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一、人物浅析托马斯是男主人公,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一方面,他因前妻以儿子为质,要求他每次见孩子都要带贵重的礼物,而断绝了原本的家庭关系。
另一方面,他与“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河漂流到床榻”的女主人公特蕾莎相恋。
在与特蕾莎爱情的挣扎中,他前往瑞士,回到布拉格后又因一篇关于俄狄浦斯的文章丢了外科医生的工作。
在当过几年清洁工后,他与特蕾莎前往乡下生活,最终双双死于车祸。
托马斯的轻在于他对每一段关系中都不愿意承担责任。
他声称自己爱着特蕾莎,却依旧保持着与其他女人的性友谊,甚至一度让特蕾莎在他头发里闻到别的女人下体的味道。
他坚持认为肉体之乐与爱情不一样,这是他对爱情的一种逃避和不负责任。
他对医生这份工作,在他看来本事自己生命中最“essmusssein”的事情,是自己与偶然抗争最为直接的方式,可最终他甚至没有挣扎地放弃了这份工作。
面对前妻的要挟,他反抗的方式仍是放弃。
放弃了对爱情、工作、亲情的责任和负担,他就自由了吗?并没有,他只是轻飘飘地离开了地面,从头到尾几乎都处于一种眩晕的状态。
特蕾莎是典型的问题家庭的孩子,她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很大程度上都来自母亲常年的压迫。
母亲的轻在于她并不想为自己的行为担责,所以将这些责任全推到了特蕾莎身上,但特蕾莎并没有选择不从她身体诞生的权利,还未出世就背了债,这是非常不公的。
我也很难说特蕾莎和母亲的一生和可悲,因为我一直以为幸福是丰富的情感。
萨比娜是与托马斯维持着性友谊的女人,后前往日内瓦做了弗兰茨的情妇。
与弗兰茨分开后,她隐居为两位美国老人画画,将两位老人视作亲人。
萨比娜身上有一种说不上来的魅力,她对坟墓的那段思考令人印象深刻。
她一直在背叛,可她却能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
弗兰茨是有名望的学者,对妻子玛丽-克洛德心怀敬意。
被萨比娜迷住后,他与妻子闹翻,与萨比娜分开后和一位女大学生同居。
柬埔寨救援队回国的路上,因拒绝抢劫犯的要求被打伤,归国不久后去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著许钧 译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杰出之作,由中国著名翻译家许钧翻译。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精致的文字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德拉在书中探讨了生命的轻重、爱情的真伪、历史的荒谬等多重主题。
他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将主人公托马斯的生活片段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正如原文所说:“我们活在抽象中,我们活在偶然中,我们活在模棱两可中。
”这句话恰好概括了全书的核心思想。
书中对爱情的描绘让我感触颇深。
昆德拉通过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等人的感情纠葛,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托马斯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挣扎,特蕾莎则试图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
他们都在寻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又无法摆脱生命的沉重。
原文中这样描述:“爱情,是生命之重,是我们无法承受的轻。
”这句话既揭示了爱情的真谛,也表达了人生无法逃离的困境。
此外,昆德拉对历史的反思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通过对捷克斯洛伐克历史变迁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荒谬和个体的无力。
正如原文所说:“历史是一出没有剧本的戏,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
”这句话让我思考了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昆德拉的文字功底。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讽刺等,使文字充满魅力。
例如,他将人生比作“一个巨大的悖论”,既轻如鸿毛,又重如泰山。
这样的文字让人回味无穷,引发深思。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锐利的笔触、旁征博引的才情,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正如他所说:“生活是一种永恒的辩证法,是一种无休止的对话。
”这部作品正是这场对话中最精彩的一部分。
我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找到共鸣,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轻盈。
第二篇范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仅是米兰·昆德拉对生命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更是一部对人类存在境遇的细腻描绘。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系列关于爱情、自由和历史的思考,它还是一个关于人类心理和情感深层次的探索之旅。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最新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下面给您带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这本书比较难懂,而且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前很快的读完了,现在来写读后感显得很勉强。
脑子里面只记得很少的一部分了。
首先就是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奇怪的爱情。
仅仅见过一面双方就这么相爱了。
而且理由也不是一见钟情什么的。
其实我觉得托马斯开始是并不爱特丽莎的,只是因为她介入生活,她像水中漂来的一个婴儿。
托马斯最终到布拉格去我想也还不是真的爱特丽莎,而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话说回来,生命的重我轻我认为主要是对于家庭还有亲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上面的责任上。
