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观测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及评估

第二章  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及评估
施工方:数据精准、可靠、及时、按频次”,元器件埋设 规范、保护到位, 观测“三固定” 监理方:全程旁站、数据验算检查、平行抽检观测 咨询方:提供观测过程的全方位技术支撑,评估观测数据 (阶段性和最终结论) 设计方:提供设计上的技术支持(设计原则、设计变更) 建设单位:协调各方工作,完善沉降管理工作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路基沉降观测目的: 一是用来指导现场路基施工填筑速率; 二是用来推算路基工后沉降。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要求: “在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在边坡坡脚外设置边桩, 在路堤中心线地面上设置沉降观测设备,进行水平位移和沉 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测定地基沉降值,同时作为验交时 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时速300-350公里新建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要求: “软土及松软土地基上填筑路堤时,应在边坡坡脚外设置 边桩进行水平位移观测,在路堤基底地面设置沉降观测设备 进行沉降观测。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必须控制填土速率。控 制标准应为: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1.0cm/每昼夜,坡脚 水平位移速率≤0.5cm/每昼夜。应根据沉降观测情况进行综 合分析,以推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并及时调整工艺、工法 使地基处理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应作为验交时控制工 后沉降量的依据。”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 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 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2.0m 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3.0m。
继续教育培训资料
位移边桩:采用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 正方形,长度 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1)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2)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 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 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 读数。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铁路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要求

路基工程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路基沉降观测控制标准无砟轨道地段路基可压缩性地基均进行沉降分析。

按照《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4.1.4条:路基在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的工后沉降,应满足扣件调整和线路竖曲线圆顺的要求。

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15mm;沉降比较均匀、长度大于20m的路基,允许的最大工后沉降量为30mm,并且调整轨面高程后的竖曲线半径应能满足下列要求:R sh≥ 0.4V sj2式中:R sh——轨面圆顺的竖曲线半径(m);V sj——设计最高速度(km/h)。

(2)一般规定1)观测的目的是通过沉降观测,利用沉降观测资料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指导进行信息化施工,必要时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评估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效果,确保无砟轨道结构的安全。

2)路基上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路基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沉降变形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3)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4)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要进行必要的检查。

(3)沉降观测的内容路基变形监测的内容主要有:路基面沉降变形监测、路基基底沉降监测、既有线监测、水平位移监测、地基土深层沉降监测。

(4)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沉降观测装置应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根据经验,埋设的观测设施的有效性以及对其保护是否得力是决定整个观测工作成败的关键。

各部位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及观测断面的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设计要求进行布设,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地形地势的起伏情况、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观测方法和工期要求核对设计资料,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路基沉降观测方案说明1.背景介绍路基沉降是指路基土层由于自身重量和外界荷载的作用下,发生的垂直沉降变形。

观测路基沉降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握路基变形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确保路基的安全。

2.观测目的通过观测路基沉降,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了解路基的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为维修和加固提供依据;(2)判断路基土层的稳定性,评估路基工程的安全性;(3)记录和监测路基沉降的历史数据,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

3.观测方法(1)传统方法:使用水准仪、水平仪等测量仪器,在已建立的基准点上进行直接测量,获取沉降点的高程变化。

(2)全站仪法:使用全站仪测量仪器,通过摄像测量和数据处理,获得沉降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4.观测点选择选择观测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重要的交通干线和重大工程,观测点应覆盖整个路段,均匀分布,反映整体情况;(2)对于特殊地质条件或已知存在沉降问题的路段,观测点应密集设置,以便更加准确地监测变形情况;(3)观测点应尽可能选择在路基上的固定建筑物或地物,以确保稳定的基准。

5.现场观测要点(1)观测前应进行周边环境的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沉降观测的因素;(2)观测时应照明良好,保证观测点的能见度;(3)观测时应避免触碰设备,以防影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4)观测过程中应注意记录和标注观测时间、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以便后期数据处理和分析;(5)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处理观测数据,计算分析沉降变形情况,制作观测报告。

6.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计算路基的平均沉降速率和变形趋势;(2)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观测点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3)根据观测数据,生成沉降曲线和变形云图,直观地展示路基的变形情况;(4)将观测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比较,评估路基工程的稳定性。

