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参与式教学课程设计
参与式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知识点,如XXX(具体知识点)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2. 学生能通过实例分析,了解XXX(具体知识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作用。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XXX(具体知识点)相关的基础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互动和合作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对与XXX(具体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3. 学生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展示等形式,提升自己的表达、沟通和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 学生能够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倾听、协作和分享,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XXX学科示范课,旨在通过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分析:本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3. 教师应充分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以XXX学科教材中“XXX(具体章节)”为基础,结合课程目标,进行以下组织和安排: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导入,激发学生对XXX(具体知识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XXX(具体知识点)的定义、原理和分类。
- 知识点二:XXX(具体知识点)的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局限。
- 知识点三:XXX(具体知识点)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3. 实践操作:- 活动1: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与XXX(具体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 活动2:学生代表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乡村振兴 授课提纲
乡村振兴授课提纲一、引言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本课程将以乡村振兴为主题,探索乡村振兴的意义、目标和路径,为学员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二、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1. 乡村振兴的背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不均衡、农村人口外流等问题的存在。
2. 乡村振兴的意义: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乡村振兴的目标与路径1. 乡村振兴的目标: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2. 乡村振兴的路径:(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2)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民增收。
(3)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5) 推动农村人才培养:加大农村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
四、乡村振兴的政策与措施1. 农业支持政策:加大农业补贴、农资补贴、农业保险等政策力度,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
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
3. 农村金融支持政策: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信用社,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和贷款支持。
4. 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5. 教育与培训政策: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农村创业人才。
五、乡村振兴的案例分析1. 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为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可借鉴之处。
2.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介绍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探讨其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六、乡村振兴的前景与挑战1. 乡村振兴的前景:乡村振兴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推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与式发展
参与式发展主要强调三条基本原则
1、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外来人员是发展过程 中的发起者、组织者 和激励者,而受益群 体是发展过程的主体, 是发展的建议者、计 划者、执行者、管理 者和受益者。在发展 项目决策、实施、监 督、评价等过程中, 参与各方的地位是平 等的是一种合作伙伴 关系 2、重视发展的结果 但更加重视发展的过 程(包括设计、决策、 实施、后续管理、利 益分配、监测与评估 等)而且这一过程充 满了“学习”“教育” 和“谈判” 3、重视乡土知识和群 众的技术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 多加培养其知识和技 术技能,做到因地制 宜,走地方特色的道 路
农村发展中 参与式理论与实践
参与式理论要点概述
• 因此,“参与式发展” 的概念通 • 实质反映的是向基层群众,尤其 常被广泛理解为“在影响人民生 是妇女和穷人赋权的过程, 即通 活状况的发展过程中或发展计划 过赋权使基层群众全面介入到发 项目中 的有关决策过程中的发展 展项目和发展活动 的决策、规划、 主体的积极的、全面的介入的一 实施、管理和监测评估过程中, 种发展方式” ,它是“对非参与 从而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的。 实 践的计划体制从态度到方法论 上的彻底变革” 。
参与式工作方法的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在公开、 公平、 公正的前提下宣传工作的目标, 增加工作的 透明度; 其二充分“赋权”,其三是引导农民自愿投入资金、劳 力形成配套
参与式发展理论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分析
