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新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舆论的监管与治理。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管与治理,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挑战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使得舆论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这就意味着一旦出现虚假信息或者不当言论,将会迅速引发社会舆论的波动,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其次,新媒体的匿名性和互动性使得舆论监管变得更加困难。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机构对于发布的信息负有责任,而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用户可以匿名发布信息,这给舆论监管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需要兼顾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

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但过度的言论自由也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因此,在舆论监管与治理中,需要找到言论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点。

二、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措施为了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管与治理,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需要依法进行,只有依法才能保证舆论监管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舆论监管的范围和权限,规范舆论监管的程序和方式。

其次,加强舆论监管的技术手段。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对舆论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信息和言论。

再次,加强舆论监管的跨部门合作。

舆论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舆论监管工作。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舆论监管意识和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的意义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管与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舆论监管与治理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一旦出现不当言论或虚假信息,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舆论监督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主要依靠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而在新媒体时代,则需要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进行监督。

下面就是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进行的浅论。

一、多元化的舆论监督主体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属权利,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也成为了舆论监督的主体。

通过微博、微信、博客等平台,普通网民可以发布自己对各种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有时还能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事件的发展。

这为舆论监督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声音和视角,也提高了舆论监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

二、实时传播的信息传播特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的特点之一是信息传播的实时性。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就可以得到传播,而且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新的信息传出。

这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广泛和更及时的信息基础,使监督更加全面和精准。

三、互动性的舆论监督模式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主要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单向媒介进行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则形成了更加互动的监督模式。

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不仅可以发布信息,还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监督网络。

这种互动性的监督模式,使监督更加深入和有针对性,更容易形成舆论压力,推动事件的发展和解决。

四、虚假信息的挑战与此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虚假信息的挑战。

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信息的真实性往往难以辨别。

有些人利用虚假信息来误导公众或达到某种目的,这给舆论监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舆论监督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更加注重事实核查和信息真实性的保障,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

五、法律法规的约束与保障在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方式也需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和保障。

面对各种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表达,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规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舆论监督的公正和客观。

也需要对那些利用新媒体传播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的行为加强法律打击和制裁,维护信息传播的秩序和规范。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舆论监督方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主要是由新闻机构和媒体从业人员来实施,而在新媒体时代,普通公民也具有了广泛参与的能力,从而对舆论监督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入手,探讨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门槛低、信息来源广泛。

这些特点使得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了解和传播信息。

这也意味着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能力得到了加强,可以更快速地发现和传播社会问题,对事件进行监督和批评。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舆论监督方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主要是由专业的新闻记者和编辑来完成的,他们通过采访、报道、评论等方式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而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具备了更广泛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公众可以发布信息、发表看法、参与讨论,从而引起社会关注,推动舆论监督。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虽然有利于敏锐地发现社会问题,但也容易导致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一些人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流量,可能会夸大事实、制造谣言,误导公众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秩序。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门槛低,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就需要公众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免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和受害者。

新媒体时代信息来源广泛,舆论在网络上传播的速度之快也使得一些事件无法得到全面客观的判断,舆论可能会陷入一种片面的情绪化状态,影响到对事件的客观判断和评价。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真实性和公正性。

媒体和网络平台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对发布的信息进行核实和监督,杜绝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公众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提升公众的信息素养,增强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轻信谣言,不盲从情绪。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舆论监督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舆论监督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需要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全面的转型和创新,提供更加有效和全面的舆论监督引导。

本文将就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确保舆论监督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提供参考和建议。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舆论监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监督对象也更加广泛和全面。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迅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对各类事件、问题进行讨论和监督。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使监督对象难以逃避舆论的监督,舆论的监督力量也更加强大和坚定。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快,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导致舆论监督的失真和误导。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容易受到一些利益集团、黑恶势力的操纵和干扰,导致舆论的偏向和失衡。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缺乏权威性、公信力,导致舆论监督的效果和影响力大打折扣。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需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思考,寻求有效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二、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引导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信息失真和谣言传播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递速度快,容易出现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

一些人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的偏向和失衡,导致舆论监督的失真和误导。

谣言的传播也容易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利益。

如何有效防范和打击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成为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引导面临的首要问题和挑战。

2.被操纵和干扰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引导,容易受到一些利益集团、黑恶势力的操纵和干扰。

