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合集下载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的结构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从名词词性上理解,就是指纪录片的叙事方法和总体构成形式。

作为动词词性来理解,纪录片的结构是指创作者借助蒙太奇思维和语言,以叙事模式和造型、音响等手段,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将创作素材及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布局。

一部纪录片总离不开叙事和写人,如何把这些人、这些事组织起来,如何剪裁,如何布局,何处铺垫、何处高潮,从哪儿开头、在哪儿结尾等等,都是属于结构的范畴。

如果说纪录片的题材和主题解决的是“呈现什么”的问题的话,结构所解决的则是“如何呈现”的问题。

有人认为结构就是把无序的零散素材变成有序的叙事作品。

一部纪录片如果找到了一种合适的结构,也就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叙述方式,并且能够确立鲜明的节奏和风格。

结构的形态:从创作观念上看,大体可分为封闭式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两大类。

在此基础上还可按照不同的取向分为各种具体的结构形态。

(一)从叙事方式上分,可以分为故事式和散文式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

分析案例《继母》。

散文式采用散文的结构方式将生活碎片自然地穿缀起来,凸现“形散神不散”的特征。

分析案例《终极运动员》。

(二)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可以分为空间式、时间式、时空交错式、双线平行式空间式结构是以空间变化组织材料,也被称为横向式结构。

分析案例《伟大的北极》。

时间式结构是以时间流程组织材料,也被称为纵向式结构。

分析案例时空交错式结构表现为以节目主持人的采访过程为纵线,以被采访对象的活动空间为横线,并将两者交织起来构成一种符合结构。

分析案例《望长城》双线平行式结构是一种纯文学的叙事结构形态,在两条线索展开的过程中,构成相互映衬或相互对比的叙事模式。

分析案例《三节草》(三)从人与事的关系设计上分,可以分为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多人多事四种类型结构。

一人一事是以一人一事为总的和主要的故事贯穿线,其他人物和事件都作为陪衬的一种结构。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

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

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

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纪录片流派

纪录片流派

“格里尔逊式”是最早的,20年代诞生。

格里尔逊也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纪录片”这个概念的。

其主要特征就是“画面+解说。

”但表现手段太简单,不够客观,被人称为“上帝式的独白”。

二战后逐渐式微。

(法国)“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美国),出现在二战之后,取代了格里尔逊式。

“直接电影”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初,当时,由于声音和摄影设备的一系列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导致了纪录电影的彻底革命,使纪录片的拍摄更方便,更经济,更利于抓拍到生活的原貌。

“直接电影”就是当时在美国产生以罗伯特·德鲁(RobertDrew)和理查德·利科克(RichardLeacoek)为代表的纪录片流派。

他们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纪录。

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差别,在于直接电影视摄影机为安静的现实纪录者,以不干扰、刺激被摄体为原则;真实电影则使摄影机主动介入被摄环境,时而鼓励并触发被摄者揭露他们的想法。

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缺点是难以让人有全局的认识并且无法传递一些概念理念性的信息。

之后的纪录片,开始引入访谈、记者的参与、字幕等多项元素,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了。

近年来西方出现了“新纪录电影”。

“新纪录电影”的特征可以概括为:(1)积极主张虚构的纪录电影;(2)否定传统定义的纪录电影;(3)关注历史问题的纪录电影;(4)拥有大量观众的纪录电影。

“新纪录电影”积极主张在纪录电影创作中采用虚构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揭示真实。

“新纪录电影”尤其否定真实电影的观念和手法。

如果说真实电影注重展示“生活是怎样的”,那么“新纪录电影”则偏重揭示“生活是如何成为这样的”。

由于拓展了表现手法和范围,“新纪录电影”吸引了大量观众。

费拉哈迪:是美国纪录片导演,也是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其于1921年摄制的纪录片《北方纳努克》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可以说,费拉哈迪一生拍摄的作品并不多,经典的也只有两部,分别是第一部作品《北方纳努克》和最后一部作品《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

影视作品中的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纪录片是一种反映现实、讲述故事的影视作品形式,它以真实为前提,通过艺术化的创作手法,展现给观众真实的现实世界。