7.观测报告根据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观测报告(1)观测目的和方法的介绍;(2)观测点选择和布置方案的说明;(3)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4)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5)对路基的沉降情况进行评价和建议;(6)如果需要,还可以提出相应的维修和加固措施建议。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路基沉降观测技术
2014.05.20
目录
1、公路路基沉降观测目的 2、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3、公路路基沉降观测传统技术 4、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新技术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目的
高填方路基、软地基
根据测定数据调整填土速率 预测沉降趋势,确定预压卸载时间、结构物及路
面施工时间 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
⑩ 埋桩(冬季应在水管外包保温棉),并人工掩 埋沉降杯(保护沉降杯,以免机械回填时被打翻)
3、使用流程
① 用水准仪观测方桩桩顶高程,并记录。
② 拔出堵头,向水管内缓慢补水,等液面连续三次稳定 在同一位置后,停止补水。 ③ 从方桩桩顶高程基准点处向下引尺,分别读取并记录 各水管的液面高度(必须保证刻度尺竖直)并记录。 ④ 读数完毕后,用堵头堵住测管。 ⑤ 为不影响施工,可将方桩周围用土回填(冬季应在水 管外侧采取保温装置,以免水管冻住)。
3、使用流程
(1)将方桩周围回填土清除,直至测管液面全部露出, 并确定测管内液面处于标记处(若低于测管上的标记,则 采用液面下注水至标记高度处) (2)用水准仪观测方桩桩顶高程,并记录。 (3)将所有测管的堵头拔出。
(4)用二次仪表读取降值。
(5)读数完毕后,用堵头堵住 测管。
(6)为不影响施工,可将方桩 周围用土回填(冬季应在水 管外侧采取保温装置,以免 水管冻住)。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频率要求
按设计要求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观测频率应与沉 降、稳定的变形速率相适应,每填筑一层应观测一次。
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每3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填筑完成后,堆载预压期间观测应视地基稳定情况而
定,半月或每月观测一次,直至预压期结束。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路基、桥梁沉降观测方案

桥梁和路基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沉降观测网沉降观测网可采用全线统一的二等水准网,精度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控制,高程采用施工高程控制网系统。

沉降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观测点。

以设计院交桩并经过复测合格的CPI、CPII二等水准点作为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查与检验,并应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位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

1、工作基点应设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观测点。

2、沉降观测点应设在能反映沉降特征的变形体上。

二、沉降观测1.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2.每次沉降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相同的图形或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三、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路基沉降是指道路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沉降现象。

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采取相应的维护和修复措施,保障道路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为了规范路基沉降观测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规范标准,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对路基沉降观测规范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的准备。

在进行路基沉降观测之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观测设备和工具。

首先是测量仪器,包括水准仪、全站仪、测距仪等,这些设备要求精度高、稳定性好。

其次是观测工具,如标尺、铁锤、支架等,这些工具要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

在准备设备和工具的同时,还需要对观测现场进行勘察,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布设方式。

二、观测点的设置。

观测点的设置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观测点应该选择在路基沉降可能发生的位置,如路基边坡、桥梁下部等。

观测点的设置要均匀分布,以全面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在设置观测点的同时,还需要确定好观测点的编号和坐标,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观测方法和步骤。

路基沉降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水准观测和全站仪观测两种。

水准观测是通过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全站仪观测是通过全站仪进行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测量。

在进行观测时,需要按照规定的步骤进行,包括设站、测量、记录等。

观测数据应该及时上传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路基沉降观测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和筛选,去除异常数据和误差数据。

在数据分析时,需要绘制沉降曲线和变形图,以直观反映路基的沉降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路基沉降的趋势和规律。

五、报告编制和归档。

路基沉降观测结束后,需要编制观测报告,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归档保存。

观测报告应该包括观测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情况、观测点的设置情况、观测方法和步骤的执行情况、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等内容。

观测数据的归档保存要求完整、可靠、方便查阅。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内容提要: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一、观测标的设置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

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 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及路堑可放宽到100m。

2)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覆盖型岩溶地段,沉降监测断面适当加密。

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原则上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4)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3、观测点设置原则;1)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2)断面观测点包括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单点沉降计等设备。

