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 eu ro path ic pai n,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常见。
NP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日医院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广泛收集临床证据的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由于在临床实践中N P病人存在独特性和差异性,未必完全与共识建议的情况一致,故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将本共识建议作为参考,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进行独立判断和诊疗。
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A S P) 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 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
基于损伤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 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二、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pN P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pN P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 n fu l d i abe ti c peri ph e r aln e ur o pat h y, P DPN) 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响,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 和未经治疗(39%)。
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据此推算,约2200万病人受P DP N困扰。
《中国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要点
《中国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要点紫杉类抗肿瘤药物是目前抗肿瘤领域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全球多癌种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近年来,各国学者们通过改变给药模式、药物组合方式或剂量等,探索紫杉类药物最佳临床治疗方案,其中最为显著的成果即为剂量密集化疗。
1 紫杉类药物概况紫杉类药物目前仍是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常用药物之一,且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地位。
1.1 常用紫杉类药物及其作用机制1.1.1 紫杉醇注射液1.1.2 多西他赛1.1.3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1.4 脂质体紫杉醇2 剂量密集化疗2.1 剂量密集化疗的由来肿瘤生长的初始阶段癌细胞增殖较快,但增长至一定体积时癌细胞增殖速度会减慢;而化疗时,肿瘤体积的缩小速度与肿瘤再生长的速度成正比。
若肿瘤细胞未被完全杀灭,化疗间歇期残余肿瘤组织体积倍增时间则更短,即残余肿瘤细胞增殖速度较化疗前更快。
如果在肿瘤细胞再生长的早期给予化疗药物(即减少治疗间隔时间),则能取得更显著的杀伤作用,最大程度地杀灭肿瘤细胞。
即剂量密集化疗缩短肿瘤再生长时间、作用于更小的肿瘤、获得更强的全肿瘤杀伤作用。
因此上述假说的提出为剂量密集化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转化研究思路。
2.2 剂量密集化疗的定义剂量密集化疗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每3周1次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化疗,采用MTD或较小剂量但给药间隔时间缩短的化疗。
3 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术后辅助临床应用3.1 乳腺癌3.1.1 周疗方案:紫杉醇(注射液)80 mg/m2 (每周1次)3.1.2 双周方案:紫杉醇(注射液)175 mg/m2 (每2周1次)3.1.3 强化方案:紫杉醇(注射液)225 mg/m2 (每2周1次)【专家观点】:含紫杉醇(注射液)剂量密集方案的获益人群为淋巴结阳性(N+)、淋巴结阴性(N-)伴高危复发风险及TNBC患者。
推荐紫杉醇(注射液)周疗方案用于TNBC,双周方案用于淋巴结阳性(N+)、淋巴结阴性(N-)伴高危复发风险乳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乳腺癌术后复发风险见表4)。
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
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无;赫捷;李国辉【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22(22)12【摘要】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因其显著的生物学活性、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
目前上市的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包括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和多西他赛注射液。
由于结构的优化、剂型的推陈出新所带来的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上的差异,不同紫杉类抗肿瘤药物的药学服务内容在诸多方面相去甚远。
为规范合理使用紫杉类抗肿瘤药物,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在国家癌症中心的指导下,联合全国多学科专家,基于循证证据、药事管理相关法规和药学服务实践,采用德尔菲法和专家会议法制定了《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拓展并延伸了紫杉类抗肿瘤药物药学服务的内涵,构建了全程化药学服务体系,为药师进行相关药学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页数】19页(P1409-1427)【作者】无;赫捷;李国辉【作者单位】国家癌症中心;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相关文献】1.防治葸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2.循证药学服务模式在减少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价值3.中国紫杉类药物剂量密集化疗方案临床应用专家共识4.抗肿瘤药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5.中国药学服务标准与收费专家共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乳腺癌晚期治疗、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策略和相关证据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在乳腺癌晚期治疗、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策略和相关证据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紫杉类药物为乳腺癌治疗最常用的药物,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作为新一代紫杉类药物,具有疗效显著、使用便捷、安全性佳优势,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基础化疗药物。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1.作用机制: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是利用纳米技术将疏水性紫杉醇和人血白蛋白载体结合,形成的直径为130 nm的纳米微粒,其中人血白蛋白发挥分散、稳定和运载药物的作用,紫杉醇为活性成分。