以下是纪录片形式与创作手法的详细分析:纪录片形式1.叙事形式:纪录片可以通过线性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来组织内容,讲述故事。

线性叙事更注重时间顺序,非线性叙事则通过主题、情感等逻辑来组织材料。

2.视角选择:纪录片的视角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取决于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态度。

3.时长和结构:纪录片的时长和结构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来确定,有的纪录片可能只有几分钟,有的则可能长达几小时。

4.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多样,可以是访谈、旁白、重现、档案影像等,也可以是多种手法的组合。

创作手法1.素材选择:创作者需要从大量的素材中挑选出能够最好地服务于故事和主题的片段。

2.剪辑技巧:通过剪辑技巧,如交叉剪辑、时间压缩、画面分割等,可以增强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

3.声音设计:除了影像,声音也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声音的设计,可以增强氛围感和情感表达。

4.叙事建构:纪录片的叙事建构是指如何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组织,构建起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5.情感表达:纪录片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创作者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情感。

6.美学追求:纪录片创作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创作者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影像的美学价值。

在纪录片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能力和扎实的技艺,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艺术美感的纪录片。

同时,纪录片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创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1期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前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运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

浅析中国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一、选题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有好的拍摄素材,即确定选题,在选题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拍摄方案,有了好的选题和策划,那么一部纪录片的成功就取得了一半。

1.具有真实性和时代特点的事物。

《舌尖上的中国》选题为中国大江南北的故事,从原料挖掘到制作过程到商品流通,讲得很透彻,而且善于通过煽情的话语引起乡人的回味和眷恋。

《舌尖上的中国》通过家乡的味道、家庭的真实故事,把天南地北的全国人民的心在一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回味,让我们思考,妙不可言的同时也隐藏着编剧的智慧。

具有典型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题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选择饮食作为纪录片的选题,具有广泛的受众群。

在选题方面,《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介绍的都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各地特色食料,比如岐山的躁子面、陕北的黄摸摸、嘉兴的粽子、西安肉夹摸、镇江锅盖面、诺邓火腿、石屏的豆腐等等,他们大都是我们老百姓餐桌上喜闻乐见的食物。

每一种食物都是以一个家庭、一个故事展开,引人入胜。

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浓重的当地口音,一听就亲切,一听就地道,这很容易让人相信,他做的美食也一样地道.二、解说词的特点与画面、声音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的解说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解说词多以短句为主,铿锵有力,朗朗上口。

短句的好处在于,单位句子里的信息量很少,容易让听众吸收和消化。

而且文字简练,第一段短短几句之后就开门见山地讲道: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字里行问蕴含着对祖国自然景物的崇敬和热爱。

解说词不能单独存在于画面或者声音之外,解说词与画面、声音是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使纪录片达到整体的和谐与优质。

当解说词不能很好地传达画面信息时,就需要声音的帮助;同时,解说词还要配合画面的长短、节奏、音响和音乐的风格等因素。

三、结构《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结构是以基层家庭故事为单位的微观空间结构。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概要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概要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 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二)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二)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二)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2期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三:设置兴奋点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过瘾?原因就在于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

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

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

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

因此,一部纪录片里必须具备许多“兴奋点”,使观众觉得好看并且能看下去。

那么什么是兴奋点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一、所记录的故事中能不能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

有一部叫《伴》的纪录片,记录的是大山里的一位刘老太太,饲养了一头2600斤的大猪的故事。

在全片52分钟的时间里,作者下工夫揭示了刘老太一家、婆媳之间的矛盾,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

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担忧。

二、所拍摄的画面中有没有好看的情节或细节。

兴奋点就是能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的情节或细节。

故事和戏剧化冲突是靠兴奋点来支撑的,兴奋点是靠好看的画面情节或细节来表现的。

《伴》中的刘老太养了一条看家狗,可是这条狗专门扑咬自己的儿媳妇。

当观众看到这个画面情节时,都会为之一震:婆媳之间的矛盾何等激烈自在不言中。

三、编导在剪辑时有意图地形成故事兴奋点。

兴奋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启发性的。

《伴》的编导在处理婆媳之间矛盾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平行剪辑”的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兴奋点,使矛盾冲突更具可看性。

