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分析日资企业参股或控股中国企业

合集下载

简析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简析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简析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摘要】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现状进行简析,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合作模式建议。

在问题分析环节,特别重点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等。

在解决方案探讨中,主要讨论了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技术创新、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对策。

结合发展前景展望、总结评价和展望未来,全面分析了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这些探讨,期望为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小企业、华发展、现状、问题、挑战、解决方案、合作模式、发展前景、总结评价、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企业选择在中国市场布局。

这些企业往往带有高新技术和优质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具有积极意义。

他们在中国市场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提出合作模式的建议,以期为这些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在华发展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合作模式的建议。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支持和促进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为双边经济合作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通过对中日两国中小企业互动合作的研究,可以促进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中日两国经济合作搭建更加坚实的桥梁。

2. 正文2.1 日本中小企业在华发展的现状日本中小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中日两国经济关系的不断深化,中国市场对日本中小企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中国市场庞大的消费群体和不断增长的消费水平为日本中小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国际投资学第三版 案例十 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

国际投资学第三版 案例十 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

3.意义及示范作用
阿尔卡特通过并购方式重新整合在华业务为其 它全球性企业在华战略的调整提供了示范作用。 随着中国加入WTO,参与经及分散经营已经不能满 足跨国公司的胃口,它们迫切要求在中国进行 大规模整合,进行集团作战。阿尔卡特收购上 海贝尔,是第一家在中国把所有业务整合到单 一公司内的国际电信供应商,同时也使之成为 中国电信领域首家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外国公司。
2.收购过程
整个收购的进程通过两个协议完成:首先是跟 中国信息产业部签订协议,从中方机构手中收 购上海贝尔10%加1股的股份;然后与比利时 政府签订协议,阿尔卡特付出3.12亿美元现金 全部买断其拥有 的上海贝尔8.35%的股份, 再加上阿尔卡特原先持有的上海贝尔31.65% 的股份,阿尔卡特实现控股上海贝尔。
案例十:
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分析
2001年10月23日,中国信息产业部与阿尔卡 特公司签署了关于建立股份制企业--上海贝 尔阿尔卡特(Alcatel Shanghai Bell)的谅解 备忘录。阿尔卡特将增持上海贝尔公司股票至 50%加1股,上海贝尔公司持有50%减1股, 进而上海贝尔公司也将改组成股份制公司,并 更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多年来,全球跨国公司一直看好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寻找各种
方式加入竞争。阿尔卡特和大多数跨国公司一样,利用政策的空
间分兵潜入,在中国设立了各种各样的合资企业,尽可能多地布
下棋子。通过这次并购,阿尔卡特用上海贝尔这颗棋子盘活了整
盘棋,比其他跨国公司抢先一步,实现了在中国的集合。目前像
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全球性企业在中国都有很多控股参 股的合资公司,这些全球性企业受在中国本土化能力的限制,还没 有对目前中国市场造成太大的结构性影响。继阿尔卡特的中国整

企业管理日本在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选择与成功因素

企业管理日本在华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选择与成功因素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为成功 的少数国家之一。 无论从投资流出国还是投资流入国的角度,日本对华 直接投资在西方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中都占有数一 数二的重要地位 。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二、文献综述
Roth,Johnson以及Taggart等均认为分析全球 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可采用一体化-本 地化框架(Integration-Responsiveness Framework,称之为IR模型)。
表4统计分析表明,日本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返销母国 市场的比例和来自母国市场的筹供比例均与管理模式 和控制程度显著相关。在中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比例与 目标实现显著负相关,而出口到第三国的比例与目标 实现显著正相关。
结果表明愿意在华再投资的公司表现出更高的母公司 控制程度;愿意在华再投资的公司表现出更低的中国 情况的适应程度 。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四)竞争能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1、专属优势 与全球竞争者相比,日本跨国公司在技术上拥有一定的优势,平均 值为2.20;与本地竞争者相比,其技术优势非常明显,平均值为 1.47。
硬商品买卖在阿里巴巴 软商品交易在阿里巧巧
表3 日本在华跨国公司对区位因素的评价
中国的区位因素
M*
成功变量
目标实现
再投资决策
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4.02
许可证的获得手续
3.70
环境法
3.63
官员的廉洁
3.52
0.15*
0.02+
政府效率
3.46
外资法规
3.42
0.22**
中方履行合同的状况
3.38

