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

合集下载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风格简析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是西方建筑艺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是对古希腊、罗马建筑的继承,对欧洲现代建筑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堂的结构技术,室内空间,独特的外形,精美的装饰工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巴西里卡式;二、拜占庭式;三、罗马式;四、哥特式。

[1]一、巴西里卡式:所谓巴西里卡,即是中央为一长方形中堂,两侧有较低一点的侧间,在中堂的后部,有一拱门(拱券结构是古罗马时的建筑创造),那里设置一个高出于前面的台座,作为祭坛。

后来,在台座前又添设了唱诗班座席;两侧则设读经坛。

室内的光线来自侧间上方的窗子,屋顶作平直的斜坡形。

从平面图上看如字母“ T ”形。

[2]二、拜占庭式:拜占廷教堂建筑是在巴西里卡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和巴西里卡式相比,更广阔更通透。

其特点有: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4、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1.创建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型制。

2.为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穹顶:在独立支柱上发券,在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上砌鼓座,鼓座上砌穹顶。

(2)帆拱:券顶做水平切口,切口与多券之间的球面三角形部分。

(3)巴西利卡:古罗马时期创建的建筑型制,长方形带侧厅的会议大厅,中厅比侧厅高,高侧窗通风、采光。

(4)拉丁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较南北方向长得多的教堂。

(大厅比圣坛、祭坛长得多,象征耶稣受难)(5)希腊十字式教堂平面:东西方向平面及空间基本等于南北方向的教堂。

(中央穹顶和四面筒形拱组成的等臂十字平面)拜占庭式的主要代表建筑:1、圣索菲亚大教堂2、圣马可大教堂三、罗马式罗马式建筑由来:1、经济的发展和宗教的狂热,使新的教堂和修道院层出不穷。

欧洲年代建筑介绍

欧洲年代建筑介绍

七、乔治亚风格(Georgian)
• 时间:乔治亚风格是指大约1714-1811年期间,流行在欧洲,特别是 英国的一种建筑风格。 • 特点:这种风格是集大成的一种风格特征,它有巴洛克的曲线形态, 又有洛可可的装饰要素。文艺复兴流传下来的古典主义有在当时著名 建筑师帕拉迪奥的手下发扬光大。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欧洲的建筑风 格基本上都是以乔治亚为原型的。
宫● 东佩 立劳 面︵ ︶︵ ︐ 盛 期 古 典 主 ︶ 义 代 勒 表 伏 ︐ 卢 浮 1667-1670
• Claude Perrault & East elevation of the Louvre,
古 典 主 义 建 筑 代 表 人 物 与 其 作 品
2
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人物与其作品 3
● 勒伏&孟莎(J.H. Mansart),凡尔赛宫(Palais de Versailles, 1661-1756)
• 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 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
• 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
古典主义建筑代表人物与其作品 1
Hale Waihona Puke ● 勒伏(Louis Le Vau), 维康府邸(Chateau Vaux-le-Vicomte, 16561660),早期古典主 义代表
一、罗曼式建筑(Romanesque Architecture)(又称:罗马 风建筑)
时间: 在建于12世纪的英国兰姆 大教堂内部可以领略到臻于完 美的罗马风风格。
由来:
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 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其规模 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 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 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 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 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 故称为罗马风建筑。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10历教1班肖芳 26摘要: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则展现着欧罗巴文明的辉煌。

古希腊的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从兴起到成就的顶峰,发展成自己的建筑风格—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同时,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因此,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柱式一、古希腊的建筑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

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①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亚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的风格。

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

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人更加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

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

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称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

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规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人又是一个追求美得民族,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他们这里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统一。

在地中海的下,他们的神庙熠熠生辉,他们就在这样的广场、剧场、城市中谈论哲学、欣赏悲剧、实现留给人类历史的一段传奇。

古罗马建筑PPT课件

古罗马建筑PPT课件

塔司干柱式
特点:塔司干柱式是罗马最早的建筑形 式 ,它是陶立克式的一种更粗短的变体 ,也 有人认为 ,它是希腊柱式基础。 比例:司干柱式其实就是去掉柱身齿槽的 简化多立克柱式,柱础是较薄的圆环面。 柱高跟柱径的比例是7:1,柱身粗壮。
罗马科林斯柱式
特点:是在爱奥尼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柱头上雕刻着毛 茛叶,显得十分华丽,其他部分则与爱奥尼柱式相同。这种柱式产 生于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
代表性建筑欣赏
• 角斗场,发明了环形 拱和放射形拱,可盛 5万观众,新的结构 样式产生了。
代表性建筑欣赏
• 角斗场的外檐柱式的成就为后世 广为运用。柱式采用集合优秀柱 式为一体。一层为陶立克式,二 层为爱奥尼克式,三层为科林斯 式,四层为混合式,右边角斗场 部分为混合方壁柱。
代表性建筑欣赏
万神庙简介
拱券技术与结构
• 罗马建筑的典型结构、布 局、空间组合、艺术形式 等都与之存在着不可分割 的关系。
拱券结构简介
• 由于混凝土的出现和施工技术 的进步,新的券拱结构出现, 且多由混凝土浇筑,因此形式 自由多样。
连续券的使用
• 圣阿波利拉教堂
券拱结构
1、起拱点 2、拱石 3、拱心石 4、中心支架
代表性建筑欣赏
• 大角斗场 角斗场起于共和末期,平面是长圆形的,相当于两个剧场的观众席,相对 合一。它们专为野蛮的奴隶主和游氓们看角斗而造。
代表性建筑欣赏
角斗场
• 为了架起这一圈观众席,它的结构 是真正的杰作。底层平面上,结构 面积只占六分之一,在当时是很大 的成就。
代表性建筑欣赏
角斗场
• 大角斗场长轴188米,短轴156米, 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 米。观众席大约有60排座位,逐 排升起,分为五区。

