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

合集下载

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角力

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角力

括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鞑靼族、东干族、蒙古族。

苏联解体导致原本同属于苏联的中亚五国之间,复杂的政治问题、族群对立、社会分裂、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也发展凸显出来,敏感的民族感情和现实问题交织,致使矛盾激化,甚至兵戎相见。

一件与土地、水资源、施工建设等有关的小事最后可能升级为交火事件,伤亡数人、数十人并不断积累,埋下酿成更大冲突的仇恨种子。

在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境冲突就高达155起。

2021年5月初,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两国边防军又一次激烈交火,导致共1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2022年1月27日晚,吉、塔两国边防军人发生冲突,造成共17人受伤,1人死亡。

当事军方次日就冲突举行谈判后达成停火协议。

可是,同年9、10月,吉、塔两国边防部队再次发生空前军事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域外势力渗透中亚,导致地区局势更加复杂。

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结束延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

这成为对中亚地区产生前所未有影响的重大事件。

塔利班在阿富汗卷土重来,与其相邻的中亚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都被动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务。

由于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政府的副总统萨利赫是塔吉克族,在塔利班重新执政后,萨利赫率阿富汗塔吉克族人坚持抵抗,最后因抵抗失败退入塔吉克境内。

还有一些前阿富汗政府军部队集体逃往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等邻国,导致与相关国家产生纠纷。

另外,域外大国对地区国家施加的影响,也导致地区国家的骚乱和局势动荡。

如2005年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导致中亚五国曾经都是苏联的加盟国中亚五国在边界划分上争议不断292024.03军事文摘中亚地区反恐形势严峻“C5+1”领导人峰会。

在其发布的哈萨克斯坦骚乱之后,同年6月20美国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试图增加影响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数学09-1 班:麦麦提艾力祖农20090101029麦尔旦吾斯曼20090101027巴图尔艾撒20090101013苏联解体后,中亚一直是中国所关注的重点地区。

中国之所以如此关注中亚地区,首先由地缘政治决定的,因为中亚地区是中国的近邻。

无论出于本能的想要了解邻居的动机,还是受到中国整个外交战略的支配,中国都一直将中亚视为必须加以关注的地区。

在中亚地区,中国尤其关注哈萨克斯坦,十分重视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关系。

中国与中亚各国发展关系,谋求实现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战略利益,谋求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谋求实现世界多极化和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与中亚各国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利益关系,这尤其表现在政治、经济领域和安全方面。

一、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战略(一)对中亚地区的基本政策90 年代中期,针对中亚地区中国政府制定了明确的外交政策和构想,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第二,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第三,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不干涉别国的内政;第四,尊重独立主权,促进地区稳定。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基本政策,是从战略的高度规划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带有宏观的性质。

从中国的这些政策中可以看出,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是中国和平共处总的外交政策的体现。

仔细分析中国对中亚国家的政策,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中国政府将良好的邻居关系作为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和底色;第二,中国政府将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这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关系带有明显的经济外交的色彩;第三,中国政府不准备以意识形态来干扰中亚国家的关系,中国政府也不准备向中亚国家灌输自己的模式;第四,中国政府反对其他国家干涉中亚国家的内政,反对世界大国对中亚地区的操纵,表明中国政府下决心维护中亚地区的稳定。

当然,中国政府所阐述的对中亚国家的基本政策带有典型的"守拙"色彩,不过分张扬自己,不过分表现出自己对中亚国家的利益需求。

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

冷战后美国的中亚战略——兼论其对中国的影响摘要: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战略位置,再次成为大国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战场。

本文所述的中亚是一个地缘概念,一般指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与土库曼斯坦。

随着冷战的终结,美国在中亚战略利益凸现,在此基础上美国中亚战略经历变迁,并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中国外交面临选择。

关键词:中亚战略美国中国一、冷战后的中亚地缘政治中亚地处亚欧大陆的结合部,第二亚欧大陆桥贯穿其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同时也是贯穿南北海洋的桥梁。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大国关注的焦点。

从历史上看,这里是民族迁徙和征战的走廊,亚述王国、波斯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匈奴帝国、汉朝、唐朝、突厥帝国、阿拉伯帝国和蒙古帝国都在中亚地区留下了征战的足迹。

这里相继出现了许多国家,这种历史与地理状况使中亚地区一直是多民族文化的汇合之地,体现出欧洲文明、地中海文明、东南亚文明和东方文明的交汇、交融与冲突点,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方与西方”的战略结合部。