其中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需要进行水准测量,其余剖面沉降管、分层沉降计等设备用于特殊监测项目,由设计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地质情况明确设置位置、规格型号、观测技术要求及成果输出格式。

4、路基面沉降监测:一个监测断面共设3个监测点,分别在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设一个监测桩,于路基成形后设置。

本线一般不采用预压措施。

当路基有预压土时,在中心两侧向外3.5m处增设2个沉降板,位于基床底层顶部,并将基底沉降监测的中心沉降板接管至预压土顶部,预压期间按规定要求进行观测;预压土卸除后,将基底沉降板截管至基床表层高度,两侧沉降板拆除,待级配碎石填筑完成后,再设沉降观测桩。

5、基底沉降监测:1)一般情况于线路中心预埋1个单点数码沉降计,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原则上应将沉降计的锚固端埋设至强风化岩面,当强风化岩埋深很大,单点沉降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路堤填高等确定,即黏性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1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砂类土、碎石类土地基单点沉降计应埋至附加应力等于0.2倍自重应力的深度处,路堤基底单点沉降计的顶面应至路基基底垫层底面。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一、路基沉降观测的目的1、沉降推算:指根据实测沉降观测资料,利用数学方法对后期沉降速率、总沉降量、以及工后沉降值进行计算分析,是确保客运专线路基,尤其是松软土路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必须环节(工序).2、预测预压时间:在施工期任意时刻(TN),根据拟合曲线计算出满足工后沉降的时间(T),预测还需预压的时间(T-TN),指导下步施工计划的安排.3、预测施工期沉降:合理预留沉降量.4、过程控制:根据沉降观测资料控制填土速率,及时评价地基加固措施的有效性.5、路基施工监测工作包括了地基沉降观测和边坡稳定性观测等内容。

综上所述,观测的目的在于通过施工期间观测数据分析、判定路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通过长期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价路基结构的变形发展情况,为后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持。

二、路基沉降观测的要求1、沉降观测应采用二等几何水准测量,按二级沉降观测要求,使用DS1或DS05型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

实施过程中应参照《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中的相关规定进行。

2、边桩及沉降在施工期间每天应进行一次观测,在沉降量突变的情况下,每天应观测2-3次。

当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时,每三天至少观测一次。

路堤经过分层填筑达到预压高程后,在预压期的前2-3个月内,每五天观测一次;三个月后7-15天观测一次;半年后一个月观测一次,一直观测到预压期末。

预压期后每三个月观测一次直至移交,当沉降速率变化大时,增加观测频率。

3、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结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土体的侧向位移值及其发展趋势,判断地基的稳定性。

4、边坡支挡施工监测在如下情况下应进行边坡位移监测:1)、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2)、白垩系、下第三系泥岩、粉砂岩、砂砾岩;元古界泥质板岩、千枚状板岩等软质岩高边坡;二迭、石炭、泥盆系的炭质页岩、砂页岩、煤系地层、泥岩等易浸水软化的软质岩及软硬互层路堑,边坡高度≥20m时,或存在顺层现象或受构造影响结构面发育,发育不利结构面,边坡高度≥15m时;3)、土质高边坡,边坡高度≥15m时。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

路基沉降观测钢球法路基沉降观测是对道路或铁路路基沉降情况进行测量的一种方法。

其中,钢球法是一种常用的观测方法之一。

钢球法通过在路基表面放置钢球,并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来判断路基的沉降情况。

下面是关于钢球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理及测量步骤:钢球法的原理是利用钢球在路基表面滚动的特性,通过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来推算路基的沉降情况。

具体的测量步骤包括:1)选择适当的测量点位,保证测量的代表性和可比性;2)在路基表面放置钢球,并记录钢球的初始位置;3)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一定时间的观测,记录钢球的最终位置;4)测量钢球的下沉深度,计算沉降量。

2. 测量仪器和设备:一般情况下,进行钢球法测量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包括:1)测距仪:用于测量钢球的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的距离;2)水平仪:用于保证钢球放置的水平度;3)刻度尺或卡尺:用于测量钢球下沉的深度;4)记录表格或软件:用于记录和处理测量数据。