生命轻浮就像没有责任一样,长这么大也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完全不担负对于家庭的责任。
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整天在学校里玩游戏,课也不上,其实就是脱离责任,这样只会让自己变的没有重量,很空虚。
当然也不要过火,现阶段毕竟只是学生,所能够做的事情不多,学习是主要的。
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然后就是特丽莎和莎宾娜这两个女主角了,总觉得是很不同的两个人。
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吧,特丽莎就像是薛宝钗,莎宾娜就好象是林黛玉。
恩,确实不太恰当。
然后最囧的就是佛兰茨了。
一群人在柬埔寨的河边拿着喇叭对对面说话,迎来的却是无限的沉寂--没人理他们。
真是黑色幽默,作者对于媚俗算是恨透了。
然后是特妮莎关于爱的一些想法。
他和托马斯的爱和他对于卡列林(她的宠物狗)的爱。
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卡列林的爱更伟大,因为不求回报,只是单纯的爱。
但是其实我不是很同意,爱情和博爱是不同的,没法拿来比较。
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注意这一句。
现在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就是这样吧。
等老一点在看吧。
当一个人旅游时,即使去同一个地方,20岁与30岁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30岁与40岁看到的又不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2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体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具有深度思考和哲学思维的小说,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性爱、政治权力和个体自由等问题的探讨,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下面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和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对生活的反思。
作者通过主人公塔玛拉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在虚无和追求自由之间徘徊。
我们像塔玛拉一样,对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迷茫不已。
我们不再相信宗教、意识形态或传统价值观,但又渴望真理和意义的指引。
我们对于一切都有怀疑,甚至对于自己的存在都感到困惑。
这种“生命之轻”的感觉,使我们陷入了一种无限循环的思考中,而最终寻求答案的过程几乎成为一种折磨。
其次,故事中塔玛拉和她的情人汤姆是两个极端的人物形象。
塔玛拉代表着追求自由、个体独立的力量,她深深地渴望属于自己的存在感。
而汤姆则代表着权力、职业和社会地位的诱惑。
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权谋手段来获取权力和地位,却常常因此丧失了自由和真实的存在。
这两个形象的对比在书中非常明显,给我们展示了自由与权力之间的冲突和选择。
除了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作者还通过性爱来探讨自由和意义的问题。
塔玛拉和她的丈夫丹尼尔的婚姻被作者描绘为冰冷和无趣的,而塔玛拉与汤姆的情感关系则充满了激情和自由。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展示了性爱作为一个人自由表达和体验的方式,对我们追求自由和存在感的重要性。
此外,在政治权力的问题上,书中的情节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作者通过描述一场政治会议的情景,揭示了政治家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力,不惜背叛原则和对人民的责任。
这种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心态,让我对现实社会中政治权力的运作产生了深思。
最后,书中对于个体自由和存在的探讨,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故事,向我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困境和选择。
我们追求自由和存在感,却又害怕自由带来的孤独和责任。
我们渴望真理和意义,却又感到迷茫和无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
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
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
无法理解,看不懂。
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
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
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
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哪里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事实上,这就是萨宾娜向特丽莎解释的自己画作的准确意义: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早就听说有一本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小说,一直想看看,几年以前在书店里没有找到,时间久了,也就忘了。
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到书店里看到了这部小说,也由此对本书的作者——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有了一些认识和了解。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二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悟假期在家看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想到看这本书是缘于该书译者许钧教授撰写的: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篇文章前前后后读了三四遍:第一遍看到时就一心想着要把书找来看看;第二遍看是为了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人物、情节和蕴含哲理;第三、四遍看时,则是为了让自己领悟深刻些并能写下点什么。