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

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

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古罗马拱券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早期发展古罗马拱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古希腊和古埃及的建筑风格对罗马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早的拱券是由石块或砖块堆砌而成,用于支撑大型建筑物的屋顶。

这些早期的拱券通常采用半圆形或扁圆形,并且只能用于建造较小规模的结构。

二、共和国时期的发展在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拱券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由于技术和工程方面的进步,建筑师们开始使用更多样化的材料来构建拱券,如混凝土、石灰石和大理石等。

这些新材料使得拱券可以更加轻巧、耐久,并且能够支撑更大规模的建筑物。

在共和国时期,古罗马城市开始兴起,并且出现了许多公共建筑项目。

这些项目包括剧院、浴场、竞技场等,都采用了拱券作为主要的结构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罗马竞技场,也被称为“斗兽场”。

这座建筑物采用了大型的拱券结构,使得整个建筑能够容纳大量观众,并且具有出色的结构稳定性。

三、帝国时期的巅峰在古罗马帝国时期,拱券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由于帝国的繁荣和扩张,许多宏伟的建筑项目得以实施。

这些项目包括大型浴场、宫殿、市政建筑等。

奥古斯都大帝在位期间,罗马城市经历了一系列重要改造和建设,其中包括了许多采用拱券结构的建筑物。

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奥古斯都神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神庙采用了巨大的圆顶和精细雕刻的立柱,展示了古罗马人对于建筑美学和工程技术的高度追求。

四、晚期衰落与影响随着时间推移和帝国的衰落,古罗马拱券的发展逐渐停滞。

帝国边境的不稳定和财政困难导致了大规模建设项目的减少。

古罗马建筑师们也开始尝试新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如拱顶、穹顶等。

尽管如此,古罗马拱券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许多重要的教堂和宫殿都采用了类似于古罗马拱券的结构。

这些建筑物不仅继承了古罗马建筑的优秀传统,还进一步发展出独特而精美的风格。

五、现代对古罗马拱券的研究与保护在现代,对于古罗马拱券的研究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

浅析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风格10历教1班肖芳26摘要: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是西方文明的摇篮,而罗马则展现着欧罗巴文明的辉煌。

古希腊的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从兴起到成就的顶峰,发展成自己的建筑风格一和谐、完美、崇高。

而古罗马在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的同时, 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因此,两者既有相同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字:古希腊古罗马建筑柱式一、古希腊的建筑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

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①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亚柱式、爱奧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的风格。

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的建筑。

这些风格特点,在古希腊神庙的各个方面都有鲜明的表现。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

古希腊人认为,神也是人,只是神比人更加完美,他们认为供给神居住的地方也不过是比普通人更加高级的住宅。

所以,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

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 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称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一"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环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7+1。

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规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人又是一个追求美得民族,建筑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在他们这里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统一。

在地中海的下,他们的神庙熠熠生辉,他们就在这样的广场、剧场、城市中谈论哲学、欣赏悲剧、实现留给人类历史的一段传奇。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古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建筑型制: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某一类型建筑物在平面、空间布局、材料、结构方式及造型艺术处理上的英武格局。

建筑型制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有定型性和稳定性。

2.玛斯塔巴(Mastaba):埃及早期的国王陵墓,其形式源于对当时国王长方形平台式住宅的模仿。

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地上部分是用砖或石砌成的长方形台状,内有厅堂,墓室在地下,上下有阶梯或斜坡通道相连。

后来的金字塔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3.牌楼门(Pylon) :埃及庙宇的大门,是一堵厚重的高墙,中部凹下处为出入口,上置厚重的石板楣梁,刻有双翼的太阳,墙身两面向内倾斜,中间留空,内有可通置门楣。

门的两侧紧贴墙向处插长予及旗杆等装饰物,墙面阴刻象形文字及图画。

4.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地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

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大下小,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石制成,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

5.柱式(Order):长时期希腊建筑艺术的改进主要集中在石头的梁柱结构的柱子、额枋和檐部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到公元前6世纪,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做法,即各部分之间以及柱距均以柱身底部直径为模数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套做法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柱式。