1独特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土地面积极其特殊的缓冲作用,承载着中亚现实的和潜在的地缘政治价值。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在推动中亚和欧亚经贸往来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正是由于中亚所处的特定的地理位置,又使其成为历代征服者的必经之路。

频繁的战乱和民族迁徙造成了中亚地区各种文明、宗教和种族间的碰撞和冲突不断,无法形成强大统一的民族国家,却处于周围强权势力的交替控制之下。

直到19世纪60~80年代,沙俄通过一系列领土扩张和兼并,最后将中亚彻底并入俄罗斯帝国。

在俄罗斯帝国和原苏联统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亚地区基本上与世隔绝。

苏联解体后,由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处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战略位置,中亚地区再次成为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战场。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临近阿富汗的中亚地区不1杨恕:转型的中亚和中国[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30-231.可避免地成为国际战略界关注的焦点。

亚洲政治格局:透视亚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亚洲政治格局:透视亚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02
亚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分析
亚洲国家间的政治互动及其影响
亚洲国家间政治互动的影响
• 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政治互动有助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促进友好合作。 • 推动地区合作与发展:政治互动为地区合作与发展提供了平台,推动政治格局的稳定。 • 影响国际政治格局:亚洲国家间的政治互动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如中日在东亚地区的影 响力等。
亚洲政治格局的未来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亚洲政治格局的应对策略
• 加强国内政治建设:国家应加强国内政治建设,提高自身政治竞争力。 • 深化地区合作:国家应深化地区合作,化解政治竞争,促进地区政治格局的稳定。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亚洲政治格局的未来挑战
• 地缘政治风险:亚洲地区存在地缘政治风险,如南海争端、朝鲜半岛核问题等。 • 外部势力干预:外部势力可能对亚洲政治格局产生影响,如美国对亚洲地区的政策等。 • 国内政治风险:亚洲国家内部存在政治风险,如政治不稳定、政治腐败等。
亚洲政治格局:透视亚洲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亚洲政治格局的历史演变
古代亚洲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其特点
古代亚洲政治格局的形成
•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开始,中国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 古代印度的封建制度: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封建制度,各邦国之间相互独立,政治格 局较为分散。 • 古代日本的幕府制度:日本在公元7世纪开始实行幕府制度,政治权力集中在武士阶级手中, 国家呈现出分裂的状态。
• 加强国内政治建设:国家通过加强国内政治建设,提高自身政治竞争力。 • 深化地区合作:国家通过深化地区合作,化解政治竞争,促进地区政治格局的稳定。 •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

中国与东亚地缘政治的定位和战略中国的地缘战略是绕不开东亚的,因为东亚是中国的邻居之一,也是全球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

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受到了东亚地缘政治的影响。

因此,中国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定位和战略,以确保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

第一章: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人口国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拥有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东亚地区的领导力量之一,其国内发展、外交政策和向其他国家提供的援助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着影响。

在东亚地区,中国是一个大国。

它与日本、韩国、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存在外交纠纷和安全威胁。

同时,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其与美国、俄罗斯等大国的关系也对东亚地缘政治产生着影响。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

虽然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存在着传统的历史和文化联系,但是在某些领域中也存在着独立的、互不相信的态度。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政策和对全球议程的立场也在发生变化。

第二章:中国的东亚地缘台阶中国作为一个文明悠久且经济强盛的国家,其应对东亚地缘政治的策略和行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下面探讨一下中国国内政治和外交政策对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和地位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国内政治的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实现了持续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这些进步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为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提供了持续的支持。

然而,中国的国内政治发生变化可能会对中国的定位和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角色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一些矛盾可能可能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之间产生,从而威胁中国的外交关系。

(二)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对其在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地位产生了影响。

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常对区域内的紧张局势和其他国家的安全造成影响。

近年来,中国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这也对周边和其他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构成了挑战。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

地缘政治理论演变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地缘战略的思考作者:李红梅来源:《国际展望》2017年第06期【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的崛起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加强对地缘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制定合适的地缘战略,对中国而言越来越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传统地缘政治理论主要从权力视角、空间结构主义视角、冲突视角和绝对主义视角来解读国际关系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又衍生出地缘经济学、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网权论、天权论等,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权力内涵的多元化,非地理空间重要性的凸显,对传统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地缘政治理论本身具有西方话语色彩,理论发展的目的均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特别是与国家地缘战略的制定紧密相关。

因此,结合中国自身国情和国家利益,我们需要合理吸收有关地缘政治理论的内涵,在发展中国地缘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谋划中国的地缘战略,明确地缘战略目标,动态评估战略环境,综合运用多种战略手段,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的系统性提升。