先说说自己对小说的直观感受。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我“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最后变成了凄婉的,进而再变成绝望的爱情悲剧。
”书中两条线四个主人公,一条线为特蕾莎与托马斯,一条线为萨比娜与弗兰茨。
两条线相互间看似分离但又有些交叉缠绕。
四个主人公个性不一:特蕾莎始终渴望爱情灵与肉的统一;托马斯认为做爱与睡觉是两回事,他爱特蕾莎,但不影响他追逐享受他的“性趣”;萨比娜一直都在追求自由,她不断地背叛,母亲、祖国、情人,特别是当弗兰茨全身心投向她时,她为作出彻底离开的决定而狂欢,这也使她最终在“俗”当中走向了反面,成为四个主人公中唯一的幸存者;弗兰茨本欲坚守爱情承诺,但在妻子与情人的雅俗小碰撞中选择了背离,一先的内疚愧怍也因妻女俗气市侩的言行举止最终荡然无存,彻底奔向了情人。
小说中有几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
一个是关于俄狄浦斯的意义。
心理学上有“俄狄浦斯情结”:恋母、弑父。
感觉书中的“俄狄浦斯”更像是一个“扣”,许多改变由此而起。
第四部“灵与肉”中,特蕾莎试图让自己的身体自由。
她在一个工程师家看到了占据了整个墙壁放满了书的书架,这让她欣喜,消除了来时一路上的不安。
走近书架,攫住了她的就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的一个译本。
这本书托马斯曾经送给她过,请她认真读一读,还和她讲了很多。
此时此刻她以为在陌生人房间的危险之境,通过这本书的话题可以进入到爱人思想的熟悉天地,可悲的是她陷入的是一个政治陷阱。
到了第五部“轻与重”里,一开始就讲了托马斯因深信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飘来送与他的,所以特别珍惜被遗弃的孩子的形象,常常想到同样出现这一形象的古老传说《俄狄浦斯》。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心得范文五篇(最新)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心得1刚拿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看到这样的书名,心想:这里到底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开篇是《轻与重》,我想一个人生命的轻还是中重,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联系吧。
不管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永恒轮回(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人陷入窘境),我们应该做的是关注当下:everyonyexpeced a bright future,but what the futur life will hold for him is depend muchon what he doestoday.生命的真谛不是我们身上贴了多少标签,而是自己内心的满足与轻松。
有时改变人一生的就是一念之差,也行脚踏实地比较安全吧,过山车的落差带来的感觉是刺激,但完了以后也会感到失落。
就像托马斯,也许他很感受自己生命的过程,但最终还是归于平淡或是注定孤独。
一生都在寻找新的刺激,每天都要编好多谎言,一会儿骗情人,一会儿哄妻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很累的。
最后骗的还是自己吧,虽然特蕾莎和他死在一起,但特蕾莎是可怜的,这一生用全部精力爱托马斯得到的只是他的躯壳。
也许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中托马斯感觉飘起来了,但我想在他最后闭眼的瞬间他并不快乐,而是悲伤,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难道就是睡了多少女人吗?这难道真是自己想要的吗?当他给别人说200多个的时候也许自己是自豪的,希望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
但当他面对死亡时也许还有太多的不舍,不舍的不舍那些情人,而是自己的生命,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没有看到,眼角或许有一两滴心酸之泪吧,看到生命的历程竟被自己这么亵渎。
《灵与肉》,托马斯每天都在寻求肉体的快感,却忽视了灵魂的价值。
在这里面我更喜欢萨比娜,她也是很爱托马斯的,也知道托马斯的不忠与浪荡,所以最终她选择了离开,寻找新的生活。
而且还有自己的艺术陪伴,她把自己的开心、失落、惆怅寄托在画上,虽然她在感情上遭遇失败但她在自己的画作上还是能看到一些希望,得到安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一)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
人生同样如此。
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优秀读后感心得机缘巧合,读过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略有兴趣,就深入了解了一番,读过后,又找了许多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观点与看法,比较一番,作了此篇读后感。
先介绍下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
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
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他从小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广泛阅读过世界文艺名著。
青年时代的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
在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
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从此便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确立重要地位。
但是,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并且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