紫杉醇为抗微管药物,可促进微管蛋白二聚体中的微管聚集,并抑制微管解聚以稳定微管系统,干扰微管束的正常动力学再排列,从而阻滞关键的细胞间期和有丝分裂过程,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另一方面,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以白蛋白为载体,具有不同于溶剂型紫杉醇的独特转运机制。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进入血液后迅速溶解释放,以游离紫杉醇和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中游离紫杉醇以被动扩散的方式转运,而绝大多数的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复合物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肿瘤间质,并与肿瘤组织表面的高表达Sparc蛋白结合,富集于肿瘤组织发挥作用,具有相对靶向性。
2.药学特性: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为白色至淡黄色冻干块状物或粉末。
在80~300 mg/m2的剂量范围药物代谢特点表现为线性药代动力学,给药后血浆紫杉醇浓度呈双相下降,分布容积提示紫杉醇存在广泛的血管外分布和(或)组织结合。
肾脏清除并非药物主要排泄途径,经粪便排泄的紫杉醇约占总给药量的20%,与溶剂型紫杉醇相比,因无助溶剂,给药前无需给予抗过敏预处理,输注时间仅需30 min,无需特殊材质管路和精密输液器。
临床应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获批应用于联合化疗失败的转移性乳腺癌或辅助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的乳腺癌,除非存在临床禁忌证,既往治疗中应包括1种蒽环类化疗药物。
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是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和晚期解救治疗的优选推荐方案。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常见。
NP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表现为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ASP) 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P)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
基于损伤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 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1。
二、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数据随着人口老龄化,pNP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pNP 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也是常见的一种pNP。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
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 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因手术种类不同差异较大。
NP常与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相关,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三、机制NP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
四、临床表现周围神经发生损伤病变导致pNP后,病程持续时间长,临床表现复杂,如感觉受损、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症状,疼痛可为自发性、持续性疼痛或阵发性疼痛,此外,病人可出现肌肉痉挛、僵硬、无力和萎缩等症状。
查体可见肌张力下降、肌肉萎缩以及腱反射的减弱、消失、感觉异常等。
pNP 的共同临床特征如下:(一)自发性疼痛(二)痛觉超敏(三)痛觉过敏(四)感觉异常五、诊断pNP 主要依赖于详尽的病史、系统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神经电生理等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但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紫杉类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紫杉类药物诱发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Δ朱鋆芳1*,高敬林1,赵浩鹏1,郄宏鑫1,高笑男1,王明霞1,2 #(1.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临床药理研究部,石家庄 050011;2.河北省肿瘤微环境与耐药重点实验室,石家庄 050011)中图分类号 R979.1;R969.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4)03-0374-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4.03.19摘要紫杉类药物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TIPN)患者已达数百万例,且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或预防措施。
TIPN的发生可能与紫杉类药物剂型、遗传和分子标志物、药物剂量及化疗周期、患者因素等有关。
目前,治疗TIPN的药物主要包括抑制轴突变性类(如多沙唑嗪、坦索罗辛)、阻止线粒体功能受损类(如谷胱甘肽三硫化物、抗氧化剂α-硫辛酸)、改善内环境中钙失衡类(如芍药甘草汤、N型电压门控钙通道抑制剂IPPQ)、抑制神经炎症类(如趋化因子抑制剂、选择性白细胞介素8受体抑制剂DF2726A)等。
未来进一步探索对症于不同诱发机制的药物治疗策略有望成为临床精准防治及个体化治疗TIPN的新方向。