一些人通过网络攻击、人肉搜索等手段,阻碍公正和客观的舆论监督,制造舆论的偏向和失衡。

这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削弱了舆论监督的效果和影响力。

如何有效防范和打击利益集团、黑恶势力对舆论的操纵和干扰,成为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引导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监督现状研究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监督现状研究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监督现状研究分析摘要:新媒体舆论监督有“准确、快速、灵敏”的特点,对转移社会负面情绪疏导群众负面观点有明显作用。

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舆论监督应对对策:加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建立伦理规范网络、走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融合之路。

关键词: 新媒体;舆论监督;融合发展1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监督现状概述在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各种规则和资源的帮助下,公众舆论的监督被规范化,由此促进了部分机构关系的逐渐建立,影响了在新媒体环境中中国媒体监管的发展。

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博客、微博到微信、直播平台,再到互联媒体的全面覆盖,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民离不开的生活方式。

我国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的典型案例可追溯到2003 年发生的孙志刚案,通过网络媒体及网民的争议和关注,最终促使政府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出台了相应的新政;2005 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徐工贱卖案”,因“博客门”揭发的徐工重工和凯雷的并购案,到2008 年最终宣告无果而终,徐工重工最终保住了“国有资产”的身份, 2009年躲猫猫事件、2010年我爸是李刚事件、2011年郭美美事件、2012年PM2.5、2013年“表哥”事件、2017年“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都是通过互联网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曝光,网民正在积极讨论并不断曝光视频,让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形成了舆论压力,直到官方对事件进行调查,相关负责人被处理后,事件才得以解决,媒体监管在新媒体中的作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2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功能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新媒体应运而生,它具有非常重要的网络传播属性。

公众参与的方式有很多。

例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新闻和帖子、论坛发帖、微博和微信热。

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当前媒体环境的巨大变化。

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生活方式,这种变化也影响着新闻媒体领域的拓展和延伸,随着媒体格式的不断变化,新功能不断衍生。

新媒体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关系研究

新媒体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关系研究

新媒体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关系研究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方式和效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促进作用1. 提供信息渠道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广泛的信息渠道。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包括政府工作、企业经营、社会事件等。

这使得公众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状况,从而更好地进行舆论监督。

2. 扩大舆论参与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

公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扩大的舆论参与使得公众的声音更加多元化,也增加了对权力的监督力度。

3. 加强信息传播速度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使得信息可以迅速传递给公众。

当出现重大事件或者社会问题时,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评论和监督。

这种实时的信息传播加快了舆论监督的效果,使得问题能够更快地得到解决。

二、新媒体对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挑战1. 虚假信息泛滥新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也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有些人故意发布虚假信息来误导公众,甚至进行网络谣言的传播。

这种虚假信息的存在使得公众在进行舆论监督时需要更加谨慎,以免被误导。

2. 信息过载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数量和速度都大大增加,导致公众面临信息过载的问题。

公众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筛选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这对于舆论监督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能导致公众对某些问题的关注度不够。

3. 舆论操控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一些有意识的力量提供了操控舆论的机会。

通过网络水军、网络评论等手段,一些人可以操纵舆论的走向,影响公众的判断和决策。

这种舆论操控对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三、新媒体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互动关系新媒体与社会公众舆论监督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公众舆论监督的效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网络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网络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研究

网络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研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网络时代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方式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重点就网络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进行研究,并探讨其特点和问题。

首先,网络时代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以互动性、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为特点。

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平台使得用户可以即时发布和传播新闻信息,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此外,网络时代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具有高度互动性,使得公众有了更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

公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对新闻进行评价和传播,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形成与传播。

然而,网络时代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也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问题。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门槛较低,不可靠、虚假的信息大量涌现,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由于舆论传播的快速性,有些不负责任的个人或机构可能会散布谣言或不实信息,给社会带来恶劣影响。

网络新闻的主观性也比传统媒体更为突出,个人和媒体的立场可能对舆论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网络时代中国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

信息过载是指因为互联网上信息大量涌现,而导致人们无法有效处理和筛选信息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对新闻的评价容易受到干扰,有时很难准确理解和判断事实的真相。

此外,由于新闻报道广泛、粉丝经济盛行,一些热门新闻容易成为网络指数,形成话题热潮,导致公众对其他重要新闻的关注度下降。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网络时代中国的新闻舆论监督。

首先,加强信息真实性的监管。

政府可以建立更加严格的信息发布规范,对不实信息和谣言进行打击,同时加强对新闻媒体和网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辨别能力。