在环境的压迫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
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
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叛卖的遗嘱》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
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他对她的爱违反了他制定的原则,甚至娶她为妻,但是托马斯灵肉分离的想法丝毫没有改变,依然游移在情妇之间,对全心爱他的特丽莎是一种伤害。
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与怀有恐怖想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书有感1. 抉择——重与轻在开篇,“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这代表建立在不可轮回之上的一切可预先被谅解和许可的“轻”;而尼采的永恒轮回则成为了最沉重的负担,“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是个人需承担的“重”。
事实上,要从社会整体的进程中抛弃个人对历史的意义,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法国的史书依然以罗伯斯庇尔为荣;要从个人的历史中抛弃社会整体,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正如“我”的亲人们的死与希特勒相比,不算什么。
如果从个人来说,人们背负沉重,在沉重中贴近真实、负有责任而使生命更加灿烂;如果从社会的必然趋势来说,负担的缺失,使个人轻松起来,自由也变得没有意义。
轻与重就这样互相包含着,界限模糊,对它的判断选择也在其中徘徊游移,难以抉择。
2. 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于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爱情呢?“在特蕾莎居住的城市医院里,偶然发现了一起疑难的脑膜炎,请托马斯所在的科主任赶去急诊。
但是,出于偶然,科主任翻了坐骨神经痛病,动弹不得,于是便派托马斯代他到这家外省医院。
城里有五家旅馆,可是托马斯又出于偶然在特蕾莎打工的那家下榻。
还是出于偶然,在乘火车回去前有一段时间,于是进了旅馆的酒吧。
特蕾莎又偶然当班,偶然为托马斯所在的那桌客人提供服务。
”这是使他们相遇的六次滑稽的偶然。
她到布拉格来找他,他们因萨宾娜争吵,他们结婚并且养了卡列宁,他们搬离布拉格又先后回到布拉格,他因她的噩梦而怜悯她,她想知道他心里灵与肉的争斗,他们不断放弃自己的工作退居乡下,她觉得卡列宁比托马斯更爱她等等,他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坎坷,直至死亡的到来,才在别人眼里被最终判定是相爱的。
萨特认为,爱情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别人爱自己,然而爱情双方又都是自由的。
特蕾莎的爱情表现为独占的欲望,她希望托马斯不再与其他女人交往,可是她无法限制托马斯的自由,甚至无法判定托马斯是不是爱她。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轻与重的的抉择如雾里看花,又有几个人能够看得清自己走过的路,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 米兰▪昆德拉用他精妙的语言,在这部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问题。
但人生中很难协调轻与重,灵与肉,大多数人都是很尴尬地存在着,以一种别扭的方式生活着。
下面是本文库给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
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
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
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
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
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人生的责任与自由的追求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人生的责任与自由的追求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人生的责任与自由的追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备受推崇的小说,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爱情、友谊、伦理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引发了我深刻的共鸣。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人生的责任和自由的追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将从责任与自由的角度来阐述我的感悟。
一、责任与自由并非矛盾《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主人公图里奥在生活中被困执着和压抑,渴望逃离束缚与责任的负担。
与此同时,小说中也描绘了一系列角色的生活哲学,它们让我意识到责任和自由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
在人生中,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这些责任可能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等各个方面,它们在我们的内心中形成一种约束和负担,让我们感到压力和困扰。
然而,正因为有了责任,我们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意义,才能够以实际行动去追求更大的价值。
与责任相对应的是自由,只有担当起责任,我们才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
因此,责任与自由并非矛盾,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
二、责任是人生担当的体现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主人公图里奥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逃避了自己的责任,最终导致了人生的空虚和无奈。