【关键词】地缘政治地缘政治理论中国地缘战略【作者简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分中心博士研究生【中图分类号】 K901.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568-(2017)06-0095-18【DOI编号】 10.13851/ki.gjzw.201706006历史上,地缘政治理论与大国的地缘战略密切相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国地缘战略的制定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以地理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地缘政治理论尽管面临解释力不足的难题,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地缘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价值和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国家利益的外溢呈加速态势,而当今国际权力格局则处在转型之中,因此中国应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地缘战略。

地缘战略的制定深受地缘政治理论的影响,西方地缘政治理论带有明显的扩张主义色彩和争霸逻辑,不符合中国寻求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因此地缘政治理论在中国曾一度遭到诟病和排斥。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与地缘政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所进行的一场艰苦卓越的战斗。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国际舞台上提升了中国的地位并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二战的爆发有关二战的爆发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在这场战争之前,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国力相对较弱。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迫使中国人民站在了保卫国家的前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中国以顽强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姿态,展现了自己战胜强敌的决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敬佩和支持。

二、中国的抗战动员彰显国力中国抗日战争动员了全国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自强意识。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和社会动员,有效地动员了人力、物资和财力,支持了长期战斗。

此举不仅让国内形成了强大的抗战合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国家实力,提升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国际地位。

三、中国抗战对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对地缘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人民的抗战行为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另一方面,中国抗战期间与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国家的紧密合作,促进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中国成为二战战争的重要参与国之一,为世界新秩序的塑造做出了积极努力。

四、中国抗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中国抗战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内格局,也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在抗战中表现出的勇气和顽强意志使其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

这为中国争取国际支持、争取国际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

抗战胜利后,中国在战争中所取得的成就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中国抗战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战后,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

中国在中亚的战略摘要:中亚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而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地区。

作为中国的合作伙伴,从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角度考虑,与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利益关系,并且是中国实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

当今,在中国飞跃式地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中亚缩小差距并带动其共同发展也是不可小觑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中亚;共同发展;利益一、中亚的战略价值中亚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的政治、贸易、经济、军事、宗教等各种势力聚集的地带,对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作用,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地。

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富足的资源、能源,使得中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许多国家角逐的目标。

(一)地缘政治价值中亚是大国势力南下北上、东进西出的必经之地,是联结欧亚大陆和中东的枢纽。

欧亚大陆桥开通后,中亚发挥着衔接非洲大陆和西亚的的作用”①。

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可成为大国的“缓冲带”或“后院”,也可成为某些大国全球战略中用以削弱或威胁对手的“棋子”。

在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方面,中亚各国在历史、地域方面都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像塔吉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位于其北部的第二大城市苦盏曾是在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哈萨克斯坦处于欧洲与亚洲的十字路口甚至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在复兴古代的洲际贸易通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等等,这样的地缘优势对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缘经济价值中亚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区域级的矿产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

其中主要有色金属矿种有:铜、铅锌、铝土矿、汞、锰、、钨、钛、黄金等,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重要位置。

另外,它的石油主要分布在里海地区,天然气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南部较丰富,20世纪90年代以来里海油气的储量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能源的远景区。

在当今时代,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或缺也是众多国家争抢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作为新生代能源开发之地-中亚在国际舞台上的出现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

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

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调整亚洲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政治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因素的变化,地缘政治格局也在不断调整。

本文将探讨当前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和影响。

一、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亚洲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洲际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过去几十年中,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经历了多次重大调整。

下面就是一些这方面的重大事件。

1. 冷战时期:冷战时期是亚洲地区地缘政治格局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

亚洲地区分为社会主义集团和资本主义集团两大阵营。

这导致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地区冲突和对立的爆发。

2. 各国独立:二战后至今,亚洲多个国家相继独立,形成了现在的国家格局。

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独立,导致整个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世界格局的重构。

3. 中国崛起:近年来,中国的崛起成为亚洲地缘政治格局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崛起对整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平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与日本、印度等亚洲大国的竞争和合作,将进一步推动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二、目前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当前,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点分析。

1. 大国竞争:亚洲地区的大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争夺地区的领导地位和地缘资源,相互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2. 区域合作:亚洲地区的国家也开始意识到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东盟、上合组织、南亚合作联盟等区域组织的崛起,促进了亚洲地区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

3. 地缘经济格局的变化:亚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快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日本和韩国的创新技术等,对整个地缘经济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4. 北朝鲜核问题:北朝鲜核问题成为亚洲地区最紧迫和棘手的地缘政治问题之一。

