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水生蕨类植物水蔽的隐种多样性及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蕨类植物修复土壤与净化水体的研究进展

蕨类植物修复土壤与净化水体的研究进展
特性 日益为人们所 关注。笔者从 蕨类植 物角度 出发 , 综 述 了
蕨类植物 进 入植 物 修 复领 域 是从 蜈 蚣草 ( P t e r i s v i t t a t a
近几年世 界范围内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修复 的研究进展 。
1 植 物 修 复 技 术 的 产 生 与 发 展
L . ) 对A s 污染 的治理探索开始 的 , 并在随后的生理和抗性
相近的 A s 、 s e等类金属元素也包括在 内。重金属是具有潜在 危害性的重要污染物… , 其 在环境 中所产生 的污染效应 具有 隐蔽性 、 长期 性 以及 不 可逆性 , 在 土壤 一植物 大系统 中迁 移, 伴 随着转移 的介质具有积 累和放大作用 , 对环境生物产生 更大的影响。近年来 , 植 物专家采 用藻类 、 苔藓 、 蕨类 以及种
物在土壤修复和水体净化 中的技术方 法和综合应用情况 , 并对 植物修复 的发展趋势进行 了展望 , 希望有助于促进该领
域的深入研究 。
关键词 : 植 物修复 ; 重金属 ; 蕨类植物 ; 水体 净化 ; 土壤修 复
中图分类号 :X 5 2 ; X 5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4) 0 1 — 0 0 1 1— 0 4
试验 中证实了蜈蚣 草对 A s的超 富集特性 应用得到了更 大的发展 。 2 . 1 陆生蕨类植物对土壤修复研究 . 。近年来 , 随
2 0世纪 5 0年代 以来 , 全 球化环境 问题开 始引起人 类 的 关注 2 0世 纪 5 0 - _ 6 O年 代 ,日本 相继 出 现水 俣 病 ( Hg污 染) 、 骨痛病 ( c d污 染 ) 、 哮 喘病 ( S O 和重 金 属 粉尘 复合 污

Cd~(2+)、Pb~(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Cd~(2+)、Pb~(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Cd~(2+)、Pb~(2+)胁迫对三种国产桫椤生长生殖及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桫椤科是侏罗纪孑遗的唯一树状蕨类,曾因生境破碎而不断濒危,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加目前其群落有所恢复,但近年研究发现,许多桫椤群落均出现了衰退、幼苗数量减少等问题,亦有学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与人类活动有关。

Cd<sup>2+</sup>、Pb<sup>2+</sup>是广泛分布的重金属污染物,其污染情况随着矿业的发展和化石燃料的使用日益加剧,而Cd<sup>2+</sup>、Pb<sup>2+</sup>胁迫对桫椤科植物配子体及幼苗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选用笔筒树、中华桫椤、大叶黑桫椤为材料,人工模拟Cd<sup>2+</sup>(配子体0.2、0.4、0.8、1.6mg·kg<sup>-1</sup>,幼苗2、4、8、16mg·kg<sup>-1</sup>)、Pb<sup>2+</sup>(配子体20、40、80、160mg·kg<sup>-1</sup>,幼苗100、200、400、800mg·kg<sup>-1</sup>)污染土壤,研究了Cd<sup>2+</sup>、Pb<sup>2+</sup>对三种桫椤配子体及幼苗生理指标、配子体形态特征及其根际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以期为Cd<sup>2+</sup>、Pb<sup>2+</sup>胁迫对桫椤科植物的伤害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桫椤科植物的进一步保护提供参考资料。

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的Cd<sup>2+</sup>、Pb<sup>2+</sup>胁迫均导致三种桫椤配子体细胞完整性、叶绿体、性器、假根等各部分发生形态学改变,导致了其结构的改变和选择透过性、光合能力等功能的丧失。

矿区隐花植被附生原生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矿区隐花植被附生原生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矿区隐花植被附生原生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蒋亚辉;王智慧【摘要】为了给矿区的环境污染监测提供参考,对贵州省黔西南州王家湾金矿采集区的拟阔叶小石藓(Weisia platyphylloides Card)、舟形藻(Navicula Bory)和蕨的叶、茎、表土和根际土以及矿渣裸土样中的原生动物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隐花植被附生和土壤中原生动物群落物种数为24种,常见种有洁净眼虫(Euglena clara)、透明螺足虫(Cochliopodium bilimbosum)、旋转单镰虫(Drepanomonas revoluta)、葡萄异鞭藻(Anisonema acinus)和大口表壳虫(Arcella megastoma);拟阔叶小石藓附生原生动物种类数为9种,蕨的叶附生原生动物为7种,蕨茎附生的有6种,根际土中附生原生动物有5种,舟形藻附生原生动物种类数为3种,蕨的表土和矿渣裸土中未发现原生动物.肾形虫属是矿区的优势属;不同隐花植被和同种隐花植被不同部位的附生原生动物群落相似性均为极不相似,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mining area, protozoan communities on Weisia platyphylloides , Navicula, fern leaves, fern stems, fern top soil, fern rhizosphere soil and slag bare soil from W lateritic gold mining area in Qianxinan Coun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4 species protozoa were identified in cryptogamic vegetation and soil, in which Euglena clara, Cochliopodium bilimbosum , Drepanomonas revoluta , Anisonema acinus, Arcella megastoma were common species, nin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W. platyphylloides, seven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fern leaves, six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fern stems, fiv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fern rhizosphere soil, thre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in Navicula. Butprotozoa were not found in top soil of fern and in slag bare soil. Colpoda was the dominant genus in Wangjiawan lateritic gold mining area. Community similarity coefficients showed that protozoan community on different cryptogamic vegetation and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ame cryptogamic vegetation were very dissimilar,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quite different.【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0)010【总页数】4页(P3-6)【关键词】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隐花植被;相似性;红土型金矿;贵州【作者】蒋亚辉;王智慧【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Q959.1金矿的开采冶炼会产生使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污染物,同时矿区生境一般较为干旱,这对矿区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原生动物群落作为动物界中最低等的一类真核单细胞生物群体,其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较其他动物如线虫、蚯蚓、螨、蜘蛛等的敏感性更高,在生态系统中担当了重要的生态功能角色[1-2],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环境变化的指示生物。

