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复习要点doc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
内经选读复习题L Y J一、填空题: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3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4、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5、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6、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7、恐则精却,却则(下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8、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9、《素问·热论》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10、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二、单选题:1、《黄帝内经》书名最早见于:A、《白氏内经》B、《汉书·艺文志》C、《史记》D、《针灸甲乙经》E、《脉经》2、《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脏之气的充盛B、天癸的形成C、水谷的摄入D、肾气的充盛E、三焦的气化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母为()”。
A、基B、本C、楯D、根E、标4、据《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人体阴阳平衡的关键是:A、阳气致密于外B、阴精充足C、精神清净D、阴气固守于内E、传精神、服天气5、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夏伤于暑”,到秋引起的病变是A、温病B、飧泄C、痎疟D、咳嗽E、濡泄6、据《素问·五脏别论》,为“五脏使”的是:A、脉B、脑C、魄门D、髓E、女子胞7、《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的“化物”应该解释:A、主传导糟粕B、清泌浊C、化生水谷精气D、化生营气E、以上均不是8、《灵枢·本神》篇描述了五脏虚或实的症状,其中肾气虚的症状是:A、耳鸣B、形寒C、手足厥冷D、面白E、腰膝痠软9、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水泉不止”是由于:A、肾不化气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膀胱不藏E、气化失常10、据《素问·热论》巨阳为诸阳主气,是因其脉连于:A、风池B、风府C、百会D、大椎E、阳维脉11、最早对《内经》进行分类研究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太素》B、《素问吴注》C、《黄帝素问直解》D、《黄帝内经素问》E、《读素问钞》12、《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此处“主水”是:A、主水液代谢B、主藏精的功能C、主骨D、主天癸E、生殖之精13、《灵枢·天年》认为人体胚胎产生“以父为”:A、基B、本C、楯D、根E、标14、《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是由于:A、寒邪束表B、暑热熏蒸C、湿邪困表D、风邪袭表E、湿邪蕴蒸15、《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汗出见湿”乃生:A、水B、偏枯C、痤疿D、风疟E、大疔16、《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张志聪 B 李中梓C、马莳D、高士宗E、张介宾1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浊气在上,则生胀”的机理是:A、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B、清阳衰于下而不能升C、浊阴滞于上而不能降D、肾阳衰不能温运脾土E、以上均不是18、《素问·阴阳离合论》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内经讲义 打印重点
1.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2.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屡。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3.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4.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5.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
6。
五脏: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7.五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8。
四热: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9.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10. 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11。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最新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宝命全形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3、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素问·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3、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
《内经选读》复习资料一、课后习题及其答案《绪论》 1.《内经》的成书年代?比较公认的是西汉中后期,非一时一人之作,是古代医家的论文集2.《内经》的注家、注本?(1)全元起——南朝齐梁人——《内经素问训解》内经最早的注本。
(2)杨上善——唐——《黄帝内经太素》对内经进行系统整理(3)王冰——唐——《黄帝内经素问》补录素问所缺第7卷,对素问全书系统详尽注释,对经旨颇有发挥,为后人注释内经的基础,改灵枢之名;(6)张介宾——明——《类经》是现存全部类分素问灵枢最完整的一部书。
其注释义理周祥,明白易懂。
分类注释完整没丢失。
3.医家之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阴阳的含义及作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气的作用:①卫外的功能②保护阳精的功能③温养的功能2.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的含义清阳之气本应该上升,浊阴之气本应该下降,但现在清阳不升,久陷于下则飧泄出现清窍不利,耳目失聪,四肢倦怠,阴浊之气不降,停滞于中则䐜胀,出现腹胀,呕吐,小便不利,大便不通。
v3.三对“清阳”“浊阴”的含义是什么?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上升化布于头面七窍,以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肝功能。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其重浊沉降,尤其前后二阴排出清阳出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饮食物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气化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
名解:神明:阴阳不测谓之神,阴阳昭著谓之明,神是阴阳作用的机理,明是阴阳作用的结果飧泄:完谷不化之泄泻,腹泻物中有不消化的食物。
嗔胀:胸膈胀满《素问.生气通天论》1.阳气有哪些作用?提出经文依据卫外功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保护阴精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
内经选读的知识点总结《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医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它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和治疗的原理。
一、阴阳五行理论《内经》中阐述了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因素构成的,而五行理论则是阴阳发展变化的轨迹。
阴阳五行理论贯穿了中医的整个理论和实践系统,成为中医的基本范畴和理论依据。
1. 阴阳学说阴阳是指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统一是万物生成发育,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
在中医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了诸多领域,如病理病机、诊断治疗、饮食调养等方面。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事物相互制约,生克相济的规律。