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要求45分钟的节目至少不低于12个兴奋点,湖北电视台要求15分钟的纪录片兴奋点不低于5个。

纪录片需要好看,需要有兴奋点,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纪录片应该如何把故事编辑得更好看、更有戏剧化冲突,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重点)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重点)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重点)
• 2、同期声 • 同期声也是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手段。因为我 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视听统一的世界,如果纪录 片中只有画面而没有同期声,那么所有的一切都 值得怀疑。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重点)
• 3、人物述说 • 一个完整真实的生活应该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互相统一,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 电视画面只能够记录现在,而不能表现过去;只 能展现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揭露事物的内在本质 、趋势。 • 很多纪录片就需要人物述说来表述那些电视画面 所无法表现
• 一个真正的纪录片需要长镜头、同期声和人物述 说三位一体,这样才能真正将一个真实、完整的 世界复原。
纪录片的分析方法(重点)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分析方法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重点)
• 纪录片本质上还是一种影视作品。所以,为了艺 术地表现这种生活真实,它需要用到很多的叙事 手段来纪实。这些手段如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 种: • 长镜头 • 同期声 • 人物述说
纪录片的叙事手段(重点)
• 1、长镜头 • 所谓的长镜头,就是那种延续时间比较长、连续 不间断的运动镜头。这种镜头的最大优点是时空 不会分割,比较完整一致,所以不仅能给人很强 的真实感、亲切感,而且也可以较好地记录原生 态的生活。 • 例:《云水谣》

纪录片蒙太奇手法运用举例

纪录片蒙太奇手法运用举例

纪录片蒙太奇手法运用举例在纪录片中,蒙太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它能够通过剪辑和拼接不同的镜头或场景来创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叙事风格。

以下是几个纪录片中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例子:1.时间压缩与扩展:这是蒙太奇最常被用来操纵时间的手法。

在纪录片中,制作者可以通过加速或减缓时间的流逝来强调某些细节或表达特定的情感。

例如,在《地球脉动》中,为了展示动物迁徙的漫长旅程,多次使用了时间加速的技巧,让数月的迁徙过程在几分钟内呈现。

2.交叉剪辑:这种手法常用于在两个或多个并行的情节线之间进行切换。

在纪录片中,它可以帮助建立紧张感或强调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黑洞消失》中,描述科学家在地球上观测到的黑洞现象和宇宙灾难的同时,也交叉剪辑了表现人们生活的场景,增强了人们对灾难的感知。

3.匹配剪辑:这种剪辑技巧常用于建立两个不同镜头之间的视觉联系。

在纪录片中,它可以用来强调主题或引导观众的视线。

例如,在《阿波罗11号》中,当描述阿波罗宇航员如何准备登月时,使用了一系列匹配剪辑,让观众体验到了宇航员面临压力和复杂任务的感受。

4.反差剪辑:这种手法通过将两个对比强烈的镜头放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视觉冲击力。

在纪录片中,它常被用来强调某种情感或主题。

例如,在《海豚湾》中,描述海豚被屠杀的场景与描述海豚的快乐生活的镜头交替出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发观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5.重复剪辑:通过重复某些镜头或场景来强调特定的信息或情感。

例如,在《地球之巅》中,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色被多次重复剪辑,强调了其作为世界之巅的地位和人类对它的挑战。

总的来说,蒙太奇在纪录片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帮助制作者更好地讲述故事,还可以增强观众的感知和情感体验。

纪录片创作手记

纪录片创作手记

纪录片创作手记
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影像和声音记录真实事件、人物和事物的影视作品。

以下是一些关于如何创作纪录片的手记:
1. 确定主题:选择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历史事件、一个人的故事等等。

确保你对这个主题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这样才能让你在制作过程中保持动力。

2. 策划剧本:制定一个详细的剧本,包括故事情节、角色设定、拍摄地点、镜头语言等等。

这可以帮助你在拍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节奏和方向。

3. 筹备拍摄:确定拍摄时间、地点和人员,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在拍摄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布置、演员化妆、灯光设置等等。

