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合集下载

理念、题材与手法——十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三点审视

理念、题材与手法——十年来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三点审视
n l g s f rr a h n . o o y i a — e c i g
Ke y wor s: d c d d e a e;d c me tr ;i e o u na y d a;t me;s i he kl l
进入 新世纪 以来 ,我 国的纪录片创作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在创作 理念 、题材选 择与表现手法 等方面
进 ,纪 录 片娱 乐 理 念 盛 行 ;人 文社 会 类 纪 录 片题 材 逐 渐 回 归主 流 , 而 自然 环 境 类 纪 录 片 差 距 仍
然很 大 ;纪录片的表 现手法有 了大胆 突破 ,新技术 的影 响越来越深 。
关 键 词 :十 年 ;纪 录 片 ;理 念 ;题 材 ;手 法
中 图 分 类 号 :J5 92 文 献 标 识 码 :A
第 2期
蒋 宁平 :理念 、题材 与手法
・ 7・ 5
初 ,市场状 况却不如人意 。其 时 ,“ 国纪 录 片的市 场却在 萎缩 。 比起 2 我 0世 纪 9 O年 代初 的一 派繁荣 , 今 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 问处于低谷状 态” L 。到 2 0 0 0年 ,“ 中国纪录片进入 一个新 的历史 转折 :市场 呼 唤 然而 ,在市场面前 ,中国纪 录片令 人失望地 溃退 了,局部成 功也 无力 挽 回作为一 种 产业 的市场 沦 陷 ” 。而这种状态 的改变 ,来 自于创 作理 念 的更 新。虽 然我 国 的商业 纪 录片 创作 市场 还没 有 完全 成 型 ,但这种创作理念在 目前的作 品 中已经 得到 了很 好 的体现 ,其进 步也 是 明显 的。国际纪 录片 创作 理 念开始影响我 国的纪 录片创作 ,尤其是娱乐化在 创作中的盛行 ,为我 国纪 录片创作注入 了新 的活力 。 录片娱乐 化在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 已成为国际上 的一股重要 潮 流 ,特别 是美 国国家地理 和探索

怎样创作纪录片分析

怎样创作纪录片分析

六大类型
•▷ • 六,表述行为纪录片:把真实事件进行主
观放大,背离现实主义风格,强调主观创 作者内心旳表述。
Meeted’n staying
六大类型
• 三,观察型纪录片:这种纪录片长于现实 世界旳体现,但对历史题材较难处理,大 部分没有讲解和字幕。体现起来很轻易流 于沉闷。
六大类型
•▷
• 四,参加型纪录片:能够去强调导演与被 摄者之间旳互动,不掩盖导演在场。
• 如:中国《望长城》
六大类型
• 五,反射型纪录片:对纪录片呈现旳社会 历史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和其他类型纪录 片一样,反射型纪录片注重现实旳表述, 但更为主要旳一点,导演会在体现旳同步 对创作本身进行反思,这种影片抽象,难 以了解,对中国来说这么类型旳纪录片较 为陌生。
二:纪录片分析简朴环节
• 一:开头概括,开头以浅谈旳方式对全篇 进行概括,从统计方式,影片纲领,简短 故事情节来简朴阐明。
• 二:简朴分析并铺垫,能够从镜头或讲解 旁白入手,分析其立意。从而引出下文剧 情旳分析。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纪录片分析简朴环节
• 三:剧情分析,详细简介某单一故事旳剧 情,分析情感和画面体现力,再进行文化 方面旳论述。
三:分命题纪录片分析旳创作
• 《舌尖上旳中国I》1,最终结束语:当我们 远离自然享有美食旳时候,最应该感谢旳 是这些付出劳动和智慧旳人民。引出
• 人文方面:生活气息浓厚,市井人文混搭, 老百姓身边旳故事,真实地点,真实姓名, 造就真实性,贴近生活。产生共鸣
• 写分析问不一定非要浓墨重彩去宣扬文化, 历史。可俗,大俗即大雅。
三:分命题纪录片分析旳创作
• 举例: • 例如从艺术魅力来说,体现出影片所融合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决定了纪录片在拍摄时的不同拍摄手法、技巧的选择和使用,在这些总的拍摄风格确立之后,在拍摄现场,还应该学会用摄影机的“眼睛”和录音机的“耳朵”去观察世界,在拍摄过程中遵循既真实又艺术的摄影创作原则。

从导演架构影片的方式来看,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大致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解释式导演通过解说词对影片中的内容做出直接的解释,或直截了当地对自己的主张进行宣传。

这种拍摄手法能在单位时间内传播较大量的声音和图像信息,易于表现一些抽象的思想和观念,具有较强的宣传教育性,适合用来制作一些意识形态指向比较明确的影片,国内很多的专题片就可以划入此类。

观察式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进程,永远只作静观默查式的记录,其真实性较为可靠。

目前国内的很多影片都推崇这种手法,但是它表现抽象的东西难度较大,遇到不合适的题材也会显得特别枯燥。

参与式即“参与的摄像机”,拍摄者不仅期望拍摄对象以自然本有的态度来活动,并且期望因拍摄者的共同参与而激发出一种共同创作的效果。

这种拍摄手法被称作“真实电影”,它较易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影片的`风格来看,拍摄手法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抒情诗式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纪录片中会使片子看起来比较流畅、明晰、美感强烈。