• 参与式理论的运用,对农业的 发展有很大的益处,也将会对在 农业发展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参与式理论的实际运 用 过程中,必然会有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有着与社会现状不 和谐的部分。在农村发展中 实施参与式理论,前提就是要结合 实际,去分析社会大背景和具体情况下的现状。 参与式发展既 包含了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深层反思, 也包含着从微观到宏观层 面上具有可 操作性的社会发展的变革方案, 其理念和方法广泛 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是目前 国际发展项目特别是 扶贫援助项目中广泛采用的发展方式。 但就其在中国的实践来 看, 目前 主要应用于农村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 中,且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培训手册
参与式农村评价(PRA)培训手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ECCD项目汪力斌薛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农村发展中心2003年8月,桂林介绍“参与式”的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发展领域最常用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本培训课程旨在增进学员对“参与式”的正确理解,并掌握参与式农村评价(PRA)的方法和技巧,以促进目标群体在发展项目选择、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价过程中的有效参与。
目录第一单元参与式农村评价(PRA)的概念一、背景介绍1.1采用参与式扶贫途径的必要性1.2 案例二、参与的定义和内涵2.1 参与的定义2.2 参与的内涵三、参与式农村评价3.1 参与式农村评价的起源与演变3.2 参与式农村评价应用的领域3.3 参与式社区发展的方法3.4采用参与式工作途径所需要的转变第二单元参与式实践的工具一、了解社区资源(自然、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工具箱1.1 社区资源工具1:资源图1.2 社区资源工具2:社区图1.3 社区资源工具3:农户类型划分1.4 社区资源工具4:机构分析图1.5 社区资源工具5:村民流动图二、生计分析工具箱2.1 生计分析工具1:日记表2.2 生计分析工具2:季节令2.3 生计分析工具3:资源图片2.4 生计分析工具4:家庭决策表三、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箱3.1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1:简单排序3.2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2:问题-原因-解决方案分析3.3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3:优劣势分析(SWOT法)、可行性分析3.4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4:问题树四、参与式方法基本功4.1 半结构性访谈4.2 做好主持人第三单元参与式项目管理一、项目的内涵1.1 项目的概念1.2 项目周期/步骤二、参与式项目规划2.1 什么是参与式项目规划2.2 参与式项目规划实例三、参与式项目监测评估方法3.1 为什么要进行参与式监测和评估3.2 参与式监测和评估的基本步骤3.3 参与式监测和评估的实例第一单元参与式农村评价(PRA)的概念一、背景介绍1.1国家扶贫战略、UNICEF/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目标和采用参与式扶贫途径的必要性中国政府2001 – 2010年新的扶贫开发战略:采用参与式可持续性扶贫开发途径是新时期中国扶贫的战略、重点、途径的要求。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且更 重要 的是 它可以提 升发展对象 的 自主性 、 积极性 和 自信心 , 启动 建立社 区及 脆 弱群 体 对发 展 的拥 有 意识 。 但是 由于该课 程 开设 时间较 短 , 缺乏 可 以借 鉴 的教 学 方式 和方 法 , 且 承担 讲 授该课 程 的教 师普 遍 感 到 压 力很 大, 对如何 让学 生更 好地 掌握该课 程知识存 在一些 困惑 。针 对这些 问题 展开探讨 , 以便 为农村 区域 发展专 业 的 继承 发展 , 提供实践 经验 和理论依据 。
另外 一种情景 教学 的方式就 是有针对 性地选择 与教学 内容有关 的电影或 电视片段 , 它剪辑 下来 , 将 结合教 学 内容让学 生观看 , 然后组 织学 生进行讨论 , 同样 可 以收 到很好 的教 学效 果 。在 采用 这 种方 法 的时 候 , 师特 教
别要 注意讨论 环节 的把握 。例如对 讨论 、 论 中涉 及的一些 结论性 的问题 , 辩 教师 要做 出准确 而定 性 的阐释 ; 而
《 村 发 展研 究 方 法 》 程教 学方 法 改 革实 践 农 课
张 雯 , 文 娟 , 立 白 许 侯
( 阳农 业 大 学 农 学 院 , 阳 1O6 ) 沈 沈 l 1 l
摘 要 : 据 《 村 发展 研 究 方法 》 程 性 质 及 教 学 内 容 的 需 要 , 对 其 教 学 方 法 进 行 了初 步 探 讨 和改 革 。 几 年 来 的 教 学 实 践 表 根 农 课 针 明 , 景 式 教学 、 与 式教 学 作 为 主 要 教学 手段 存 在 着 明 显的 优 越 性 , 情 参 同时 在此 课 程 的 教 学 中应 注 重 渗 透 创 新 思 维 的理 念 。 关 键 词 : 景 教 学 ; 与式 教 学 ; 新 能 力 ; 学 方 法 改革 情 参 创 教
参与式发展理论
应用:PRA 在方法和具体操作中,是把发言权、分析权、决策权交给了当地人民。 而外来者-发展工作者则成为了变化的催化剂,和一个要改变状况的社区发展进程的协 助者。 1.5.2.2 理论基础
计划经济下的农民与市场模式: 农民 ── 政府 ── 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民与市场模式:
政府
农民
市场
政府职能的转变; 村民自治办法的实施; 村民精神上的要求。
四种参与程度 只接受不付出——坐等项目的给予(援助:物质的、服务性的),本身有能力(劳 力、时间、资源等); 被动参与——完成上面或外面计划好的任务(出工、参加培训等),——“要我 干”; 实际情况的提供者——向项目设计者反映自己的问题和需求; 主动参与、自主决策——参与项目的计划、实施、对策评估及其中的决策,并 能代表所属社会群体,——“我要干”。
在人力与性别方面: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的概念是近代发展实践中应实现的很重 要的一个方面。性别敏感性(Gender Sensitivity)是发展实践中实现的很重要的一个方 面。
在知识与技术方面:正的变化表现为创新、适宜及乡土知识。人们经常认识到的是科技 革命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新技术使人类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水平技术创 新与引进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
1.3 什么是参与
参与式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建立伙伴关系;尊重乡土知识和群众的技术、技能;重 视项目过程,而不仅仅看重结果。参与式发展实际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各国专 家、学者对“参与式”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参与式是人们相互间的一种自愿贡献; 在农村发展中,参与式就是让人民自主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利益分配及监督和
参与式方法
我国的“参与”思想和实践:
历史上,老子说过: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 皆谓“我自然”。 20世纪初期晏阳初所倡导的“平民教育”和“社会实验室” 所体现的“平民自治”观点。 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所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 《实践论》中所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 建国后,我国政府提倡“走群众路线”。 参与式方法在我国发展缓慢。 一些农村发展项目、教育改革、性别教育、健康卫生等领域 正在逐步使用参与的方法。 我国农村的村民自治政策也是一个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实例。
到了提高。
(3)当地人种不同人员可以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避免标准化的处
理方法。
(4)当地人能够参与到发展项目的全过程中,包括:发现问题,评估现状,
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等。
(5)随着外来人员(例如非政府组织的成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培训
机构人员)参与到一种开放、相互学习的、鼓励当地人参与的氛围中,他们 自己以及他们所在的机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个名称首次于1985年在一次国际农村发展会议上出现, 这种方法于1988年在肯尼亚和印度的农村实践中正式开 始使用。
参与式农村评估的定义:一套使农民分享、提高和分析
他们对生活和条件的知识,进行规划和行动的方式方法。
参与式农村评估的特点: (1)自发行动 (2)拥有信息 (3)不断反省 (4)交流信息
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借助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之间的互动。它所 描绘的人是主动积极的人,具有运用符号的能力,并具有无穷的创 造力。
符号互动理论与参与的理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符号互动论相似,参与式方法鼓励多元,鼓励个人建构对自己有
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培训手册(一)
参与式农村评价(PRA)培训手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ECCD项目汪力斌薛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农村发展中心2003年8月,桂林介绍“参与式”的概念在今天已经成为当代国际发展领域最常用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本培训课程旨在增进学员对“参与式”的正确理解,并掌握参与式农村评价(PRA)的方法和技巧,以促进目标群体在发展项目选择、规划、实施、监测和评价过程中的有效参与。
目录第一单元参与式农村评价(PRA)的概念一、背景介绍1.1采用参与式扶贫途径的必要性1.2 案例二、参与的定义和内涵2.1 参与的定义2.2 参与的内涵三、参与式农村评价3.1 参与式农村评价的起源与演变3.2 参与式农村评价应用的领域3.3 参与式社区发展的方法3.4采用参与式工作途径所需要的转变第二单元参与式实践的工具一、了解社区资源(自然、基础设施和社会资源)工具箱1.1 社区资源工具1:资源图1.2 社区资源工具2:社区图1.3 社区资源工具3:农户类型划分1.4 社区资源工具4:机构分析图1.5 社区资源工具5:村民流动图二、生计分析工具箱2.1 生计分析工具1:日记表2.2 生计分析工具2:季节令2.3 生计分析工具3:资源图片2.4 生计分析工具4:家庭决策表三、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箱3.1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1:简单排序3.2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2:问题-原因-解决方案分析3.3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3:优劣势分析(SWOT法)、可行性分析3.4 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4:问题树四、参与式方法基本功4.1 半结构性访谈4.2 做好主持人第三单元参与式项目管理一、项目的内涵1.1 项目的概念1.2 项目周期/步骤二、参与式项目规划2.1 什么是参与式项目规划2.2 参与式项目规划实例三、参与式项目监测评估方法3.1 为什么要进行参与式监测和评估3.2 参与式监测和评估的基本步骤3.3 参与式监测和评估的实例第一单元参与式农村评价(PRA)的概念一、背景介绍1.1国家扶贫战略、UNICEF/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目标和采用参与式扶贫途径的必要性中国政府2001 – 2010年新的扶贫开发战略:采用参与式可持续性扶贫开发途径是新时期中国扶贫的战略、重点、途径的要求。
【人力资源】参与式农村评估(PRA)培训手册(二)资料
三、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箱工具箱的内容这个工具组不仅帮助我们了解源丁现实情况的优先性问题,还帮助我们利用快速评估信息来关注未来。
这些工具都是为发展规划而特意设计的。
3. 1相关者发展项目排序工具1:简单排序目的:排序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的社区成员所各自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它还能帮助我们迅速比较不同群体的优先性。
表5-24-2广西东兰县某村(与衰5 24 1为同一村)问题优先性排序表(男农民组)________________ __ 社区存在的问融石杨曹杨杨总分排序粮食不倍吃111010109502经济收入来源少911111111531妇女劳动负担过暇25518218妇女病多&4474276妇女无分娩住院条件393271711妇女文盲半文盲多63262】910饮水困难10115320g缺少弄殖技术培训178410305环境卫生差48931257自然环境恶劣566g6324自然资源少797g5362注:①r 1”代表最重要的何瞻,依次类推代表最次要的间题。
②对比男女两组的排序靖栗,男性小组的第一位问题垫“经济收入来源少'而女性小组的第一位的何是“槌食不翳吃二可亚男性与女性对问)8的看法是有差珊的. 皆料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在广两河恤进行社区发展行动培训的实地操作成果,1998年.表5* 1广西东兰县某村向题优先性排序(女农民组)社区存在的问题兰XX蒙杨石1石石石石石合计排序粮食不够吃111111101010111111961经济收入来源少10101011111110109922妇女劳动负担过重966945Z710584妇女病多773734443428妇女无分晚住院条件537858755536妇女文盲半文盲多455589667555饮水困雄699697988713缺少养殖技术培训848376834517外境卫生差211131261711自然环境恶劣8442392329自然资源少12265111810« 5-24-2 广西东兰县某村(与表5 24 1为同一村)问题优先性排序表(男农民组)社区存在的问题石杨曹杨杨总红排芭粮食不够吃n1010109SO2经济收入来源少g111111H531妇女劳动负担过重25518218妇女病多84474276妇女无分晚住院条件323271711妇女文盲半文盲多63262】910饮水困难101153209缺少养殖技术培训178410305环境卫生差48931257自然环境恶劣56696324自然资源少79785362注:("】】”代表最重要的问JK,依次类推丁「代表最次要的间速。
乡村振兴战略教学大纲
乡村振兴战略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课程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理解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意义和总体要求。