这让我深思,责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体现了我们对自己、家庭和社会的担当,更是我们塑造人格、寻找价值的必经之路。
人生的责任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责任是对自己的承诺,是对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原则的践行。
我们必须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过错,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责任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我们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关心他人的需求,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履行个人和社会责任,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就更加丰满和有意义的人生。
三、自由是责任的追求和结果自由是人生的追求,也是责任的结果。
通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认识到自由并非放任自由,而是在责任与担当中寻求真正的自由。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
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
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
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
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
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
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
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
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
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
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
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
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
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
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
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优秀8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揭示了书中蕴含的哲理:生命不能失去它的重量,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就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的存在。
相反,当重量完全却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人也就越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对生命的最终意义表示出了怀疑,那么我们该选择什么呢?是轻?还是重?人生离不开轻,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爱情,友谊,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在这方面做的最好的是徐志摩和三毛,他们喜欢自由,追求友谊,爱情和童真。
他们是懂的享受生命本身的人。
人生离不开重,重给人能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会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我们会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中,提到托马斯在开始离开他的妻子特丽莎的几天里,确实获得了自由,他又回归到了单身汉的生活,整天可以呼吸令人心醉的自由气息。
但是不久,失去责任的轻就让托马斯难以承受,他发现自己原来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这份重。
沉重的轻是人生的一个困惑,大多数无所事事的富人经受着难以言表的烦恼,杰出影星翁美玲因不堪忍受爱情中的沉重的轻而自杀身外亡,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病来源于想不开的沉重的轻。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优秀4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
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
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
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
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
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汇总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汇总5篇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
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汇总5篇,希望大家喜欢!《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心得范文1我们的生命草图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我们在直线运行的时间之虚无中飞行。
人类不是地球的拥有者而是管理者。
人类真正的善心,只对那些不具备任何力量的人才能纯粹体现出来。
人类真正的道德测试,是看他与受其支配的东西如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一个简单的比喻,便可以从中产生爱情。