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筑的重要特点,发展至文艺复兴时期,经维尼奥拉的总结而程式化。

6.希波丹姆模式: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采取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并进行适当功能分区的结构模式,以取得秩序和美,并最早在理论上予以阐述,而称为希波丹姆模式。

希波丹姆也被后人誉为“城市规划之父”。

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街坊;街坊面积较小。

典型城市是希波丹姆设计的米利都城。

这种模式对后世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欧洲教堂建筑概述

欧洲教堂建筑概述

欧洲教堂建筑概述整体来看,欧洲教堂建筑是一个非常宏大且丰富的话题。

大致分这几个部分吧。

首先是早期基督教时期的教堂。

这个时候的教堂建筑相对简单一些,很多都是利用了古罗马的建筑结构。

比如说罗马的圣萨比娜教堂,它具有早期基督教教堂的典型特征,巴西利卡式的布局,就是那种长长的大厅,内部的空间划分比较简单,以适应当时宗教仪式的需求。

然后就是拜占庭风格的教堂。

其核心内容是穹顶结构。

圣索菲亚大教堂就是非常著名的代表。

它巨大的穹顶仿佛漂浮在空中,让人惊叹。

拜占庭教堂的内部装饰往往非常华丽,色彩绚丽的马赛克布满墙面。

不过这种风格在西方传播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当地的文化等因素相互交融。

接下来就是罗马式教堂。

主要包括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这些元素。

像比萨大教堂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

从外观上看,它很敦实,墙壁厚实得就像堡垒一样。

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可能有防御或者是结构稳定方面的需求。

而且罗马式教堂的钟楼一般也是独立于教堂主体之外的。

再就是哥特式教堂了。

哥特式教堂真的非常惊艳。

它的框架上是用尖拱代替了罗马式的半圆拱。

这带来的改变可太大了,内部空间高耸而且明亮。

巴黎圣母院就是比较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外部的飞扶壁结构让教堂在保持高耸的同时能够承受住重量。

哥特式教堂在装饰上也是很精细的,彩色玻璃在阳光的照耀下简直美轮美奂。

还有文艺复兴时期及其之后的教堂建筑。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试图再现古典建筑的美感,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就是一个标志,古典的柱式、穹顶等元素又回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也出现在教堂建筑当中,更加注重装饰性、戏剧性。

对于我理解欧洲教堂建筑这个事情,也有一些困惑的地方。

例如在判定一些处于两种风格过渡时期的教堂时,就有点模糊,不知道该把它更多地归到哪一种风格里去。

不过多分析不同的实例,对比它们的结构、装饰、空间布局这些方面,慢慢地也就多一些思路了。

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建筑风格演变图谱,每个时期、每种风格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点点梳理就会越来越清晰了。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

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艺术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

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

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罗马式教堂建筑艺术自公元1096年开始的十字军东侵,使欧洲兴起宗教的热潮,封建主对宗教的狂热达到如醉如痴境地,他们全力为自己领地兴建规模壮观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曼内斯克”即罗马式。

而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

罗马式教堂建筑采用典型的罗马式拱券结构。

它是从古罗马时代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

罗马式教堂的雏形是具有山形墙和石头的坡屋顶并使用圆拱。

它的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坚固、沉重、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哥特式建筑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2
哥特式建筑历史
哥特式教堂( Gothic Cathedral)建筑, 是12~16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曼式建筑的很多特点。
早期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 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 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 许多教堂所效法。 经典时期 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 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 直到16世 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 复兴 1820年,哥特式装饰风格复兴,主要在内装 饰上。
22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23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24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一直被认为是一 个极为丰富和复杂的晚期哥 特式风格的实例。其内部的 众多范例也使他成为全欧洲 最富丽的建筑作品,是世界 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20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21
德国科隆大教堂
被誉为“科隆的科隆灵魂” 的大教堂不仅是德国最大 的教堂,也是世界最高的 教堂,被称为完美的哥特 式大教堂。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亚眠主教堂
Company name
Company slogan here
6

外建史拱券类型梳理

外建史拱券类型梳理

外建史拱券类型梳理
在建筑史上,拱券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形式,其外形为圆弧状,具有良好的承重和装饰美化作用。

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也会略有变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拱券类型:
1. 半圆形拱券:这是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其承重性能好,同时能够营造出宏伟的建筑空间。

2. 尖形拱券:这是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点,其外形尖耸,具有良好的向上感和指向性,同时也能够减轻建筑物的重量。

3. 伊斯兰建筑的拱券: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形式多样,包括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