[整理版]日资企业

[整理版]日资企业

日资企业、银行对中国金融的若干观点-----“中国金融问题研究会”讨论汇编1.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对日资企业以及日资银行而言,如何对待充满机遇的中国经济,已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经营课题。

即:从一般日资企业看,中国不仅作为向包括日本在内的海外出口的生产基地(世界工厂),而且作为以沿海地区为中心的巨大内销市场(世界市场),其重要性日益增加。

1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很多日资企业在中国生产产品之际,注意到在中国的周边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在中国国内采购零部件等的比例。

2在这种大背景下,随着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以及零部件采购的增加,很多日资企业在销售产品货款的回收以及采购零部件货款的支付方面,都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

因此对日资企业而言,怎样稳定地筹措人民币作为流动资金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并且,受到在中国国内销售业务扩大的影响,对销售方以应收帐款的形式授信的情况逐渐增加。

另外为了推进产品销售,向顾客提供贷款的需求也逐步出现,特别是汽车贷款在销售汽车方面开始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握购买方的中资企业以及个人顾客的信用状况,强化信用风险管理也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另一方面,从日资银行来看,由于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当中,向在中国经营的日资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占着最重要的位置,所以如何开展人民币业务以便满足上述所说的中国日资企业的资金需求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另外,关于包括日资银行在内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业务,按照中国加入WTO时(2001年12月)的承诺,于2006年年底取消了有关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顾客限制。

对日资银行而言,利用这些措施,为加强在中国的业务基础制定适宜的在华发展战略,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随着在中国业务的不断扩大,对日资企业以及日资银行双方而言,与所谓“人民币相关的金融世界”的关系日益加深,而如何对待由此派生出来的诸多问题越发重要。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范文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范文

《日中企业管理的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的企业管理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两国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国的企业在管理模式、战略布局、人力资源等方面均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对中日企业管理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两者之间的异同,为企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比1.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以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团队精神为核心。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员工忠诚度高,企业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此外,日本企业强调现场管理和流程优化,追求精细化管理,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则更注重市场导向、灵活应变和快速发展。

企业通常采用项目制或事业部制,鼓励员工创新和创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此外,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及激励机制的建立。

三、战略布局的对比1. 日本企业战略布局日本企业通常采用稳健的经营策略,注重市场调研和客户需求分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2. 中国企业战略布局中国企业则更注重市场规模和增长速度,以快速扩张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企业通常采用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影响力。

此外,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对比1.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日本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和晋升机会。

此外,日本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2.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加注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人才的引进。

企业通过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路径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此外,中国企业还注重员工的绩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日本商社产融结合模式对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借鉴

日本商社产融结合模式对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借鉴

日本商社产融结合模式对中国国有企业发展借鉴作者:章晓钟来源:《经营者》2015年第04期摘要国有企业作为我国整个经济整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其发展对我国经济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本文对日本商社产融结合模式的内容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分析了日本商社产融结合模式所具有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有企业的现实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借鉴措施。

关键词日本商社产融结合中国国企发展借鉴日本商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整个日本经济的重建和后续的飞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而在整个日本商社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完善的产融结合模式是整个日本商社留下的宝贵财富。

研究这种不断演化的商业模式,去除其中不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内容,借鉴吸收有益于我国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内容,是极其必要的。

一、日本商社产融结合实践概述产融结合作为一种不断完善的企业发展模式,长久以来得到了国内外众多企业集团的认可。

在对这一模式的认识上,国内外都有着比较统一的意见。

(1)产融结合的界定。

对于产融结合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需要从三个方面出发:其一,就是产融结合的主体。

所谓产指的是产业资本,即实体企业等非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与实体资本。

所谓融指的是金融资本,即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与虚拟资本。

其二,就是产融结合的方式。

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产业资本将所属的资本转入金融机构下;另一种就是金融资本通过人事、参控股等方式来有意识地对产业进行管控。

其三,是产融结合的目标。

[1]产融结合最根本的要求和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共同资本的增值。

产业与金融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终实现二者的高效组合与优势互补。

(2)产融结合模式的主要类型。

对于产融结合来说,不同的划分依据,就会形成不同的划分类型。

依据产融结合所处的市场环境和产融结合的主要推动力量,可以将产融结合模式划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其一是市场主导型,欧美国家大多是以市场经济和自由主义为引导来推动整个产融结合的发展。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在中日文化差异的条件下,如何协调好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冲突,考验着当前涉及到中日跨国贸易的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