关键词紫杉类药物;周围神经病变;影响因素;治疗药物Advances in influential factor and drug treatment studies for taxane-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ZHU Yunfang1,GAO Jinglin1,ZHAO Haopeng1,QIE Hongxin1,GAO Xiaonan1,WANG Mingxia1,2(1. Dept.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the Fourth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11,China;2. Hebe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 and Drug Resistance, Shijiazhuang 050011,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millions of patients with taxane-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TIPN), and there is no effective treatment or prevention measure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occurrence of TIPN may be related to the dosage form of paclitaxel drugs,genetic and molecular markers,drug dosage and chemotherapy cycle,patient factors,etc. At present,drugs for treating TIPN mainly include those that inhibit axonal degeneration (such as dosazosin,tamsulosin),prevent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such as glutathione trisulfides,antioxidants α-lipoic acid),improve calcium imbalance i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Shaoyao gancao decoction, N-type 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 inhibitor IPPQ), and inhibit neuroinflammation (such as chemokine inhibitors and selective interleukin-8receptor inhibitors DF2726A). Further exploration of drug treatment strategies targeting different induction mechanisms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direction for precise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of TIPN. KEYWORDS taxanes; peripheral neuropathy; influential factor; therapeutic drug随着肿瘤治疗手段的进步以及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
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所致过敏反应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
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所致过敏反应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要点摘要:紫杉醇类已广泛应用千妇科恶性肿瘤的化疗。
过敏反应是紫杉醇化疗过程中的常见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预防紫杉醇过敏、及时诊断并给予规范治疗,对千提高妇科肿瘤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死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对紫杉醇化疗过敏反应的分级、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制定,旨在为妇科恶性肿瘤紫杉醇化疗所致过敏反应的规范化预防和诊治提供参考。
...........月肵亏紫杉醇(paclitaxel)是一种高效抗肿瘤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千多种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
紫杉醇联合铅类药物的化疗方案是上皮性卵巢癌(包括输卵管癌及原发性腹膜癌入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全身治疗的首选方案。
紫杉醇引起的不良反应常累及消化系统、骨髓造血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
过敏反应是紫杉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之一,表现为发热、皮疹荨麻疹气道痉挛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1紫杉醇类药物剂型及作用机制为了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疗效,近年来陆续开发了紫杉醇的新剂型,包括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注射用紫杉醇(臼蛋臼结合型),并已在临床广泛应用。
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是由磷脂、胆固醇等构成的类似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的脂质体包载紫杉醇,可改善溶解性,降低过敏反应。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是一种新型紫杉醇制剂,使用人血清白蛋白将疏水性的紫杉醇分子包裹在约130nm的颗粒中,克服了紫杉醇难溶千水的缺点,无需使用溶剂。
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过敏反应少见,用药前无需预处理,输注时间短,临床使用方便。
3种紫杉醇剂型的特点总结见表2。
2紫杉醇在妇科恶阳忡瘤化疗中的应用结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和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紫杉醇在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中的具体应用见表3。
3紫杉醇化疗过敏反应的定义和分级紫杉醇过敏反应是指在紫杉醇输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药物不良反应,大多症状较轻,如皮肤癌痒、潮红等,但也可发生严重症状,如呼吸困难、弥漫性荨麻疹、血压变化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如何应对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
16如何应对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黄 华患者中止治疗的常见原因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也是导致癌症患者在治疗早期中断治疗的常见原因之一。
目前认为,是化疗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周围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及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与化疗药物的类型、累积化疗剂量及个人因素等相关。