4. 拍摄过程:在拍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专注,尽可能地捕捉到真实的画面和声音。

要注意安全,遵守规定和法律。

5. 后期制作:将拍摄的素材进行剪辑、配音、配乐等后期制作工作。

要注意色彩、音效、字幕等方面的处理,使整个作品更加完美。

6. 发布宣传:完成后期制作后,要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作品。

可以通过电影节、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总之,纪录片创作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同时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创意能力。

希望以上的手记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的演变

1.格里尔逊式:又叫“画面加解说”方式。

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著名导演格里逊首先采用画外音解说来制作纪录片,解说词大大加强了纪录片的影响力,但当时的画外音制作比较粗糙,灌得太多,也引来了非议和指责,批评“解说词明显压倒了画面”。

该学派认为纪录片应该富有创造性地对真实生活场景作出处理,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方式,在创作上对生活场景进行艺术加工,画面构图、镜头剪辑、音画配合等方面极其讲究,以致有时对于构图、蒙太奇和摄影的兴趣超过了对主题的兴趣。

然而,这种技术加工有明确的限度,决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窜改。

该学派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电影初期大量出现的简单复制日常生活事件的模式。

《锡兰之歌》2.真实电影式历史可追溯到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

60年代是真实电影的兴盛期。

主张纯粹纪录,这种片子以捕捉特定人物日常生活中未经修饰的活动为特征,所见即所得”就是“真实电影”。

通片不加一句解说,让观众自己去下结论,弥补了格里尔逊式纪实性不够的缺陷,然而,纯粹的真实电影很难向观众提供历史社会背景,以及未来的展望推测等,有时传受双方对此都感到困惑。

3访问谈话式出现于70年代将被摄者或解说员、主持人直接面向观众讲话,并结合会见采访,这种访谈式手法首先在美国一些女权主义的纪录片中采用。

访谈式纪录片的长镜头拍摄和实况效果声,体现了作品“照像”的本性和“摄影形象本体论”的美学原则。

访谈式纪录片的当事人,直接向观众叙述,避免了编导的介入,作品使人感到公正、客观、可信。

在访谈式纪录片中,语言成了主要的表现手段。

4.个人追述式9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纪录片风格。

它把叙述者的议论混杂在访问会见之中,又使制片人的画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相结合,来直截了当地表达作者的观念。

这种模式使纪录片不再成为观察现实的窗户,制片人本身就是事件的见证人、参与者。

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纪录片是电影的长子,是故事片的兄弟。

并不是所有的我国拍摄的纪录片能够如《舌尖上的中国》一样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可,大多数都像不被看好的书一样被束之高阁,鲜有人问津。

以下是纪录片的艺术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因此,一部纪录片拍摄手法运用的得当决定了这部纪录片的命运。

大家都知道的一部电视剧—《神雕侠侣》,它已经被翻拍了很多次了,但能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过就那么比较出众的一两部而已。

因此,接下来我将举出几个常见的纪录片拍摄手法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剖析。

1真实再现手法就像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一样,真实性则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

真实再现手法也被叫做情景再现,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纪录片所记录的事情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纪录片能给观众带来真实的感受。

纪录片作者所复原的就是原来或者现在还依然发生的事情,例如,《舌尖上的中国》就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存在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地方的生活习惯、生活食材和烹饪方法,因为这些东西就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因此,这部纪录片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

人作为观看纪录片的主体,一部纪录片能多大程度再现事情的真实性,与此人的所知道的历史事实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人是纪录片真实性元素中最具有说服力的元素。

人具有再现过去往事的能力,那些鲜明、让人记忆深刻的往事会被我们记在脑海里,然后等我们再重现那一幕幕记忆时,我们就已经换了地点和心态了。

纪录片的拍摄也就抓住了我们的这一特性,当它所再现的就是你我内心最铭刻的类似的往事时,我们和这部纪录片就达成思想上的共鸣。

文学创作的真实再现同样能让我们在记忆的海洋里自由的相遇,就像鲁迅所写的《朝花夕拾》中关于他在百草园儿时的种种经历恰似我们儿时游玩的种种。

2虚实结合手法2.1虚拟而非虚构并不是所有过往的'场景和事物都能如实的再现,有的就需要通过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虚拟再现,但是这些是虚拟并不是虚构。