例如,《藏北人家》运用这种手法将主人公及其家人一天的生活表现得诗意盎然。

宣教式手法导演意图极其明确,主观色彩强烈,拍摄对象、蒙太奇语言等等均要为导演述说的主题服务,整个片子表现的不是事件不是人物,而是思想。

例如,《失去平衡的世界》中每个镜头都没有特定的意义,经过导演的升降格处理和蒙太奇组合,便成为用来阐述宗教理念的语言,看后令人受到强烈震撼。

哲理思辨手法这种手法运用在纪录片中显得冷峻、旁观,给观众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

例如,法国纪录片《课问》即用冷静的镜头语言向人们揭示了人的社会性的形成和人性中一些深层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理性色彩。

戏剧冲突手法戏剧冲突是结构故事片不可缺少的因素,也被借用到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中,这种手法一般都是现在进行时拍摄,围绕事件的矛盾展开情节。

DV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探讨——以纪录片《守望者——汉风》为例

DV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的探讨——以纪录片《守望者——汉风》为例
第 2 卷 1
现 代教 育技 术
M o e d c t n l e h oo y d m E u ai a c n l g o T
V. . 0 21 1
2 1 年第 2期 01
NO 2 2 1 . 0 1
D V纪录片创作理念和方法 的探讨
— —
以纪 录 片 《 守望 者 — — 汉 风 》 为例

D V纪录 片创 作 的理 念
真 实 性 是 纪 录 片 的本 质 属 性 ,D v创 作 的 平 民化 视 角 和 个
性化风格使 D V纪 录 片 更 具 有 原 生 态 记 录 的 特 性 ,因 而 也有 其 区别 于 一 般 电影 、 电视 纪 录 片 的 自身 鲜 明 的创 作 理 念 。
制的个性化创作方式使 D 纪录片创作更多地溶 入了 “ 等 V 平
记 录 ”和 “ 观 纪 实 ” 拍 摄 《 望 者 — — 汉 风 》的 过 程 中 , 客 。在 守
殷 旭彪 。 陈 琳 李 凡
( .徐州师范大学 信息传播学院,江苏徐州 2 10 ;2 山西大同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 院,山西大 同 0 7 0 ) 1 209 . 3 0 9
【 要 】 网络 、DV 和 非线 性 编 辑技 术 的 兴起 和 成 熟 , 最 终使 得 纪 录 片 的生 存 突破 重 重 障 碍 ,D 纪 录 片 迅速 发展 并 有逐 渐 摘 V
极 形 成 互 动 平 衡 的 状 态 。一 方 面 它 契 合 了信 息 时代 受 众 更 为 主 动 参 与 传 播 过 程 的 内 在 要 求 ; 另 一 方 面 ,广 大 受 众 将 其 个
人 生 活 以及 自己对 社 会 的 理 解 通 过 D 表 达 出来 , 并进 入 主 流 V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

纪录片创作手法答:纪录片创作手法包括直接记录法、重新演绎法、主观视角法、电影化手法等。

1. 直接记录法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纪录片创作手法,它的特征是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和事件,用镜头记录下来。

这种手法不需要任何演员、剧本或现场导演,只需要摄影师来拍摄即可。

2. 重新演绎法是一种表现手法,它通过演员重新再现历史或经典事件。

以现代技术手段来还原一些历史时期,将特定时代的人物、物品、建筑场景还原出来,通过文献考证、场景搭建、服装道具、化妆假发等手段去实现。

3. 主观视角法是另一种常见的纪录片创作手法。

它从一个人的角度出发,用讲述的方式在纪录片中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往往需要摄影师采访人物,获取到人物所看到的事物、经验和感受,然后通过镜头和画面的展示来呈现。

4. 电影化手法是将电影的手法和纪录片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这种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强调视觉效果的呈现,让观众能更好地融入到纪录片中。

这种手法应用广泛,在现实主义、现代人物与历史故事等领域都有所应用。

总之,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手法都有其特别之处。

创作者在制作纪录片时可以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形式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多种手法的结合。

5. 变革与创新:美的认为,只有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美的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尝试,不惧失败。

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得美的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需求。

6. 打造企业家精神:美的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美的注重培养员工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7. 尊重和激励:美的管理之道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激励。

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能。

这种尊重和激励的管理方式,使得员工能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支持,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度。

