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临床使用案例26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
中医临床医案案例一、患者基本情况。
患者小李,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子,平时身体还算不错。
前段时间着凉后就开始咳嗽,自己吃了点止咳药,但是没什么效果,拖了大概一个星期,实在受不了就来找我看中医了。
二、初诊。
他来的时候,咳嗽声不断,那声音听起来又重又浊,就像个破风箱似的。
我先让他坐下,慢慢说说是怎么个情况。
小李就开始抱怨,说这咳嗽啊,白天晚上都不停,尤其是晚上,咳得他都睡不好觉,感觉嗓子里痒痒的,但是又没有多少痰,好不容易咳出点痰,还是那种白色黏腻的。
我给他把了把脉,发现脉象浮滑。
又看了看舌头,舌头胖大,苔白腻。
我心里就有了数,这就是典型的外感风寒,加上体内湿气有点重,导致肺气失宣,所以才一直咳嗽。
然后我给他开了个方子,用三拗汤合二陈汤加减。
麻黄6克,杏仁10克,甘草6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紫苏叶10克。
我给他解释说:“这麻黄呢,就像一把小扫帚,把堵住你肺这个屋子门的冷风给扫走;杏仁能降肺气,让你这肺气顺溜点;甘草调和诸药;半夏、陈皮、茯苓呢,就是专门来对付你体内湿气的,把那些湿气都给化掉;紫苏叶既能帮着麻黄驱寒,又能让你这嗓子不痒。
”三、复诊。
过了三天,小李又来找我了。
这次他可高兴了,一进门就说:“大夫,您可真是神了!我吃了您开的药,咳嗽减轻了好多,晚上能睡个好觉了。
”我又给他把了把脉,脉象比之前平稳了些,舌头的胖大也稍微减轻了,苔还是有点白腻,不过比之前薄了。
我看这方子起效了,但是还得巩固巩固。
于是在原方的基础上,稍微调整了一下药量。
麻黄减为3克,因为寒邪已经去了一部分了,不能再用太多麻黄这种猛药了。
又加了6克白术,增强健脾祛湿的功效。
我对小李说:“你这就像打扫屋子,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但是有些角落还得再仔细清理清理,这白术就是专门来把那些小角落里的湿气给处理干净的。
”又过了一个星期,小李的咳嗽就完全好了。
他还特意来感谢我,说以后再也不敢小瞧中医了。
一、患者情况。
小赵是个女大学生,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啊,那痛经就像个小恶魔一样折磨她。
中药朱砂使用的案例
中药朱砂使用的案例
中药朱砂是一种具有镇静、安神、明目等功效的中药材。
以下是一个使用朱砂的案例:
患者张先生,今年45岁,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失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
经过中医诊断,发现张先生心火旺盛,导致心神不宁,进而引发失眠。
医生建议张先生使用朱砂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给张先生开了一剂中药方,其中包含朱砂和其他一些中药材。
朱砂的用量根据张先生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了调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的失眠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恢复。
在这个案例中,朱砂被用于治疗心火旺盛引起的失眠。
通过镇静安神的作用,朱砂帮助张先生缓解了失眠症状,改善了精神状态。
同时,其他中药材也发挥了协同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在使用朱砂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用量调整,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患者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总之,中药朱砂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的用药方案和个体化
的治疗策略,中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各种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茯苓临床案例
茯苓临床案例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和胃、安神等功效。
在临床上,茯苓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茯苓在临床中的应用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茯苓的临床价值。
案例一,茯苓治疗湿疹。
患者王女士,女,35岁,因患有多年顽固性湿疹,反复发作,经常瘙痒难忍。
经过多次治疗效果不佳,最终求助中医医生。
经诊断为湿热郁结型湿疹,医生给予茯苓健脾化湿汤剂,并配合外用茯苓洗剂。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湿疹症状明显减轻,瘙痒感明显减轻,皮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二,茯苓治疗消化不良。
患者李先生,男,45岁,近期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经常感到身体疲乏无力。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医生给予茯苓养胃汤剂,同时要求患者注意饮食调理。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腹胀腹泻明显减轻,整体身体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案例三,茯苓治疗失眠。
患者张女士,女,28岁,因工作压力大,长期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诊断为心脾不和型失眠。
医生给予茯苓安神汤剂,同时建议患者进行心理调理。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减轻,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总结:以上案例表明,茯苓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不仅可以治疗湿疹、消化不良等疾病,还可以改善失眠等症状。
然而,茯苓的应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不能一概而论。
因此,在使用茯苓时,建议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以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茯苓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其临床应用案例丰富多样,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希望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茯苓的临床价值,为中医药的推广和发展贡献力量。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治疗案例
附子,又名附子绵,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中医药中,附子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阳痿不育等疾病。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个附子治疗案例,以便更好地了解附子的临床应用。