这些形式都是为了适应伊斯兰文化对建筑装饰美化的要求。

4. 多叶形拱券:这是由上述多种类型的拱组合而成的拱的样式,根据叶片的个数可分为三叶形、五叶形和多叶形。

这种样式主要应用于伊斯兰建筑中。

5. 筒拱:这是覆盖平面为长方形的内部空间的弧形拱顶。

筒拱是拱券建筑最基本的模型,在中原建筑中应用广泛,可用于普通窑洞住宅、堡墙、楼道等建筑中,同时也可以起到装饰和保护的作用。

6. 十字拱:即相交的筒形拱,是公元一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拱券形式。

这种形式的拱券能够有效地承受较重的屋顶,并且可以减小建筑的跨度。

总的来说,拱券结构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是建筑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需更多关于外建史拱券类型的信息,可以查阅外建史相关书籍或文献获取。

外国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

外国城市建设史名词解释

1.昭塞尔金字塔现存最早的金字塔,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2. 玛斯塔吧埃及古王国时期长方形平台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3. 古埃及常见的柱子形式莲花束茎式、纸草束茎式、纸草盛放式。

4. 吉萨金字塔群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乌拉。

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

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司。

5.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

6.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1)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2)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

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7. 山岳台古代西亚,用于崇拜天体、崇拜山岳、观测星相。

8. 撒艮王宫波斯时期的亚述帝国。

房间围成院落,四座碉堡夹着三个拱门,门洞处人头翼牛雕刻。

9. 伊什达城门波斯时期的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

用彩色琉璃饰面。

10. 帕塞玻里斯王宫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11. 公元前3世纪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12. 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迈西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13. 克诺索斯宫(米诺斯王宫)爱琴文化克里特时期的世俗性建筑。

14. 有看台的露天剧场,最早出现在古克里特岛15. 迈西尼的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城门因雕刻而称狮子门)属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16.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

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

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从教堂到大教堂的演变欧洲大陆是一个拥有丰富宗教历史的地区,它以其壮丽的宗教建筑而闻名于世。

从早期的教堂到后来的大教堂,这些建筑物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欧洲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探讨欧洲宗教建筑遗产的演变过程。

1. 起源:早期的教堂建筑早期的欧洲教堂建筑受到古罗马建筑的影响,通常采用巴西利卡式布局。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时期用于公共集会的建筑,后来被基督教引入,成为教堂建筑的常见形式。

这些早期教堂通常由长方形的中殿、两侧的走廊和半圆形的拱顶组成,建筑结构简单而实用。

2. 罗曼式建筑:宗教建筑的风格之变在中世纪,罗曼式建筑风格开始在欧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教堂建筑中。

罗曼式建筑以其坚实、厚重的结构和特殊的拱券风格而著名。

这些教堂通常有高耸的圆顶、厚实的墙壁和小而粗短的窗户。

罗曼式教堂强调力量和稳定性,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对宗教力量的敬畏和信仰。

3. 哥特式建筑:从教堂到大教堂的转变随着中世纪的发展,教堂建筑逐渐演变为更为宏伟和高大的大教堂,这标志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出现。

哥特式建筑追求轻盈、高耸和透明的效果,它采用了更高的拱顶、更多的窗户和复杂的飞拱结构。

哥特式大教堂像天堂之城一样耸立在城市的核心地带,成为宗教和当地社区的中心。

4.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与新古典主义的影响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人们对古典艺术和建筑的兴趣再次被激发。

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具有古希腊和古罗马元素的建筑作品,而宗教建筑也受到了这种影响。

在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建筑风格多样化,有些保持了哥特式的元素,有些则加入了更多的古典主义元素。

5. 当代宗教建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建筑也在不断演变。

如今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在宗教建筑中尝试将传统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

一些现代教堂建筑以简约和现代化为特色,使用大量的玻璃和金属材料,使教堂更加通透和富有现代感。

总结:欧洲的宗教建筑遗产经历了从早期的教堂到后来的大教堂的演变过程。

古建筑拱券结构初探

古建筑拱券结构初探

古建筑拱券结构初探陈守育我第一次见“无梁殿”是在五台山的显通寺,当时还不知道为啥要叫无梁殿。

那是2007年5月,山西省古建所联合河北、陕西、河南古建所奔赴五台山,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我有幸参与了这项神圣的使命。

工作之余,我们一行去久负盛名的显通寺游览,在宗教局领导的陪同下,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欣赏显通寺的恢宏规模。

站在无量殿前,我被这座宏伟庄严的殿宇震撼了。

虽然,之前也见过很多各类型的古建筑,但是,眼前这座殿宇让我惊叹不已的不仅是肃穆庄严的气势,而是更有一种探奇神秘的感觉。

该殿重檐灰筒板瓦歇山顶,等进无量殿内,我恍然大悟,原来此殿全用青砖砌筑而成,殿内拱券交错叠起,没有任何木构架支撑和承托,这便是真正的“无梁殿”。

由于各单位工作分工不同,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想对这座奇特结构的殿宇做详细了解和探究,却无缘的匆忙离开了。

这次工作,我们在五台山勘察调研了十多天,便各回单位忙碌自己的工作。

但是,有好长一段时间,显通寺无梁殿的印象在我的脑海却挥之不去。

也许是出于我对古建筑神奇魅力的热爱和追求,我只知道木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支撑,所以,我想弄明白,为什么这样大体量的建筑,没有木构架承托,却不坍塌的道理。