8. 持续改进和学习:美的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

我国电视纪录片在创作理念和手法上的革新-以《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为例

等 这 一 系列 条件 日趋 成 熟 的 时候 , 时 的 电视 界 在 深 刻 的 反 《 当 话说 长江》 见山见水 ,再说 长江》 《 则是 见山见水又见人 。” 省 中 , 心思 变 , 人 电视 纪 录 片 酝 酿 着 一 场 深 刻 的 变 革 。现代 意 又 如 在 第 二 十 二 集 《 山 说 “ ” 中 讲 述 了 庐 山 的 人 和 背 后 庐 庐 》
摘 要 : 与 《 说 长 江 》 比 ,再 说 长 江 》 电视 理 念 上 多 元 融 合 的 形 态 ,从 睁 大 眼 睛 看 世 界 再 到 学 习 借 鉴 消 化 和 话 相 《 在 的创 新、 视技 术上 的突破 , 电 它折 射 出 这 二 十 年 间 中 国 纪 录 探 索 吸 收 国 际 化 创 作 元 素 ,我 们 已经 进 入 了创 新 发 展 的新 片发 展 变 迁 的 璀 璨 光 芒 。本 文 通 过 对 两 部 恢 弘 的 社 会 画 卷 时代 。
纪 录 片 , 其 超 常 的 制 作 和 深 刻 的 思 想 内容 , 现 着 极 高 的 以 体 历 史 、 化 和 审 美价 值 , 集 体 智 慧 的结 晶 。 文 是 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三段式成长轨迹 中 国 大 型 电视 纪 录 片经 历 了 向世 界 学 习 、 探 索 中 提 高 、 创 新 谋 发 展 三 个 阶 段 ,如 今 已成 为 中 国 电 视 节 目 中 最 有 文 化、 品位 和 实 力 的 节 目类 型 。 早 期 中 国 电 视 纪 录 片 被 称 为 宣 教 片 时 期 , 比较 重 视 文 本 , 赖 解 说 词 , 过 解 说 , 思 想 直 接 灌 输 给 观 众 , 到 政 依 通 将 达 治 教 化 目 的 , 被 称 之 “ 里 尔逊 式 ” 统 天 下 的 时 代 。 这 种 也 格 一 单 一 的形 态 模 式 直 到 2 0世 纪 八 十 年 代 中 日合 拍 《 丝绸 之 路 》 时 才 被 打 破 。在 合 作 拍 摄 中 , 中方 人 员 明 显 地 感 觉 到 日 方 在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概要

纪录片创作的理念和方法概要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 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从《三日为期》谈观察式纪录片的理念与发展路径

从《三日为期》谈观察式纪录片的理念与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自媒体短视频的舆情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WTSCX235)。

作者简介:占自华,讲师,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

陈嘉玲,教师,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传播与传媒学院。

从《三日为期》谈观察式纪录片的理念与发展路径占自华,陈嘉玲摘 要 观察式纪录片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以“旁观、不介入”的拍摄手法影响了一代纪录片人。

90年代,受这一纪录手法影响的中国纪录片导演,也开始使用这一方式记录和展现这个波澜起伏的时代,开启了中国“新纪录运动”。

在21世纪的今天,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不断演进,观察式纪录片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样态。

笔者主要以互联网首档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为研究样本,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展开论述,以期对该类纪录形式有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 观察式纪录片;直接电影;新纪录运动;三日为期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5-0080-03社会环境加速变化,体制改革、市场需求、观念创新、媒介发展等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互联网内容备受关注,网络纪录片也应运而生。

网络解决了许多用户需求、业务需求和圈层需求,提供了新的商业与变现机会,满足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由优酷平台播出的《三日为期》是中国互联网首档观察式纪录片,共12集。

依托强大的流量优势,该系列纪录片一经播映,引发广泛的关注。

在娱乐化趋势蔓延的时代,《三日为期》却以平视的视角聚焦生命百态,把握时代脉象。

蹲点式观察三天,没有刻意安排情节,仅仅让真实的人物情感和事件自然发生。

1 观察式纪录片《三日为期》的创作价值分析《三日为期》不以结论或目的为创作导向,它以时间为主要叙事线索,以固定地点为拍摄场景,站在客观的角度,记录三天的时间维度里多样的流动人生。

镜头以直接、忠诚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只记录发生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的故事。

纪录片《澳门二十年》三维声创作理念及制作方法

纪录片《澳门二十年》三维声创作理念及制作方法
研究表明,人的听觉系统对声源方向和距离的横
124
向定位有着惊人的判断力,而对高度的纵向定位能力 较差。一般来说,纵向定位能力只有横向定位能力的 1/4 到 1/3,在方位感中居次要地位。因此,处理三 维声的顶层环境声是三维声制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 部分,要一直保证它好听、有辨识度,且又宽又高。
受限于该片没有同期拾音,空间环境音响也全 部来源于音响素材库以及录音师平时的积累。在制 作过程中,根据不同场景、不同景别选择不同环境 声专供顶层扬声器,而不是从侧面上变换而来,创 造出更广阔的空间感,从而实现观众的沉浸状态。
三维声,在传统平面环绕声的基础上增加了有效 高度信息,给观众提供了还原真实听觉空间声音图景 的沉浸式体验,配合 4K(甚至 8K)超高清画面的播 出效果,早已成为电视观众的期待。为庆祝澳门回归 祖国 20 周年,由总台出品的电视纪录片《澳门二十年》 在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务院港澳办等单位 指导下进行录制,被列入中宣部指定唯一官方电视系 列片,进入国家总体方案。该片前期画面采用 4K 拍摄, 为满足多平台的节目艺术效果呈现,音频后期制作在 完成 5.1 环绕声和立体声双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三维 声制作,开启了小场景纪录片三维声制作的大门。
2. 音乐的剪接及效果处理 该片音乐的选择与编辑工作均是在节目内容、画
面确定之后进行的,音乐编辑工作受到一定制约。在 多次拉片熟悉节目叙述内容后,初步选定各段落音乐 并纳入该节目的版权音乐清单。与导演沟通确定全片 二十余段版权音乐之后,音乐的剪接以及艺术效果处 理工作正式开启。应对音乐的剪辑工作,始终把握几 个原则:在片子段落开头,恰当使用音乐开头,给观 众起始感,段落结尾使用音乐结尾与之配合,给观众 终止感;综合使用音乐编辑手法,使音乐段落衔接自 然,不露痕迹;尽量做到音乐节奏与画面对位。