其次,加强舆论监督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不仅应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新闻舆论监督,还应该建立专业的舆论监督机构,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监督和评价,提高社会对新闻行业的信任度。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用户行为规范。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作为社会公众对政府、企业、个人行为的一种重要监督方式,也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对各类社会事件、公共话题进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对相关部门或个人的行为产生监督作用。

这种监督方式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可以迅速形成社会热点,引起广泛关注,促使相关部门或个人及时回应和处理。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可能导致舆论误导和误判。

另一方面,舆论监督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博弈,可能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干预和压制。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不仅要关注其积极作用和价值,也要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这对于维护社会公正、促进民主发展、提升公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的传统模式,也对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为公众提供了更多的话语权,使得舆论监督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即时性也使得舆论监督的复杂性增加,舆论引导的难度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舆论监督的新特点、新规律,丰富和发展舆论监督理论。

从实践层面来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舆论走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有效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新媒体时代是信息传播的新时代,也是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的新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现状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形式得到了新的拓展和延伸。

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等在舆论监督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或缺,同时新媒体平台也成为了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在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发表观点、评论新闻、举报不良现象等方式来实现对社会事件和政府行为的监督。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也更加立体、多样化,涵盖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使得舆论监督的声音更加丰富和生动。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些不实信息、谣言和造假新闻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庞大,信息碎片化严重,导致舆论监督的重点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再有是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水军”等不良现象的侵蚀,导致舆论监督的对象和内容失真。

这些问题对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速度和广度都远超传统媒体,这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舆论引导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与此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

在新媒体平台上,一些不实信息、谣言和造假新闻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人们往往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导致舆论监督的失真性。

其次是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庞大,信息碎片化严重,导致舆论监督的重点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的盛行,让舆论监督方式得到了全新的定义和实现方式。

传统的新闻媒体带来的舆论监督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而新媒体的出现却让公众对监督的期望更高了。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浅论。

一、实时监测和互动传播在新媒体时代,舆情监测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实时监控和互动传播是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可以借助网络监测平台的工具,实时获取各种媒体的舆情信息,同时可以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取关键词、热点话题、情感分析等内容,对舆情走向进行预判。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更强调互动传播和反馈,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向舆论对象提出批评和建议,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监督机制。

通过这样的机制,可以更好地传达公众意见,同时也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信息,消除不良影响。

二、开放透明和多元化参与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更加注重开放透明和多元化参与,在舆论事件中,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意见等,形成一种基于大众参与的舆情检测和舆论监督机制,从而保障舆论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例如微博、微信、贴吧、知乎等,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参与到舆论监督当中,发表看法和评论,给予不同角度的思考和分析,增加了舆论监督的多元化和广泛性。

三、自媒体与平台审查新闻自由和舆论自由是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自媒体也成为了一种新的声音,具有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是自媒体的代表。

自媒体平台除了让民间声音更容易被传递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媒体能够对传统媒体和官方媒体进行监督。

不过,随着网上信息的泛滥,舆论监督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自媒体平台需要加强内容审查,防止传播虚假、恶意信息,保证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真实性,达到对社会的正确引导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包括实时监测和互动传播、开放透明和多元化参与、自媒体与平台审查等方面。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舆论监督方式也在逐渐变革。

传统的舆论监督模式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再适用,新的舆论监督方式则应运而生。

本文将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具有高效性。

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需要经过媒体报道、编辑审核、发行等环节,耗时较长。

而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渠道迅速传播信息,并且可以及时回应,反馈意见。

这种高效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具有广泛性。

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通常由权威媒体或专业媒体负责,而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舆论监督的参与者。

只要有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对事件进行监督。

这种广泛性使得舆论监督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公正性。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具有互动性。

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通常是单向的,媒体报道信息,观众被动接受。

而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变得更加互动。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与媒体互动,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直接向媒体提问,要求解答。

这种互动性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但同时也容易出现谣言、虚假信息的传播。

这就需要舆论监督者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以确保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舆论监督的碎片化也是一个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和接收的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

观众通过社交媒体或其他平台获取信息,容易出现只看标题,不看全文的情况,这样就容易出现信息片面化、误解等问题。

舆论监督者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信息进行全面评估,才能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也面临着监管的问题。

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由媒体或相关部门负责,有一定的监管机制。

而新媒体时代,舆论监督的参与者众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容易出现滥用权力、网络暴力等问题。