如果下次再去显通寺,我定要对其探个究竟。

2008年9月,我有幸接到了子州县南丰寨祖师殿(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的保护修缮方案编制任务。

初到南丰寨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河流蜿蜒,三面环水,奇峰独秀;峭壁玲珑,风景奇特,神秘峻险;晨钟暮鼓,梵音萦绕,庄严肃穆。

针对本次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对祖师殿的建筑形式和格局便展开了解。

立面(图一):殿外表效果简朴,单檐灰筒板瓦硬山屋面,前廊(钢筋混凝土结构,八十年代增加)八根立柱,根据当地一八十岁老者回忆,原前廊为木结构,有“猪嘴狼牙”(他们对斗拱的叫法)三四层,文革时期被拆毁。

前后檐及山墙外墙面均为青砖砌筑淌白墙;前檐开圆拱形门洞三个,每个门洞安二隔扇门,后檐无门窗。

欧洲建筑简介

欧洲建筑简介


4.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Hagia Sophia, Istanbul
St. Mark's Basilica,Venice
Saint Basil's Cathedral, Russia
Florence Cathedral, Italy
St.Paul's Cathedral,England
St. Peter Basilica, Vatican
Byzantine architecture
• 拜占庭式建筑,指的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古罗马巴西利卡式的基础上,融对后来的东欧建筑和伊 斯兰教建筑有很大影响。 • • • 1.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 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3. 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体制。其典型作法 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 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Lessay Abbey, Normandy, France
The Colosseum in Rome, Italy . An amphitheater built in the 1st century AD, capable of seating 50,000 spectators
Pantheon, Rome
Palace of Fontainebleau, France
Baroque architecture
•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 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 形空间。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是: • • 1、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2、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 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 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 反常的幻觉效果。 • 3、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 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 • 4、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这些特征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光辉的拱券技术

光辉的拱券技术

大量天然的火山灰为罗马 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使得混凝土技术出现 并持续发展与兴盛。
古罗马的空前强大 各个文明之间相互碰撞交流
三个重要的文明:
古希腊文明:
地中海地区古代文明中最发达的文明
古罗马文明:
地中海地区所有古代文明的继承者
伊达拉里亚文明:
伊达拉里亚人吸收古代东方国家和希腊文化,在当 时创造了较高的文明,拥有很高的建筑工程水平, 在就用石头砌筑叠涩假券。并在意大利进行传播, 对罗马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叠涩假券
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 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 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 要承担上层的重量。叠涩券则是采用 叠涩法以减少承重的券式结构。 狮子门上的叠涩券,是世界上最早的 券式结构遗迹之一。狮子门上的过梁 是块巨石,重达20吨,中间比两头厚, 在巨石的门楣上有一个三角形的叠涩 券,用以减少门楣的承重力。 伊达拉里亚人早就用石头砌筑叠涩假 券,后来罗马人便从此继承了许多工 程技术和建筑经验。
拱券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
古罗马时期的继承与发展
叠涩假券→发券→筒形拱和穹窿顶 →十字拱→拱顶体系→肋架拱(早期)
拱与券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起着承载 竖向荷重和装饰美化的作用。其 外形为圆弧状。其中: “券”是砌筑方式, “拱”是建筑形状。
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 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称“发 券”。用此法砌于墙上做门窗洞 口的砌体称券。 (发券既是做法,又是名称。) 多道券并列或纵联的构筑物(水 道、屋顶)称筒拱;用此法砌成 的穹窿称拱壳。
十字拱
十字拱则是力分别作用在4根柱子 上,内部空间成十字形。
肋架拱(早期)
券架在柱子顶上,“蹼”架在券上。 “蹼”的重量传到券上,由券传到 柱子再传到基础。这是一框架式的 结构,券成了肋,重力的传递很明 确。使用肋架券的第一好处是“蹼” 的厚度大大减小,可以薄到25--30 厘米左右,因此节约了材料,减轻 了结构重量,并且可以在建造时先 砌筑肋架券,然后将“蹼”填充到 几个券之间去,从而少用许多模板, 使施工经济,简便快捷。 屋顶的石板架在这六道券上。采用 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 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减少 了券脚的推力,也简化了施工。