2、掌握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主要内容和相互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乡村振兴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与意义1、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与挑战2、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和历史演进3、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3、“五个振兴”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三)乡村产业振兴1、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与物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四)乡村人才振兴1、农村人才现状与问题2、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乡村人才引进机制3、农村人才激励与保障措施(五)乡村文化振兴1、乡村文化的内涵与价值2、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培育文明乡风(六)乡村生态振兴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2、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3、绿色发展理念与生态农业(七)乡村组织振兴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党员队伍建设2、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3、农村社会组织发展(八)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1、财政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村金融政策2、土地政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3、法律法规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九)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分析1、国内成功案例典型乡村的发展模式与经验2、国外经验借鉴其他国家乡村发展的做法与启示(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评估1、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2、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与方法3、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整与完善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农村发展概论》大纲
《农村发展概论》大纲一、发展与农村发展学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概述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概述发展学与农村发展学二、人本发展理论人本发展理论模型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应用人本发展理论实例三、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贫困线与贫困程度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贫困片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精准扶贫概述四、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农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五、参与式发展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内涵和原则参与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框架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步骤社会性别与性别意识六、增加农民收入与农村产业发展农民收入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分析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粮改饲政策我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七、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村人力资源农民六大核心素质农民科技培训方式发达国家农民科技培训的借鉴农村人力资源相关概念界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八、农村土地资源与农村发展土地属性土地资源差异和特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九、农村财政金融制度改革与农村发展财政金融概念财政金融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了解农开办等农业部门职能、政策及项目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发展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中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和发展历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现状与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与发展农业保险问题与对策。
十一、社区组织建设与农村发展农村社区组织的分类及功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状与发展村民自治问题与对策农业龙头企业现状与发展十二、农业推广体系改革与农村发展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历程多元化新型农业推广体系多元化体系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农业推广S型理论十三、国内外现代农村发展模式现代农村发展的基本构成和内容农村发展模式一般特性参与性农村发展模式。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教学大纲详解
4、政治学视角:赋权、善治和合作。赋权是指赋予民众中不同角色群体应有的发展权、决策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主生活和民主活动过程。善治指的是追求有利于实现整体发展的社会组织方式、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合作指不同机构之间以及社区内外群体与机构之间广泛、有效的合作与协作。
1、经济学视角: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广大人民是否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实惠。
2、社会学视角: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何持续发展等内容。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人类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参与的制度维度:体现于贯穿参与式发展基本理论的项目设计、程序安排、项目产出上,体现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思路和方法的独特制度安排。