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保护舆论监督者的合法权益,以及维护网络空间的健康秩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

浅论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舆论监督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舆论监督方式主要是依靠新闻媒体的报道和监管机构的监管,而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舆论监督方式也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

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和监督中来。

社交媒体、微博、博客等互动平台在这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平台,公众可以发布信息、交流观点、表达意见,并对政府部门和媒体进行监督。

因此,公众的参与可以使舆论监督更加民主化和多元化,更加充分地反映公众的声音和需求。

其次,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更加即时和快速。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信息的流动也更加灵活和自由。

因此,当发生突发事件或社会事件时,公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迅速传播信息,并对事件进行监督和评论。

这样可以迅速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响,对推动问题解决和政府部门的回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更加个性化。

不同的网民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关注点,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网民的需求。

比如,电子邮件订阅、新闻聚合应用等,可以实现信息的智能推送,让网民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这可以促进舆论监督的精细化和有效性。

最后,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信息真实性问题。

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由于信息发布门槛较低,不少虚假信息也混杂在其中,而这些虚假信息往往会对舆论产生误导和影响。

其次是信息质量问题。

在信息过度流动的互联网环境中,如何筛选、鉴别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监督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话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可以使舆论监督更加民主化、乃至更加科学化和专业化。

新媒体如何影响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新媒体如何影响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新媒体如何影响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的出现对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如何影响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并分析其中的利与弊。

一、新媒体对舆论引导的影响1. 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的报道。

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个人和组织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传播信息。

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使得舆论引导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问题,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2. 加强舆论互动和参与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引导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变成了多方互动和参与的过程。

人们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讨论和辩论。

这种互动和参与的机制使得舆论引导更加民主化,人们的声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

3. 加强舆论的实时性和时效性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速度使得舆论引导具有了更强的实时性和时效性。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和观点,及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进展。

这种实时性和时效性使得舆论引导更加迅速和精准,有助于引导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和讨论。

二、新媒体对舆论监督的影响1. 提高舆论监督的效率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监督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人们可以迅速传播和曝光不正当行为和事件,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这种高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可以迅速揭露问题,推动相关部门采取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扩大舆论监督的范围新媒体的普及使得舆论监督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企业等权力机构,而新媒体的舆论监督可以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

个人和组织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对各种问题进行监督,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3. 增加舆论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舆论监督更加公正和客观。

传统媒体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偏颇的报道和舆论引导。

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监管对策研究报告
网络舆情监管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有效的舆情监管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公共安全以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对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网络舆情监管现状分析
1. 社交媒体的高度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舆情形势日益复杂。

2. 不法分子利用虚假信息和散布谣言等手段,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群众恐慌。

3.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完备,监管手段滞后于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

二、网络舆情监管对策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力度。

2. 加大对网络舆情的舆论引导力度,引导公众理性对待舆情事件,减少谣言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3.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监测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网络舆情事件。

4.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共同推进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推进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前景和挑战
1. 技术的发展将为网络舆情监管提供更多可能,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运用。

2. 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破坏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将逐渐增加,
监管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 全社会共同参与网络舆情监管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和多方合作的格局。

结论:
网络舆情监管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任务,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在技术的支持下,有效地引导舆情,才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实现网络舆情监管的目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信息真实性、传播秩序、版权保护等。

因此,对新媒体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监管的必要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有效的监管方式,以期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监管的必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其传播的信息对公众认知和社会舆论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对新媒体进行监管,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

2. 保护公众利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商业机会,但同时也存在侵犯公众利益的现象,如虚假广告、欺诈行为等。

加强新媒体监管,可以保护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秩序。

3. 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有效的监管可以引导新媒体行业健康发展,提高信息质量,推动行业自律,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

三、新媒体监管的现状及问题1. 监管法规不完善:当前,我国针对新媒体的监管法规尚不完善,导致监管力度不够,存在监管空白。

2. 跨领域、跨平台监管难度大:新媒体具有跨领域、跨平台的特点,使得监管部门在实施监管时面临较大难度。

3. 信息真实性难以确认: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真实性难以确认,给监管工作带来挑战。

四、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1. 法律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媒体的职责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

2. 技术监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新媒体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提高信息真实性和传播秩序的监管效果。

3. 行业自律:鼓励新媒体企业加强自律,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提高信息质量和传播效果。