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不仅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安全,还对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地缘政治变迁和政治秩序重塑

地缘政治变迁和政治秩序重塑

地缘政治变迁和政治秩序重塑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世界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地缘政治利益之争,而且也是政治秩序之争。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国际政治秩序和内部政治秩序大变动的时代。

近代以来建立在民族国家至上的政治秩序,是西方地缘政治秩序扩张的产物。

随着今天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这个政治秩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与此同时,随着地缘政治的变迁,政治秩序的重塑也变得可能。

如何理解这个深刻的危机及其对政治秩序重塑的影响?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西方民主的核心在发生变化。

这几乎表现在方方面面。

从国家层面看,民主很难成为多民族国家的整合力量。

二战以来,西方一直为民主能够整合国内各民族而感到自豪。

西方一些国家,经常批评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民族政策,但忽视自己国内的民族矛盾。

实际上,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加拿大的魁北克法语人口,曾经公投要从加拿大独立出去,但没有成功。

现在是英国的苏格兰。

苏格兰成为英国的一部分已经几个世纪,但今天的局面表明,英国并没有真正成为人们所说的民族国家。

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西方其他很多国家,一旦条件出现,独立自治运动会自然回归。

当然也会有人说,西方这些国家都能通过民主的手段,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但问题是,民主如果意味着出现越来越多的小国家,人们并不能确信诸多小国家的并存,是否就是西方的政治常态。

从历史上看,西方曾经出现几波帝国的融合和解体的过程。

近代欧洲国家的形成,既是帝国解体的产物,也是统一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无论是帝国的解体还是民族国家的形成,都充满了暴力和战争。

如果众多的小国家之间发生冲突,融和便会成为必然;而融合的过程往往不是民主的、和平的,更多地是通过暴力和战争。

这一点几乎是历史的铁律,很难改变。

从理论上说,民主能够促成民族国家的整合。

但从经验上看,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说明这一点。

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绝非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一个暴力和战争的过程。

确切地说,民族国家的形成大都是通过战争完成的。

浅析大国合作与中亚安全

浅析大国合作与中亚安全

De.。 0 6 e 2 0 Nn 4
第 4期
浅 析大 国合 作 与 中亚 安全
焦 一 强
( 兰州大学 中亚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00 ) 300
【 关镶词】 中亚 大国合作 安全 【 要] 冷战结束后, 摘 中亚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再度凸现; 与此同时, 新独立的中亚五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各项
联地区 1 5个独立国家建立开放 的市场 、 发展民主、
建立公民社会 等等。 同年 , 根据美 国 的授 意 , 北 隆石油公司的进入标志着美 国开 始从 经济上 渗入
的一厢情愿并未获得西方 的领情及其当初 所许诺 约开始 与中亚 国家 建立关系。19 93年 , 国谢 夫 美 的巨额回报 , , 相反 随着北 约东扩计划 的实施 , 俄的
制度十分脆弱。在此背景下, 大国在中亚的一举一动必然影响到该地区的安全。本文通过对冷战结束以来中亚地缘政治 格局变迁以及俄美中三大国在中亚利益的分析, 在探讨大国合作对中亚安全的现实意义, 旨 同时也对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
织在促进与协调大国在中亚合作的作用进行了一定的 探析。 [ 中圈分类号】D。 。 [ 文献标识码】A
l5 0
维普资讯
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几乎被俄罗斯化 。苏联解体后 , 俄罗斯社会制度发生 了重大变迁 , 一切 向西方看
含义。 ] 【 上世纪 9 2 0年代初 苏联 刚一解体美 国就 立 即承认 了中亚五 国的独立 , 与之建立 了外交关 并
系。紧接着美国会便于 19 9 2年以立法 的形式通 过
族的大熔 炉” 并 视 该地 区为 “ 亚 大陆 的 巴尔 , 欧
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 斯坦纷纷宣布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 从而使两极格 局结束后欧亚大陆 的地缘政治版图发生了巨大变 迁。独立后的中亚五国相继步入 了政治、 经济和社

中亚地缘政治和经济

中亚地缘政治和经济

中亚地缘政治和经济中亚地缘政治与经济中亚地区包括五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这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文明交流的中心。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通常被认为是亚欧大陆的心脏,并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