诗化记忆:它记录的,是令我们陶醉,令我们感动的,赋予我们的生活以美丽的一切。
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我们诗化记忆中的那一刻。
灵与肉:肉体是囚笼,是一个传达身体机能的仪表盘,身体脸部的线条,是自我灵魂的呈现。
灵魂在看,在听,在害怕,在思索,在惊奇,灵魂在肉体消失以后还残存,寄宿或附依在身边的人旁边。
在特蕾莎身上有摆脱不掉的的母亲灵魂,她可以很固执的调动自己的意志力,虚化母亲灵魂的影子,但不久反复而来。
“我”的独特性隐藏在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一部分。
我们可以想象,仅仅是众人身上一致,相同之处。
个别的“我”是无法猜处,估不了。
因此,需要通过他人身上去揭示它,发掘它,征服它。
男人在所有女人身上寻找他们自己的梦,他们对于女性有主观意念。
他们在女人身上寻找的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理想。
但,总是不断失望,正如我们所知,理想从来都不可能找到。
失望把他们从一个女人推向另一个女人,赋予他们善变的一种感伤借口。
另一类男人则被欲念所驱使,想占有无尽的多样性。
因为“我”不是公开就能了解,而需要去征服。
被征服的对象价值与征服他们的时间成正比。
他们没有在女性身上寄托主观理想,对所有人感兴趣,从不失望,又很快厌倦约定成俗的美,因此,从不停止猎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5篇(一)之所以看这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是因为很多年前那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太过有名,引用程度堪比“罗生门”那样高频。
这段话便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的出处了——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
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
我们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
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
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
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
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当然他不是仅仅局限于讨论“生命”这一命题的,紧接着,他又抛出了——历史和个人生命一样轻,不能承受地轻,轻若鸿毛,轻若飞扬的尘埃,轻若明日即将消失的东西。
这就让他的作品有了深度和厚度。
耐人寻味,反复品咂。
当然,《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很多,找来一些读读,从多种角度来审视,自然是乐不可支,但也犯不着过度解读吧。
多年前,有几次拿起来又放下,这次终于读它有了善终。
当然,吸引我读下去的,自然有他独到之处。
小说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记述的,而是分为了七个部分,按照某一主题来写的,“轻与重”,“灵与肉”,“不解之词”等等。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相互交错,让你不时地在作者和小说人物之间切换。
这就多了一种空间任你转换,在诸多人物之间进行游刃有余地玩味,阅读体验便有趣了不少。
感觉是作者常常是忍不住跳将出来,恨不得跟小说人物进行适时互动,同时又从多方面反复解构。
多线程的记叙,多维度的交错,让你顾暇不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4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心得感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一部作品,该小说通过描写四位主要角色的故事,探讨了生命的价值、爱情、自由和责任等主题。
在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小说所表达的“生命之轻”这一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托马斯的塑造,揭示了现代人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感情的随意态度。
托马斯是一个漂泊不定、对感情不负责的男人,他通过各种方式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忽视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这种“生命之轻”并不仅仅是托马斯个人的问题,而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珍视生命的珍贵和独一无二性,追求刺激和享乐成为他们的主要追求。
小说通过对托马斯的描写,深刻反映了这种现象,并带给读者思考和警醒。
其次,小说中的爱情描写引起了我对于爱情的思考。
小说中托马斯与他的爱人希尔达之间的爱情关系展示了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们之间充满了激情,却又缺乏真正的信任和责任。
他们在一起时,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但在分开后,他们又能轻易地将对方抛至脑后。
他们对爱情持有的态度既追求自由和激情,又缺乏责任和承诺。
这让我意识到了爱情关系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真正的爱情不仅仅是情感的交流和激情的火花,更需要相互间的理解、承诺和支持。
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让对方幸福的承诺。
通过作者对于托马斯和希尔达之间爱情的描写,我对于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此外,小说对于自由和责任的讨论也让我深思。
小说中的四位主要角色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面临了责任的问题。
他们追求自由,却又无法摆脱对感情和社会的责任。
托马斯通过追求感官的快乐来获得自由,但他却无法拒绝希尔达对他的依赖和对其感情的期望。
希尔达在寻求自由的同时,又无法解脱对托马斯的爱情和需求。