一些患者可通过降低化疗剂量或暂时停止化疗减轻症状。
但是,对于某些患者来说,症状会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是终生出现。
有资料显示,在接受紫杉醇、硼替佐米或沙利度胺用药10年后甚至更长时间,仍有患者发生CIPN。
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缺陷。
感觉神经受累为主,常见双侧、远端、对称性的感觉障碍,感觉丧失、迟钝麻木、神经性刺痛、振动觉受损、触觉改变、腱反射消失等,自发性的烧灼样、放射性、电击样疼痛及机械性/热性痛觉异常或痛觉过度敏感也经常发生。
运动症状包括肢体远端无力、精细运动受损和行走不稳、肌萎缩、肌震颤等。
自主神经症状异常的发生率较低,通常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便秘、出汗、无汗、性功能障碍和排尿困难等。
对症处理可有效缓解遗憾的是,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如今仍然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破坏性、难治性的问题。
一些有前景的治疗手段正在研究中,但在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受益前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因此,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临床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缓解疼痛,包括神经保护类药物(如B族维生素、氨磷汀、还原型谷胱甘肽、谷氨酰胺、神经营养因子、维生素E、乙酰左旋肉碱等),可减轻神经损伤,改善感觉异常的症状,也可预防性给药;神经性疼痛对症治疗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物、5-羟色胺及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抗癫痫药物等。
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进步,新药的不断上市,以往认为化疗不敏感的肿瘤,现在化疗可以达到很好的反应率,因此化疗渗透到了很多领域:术前化疗、术后辅助化疗、转化化疗、姑息化疗、与放疗同步化疗等。
《乳腺癌中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
《乳腺癌中紫杉类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和第5位,严重威胁女性健康。
紫杉类药物包括紫杉醇及其衍生物(多西他赛),是一类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化合物,疗效确切,是乳腺癌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1 紫杉类药物的作用机制1.1 紫杉醇1.2 紫杉醇脂质体1.3 白蛋白紫杉醇1.4 多西他赛2 临床应用2.1 辅助化疗2.1.1 适应证具有以下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考虑接受辅助化疗:浸润性肿瘤>2cm;腋窝淋巴结阳性;激素受体阴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对T1a以下患者,目前存在争议);组织学分级3级等。
但上述单一指标并非化疗绝对适应证,术后是否接受辅助化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复发风险(表2)、分子分型、生理条件、基础疾病、患者意愿、化疗可能的获益和不良反应后决定。
2.1.2 含紫杉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在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中的应用2.1.2.1 在蒽环类药物的基础上序贯或联合紫杉类药物2.1.2.2 紫杉类药物的“去蒽环”方案2.1.2.3 紫杉醇的双周方案和每周方案2.1.2.4 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1)适应证:T1c 以上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应该接受辅助化疗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
T1b或N1mi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接受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
(2)相对禁忌证: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50%。
本共识针对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包括TCH、AC→TH 等。
对于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可将帕妥珠单抗加入到辅助治疗方案中。
对于淋巴结阴性的小肿瘤患者,尤其是激素受体阴性者,PwH和TC×4+H 也是可以选择的方案。
抗HER-2辅助治疗的持续时间仍为1年。
2.2 新辅助化疗2.2.1 适应证不能达到理想美容效果的有保乳需求的/期乳腺癌患者;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
概念与定义
• 紫杉类药物是肿瘤化学治疗的基石药物,可用于包括乳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 治疗。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可导致药 物治疗中止,影响药物治疗结局,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化疗药物对周围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以及产 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4)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感觉异常、感觉迟钝、
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和疼痛。 • (5)运动功能相对保留,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至中度肢体无力,在感觉病变分
布区可有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与紫杉类药物使用的时相关系,包括 用药后发病、停药减轻、再用药时加重等,是确诊紫杉类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 变的主要依据。
可干扰包括神经元轴突在内的微管稳定性。该机制与CIPN的发生、发展明显相关。 • 2.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的线粒体受损 • 也是CIPN发生的重要机制。紫杉醇可诱发线粒体结构肿胀、空泡形成和结构缺失。 • 3.轴索变性 • 紫杉类药物可导致周围神经直接损伤、神经纤维缺失和脱髓鞘的发生。
发病机制
• (一)发病机制 • 4.内环境中的钙失衡 • 紫杉类药物能够使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激活并导致快速的线粒体去极化,从而
病,部分患者在肿瘤发生前可能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也需加以鉴别。
预防