案例一,风寒湿痹。
患者李某,男,45岁,因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寒热循环,舌苔白腻,脉浮紧等症状就诊。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风寒湿痹。
方药选用附子10克,
细辛10克,桂枝10克,独活10克,甘草6克。
连服7天,症状明显好转,关节
疼痛减轻,活动灵活。
案例二,胃寒呕吐。
患者王某,女,30岁,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沉紧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胃寒呕吐。
方药选用附子6克,干姜6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连服
5天,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恶心呕吐减轻。
案例三,阳痿不育。
患者张某,男,40岁,因阳痿不举,精囊痛等症状就诊。
辨证为肾阳不足,方药选用附子10克,肉桂10克,仙茅10克,枸杞子10克。
连服10天,症状明显
改善,阳痿不育症状减轻。
综上所述,附子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
医生的建议用药,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附子,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附子作为一味中药材,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
对待,避免出现不良后果。
希望本文所述的附子治疗案例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谨慎对待,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老中医治病案列
老中医治病案列
案例一:咳嗽
患者:女性,年龄40岁,咳嗽已有一个星期,咳嗽声音低沉,喉咙痒痛,胸闷,痰量多,呈白黄色。
伴有食欲不振,口干,大便干燥。
中医诊断:属于痰热壅盛的咳嗽。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葶苈子、贝母、桔梗、浙贝母、甘草、苏子、桑白皮、麻黄、干姜、炒杏仁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一个疗程(7天),咳嗽明显减轻,喉咙
痛感消失,痰量减少,胸闷感消失,食欲恢复,口干状况改善,大便变软。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温水,戒烟戒酒。
案例二:失眠
患者:男性,年龄45岁,失眠已有一个月,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症状伴有心烦焦虑,头晕乏力。
中医诊断:属于心火亢盛的失眠。
治疗方案: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采用清心安神、滋养心脾的治疗方法。
中药处方:黄连、生地、玄参、天冬、酸枣仁、茯苓、远志、白芍、香附等。
治疗效果:患者服药7天后,入睡时间明显缩短,醒来次数减少,多梦减轻,心烦焦虑感消失,头晕乏力缓解。
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注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药师会诊案例
药师会诊案例
病例:患者小王,男性,年龄26岁,主要症状为慢性胃炎、
消化不良、腹痛。
已经服用过西药治疗,但效果不佳。
药师会诊答案: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考虑中药方剂治疗。
中药方剂建议:
1. 治疗慢性胃炎方面,可以考虑使用六君子汤加减。
该方剂可以调节胃肠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方组成: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姜5克。
服用方法:
将上述药材煮沸,取药汁分两次服用,每日两次。
2. 消化不良和腹痛方面,可以考虑使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该方剂可以清热解毒、理气止痛,适用于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药方组成:
荆芥15克、防风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肉豆蔻5克、茯苓10克。
服用方法:
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粉,每次服用3克,每日三次,用温开水
送服。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建议为一般情况下的参考,具体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调整。
同时,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时,应遵医嘱并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以便及时了解疗效并做出调整。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
西医诊疗中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案例分享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中药制剂在西医诊疗中的潜力和价值。
中药制剂源于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和经验,其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药制剂在西医诊疗中的临床应用案例,以期为读者提供有关这一话题的参考。
1. 清心安神颗粒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案例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情绪紧张、害怕和不安等症状。
传统西医治疗通常采用抗焦虑药物,但其副作用和成瘾性常令患者担忧。
某医院的临床研究发现,清心安神颗粒作为中药制剂,能有效缓解焦虑症患者的症状。
该制剂由多味草药组成,具有镇静安神、调节情绪的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该案例为西医临床治疗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同时也为中药制剂在西医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 参芪口服液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案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持久的疲劳、体力活动能力减退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往往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然而,某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参芪口服液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芪口服液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由人参和黄芪等草药组成,具有提神益气、增加体力的作用。