中医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变化规律,从而作出治疗方案。
二、气血津液和脏腑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而脏腑是器官系统的总称。
《内经》中对气血津液和脏腑的理论有着系统的阐述。
1. 气血津液气是人体内的动力,血是气的载体,津液是气血在人体内的营养和润滑作用。
气血津液的运行状态决定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调养气血津液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2. 脏腑人体的重要器官和系统被称为脏腑,其中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内经》中对脏腑的功能特点、病理变化和相互关系有着详尽的论述,为中医诊断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规律,采取辩证施治的方法,这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
1. 病因病机《内经》认为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等多方面因素,而病机则是疾病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包括病邪入侵、正气失调、病邪病位等内容。
2. 辨证论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根据疾病的表现特点和脏腑病理变化,做出辨证施治的方案。
《内经》中对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有着详细的论述,包括望、闻、问、切等方法。
四、预防和调养中医强调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调养,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这也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
《素问•上古天真论1》1.背诵“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
”p3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理解并背诵“七七八八”p35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1.理解“四时起居早晚”p39-40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早卧早起冬:早卧晚起2.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重中之重)P42-43(1)含义:春夏顺从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对于顺时养生和用药大法具有重要意义。
(2)临床应用:①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阴盛。
②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作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③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素问•生气通天论3》1.煎厥:古病名。
是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2.薄厥:古病名。
内经选读重点一级内容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完整word版)黄帝内经重点
内经重点绪论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成书时间在西汉中后期。
2、《素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3、《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针经》之名首见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灵枢》之名首见于王冰叙《素问》引《汉书》文4、《内经》构建方法①司外揣内②援物比类③直觉领悟④揆度奇恒宝命全形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2、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3、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健,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合,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中医经典背诵《黄帝内经》(选读)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律,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条文,说明人体阴阳的升降失常主要表现在于脾胃气机的升降失常,治疗脾胃病应当注重升清降浊,并附典型病例,体现了经典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也说明了重温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3、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5、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6、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7、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内经选读》复提纲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0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
法,效法。
和于术数:恰当地运用各种养生方法。
和,调和,引申为恰当运用。
术数,此指养生的方法,如导引、按跷、吐纳等。
不妄作劳:不要违背常规的劳作。
妄,乱也,此为违背常规之意。
作劳,包括劳作和房事。
形与神俱:形神健全。
形,形体;神,精神。
俱,范围副词,全也;一也。
引申作健全、和谐。
天年:天赋年寿,即自然寿命。
10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XXX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XXX: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惔,安静淡泊。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103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XXX: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XXX,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XXX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XXX?XXX: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XXX,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
《内经选读》复习重点医学院中医系07级《素问·上古天真论1》1.背诵“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
”p32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理解并背诵“七七八八”p35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1.理解“四时起居早晚”p39-40春:夜卧早起夏:夜卧早起秋:早卧早起冬:早卧晚起2.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重中之重)p42-43(1)含义:春夏顺从生长之气蓄养阳气,秋冬顺从收藏之气蓄养阴气。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对于顺时养生和用药大法具有重要意义。
(2)临床应用:①以阴阳互制而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阴盛。
②以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养阴作准备;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
善治病者,当顺时令,立四时疾病互治规矩。
③以阴阳虚盛而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宜养其内虚之阴。
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