广东西部云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

广东西部云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

广东西部云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多样性调查韦灵灵;陈珍传;董仕勇【摘要】野外调查和标本鉴定结果表明,云开山自然保护区共有185种蕨类植物,其中10种为广东新分布: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有刺风尾蕨(Pteris setulosacostulata)、禾秆亮毛蕨(Acystopteris tenuisecta)、高大短肠蕨(Allantodia muricata)、细裂铁角蕨(Asplenium tenuifolium)、无盖肉刺蕨(Nothoperanema shikokianum)、蓝色鳞毛蕨(Dryopteris polita)、云南舌蕨(Elaphoglossum yunnanense)和黑鳞剑蕨(Loxogramme assimilis).该地蕨类植物区系主要由亚洲热带亚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成分(各占约37%的种类)构成,以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和铁角蕨科(Aspleniaceae)的植物最为丰富,包含13种中国特有种但缺乏本地特有成分.垂直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植物(143种)生活在海拔900~1300m的常绿阔叶林下,局限分布于海拔800m以下的植物有15种,而局限分布于海拔1400~1700 m的植物有23种.该地的珍稀蕨类植物有马尾杉(Phlegmariurus phlegmaria)、华南马尾杉(P.austrosinicu)、薄叶阴地蕨(Scep tridium daucifolium)、小黑桫椤(Gymnosphaera metteniana)、中华桫椤、白桫椤、长柄车前蕨(Antrophyum obovatum)、黑鳞复叶耳蕨(Arachniodes nigrospinosa)、两广鳞毛蕨(Dryopteris liangkwangensis)、云南舌蕨、燕尾蕨(Cheiropleuria bicuspis)、锯蕨(Micropolypodium okuboi)和穴子蕨(Prosaptia urceolaris).【期刊名称】《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年(卷),期】2011(019)004【总页数】10页(P303-312)【关键词】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垂直分布;新记录;云开山【作者】韦灵灵;陈珍传;董仕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深圳仙湖植物园,广东深圳 518004;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州 510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565云开山脉位于广西东南部与广东西南部,以大田顶为最高峰(海拔1704 m),地势由中央向外周逐级递降为低山、丘陵、平原和台地,向北与南岭山地(最高峰石坑崆海拔1902 m)以珠江流域相隔,向南隔雷州半岛和琼州海峡与海南岛(最高峰五指山1867 m)相望。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王晖;魏奇;吴菲菲;苟光前【摘要】为探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含石松类植物,下同)的区系特点,结合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及资料整理的方法,调查了梵净山蕨类植物种类,并分析了梵净山蕨类植物属与种的各种区系成分.主要结果有:1)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8科,87属,324种,7变种和3变型.2)属的区系分析表明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在属一级上带有明显的热带性质,但温带成分对本区区系也有一定影响.3)种的区系分析显示本区蕨类植物区系在种一级上具有温带性质,处于东亚蕨类植物区系的东翼及我国蕨类植物区系的中心区域,热带亚洲成分向北扩散也对本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征造成影响.【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2)004【总页数】7页(P22-28)【关键词】蕨类植物;区系特征;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作者】王晖;魏奇;吴菲菲;苟光前【作者单位】深圳市中科院仙湖植物园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04;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位于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上。

由于在中亚热带气候环境下发育了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且有完好的保护历史,梵净山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蕨类植物。

之前,曾有多位专家、学者对梵净山的蕨类植物做过广泛且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涵盖了梵净山蕨类植物的种类[1]、生态[2]以及区系[3]等方面。

随着调查的深入,梵净山的蕨类植物资源进一步被理清,物种组成也逐渐明确。

在这一情况下,对梵净山蕨类植物的物种组成进行梳理并分析其区系特征,对于探明本区蕨类植物的区系特点,丰富我国西南蕨类植物的区系资料都有一定的意义。

此即为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珍稀濒危水生植物宽叶泽苔草(泽泻科)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珍稀濒危水生植物宽叶泽苔草(泽泻科)的保护遗传学研究