• 1.加压手套或冰手套 • 加压手套或冰手套可显著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且患者耐受性
良好,可用于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 • 2.药物预防 • 主要包括乙酰左旋肉碱、谷胱甘肽和维生素E等早期药物。和乙氧基
鸟苷通过热休克蛋白90(HSPs90)等新的有前景的溶于水,其溶剂为聚氧乙基代蓖麻油。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在 体内降解时能释放组胺,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 • (二)患者基线特征相关因素 • 年龄、合并症(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肥胖、吸烟史、饮酒史和神 经系统疾病病史等均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增加相关。 • (三)遗传和分子标志物 • 识别神经毒性高风险患者的遗传或分子标志物可能用于预测CIPN的发生,改善 患者生活质量。
乳腺癌患者使用紫杉类化疗药物后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预防和治疗措施
乳腺癌患者使用紫杉类化疗药物后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预
防和治疗措施
张瑾;达梦婷;袁明雪;沈国双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进展》
【年(卷),期】2022(12)7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种,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化学治疗作为其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地位;其中,紫杉类药物作为乳腺癌化学治疗的基石之一,其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可导致化疗中止,影响疗效,甚至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上尚未有明确的预防或治疗标准,是该领域一直难以攻克的问题。
本文就目前紫杉类药物导致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毒性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总页数】7页(P6377-6383)
【作者】张瑾;达梦婷;袁明雪;沈国双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西宁;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疾病诊疗中心西宁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长期使用三唑类抗真菌药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
2.西酞普兰联合弥可保治疗大肠癌患者奥沙利铂化疗后引起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3.贝伐珠单抗珠联合紫杉类方案治疗中国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疗效及其相关问题
4.多种药物预防铂类和紫
杉烷类致慢性周围神经病变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5.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致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和相关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
化学治疗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及防治进展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是肿瘤病人化疗期间出现的一种常见药物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
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化疗药物作为一线抗肿瘤药物,应用越来越广泛。
据统计,约30%~40%化疗病人会发生CIPN,尤其多见于应用铂类、紫杉醇类、长春花碱类等化疗药物者。
CIPN常导致病人难以维持规律化疗,临床上常通过减低化疗药物剂量、延长化疗周期或停药来缓解疼痛,影响治疗效果。
由于CIPN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至今国内外文献尚未报道明确有效的防治方法。
因此,在规范使用包括神经毒性化疗药物治疗并提高肿瘤病人生存率的同时,进一步明确CIPN发生机制并进行有效防治是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
近年来,许多学者做了深入、有效的研究,并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
本文就CIPN发生机制和防治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1.CIPN概述CIPN主要由铂类(如顺铂)、紫杉醇类(如紫杉醇)、长春花碱类(如长春新碱)等一线化疗药物引发,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异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感觉性共济失调,出现四肢无力、麻木、刺痛、烧灼感,戴袜套或手套样异常感等症状,偶尔还表现为运动神经症状,交感神经受累和颅神经病表现,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与化疗药物种类、剂量、化疗方案、治疗时间、联合使用一种以上神经毒性药物(如卡铂联合紫杉醇)、合并易损害外周神经的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CIPN严重影响肿瘤病人生活质量,致使病人减低化疗药物剂量、缩短化疗周期甚至停药,并且可能增加疾病复发风险,降低病人存活率。
2.CIPN发生机制研究进展CIPN作为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错综复杂,与胶质细胞活化、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离子通道改变、脱髓鞘、细胞修复系统改变、DNA损伤、炎症因子等多种机制有关。
1)胶质细胞活化:有研究证实,脊髓胶质细胞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四环素衍生物米诺环素通过脊髓小胶质细胞p38MAP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和对小胶质细胞的直接抑制而发挥镇痛作用。
白蛋白紫杉醇常见不良反应预防及处理
mg /d
≥25岁的患者
*4
周
主要研究终点:平均疼痛程度
度 洛 西 汀 60 mg /d *4 周
JAMA. 2013 Apr 3;309(13):1359-67
JAMA:度洛西汀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初始治疗期结束时,先服用度洛西汀组患者的平均疼痛程度(平均疼痛评分改变为1.06)减 轻幅度较先服用安慰剂组患者(平均疼痛评分改变为0.34)(P=0.003)更大
手套方法一侧只有18.9%发生了周围神经病变(数据体现在19年发表的文章)
1. Tsuyuki S , et al.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6, 160(1):61-67. Tsuyuki S , et al. . 2. The Breast, 2019, 47:22-27.