(3)参与的文化维度:主要体现在平等参与、团队合作、敢于尝试等特征为主的参与式方法与传统发展干预中自上而下的思想模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体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参与”概念的多层次性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3、参与式发展研究范式的起源:对实证方法在研究社会变迁方面“力不从心”的批判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者:聂京波
编写日期:2013年7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是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参与式农村发展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种理念分析和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10 农村发展研究方法 第10章 参与式发展研究的具体方法
2、目的和功用
群众参与评估的工具,在一些农村发展项目中被用 来确认问题、分析问题和评价发展状况。 目的是激发群众参与讨论。
八、大众戏剧和木偶剧
3、使用指南
适用于已有戏剧表演或类似的群众娱乐传统的社区 演员应是本村村民 选取当地典型事例和关键问题进行戏剧情节的集体创作
4、方法的优点
三、参与性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四)设计参与性社区发展项目
(1)制定项目目标 (2)认识参与群众的需求 (3)培养社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4)项目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是让群众 学习的过程
四、参与性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
1、确定要调查的问题 2、选择参与性研究工具 3、选择地点 4、就地取材 5、促进和协调 6、主持好讨论 7、探索问题 8、记录工作 9、所讨论的内容和结果的信息共享 10、要有热情和兴趣
一、为什么要强调参与性并运用参与式研究方法
为什么要强调参与性?(参与式研究方法的优点)
(1)参与性可以是一个社区发展项目的目标,也可以是达成目 标的手段。作为目标,参与性培养群众的技能和提高群众改善 生产、生活的能力;作为手段,参与性帮助产生更好的项目规 划和实现更好的项目实施。 (2)让地方群众感到自己是决定发展的主人和动力; (3)培养社区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4)使项目目标能真正针对地方群众的需要; (5)使项目的大小和地方群众、地方组织的能力相适应; (6)通过取得项目实施人员与乡村群众意见的一致性,实现项 目实施者与群众的亲密合作,提高项目实施的效率,促进群众 和项目实施组织机构的交流; (7)群众参与提供社区发展项目所需要的智力和人力资源。
2、目的和功用
可以用来提出关键问题、按重要性给问题和需求排 序,建议适宜的解决方案等。该方法在村社问题分 析、村社开发基线、参与评价中都可使用。也适用 于敏感问题的讨论。
第五章 参与式发展理论
3.利用与控制资源,参与利益 分享
(二)参与式发展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实践
• 参与式发展在60年代开始萌芽,70-80年代早期 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逐步推广和完善,并形成参 与式发展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如农事系统研究 (FSR),快速农村评估(RRA),参与式农村 评估(PRA),参与式评估与计划(PAP)等。 80年代后期至现在,参与式理论得到极大的推广。 中国的发展项目80年代中期开始导入参与式的理 论,据初步估计,到目前为止,在国内的国际发 展项目中,大约一半的农村发展项目几乎都采用 了参与式理论和方法
(二)参与式发展成长于对发展中国家援助的实践
• 重要的是考虑农民的想法,而且他们能够而且有能 力分析他们所处的真实状况。所以人们认识到鼓励 和倡导人民大众参与国家或区域的发展项目是至关 重要的。所以发展项目的制定者、计划者及执行者 之间应形成一种有效的平等的“合伙人关系”。 • 在进行计划和采取相应行动之前,应当促使村民分 享、更新、分析其生活知识和条件,需要把所从事 的发展项目公开和透明,把发展机会赋权给目标群 体,同时需要促进人们自主地组织起来,分担不同 的责任,朝着一致的发展目标努力等等观点都发展 和丰富了“发展理论”。
5.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 立的意识
• 重要目标之二:促进建立各种形式的自助组织或小 组。 • 这些组织应该是人们为了满足他们特定的社会及经 济需求而建立的自己的发展自助团体。 • 强调:外部干预只能起到一种催化剂的作用,以促 进并协助人们的发展行动,增加人的自组(自我组织)、 自助和自立意识及能力。 •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不要使地方群众对外部 支持产生依赖性,否则获得的发展将不会具有可持 续性 (评价农村发展项目的可持续性关键)
梁漱溟的“参与式”乡村发展教育思想与实践
析 梁 漱 溟 把 培 养 新 农 民 作 为 总 体 目标 . 人 的 发 展 以
为 主 体 。 取 “ 面参 加 , 面改 进 ” “ 与式 ” 采 一 一 的 参 农 村 发 展 教 育 . 养 农 民 社 会 革 新 能 力 的 史 实 培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乡村 建 设 运 动 与梁 漱 溟 的 “ 学 、 学 、 村 乡 乡
村 建 设 理 论 . 在 邹 平 等 县 进 行 实 验 , 度 成 为 全 并 一 国乡村 建设 的 中心 之一 。 认 为 “ 国是农 村 大 国 , 他 中 要 改 造 中 国 , 须 针 对 其 ‘ 理本 位 , 业分 途 ’ 必 伦 职 的 特 殊 社 会 形 态 . 乡 村 着 手 , 教 育 为 手 段 来 改 造 从 以 社 会 ” 其 实 验 步 骤 一 是 实 施 政 教 合 一 . 立 乡 农 学 。 建
体 目标 . 人 的 发 展 为 主 体 . 行 “ 面 让 他 能 参 加 , 面 - 4 以 实 一 一 /  ̄能 改 进 ” “ 与 式 ”乡 村 发 展 教 育 , 之 具 有 2 : 的 参 使 “ 加 现 社 会 并 从 而 改 进 现 社 会 之 生 活 能 力 ”, 是 中 国 最 早 的 “ 与 式 ” 展 教 育 的 先 驱 。 当 前 发 展 农 村 参 他 参 发 对 职 业 教 育 以推 动 新 农 村 建 设 仍 具 有 启 示 性
革 命 ” 及 后 期 开 展 的 “ 孑 运 动 ” 是 明 确 表 示 反 以 批 L 更 对 这 些 突 出 表 现 在 1 5 年 与 毛 泽 东 的 争 论 和 93
17 9 4年 为 孔 子 所 作 的 辩 解 中 1 7 年 在 全 国 政 协 90
参与式发展理论
1.参与式发展理论什么是发展经济学一般把发展定义成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农学一般把发展定义成作物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社会学则把发展定义为社会进步等等。
现实中通常人们所理解发展一般都是指正的变化,事实上,不难想象,发展不可能都是正的变化。
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主题,对发展的结果──现代化即获得现代性,各发展主体基本上是没有异议的,但对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发展主体却难以取得共识。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的差异性很大,发展的手段实际上也不可能是一致的。
以现代化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发展理论所包含的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理论背景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传统发展理论所要求的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希望通过经济增长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中心”国家接轨。