建筑外立面的风格和特点

建筑外立面的风格和特点

德式建筑风格 图片:
捷克小镇
德式建筑风格 安亭新镇
德式建筑风格 绿地崴廉公寓
地域风格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新古典主义是古典与现代的结合物。
主张用罗马文化振兴当代艺术。 从古典主义中提炼出经典元素,包括线脚,檐口,柱式,山花,等。 严格复合人性的适宜尺度,其优雅庄重的风格为高端市场所 接受。 是世界建筑精华的集大成者。
欧洲历史发展及风格由来
哥特 法国 巴黎圣母院
欧洲历史发展及风格由来
哥特 德国克隆大教堂
欧洲历史发展及风格由来 (15至19)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
提倡复兴罗马风格,取代哥特 17世纪文艺复兴,产生巴洛克 17世纪文艺复兴后期,产生法国古典主义 18世纪法国宫廷产生洛可可
·
欧洲历史发展及风格由来
4、取材朴实 石材,套瓦,木材,彩色陶瓷马赛克
5、家庭庭院 大多有露台(气候原因)
西班牙建筑风格 万科兰乔圣菲
西班牙建筑风格
万科兰乔圣菲
圣马丽诺﹒桥
西班牙建筑风格 上海 城市经典
地域风格 英式建筑风格
英国为欧洲岛国,其建筑风格有比较独特。总体来说建筑严格对称,门窗细长,门头讲究。 特点: 深檐口,老虎窗,屋顶为灰色斜屋顶小于90°,屋檐几乎无装饰。 木板大门,斜网格窗,显眼的精制的大烟囱。 红砖墙在外,房子一般由砖木和钢材等材料构成。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绿城 春江花月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碧云花园
地域风格 中式建筑风格
宫廷建筑与民间建筑 宫廷建筑特点:高空间、大进深、雕梁画栋、造型对称, 木材为主,图案多龙、 凤、龟、狮等,精雕细琢。 民间 建筑 特点: 根据气候不同分为若干类型的传统建筑:
窑洞民居、四合院、皖南民居、广东围拢屋、干栏式建筑,等

《拱券的发展》

《拱券的发展》

古罗马时期拱券技术的形成
万神庙(118-125年)的修建成为了罗马建筑美学上的高峰 , 它
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穹窿建筑,是一切伟大穹窿建筑的典范。米开 朗基罗曾经说过:“这不是一个人的设计,而是一位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穹窿的跨度达43.3米,而这个巨型穹窿的唯一支撑则 是16个筒形拱顶,再通过拱顶把重量传递给了8跟墩子,罗马人把 穹窿象征成天际,穹窿中央有个直径为8.9米的圆洞,象征着如日 中天的神的照耀,从功能上讲,这个洞口解决了万神庙的采光问 题。穹窿的高度与墙个高度基本一致,使圆形大厅显得比例和谐 完美,整个室内浑然一体,空间内部视野开阔,雄浑博大,空间 的整体性也显得完整,给人予宇宙无限博大之感。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设计师能功
能更加自由灵活的进行设计,设
计出跨度更大的空间结构,这是
古希腊建筑中的梁板结构所不能
比拟的。
整理课件
7
古罗马时期拱券技术的形成
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 可谓是拱券结构逐渐成熟的时 期,古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罗马祖先)和古希腊人的 基础之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拱顶在罗
整理课件
2
拱券介绍gǒng xuàn
拱券的定义: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 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 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 ,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 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樗,而伊斯兰建筑的 拱券则有尖形、马蹄形、弓形、三叶形、复叶形和钟乳形等 多种 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交叉拱则是两个筒形拱
顶相交叉,两个长度形状相 同的拱顶相交形成十字拱, 长度不等的两个拱相交则形 成一字拱,交叉拱也称为棱 拱,交叉拱的重量由四角的 墩子承担,取代了罗马建筑 中承重墙的作用,使空间形 式有更多的变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建筑装饰元素——拱券技术摘要:因为新材料混凝土的出现,使得拱券技术在古罗马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拱券技术的发展推进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发展,既有达到美学高峰的古罗马万神庙,也有雄厚伟大的凯旋门,供人娱乐的浴场,和对后世大型体育场建筑产生深远影响的角斗场。

总而言之,拱券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古罗马;拱券技术;哥特式。

建筑是一门艺术,建筑是人类历史伟大的篇章,建筑记载了亘古至今人类的发展历程。

建筑本身是集材料美、结构美、技术美、绘画艺术、雕塑艺术于一身的艺术综合体,是科学合理性与纯艺术相结合的综合体。

纵观建筑的历史长河,由于材料的不断发展和伟大工匠们的精湛手艺,才建造出无比辉煌的古希腊建筑,传统的五种柱式形式已沿用至今。

混凝土的出现,才造就了伟大的古罗马建筑,拱券的形成替代了古希腊建筑中柱式的承重作用。

巴洛克建筑更是创造了一种登峰造极的、放荡不羁的装饰形象。

因为混凝土的发现,拱券技术在古罗马建筑中发展起来,并最终定型。

古罗马人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既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优点,又进行了合理的再创造,并最终对欧洲建筑乃至全世界的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拱券技术的形成与发展拱券是一种承重的建筑结构,还起到美化作用,其基本外形为圆弧状,由于时期的不同、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也有变化。

古罗马建筑中的拱券基本是半圆形,中世纪哥特式建筑中运用的基本是尖形拱券,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采用了各种形式。

图1 图21.古罗马时期拱券技术的形成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能够促进建筑的发展。