在小说中,自由与责任是一对不可分割的矛盾体,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这让我认识到自由并不等于放纵和无拘无束,真正的自由需要在责任的基础上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导读:本文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读过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部作品吗?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1】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愧是当代捷克文学经典作品。
个人而言,书中的几点给我特别深的印象。
首先,在讲故事的手法上,作者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顺序从头到位地叙述一个故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不是插入另一段情节的结尾。
比如:早早地就讲述了萨比娜收到了托马斯的儿子(西蒙)的来信,告诉她托马斯和特蕾莎死于车祸。
之后才又讲托马斯和特蕾莎的从苏黎世回到布拉格,再到乡下的生活的故事。
同时有的地方的情节叙述把书中人物的梦境和故事本身混为一谈,虽不免荒诞,但也形成了特有的艺术效果。
比如:托马斯让特蕾莎一个人到山上去,那里有人在行刑。
在轮到特蕾莎被执行死刑的时候,特蕾莎在最后一刻放弃,而回到了托马斯的身边。
然而为什么托马斯会让特蕾莎去接受死刑?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书中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
只是再后来,特蕾莎自己怀疑那个让她上山去接受死刑的托马斯是警察戴了托马斯的面具。
类似的例子还有全书的结尾,托马斯接到了信,让他去接受传讯。
特蕾莎执意要陪托马斯同去。
在下了飞机之后,立刻有人向托马斯开枪,而托马斯倒下后竟然变成了一只野兔,被抓住并被特蕾莎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只是特蕾莎的梦?作者同样未予解释。
其次,这部书的故事情节上可以看出明显的两条线索,一条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纳等捷克人在国家被苏联占领之后的生活。
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托马斯与萨比娜之间的;以及萨比娜与托马斯之间和萨比娜与弗兰茨之间;再到弗兰茨与萨比娜之间以及弗兰茨与戴眼镜的女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反映了人性的特点,或者说写出了人性对于感情的某个层面的需要。
基于肉体冲动的性爱写的很自然,真实而不下流;感情层面的精神交流,写的合情合理,能很自然地引起读者(特别是感情经历丰富的读者)内心的共鸣。
另一条线则是托马斯因为给报社的一封信,警察对托马斯的调查,以及托马斯的儿子和瘦高的记者关于请愿书等相关的情节。
在这一条线上的故事写出了在祖国被占领之后的捷克人受到的镇压和迫害,以及离开捷克的捷克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难以逃脱内心的痛苦和压抑。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意义,对于爱,对于国家和对于历史的思考的作品。
读来令人赞叹。
是一部值得经常反复读的经典。
故事的情节虽然有些沉重,但是让读者读起来感觉很轻松。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2】非这样不可?这句德语在书中不断出现,说实话,我没有注意过贝多芬的这首曲子的歌词,也没有仔仔细细的在平时歌词中搜寻这种歌词背后的故事,但是事实上,往往微微的几句话,在某个特殊的环境,会给柔弱的心,最沉痛的一击。
轻与重,灵与肉,爱与恨,事物相互转化,着实是有一定道理,可是为什么转化,为什么偏要转化,为什么在转化面前我们显得那么无力,让人无奈,让人心痛。
好多时候,身边的人会说出一两句话,可能他们不在意,可是却让我们自己的心受到了突然的那种冲击,就像是一种突然的切肤之痛,久久不能自拔。
可能这个世界就是那么无情,但这种无情,往往就在顷刻之间。
也许这就是那种中间状态迷人的原因。
在一种暧昧不清,模糊不断的时候,总会让人心中感受到温暖。
至少他不会离开,也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过于靠近。
没有轻视你的感受,也没有给你过重的压力。
也许这样就好,这样就不会给彼此伤害的机会。
因为即使更近一步,便是美好,即使离开,也没有遗憾。
非要达到轻或重的状态吗?其实我们都不愿意,但是却又不得不。
总有一个比较的对象,这个对象要么使你轻,要么使你重,也许只有达到相同状态的时候,才能脱离所谓的轻与重。
但这世界上又哪有这样的存在呢?我们只有无限的接近这一状态,却永远无法达到,人最大的痛苦便来自于这种无力感。
无力感使我们充满希望,却也让我们不快乐。
所以,非这样不可。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3】昨晚,品读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看着书中发生的人物故事,想想自己所遭遇的一切,不由令人潸然泪下。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如此沉重?我们只能经过这个世界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
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太认真对待,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为一旦走错也就无法回头。
所以,当我们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总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起来。
当一切沉重的思考迷惘无从着落时,就会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但同时仍会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可谓,轻为重时重亦轻,重为轻时轻还重。
我们到底选择什么呢?是背负负担,让我们的生命在重压之下贴近大地,感受生命的真切实在,还是选择负担完全缺失,让我们变得比空气还轻,飘起来,远离大地而虚伪活着,只如一个半空的存在,让生命从此获得自由却毫无意义呢?是呀,人不是神,人有感觉,有喜,有悲,有痛苦,有幸福,知道伤害的痛苦,享受爱抚的温存…… 有着平凡而真实的生活;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无法重新来过,孰轻孰重,还是自己去选择吧!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4】人生如同谱写乐章。
人在美感的引导下,把偶然的事件(贝多芬的一首乐曲,车站的一次死亡)变成一个主题,然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
犹如作曲家谱写奏鸣曲的主旋律,人生的主题也在反复的出现、重演、修正、延展。