如果现代化只包含一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只包含经济发展,事情也许就简单多了。
但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
而且这些变革终究会波及到与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
近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真正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只是极少国家和地区。
作为现代化理论分支的“依附”理论认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现代性的过程中出现了“内在殖民化”或“拉美化”现象。
所谓“内在殖民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以城市为代表的相对先进的部分、地区和阶层与国际资本连接起来,剥削这些国家的落后部分、地区和阶层,形成内部的依附关系,造成“两极分化”。
所谓“拉美化”是指社会的阶层结构呈很不合理的金字塔型,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占社会成员人数很少的主导性阶层分享殆尽,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城市贫民和农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没有机会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种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结构失衡现象被称为“拉美化”。
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社会阶层结构的畸形使其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动力。
参与式发展理论
1.参与式发展理论1.1什么是发展经济学一般把发展定义成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农学一般把发展定义成作物产量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而社会学则把发展定义为社会进步等等。
现实中通常人们所理解发展一般都是指正的变化,事实上,不难想象,发展不可能都是正的变化。
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主题,对发展的结果──现代化即获得现代性,各发展主体基本上是没有异议的,但对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发展主体却难以取得共识。
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的差异性很大,发展的手段实际上也不可能是一致的。
以现代化理论为代表的传统发展理论所包含的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理论背景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传统发展理论所要求的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是经济增长”,希望通过经济增长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中心”国家接轨。
如果现代化只包含一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只包含经济发展,事情也许就简单多了。
但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它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的变革。
而且这些变革终究会波及到与已拥有现代化各种模式的国家有所接触的一切民族。
近几十年的发展实践表明,真正能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只是极少国家和地区。
作为现代化理论分支的“依附”理论认为,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现代性的过程中出现了“内在殖民化”或“拉美化”现象。
所谓“内在殖民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以城市为代表的相对先进的部分、地区和阶层与国际资本连接起来,剥削这些国家的落后部分、地区和阶层,形成内部的依附关系,造成“两极分化”。
所谓“拉美化”是指社会的阶层结构呈很不合理的金字塔型,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占社会成员人数很少的主导性阶层分享殆尽,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城市贫民和农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没有机会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种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结构失衡现象被称为“拉美化”。
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但社会阶层结构的畸形使其丧失了继续发展的动力。
农村小学特色课程设计
农村小学特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课本中关于农村特色的基础知识,如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农村生态环境特点等。
2. 学生能了解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和习俗,增强对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探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农村特色主题活动,如组织农产品展销、农村环保宣传活动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热爱农村、关爱农民的情感,增强对农村生活的认同和自豪感。
2.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参与农村环境保护行动。
3. 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团队精神,尊重他人,增强集体荣誉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农村小学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特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学生年龄较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农村生活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紧密围绕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知识,制定以下详细教学大纲:1. 农村生态环境认知- 教材章节:第一章《我们的农村》- 内容:介绍农村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植被分布等,让学生了解农村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
2. 农作物种植与生长- 教材章节:第二章《农作物的一生》- 内容:讲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养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