罗马人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发现火山喷发出来的灰尘,在这之中夹杂着石灰和碎石,经过水浇之后,产生了板结现象,十分坚固,而且不透水。

随着混凝土的出现,人们利用这种新材料建造出了大跨度的拱券和拱顶,也逐步代替了石块在建筑中的运用。

随着拱券、穹窿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设计师能功能更加自由灵活的进行设计,设计出跨度更大的空间结构,这是古希腊建筑中的梁板结构所不能比拟的。

拱券结构在古罗马时期得到发展并最终定型,古罗马时期的拱券主要有三种形式:筒形拱、交叉拱(图1)、穹窿(图2),其中交叉拱又分为一字交叉拱和十字交叉拱。

[1]筒形拱是一个拱券成直线延伸或连续铺开,形成一个隧道形或筒形拱顶,这样的拱顶提供了两道平行墙之间的曲线屋顶,能够结合起来形成拱廊。

交叉拱则是两个筒形拱顶相交叉,两个长度形状相同的拱顶相交形成十字拱,长度不等的两个拱相交则形成一字拱,交叉拱也称为棱拱,交叉拱的重量由四角的墩子承担,取代了罗马建筑中承重墙的作用,使空间形式有更多的变换。

穹窿是拱旋转一圈形成的结构。

拱券的施工问题在古罗马时期得到解决,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古罗马人对拱券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古罗马所特有的全新的券柱式结构,还包括连续券、巨柱式、叠柱式这些创造一新的建筑形式。

券的基本结构(图3)包括:券心石、券顶、券石、券肩石、券底、券背、圆心、起券线、券底石。

对于建筑而言,只有拱券这单一的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古罗马人将梁柱与拱券相结合,形成了券柱式,在古罗马的标志性建筑中,都能发现这些经典的结构。

古罗马的建筑师在一系列伟大的建筑中,如万神庙、凯旋门、角斗场、浴场,均采用了大量拱券结构,这些建筑对后世的建筑也产生了巨大而影响。

图3 图4 图5 万神庙(118-125年)的修建成为了罗马建筑美学上的高峰(图4),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大穹窿建筑,是一切伟大穹窿建筑的典范。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这不是一个人的设计,而是一位天使的设计。

”万神庙穹窿的跨度达43.3米,而这个巨型穹窿的唯一支撑则是16个筒形拱顶,再通过拱顶把重量传递给了8跟墩子,罗马人把穹窿象征成天际,穹窿中央有个直径为8.9米的圆洞,象征着如日中天的神的照耀,从功能上讲,这个洞口解决了万神庙的采光问题。

穹窿的高度与墙个高度基本一致,使圆形大厅显得比例和谐完美,整个室内浑然一体,空间内部视野开阔,雄浑博大,空间的整体性也显得完整,给人予宇宙无限博大之感。

凯旋门(图5)是为了炫耀战争胜利而形成的建筑形式。

凯旋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单一大拱门式,另一种为立面三分式、中间大两个次间小的券柱式门洞。

古罗马城最大的也是标准模式的凯旋门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后世的许多凯旋门都是模仿君士坦丁凯旋门建造的,可见凯旋门的建筑语汇对全世界的影响是极为广泛的,这些凯旋门的精神功能是主导地位的,这些伟大的凯旋门静静的伫立在那边,人们静静的在那观望,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

罗马角斗场(图6)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角斗场中,格斗者们互相格杀,或者是与一些野兽进行格斗。

罗马大角斗场长轴达188米,短轴达156米,可容纳五六万观众。

大角斗场立面是四层的80个拱,完全突破了古希腊建筑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拱门与柱式的结合起到了柱与户间的沉重作用。

总体上说,大角斗场是结构、功能、形式三者的完美和谐的结合,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

这一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被运用的比比皆是,特别是在体育场的建筑中。

图 6图7当古罗马建筑的十字拱和筒形拱完美结合成熟的时候,古罗马建筑又成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功的例子就是卡拉卡拉大浴场(图7),面积达面积达575mX363m。

[2]古罗马的大浴场不仅仅是给人提供洗澡的地方,是一种结合体,立面有健身俱乐部、学校和各种娱乐设施,浴场成为上流社会不可缺少的娱乐设施。

大浴场采用十字拱结构,重量主要落在8个墩子上,它们的周围有筒形拱、大券拱、大穹窿,这些结构使得浴场的空间显得安全合理。

在经过了古希腊建筑的辉煌之后,古罗马人运用了新材料进行了再创造,将柱式向前发展了一步,并创造了新的光辉结构:拱券。

古罗马建筑的雄伟显示了劳动者的强大创造力,从古至今伟大的建筑无一不包含着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劳动人民创造了世界,是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

2.中世纪拱券技术的发展中世纪是指欧洲四世纪开始的封建社会直至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漫长一千年的封建时期。