因为这些虚拟的场景和事物都要以真实的存在、历史为依托。

纪录片类型塑造手法

纪录片类型塑造手法

纪录片类型塑造手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类型及其
塑造手法:
1. 解释型(格里尔逊式):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以画面和解说为主要表现形式,画面不追求时空的连续,而是通过“证据剪辑”来呈现事实。

解说词通常用于解释、说明、引证,以帮助观众理解画面内容。

2. 观察型(直接电影):这种类型的纪录片追求绝对的真实,创作者隐匿自己的存在,尽可能减少对现实事件的干预。

它们通常使用长镜头、同步录音和连贯剪辑等技术手段,以完整地复制现实事件。

3. 互动型/参与型(真实电影):这种类型的纪录片中,创作者主动介入事件,完整捕捉镜头前创作者与他人互动的过程。

它们强调创作者的介入和“撞击产生真实”,采访和口述是重要的标志。

4. 反射型:这种类型的纪录片通常会放弃纪实风格,转而关注对创作主体的主观体验和主观感受的传达。

它们使用一些表现主义元素,如主观镜头、印象式蒙太奇、戏剧化的灯光和煽情的音乐等。

5. 叙事线索法:这种方法通常从讲述某位人物的人生经历或某个重要事件的真实故事入手,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诉说人生、历史和现实。

6. 场景还原法:这种方法通过再现真实场景,让观众能
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件的真实性和现场的氛围。

这种方法在历史、社会和法制类纪录片中很常见,通过对场景的还原,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事件的经过和相关人物的心理变化。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纪录片类型及其塑造手法,不同的类型和手法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和风格,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类型和手法来创作纪录片。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三)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三)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三)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3期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五:镜头对准人人物,对于纪录片中的故事来说是第一位的。

“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没有对人物的深刻记录是不行的。

纪录片一代元老陈汉元先生曾说:“电视纪录片记录的是人的生命轨迹,是人的一段历史,是对人的尊重。

”凤凰台的钟大年先生也曾说过:“人的生存意识、生命意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在许多电视纪录片中成为一种境界。

”笔者认为:纪录片创作中最有意思也是最难做到的就是拍人物,因为人物是映射一个时代和现实世界的最典型的代表。

可以这样说:人,是纪录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行为、人的真善美、人的假恶丑、人的环境、人的社会意识……已经成为今天电视观众强烈渴求看到的主题。

他们渴望看到“老百姓的故事”,渴望看到人在社会生存中的价值,渴望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正成为纪录片创作者关注的主角,人的内心世界正成为纪录片探索的重要内容。

《壁画后面的故事》表现了癌症患者陶先勇在他的老师刘玉安的帮助下抗御死亡的故事。

刘玉安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但最终却未能挽留住陶先勇美好年青的生命,刘玉安再次经历了内心中美被摧残吞噬,生命被破坏的情感体验,但却在壁画上浓缩记录了一个生命的抗争的美的过程,拓展出“生命即美”的哲学层次。

编导没有简单地处理表层看来助人为乐的故事,达到了纪录片的极高境界。

在这一类优秀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虽然片子中未必会有什么哲学光彩的语言,但片中所记录的人的心灵、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文关怀,给人们和社会的启迪往往是经久不衰的。

纪录片就是这样一种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的片种,从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中我们能明显感到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获得国际奖项的《最后的山神》中的主人公孟金福,除了是一个“非常智慧”而充满个性的个体,更是编导所关注的主题——反映鄂伦春人从传统的山林生活向文明的定居生活转换过程中的心理世界——的载体;他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山神的灵媒),又是一位老猎人,山林就是他的全部生命,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他是迷恋的,而理智则告诉他定居有着在山林中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四)纪录片创作方式之八:制作工整精良精品节目是打开中国纪录片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一把钥匙。