3. 农村传统文化与习俗- 教材章节:第三章《农村的传统文化》- 内容:介绍农村地区的民间艺术、传统节日、习俗等,增强学生对本地区文化的了解。
4. 农村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教材章节:第四章《农村环境保护》- 内容:阐述农村环保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学时数:40学分数:2.5执笔者:聂京波编写日期:2013年7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是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参与式农村发展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种理念分析和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论及行动框架(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参与、发展及参与式发展的理解一、对“参与”的理解(一)“参与”概念的核心:赋权,即反映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保证目标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决策权和受益权。
(二)“参与”概念的特点:◆受益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的介入;◆目标群体在项目执行全过程的介入;◆受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受益群体对项目的成功具有相当的承诺并具有一定的实施项目的能力;◆目标群体对实施项目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重视乡土知识和创新◆确保目标群体对相关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对目标群体的能力建设◆目标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能分享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对目标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对权力及民主的再分配;◆建立机制化的长效参与机制(三)“参与”概念的多维度性和多层次性解读1、“参与”概念的多维度性(1)参与的政治维度:实质是赋权,形式上表现为自下而上,平等参与,民主协商等基本指导原则,对权力的再分配是参与概念的基本要求。
(2)参与的制度维度:体现于贯穿参与式发展基本理论的项目设计、程序安排、项目产出上,体现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思路和方法的独特制度安排。
(3)参与的文化维度:主要体现在平等参与、团队合作、敢于尝试等特征为主的参与式方法与传统发展干预中自上而下的思想模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体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参与”概念的多层次性意识形态:民主与平等价值观:以人为本理念:赋权范式(模式):善治、公民治理方法:自下而上、团队协作、平等协调工具:PRA、RRA实践:参与式社区规划、参与式监测评估、目标群体分析、参与式性别分析等。
经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发展过程、尊重乡土知识和乡土人才、目标群体的能力建设、重视弱势群体等。
理论提升: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村发展干预是非线性的过程等。
二、对发展含义的理解(一)发展概念的产生发展一语,最初源于经济学,被用于指代“经济增长”,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也致于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概念突破了经济增长的范围,包含了多重目标,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
1987年,在布伦特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更加确切的层次,该报告认为“满足人的需求和进步的愿望,应当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它包含着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的变革。
”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研究人员戴尔和库伯进一步建议“发展应指在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经济体系的质的变化”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发展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其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环境以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二)不同学科视角对发展的理解1、经济学视角: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广大人民是否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实惠。
2、社会学视角: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
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何持续发展等内容。
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人类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人类学视角: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4、政治学视角:赋权、善治和合作。
赋权是指赋予民众中不同角色群体应有的发展权、决策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主生活和民主活动过程。
善治指的是追求有利于实现整体发展的社会组织方式、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
合作指不同机构之间以及社区内外群体与机构之间广泛、有效的合作与协作。
5、哲学视角:进步、完善、提高和深化。
6、发展学视角:发展是一种变化过程,包含包含两个方向:即正向和负向。
这里的发展主要是指正向的、进步的发展,发展变化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人力、知识、技术、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对参与式发展的理解(一)参与式发展的起源1、对参与式发展的起源的历史与实践的理解(1)1940-1960年代参与式发展——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所作的“社区发展战略”(如印度)——旨在组织社区居民处理影响他们生活及发生的问题和发展的机会:一方面进行社区基本建设,动员当地人参与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建立社区组织,组织扫盲运动,使社区群众参与管理。
但这一时期决策仍然控制在社区以外,社区仅仅作为支援国家发展的一种工具。
(2)1960末-1970年代,反贫困运动,种族性别平等运动,人类学方法的引入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应用——应用在项目设计中,尤其是乡村发展项目中,参与式研究方法的产生。
(3)1980年代,参与式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投资项目之中。