3. 测量注意事项:在进行钢球法观测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择代表性的测量点位,要涵盖路基的不同地质特征和工程条件;2)确保钢球放置的水平度,可以使用水平仪来校准;3)测量前需要将钢球位置和测量点位置标记清楚;4)测量时要避免外力的干扰,如人为压力、风力等;5)测量结束后要及时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处理和分析。

4. 数据处理与分析:钢球法观测结束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路基的沉降情况。

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1)计算单次观测的沉降量:根据测量的初始和最终位置,计算钢球的下沉深度;2)求取平均沉降量:根据多次观测的结果,计算平均沉降量,用于反映路基的整体沉降情况;3)分析沉降趋势:通过将观测时间与沉降量绘制成曲线图,可以分析沉降的趋势和变化情况;4)对比分析:将观测结果与设计要求或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路基的稳定性和工程质量。

5. 应用范围与意义:钢球法是一种简便、经济且有效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法,广泛应用于道路和铁路工程中。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和控制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和控制方案

路基沉降观测和控制方案一、路基沉降监测剖面的布置1、路基沉降监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

沉降监测断面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于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高度小于5m的路堤或路堑可放宽到100m;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需适当加密。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需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头5m、15m、35m处分别设置一个沉降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监测断面。

2、路堤地段采用Ⅰ、Ⅱ、Ⅲ型监测断面,Ⅱ型断面仅在桥头布置,一般每间隔三个Ⅰ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Ⅲ型监测断面。

3、Ⅰ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施工完基床底层后,距左、右线中心4.7m处于基床底层顶面埋设2个沉降监测桩,其余3个于基床表层施工完成后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

4、Ⅱ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5个,埋设方法同Ⅰ型监测断面;定点式剖面沉降测试压力计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

5、Ⅲ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沉降板和剖面管。

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距两侧路肩1m处的基床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底板埋设于基床底层顶面上,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横剖面管埋设于路堤基底碎石垫层顶面处。

6、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

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Ⅰ型监测断面。

7、路堑地段,分别于路基中心、距两侧路肩1m处各设1根沉降监测桩,路基中心设沉降板,底板置于基床底层顶面,观测路基面的沉降。

二、监测方法1、监测方法1.1横剖面沉降监测方法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路基、桥梁、建筑物等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备受关注。

为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对沉降和位移进行实时监测成为必要手段。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沉降位移观测专项方案,为工程项目的安全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二、观测目的1. 了解工程结构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为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2. 及时发现工程结构的变形异常,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安全。

3. 对比分析沉降和位移数据,为后续工程优化提供参考。

三、观测内容1. 路基沉降观测:- 观测路基中心线、两侧及拐角处的沉降情况。

- 观测路基基底沉降情况,包括填土厚度、压实度等。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 观测桥梁墩台顶面沉降和墩台底面沉降。

- 观测墩台水平位移,包括横轴线方向和纵轴线方向。

3. 建筑物沉降观测:- 观测建筑物基础沉降、主体结构沉降及附属结构沉降。

- 观测建筑物倾斜情况。

4. 裂缝观测:- 观测工程结构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发展情况。

四、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采用精密水准仪进行水准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2.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法:- 利用GPS接收机进行静态或动态观测,测量精度应达到厘米级。

3. 全站仪测量法:- 采用全站仪进行角度、距离测量,测量精度应达到毫米级。

4. 裂缝观测:- 采用裂缝测宽仪、裂缝测深仪等仪器进行观测。

五、观测频率1. 路基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月观测一次,竣工后每季度观测一次。

2. 桥梁墩台沉降及位移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4. 裂缝观测:施工期间每周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绘制沉降、位移曲线图。

2. 分析沉降、位移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比分析不同观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评估工程结构的稳定性。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路基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道路或铁路等基础设施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现象,以及进一步评估这些沉降对于结构的影响程度。

路基沉降观测方法主要分为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遥感技术两种。

传统测量方法主要包括水准测量、全站仪和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测量。

水准测量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测量方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水准点和基准点,利用水准仪进行高程的测量,从而得到路基沉降的数据。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确性较高,结果可靠,但缺点是需要较多的测量人员和设备,并且测量周期较长。

全站仪是一种集合了测角、测距、测高等功能的现代测量仪器,通过设定测量站点,测量路基上待观测点的坐标,再结合多次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沉降分析。