对于中日之间企业管理的实际状况而言,应该正视自身发展的实际,并且客观地面对当前中日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差异,调整自身的管理模式,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标签:中日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冲突当前,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商业往来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在中国设立自己的分公司。

而在华的日资企业的增加,也必然有着很多的中国员工服务其中,这也是在中日文化差异的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状况。

当前的中日企业之间的管理协调上,应该更进一步的探索有益的即是在当前的状况下,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中日双方的历史文化等因素都多少对其产生影响。

因此,在中日文化差异的条件下,如何协调好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冲突,考验着当前涉及到中日跨国贸易企业的发展空间问题。

在当前的管理过程当中,中日跨国企业应该正视中日文化差异,并且更进一步地协调中日文化差异条件下的企业管理,推动企业不断深化发展。

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往来会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索有益于推动中日两国的商贸经济往来逐渐密切,促进商贸经济往来模式的不断优化。

一、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文化实际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必然出现的抽象产物,不同的区域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不同,也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在于很大程度上将会对人员和企业之间的往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内进行商业经营,也必然会面对这样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冲突。

因此,跨文化的管理成为当前跨国企业经常运用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跨文化管理的模式,能够促进文化的融合和成功的进行运营,利用跨文化的优势将不同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冲突进行协调,以此更好地进行跨国运营。

不同的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有其文化上的差异,而不同的差异实际上都应该被尊重。

在这种文化差异的条件下,对于企业的管理应该更进一步地进行协调和发展。

中日会计对比分析

中日会计对比分析

中日会计对比分析会计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日两国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日会计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制度:中日两国的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区别。

中国采用的是规则型会计制度,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并在不同行业颁布了相应的具体实施规定。

而日本采用的是制度型会计制度,依据《会计法》,具体实施规定由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

2.会计处理方法:中日会计处理方法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资产、负债和损益项目上。

中日在固定资产的计价方法上存在区别,中国采用成本法,即将资产成本分配到其使用寿命期间;而日本则采用重新估价法,即按市场价值重新计价。

中国会计把利息、罚金和损益类项目单列,日本会计则将其计入其他收益和其他损益。

3.财务报表:中日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区别。

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分为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日本企业的财务报表则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

日本的财务报表还有附注,在附注中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财务信息。

4.审计要求:中日两国对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也存在差异。

中国企业在审计方面更加注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师要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准则进行审计。

而日本企业在审计方面更注重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和可理解性,审计师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充分解释和说明。

中日会计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两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会计制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而日本采用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会计制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尽管存在差异,中日会计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两国都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同时都要求依法纳税和遵守相关会计准则。

中日会计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会计制度、会计处理方法、财务报表和审计要求等方面。

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两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了解中日会计的差异有助于中日企业在跨国经营和合作中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财务报表和会计信息,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中日企业差别如此之大

中日企业差别如此之大

中日企业差别如此之大1. 背景介绍中日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两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然而,尽管中日企业在某些领域具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两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本文将从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管理风格和商业策略等方面探讨中日企业差别的原因和影响。

2. 企业文化差异2.1 背景与特点中日企业文化在传统、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华文化注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念的传承,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

而日本文化则注重秩序、细节和谦逊等方面,强调个人责任和长期稳定。

2.2 影响因素企业文化与国家文化有密切联系,中日两国的不同文化背景直接影响了企业文化的形成。

此外,历史、教育体制、价值观念等因素也对企业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2.3 效果及实践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中日企业在管理风格、决策方式、员工关系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

中企一般倾向于集体主义、长期关系和稳定性;而日企则更加注重细节、个人责任和短期目标。

不同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战略、市场策略和营销方式等产生了影响。

3. 组织结构比较3.1 中企组织结构中企一般采用层级化的组织结构,由于家族企业的多样性,兼顾关系型和层级型结构。

决策权通常由企业家或家族成员拥有,而下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可能受到限制。

3.2 日企组织结构日企倾向于采用水平化的组织结构,追求平等和团队协作。

员工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策权,公司更加注重将员工的个人能力和主观意愿充分发挥。

3.3 影响和反响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中日企业在效率、灵活性和创新等方面的差异。

中企的组织结构可以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但对于团队合作有一定的约束;而日企的组织结构鼓励员工的创新和自主性,但在决策方面可能较为缓慢。

4. 管理风格对比4.1 中企管理风格中企的管理风格注重权威与稳定,管理者通常是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或企业家。