在今天,中亚地缘政治和经济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显著。

地缘政治中亚地缘政治的重要性首先表现在其地理位置上。

中亚地区位于欧洲、亚洲和中东之间,是中亚文明发展的核心地带。

在现代历史上,中亚地区成为了苏联的一部分,直到苏联解体后才重新独立。

由于毗邻波斯湾和中亚的油气储量丰富,中亚各国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体系的贡献很大。

此外,中亚的文化和语言也与伊朗、印度和中国等国家有着长期的文化联系。

许多语言学家认为中亚的几种语言可以追溯到古代赛迪亚语系,时至今日,沿海公路-陆路货运通道能够满足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需求。

在地缘战略上,中亚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各国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一直都存在。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阿富汗的战争和塔利班的崛起,因为它是一个多年来利用中亚地区的行动指南。

在恐怖主义和严重安全挑战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的关注中亚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经济中亚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其中主要的是油气和矿产资源。

在过去,车尔尼雪夫斯基、巴克山和库姆坪等油气田被认为是苏联经济的重要支柱。

如今,中亚各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天然气方面。

根据国际咨询公司欧洲紧急情况管理中心(EMC)的数据,2018年中亚国家共计出口天然气1,600亿立方米,其中40%出口到中国,此外还有向俄罗斯和欧洲国家的出口。

此外,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促进了中亚联通和促进地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加强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

根据国家统计委员会给中国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建设新成果中,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经贸合作连续3年稳居中国对各国投资的前三名。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亚地区的地缘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亚地区的地缘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亚地区的地缘影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亚洲地区更加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与经济合作。

中亚地区作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地缘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两个方面,探讨一带一路倡议对中亚地区的影响。

一、地缘政治影响1. 增强区域稳定性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地区稳定性。

倡议促使中亚各国加强政治对话和协调,通过解决边界争端和矛盾纠纷,促进地区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作为区域大国,通过经济合作为中亚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减少了一些国家对冲突和敌对行为的动力。

2. 提升地区影响力一带一路倡议使中亚地区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通过与中国进行合作,中亚国家可以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倡议促进了中亚国家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增加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通过倡议向中亚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加了其对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3. 创造地缘战略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地缘战略机遇。

中亚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是连接欧洲、亚洲和中东的重要枢纽地带。

倡议推动了中亚国家建设跨国交通与能源走廊,加强了地区内外的互联互通。

这为中亚国家在地缘战略上增加了更多的选择和筹码,提升了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二、地缘经济影响1. 促进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机遇。

中亚地区是世界上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

倡议推动了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投资项目。

同时,倡议也促进了中亚国家与其他一带一路参与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地区内外的经济联系。

2. 开放贸易新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打通了贸易新通道,为中亚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

倡议推动中亚国家与中国以及其他一带一路参与国的经济合作,降低了贸易壁垒,拓宽了中亚国家的出口市场。

关于中亚国家关系现状探析

关于中亚国家关系现状探析

中亚国家关系现状探析引言中亚地区地处于欧亚大陆中部,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桥梁,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作为独立国家相继诞生于苏联解体后的1991年,每个国家都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经济发展前景。

本文将就中亚国家关系的现状进行探析。

中亚国家的历史联系和共同发展中亚地区在历史上一直是文明交融和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

古代的丝绸之路就经过中亚地区,使得中亚地区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与欧洲和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过苏联时期的统治,中亚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独立后的几十年中,中亚各国继续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立了独联体组织,旨在促进经济合作和政治互信。

此外,中亚各国还致力于共同解决地区面临的共同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中亚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中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如天然气、石油、铀、黄金等。

这些资源为中亚国家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亚国家之间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项目,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例如,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是中亚地区最成功的合作案例之一。

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中国需要大量的能源供应。

双方在能源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输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将哈萨克斯坦的能源输送到中国。

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此外,中亚各国还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

中亚国家通过共同修建铁路和公路等交通网络,促进了互联互通和贸易的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的纺织业和塔吉克斯坦的水力发电项目也吸引了来自其他中亚国家的投资。

中亚国家的安全合作安全合作是中亚各国关系中重要的方面。

中亚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毒品走私和非法移民等。

中亚国家之间开展了广泛的安全合作,旨在共同应对这些威胁。

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

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4期・国际・中亚五国的地缘战略地位孙 壮 志 【内容提要】冷战结束以后,亚欧大陆仍然是国际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心,中亚五国从地理上说又位于这个中心的“中心”。

在大陆各大国和各种政治力量为争夺地缘政治利益而进行的明争暗斗中,中亚地区都可以起到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加之中亚地区还有自身所具有的其他优势,如拥有战略资源,可以成为新“大陆桥”的中转站等。