珍稀濒危水生植物宽叶泽苔草(泽泻科)的保护遗传学研究生物多样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现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热点,并与可持续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一起被列为当代生态和环境科学的三大前沿领域。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

生物多样性可划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保护生物多样性最终是要保护其遗传多样性。

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以上各水平多样性的最重要来源。

种内的遗传变异程度决定其进化的潜势。

一个居群没有遗传多样性就不能进化,也无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变化。

濒危植物的遗传学研究是揭示濒危机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不仅能了解物种的进化历史以及濒危机制,而且关系到能否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濒危物种。

宽叶泽苔草(Caldesia grandis Samuelsson)是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隶属于泽泻科(Alismataceae)泽苔草属(Caldesia Parl.)。

宽叶泽苔草是一个自交亲和的物种,兼具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

有性繁殖时自交或异交均能产生种子;无性繁殖主要靠花序上产生的珠芽脱落后形成新的植株。

在中国,宽叶泽苔草分布于湖南、湖北、云南、广东以及台湾。

由于生境的破坏,宽叶泽苔草的种群数量以及种群规模不断减小,目前在中国大陆仅发现三个自然居群,其中两个在湖南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另外一个在云南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

本文对宽叶泽苔草进行了群体遗传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RAPD分子标记对湖南莽山浪畔湖居群的宽叶泽苔草10个家系共240个子代样品进行了交配系统研究。

从6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8个扩增效果好的引。

广州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广州市蕨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自然地理概况
广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 ’ 4B () %%1 ’ %2 ( ) !2 ’4& ( c( ,当前的行政区划包括 %" 个 i, !! ’!& ( 区和 ! 个县级市 ’ 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 区、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萝 岗区、从化市和增城市( ,面积为 B 121 VH 。广州
! "#$%#&’()#*+ ,*-%+ $. */’ 0*’(#%$1/+*’) 2($3 4-5.67/$- 8#*+,4-5.6%$.6
^7c6 W?,9QF9:
( ."#09 69+%& 1"0&%+,&’ D&$-5% ,095 69+%5;5 I ,&-5C 2 "( .,+5%,5;,6O09:>?FO 4%"&4" ,C?,90(
[% \
录了广州地区蕨类植物的种类与分类。该书采用 CFG=-09. %*1B 年分类系统 [4 \ ,记载当时的广州辖 区’ 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广州中心城区 ( 有蕨类植物 %* 科 1% 属 B% 种’ 包括 2 变种( 。所收载的 B% 种蕨 类植物中,依据凭证标本收录的有 1& 种,依据文 献资料收录的有 * 种,另外 %& 种是栽培记录。查 阅馆藏标本发现,1& 种植物的凭证标本为 %*24 ) 隐囊蕨 %*42 年 期 间 所 采, 另 外 还 漏 载 ! 种: ’ 8"09"’&5%& 9+$;#0& ( ’B&& 号,采 集 人 不 详,%*%" 年采自广州河南( 和显脉星蕨 ’ K +,$";"$#C N+**5’++ ( ’ 何观洲 !44 ,采自广州白云山,具体采集日期不 详( 。因此,就目前所知,在 %*42 年以前的广州,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徐皓;王玛丽
【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8)006
【摘要】目的分析陕西太白山蕨类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类型.方法野外调查和对已有资料的整理.结果太白山有蕨类植物21科40属110种,其中蹄盖蕨科、水龙骨科、鳞毛蕨科为优势科;卷柏属、耳蕨属、鳞毛蕨属、铁线蕨属、瓦韦属等为优势属.结论区系属中仅一种的类群多,起源古老,科属结构较简单,科的分布类型以世界分布为主,并与温带区系有着较强的联系;属的分布以温带成分为主,同时也表现出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特性;种的分布以中国特有分布为主,温带分布次之.区系特征与其古老的地质和优越的水热条件密切相关.
【总页数】5页(P951-955)
【作者】徐皓;王玛丽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陕西理工学院,生物学院,陕西,汉中,723000;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3
【相关文献】
1.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J], 刘均阳;刘建军;韩其晟
2.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特有野生植物区系分析 [J], 赵雅静
3.广东中山香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邓志芳;张迪;张毅;林书航;蒋谦才;王家彬
4.浙江省景宁县望东垟、大仰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陈莉娟;夏丽敏;朱志柳;李梦斐
5.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J], 廖初琴;缪绅裕;廖水意;唐刚;吴书德;彭友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仁昌分类系统

秦仁昌分类系统

秦仁昌分类系统1.秦仁昌的卓越贡献1945年他被聘为云南⼤学⽣物系和林学系教授兼主任,还兼任了⼀些其他⾏政职务,对云南省农林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

1949年后,他⼜兼任云南省林业局副局长,领导并计划云南省⾦鸡纳和橡胶宜林地勘察及育苗造林⼯作。

在此期间,他仍坚持不懈地研究着蕨类植物,1954年发表了“中国蕨类科属名词及分类系统”,为当时全国各⼤标本室所采⽤。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调任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