《农村发展参与综述》,世界银行《把人民放在首位》,RRA/PRA的运用。
2、对参与式发展的起源的哲学理解实用主义: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
参与式发展对乡土知识的认同和知识的的学习途径,正反应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理想主义:参与式发展所提倡的“外来者不敢当地人一起思考、分析当地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以至后来的“在外来者的辅助作用下,由当地人进行自我分析,自己组织起来探寻发展的途径”的精神,体现了理想主义者对于包括专家、研究人员及发展实践者的外来人和当地人共同为社会变迁而努力的信心,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3、参与式发展研究范式的起源:对实证方法在研究社会变迁方面“力不从心”的批判4、参与式发展理念的组织起源: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环境与发展国际所、美国可肯大学总之,参与式发展的出现和形成主要是源自二战后对大量失败的或低效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的反思和总结。
(二)参与式发展的概念内涵将“参与”理念融入发展干预过程中的发展战略和方法体系第二节农村发展与参与式农村发展一、农村发展的理解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
1、系统综合的农村发展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2、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
3、人本发展观: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二、对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解(一)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目标1、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2、对目标群体的能力培养3、努力构建权力均衡配置的治理结构4、重视制度建设(二)参与式农村发展研究的特点1、干预的非连续性2、系统复杂性3、长期性4、多角色参与(三)参与式农村发展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以人为本2、平等参与3、团队工作的原则4、对乡土知识和乡土人才的重视5、集体行动6、重视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群体价值观7、关注社区异质性:一不同社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禀赋不同,同一社区内容不同群体之间也各不相同。
第三节参与式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及相互关系一、参与式发展研究的两大主题(一)生计1、对生计的理解能力、资产、行动和权利是生计概念的核心2、生计框架的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1)物质资本(2)自然资本(3)金融资本(4)人力资本(5)社会资本3、可持续生计框架农户处于脆弱性的生存环境是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前提假设,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各种自然灾害、疾病、市场变化、不可预期风险等。
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及变理的变化,除了与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数量有关外,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外部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农户生计资本的变化,进而对其生计策略产生直接影响。
(二)治理各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是治理的最核心特征,而充分参与的重要影响是权力的重新配置。
参与式农村治理强调农村发展干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平等参与和合作,强调各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和赋权,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两大主题的关系生计和治理有机结合,良好的治理促进生计目标的实现,而生计的发展,又会对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教学要求:1、理解“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概念”2、掌握参与式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及相互关系3、了解参与式发展产生的背景重点:参与、参与式发展,参与式农村发展,参与式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及相互关系难点:生计框架的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持续生计框架第二章农村发展导向的行动研究(9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对行动研究的理解一、行动研究的产生和发展1933-1945年间,美国学者约翰·寇勒等人在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它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的参与与研究,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勒温与其学生在对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他们与犹太人、黑人进行合作研究,勒温认为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进行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
20世纪50年代,经勒温的“螺旋式”行动研究模式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寇利等人倡导,在美国开始流行国。
20世纪60年代,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行动研究沉寂一时。
20世纪70年代,经英国学者埃里奥特、美国学者埃伯特和麦克纳等人努力,行动研究再度崛起,并有了很大发展,其内涵也更加充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人际交往频繁的行业,尤其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成果显著。
目前行动研究已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和大学与社区人一起工作的方法,并具体运用于社区干预、社区动员、社区发展领域,也成为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行动研究的涵义勒温:“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考瑞: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应由研究成果的应用者来担任,其研究成果才有意义。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三、行动研究模式和分类(一)行动研究模式1、德金的行动研究模式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