确定好了要拍摄的内容,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制作精品纪录片的问题。

我们知道,制作的前期,有些电视台对技术质量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一些电视台宁可花重金和最好的设备保障电视剧、娱乐节目的制作,也不把纪录片的技术要求摆在首位。

这就造成了纪录片“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态势,这也是中国纪录片的技术质量在国外信誉不好的重要原因。

澳大利亚著名纪录片制作人克里斯·麦可黎曾经指出:“中国纪录片要在海外寻找市场,必须达到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是技术质量,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必须达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技术标准。

”回头看看我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机会。

这些情况使我们感到痛心。

中国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

前期拍摄时,要在摄像机、灯光、录音、特殊效果镜头的配备上下工夫,更要舍得使用最好的摄影师。

这样才有了拍出画面工整、色彩讲究并具有故事性的镜头的基础。

后期剪接时,从非线编辑、三维动画、电脑制作、配音配乐、录音合成等,都要精心制作。

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可以借鉴西方同行人的一些做法。

比如说对那些具有吸引力的画面和场景,进行重点加工;可以用稍长一些的时间对某个观赏性强的画面进行特技处理;对某部分感人的情节,进行多种艺术手段的烘托渲染;还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通过那些娴熟的电视技术帮助观众进行理解、记忆和思考。

对有些“过去时”的故事,甚至可以用“情景再现”、“模拟重演”等方式进行可视性再创作。

如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频道制作的节目,可以说在技术上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大白鲨》是xxxxRY的一部以环保为主题,呼唤人类保护鲨鱼、维持生态平衡的纪录片。

为了说明大白鲨并非主动攻击人类(并非单纯地说教,而是用大量事实、数据和评论表现主旨),作者和专家采用实验的形式,安排不同游姿的机器潜水员入海进行拍摄。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影视业务学习 2009-02-05 11:52 阅读2 评论0字号:大中小纪实作品中大部分同学掌握了纪实创作手法,有的甚至会非常熟练地运用画面语言结构故事、叙述情节。

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大量使用访谈的方式创作纪录片。

有的10分钟的节目,访谈的内容占据了一半以上,有的节目干脆就是面对面谈话。

作为使用DV较长的一个“老发烧友”,我认为,初学DV的爱好者,还是要扎扎实实地掌握画面语言创作的功夫,暂时把声音艺术放在“辅助”画面的位置上,这样学习DV的好处是:1、能够迅速了解画面语言是影像艺术创作的本体。

2、能够掌握和提高运用画面语言创作纪实作品的能力。

3、所拍作品能够与国内外纪录片接轨。

说到国外,我想把我两次担任国际纪录片评委的经验,尤其国际评委对DV纪实作品和纪录片如何认定的,向DV朋友们作个介绍。

法国国际电视节观点:以新闻宣传方式出现的纪实节目被排除在纪录片之外(归为新闻类)。

理由:1、以新闻宣传方式创作的纪录片,是以“告诉”你或者教育你的采访同期声方式出现的,其主线是“声音的说教为主,画面为辅”的,不同于纪录片以画面为本体的宗旨,所以不予以参评。

2、明显传播某种政治思想,宣传某种宗教的访谈类“政论片”,由于各国的政治信仰不同,也基本被排除在外。

3、大体看采访镜头与画面语言在纪录片中的比例。

如果采访镜头和时间(访谈)大大多于“画面叙述”,这样的节目也会排除在纪录片评奖之外。

英国国际环保电影节的观点:1、不许有大段的访谈,要尽可能地全部使用画面叙述。

2、环保类纪录片的人员出境,必须出现于所拍环境有关的语言,而且避免或减少人员反复出现。

3、动物行为类纪录片,杜绝人类的语言叙述。

但是法国飞帕国际电视节为了模糊上百年来的“什么是纪录片?什么不是纪录片的”争议,专门设立了一个“调查类纪录片评奖单元”(我就是那个单元的评委),送评的节目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来,与新闻性专题不一样。

如《总统选举》调查纪录了瑞士人对候选总统的不同看法和候选总统在选举中遇到的各种故事;《女儿告父亲》是作者历时5年调查了所有父亲身边的人,来证明父亲并没有强奸其女儿的事情;《别斯兰事件》是英国BBC记者在俄罗斯发生别斯兰(车臣匪徒劫持儿童)事件一年后的调查情况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