纪录片的六种类型.docx

纪录片的六种类型.docx

纪录片策划方案一、创作理念关注社会中另一生存环境下的被托管的中小学生,从细节处着眼,展现隐藏在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学生们的生存状态。

强调叙事纪实,不仅要善于发现,还要善于选择,舍弃,重视过程,完善结果在纪录片里贯注理性思维,谨记纪录片的本性:客观与真实,适当地施与人文关怀。

二、风格地位将平民化的视角和平实化的语言贯穿整部纪录片的始终,以真实的故事为主线,拍摄学生们生活中的一天,以采访老师和学生为配合画面,描绘这一群体的生活,体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被托管的孩子的生活状况以及父母的忙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引发人群的思考。

三、主要内容在世纪城的小区里,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多是外地来昆经商的商人,生活的压力让父母们每天忙于奔波,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于是,在这里应运而生了许多托管的培训班。

培训班里的老师负责这些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们从小学生到初中生不等,有日托的,也有全托的。

日托的孩子们,老师负责早上接到他们送去学校,然后中午再接到培训班吃午饭,再送去学校,下午接到培训班辅导他们作业,照顾饮食,直到作业做完由家长接走。

而全托的孩子们还要留在培训班里睡觉,通常一周才能回家一次。

这里的孩子们大多都有着优越的物质生活,由于家长在精神生活上无法满足他们,只有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什么对他们最重要呢?培训班的老师,所谓收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们在精心照顾孩子们的饮食和学习的过程中,真的能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欢愉吗?带着这些问题,用镜头探究这些孩子的生活状况,采用开放式的方式,展现这一现象对于这群孩子们的影响,留给观众充分的思考空间。

四、目标人群显性受众: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教育工作者隐性受众:对这一社会现象有兴趣和共鸣的一般大众五、拍摄对象托管班的学生们,托管班的老师。

托管班里必然有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主要内容是围绕学生们的生活,因此,学生是整个纪录片的中心人物,是整个事件的推动者,他们与老师会发生深切的联系,而对老师的采访和拍摄也会形成冲突的交锋点。

纪录片创作方案

纪录片创作方案

纪录片创作方案1. 背景介绍在当前信息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像形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纪录片以真实、客观的方式记录现实生活,通过展示真实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社会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个纪录片的创作方案,旨在通过呈现一个特定主题的故事来传递观众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与感悟。

2. 创作主题选择创作纪录片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主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主题应该与当前社会热点或关注的问题相关,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具备故事性:主题应该有可挖掘的故事,包括关键人物、事件演变和冲突发展,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有可观察性:主题应该有一定的可观察性,可以通过摄影和拍摄记录来呈现。

基于以上要求,我们选择了主题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 故事情节构建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使纪录片更加有趣和具有说服力。

以下是故事情节的构建:第一幕:问题引入介绍环境污染问题,通过一些真实案例和数据,告诉观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幕:影响展示深入探讨环境污染的具体影响,包括对人类健康、动植物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采访受影响的个体,让观众能够真实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幕: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探讨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访问一些成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让观众了解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和潜力。

第四幕:个体行动的力量讲述一些个人或组织对环境保护做出积极努力的故事,以鼓励观众从自身做起,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第五幕:转变的机遇介绍一些新技术和创新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环境问题。

探讨环境问题转变为发展机遇的可能性。

4. 摄影和剪辑手法为了更好地呈现故事情节,摄影和剪辑手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纪录片的拍摄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手法:•手持摄影:使用手持摄影的方式,使观众更加贴近被拍摄的对象,增强亲近感和真实感。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创作》复习资料

纪录片复习资料1.英国纪录片运动从1928年到1937年,格里尔逊带领的英国纪录片小组(GOP),创立了一种纪录电影的制作模式。

他们以电影为工具,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参与到各个机构的服务性事业中,像电视直播一样,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他坚持对影片进行各种有益的实验,对真实生活进行创造性处理。

2.真理电影“真理电影”主张纪录片不应该纯粹地记录现实,而应该主动地挖掘真实,不排斥在纪录片中采用虚构策略,创作者应主动介入拍摄事件,并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从而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中的虚构部分,而这可能“正是一个人的最真实的部分”。

3. 《北方的纳努克》《北方纳努克》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该片的出现宣告了纪录片形态的诞生,也是浪漫主义纪录电影美学的完美演出。

影片拍摄了北极哈德逊湾地区爱斯基摩人(Inuit)纳努克一家人的生活,它为纪录电影提供了一种实践至今的拍摄模式,还开创了用影像来纪录民族独特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