全站仪测量方法准确性较高,而且可以进行实时测量,但仍然需要相对较长的测量周期。

GNSS测量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测量,通过设置接收天线在待观测点上,可以实时获取到该点的三维坐标。

GNSS测量方法具有高度自动化和实时性的特点,可以有效减少人工测量的误差,但是受到卫星信号遮挡和多路径效应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城市密集地区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除了传统测量方法,现代遥感技术也可以用于路基沉降观测。

遥感技术主要包括激光扫描雷达(LiDAR)和卫星遥感。

激光扫描雷达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光来获取物体表面信息的技术。

利用激光扫描雷达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形数据,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数据,可以检测出路基沉降的情况。

激光扫描雷达具有非接触、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能够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是该技术的设备和操作成本较高。

卫星遥感技术利用卫星上的遥感传感器对地表进行观测,通过对地表高程和形态的变化进行分析,可以间接反映出路基沉降的情况。

卫星遥感具有遥测、遥感和遥操作的特点,可以实现全球范围的路基沉降观测,但由于其分辨率和测量周期较长的限制,对于较小尺度的路基沉降观测相对有限。

总体而言,不同的观测方法各有优劣。

传统测量方法准确可靠,但周期较长;现代遥感技术具有高效率和大范围观测的优点,但受设备和成本限制。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一、背景介绍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是为了了解路基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情况,及时掌握路基的稳定性,以便采取必要的维护和修复措施,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本文将介绍一种公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

二、观测目标本观测方案的目标是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包括实际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通过观测,可以了解路基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公路的安全通行。

三、观测方法1.观测点的选取为了全面了解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该在路基不同位置选取观测点进行观测。

观测点的选取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路基不同部位的使用情况,如高速公路的匝道、桥梁附近等,这些地方的沉降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路基的地质条件,如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不同会对路基的变形产生影响。

2.观测仪器的选择为了测量公路路基的沉降情况,应选择合适的观测仪器。

一般来说,可以选择全站仪、水准仪或GPS仪等仪器。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并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3.观测方法的确定公路路基的沉降观测可以采用静态观测法或动态观测法。

静态观测法是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观测,通过测量地面标志点的位置变化来计算沉降量和沉降速率。

动态观测法则是通过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信号来计算路基的变形情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四、观测程序1.建立基准点在观测前,应先建立基准点。

基准点应选择在不会发生沉降的位置,如周围的岩石或土质较硬的地方。

建立基准点可以使用GPS仪器或全站仪等设备测量,确保基准点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定期观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为一年或半年进行一次观测。

在观测过程中,要确保选取的观测点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施工活动、地质灾害等。

3.数据处理和分析观测数据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

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或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路基的沉降量和沉降速率等信息,并将结果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路基的稳定性。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观测设备的选择与安装
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设备,如水准仪、全站仪等 确定观测点位置,确保能够全面反映路基沉降情况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备安装,确保稳定可靠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
观测频率和周期
观测频率:根据工程需要和沉降速度确定,一般 不超过10天
观测周期:根据工程等级和沉降速度确定,一般 不少于3个月
应用范围:适用于大型工程、高速公路、桥梁等需要进行高精度沉降观测的场合。 实施步骤:确定观测点、安装测量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分析与处理等。
近景摄影测量法
优点:精度高、非接触、适 用于各种地形和天气条件
应用场景:高速公路、桥梁、 隧道等大型工程
定义:通过拍摄建筑物的各个 角度照片,利用摄影测量技术 计算建筑物沉降量
测。
液体静力水准测 量法:利用连通 管原理,通过测 量液体静止时各 管中液面的高程 来计算沉降量。
数据处理流程
数据采集:通过各 种观测仪器和设备, 获取沉降观测数据。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 数据进行校准、筛选 和整理,确保数据准 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分析:根据沉降 观测目的和要求,对 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找出沉降规律和趋势 。
沉降观测数据的积累可以为道路设计和施工提供经验和参考,提高道路建设的质量和安 全性。
观测点的布设要求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工程特点确定观测点。 观测点应能够反映路基沉降的变化情况。 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应满足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观测点的布设应便于观测和保护,并应避免对路基稳定性和行车安全造成影响。
数据共享与分析:建立统 一的沉降观测数据平台, 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为 工程安全预警和决策提供 支持。
跨学科融合发展:将沉降 观测与地质工程、土木工 程等领域进行跨学科融合, 推动沉降观测技术的发展 和应用。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路基沉降观测是指对道路基础的沉降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和记录。