决策往往集中在高层,员工往往按照上级的指示执行。

中企也注重员工关系和稳定性,倾向于长期雇佣和内部晋升。

浅析日本公司治理结构

浅析日本公司治理结构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浅析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权力与责任在各公司机构之中分配状况的安排,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公司的权力是如何划分的;这些权力如何在公司的各机构中分配。

其目的在于明确地确定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

按投资者行使权力的不同,公司治理结构在模式上可分为外部操纵模式和内部操纵模式两种。

外部操纵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以美、英两国为代表,又名英美法系型公司治理结构〔也有人称之为新古典式公司治理模型〕。

这种模式的要紧特点,是公司股权对比分散,持股人对公司的直截了当操纵和治理的能力极为有限,但在资本市场兴盛股票流淌性好的情况下,大多数股东可通过市场交易即借助股票市场来形成对公司行为的约束和对代理人的选择。

内部操纵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德国、日本两国为代表,又名大陆法系型公司治理结构。

这种模式的要紧特点,是公司股权较为集中,尤其是存在公司之间相互持股和银行对公司大比例持股的现象,对股票市场的依靠性较小。

本文通过对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寻出日本公司治理结构中值得我国借鉴的方面,以为我国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提供依据。

一、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开展、形成与特点〔一〕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1.战前单边治理模式 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进进近代资本主义社会,随后走上工业化道路。

当代日本公司治理模式脱胎于其前身——财阀集团或家族企业集团。

日本企业最初也以业主制和合伙制为主,工业化改变了企业制度和企业惯例。

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出现了一些非正式的股份公司,1893年的一般公司法和六年后生效的商法促进了日本股份公司开展。

进进20世纪,所谓财阀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开始在日本兴起,公司合并也大量出现,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里,日本财阀在经济中发扬了强有力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往常,日本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典型的“资本雇佣劳动〞式单边治理模式,资本所有者拥有全部的公司所有权。

经理人员和一般职员一样,为了寻求更高的薪金和更好的时机而频繁地从一家公司转到另一家公司,他们通常按照契约规定进行工作。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问题的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问题的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问题的分析摘要:虽然是隔海相望的邻国,但是我国与日本的文化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之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日两国的协作日益加深,为继续深化两国企业的多领域合作,学习和了解日本文化,思考中日文化和谐共存的方式,减少文化差异下的企业管理冲突变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企业管理;文化冲突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跨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随着2001年加入WTO,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落地在中国投资生产。

其中,日本企业参与投资是相当积极的。

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东亚文化圈,至今两国已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两国的政府官方交流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期,日本使者就曾出使过我国,并被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唐宋时期,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高潮,唐朝建立后的两百多年间,日本共有12次官方正式的使臣来访中国记录,每次少则250人,多则600多人。

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正常邦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合作达到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两国交流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境内日资企业已经达到11000家以上,雇用的中国员工超过100万。

然而,由于复杂的政治历史背景和客观存在的中日文化差异,双边关系不可避免地发生诸多摩擦,严重阻碍了两国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这里,我们就日资企业在华因中日文化差异产生的企业管理冲突做一个浅析。

一、中日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文化是一个相同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共同的心理认知”,其背后是相同的教育理念和相同的生活经验日积月累而成。

因此,由于不同地域之间的教育理念、生活经验等因素不同,在这样大条件下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必会出现文化上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成为跨国企业员工的沟通问题,因此跨国企业管理冲突时有发生。

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特点及中国的对策分析

日本对华投资的动机、特点及中国的对策分析
19 1
地 域 集 聚 现 象 ,绝 大 多 数 都 集 聚 在 我 国 东 部 沿 海 等 大 城 市 地 区。而分布在东部沿 海地区的 日本在华 投资 , 又主要选择集 聚 到 北 京 、 津 、 连 、 岛 等 环 渤 海 城 市 、 南 地 区 及 长 三 角 的 天 大 青 华 上海 等 大 城 市 。 20 - 20 0 0- 0 9年 , 三 角地 区 占整 个 日本 在 华 投 - 长 资 的 6 %以上 , 了 日本 在 华 投 资 的首 选 地 区 。 中 , 海 和 江 0 成 其 上 苏是 全国吸引 日资企业投 资最多 的两个 地区 。于此 同时 , 尽管 国家 出 台 大 量 政 策 吸 引外 资 到 中西 部 投 资 , 日资 在 中西 部 地 区 的 投 资 却 近 一 步 减 少 。 2 0--0 9年 西 部 新 建 日资 企 业 仅 为 0 0 20 2 O世纪 9 0年代所建 的 7 %。 0 ( ) 资化 的 股权 特 点 四 独 19 年 以前 , 91 以独 资方 式进入 的 1资企业 为少数 , 所建 3 其 企 业 仅 占在 华 企 业 总 数 的 3 %左 右 。 然 而 ,0 0年 以 后 , 华 0 20 在 建 立 的 日资 企 业 中 , 7%为 独 资 企 业 , 股 权 的 独 资 化 趋 势 有 0 即 明显 。日资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实 现独 资化 : 第一 : 对于新增的直
【 稿 日期 1 0 0 0 —2 收 1— 5 6 2 【 作者 简介 】庞娟( 9 9 )女 , 1 7 一 , 陕西咸 阳人 , 兰州理S 大学经 济管理 学院讲师 , 究方 向: - 研 技术创新 管理 ; 孙金 岭( 9 8 ) 男 , 南平顶 山人 , 17一 , 河