因此,中亚国家的战略地位会逐步提升是理所当然的,但也会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中亚地区不能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但完全有可能成为相对重要的配角,在平衡国际力量方面是一个有份量的砝码。

历史上中亚在很长的时间里是一些帝国赖以强大的依托之一,目前的中亚五国在新的国际格局中同样能够作为活跃的变量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亚五国 战略地位 国际格局 地缘政治 共同利益【作者简介】孙壮志,1966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所中亚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北京 100007)对于独立不足10年的中亚国家在国际上的作用和地位,有各种不同的估价。

用“地缘”来加以界定,意味着更多地要从国际政治的空间意义上来探讨中亚五国的战略地位。

中亚五国在地理上的独特性,在陆路交通和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同周边地区的联系,都同地理因素有关,因此,中亚的战略地位可以通过与政治地理或经济地理的联系而体现出来。

一 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古代的中亚,与世界的几个文明中心——中国的黄河领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爱琴海区域等相连,这些文明中心在向四周传播自己的文明成果时,商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亚恰好处在东西交通和商路必经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中亚成为传播文明、宗教的十字路口,成为“丝绸之路”的中枢。

另外,中亚有绿洲、水源和丰盛的水草,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对于邻近中亚的大国或强国来说,控制中亚,就等于控制了商路和这里的财富,不仅可以获得贸易上的便利,而且可以加强本国的实力,取得与邻近敌国相比的优势地位。

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初中地理

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初中地理

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初中地理
中亚位于亚洲大陆的中心地带,被称为“世界地理之心”,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在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中亚地理位置的战略地位、交通要道、资源禀赋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其在地理上的重要性。

1. 战略地位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连接点,东连东亚,西接欧洲,南邻南亚和中东,北接俄
罗斯。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中亚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商贸和军事征服的桥梁和关键地带。

历史上,诸多帝国和王朝都将中亚视为争夺的战略要地。

2. 交通要道
中亚地势开阔,地形平坦,不仅便于交通运输发展,更使得中亚成为丝绸之路
的重要枢纽。

众多古代商路和文化交流之路横贯其中,连接东西方世界,促进了沿线国家的繁荣发展。

3. 资源禀赋
中亚地区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尤其在当今世界
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中亚地区的资源供给对全球能源安全至关重要。

4. 文化交流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的重要交汇点,各种宗教、文化、
语言在这里相互融合、传播。

中亚地区不仅是世界多种文明的彼此启蒙之地,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综上所述,中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世界的交汇点、关键节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中亚的地理位置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演变。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地缘政治格局及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2013-12-28 8/42
中观上的核心区
在三大核心区中,东亚核心区与南亚核心区 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在历史上都有国家 统一的传统,其核心区域都比较单一,扩 张的地理区位也不明显,都是集中在一定 的范围内;另外,这两大核心区内的国家 在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都是由中心核心 区主导着向内侧和外侧的区域扩张,其单 一性显现得非常充分。
2013-12-28 6/42
微观上的力量中心
一战结束后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英、日、法、意五国共同主宰世界的五 国均势机制。在接下来的近20年时间里,该 机制重新缔造了战后国际社会的均势与和 平。 二战结束后形成 雅尔塔体系 美、苏(俄)、中、英、法 五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013-12-28 7/42
中观上的核心区
当今的印度在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 领域都相当发达,它不仅是南亚重要国家, 也具有成为世界性大国的潜质。印度国土 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人 口11.12亿(2006年),仅次于中国,居世 界第二位;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2013-12-28 13/42
20141173742海权与陆权的对立统一是恒久的形态其次从历史现实来看海洋强权都注意其自身陆上力量的发展而大陆强权则同样重视其海洋力量的建设陆权与海权的划分实际上不是绝对最后陆权与海权也存在着很深的依赖关系大陆强权需要利用海洋走向世界海权的发展则离不开陆上基地的供给与支持海权和陆权可以相互转换海权与陆权的统一是通过介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边缘地带实现的
2013-12-28 31/42
科技进步是内在驱动力
科学技术对地缘政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进而影响和改 变国际政治;二是技术因素能够改变地理空间的 性质和意义,从而影响地缘政治。技术因素对国 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是通过改变政治本身而实现的, 而对于地理空间上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空间性质 来完成的。从技术因素影响国际经济关系从而改 变地缘政治这一途径的角度来看,技术的发展引 起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国际层 面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改变地缘政治。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

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

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

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

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

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

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

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

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

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

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复兴。

一国兴衰之潜力,早已暗藏于地缘格局之中,英雄因势而起,人民赢粮影从,共同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演变与美国的政策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演变与美国的政策