通过路基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评估道路基础的变形状况,为道路维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路基沉降观测的相关规范。

一、观测设备和工具1. 观测设备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具备必要的精度和可靠性。

2. 观测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并遵循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设备和工具应放置在安全、稳定的位置,以确保观测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二、观测频率和时段1. 路基沉降观测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测频率,通常为每季度或每半年观测一次。

2. 观测时段应选择在相对稳定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进行,以减小外部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影响。

三、观测内容和要求1. 观测点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通常应选择在路基上平均分布,并考虑到不同地质和工程条件的影响。

2. 每个观测点应设置固定标志,以确保观测点的稳定性和可追踪性。

3. 观测内容应包括路基沉降量和变形速率,可以通过测量地表沉降、标志物位移等方式进行。

4. 观测数据应记录在册,并及时汇总和分析。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1. 观测数据应经过质量控制和处理,包括数据去噪、异常值剔除等。

2. 观测数据应根据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等。

3. 分析结果应与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对比,评估路基的沉降情况。

五、报告和应用1. 观测结果应及时归档并编制观测报告,包括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分析结果等。

2. 观测报告应提供具体的路基沉降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3. 观测报告还可以用于道路维护和修复计划的制定,以及工程设计的改进和优化。

总之,路基沉降观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道路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准确的观测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路基沉降问题,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运行效率。

同时,规范的路基沉降观测也为相关科研和工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测数据和实验平台。

路基的沉降观测

路基的沉降观测

路基的沉降观测1.1路基沉降观测的发展1.1.1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PTA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路基沉降问题就是工程界所关心的难题之一。

路基沉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功能,特别是桥头路段的沉降所引起严重的桥头跳车现象,直接产生许多不良影响:(1)降低行车速度,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2)引起乘员的不适;(3)加剧机件、轮胎的磨损;(4)由于跳车对桥台、桥头路面及伸缩缝的冲击作用,使其破坏加速,尤其是对伸缩缝的破坏作用更为明显。

桥头跳车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带来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何有效地、经济地控制路基沉降,减缓或消除桥头跳车现象,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和快速运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1.1.2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交通也日渐于快速化,高速公路线路也日渐增多。

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通过对地基基础的沉降观测可及时掌握沉降大小及其变化规律,很多工程均设置了沉降观测。

因此沉降观测成为了工程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1.2本文的主要工作(1)路基沉降问题进行分析,描述路基沉降观测的种类及成因。

(2)介绍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原理。

(3)介绍路基沉降观测的几个固定原则。

(4)介绍路基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5)介绍路基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