中日会计对比分析

中日会计对比分析

中日会计对比分析会计对比分析是一个常用的会计方法,可以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企业的财务情况。

本文将对比分析中日两国的会计体系及其差异进行分析。

一、会计体系的差异中日两国在会计体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体系是由国务院财政部组织编制的企业会计准则,其基本的会计原则是“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企业的财务信息被认为与企业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而日本的会计体系是由财务会计业务委员会制定的。

由于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企业的会计体系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其会计原则是“真实性、公平性、透明性、连续性”。

1. 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一份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的财务报表。

在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项目较为明细,而负债项目相对较简单。

然而在日本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项目的分类较为细致,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企业的流动资产情况。

同时,日本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还包含了展开后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些扩展报表可以为公司提供更多的信息。

2. 利润表三、会计估价方法的差异中日两国在会计估价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按照成本原则来计价的,即企业的所有资产和负债都是按照成本计算的。

而日本的会计准则则强调公允价值估价法,即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市场价格进行计算,并反映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上。

四、财务报表披露的差异1. 披露方式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披露方式主要是以公告的形式在公司网站、报纸等媒体上进行披露。

而日本企业则对财务报表的披露方式更加严格,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向当局申报,并挂在公司的门面上。

2. 披露内容中国企业的财务报表披露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披露的内容只是基本财务数据和主要负责人的报告。

而日本企业的财务报表披露内容更加具体,在财务报表中会详细披露企业的财务分析和业绩分析,还会在财务报表前加上董事长、总经理等高管的致辞,进一步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公众利益。

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

中日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1. 比较中日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决策层次中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层次有较大的差异。

在中国,企业管理呈现较为集中的态势,一般由董事长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决策;而日本的企业管理则更加倾向于分散,采用鸟瞰式的管理方式,使得公司高层更注重细节,在业务具体决策上更容易得到低层员工的意见。

这意味着,在日本企业中,公司高层往往比中国企业的高层更具备细节洞察力,更能够理解员工的实际运营情况,而中国企业的高层则往往会优先考虑企业的整体利益并制定决策。

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中日企业同样也存在明显不同。

中国企业的管理结构一般为单一的领导机构,权力中心集中在一个人或一组人手中,部门间职责不够明晰。

然而,在日本企业中,公司成员彼此之间存在一些紧密的关系,例如所属部门、上下级和管理和员工之间的纽带等。

这些关系在日本企业中被视为重要的资源,这种关系网络构成了企业加强沟通,提高组织效率和增加产品竞争力的基础。

在日本企业中,这种关系网络与企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等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每个员工都会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日企业在组织结构和决策层次方面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对于毕业导师而言,在不同的企业中应该了解各自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决策制定方式,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同时,以致富思路启迪和对于管理的理解来指导和培养学生,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场。

2. 比较中日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发展体系中日企业的员工培训和发展体系也有一些本质不同。

在中国的企业中,培训更多的集中于传授最基本的技能和职业素养。

这一点在大多数企业工作中都会做到,这样的培训模式更多的是达到公司的基本目标,一些公司可能更着重于增加销售额或客户满意度等等。

但在日本企业中,培训更多地强调开发员工的技能,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用于提高公司和员工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日本企业也相对注重员工的发展和升职,通过激励机制和内部竞争机制,将员工发展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外资企业对比国内企业

外资企业对比国内企业

外资企业对比国内企业
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
一、所有权结构不同
外资企业通常是由外国公司或个人持有大部分股份,而国内企业通常由国内股东持有大部分股份。