秦仁昌利⽤北京的优越条件把蕨类植物的研究中⼼转移到了北京,对中国的蕨类植物研究的发展作了宏伟的新部署。

为了使我国的分类学研究与世界上⽇趋发展的实验分类学同步,他认真研究世界上有关蕨类植物分类和进化的细胞学、配⼦体形态学、孢粉学以及⼈⼯杂交实验等最新的著作和⽂献,⼤⼒培养⼈才,招收研究⽣,率先开展结合蕨类植物分类的形态解剖和细胞学等实验研究,使我国的分类学研究从单纯的标本观察逐渐扩⼤到形态、解剖、孢粉、细胞、⽣态、植物地理、古植物和栽培利⽤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1959年他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长,他夜以继⽇地⼯作,在年轻同志的协助下于当年⾸先出版了《中国植物志》(第⼆卷),这是《中国植物志》这部历史性巨著的第⼀本,为其他卷册的编写树⽴了⼀个典范。

按计划《中国植物志》中蕨类植物共五卷(第⼆⾄第六卷),到1964年,他已为其他四卷蕨类植物中的近三卷准备了初稿。

在“⽂化⼤⾰命”期间,虽然他受到了冲击,但对于⼀贯酷爱⾃⼰事业的秦仁昌来说,他从来没有停⽌蕨类植物研究⼯作,仍然密切注意国际植物学研究动态,收集分类学、形态学和细胞学等各⽅⾯的有关资料,不断充实和修改⾃⼰的分类系统,于1978年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使他的蕨类植物系统达到了⼀个新的⽔平。

该系统已为全国植物学界和各标本室所采⽤,1989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然科学奖⼀等奖。

植物地理学 名词解释

植物地理学 名词解释

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土壤地理:研究土壤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3.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对流层,水圈和风化壳组成4.物种: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5.细胞学说: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6.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7.植物组织:是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数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组成植物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

8.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9.双名法:双名命名法是指用拉丁文给植物的种起名字,由两个拉丁字组成:植物名称=属名+种加词+命名人名。

属名为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一律小写10.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地衣、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以孢子进行繁殖,又称隐花植物。

11.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以种子进行繁殖,又称显花植物。

12.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蕨类植物、地衣植物,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构造上无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不形成胚。

13.高等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在形态上有根茎叶的分化,构造上有组织的分化,生殖器官多细胞,合子在母体内发育成胚14.颈卵器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植物有性世代雌性生殖期中出现颈卵器结构的植物类群的总称。

15.维管束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凡是有维管系统的植物都称维管束植物。

16.植物分布区: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位在地表分布的区域17.连续分布区:某一植物种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域内18.间断分布区:若某一植物分类学单位占有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并且它们之间不可凭借现在自然因素传播种子。

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研究

云南部分珍稀濒危植物遗传多样性及濒危机制研究

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贵州苏铁、巴兰
主要野生菌所占贸易量基本比例
该项成果在中草药抗HIV的筛选上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复方SH”在研究中开创性的建立了较好的中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评价体系和评估标准。

目前“复
9.越南科学院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所来访我所并在我所进行为期10天的合作研究;
10.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实验室一行6人访问我
一个是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子项目,经费合计约80万。

招收博士生2名、硕士生2名。

谭宁华研究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谭宁华研究员1984年本科毕业于贵阳医学院,1990和1993年硕士和博士毕业
于中国药科大学,1996年本所博士后出站留所工作,1996、1998和2006年先后。

三峡库区国家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荷叶铁线蕨研究进展

三峡库区国家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荷叶铁线蕨研究进展
年代, 万县 地 区 中草 药调 查 队最 早发 现荷 叶 铁线 蕨 。 黄 壤 以及 酸 性紫 色土 , 其 厚 度为 5 ~2 0 c m 内。因此 , 自 1 9 8 0 年林 氏 首 次对荷 叶铁线 蕨 进行 了详细 报 道 推 断 空 气湿 度 和 光 照 条 件 对 荷 叶铁 线 蕨 的 分布 尤 为
了相 应 的研 究 。近年 来 , 随 着 其极 大 的 植物 学 分 类 价 黄 砂 石 骨子 薄 土 上 。 曾 氏等 认为 , 荷 叶 铁线 蕨 生 长 值 、潜在 的药 用价 值 和 奇特 的观 赏价 值 不 断被 挖 掘 , 周期长, 在 孢 子萌 发 、配子 体 的形成 和 胚 胎 的建 立 等 荷 叶铁 线蕨 受 到越 来越 广 泛 的关注 。笔者 现将 已有文 过 程 中对 其生 境 要 求严 格 并 呈依 赖 性, 它 只 能在 一 定
以来 , 国 内外 学者 在 种群 分 布 格 局 、生物 学特 性 、 人 重要 。笔 者通 过 野 外调 查 发 现 , 部分 荷 叶铁 线 蕨 生 长
工 繁殖 、自然 种群 遗 传 多样性 和 药理 作用 等 方面 进 行 在 马 尾松 、柏 木 、青 枫 混交 林 下植 被 的岩石 、石 缝 、
的干 燥 全 草 , 属 多年 生 常 绿 草 本 状 蕨 类 植 物 , 为 铁 线 性 质进 行 了调 查分 析 与 比较 , 发现 荷 叶铁 线 蕨适 宜 于 蕨 科 植 物 中在 亚 洲 唯一 分 布 的 单 叶 型植 物 , 仅 分 布 温 暖湿 润 且排 水 良好 条件 下 发 育 的酸 性 淋溶 土 , 养 分 于重 庆 市万州 区和石 柱 县部 分地 带河 谷 、低 山和 丘 陵 含 量 高 , 多 为黏 土, 微 量 元 素 含 量 与 荷 叶铁 线 蕨 生 境 有 马 尾 松 、柏 木 、青 枫 混 交林 下 植被 的岩 石 、石 缝 、 土壤 有 较 大 的差 别 。华 氏 野 外 调查 表 明, 荷 叶铁 线 黄 砂 石骨 子 薄土 上 ;其 分布 区域 狭 窄, 数 量 稀少 , 为 长 蕨在 平 缓 的灌 木 草 丛 中呈 零 星 分布 , 其野 外 生境 基 质 江 三 峡地 区特 有 的 国家 珍稀濒 危 植物 。2 0世纪 7 0 绝大多数是石灰岩和紫色砂页岩, 土壤主要为山地红