同时,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

4. 社会监督: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公众、媒体和民间组织对新媒体进行监督。

通过举报、曝光等手段,提高新媒体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新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虚假、内容低俗、违法信息传播等。

因此,新媒体监管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监管的现状、问题及有效的监管方式,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监管的现状当前,新媒体监管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进行。

在监管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内容审查、技术手段和法律制度等措施。

然而,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得传统监管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

此外,部分新媒体平台为追求流量和关注度,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等,进一步加大了监管难度。

三、新媒体监管存在的问题1. 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针对新媒体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部分条款存在模糊不清、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监管部门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尺度。

2. 监管手段落后:传统的监管手段主要依靠人工审查和技术手段,难以应对海量信息和快速传播的挑战。

同时,部分技术手段在应对新型传播方式时显得捉襟见肘。

3. 跨平台、跨地域传播问题: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使得信息可以迅速跨平台、跨地域传播。

这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对跨境传播的监管。

4. 公众参与度低:当前,公众对新媒体监管的参与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和监督渠道。

这导致监管工作难以得到公众的支持和配合。

四、新媒体监管方式的改进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新媒体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责任和处罚措施,为新媒体监管提供法律保障。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2. 强化技术监管: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对新媒体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通过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降低人工成本。

3. 跨部门、跨地区协同监管:加强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协同监管机制。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然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信息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匿名性等,使得新媒体的监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研究新媒体监管的方式,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新媒体监管的背景和意义新媒体监管是指通过一系列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管理、规范和监督,以确保新媒体的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监管新媒体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

有效的新媒体监管能够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媒体监管的方式1. 法律监管法律监管是新媒体监管的重要手段。

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新媒体平台的责任和义务,规范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

同时,应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威慑力。

2. 行政监管行政监管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媒体平台进行管理和监督。

政府应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的注册、备案、审核等制度,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同时,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指导,提高其自律意识,促使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3. 技术监管技术监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新媒体进行监管。

包括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进行过滤、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置违法违规信息。

同时,应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支持,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

四、新媒体监管的实践与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政府在新媒体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制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新媒体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

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媒体平台进行严格的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管,确保了新媒体的健康发展。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网络举报中心等机构,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新媒体监管。

五、新媒体监管的挑战与对策尽管新媒体监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范文

《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论的走向。

然而,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信息真实性的难以核实、不良信息的传播等。

因此,对新媒体的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新媒体监管的必要性、现状及未来监管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二、新媒体监管的必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新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载体,对新媒体的有效监管可以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维护社会稳定。

2. 保护公众利益:新媒体上充斥着各种信息,其中不乏虚假、误导性的内容。

对这些信息进行监管,可以保护公众的利益,防止公众受到误导。

3. 促进信息传播秩序: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无序化现象严重。

通过监管,可以规范信息传播秩序,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新媒体监管的现状目前,我国对新媒体的监管主要采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新媒体的运营行为;行业通过建立自律机制,约束从业者的行为;技术手段则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监控。

然而,由于新媒体的特殊性质,监管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当前新媒体监管面临的问题1. 法律法规不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新媒体的法律法规,但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监管手段落后: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监管手段已经无法满足现实需求。

需要借助新技术手段,提高监管效率。

3. 跨区域、跨平台监管难度大:新媒体的跨区域、跨平台特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

需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

五、未来新媒体监管方式研究1. 完善法律法规: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关于新媒体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处罚措施,为监管提供法律依据。

2. 引入新技术手段: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监控,提高监管效率。

3. 加强部门协作: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新媒体监管中的跨区域、跨平台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舆论监督研究报告摘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还有公民话语权意识的觉醒,今天的社会舆论监督平台上活跃着这样一批人,他们运用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作为基础的新媒体,通过其特点与功能造就的全新的可能性采取一系列媒体监督活动,来实现自身社会舆论监督的基本权利,进而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规则与结构形态。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这些人被称为“行动者”,而决定和制约今天行动者们舆论监督特点与方式的最直接因素,正是新媒体的媒介形态与功能特点。

新媒体舆论监督有“准、快、灵”的特点,有助于疏导社会负面情绪、有助于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形成、有助于有效地监督社会主义法治和社会主义民主。

但其自身与生俱来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在以下三方面加强对其监管:加强新媒体的舆论监督与引导能力、完善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法律和规则、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规范网民言行加强对网民的网络素养教育、诚信与公德教育,形成网络道德公约。