拜占庭建筑由于它所跨越的地理位置,虽然受到罗马建筑的影响,但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拜占庭建筑最大的进步是穹顶与帆拱的完美结合,所谓帆拱的形式是一个穹顶切去四个半球,再在上方挖一个圆洞,在圆洞上加个底座,最终在底座上加上穹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全新的结构形式在拜占庭建筑中诞生了。

这种结构的重量全落在了四个券上,再通过券与券之间的交叉点把力量传递给四个墩柱上,这种方式也完成了圆形穹顶月正方形平面的自然过渡。

由于承重方式的改进,穹顶下的空间变得更加自由多变,此结构对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拜占庭建筑中最光辉的代表就是君士坦丁堡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图8),它的平面布局几乎是方形的,东西长77米,南北长71.7米,前面是双廊围着的院子,院子中央是个大水池。

圣索菲亚大教堂最大的成就是它的结构体系,穹顶直径达32.6米,穹顶上共有肋骨40个,这个巨大的穹顶由四个巨拱和四角的墩座支撑。

图8 图9中世纪的建筑形式除了拜占庭建筑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哥特式建筑了,在中世纪欧洲建筑中最具典范的就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哥特式教堂建筑。

哥特式大教堂的产生代表着人们宗教思想的变化,教堂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场所,人们在这里进行各种集会。

哥特式建筑在技术上有了飞跃,形成的新型尖拱能给人以轻巧飞跃的感觉,在高度上也显得更高,为了实现这种效果,人们使用了肋状的、交叉的、四个面的拱顶。

每个拱顶都有两个半圆筒顶相互交叉,沿着对角线的拱肋使得拱顶在交叉方向有了更大的强度,双圆心尖拱的骨架结构大大减轻了侧推力。

尖券比圆拱显得更加轻巧,似乎有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

新的材料的确能够促进结构的快速发展,但是在现有材料的情况下,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使中世纪建筑不断向前发展,中世纪的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在现存的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3.文艺复兴时期拱券技术的发展与运用14世纪末,意大利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人们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开始了激烈的较量,之后人们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大量使用了拱和穹窿的建筑语汇,不得不提的就是意大利里程碑式的建筑: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内径达42米,穹顶高20多米,建筑总高107米,挺拔显眼的耸立在佛罗伦萨。

佛罗伦萨教堂(图9)大穹顶的突破了单圆心的结构形式,采用了双圆心结构形式,能够加高拱顶高度,加大了视野的跨度。

文艺复兴建筑的最大特征就是反对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风格,反对哥特式风格那样强烈的对比,将单圆心拱券,单圆心穹窿这些古典主义的手法与哥特式建筑中的尖券、尖拱、尖塔相结合,讲究统一性与条理性。

文艺复兴时期大量建筑采用了古罗马凯旋门的建筑语汇,圣弗朗西斯哥教堂是三开间的拱门,用壁柱分开,檐部、墙身、基础部分的三分法均在凯旋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中的拱券结构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然在各种建筑中得到运用,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以罗马风为主的建筑。

二.拱券技术对现存建筑的影响古罗马的拱券技术对欧洲各国建筑产生了深渊影响。

纵观整个欧洲的建筑史,一幢幢雄伟的建筑、巨大的尺度、博大的装修、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刻,这一切都是与艺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英国的圣保罗大教堂(1675-1710年)是英国最高等级的教堂(图10),大教堂的主穹顶的四个方向的延伸均有小穹顶相呼应,大穹顶直径达34.2米,在现存的建筑中,仅次于圣彼得大教堂,结构要比以往相似规模的穹顶轻的多,鼓座也要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鼓座显得轻巧。

教堂的穹顶有三层结构,三层结构的花费,削弱了高大空间的压抑感。

议会大厦(图11)的全名是威斯敏特宫,全长300米,许多哥特式的尖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壮丽的天际线,是一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

威斯敏特大教堂又称为"西敏寺",它是伦敦最大最美的哥特式教堂,横向的分割形式,以及大小尖拱的相互组合形式,使每一个驻足的游客都不愿离去。

西敏寺(图12)中最美丽的教堂非亨利七世礼拜堂莫属,在这个精美的垂直式建筑中,巨大的拱柱支撑着拱壁,高大的窗户与蜘蛛网般的扇形穹顶营造出轻快气氛,教堂内部采用了飞券和肋拱。

“千禧宫”(图13)是伦敦官方的千禧年建筑,其穹顶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穹顶,底层占地面积约80英亩。

图10 图11 图12 图13巴黎圣母院(图14)被雨果称为“石头的巨大交响乐”,它可容纳一万多人,置身于大厅地下,因为尖券和肋拱的使用,产生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圣母院正面呈正方形,从上而下共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并排三个尖拱门。

1806年,拿破仑邀请了建筑师夏尔格兰兴建纪念性建筑:凯旋门(图15),以纪念战争的胜利,凯旋门高50米、宽45米、厚23米,中央券门高37米、宽15米,规模远远超过了古罗马的任何一座凯旋门,显得格外稳重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