(6)介绍分析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2 路基沉降观测的种类和成因2.1荷载引起的沉降路基在动、静荷载下产生沉降的原因有:①在设计计算阶段:计算时没有计算或漏算了一部分;计算模型不合理;结构受力假设与实际受力不符;路基安全系数不够;荷载少算或漏算;设计断面不够;软基不合理的处理方式;路基设计时没有考虑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图纸没有交代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实现数据的自动分析管理与储存,处理前生成相应的图标,并基本实现初步的变形分
析与评估功能。
四、沉降分析评估与措施
路基施工至设计标高(有预压土方时至预压土方的顶面)后,先持续监测不少于 6 个月的时
间,根据这个月的监测数据,绘制“时间-填土高-沉降量”曲线,按照实测沉降推算法或沉 降的反演分析法,分析并推算总沉降量、工后沉降值以及后期沉降速率,并初步分析推测最
至工期要求的时间止、并满足无砟轨道铺设要求。
压,并配备专人进行指导,以保证元器件不受损坏。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不因人味、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
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基填筑过程中,派专人保护。
(2)路基填筑资料整理要求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涂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毕后开始沉降观
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
各工程项目部应成立专门试验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
确,责任到人。
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
项检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垂直位移大于 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沉降观测点沉降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
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取卸载措施。
观测数据作为铺设无砟轨道前评判路基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以及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依
智能数码单点位 移计
智能数码分层沉 降计
智能数码柔性位 移计
智能数码静力水 准仪
智能数码剖面沉 降仪
智能数码测斜仪 智能弦式数码压
200 mm
测量土体垂直向变形
200 mm
测量土体的分层沉降
100 mm
测量土工材料的变形
主要监测 元件
100 mm
4MP
沉降差监测
测量土体剖面垂直向变 形 测量土体侧向变形 测量支挡结构侧壁土体
据。
(3)观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沉降板、沉降检测桩、分层沉降、边桩沉降等所有标高测量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标准,测量
精度应达到±1mm;边桩位移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测量;单点沉降计采用智能型振弦频率
检测仪进行测试;剖面沉降采用伺服加速度计式剖面沉降仪对剖面沉降管形式的基底全断面
进行观测;孔隙水压力计采用振弦检测仪进行测试;分层沉降和测斜采用智能型电磁感应仪
字直观的沉降板作为辅助元件,对路基面观测桩的测量,测量精度一般应达到二级水准测量
标准。
主要监测元件技术参数指标见下表
主要监测元件技术参数指标
仪器名称
量 程
适用范围
变形
读数直观,但对填土施 辅 助 观 测 工干扰大,精度一般。 元件
边桩位移
测量路堑及路堤边坡位 移
位 移 检 测 元 件
观测频次
一般
1 次/天
填筑或堆载
每天填筑超过 3 层时
1 次/每填筑 3 层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 次/3 天
第一个月
1 次/周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2、3 个月
1 次/2 周
3 个月后
1 次/月
第一个月
1 次/2 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2、3 个月
1 次/月
3 个月后
1 次/3 月
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的观测要求:每 1 次/3 天,连续 3 次;以后 1 次/1 周,连续 3 次;以后 1 次/2 周 (5)安全控制要求
发现异常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并加密监测次数、尽快妥善处理。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练习观测的沉降
差大于 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沉降出现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
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是假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时间。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
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
名。
所有数据必须当天输入电脑,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地基各
终沉降完成时间,确定铺轨时间。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工期要求,验证、调整设计措施使地
基处理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当评估结果表明沉降还不能满足无砟轨道的要求时,则研
究确定是延长路基拜访时间继续监测还是采取(或调整)地基加固措施(如调整预压土高度、
确定预压土卸荷时间、调整或增加地基加固措施等),即进行“监测-评估-调整”循环,直
进行测试。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精度为±1mm,读数位至 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不应低于
5mm/30m;位移观测误差±1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4)观测频次要求
所有元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在路堤正式填筑前,必须对所有元件进行复测,作为
正式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应低于“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的规定。检测过程中
对填土施工不干扰,精 度高,数据量大,能实 现自动采集和无线传 输

力盒
a 应力
力 应
智能弦式数码渗 压计
4MP a
测量结构渗水压力
变 监
智能弦式数码土 压力盒
1MP a
测量地基与桩间土应力
视需要设 置
测 元
智能弦式数码孔 隙水压力计
1MP a
测量地基土孔隙水压力

智能弦式数码锚 索计
100 0kN
路基沉降观测简介
一、概述
1、路基概况
2、沉降观测的内容及方法
3、沉降分析
二、沉降观测元件选取、设置及其安装方法
监测元器件的选取,应满足工后沉降的评估需求及其精度要求,且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数据
采集误差小、精度高等要求。因此石武客专变形监测元器件,应将对填土施工干扰小、无测
杆、具有数据储存功能的只能数码型监测元器件作为首选元器件,重要观测点采用传统的数
测量锚索力
1、路基面观测桩 2、边桩测桩 3、分层沉降仪 4、剖面沉降仪 5、孔隙水压力计 6、测斜仪 7、沉降板 8、柔性传感器 9、土压力盒
三、元件保护、观测及数据记录
1、监测方法及要去
(1)检测元件保护要求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
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施工,不
观测点的设置应在安全稳定处,监测人员在元件埋设和测试过程中应装备好相关安全设备,
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避免不必要都饿安全事故发生。
2、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 由于监测点密、监测频度高,数据量巨大,必须分区段、分工点构建数据自动采集单元,重
要工点或交通困难的工点,可考虑数据的无线传输,应编制相关监测数据的管理软件,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