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演变与美国的政策
刘学成
【期刊名称】《国际问题研究》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中亚地处亚洲和欧洲的结合部,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是连接亚欧的陆上走廊。

在历史上该地区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古代“丝绸之路”就横穿这里。

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将横穿其间。

古往今来,国际战略家非常重视中亚的地缘战略地位。

在冷战期间,中亚地区通常是指前苏联的5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是哈萨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刘学成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2
【相关文献】
1.变动中的东亚地缘政治与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J], 贾春阳
2.变动中的东亚地缘政治与美国东亚政策的演变 [J], 贾春阳
3.冷战结束后美国中亚政策的演变 [J], 胡德坤;钱宇明
4.冷战结束后美国中亚政策的演变 [J], 胡德坤;钱宇明;
5.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 [J], 曾向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中亚五个国家获得独立,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中亚地区开始成为世界政治地理中一个独立的单元,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9.11事件”的发生以及“颜色革命”的爆发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加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该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地位也因此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标签:中亚;地缘;政治地位一、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独立之前,中亚一直处于比较“静默”的状态,并没有受到世界太多的关注,但是这段时间里中亚的地缘政治状况及其变迁过程,对于理解和研究当前的地缘政治形势仍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亚地缘政治的历史回顾从18世纪开始,沙皇统治者开始了对中亚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吞并过程。

19世纪沙俄在征服中亚后又不断向阿富汗扩张势力,对英国的属地——印度便构成了直接的威胁,两大帝国的核心势力范围在中亚地区不可避免地迎头相撞。

由此,中亚成为现代国际政治视野中“东西方”的战略结合部,中亚的地缘政治战略地位开始凸现出来。

苏联初期,中亚地区以俄罗斯中央苏维埃政权为榜样,建立起革命政权,后来经过苏联多次切割改造,直至1936年将中亚地区划分为五个以民族为主的共和国。

随后,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改革的强化,中亚与伊斯兰世界的传统联系基本被断绝了,中亚的地缘政治价值开始相对减弱。

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难以插手中亚事务。

(二)中亚的地缘政治现实状况中亚地区面积为401万平方公里,拥有6 000多万人口。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东北与俄罗斯紧靠,南有伊朗、阿富汗环抱,西接高加索为邻,东依中国为界。

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东西方文明、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的中心点,是一个陆路交通的中转站。

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大部分尚未被开发,特别是里海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之一。

据国际上对里海油气资源的估计,其储量规模达到了石油2000亿桶,天然气14万亿立方米(这里需要注释),其前景很可能不次于波斯湾。

油气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不断飙升和对油气自然的更大需求,使得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身价大幅提升。

二、独立以来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发展、变化(一)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恢复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地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国际权力真空地带,真空的状态必然导致各种力量来填补,大国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中亚地区的竞争由此开始。

一方面,中亚独立后,俄罗斯仍然对中亚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1992年5月~1993年5月,俄罗斯先后与哈、乌、吉、塔签署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这些条约构成了这些国家间崭新的双边关系的法律基础。

在军事方面的合作也是广泛而深入的,以俄为主的独联体一直是中亚国家维护地区稳定的支柱。

1992年5月15日,俄罗斯、亚美尼亚与除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四国在塔吉克斯坦签署了《集体安全条约》。

但是由于俄罗斯在经济上对中亚奉行“甩包袱”的政策,这便给了其他国家接近中亚并同其建立双边关系创造了条件。

美国政府在1991年12月25日宣布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并很快与之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但在这一时期里,美国主要以经济方式向中亚展示力量,美国对中亚的关注和影响都非常有限。

中亚国家在独立后也获得了邻国——中国的迅速承认并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时中国的意图是,在保证本国西部安全、协调跨界民族等问题上能够寻求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但此时中国正着力调整中美关系,与中亚国家的外交关系仅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亚各国经济开始恢复和发展,政治局势也相对稳定,俄、美、中都加强了各自对中亚的政策。

俄罗斯首先在政治方面制定了新政策,1995年9月14日叶利钦批准通过《俄罗斯联邦对独联体国家的战略方针》(简称《战略方针》),这意味着俄罗斯不再将中亚视作“包袱”,而要当作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依托加以经营。

军事上,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积极发展同中亚国家在双边及集体安全条约和独联体框架下的安全合作。

美国也逐渐确立了其在中亚的战略目标:促进民主进程;促进市场经济改革;支持该地区内部的和平合作;鼓励它们与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实现一体化。