36312935

36312935
贵 州 科 学 2 ( ) 3 - 92 1 8 4 :5- ,00 3
G h o ce c u h u S in e
贵 州 野 生 水 生 植 物 资 源 的 保 护 与 利 用
袁 果 赵 刚’ 洪 江 张玉 武
( 州省 生 物研 究 所 , 阳 5 00 ; 贵 贵 5 0 9 贵州科学院 梵净 山生态站 , 贵州 江 口 5 4 0 ) 54 0 摘 要 : 贵 州 野 生 水 生植 物 种 类 繁 多 , 各 类 水 域 生 态 系统 和 园 林 水 景 观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受人 为 活动 干 扰 及 生 态 环 境 退
护 及利 用 研 究 工 作 。 通讯作者 : 玉武 , , 张 男 副研 究 员 , 士 , 事 森 林 生 态 学 、 花 保 育 及 植 硕 从 兰 物 资源 开 发 利 用 等方 面 的研 究 。E—ma :u zag0 5 s acr l r y ̄ hn: 0 @ i .o 2 , n n
20 0 8年 3月 一2 0 0 9年 1 2月 , 承 担 贵 阳市 科 在 技 局计划项 目“ 贵州水 生植 物 种 源 中心 建设 ” 间 , 期
通过 近 2年 的实 地 补点 调 查 , 对 部 分标 本 及 相关 核
收稿 日期 :0 0— 8— 8 修 回 日期 :00—1 2 21 0 0 21 0— 9 基 金 项 目: 阳市 科 技 局 计 划项 目“ 州 水 生 植 物 种 源 中农同字第 1 O一1号 和贵州省科学 技术厅 改革 转制项 目 ( 黔科合体 z [0 0 4 0 字 2 1 ]0 5号) 资助。 作者简介: 果( 9 9一) 男 , 袁 16 , 工程 师 , 硕士 , 主要从 事野生植物资源保

杭州临安北方型水蕨隐种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策略

杭州临安北方型水蕨隐种群落的α-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策略
※农业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3ꎬVol 43ꎬNo 21 1

杭州临安北方型水蕨隐种群落的 α- 多样性特征及保护策略
董元火 宋呈钰 宁婷婷 曾长立
体基因保守序列分析了我国大陆的水蕨隐种ꎬ 指出我
国大陆存在南方型和北方型 2 个水蕨隐种ꎬ 其中本文
研究的杭州临安水蕨 ( LA) 为北方型水蕨隐种ꎮ 目
前ꎬ 关于北方型水蕨隐种的种群特点和群落物种多样
性藓有报道ꎮ 本文通过对 2021 年 7 月位于浙江省杭
州市临安区的北方型水蕨隐种所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的
研究ꎬ 以期为其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ꎮ
收稿日期: 2023-09-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 32070379)ꎻ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项目编号: 2022BBA0064) ꎻ 湖
北省教育厅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 ( 项目编号: BXLBX0358)
算公式对 IV、 Pi、 D、 R 和 H′的值进行计算ꎬ 见表 1ꎮ
2 研究结果
地块已被征收ꎮ 该北方型水蕨隐种主要分布在 3 块菜
地和水沟中ꎬ 长势一般ꎬ 平均植株高 3cmꎬ 最高 5cmꎬ
大部分处于营养生长时期ꎬ 伴生植物有千金子 ( Lep ̄
tochloa chinensis) 、 碎米莎草 ( Cyperus iria) 等ꎮ 水蕨
0 014 / 0 014
※农业科学 农业与技术 2023ꎬVol 43ꎬNo 21 3

种群的孢子开展扩繁工作ꎬ 在杭州临安区寻找与该北
荩草 ( Arthraxon hispidus)
牛鞭草 ( Hemarthria sibirica)