安娜可以用任何一种别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车站、死亡这个难忘的主题和爱情的萌生结合在一起,在她绝望的一刹那,以凄凉之美诱惑着她。
人就是根据美得法则在谱写生命的乐章,直至深深的绝望时刻的到来,然而自己却一无所知。
诚然,两件预料不到的事情出现在同一时刻,就叫巧合。
而巧合也以其特殊的美诱惑这每一个追求美得人,无论生或死。
我认为,安娜之所以会选择在车站死亡,是由于她与沃伦斯基相遇在车站的站台上。
而特雷莎选择了与托马斯的爱情,并为此勇敢地离家出走,也是由于众多巧合的诱惑。
人们总是喜欢偶然,因为它有特殊的美,让人们不由自主的受其影响。
人们都是喜欢美得事物,追求这各种各样的美,甚至对于死亡,也更愿意以一种自认为最美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我认为,追求美固然无错,与此同时我们更应具备理智,理智地判别生命的轻重,从而去珍惜生命,过好自己的人生,偶然固然美好,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些必然,不能一味地依靠偶然生存下去,那样,很容易使人产生幻想,对绝望时刻一无所知的人,并非真正会生活的人。
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为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甚至会漂浮起来,远离大地与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一定的负担可以转变成行动的动力。
这对于经过高三的我们来说深有感触。
在竞争激烈的高考独木桥面前,为了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点,我们都会自愿地套上负担这一副枷锁。
有时,负担会重的使我们喘不过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其鞭策下,我们学会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学会了奋勇向前。
然而,但我们自认为幸运地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之后,负担的枷锁也随之完全挣脱了。
于是乎,恋爱现象、打机现象等普遍可见,试问如今,还会有多少大学生们像高三般拼搏呢?作为未来接班人的我们,学会了幻想,学会了沉沦与享乐,学会了不思进取,这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们完全与“负担”这个词语划清界限的后果吗?因此,我们也应该学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现在的我们对于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人生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告诉我们的不只是托马斯与特蕾莎的选择,更是为每个世人敲响了警钟,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底选择什么才是不让人后悔的?你知道答案吗?或许,这需要在每个人的深思后才能做出的抉择吧,深思之后,无论你选择了什么,至少可以让所有人知道,对于你自己的生命,你选择了承担,永不后悔!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它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真谛,它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以及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等。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
读完此书,感觉它就像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从树根到枝干,层层剥离后,才逐渐体会到作者在竭力想告诉我们,生命中所谓没有重量的轻松和自由,有时是让人无发忍受或无法承受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
当我们的生命中无人打扰没有责任的重压和生活中的各种烦恼,甚至没有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摩擦争吵时,那份轻,反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承受的。
因为那些让我们时时烦恼和痛苦的事情实际上组成了我们许多时候寻找不到意义的生命。
是它们填补了我们的人生,也正是它们,赋予我们最基本的生活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里,每个人都离不开“轻”。
“轻”是人留恋的终极原因,比如:亲情,爱情,友情,音乐,欣赏大自然,艺术创作等这些对生命本身的享受。
太轻的重量,我们反而觉得它沉重的像巨石,压在我们渴望轻松、向往自由的灵魂上。
倘若,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了这些琐碎的“轻”,那么,我们就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
有时候,那些看似很轻的东西,也会是生命中承受不住的情。
正因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会那么的多姿多彩。
每个人亦离不开“重”。
“重”能给人带来充实,在“重”的圈子里,人们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从其中感到心灵充实的幸福,人们在人的本质力量化过程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为自己自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深刻的体验,比如: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我们心中洋溢着喜悦之情,我们会通过“奖牌”看到我们的本质力量,体会到被众人肯定后那种精神上无限的幸福。
所以“重”在我们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
人生除了“轻”与“重”外,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也可称为“沉重的轻”。
所谓“沉重的轻”,是指人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孤独等难以承受的感绪和纠缠在精神之中解不开的死结而引起的否定性的痛苦的感受。
生命中的“重”与“轻”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时时刻刻都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