这意味着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更加国际化和分散化,而国内企业则更加本土化和集中化。

二、管理体系不同
外资企业通常采用国际化的管理体系,包括更加严格的规章制度、高效的执行力和强调绩效的文化。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管理体系更加灵活且注重人情味,可能更加依赖于个人的关系和技能。

三、技术和创新水平不同
由于外资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技术和创新资源,因此它们在这些领域上的实力可能更加强大。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才能赶上外资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水平。

四、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不同
由于外资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因此它们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份额和更高的品牌知名度。

相比之下,大多数国内企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品牌知名度。

综上所述,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在所有权结构、管理体系、技术和创新水平、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些差异可能影响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和竞争力。

上海日资企业分析报告

上海日资企业分析报告

上海日资企业分析报告1. 引言上海市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都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日本投资者。

本报告旨在对上海日资企业进行分析,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为潜在投资者提供参考。

2. 上海日资企业的发展概况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上海日资企业逐渐崛起。

随着中日关系的改善和中国市场的开放,更多的日本企业开始涉足上海,通过投资和合资的方式参与中国市场竞争。

上海日资企业在汽车制造、电子技术、金融服务等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丰田、本田、索尼等知名日本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或是合资企业。

这些企业利用本身在研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受到了广大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3. 上海日资企业的优势3.1 技术和管理经验优势日本企业在技术研发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这是它们在中国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日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它们还通过积极培训本地员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3.2 品质和服务优势日本企业注重品质和服务,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上海日资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3.3 外资背景优势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资金。

上海日资企业作为外国企业,可以通过利用国际资金和资源,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支持。

此外,日本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也为上海日资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拓展空间。

4. 上海日资企业面临的挑战4.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上海成为了众多国际企业的首选之地。

上海日资企业面临着来自韩国、美国等其他外国企业的竞争压力。

它们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以保持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2 人才和管理困境上海日资企业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需求很高。

然而,由于上海市场的竞争激烈,人才市场也相应紧张。

上海日资企业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

日本投资环境及中国企业进入策略分析

日本投资环境及中国企业进入策略分析
( 四) 良好 的商务环境
因素分析
( 一) 相近 的 地 缘 文 化
资产 , 加 上每年近 1 . 4万亿 美元 的
二战之 后 ,日本政局稳 定 , 走
日本潜在 的市场消 费能力 上 了和平 发 展 的道路 ,并逐渐 建 日本 地处亚 洲大陆东 部 , 东 临 退 休金 , 太平洋, 西 隔东 海 、 黄海 、 朝 鲜 海 是 中 国企业 投 资 日本 的有 利 因素 立起 完 备 的法律 制度 。特 别 是在 日本 强大 的对外 经贸 2 0 世纪 9 0 年 代 以后 , 日本推进 了 峡、 日本 海 , 与 中 国 隔海 相 望 , 九 之 一 。此 外 , 州 长 崎 与 中 国 上 海 市 距 离 仅 有 关 系 也将 为 投 资企 业带 来广 阔的 会 计 准则 以及 相 关法 律制 度 的 国 3 际化 ; 2 0 0 5 年 制定 了新 的公司法 , 4 6 0海 里 。中 日两 国 同在 亚 洲 东 海 外 市场空 间, 日本 己先后 与 1
投 资是 从 2 O世 纪 9 O年代 发 生泡
根 据 日本 总务 省统 计 局 的统 了刺激 经济增长 , 日本政府采取 了

沫危机之 后才逐 渐增加 的 , 随着外 计 , 截至 2 0 1 3年 1月, 日本 的人 口
国投资企 业 的数 量不断增 加 , 以及 总 数 为 1 2 7 4 5万 人 ,
『 硬 羹 一 _ _ - — — — — — — — — — — — — — — J 匕 嗣 E
凰鳕
■ 王
岩 长春 大学

鹤 长春 工业大 学
0 0 8年受 美 统计数据显 示, 2 0 0 1 年 中国对 是 中 国企业 在 对 日投 资 中应 充分 了 比较平 稳 的增长 。2

日本财团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日本财团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序言财团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而产生的。

特别是20世纪90年对以来,以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的合并屡创记录,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财团在规模和竞争力上比以前更加强大,财团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二战前,日本财阀以家族为核心在政府的扶植下,逐渐发展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而战后,财团的重新组合,对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我国这样的经济转型国家,有必要对财团现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分析,通过对日本财团的研究,可以了解日本财团的企业发展模式与特征,有助于我国发展财团型经济,探索我国集团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道路。