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

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

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

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尽量要有戏剧化冲突。

但与故事片中的冲突是不一样的。

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

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

在《远去的村庄》中,冲突并非没有:员起珍家的二儿子同村长赵子平吵架,冲动之下砸了村里的千年老井;乡政府派干部来调查情况,赵子平被停了职;而这时有人要求要重新丈量各家的地并清查赵子平的帐;小学停课了,刘秀娃家决定搬到镇上……可编导却是对人不对事,并没有对事件冲突大加渲染,而是力求客观的纪录一个过程。

在大部分人眼里,纪录片总是那么平淡、冷静、毫无戏剧性,有时还喜欢说教。

看看2003年全球票房火爆的几部纪录片,你会发现纪录片的戏剧性可能丝毫不在好莱坞大片之下。

巴西影片《174路公共汽车》(Bus 174)真实纪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

在《抓住弗里德曼一家》(Capturing The Friedmans)中,一对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手段骇人听闻。

你能相信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在越南战争中暗中支持叛变者吗?可这一切都是麦克纳马拉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迷雾》(The Fog Of War)中亲口讲述的。

将采访和再现相结合的纪录片《冰峰168小时》,荣获2004年度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是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纪录片:两个英国登山者准备征服秘鲁安第斯山的Siula Grande峰,就在他们接近顶峰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乔不慎跌下一个陡坡,被绳索悬在万丈深渊之上,而绳索的另一端是同伴西蒙。

可以说,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为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关照,所以它的可视性远远高于那种“原生态纪录”的故事。

如独立制片人拍摄的《纸殇》,纪录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

在这部50分钟的纪录片里,展开了老板与工人、老板与旅游局、老板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之间的3条矛盾冲突线,最终的戏剧化焦点落在了老板与市场销售的环节上。

观众在节目中不仅仅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了解了市场经济代给了他们什么?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三、提高观赏力故事片因为有了故事,所以日趋好看。

但我们在日常中纪录的题材,未必都有好看的故事:如古建筑、自然类题材,就很难拍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一目了然的矛盾冲突和好看的故事。

这样的纪录片就必须提高节目的观赏性。

法国人拍的《微观世界》,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小宇宙》,画面之精美,视角之独特,曾使其影碟成为很多dvd制造商的首选试机碟。

影片用最直接的方法,纪录了蚂蚁、毛毛虫、蜗牛、螳螂、蜜蜂等昆虫的生存状态。

于是我们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得以重温蜘蛛捕食弑杀蚱蜢、蜗牛恋爱缠绵耳语、刺毛虫烈日大游行、暴雨重袭昆虫王国、天牛角斗比拼等一系列经典镜头。

憨态可鞠的昆虫,还时常引发观众充满惬意地欢笑。

特别有意思的是一些没有看过影片的朋友,在影片昆虫横空出世时始终纳闷那为何物,当其振翅急飞的瞬间才恍然大悟:“哦呦,原来是只蚊子!”于是笑声一片……《迁徙的鸟》是《微观世界》原班人马的新作,只是此次的视角转向浩瀚天空中的候鸟天堂。

影片采用大量的航拍技术,真实地纪录了雁、鹅、燕、鹰、鹤等大量野生候鸟的迁徙活动。

通过影片我们可以感受到候鸟迁徙的艰难:行进间需要躲避猎人的捕杀、天敌的攻击、海浪的袭击、雪崩的吞噬,偶尔的受伤还会使鸟类成为螃蟹的美食,即便是遇见狂奔的马群、呼啸的汽车、工厂的油污都会使旅途中的候鸟不慎离群失落于荒野之间……纵横上万公里的迁徙是鸟类生存的需要,同样也是其对命运的挑战。