度
紫
洛
杉
度
西
类
洛
汀
药 物 或 奥
西
30
汀 组
mg /d *1
周
沙
利R
铂
化
安
疗 后 患 者
慰
安 慰 剂
剂 30 mg /d
组
*1
周
度
洛 西
安 慰
汀
剂
60 2周 mg
30 mg
/d
/d
*4
*1
周
周
度
安
洛
慰
西
剂
汀
60
30
mg 2周 mg
/d
/d
*4
*1
周
周
安 慰
随机、III期、双盲、安慰剂对
剂 60
照、交叉试验纳入231例年龄
肿瘤患者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毒性证据总结
肿瘤患者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毒性证据总结肿瘤患者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毒性证据总结引言:肿瘤患者的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主要方法,其中紫杉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癌药物。
然而,紫杉类药物治疗期间常常伴随着周围神经毒性的副作用。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我们逐渐积累了一些证据,以此来总结肿瘤患者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的证据。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综述。
一、药物剂量和神经毒性的关系根据临床数据显示,紫杉类药物的神经毒性与药物的剂量密切相关。
高剂量的紫杉类药物治疗可以引起更严重的周围神经毒性,表现为感觉异常、疼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
因此,在紫杉类药物的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剂量选择,以平衡治疗效果和副作用。
二、应用紫杉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类型和临床表现紫杉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可分为感觉神经毒性和运动神经毒性两种类型。
感觉神经毒性常表现为手脚疼痛、感觉异常和感觉丧失等症状。
运动神经毒性则表现为运动障碍、肌无力和肌肉萎缩等症状。
两种神经毒性常常同时存在,并且其发生时间和程度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
三、神经毒性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紫杉类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与紫杉类药物有关的微管骨架物质结构破坏、相关蛋白质的过度磷酸化以及细胞膜损伤等因素可能与其毒性作用有关。
此外,遗传因素、患者的年龄和肝功能等也可能对神经毒性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
四、预防和治疗策略对于肿瘤患者应用紫杉类药物产生的周围神经毒性,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
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如镇痛药物和止痛药物)以及积极管理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可以有效降低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此外,一些辅助治疗措施,如使用神经营养因子或抗氧化剂等,也被证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
结论:紫杉类药物的周围神经毒性是应用这类药物治疗肿瘤时的常见副作用。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总结临床证据和研究进展,为预防和治疗周围神经毒性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紫杉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于1962年被发现,经历长达30年的研究后,自1992年12月29日起,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卵巢癌等多种肿瘤。
在中国,获批用于临床的紫杉类药物包括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紫杉醇脂质体和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以下简称“白蛋白紫杉醇”)。
2005年,白蛋白紫杉醇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200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是第一个被美国FDA 批准的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纳米技术药物。
临床实践中,紫杉类药物可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胰腺癌等,是肿瘤化学治疗的基石药物。
紫杉类药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其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带来多种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导致减量或停药,对治疗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鉴于此,规范化管理紫杉类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毒性至关重要。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化疗药物对周围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
CIPN是紫杉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1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共识观点】: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微管结构紊乱、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线粒体受损均与CIPN的发生密切相关。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以感觉症状较为常见,首先出现于足部和手部,主要表现为麻木和刺痛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各种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和缓解时间有所差异。
1.1 发病机制1.1.1 微管结构紊乱1.1.2 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线粒体受损1.1.3 轴索变性1.1.4 内环境中的钙失衡1.2 临床特点临床上,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缺陷。
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紫杉类药物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免疫炎症机制研究进展
刘淑娟;王薇
【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51)4