经过临床实验,68%的患者服用该制剂后感到疲劳症状显著减轻,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中药制剂在慢性疲劳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潜力。
3. 血府逐瘀颗粒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案例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颤抖和运动障碍等。
目前,西医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但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副作用。
某医院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血府逐瘀颗粒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该制剂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缓肌肉僵硬的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肌肉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这一案例为中药制剂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分享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案例分享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临床上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糖尿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将通过几个临床案例,分享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和效果。
案例一:张女士,45岁,患有2型糖尿病8年,长期口服降糖药物。
最近一次体检发现血糖控制不稳定,频繁出现高血糖症状。
经中医诊断,张女士属于“糖病多饮型”,主要症状为多饮、多尿、干嘴、口渴等。
针对张女士的症状,中医医生给出了“清热泻火、滋阴降糖”的治疗方案。
首先,采用中药调理,包括采用人参、黄芪、天花粉等滋阴补气的药物,结合苦瓜、黄连等清热泻火的药物,以及降糖的中药组合方剂。
此外,中医医生还建议张女士调整饮食结构,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
经过连续3个月的治疗,张女士的血糖水平明显降低,相关症状明显改善。
案例二:李先生,60岁,患有1型糖尿病20年。
近期出现眼睛视力模糊、口干、大便稀溏等症状,被确诊为糖尿病性高渗性昏迷的前期症状。
李先生的治疗重点是降低血糖并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清热凉血、益气养阴”的治疗原则。
中药方剂采用了生地、玄参、银花等具有清热凉血作用的草药,同时加入了人参、大枣等益气养阴的药物。
此外,中医医生还建议李先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节,提倡适量运动和良好的心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先生的血糖得到了有效控制,相关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三:王先生,50岁,患有2型糖尿病10年,治疗期间一直依赖于口服降糖药物。
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药物疗效不佳,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
基于王先生的病情,中医医生采取了“理气活血、滋阴养肾”的治疗方案。
中药方剂中包括丹参、川芎、黄芪、天花粉等,以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环,并结合人参、麦冬等滋阴养肾的草药,以改善肾功能。
此外,中医医生还建议王先生调整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和作息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先生的血糖水平稳定下来,相关症状明显减轻。
中药材典型案例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案例丰富多样。
下面我们将以一种常见的中药材——黄芪为例,来探讨其典型案例及其应用。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益气固表中药材,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生津养血等多种功效。
其药效显著,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黄芪的典型案例之一——治疗气虚乏力。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因长期劳累过度,出现乏力、气短、食欲不振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确诊为气虚乏力。
医生建议她使用黄芪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体力也逐渐恢复。
其次,黄芪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一位老年男性患者,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多年,经常咳嗽、咳痰。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建议他使用黄芪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减轻,呼吸也变得顺畅起来。
除了治疗疾病,黄芪还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食品中。
如黄芪枸杞茶、黄芪炖鸡等,不仅口感鲜美,还具有益气养血、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这表明黄芪的药用价值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总结来说,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典型案例涵盖了临床治疗、保健品和食品等多个方面。
它以其显著的疗效和广泛的用途,证明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然而,中药材的应用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中药材认识的深入,中药材的配伍、炮制、剂量等方面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例如,近年来,一些新的炮制技术和方法,如微波干燥、超临界流体萃取等,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稳定性,为中药材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中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等因素也会影响其药效和质量。
因此,在应用中药材时,应充分考虑其特点,遵循中医药理论,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型案例丰富多样。