我国学术界对财团的研究很少见,认识也比较模糊,缺乏专门的研究。

我国的大多数的学者仍然停留在日本“失去的十年”①,只看到了日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低增长,而没有注重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②。

在日本GDP 低迷的2000年,日本人均国民收入却排名世界第一。

到2002年,日本的海外存资产约合16277亿美元。

中国产业要升级,将来可能面临的最大对手就是韩国、日本,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他们是怎样做大做强的,是如何拓展海外市场的。

①指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引起的日本经济增长低迷②G N P等于G D 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国外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日本财团体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一、日本财团的发展历史及特点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尤其是经历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现在,全球的产业链又进入新一轮的整合。

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大公司与大公司的强强联合。

作为中国企业,如何能够在进行海外收购,拓展海外市场时,减少失败,日本企业的套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一)关于日本财团的定义关于日本财团,不同的学者对其的理解不一致。

虽然日本财团这一经济现象已经出现长一段时间但目前还没有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关于日本财团的定义。

《世界经济百科全书》对日本财团的定义为:“战前称财阀,是对在同一金融寡头控制下,结合同族,近亲而形成的金融资本集团的通称。

中日公司法股份转让制度及其比较

中日公司法股份转让制度及其比较

中日公司法股份转让制度及其比较党悦【摘要】股份转让作为通过股东让渡其股份给他人进而实现公司产权流动重组、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在同为2005年最新修订的我国公司法与日本公司法中对股份转让制度的规定却体现着不同的立法考量。

在世界公司法逐渐向任意性规范转变的趋势下,我国公司法改革应逐步确立科学的公司分类制度,确立公司章程自治的立法精神,借鉴日本公司法完善我国优先购买权与股份回购等制度的构建,以期为未来建立立法逻辑术语严谨、操作规范具体、适合本土环境的中国公司法提供些许帮助。

【期刊名称】《管理工程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8页(P9-16)【关键词】股份转让制度;中日公司法;优先购买权;股份回购【作者】党悦【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48一、股份转让制度概述股份转让一般是指公司股东将其所持有的该公司股份的全部或部分转让给他人的法律行为。

全部转让的,受让人代替转让人成为公司股东;部分转让的,受让人就已受让的部分享有股东权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股份转让对企业募集资本、优化资源配置、灵活市场交易、产权流动重组都有着重要意义。

为明确本文所讨论的中日公司法中股份转让的内涵和外延,先对以下问题进行阐明。

(一)中日两国公司法股份转让的立法背景1938年日本吸收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的立法精神和相关制度,制定了以适应中小企业发展为目标的《有限公司法》。

二战后以公司管理运营机构的美国化和企业金融合理化为中心进一步改革,逐渐形成糅合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公司法特点的公司法律制度,于2005年7月正式公布了日本第一部完整统一的公司法典。

该法典中取消了原有的有限责任公司,统一合并入股份有限公司,并将股份有限公司分为“公开公司”与“非公开公司”两种类型。

根据日本《公司法》第二条定义规定,公开公司即“章程没有规定有关通过转让取得其发行的全部或部分股份需要股份公司承认之意的股份公司”,与之对应,非公开公司即发行的所有股份均有转让限制的股份转让限制公司,这一分类正是基于股份转让限制上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流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成效。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下,合资企业明显增多,特别是入世之后这种状况尤为明显。

我的家乡青岛市城阳区,从地理位置来看有对外交流的诸多优势。

城阳属于十几年前从崂山区分离出来的新区,各项发展都居于全市前列。

城阳区的流亭机场开通与韩国的直航,只需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与日本的交流也很多。

城阳区内超过半数的外来人员是日韩籍,日本独资或参股控股企业不在少数,有的学校为了照顾外籍人士的子女特设了日韩班单独授课。

前段时间的钓鱼岛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都密切关注这一事件。

爱国是好事,但是不理性的爱国只会造成更大的困扰。

九一八事件纪念日当天,烟台几乎所有的日企都停业暂休,不少人甚至烧砸抢夺,造成极大的损失甚至扰乱了社会治安。

这种所谓的爱国最终在世界的新闻媒体中变成了舆论攻击中国的有力武器。

而日本,虽然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但是在华日企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国人,损失通过层层转嫁,最终是由那些日企中的华人员工承担。

日资企业参股或控股中国企业并不是一件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利大于弊。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日资企业参股或控股的中国企业并非是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国企,这也就大大减少了因为日本经济动荡给我国带来的冲击。