【摘要】紫杉烷类是一类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显著提高患者疾病的治愈率和存活率,然而在其治疗过程中,亦有多种不良副反应,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紫杉类药物的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临床上CIPN 以感觉神经病变为主,可伴有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变化。
由于其在癌症患者中的高发病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抗癌治疗,但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CIPN的方法。
现对紫杉类药物临床概况及其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免疫系统及神经炎症方面的机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总页数】3页(P511-512)
【作者】刘淑娟;王薇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
【相关文献】
1.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
2.紫杉醇诱导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及中医辨治探讨
3.化疗药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发生机制和治疗的
研究进展4.阿片类药物所致痛觉敏化的神经炎症免疫机制5.紫杉醇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紫杉醇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中医防治经验--应论坛部分肿瘤专家要求
紫杉醇所致外周神经毒性的中医防治经验--应论坛部分肿瘤专家要求首先感谢各位主任的信任,对于紫杉醇的外周神经毒性,发表些我的中医观点,供大家临床试用和参考。
因为很多主任是西医,我尽量写的详细些,便于抄方直接套用,或者交给院内的中医师参考加减变化。
为了不辜负大家对中医的信任,我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几十例病例的临床经验和对于本病的认识和盘托出,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裨益,也希望能够帮助到遭受此病折磨的广大患者。
现代医学认为紫杉醇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紫杉醇抑制微管蛋白解聚,影响微管形成,改变轴突内信号传输,破坏外周神经纤维绝缘层有关。
紫杉醇类药物所导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包括:感觉神经病变、运动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上以感觉神经病变为主,表现为「手套-袜子」型的感觉异常及麻木感,严重时表现为烧灼感;在发生率上呈剂量依赖和累积性的特点,部分可以逆转。
目前尚未有特效的处理和防治手段,一旦发生,病人苦不堪言,很多病人因此放弃化疗,而导致疾病加重,甚至失去生命。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中医防治手段尤其重要,下面我说说我对该病的诊治经验。
我常用的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该方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原用于治疗血痹症,后世医家多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等病证。
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和营卫而和表里;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全方配伍精当,疗效确切。
现在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颈椎病、奥沙利铂的周围神经毒性、IgA肾病及皮肤瘙痒等病症。
对于紫杉醇所导致的外周神经毒性,还有多个临床的方子可以使用,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等。
我在临床常有的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主,因为本方以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辨证要点,与紫杉醇所导致的外周神经毒性非常一致,临症中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加以变化,疗效比较可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紫杉类药物的抗肿瘤作用于1962年被发现,经历长达30年的研究后,自1992年12月29日起,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用于治疗晚期卵巢癌等多种肿瘤。
在中国,获批用于临床的紫杉类药物包括紫杉醇注射液、多西他赛、紫杉醇脂质体和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以下简称“白蛋白紫杉醇”)。
2005年,白蛋白紫杉醇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200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是第一个被美国FDA 批准的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纳米技术药物。
临床实践中,紫杉类药物可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如乳腺癌、卵巢癌、肺癌、胰腺癌等,是肿瘤化学治疗的基石药物。
紫杉类药物的出现显著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其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带来多种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影响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导致减量或停药,对治疗结局产生不利影响。
鉴于此,规范化管理紫杉类药物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毒性至关重要。
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化疗药物对周围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以及产生的一系列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和体征。
CIPN是紫杉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1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共识观点】: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已知微管结构紊乱、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线粒体受损均与CIPN的发生密切相关。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以感觉症状较为常见,首先出现于足部和手部,主要表现为麻木和刺痛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各种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和缓解时间有所差异。
1.1 发病机制
1.1.1 微管结构紊乱
1.1.2 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线粒体受损
1.1.3 轴索变性
1.1.4 内环境中的钙失衡
1.2 临床特点
临床上,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