4.弗拉哈迪弗拉哈迪,美国电影导演,纪录片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弗拉哈迪的电影带着一种近乎永恒的价值观念,他的电影从不带着优越感、从来不居高临下,因此可以让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时代的人喜欢。

他告诉我们:作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它决定了影片最根本的价值,这比技术和任何手段都要重要。

5.格里尔逊格里尔逊(1898~1972) ,英国电影制片人、导演、理论家,英国纪录片运动创始人。

194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命他为群众宣传署署长。

著作有《格里尔逊论纪录电影》。

6.反射式纪录片7.德鲁小组“直接电影(Direct Cinema )”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以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首的一批纪录片人提出这样的电影主张:摄影机永远是旁观者,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过程,永远只作静观默察式的记录;不需要采访,拒绝重演,不用灯光,没有解说,排斥一切可能破坏生活原生态的主观介入。

公益纪录片创作阐述

公益纪录片创作阐述

公益纪录片创作阐述
公益纪录片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影视作品,它旨在通过真实的镜头记录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现实,并且激发出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因此,公益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媒体伦理意识。

在创作公益纪录片时,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要以真实、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问题,并且要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方式来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公益纪录片还需要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要根据题材、受众和传播渠道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手法。

在创作公益纪录片时,还要注意技术和质量的把控。

要采用先进的拍摄技术和后期处理手段,以提高影片的质量和观赏性,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影片的主题和内容。

总之,公益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媒体伦理意识、受众导向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高质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公益纪录片,让观众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激发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 1 -。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完整版)浅谈纪录片的真实性及纪实手法

对于纪录片的概括我更喜欢肖平在他的书中所说的,"纪录片是既是一种世相,又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和品格"。

我们用镜头去面对生活,提炼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这种真实性本身就是一种境界和品格,我觉得纪录片区别于其它类型片的最大魅力就在于以生命去试问自然、真理和人类的禁区与盲点,选择纪录片本身就意味着选择一种对生活的忠诚。

这也是我们热爱纪录片的原因。

真实就是纪录片的生命,是其最根本的美学特征。

一、纪录片的真实理念1. 从客观真实角度看,纪录片的文本内容永远无法接近客观生活本身,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不尽一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即想像与虚构的成分。

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一经过摘取,就未免带上主观性。

而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只对一人、物、事感兴趣而成为叙述主体要表现的对象,这似乎也有一种神秘力量在起作用。

而叙述主题与对象的共鸣程度、采访拍摄过程的策划、镜头的参与到编辑阶段都不可避免地使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与客观存在物存在着不一致。

2. 纪录片文本内容具有主观性与虚构性的一面,也就是说纪录片叙述具有修辞性,但从另一方面,纪录片的文本内容也存在着客观性和真实性。

纪录片是真实事件的见证者,纪录片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用纯粹的文字方式对真实事件进行描述的"追忆性"行为这确保了纪录片文本内容反映客观真实的可靠性。

3. 纪录片文本内容的真实,是文体技巧与观众接受心理共谋的结果。

有人说纪录片的"现实主义效果"是由观众对片中内容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决定的。

在这个意义上看,纪录片文本与客观存在物之间是否符合就在于观众的"真实判定"。

其实观众在判定纪录片文本是否逼真反映生活的依据,一方面来自观众习惯了的或理解力之内的意义模型。

另一方面来自节目类型、文体观念与技巧对观众的暗示。

二、纪录片是注重过程的纪录,纪录片的魅力也在于过程纪录中,较之"解说加画面",我们应尽量用纪实手法来表现过程纪录的真实。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技巧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技巧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技巧摘要:一、纪录片背景及创作意义二、纪录片拍摄技巧1.镜头运用2.叙事方式3.光影处理4.人物塑造三、故宫文物修复的具体过程展示四、纪录片对文化传承的启示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纪录片背景及创作意义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市场逐渐繁荣,各类纪录片应运而生。

其中,《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一部聚焦文物修复工作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广泛好评。

该片深入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工作,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当代工匠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纪录片拍摄技巧1.镜头运用《我在故宫修文物》运用了多种镜头手法,如长镜头、短镜头、特写等,全方位展现了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

其中,特写镜头对文物及修复师的细节进行深入挖掘,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修复的严谨与精细。

2.叙事方式纪录片采用线性叙事,以时间为主线,让观众跟随文物修复师的工作进度,一步步见证文物重生的过程。

同时,通过穿插访谈、解说等形式,为观众提供背景知识和故事线索,使纪录片更具趣味性和可观性。

3.光影处理该片在光影处理上注重质感,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展现了故宫的宏伟壮观和文物的韵味。

光影的变化也寓意着时间的流转,强化了纪录片的时空感。

4.人物塑造纪录片通过讲述文物修复师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敬业、专注、传承的当代工匠形象。

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国家宝藏的守护者。

这种人物塑造使纪录片更具感染力和正能量。

三、故宫文物修复的具体过程展示《我在故宫修文物》深入展示了故宫文物修复的具体过程,包括清洗、粘合、补全、打磨、上色等多道工序。

纪录片通过详细的步骤展示,让观众对文物修复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也对传统文化的技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纪录片对文化传承的启示该片以其独特的视角,提醒我们关注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展示文物修复师们的精湛技艺和敬业精神,启发观众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者。