景德镇野生水蕨培养研究

景德镇野生水蕨培养研究

景德镇野生水蕨培养研究作者:万涛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6年第8期万涛(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摘要:水蕨为蕨类水蕨科水蕨属的一年生多汁草本植物,多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淡水及沼泽中。

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以南,如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四川、云南等省区均有分布。

水蕨不仅可以入餐、入药,还能因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用于实验研究。

然而水蕨在自然条件下较低的受精率及其分布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其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以致濒于灭绝。

1999 年,在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水蕨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本文通过对景德镇水蕨族群的研究和分析,并采集到的水蕨样本进行了组织培养实验,并记录了其生长与分化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景德镇;野生水蕨;培养研究中图分类号:G4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6)23-178-2课题项目:本文为:2015 年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项目名称:景德镇野生水蕨种质资源调查及其组培快繁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GJJ151278。

0 引言国内外对水蕨研究的重点是探讨其人工栽植模式。

由于水蕨濒危,而且是亚洲地区食用最为普遍的几种食用蕨类植物之一。

水蕨菜是森林蔬菜中独具特色的食用蕨品种,近年来水蕨菜作为蔬菜珍品倍受市场青睐,有限的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水蕨的人工栽培方法很多,有有性繁殖方法也有营养繁殖方法,有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也有现代高效的组织培养方式。

1 景德镇野生水蕨的生长环境1.1 景德镇的地理气候景德镇市,别名“瓷都”,因其盛产陶瓷而闻名世界。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处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

地理上,景德镇座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

景德镇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温暖湿润,呈现四季分明的特点。

海南省珍稀濒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海南省珍稀濒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海南省珍稀濒危蕨类植物资源调查
尤丽莉;杨逢春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通过文献查询、资料整理、野外综合考察和人工引种相结合的方式,对海南省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海南省自然分布的蕨类植物约有402种,受威胁蕨类植物约37种、隶属18个科,主要分布于岛内原始森林保存相对较完整的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霸王岭等四大自然保护区.其中受威胁种类分布较多的科为水龙骨科(6种,占16%)和禾叶蕨科(4种,占11%),受威胁种类比较少的大多为寡种科;另外调查还发现,节毛蕨、海南网蕨和细辛蕨为海南地区特有种.
【总页数】4页(P32-35)
【作者】尤丽莉;杨逢春
【作者单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海南,儋州,571737;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海南,万宁,5715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2.35
【相关文献】
1.重庆市珍稀濒危蕨类植物的自然繁殖状况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 [J], 张祖荣;辜文银
2.《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第一卷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J], 张浩(绘画); 惠岑怿
3.《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普》(第一卷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J], 黄金生
4.《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第一卷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J], 张浩(绘画); 惠岑怿
5.珍稀濒危蕨类植物金毛狗的研究进展 [J], 叶红环;董燕;韩见宇;任启飞;袁茂琴;张梅;黄凤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濒危植物邢氏水蕨和海南岛水蕨叶绿体序列rbcL比较及隐种分析

濒危植物邢氏水蕨和海南岛水蕨叶绿体序列rbcL比较及隐种分析

濒危植物邢氏水蕨和海南岛水蕨叶绿体序列rbcL比较及隐种分析董元火;蔡方陶;白雪依;宋呈钰;宁婷婷;熊飞;曾长立【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24(33)1【摘要】2021年,水蕨属(Ceratopteris)所有植物包括邢氏水蕨(C.shingii)、水蕨(C.thalictroides)和粗梗水蕨(C.pteridoides)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水蕨属植物是研究植物性别决定、配子体形态建成以及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模式植物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野生水生植物种质资源。

隐种(Cryptic species)问题已经成为系统分类研究、物种形成机制、生物进化和基于保护目的的种群遗传研究及保护计划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基于叶绿体rbcL序列评价邢氏水蕨和海南岛陵水黎族自治县白水岭(BSL)、陵水黎族自治县木号镇(BJC)、海口城西镇(SPSK)等3个新发现的水蕨种群叶绿体序列rbcL的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新发现尚未被评价的3个水蕨种群的隐种类型,为水蕨属不同物种和隐种的保护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邢氏水蕨和3个种群水蕨的rbcL序列长度为1227 bp,邢氏水蕨有2个变异位点,分别在783 bp处和1164 bp处。

采用邻近法(NJ)构建了水蕨属叶绿体rbcL系统发育树。

系统发育树显示BSL、BJC、SPSK等3个种群的水蕨与南方型水蕨隐种聚为同一支,表明这3个地方的水蕨隐种为南方型;而邢氏水蕨单独成一支。

遗传距离分析显示BSL、BJC、SPSK种间遗传距离为0,与南方型水蕨之间遗传距离也为0;邢氏水蕨与BSL、BJC、SPSK遗传距离为0.002。

结果进一步表明,海南岛的BSL、BJC、SPSK等3个种群水蕨为南方型水蕨,同时为邢氏水蕨的分类提供了佐证。

不同的水蕨及隐种应该采取不同的保护策略,且邢氏水蕨应得到优先保护。

保护邢氏水蕨和3个南方型水蕨种群的原生境是最有效的保护策略。

中国水蕨属孢子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的研究

中国水蕨属孢子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的研究

中国水蕨属孢子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的研究
李新国;戴锡玲;王全喜
【期刊名称】《植物研究》
【年(卷),期】2001(21)2
【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我国产水蕨属 2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 ,对 2种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描述。