《素问·生气通天论3》1.煎厥:古病名。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docx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宝命全形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3.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素问· 上古天真论》)阴阳应象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5.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8.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0.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1.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3.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下面是内经选读的重点笔记:1. 理论体系:内经中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五行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等。
五行学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五行相应相化,体现了人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人体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体现了人体的平衡与调节。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疾病发生和病因病机的重要依据。
2. 诊断方法:内经中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等,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呼吸声、腹音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的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及病程。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
3. 治疗原则:内经中提出了治疗的原则,包括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气血等。
调和阴阳是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恢复正常。
疏通经络是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平衡气血是指保持气血的平衡,使气血充足,身体健康。
4. 重视预防:内经强调了疾病的预防,提出了“未病先防”、“治未病”等观念。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内经还强调个体抵抗力的重要性,建议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之,内经选读的重点主要包括理论体系、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预防疾病。
这些重点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
内经选读重点笔记《内经选读重点笔记》导言:《内经选读重点笔记》旨在概述和总结经典中医文献《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内经》中的重点主题进行归纳和解读,为读者提供对中医学的基本了解和深入思考。
1. 《内经》的来源与特点《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开山之作,是由多位医学大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它由两部分组成——《素问》和《灵枢》。
《素问》主要讨论医学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而《灵枢》则较为侧重于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内经》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而实现身心健康。
2. 五运六气与疾病发生五运六气理论是《内经》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的气候条件会引起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的生活方式,可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 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阴阳学说是《内经》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体也不例外。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通过调整阴阳平衡,可以改善和维护人体的健康状况。
同时,阴阳与五行学说相结合,强调了五行对人体脏腑和经络的影响,为中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4. 脏腑学说与疾病诊断《内经》中的脏腑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器官与五行相对应,认为脏腑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通过观察和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可以诊断和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脏腑学说还为中医的脏腑病理学提供了解释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5. 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经络学说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了经络在人体内部的重要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针灸等疗法可以调整经络的运行状态,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经络学说为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结语:《内经选读重点笔记》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和理论体系。
通过对五运六气、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治疗方法。
内经选读重点 一级内容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xx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
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xx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如何领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实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段原文反映了《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其精神实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⑴未病先防:即防病于未然,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了防病的重要性,这与现代预防医学的预防为主的精神基本上是一致的。
《内经》强调人在平时就应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面进行调养,使正气充足,并且对外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预防疾病的发生。
⑵已病防变:即防止疾病发生传变。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传变而影响波及他脏,因此一旦疾病发生,就应针对相关脏腑进行调理,防止疾病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是此意。
⑶早期诊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小到大、由轻转重、由浅至深的,所以临床上应在疾病的萌芽阶段就能够诊察出来,并给予及时的治疗,防止疾病转深转重。
总之,《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注重于未病先防,若已病之后,则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注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传变。
这种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防治实践,为中医预防医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对中医治疗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治病必求于本”,试论其道理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明确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诊治原则。