功能缺陷。
其中,感觉症状较常见,首先出现于足部和手部,表现为部分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振动觉受损和触觉改变等。
此外,自发性的烧灼样、放射性、电击样疼痛,以及机械性/热性痛觉异常或痛觉过度敏感也经常发生。
运动症状包括肢体远端无力、精细运动受损和行走不稳。
1.3 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和缓解时间
临床试验报道显示紫杉类药物说明书获批剂量相关重度(3级和4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2%~33%。
据报道,白蛋白紫杉醇外周神经病变由3级改善至2级的中位时间为20~22d;多西他赛中位时间为41d;紫杉醇注射液中位时间为15~57d。
2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
2.1 药物相关因素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溶剂、剂量和用法等。
【共识观点】:
药物所使用溶剂,如聚氧乙基代蓖麻油和聚山梨酯80与神经毒性发生相关;此外,紫杉类药物的剂量水平(单次和累积剂量)、输注时间和治疗持续时间均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相关;年龄、合并症(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肥胖、吸烟史、饮酒史和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均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增加相关;基于目前的研究,尚未有公认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CIPN的高危人群。
2.2 患者基线特征相关因素
年龄、合并症(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肥胖、吸烟史、饮酒史和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等均可能与周围神经病变风险增加相关。
2.3 遗传和分子标志物
识别神经毒性高风险患者的遗传或分子标志物可能用于预测CIPN的发生,改
善患者生活质量。
3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和评估
【共识观点】:
紫杉类药物治疗开始前,须记录患者既往史、合并症及其治疗情况;此外,还需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记录可能存在的任何感觉和运动异常。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肢体远端感觉受累为主,符合长度依赖性特点(例如手套和长袜分布);病变出现与紫杉类药物使用有时相关系,包括用药后发病、停药减轻、再用加重;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需与多种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相鉴别。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严重程度评估包括基于医生的评估和基于患者的评估两方面。
3.1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CIPN的发生是逐渐进展的,但也有部分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突然发病。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远端受累为主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符合长度依赖性特点(例如手套和长袜分布);病变呈对称性分布;在给予神经毒性化疗药物后发病,临床过程表现为:起病缓慢,病初感觉症状可有暂时性缓解,之后可表现为进行性加重(轴突损害)或感觉症状在开始化疗后急性发生、发展(神经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受累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感觉异常、感觉迟钝、感觉减退、感觉过敏和疼痛;运动功能相对保留,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至中度肢体无力,在感觉病变分布区可有肌肉萎缩。
周围神经病变的出现与紫杉类药物使用的时相关系,包括用药后发病、停药减轻、再用药时加重等,是确诊紫杉类药物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依据。
神经电生理的发展使CIPN的诊断和评估有了更为客观的指标,但是CIPN 的诊断还需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电生理结果综合分析。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须与多种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相鉴别。
肿瘤本身相关的副肿瘤综合征:可表现为感觉神经元病或慢性感觉运动性周围神经病。
营养缺乏相关周围神经病:由于肿瘤消耗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也可导致多发性远端型周围神经病的发生。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由于糖尿病患病率较高,肿瘤患者常可伴有糖尿病,部分患者在肿瘤发生前可能已经存在周围神经病,也需加以鉴别(主要鉴别要点见表1)。
3.2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
3.2.1 基于医生的评估
3.2.2 基于患者的评估
4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预防
4.1 加压手套/冰手套
4.2 药物预防
早期关于紫杉类药物致周围神经病变预防相关的药物研究主要包括乙酰左旋肉碱、谷胱甘肽、维生素E等。
5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处理
5.1 紫杉类药物剂量调整
【共识观点】:
1级或2级周围神经病变一般无需调整剂量,3级或4级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管理方法为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和/或延长用药间隔周期。
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可使用的药物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6、B12和复合维生素B)、叶酸和烟酰胺。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使用的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和钙通道阻滞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
5.2 药物治疗
感觉异常周围神经病患者可用药物包括B族维生素(维生素B1、B6、B12和复合维生素B)、叶酸和烟酰胺(表6)。
神经病理性疼痛推荐药物包括
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和钙通道阻滞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表7)。
5.3 其他
6 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的教育和护理
【共识观点】:
通过患者教育以减轻神经病变引起的继发性损伤。
鼓励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有任何手足麻木、刺痛症状及时向医生报告。
周围神经病变会增加患者跌倒风险,应做好防跌倒教育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