关键词: 新媒体;舆论监督;网络民意参政;行动者话语权;目录摘要 (1)目录 (3)前言 (4)一、新媒体以及舆论监督的概念 (5)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特点与功能 (6)(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 (6)(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 (8)三、新媒体舆论监督自身的局限 (9)(一)新媒体的局限性 (9)(二)监督者的局限性 (11)四、新媒体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2)( 一) 完善对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法律和规则 (13)( 二)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并形成网络道德公约 (13)结语 (14)前言由于媒体功能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越来越的的软领域开始到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发生的改变,其中最富有鲜明特征的就是新媒体条件下的舆论监督领域;社会的现代化绝对不应该仅停留在经济建设领域,而应该是相对应的货真价实的实现言论的现代化、媒介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在这其中,言论的现代化是舆论监督通畅运行的表现形式,媒介的现代化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道路上的技术支持,至于人的现代化,则真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内涵。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观逐渐开始经历到以微博为明线,公民话语权意识觉醒为暗线索的一系列新媒体带来的变革,这其中涉及社会,触碰到体制,探底社会上交相错杂的许多条明线暗线,更关乎社会上每个人的生活。

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们的属性与特点。

与之前的“党八股”不同,新媒体平台上所使用的这种网络语言“更接地气,更聚民气,更解怨气,因此也就必然会更有人气”。

新媒体平台上面的语言来自于不同阶层的多元结构和雅俗共赏的平民化色彩;其次是舆论诉求出发点的纵横交错与涉及监督范围的无界定性;行动者们往往并不单纯是社会运行权力的监督者,还有可能在客观方面作为直接或间接影响社会权利运行与决策的参与者;总的来说,要想真正把新媒体监督的功效发挥到最好,不仅要求行动者们"慧眼识珠",能够从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去伪存真,更离不开制度与法律的完善来规范新媒体的监督行为,简而言之,就是既要监督主体把权利"做到位",又要监管部门将制度落实到位,用法律为网络媒体舆论监督"守好门"。

一、新媒体以及舆论监督的概念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一系列崭新的媒体形态渐渐的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它们为社会提供堪称海量的各种资讯,同时也就将公民的社会生活改变成为一个极大的便利空间......1、新媒体新媒体这个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

关于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新媒体是指以计算机处理技术作为基础而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也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

也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所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等,通过对应的信息终端,达到传播效果的媒介;毫无疑问,这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

其实,所谓的新媒体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概念,但其实这里总是会有一些不会改变的属性。

笔者比较认可的是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一个看似十分宽泛的定义:即所谓的新媒体,就是逐步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的种类范围很广:比如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可以说,新媒体直接反映了不同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那么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本文就通过对网络新媒体舆论监督平台的分析来探究新媒体。

2、舆论监督对于舆论监督,可以参考两种不同的定义:首先是甘惜分教授所著新闻学大辞典中所给出的定义: 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社会现象。

还有学者认为舆论监督通俗来讲就是特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声音,以及通过对政府或政党的批评声音促使其改正错误。

新媒体舆论监督主要表现为: 出现了大批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借助于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各种规则和资源,将舆论监督日常化和惯例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一些制度性关系的初步形成,从而影响了中国舆论监督的发展态势。

我国新媒体舆论监督的案例最早大约可追溯到2003 年发生的孙志刚案,当时该案引起网络媒体的热议,最终促使政府出台新政,废除了原来的收容遣送制度。

2005 年开始的“徐工贱卖案”,即因“博客门”而激起国民广泛关注和议论的徐工与凯雷并购案,到2008 年最终宣告无果而终,徐工以不情愿的方式保住了“国有资产”的身份,网络媒体舆论对此结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特点与功能吉登斯在结构化理论提到:社会结构不仅具有制约性,而且具有使动性;行动者利用结构性的规则和资源跨越空间和时间,在各种互动情境进行积极有效的活动,改变或再生产结构,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可以说正是新媒体的产生,就是将传递民众声音的话筒与与实现社会理想的愿景紧密捆绑到一起,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现在大家所说中国梦。

这里所说的行动者就是指的是具有话语意识和实践意识,从而以自身的思想去参与舆论监督过程的公民,正是他们构成了新媒体舆论监督的中坚力量。

(一)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特点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的传播属性拥有十分显著的网络化特征,公众参与的途径也是多元的,比如说是新闻跟贴,论坛发帖,博客还有近来红遍祖国各地大江南北的微博热。