本,指阴阳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其道理是:(1) 从生理上看,人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表里上下内外,这些皆统属于阴阳范畴而有阴阳之分。
(2) 从病因上看,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之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3) 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4) 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5) 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此段原文明确指出,四肢必须依赖胃中精气的充养,肌肉才能充实,屈伸有力。
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必须经过脾的转输,方可布达于四肢,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输布水谷精气,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气的滋养,筋骨肌肉屈伸无力,日渐消瘦,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从病理方面反证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对指导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4、你对《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不主时”的学术观点是如何理解的?《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主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故称脾者土也。
“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
“各十八日寄治”,是说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个时令,故脾虽“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这是脾与四时关系的一种说法。
脾不主时,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它与《金匮真言论》、《六节藏象论》等篇“脾主长夏”的观点,共同强调脾土之气在整个生命活动中的地位,也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根据。
5、如何理解《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凡十一藏取决于胆”,并非意味着胆是十一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主之上,只是在此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内经》中类似这样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
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
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
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
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而使十一脏功能协调。
总之,十一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6、如何理解《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出的“阳道实,阴道虚”?有何指导意义?“阳道实,阴道虚”,是阴阳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
即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充实、满盛、向外的特点;凡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具有柔弱、不足、向内的性质。
据此观点来认识中医学中的问题,如以人身之阴阳之气而言,则《素问•生气通天》云:“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以男女而言,则男子为阳,十六岁而精气溢满,保持长盛而不衰;女子为阴,十四岁月事以时下,而不得不通。
以脾胃病言之,则脾为阴脏,其病多虚;胃为阳腑,其病多实,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
虽然胃病亦有虚寒证,但治疗时常从补脾入手;脾脏亦偶有实热之证,治疗往往从泻胃入手。
后世据此把中焦病的治疗特点概括为:“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可见“阳道实,阴道虚”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7、如何理解《灵枢•本神》篇中“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大凡使用针刺的治法,必须以病人的神气状况做为根本,即一定要本源于病人的神气。
因为神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故病人神气盛衰、有神无神直接表达脏腑精气盈亏及功能状态。
治疗方法的施用及取效与否,除了治疗措施正确外,更主要的取决于病人的神气盛衰。
如果病人气血精神竭绝,神机衰败,则高超的治疗技术也将无能为力,故病人神之盛衰,决定治疗效果及预后。
此句强调了神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性。
8、简述《灵枢·百病始生》对外感发病机理的认识。
原文“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清楚地阐明了外感发病的机理,指出人体正气强弱是发病与否的关键。
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一是正气虚弱,一是邪气侵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认为虽有邪气侵袭,如果正气不虚,也不会使人生病,即“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当正气虚弱之时,又受邪气侵袭,则可使人发病,即文中说:“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由此可见,本篇把邪气的侵袭看作是发病的条件,而正气虚弱才是发病的决定因素。
从而突出了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作用。
这是《内经》发病学的一贯思想,这不仅为中医发病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提示人们必须注重摄生、保养正气,避免邪气侵袭,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病,在治疗中则应当注意扶正以驱邪。
9、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煎厥与薄厥有什么区别?煎厥是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阳盛,以致煎熬阴精而昏厥的病证。
病因:过劳;病机:因过劳而致阳气亢盛,煎熬阴精;阳亢阴虚,至夏阳盛之时,更使体内阴虚阳亢,阴不制阳而发病;病位:肝、肾;症状: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昏厥;病性:本虚标实。
薄厥是因大怒而迫使气血上逆于头部所致的昏厥之证。
病因:大怒;病机:大怒伤肝,肝气上逆,血随气涌,郁积于上而发病;病位:肝;症状:昏厥、头痛、眩仆,可伴见偏枯的后遗症;病性:实证。
10、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谈谈病机十九条的精神实质是什么?(1)利用相同的病机分析不同的症状,如属火的病机条文,虽症状表现不同,但机理相同。
如“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等。
(2)取相似的症状推求不同的病机。
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等条文中,均有筋脉拘急、抽搐的症状表现,但病机却不同。
(3)以六淫五脏部位为纲,把错综复杂的病证进行分析归类,体现了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辨证思想。
如归纳为五脏病机、六淫病机、上下病机等。
11、《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诊察五色的要点是什么?《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审察五色主要是观察五色的明润润光泽与否,凡润泽明亮,含蓄不露,表明五脏精气未衰,胃气未败,疾病预后多良。
如“赤欲如白裹朱”,“白欲如鹅羽”等等。
反之,夭然不泽,枯槁暗晦,真色暴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胃气欲竭,预后多凶。
如赤如代赭石,黄如黄土,黑如地苍等等。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