本属孢子是同型孢子蕨类植物中最大的孢子 ,三裂缝 ,肋状纹饰 ,由外壁形成纹饰的轮廓 ;具较薄的周壁 ,在高倍放大的情况下呈颗粒或杆状。

我们从孢子形态角度 ,支持水蕨作为一个独立的科 ,它与海金沙科的非洲蕨属 (Mohria)的亲缘关系较近。

【总页数】3页(P200-201)
【关键词】水蕨属;孢子形态;中国;系统分类
【作者】李新国;戴锡玲;王全喜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360.4
【相关文献】
1.七指蕨属孢子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的研究 [J], 李新国;戴锡玲;王全喜
2.薄鳞蕨属(中国蕨科)植物的孢子形态研究 [J], 张钢民;张宪春
3.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的研究Ⅲ.金星蕨科1.毛蕨属 [J], 戴绍军;王全喜;包文美;邢公侠
4.北京蹄盖蕨科孢子形态的研究Ⅰ. 冷蕨属、羽节蕨属、短肠蕨属 [J], 刘家熙;李学东
5.中国产瘤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研究及其分类学意义 [J], 石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濒危水生蕨类植物水蔽的隐种多样性及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水蕨科(Parkeriaceae)水蕨属(Ceratopteris)植物为一年生水生和沼生的同型孢子蕨类,遍布世界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地区。

水蕨属植物在中国的分布共有两种:水蕨(C.thalictroides)和粗梗水蕨(C.pteridoides)。

水蕨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台湾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池塘、湖泊、水沟、水田、沼泽和湿地中。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对水生生境的影响,水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及其种群数量大大减少。

该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开展该濒危植物的保护生物学已迫在眉睫。

由于水蕨的形态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到目前为止对水蕨的物种的鉴定仍存在较大分歧。

近年来,日本的学者采用细胞学、等位酶电泳、人工杂交实验以及利用叶绿体基因组DNA测序等方法对分布于日本的水蕨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结果显示分布于日本的水蕨至少包含着3个隐种,称为“南方型”("the south type"),“北方型”("the north type")和“第三型”("the third type")。

目前,在中国有关水蕨的研究主要涉及孢粉学、生殖发育、生态学、保护遗传学等方面。

尽管这些努力为水蕨的保护提供了资料,但这些研究均没有深入涉及到该濒危种的物种分类地位。

中国的水蕨与日本的水蕨同为东亚分布,中国分布的水蕨是否也存在不同的隐种?另外,先前对水蕨进行的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对其遗传变异的评估也只在部分居群中进行。

随着近一步深入全面的野外调查,获得了一些先前未曾开展过居群遗传变异研究的新的居群,这些居群的遗传变异模式又如何?只有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彻底弄清分布于中国的水蕨的物种分类状态及提供更全面的水
蕨居群遗传学信息,我们才有可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对该濒危植物进行保护。

分子谱系地理学基于整合理论以及网络分支分析方法,能准确、有效地检测居群动态,扩散模式和同域物种分化过程等。

在有关隐种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中分子谱系地理学也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为了弄清水蕨的分类状况及其居群遗传学特征,本研究首先通过与分布于日本的水蕨进行比较对中国的水蕨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来鉴定隐种的多样性,同时进一步采用分子谱系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中国水蕨的扩散机制及物种分化方式;先前对中国水蕨的代表居群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所采用的分子标记都为显性标记,考虑到所采用的分子标记的局限性,本文开发一套适合研究水蕨居群遗传变异的共显性的SSR分子标记;基于所开发的SSR分子标记研究目前所发现的所有水蕨居群的遗传变异及其地理分布模式,为科学合理地制定水蕨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目前在中国所发现的所有24个水蕨居群中的代表材料共143个个体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四个非编码区(trnL (UAA)-trnF (GAA), psbC-trnS (UGA), trnW (CCA)-trnP (UGG)和rbcL-atpB)的PCR扩增及测序实验,共获得19个叶绿体基因组单倍型;将本文所测的DNA序列与文献中报道的DNA序列相结合,采用与Masuyama et al. (2002)文献中相同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方法,对分布于中国的水蕨隐种进行了鉴定。

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的聚类结果,判断中国的水蕨与日本学者报道的三个水蕨隐种中的两个(“南方型”和“北方型”)亲缘关系较近,推断中国存在两个水蕨隐种并且认为中国不存在新的隐种及不存在日本学者报道的第三个水蕨隐种(“第三类型“)。

在中国分布于海南两居群为单一隐种(“南方型”),而分布于中国的其他居群为另外一个隐种(“北方型”)。

通过对24个居群143份水蕨样品进行的四个叶绿体非编码区的测序,共获得19个单倍型,单倍型的网络图(MSN)显示单倍型分两组,其中14个单倍型为一组,对应隐种“北方型”;另外5个单倍型为一组,对应隐种“南方型”。