概括来说,新媒体舆论监督应该具有“准、快、灵”三个特点。

1、准:指的是新媒体舆论监督能够快速聚焦到某一热点,反映的问题准确到位,较大限度的压缩了说空话套话模板话的空间。

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聚焦效应”正在悄然改变着一系列社会股则,这样的案例其实有很多。

例如原陕西省安监局长杨达才,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变的在国内家谕户晓,起因就因为微博上一张他在延安交通事故现场的“微笑照片”。

广大网友深挖杨达才有多块名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杨达才就经历了从陕西省安监局局长到阶下囚的过山车般的人生境遇。

可以说正是获得了网络的助力,中国的民主舆论正在由“被发布”朝着“去监督”的潮流转变,这必然将是一场流淌着新鲜血液的民主舆论普及风暴与社会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

可以说,新媒体舆论监督是高速性的信息传递平台,能够在第一时间将新闻事件和舆论热点带到人们的视野中;并很快引起公众广泛的关注,这样其实客观上就极大的压缩了受监督者的反映时间还有运作空间,这一点是需要层层审批的传统媒体所无法做到的。

2012年被称为微博舆论监督的新元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公民社会里公民话语权意识的觉醒,在技术层面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这一觉醒提供了可能性和保障。

这其中涉及社会,触碰到体制,探底社会上交相错杂的许多条明线暗线,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2、快: 发酵快、蔓延快。

指的是所反映的热点信息往往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到位,可以避免因为冗杂的审稿制度遗失了监督效益的保鲜度。

随着新媒体对新闻介入得越来越深,传统媒体则不断图变力保“主流”话语权,大量的新闻尤其是突发性和揭秘性新闻在传播路径上出现了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在,新闻事件发生后往往由网民在互联网上首先发布,尽管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在互联网上进行短暂“发酵”后,以都市类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便开始介入,并迅速与网络形成互动,穷尽一切深挖不止,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新闻事实浮出水面。

而且新媒体使时空的距离被缩小到极致,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播,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013年初在网络上进行曝光的“房姐”龚爱爱,从事发到有了结果,短短一个多月时间。

2013年1月16日,龚爱爱被爆出拥有3个虚假户口和多处房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3年1月27日陕西神木警方对龚爱爱涉嫌伪造国家机关文件罪进行立案。

2013年3月4日,神木县公安局向神木县人民检察院提请批捕,龚爱爱本人自行辞去人大代表的职务。

对于“房姐”,现已查明的三个户口,总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的四十一套住房,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一系列数据,最初正是由网友们率先在论坛上抽丝剥茧,层层披露出来的。

3、灵:指的是新媒体进行舆论监督往往更加灵活,在公众积极广泛的参与下,其效果更直接有效。

规模庞大的公众愿意广泛的参与到新媒体舆论监督的进程中来,从而能够使话语权利和实践意识的行动者们在新媒体舆论监督平台上产生巨大合力。

“接地气”的舆论环境使得多元结构和雅俗共赏的平民化色彩受到公众的欢迎,使人们愿意进行关注。

网上流传一幅对联:上联是“恨爹不成钢”,下联是“怨爸不双江”,横批: “投胎姓李”。

所述事实是直接针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辛辣讽刺。

(二)新媒体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1、更好地实现了“媒体减压阀”的作用,有助于疏导社会负面情绪。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如果人民的情绪和声音得不到有效的疏导,那么等到其所积蓄的爆发出来,一切改革和事业都将因为失去了群众基础而功亏一篑,社会层级中舆论监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新型服务性政府要想走好疏导信息渠道,保持民意畅通势在必行,具体说来,应该从“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两个方面着手。

社会的现代化绝对不应该仅停留在经济建设领域,而应该是相对应的货真价实的实现言论的现代化,媒介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在这其中,言论的现代化是舆论监督通畅运行的表现形式,媒介的现代化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道路上的技术支持,至于人的现代化,则真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基本内涵。

2、有助于促进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公众在新的媒介形态下,逐步拥有了话语权。

正是因为有了新媒体的推波助澜,原来那些将民主监督“喊破嗓子”的“无助者”们摇身一变,在各大微博,论坛,新闻网站上发帖,跟贴,转发,评论,通过这一列真实有效的传播行为,终于涅槃成为“甩开膀子”能够大干一场的行动者们,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与话语权改变了我国舆论监督的环境,也正在渐行改变着社会的种种不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