思想——纪录片之魂

思想——纪录片之魂

思想——纪录片之魂优秀的纪录片不单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更要体现创作者意图和思想,而主体意识的体现则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从对生活的提炼,哲学思维和审美感受,塑造与挖掘的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思想在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实例作为论据证明本文观点。

标签:纪录片;思想;主体意识纪录片记录的是创作者希望给观众看到的是什么,或者说是创作者要告诉观众的是什么,镜头语言和画面的组合恰恰是作者思想体现的媒介,纪录片创作中的主体意体现到怎样的程度才不为过,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对生活的提炼对生活的提炼,首当其冲的是将生活的原生态转化为艺术作品时对生活层面的截取,也就是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你准备去表现什么。

这时候最需要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的而且是冷静的审视。

现实生活更多的时候是稳定、平静而缺少变化的,但真正弥足珍贵的情感与冲突,也必然是来自生活之中,这就需要创作者去发现。

这里所说的发现并不都是那些振聋发聩的大事件,而是有些看似平常,其蕴涵却极其深邃,极具味道,最能诠释生活之美、人生之美的凡人小事。

早在1922年,苏联的电影人就提出”电影眼睛”一说,后被称之为”直接电影”,要求在再现现实时要像镜子般直接记录生活。

直至现在也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坚持认为纪实就是具象的描摹,对生活的照搬。

如有些国外纪录片主张无剪辑、无解说、无音乐,这无疑是对现代电视手段的一种摈弃,对主体意识的一种逃遁。

其实,当你打开摄像机,便已经有了主观因素。

拍摄者在跟踪、等待中总是期望会出现某种情景,尽管纪录片不允许过多人为因素介入,尽管你所期望的有时甚至远不如现实发生的更精彩更感人。

有了这种主观或者称主动的意识,才会在长时间的等待中抓住突然生发出的你所需要的精彩的瞬间。

缺乏主体意识的创作者,可能在一个个”闪光点”闪过之后还不知道,只拍了一大堆毫无价值的素材,到头来还埋怨生活如此单调、乏味、不值得表现。

烹调界有七分墩三分灶之说,意思是说切菜比炒菜费功夫。

纪录片拍摄手法

纪录片拍摄手法

自然环境
介绍纪录片的题材选择,自然环境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可以选择拍摄自然风光、 野生动植物等题材。
自然环境题材的纪录片需要注重表现自然的美感和生态平衡,同时也要关注环境 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拍摄自然环境题材的纪录片需要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和摄影技巧,同时需要耐心 和毅力,因为拍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
跨媒体融合
内容融合:纪录片与其他媒体形式 如电影、电视剧、综艺等相互借鉴, 形成 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纪录片的观 赏体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台融合:纪录片在传统媒体与新 媒体平台上的传播与推广,实现全 媒体覆盖
产业融合:纪录片与其他文化产业 如旅游、教育等跨界合作,形成产 业链协同发展
性和感染力。
注重历史事件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 通过采访当事人、 查阅历史资料等 方式获取一手资 料,确保纪录片 的可信度和价值。
在拍摄历史事件 时,应注重场景 还原和视觉效果 的表现,运用现 代技术手段增强 纪录片的视觉冲 击力和表现力。
个人经历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应基于个人经历和感受,能够深入挖掘内心世界和情感共鸣。 选择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题材,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纪录片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个人经历的分享和呈现,能够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纪录片的魅力和价值。 个人经历的选择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剪辑技巧
剪辑软件:熟练使用各种剪 辑软件
剪辑师:具备专业知识和经 验
剪辑流程:粗剪、精剪、调 色、音效等
剪辑技巧:转场、音效、配 乐等
声音处理
自然声音的采集:使用高质量录音设备,捕捉现场真实声音。 音效的添加:根据需要,适当加入音效,增强影片氛围。 配音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配音,能够更好地传达影片的主题和情感。 声音的后期处理:进行声音剪辑、混音等处理,使声音更加清晰、自然。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及其创新
关键 词 : 纪录片 ; 创新 意识
中图分 类号 : G 2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4 4 3 7 ( 2 0 1 3 ) 0 3—0 0 9 7— 0 3
纪 录 片从 诞 生 至今 , 虽 然 经历 了不 算 太 长 的 时
期, 但是 , 它却发展 到 了一个 相 当繁荣 的程度。中 国电视 纪录 片 的发展 较 西 方 起 步较 晚 , 现 阶段 也 已 经呈 现 出兴 旺 的态势 。
出于对 主题先 行模 式 和“ 假、 大、 空” 的反 叛 , 纪
录片走 向了“ 新现实主义” , 即主张真实描述人们生 活 的原生态 , 用小 角 度 、 情 节 化 的描 述 来 展 现 生存
状 态 。在这 方 面 , 大 型纪 录片 《 望 长城 》 作 了一 次里 程 碑式 的探 索 。这 部 纪 录 片 采 用 了 “ 设 定 中 心线
说是揭示思想、 宣传观念。对广大 电视观众进行思 想教化和行为指导。在其“ 形象化政论” 的影响下 , 导致 中国的纪 录片维持 了 3 O多年 的画面加解说 的 模式 。尤其在 “ 文革” 期间, 该模式 大行 其道 , 阻碍 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与追求 , 产生 了内容单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4— 2 3