美国对中亚的影响体现在经济方面主要就是与哈萨克斯坦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军事上借用“和平伙伴计划”对中亚进行渗透。

中国继续与中亚国家发展良好的关系,高层领导互访频烦,双方在能源合作、扩大经贸往来方面也成果显著并持续扩大;特别是在安全领域,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双方加强军事互信及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亚地区已经开始普遍受到世界大国的关注,其地缘政治正处于日益恢复时期。

(二)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上升时期21世纪初中亚地缘政治地位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上升首先与“9·11事件”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

“9·11事件”后美国全面进驻中亚,其在中亚存在的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存在”的历史性突破。

从2001年10月到2005年11月美军撤出乌兹别克斯坦,美国先后获得了中亚五国的领空通行权和7个机场的使用权。

同时美国还向中亚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与中亚国家建立军事合作机制、进行联合军事演习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中亚各国都表现出向美国靠拢的意向,与美国的关系也都不同程度地提高。

同时,美国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在政治上与中亚国家的当权者建立联系,对他们施加影响,拉拢他们“西靠”,另一方面,为了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又不遗余力地培植亲美势力。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中亚的全面进入取代了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出现了独立以来的较大的变化。

如同“9·11事件”一样,“颜色革命”也深刻影响了中亚的地缘政治形势。

以2003年11月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为开端,一场以“颜色革命”为标志的浪潮在原苏联地区蔓延开来。

2005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事件和安集延事件发生后,中亚国家普遍提高了对美国的警惕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颜色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国在“9·11”后取得的优势,并且还有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的趋势。

另外,“颜色革命”后,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双边关系出现降温,中亚国家对美国的信任和期望都大大降低了。

这自然促进了中亚国家和俄罗斯、中国的重新接近。

2008年8月8日爆發的俄格冲突是俄内外政策具有标志性的重大事件。

梅普组合政权通过俄格冲突向西方发出明确信号,即俄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其在独联体地区的利益,而在整个独联体地区,中亚的战略位置最重要,资源潜力也最大。

尽管在这一回合的较量中俄掌握了主动权,强化了对中亚能源的控制力和在军事存在,但是美国也绝不会轻易退出与俄的争夺之战,美俄的争夺更趋激烈。

这无疑在无形中增强了中亚地区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其地缘政治的优势因而更加突出,地缘政治地位自然处在快速上升阶段。

(三)中亚地缘政治地位的转型过渡时期2008年一场以美国为首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同样也影响着中亚的地缘政治的发展走向。

首先我们看到,大国力量继续存在但影响力普遍有所下降。

但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得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还是美等西方国家都“元气大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国对于中亚的关注程度和有效政策的实施也必然有所下降。

其次,从中、长期看,金融危机蔓延的过程中将可能推动地缘经济、地缘政治的变迁;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正是因为在危机的背景下,中亚国家会将经济中心向本地区倾斜,同时,经济危机使全球主要力量重新洗牌,从总体上看,美国遭受到重创,危机过后,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大幅降低。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和能源大国)遭此冲击,经济发展虽然也受到严重影响,但却也是参与重整国际经济秩序的大好时机。

因为上述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于金融危机注入的救援基金,似乎已经预示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系开始衰落,国际经济旧秩序受到了动摇,新的经济秩序和体系有可能被提早确立,经济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政治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朗。

而在2009年2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巴基耶夫签署了关于废除美军租用马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规定美国可通过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军事基地向阿富汗转运非军事物资。

美国的势力再次回归到中亚来,大国间的关系再次趋于复杂。

2010年4月吉尔吉斯斯坦多个州市发生大规模骚乱,骚乱持续了两个多月,围绕这场骚乱,不仅对吉国内及周边中亚四国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实际上也就是“俄美中亚大斗法”的外在表现。

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看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中亚将会继续作为大国之间博弈的一个重要的砝码,但是随着国际力量的微妙变化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自独立以来中亚的地缘政治地位随着大国间利益诉求的增强而不断提高,中亚作为国际政治格局中大国争衡的焦点的现实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同时由于大国实力的变化和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其地缘政治在总的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形式,中亚地区也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1]王和仲.巅峰战略—美国亚太战略评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2]赵华胜.中国的中亚外交[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3]郑羽.中俄美在中亚:合作与竞争(1991—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赵常庆.中亚五国与中国西部大开发[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5]孙壮志.中亚安全与阿富汗问题[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6]冯邵雷.“颜色革命”:大国间的博弈与独联体的前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O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