和其他方面的发展都是平衡的,以及孩子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

从而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完善婴幼儿发展的谐和和谐。

总之,亚里士多德关于婴幼儿发展的谐和发展思想还是相当有价值的,古希腊文学家认为,一个孩子生长和发展的最佳环境是充满平衡的一种混合体,孩子在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家长和教师都应该把亚里士多德的谐和发展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尽可能提高孩子的身心发展,为孩子创造最佳的发展环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和谐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古希腊早期许多哲学家都深刻地探讨了和谐思想,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对我们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和谐当代启示
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范畴,它反映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协调性、合乎规律性和完整性,以及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协调性。

和谐这一范畴吸引着许多哲学家对其作出阐释。

研究古人关于和谐的思想,对我们深刻理解“和谐”,充分认识自身,认清社会发展状况,为当下所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作简略梳理,并讨论其现实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和谐看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是多样性的统一,并主张把和谐范畴应用到现实的一切领域。

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其中音乐教育是和谐教育的核心。

一、更为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发展了毕达哥拉斯的灵魂学说
在《论灵魂》一书中他这样说:“尚还有一种关于灵魂的理论,……它的拥护者们说,灵魂是一种和谐。

因为:(1)和谐是对立物的一种融合或合成;(2)肉体是由对立物合成的。

”[1]他把和谐看成是对立面的统一,其中蕴涵着辩证法理论。

同时,他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论述肉体和灵魂的关系。

肉体是构成生命个体的质料,是潜在的生命体;灵魂则是生命个体的形式,是现实的生命体。

有机的个体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

没有形式,质料只是物成形的潜能;没有质料,形式也仅是物的潜能,并非物本身。

只有物的质料和物的形式完全结合,才能使物成为物,才能是和谐的统一体。

二、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思想的当代启示
和谐,一个亘古常新的范畴,一开始就吸引许多仁人志士作探索,至今也不乏对其作研究的人。

研究古代和谐思想,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谐是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

也就是说,每个事物本身都是构成它的部分的统一体,小到一个原子,一个人,大到整个社会乃至宇宙。

对个人来说,想要达到的一般有两个和谐:自身的和谐(小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大和谐)。

社会是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个体所组成的,要达到大和谐,须先实现每个人自身的小和谐。

有机的生命个体是肉体和灵魂的和谐统一体。

因而,要实现个人的和谐,须从肉体和灵魂入手。

肉体上,用体育锻炼身体。

更重要的是,使灵魂纯净,美化心灵。

亚里士多德还主张和谐教育,也为美化心灵提供了一条途径。

要净化灵魂,美化心灵,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美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爱美之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需要。

人类的这种特有的需要就是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源于本能的一种自然而然的需要,更是人类普遍共有的需要。

人类的这种特有的需要推动了审美活动的展开,给美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行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仅说明人们对美的对象具有普遍的、自然的爱好,还说明了人们会本能地追求美,这种追求可以满足其审美需要,愉悦自身,具有自然生命的原发性。

与自然状态相联的是感性生命。

但是,“审美活动所体现并满足的不是单纯的自然状态的感性生命的要求,而是在人类的活动中丰富、发展了的感性生命的要求,是含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意义的感性生命的要求。

”[2]人既是感性的存在物,又是理性的存在物。

因为具有理性,人类才能了解自身,了解自然,协调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因为具有理性,人才能成为人。

但不能否认,“人首先是感性存在物,感性生命的要求在人存在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消失或彻底理性化。

”[3]伦理道德规范下的绅士彬彬有礼,宗教信仰支撑下的信徒虔诚禁欲。

即便如此,他们也摆脱不了感性生命的要求。

自然本真的人是向往和追求美的事物的。

审美需要是源于人的本真状态的自然的需要,以内在欲望为动力,与感性生命直接关联,是生命本身的自然欲求。

朱光潜先生把“美感的活动”称为“无所为而为的活动”,认为当人的活动只按照自己的愿望进行时,人是其心灵的主宰,这种活动就是感性生命的活动。

感性生命的自然欲求每个人都有,审美需要是自然欲求的一种,人人具有。

美育合乎人类的自然欲求。

从人的自然本真出发,顺应并优化自然生命的需求,这是美育可行性的最佳支撑点。

审美活动中,只靠美的事物本身具有的特质感染人。

主体在其中舒展身心,轻松自由地获得审美需要的满足。

审美活动对人的心灵的陶冶,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效果深刻而久远。

长期进行审美活动的人,会形成一种近乎完美的心理结构。

这种心理结构比较稳定,会对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美育有着现实的可行性,那么,人类对自身进行的美育如何展开呢?
1、美育必然是在审美活动中进行。

在审美活动中,存在着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审美心理过程。

当审美活动在人类活动中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时,在这种活动中就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了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

美育便主要是从审美主体入手,对主体进行教育。

2、美育对主体的心理发生建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的文明。

提倡和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有重大意义。

这主要体现在美育的多方面作用上。

美育不仅可以启迪智慧,存储善心,更可以陶冶情操。

人们要探索客观世界的奥秘,首先需要有强烈的情感为动力。

许多科学家之
所以有杰出的发明和创造,是因为他们有着探求真理的激情。

这种激情多是靠审美教育而得来的。

天文学家开普勒由于受到家乡民歌《和谐曲》的启示,才发现了行星运动的定律。

3、美育还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使人格趋向完美。

这是因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发源于内心,要使人们理性上知道该怎么做,还要从内心情感上认同应该这样做。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主体的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从而达到整体和谐。

4、美育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心情愁闷时,去风景秀丽处走走,或是听听欢快的音乐,烦闷就会烟消云散。

心情好时,欣赏美景更让人心旷神怡,舒畅万分。

在当代社会,美育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从横向看,审美教育应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从政、经商,从事科、教、文、卫事业,还是居家生活、出外旅游、与人交往,都要以美为标杆,遵循美的规律,把美融入其中。

从纵向说,审美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时期。

从儿童开始,父母就应对子女进行方方面面的审美教育;在校期间,审美教育更为重要,小学、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学校应开设审美教育课程,由浅入深;进入社会,国家和社会应通过各种设施对人们进行美育。

美育使人的灵魂得以净化,达到个人自身的小和谐,从而为社会的大和谐奠定坚实的基础,达到整体的统一性和完满性。

通过美育,美化人性、美化生活、美化世界。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2]王旭晓:《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3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