观察式纪录片。 在第一个阶段 ,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
教 化与 指导 。此 时 的纪 录 片 的创作 特 征是 :
1 . 重视文本根据作品要表达的思想 和主题 , 事 先设计完整的“借用 广 播 的语 言, 通 过播 音 或解
毛边 的生 活 。
3 . 声 画分 离 解 说 为 主 , 画面为辅 , 多是 声 画 不 搭界 , 构成 简单 的 “ 声 画两 张皮 ” 的节 目形 态 。严格 地讲 , 这 种纪 录 片 的创 作 , 与其说是纪录生活 , 不 如

老年题材纪录片《老有所依》的创作理念与方法

老年题材纪录片《老有所依》的创作理念与方法
老年题材纪录片《老 有所依》的创作理念 与方法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纪录片概述 • 《老有所依》的创作理念 • 《老有所依》的拍摄手法与技巧 • 《老有所依》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 《老有所依》的创作价值与意义
01
引言
创作背景
社会老龄化加剧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加剧, 老年人面临的生活、健康和情 感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为 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
通过记录老年人的生活点滴和贡献,展示老年人在社会中 的价值和地位,鼓励更多人关注和尊重老年人。
促进社会反思
通过展现老年人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引导观众反思自 身的人生观和家庭责任,促进社会对老年人问题和家庭养 老的重视。
传递孝道文化
通过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传递孝道文化和家 庭责任意识,鼓励年轻人关注和照顾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和 精神需求。
传递正能量
展现老年人的积极面
通过记录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展现老年人的乐观、坚强和勇敢等品质,激励观众积极面对生活。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通过记录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奉献、付出和传承等行为,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传统美德,引导观众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04
《老有所依》的拍摄手法与技巧
真实记录
该纪录片采用了真实记录的拍摄手法,通过跟踪拍摄和实地采访 ,记录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的梦想和追求 。这种手法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和可信度,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 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长期观察
为了深入挖掘老年人的故事,该纪录片采用了长期观察的拍摄方式。摄制组在拍摄期间与老年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从而能 够更好地捕捉到他们的生活细节和情感变化。这种拍摄方式有助于展现老年人的生活全貌,而非仅仅是片段式的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的方法和技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和方法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的客观记录,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和人对生活的态度,纪录片是原生态的记录、创意性的编辑,是用世界的语言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纪录片创作者不能赋予纪录片太多的功利色彩。

由于纪录片是以画面语言为主的片体,而面画本身是多义的,所以纪录片的主题是多元的。

他认为纪录片的创作要有开放式的结尾,画面语言的故事化要做到“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

”纪录片创作中做到有“中南海的思想,老百姓的心态和记者的敬业精神。

”中国纪录片发展创作启示录--------------------------------------------------------------------------------冷冶夫前言电视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纪录片又是电视中最有品味,最具精品魅力,最能体现电视综合艺术的电视节目。

从1958年7月,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中国纪录片就以它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如今这个在新闻电影纪录片的胚胎里诞生,在电视新闻专题片的模式里成长的片种,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里程。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真正腾飞使于1978年,当时中央电视台从日本引进了一批ENG设备,这种由便携式摄像机、录像机构成的电子采集方式,很快替代了原先16毫米电影胶片的拍摄,大大地解放了画面纪录的生产力。

与此同时,以往处于垄断地位的新闻纪录电影遭遇了新的挑战。

以至于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直接导致新闻纪录片这个片种从电影系统“撤离”,转而成为电视台的看家品种。

加上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随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心态、伦理价值、文化观念也在进行着调整和变化,人们怨恨虚伪、渴求真实;厌恶空谈、崇尚实际;倍加关注自己的生存空间。

而这时,纪录片又及时地把真实的社会环境人的生活状态送上了屏幕,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生存的社会各个层面,迅速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认同和喜爱。

在不长的时间里,一些专门为纪录片开设的栏目也相继诞生了:最早出现的是中央电视台1978年9月30日开辟的《祖国各地》,其后又开办了《兄弟民族》《人民子弟兵》(1983)《人物述林》(1984)《地方台50分钟》(1989)。

与此同时,各地方台也纷纷开办自己的纪录片栏目。

如《长城内外》、《岭南风云》、《浦江新貌》、《可爱的中国》等,这些专门播放纪录片栏目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电视纪录创作高潮的来临,也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地位的确立!中央电视台还专门辟出黄金时段,特别播映《话说长江》、《唐蕃古道》、《长征生命的歌》、《让历史告诉未来》等大型纪录片。

这个时期中国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有了重大演变:60―8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宣传与指导。