影片在讲述这种艰辛之余,还一如既往地向观众展示鸟类世界昂然情趣。

观众通过精美的画面不仅带来了兴趣昂然的观赏,又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窥探欲。

国内这种大制作的纪录片不多,但近年也有些上乘之作。

象《布达拉宫》、《复活军团》、《从化古民居》、《百年开埠》等。

这些节目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要么影像特别清晰,要么画面构图特别工整,要么制作特别精良,要么音乐画面效果结合的特别和谐……探索亚洲电视网制作总监维克兰·夏纳,去年在广州的一次影展活动中,带来一部纪录中国的短片参展,虽然它只有15分钟,却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古老、神秘、风景秀美和发展迅速的中国。

在这个短片里,出现了悬棺、水墨画和昆曲,展示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上海、北京和“数百年来一直如此”的丽江古城和雪域西藏,在讲述功夫巨星成龙艰辛的奋斗历程的同时,也记述了那些为自己选购寿衣寿鞋的普通香港老人和一辈子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剪纸艺术大师”。

这个节目的观赏性是很高的,而评委们的一致看好的就是精美工整的画面,疏缓有至的节奏,以及通过剪辑组接形成的“音乐”情节。

我们应当记住:观赏性不是故事所独有。

在审美界,任何能给人们带来愉悦的都有其观赏价值;在观赏界,观众永远都有不同的口味;在影视界,观众永远都是对的。

四、设置兴奋点为什么有的片子在看素材的时候兴奋不已,可是编出成片看的时候,却不过隐,原因就编导不会安排故事情节的兴奋点。

对于纪录片的兴奋点的把握,是从选题开始的。

一个富有矛盾、富有戏剧化冲突的选题,已经具备了作品兴奋点的雏形。

我们都知道,有矛盾才会有戏剧化冲突;有了戏剧化冲突就会有兴奋点。

兴奋点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看点”,有了“看点”,才会有“播点”和“卖点”。

因此,一部纪录片里必须具备许多“兴奋点”,使观众觉得好看并且能看下去。

那么什么是兴奋点呢?我认为有这样几种:一、所纪录的故事中有没有矛盾冲突,能不能形成一定的矛盾冲突。

有一部叫《伴》的纪录片,纪录的是大山里的一位刘老太太,饲养了一头2600斤的大猪的故事。

在全片52分钟的时间里,作者下功夫揭示了刘老太一家的,婆媳之间的矛盾,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还有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

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所担忧。

二、所拍摄的画面中有没有好看的情节或细节。

兴奋点就是能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的情节或细节。

故事和戏剧化冲突是靠兴奋点来支撑的,兴奋点是靠好看的画面情节或细节来表现的。

《伴》中的刘老太养了一条看家狗,可是这条狗专门扑咬自己的儿媳妇。

当观众看到这个画面情节时,都会为之一振:婆媳之间的矛盾何等激烈自在不言中。

美国有一种"钩子"(Teaser)理论,强调片子开始1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而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兴奋点",这些兴奋点要像过山车一样起伏错落,富有刺激性,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一直到片子结束。

《女特警雷敏》这部纪录片就是这样,片子刚开始就见一名女兵(雷敏)拿着一把匕首在杀猪。

这个1分半钟的情节大大调起了观众的“胃口”。

三、编导在剪辑时有意图地形成故事兴奋点。

兴奋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启发性的。

《伴》的编导在处理婆媳之间矛盾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平行剪辑”的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兴奋点,使矛盾冲突更具可看性。

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要求45分钟的节目至少不低于12个兴奋点,湖北电视台要求15分钟的纪录片,兴奋点不低于5个。

纪录片需要好看,需要有兴奋点,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纪录片应该如何把故事编辑的更好看、更有戏剧化冲突,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

因此决不能忽略在“二次”(后期)创作中,形成更多的兴奋点。

还有一类节目,悬念成了一个茫茫的概念,观众通过画面跟着想要看到的概念走,也能激起观众观看的兴奋点。

如《寻找楼兰王国》,摄制组带着观众,走进了1500年前吞噬了楼兰王国的大沙漠,记者要寻找的是什么,而将要寻找到的又是什么,观众能看到什么,一切都处于未知的行进状态中,谁也不知道在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带着一切模糊而又随时都可能改变的悬念,把观众带入一个又一个兴奋点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