作为中小企业甚至是大型企业,如果有外来资金强有力的注入,自然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对来说,日资注入会比中国本土企业参股更有优势。

日本比较大的财团都是家族式的企业,旗下各种企业互相合作,这种抱团式的做法是他们的资金实力强大。

若是参股中国企业,那么中国企业获得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资金,还有技术以及各个生产链条的扶持,这种扶持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再者,日企参股或者控股,会将他们的管理模式带入中国企业中。

日本人对待工作可谓是一丝不苟,那股严谨几乎和德国人媲美,中国企业如果能够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运行,那么食品安全事件,豆腐渣工程等问题几乎会从企业根源杜绝。

当然前提是,中国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是领导阶层严格遵守这些标准。

我们小时候都曾经吃过华丰的三鲜伊面,曾经占据我们童年的方便面不知曾什么时候开始就被康师傅给取代。

我曾经有查过相关资料,九十年代初,印尼的金光公司购得华丰大多数股成为其新东家,也就是说华丰也成为一家外资控股的企业。

金光公司收购华丰后并没有使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各种企业发展的错误理念使华丰集团严重亏损,至今未有起色。

金光公司投资的失败在于公司决策者不了解中国国内产业需求,没有准确分析中国本土的投资环境,错误的沿用印尼国内的管理模式,最终导致华丰的没落。

反观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日本三洋食品株式会社控股33.18%,康师傅控股公司日资占比41.6%,康师傅饮品控股日资占比51.6%(百度)}。

康师傅方便面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日资的极大
帮助,日籍华裔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使日本的方便面在名气上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各种宣传手段和制作方式也遥遥领先。

被日资参股的康师傅灵活多变的选择市场需求,从本土需求出发选择发展点,这与日本与中国互为邻邦对彼此环境熟悉程度远高于印尼金光有关。

虽然将两家企业对比会有偶然性,不能代表大多数日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状况,但是至少我们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当然,日资企业参股或者控股中国企业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相对来说,外资的流入也代表着利润的流出。

利润分配比例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有许多贸易争端出现。

对日企来说,参股控股中国企业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利用我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全身而退。

钓鱼岛事件中的味千拉面反日高潮时就打出香港企业的标符,称味千拉面是香港企业。

日本参股的企业就可以暂时退居幕后,等事态平息之后继续参与公司发展决策。

一定程度上,香港企业参股的味千拉面就相当于一个傀儡,为日企挡住反日风潮。

当然,日资企业参股或者控股中国企业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相对来说,外资的流入也代表着利润的流出。

利润分配比例的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有许多贸易争端出现。

日本国土面积其实不小,但是可用资源太少,因此海外投资扩张,或者更直接的说是殖民扩张必不可少。

日本大中型企业在全球各地都建有分厂,利用当地廉价资源或者是破坏了当地环境后发展自己的经济。

在中国许多重污染企业比如造纸厂等等都是日企,虽然大部分日
企都建立了相应的排污处理机制,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的环境构成危害。

但是在这里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果这些重污染企业是中国本土企业,那么他们造成的危害是不是更大。

至少在我看到或者是从媒体上得知的一些数据来看,中国企业的环境意识远远落后于日企,他们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环境不可修复的伤害之上。

从这一点来看,日企在中国投资设厂或者是参股控股,都是一种可悲的好处。

资金的流入,资源的损耗,环境的不可逆转性破坏,这些都是我国在对外开放格局中所要经历的事。

如果一个国家处在发展中,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那么外资的控股或者参股从长远来看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消耗的大量能源与人力,最后核心技术还是被别的国家垄断,我们得到的只是体力劳动力和资源所拉动的经济,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所以对于日企的参股或者是控股,我们应该理性的对待。

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得到暂时的帮助,这种帮助的益处可能是十分显著的,但是我们不可能一直这样依靠外来援助。

当我们能够自发展时,就该做到“壮士扼腕”,暂时的疼痛可以换来民族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都应当清楚这点。

只是这种做法,并不符合国人安逸得过且过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一直不敢对经济发展有大动作,因为担心会失去现在看似安逸的经济投资环境,而刻意忽视了我们的经济长堤下早已暗流涌动,一触即发的暗潮再加上几乎毁于蚁穴的长堤,我们的经济究竟能撑多
久。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实乃同仁。

文商111—2 于越
客观分析日资企业参股或控股中国企业
文商111—2 于越
学号:2011905072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