节目的特点是重视脚本,依赖解说,声画脱节。

80-90年代的创作理念是:客观纪实。

节目的特点是“原生态纪录”,声画并茂,同期声的大量运用。

90年代后期――至今的创作理念是:“主观与表现”。

节目的特点是,符号语言(画面)的大量运用,故事化戏剧化更加突出,个性化创作的观念被认证。

这个时期纪录片的创作形式也呈出多样化趋势:画面加解说式:《丝绸之路》《话说长江》《让历史告诉未来》访谈加解说式:《广东行》《中国外交风云》《泰富祥日记》客观纪录式:《押运兵》《望长城》《潜伏行动》《龙脊》主观表现式:《西藏的诱惑》《天驹》《英与白》《幼儿园》客观纪录加再现式:《阻击手》《复活军团》《相约红土地》但最多的创作形式还是“客观纪录式”,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纪实拍”、“跟腚拍”。

这个时期电视屏幕上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片,诸如《藏北人家》、《沙与海》、《最后的山神》、《中华之门》、《女子特警队》、《德兴坊》、《壁画后面的故事》、《毛泽东》、《邓小平》等。

一批富有才华的纪录片编导脱颖而出,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个创作群体,纪录片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电视纪录片开始具有了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成为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成为电子时代高品格的文化代表;成为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标志。

由于这种“纯纪实”的创作忽视引导,忽视主观作用,过分强调还原“原生态”,因而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中期的纪实主义浪潮后,中国纪录片开始走下坡路,各种电视纪实栏目的收视率也开始急遽下划。

曾创下36%的收视奇迹的《纪录片编辑室》近几年已降至7%左右。

尽管进入了21世纪,中央电视台和部分省级电视台还保留着九十年代开辟的《百姓故事》、《纪录片》(后改为《见证》)、《纪录》等栏目,上海和深圳电视台还开辟了纪实频道,但伴随着纪实浪潮的消退,纪录片的创作和纪录片栏目的收视率仍然逐渐走向低谷。

尽管这期间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和DV纪录片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毕竟前者微乎其微,后者的节目形态和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2、对画面进行故事化剪辑3、讲述故事兼有画面接应4、话筒采访故事,配上相应的画面5、解说词直接叙述故事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

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

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然而今天,有些创作者一谈起纪录片的故事化,就害怕把自己的纪录片说成是故事片。

实际上,我们把纪录片拍的象故事片那么好看不是更好吗!纪录片与故事片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故事性,而是故事本身的“虚构还是非虚构”。

如果因为保持与故事片的距离而丢弃故事性,无疑是为了泼洗澡水,连孩子一起倒掉了。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二:追求戏剧化没有冲突也就无所谓戏剧化,纪录片中的故事也尽量要有戏剧化冲突。

但与故事片中的冲突是不一样的。

纪录片更关注的是人与自我、人与自然或人与社会等深层次的观念冲突、价值冲突。

纪录片的冲突是隐在的,在表层的事件冲突上一般进行自然化处理,以冷静客观的方式引导观众去体悟深层冲突,而忌讳刻意地强调表层矛盾的激烈性。

在《远去的村庄》中,冲突并非没有:员起珍家的二儿子同村长赵子平吵架,冲动之下砸了村里的千年老井;乡政府派干部来调查情况,赵子平被停了职;而这时有人要求要重新丈量各家的地并清查赵子平的帐;小学停课了,刘秀娃家决定搬到镇上……可编导却是对人不对事,并没有对事件冲突大加渲染,而是力求客观的纪录一个过程。

在大部分人眼里,纪录片总是那么平淡、冷静、毫无戏剧性,有时还喜欢说教。

看看2003年全球票房火爆的几部纪录片,你会发现纪录片的戏剧性可能丝毫不在好莱坞大片之下。

巴西影片《174路公共汽车》(Bus174)真实纪录了一个玩命之徒劫持一辆公交车的恐怖过程,以及警察试图解救人质时丑态百出的闹剧场面。

在《抓住弗里德曼一家》(CapturingTheFriedmans)中,一对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父子同时被控猥亵儿童,手段骇人听闻。

你能相信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曾在越南战争中暗中支持叛变者吗?可这一切都是麦克纳马拉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迷雾》(TheFogOfWar)中亲口讲述的。

将采访和再现相结合的纪录片《冰峰168小时》,荣获2004年度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奖,是英国票房史上最成功的纪录片:两个英国登山者准备征服秘鲁安第斯山的SiulaGrande峰,就在他们接近顶峰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乔不慎跌下一个陡坡,被绳索悬在万丈深渊之上,而绳索的另一端是同伴西蒙……可以说,纪录片的戏剧化叙事,已经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因为它抛弃了过去那种平铺直叙的创作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表现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关照,所以它的可视性远远高于那种“原生态纪录”的故事。

如独立制片人拍摄的《纸殇》,纪录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

在这部50分钟的纪录片里,展开了老板与工人、老板与旅游局、老板与继承祖国文化遗产之间的3条矛盾冲突线,最终的戏剧化焦点落在了老板与市场销售的环节上。

观众在节目中不仅仅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更了解了市场经济代给了他们什么?我们在市场经济中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那么如何使纪录片更具有戏剧性呢?我的经验是:1、必须拍到好看的带有戏剧化因素的情节。

2、选择更好看的悬念性的素材进行剪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