PERMUT软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水蕨居群存在明显的地理结构(NST= 0.768&gt; GST= 0.434, P&lt; 0.05)。

AMOVA分析结果显示此组间的变异占绝大部分(91.8%),而组内居群间及居群内的变异仅分别占0.9%和7.3%。

因此,中国水蕨样品中仅存在两个隐种。

对于隐种“北方型”,其中一个单倍型广泛分布,而其它单倍型中多为居群特有,表明扩散可能是造成目前中国水蕨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

通过与国外已报道的水蕨叶绿体单倍型地理分布的比较,可以认为中国水蕨隐种“北方型”很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等地,经由台湾岛扩散至中国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对于隐种“南方型”,单倍型的分布和隐种“北方型”类似,也很可能起源于印度尼西亚等地,但却是经由海南岛扩散至中国广东等地。

(2)采用限制位点相关DNA测序技术(RAD-seq测序)对来自于武汉植物园中的1个水蕨栽培样品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共获得450M的小DNA片段(reads)。

采用软件MIS A (MIcro 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对测序的结果进行SSR鉴定,共鉴定出650个微卫星位点;利用软件Primer3对鉴定出的SSR进行引物的设计,共成功设计出285对SSR引物。

随机选取60对所设计的引物对来自6个不同居群共6个水蕨样品进行了扩增效率检验,结果共获得8对条带清晰、具多态性且重复性好的SSR引物(名称:Cerl-Cer8)。

然后,采用这8对SSR引物对广西百色居群和广东的英德居群两居群共26
株植物进行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每一对引物在26株植物中的扩增结果显示,
所得到的等位基因(NA)数范围在4-8之间;期待杂合子(HE)和Shannon-Wiener 指数(H’)的范围分别为0.438-0.814和0.676-1.828,结果表明这8对SSR引物在水蕨代表性植株中展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这些引物可以进一步应用到水蕨大规模的居群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遗传结构中。

本文所开发的这些SSR引物能为日渐濒危的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水蕨的保护遗传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工具。

(3)采用6对本研究刚开发的微卫星引物(Cerl-Cer6)对来自中国目前所发现的24个水蕨自然居群中的229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居群遗传结构研究。

由于水蕨为异源四倍体物种,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来运算基于SSR分子标记所获得的居群遗传学数据。

一种方法是采用软件ATETRA对水蕨居群中所有可能的等位基因进行计算。

另一种方法是将水蕨每一个体每一等位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记为“存在”和“缺失”两种状态,采用很多研究中常使用的软件GenAIEx。

在本研究中,基于不同的软件、采用不同的SSR分子标记数据处理方法对水蕨的分析都表明水蕨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区域间,即与先前采用cpDNA非编码区序列所揭示的两个水蕨隐种“南方型”(居群SY、YC和HP)和“北方型”(其它21居群)在其分布区间的分化模式相一致。

例如:24个水蕨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居群SY、YC和HP与其余21居群的遗传分化最大;AMOVA分析表明水蕨多数的遗传变异存在区域间(62%);采用邻接法所构建的24个水蕨居群的系统关系表明居群SY、YC和HP与其它绝大多数的居群具有显著的分化;PCoA分析也表明居群SY、YC和HP聚成一组,而与其它居群分化明显。

因此,本文基于核基因组SSR分子标记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中
国水蕨中存在两个遗传分化明显的隐种。

ATETRA软件所运算的结果表明水蕨各隐种居群内具有较多的等位基因
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也显示水蕨居群内的基因多样性水平较高(范围从0.842至1.427)。

较高的等位基因多样性水平可能是因为水蕨的异源四倍体特性,其基因组是通过两个不同的基因组杂合后加倍而来,水蕨居群保留了两个亲本种基因组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但采用GenAIEx软件所得到的结果显示水蕨居群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PPL变化范围从4.05%至39.19%)。

尽管采用不同软件及不同的数据处理方法对水蕨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的评估结果存在差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但不同的处理方法却在水蕨居群的遗传分化研究中得出了相一致的结论,即所研究的24水蕨居群中,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在于两个隐种之间,而在每个隐种内居群间遗传分化却较小。

居群间较低的遗传变异很可能由于水蕨居群规模减小和居群隔离的时间较短,尽管当前居群间的基因流发生的可能性较小,但在早期水蕨居群未片段化时的基因流在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另外,由于水蕨具有一定的克隆繁殖特性,这很可能已帮助当前的水蕨植物固定了先前居群中存在的遗传多样性,阻止了水蕨居群的快速遗传漂变。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对中国分布的水蕨植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要将其两个隐种视为不同的进化单元分别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尽管目前水蕨不同隐种其居群内存在较多的等位基因以及居群间的分化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居群规模的进一步减小,小居群效应,如遗传漂变和近交等,将会减少居群内遗传多样性及增加居群遗传分化,因此,在水蕨的保护中仍需重视小居群的遗传学后
果。

鉴于人为活动导致的水蕨适生生境的破坏和消失是造成水蕨濒危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护该濒危水生蕨类植物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水蕨的适生生境免受破坏并促进居群的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