通过了解黄芪等中药材的典型案例及其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医药的独特价值和魅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医中药有效治疗外阴白班的临床案例
中医中药有效治疗外阴白班的临床案例外阴白班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外阴部皮肤出现白色或淡白色斑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传统的中医中药疗法在治疗外阴白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医中药治疗外阴白班的有效案例。
案例一:患者A,女性,35岁,患外阴白斑已有2年。
患者于初次就诊时担心疼痛,因此拒绝进行局部检查。
中医师根据患者主诉和症状,初步诊断为外阴白班。
中医师采用中药熏洗的方法进行治疗。
处方:黄连30克,金银花20克,艾叶20克,生姜15克,决明子15克。
将药材煎煮后,蒸汽熏洗患者的外阴部位。
经过连续一个月的治疗,患者A的症状明显改善,外阴白斑逐渐减少,瘙痒感明显减轻。
随后,患者坚持每周进行一次熏洗治疗,病情得到稳定控制,白班没有出现复发。
案例二:患者B,女性,42岁,患外阴白班已有5年。
患者初次就诊时表现为外阴部位出现大片白斑,并伴有明显瘙痒,严重影响睡眠。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法。
患者每日早晚将中药煎煮后,用药棉蘸取药液,外敷于外阴部位。
处方:白鲜皮30克,紫草20克,黄柏15克,连翘10克。
经过2个月的治疗,患者B的白班逐渐消退,瘙痒感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治疗结束后,患者根据医生的建议,每周进行一次外敷治疗,避免疾病复发。
案例三:患者C,女性,28岁,患外阴白班已有3年。
患者初次就诊时皮肤病变范围广泛,白班瘙痒明显,严重影响生活。
中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了中药内服和外敷结合的治疗方案。
内服方面,处方:防风15克,黄柏15克,连翘15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生地黄20克。
每日服用2次,连续一个月。
外敷方面,采用前述的中药外敷治疗。
经过治疗后,患者C的病情明显好转,白班逐渐减少,瘙痒感减轻。
随着治疗的进行,患者C的白班完全消退,并且在随访期间没有出现复发。
综上所述,中医中药在治疗外阴白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师的综合分析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防止复发。
中医教授中药膏方治疗案例
中医教授中药膏方治疗案例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中药膏方作为中医疗法的一种,广泛用于外治各种疾病和症状。
下面将以几个案例来介绍中药膏方的治疗效果。
案例一:痛风主要症状:疼痛、红肿和关节炎等中药膏方:- 紫金锁:30克- 苍耳子:30克- 乳香:10克- 沉香:10克- 肉桂:6克- 甘草:6克制备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为细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至糊状,然后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
治疗原理:痛风是因尿液中尿酸浓度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和组织中引起的一种疾病。
上述药材有清热祛湿、活血化痰的功效,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散痰湿和缓解疼痛。
疗效评估:经过连续使用该中药膏方治疗2周,患者的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明显减轻,并且尿酸水平也有所下降。
案例二:湿疹主要症状:皮肤瘙痒、红肿、渗出等中药膏方:- 苦参:30克- 黄柏:30克- 地骨皮:20克- 川芎:10克- 黄连:10克制备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细末,加入适量的植物油(如橄榄油)煎煮30分钟后滤出,待温热时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
治疗原理:湿疹是由于身体湿气过重、肺热亢盛等引起的一种皮肤病。
该中药膏方中的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能够缓解患处的红肿、瘙痒和渗出等症状。
疗效评估:经过使用该中药膏方治疗2周,患者的湿疹症状显著改善,瘙痒减轻,皮肤红肿、渗出等现象得到明显缓解。
案例三:扭伤主要症状: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困难等中药膏方:- 七叶皂角:30克- 桑叶:30克- 瓜蒌果:20克- 称起肉:20克- 龙脑:6克- 炮姜:6克制备方法:将上述药材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红花油调配均匀,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
治疗原理:扭伤是由于关节或软组织受到外力冲击而引起的一种损伤。
该中药膏方中的药材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对于缓解患处的疼痛、肿胀和活动困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疗效评估:经过连续使用该中药膏方治疗1周,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明显改善,活动能力也逐渐恢复。
中药应用实例及分析报告
中药应用实例及分析报告中药应用实例及分析报告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广泛,具有独特的疗效和特点。
下面将以一例实际中药应用为例,进行分析报告。
病例:患者王某,女,45岁。
主要症状为头痛、失眠、情绪不稳,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辩证分析:王某属于气滞血瘀型头痛。
气滞血瘀型头痛是指气机郁滞,气血不畅,局部出现血液瘀滞,导致头痛症状。
同时由于情绪不稳定,导致气机郁滞更加严重。
中药处方及说明:1. 当归:活血调经,舒筋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头痛。
2. 川芎:活血祛瘀,舒经止痛,也适用于气滞血瘀型头痛。
3. 熟地黄:滋阴补血,养心安神,改善失眠的症状。
4. 丹参:化瘀通经,活血止痛,有助于疏通气血,缓解头痛。
5. 月季花:疏肝解郁,舒筋止痛,可以缓解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以上中药组成了一个针对王某气滞血瘀型头痛的中药处方。
当归和川芎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症状;熟地黄能够滋阴补血,改善失眠症状;丹参和月季花则有助于疏通气血和舒筋止痛,缓解头痛和情绪不稳定的症状。
中药疗效观察:王某按时按量服药,每日3次,每次10克。
在服用中药3天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失眠状况明显改善,情绪也较之前平稳。
在服用中药一个疗程(7天)后,头痛症状完全缓解,失眠问题得到明显改善,情绪稳定。
随后定期复查,均无不适症状。
中药应用分析:通过以上病例分析,结合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针对王某的气滞血瘀型头痛,选择了当归、川芎、熟地黄、丹参和月季花等中药进行治疗,疗效明显。
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中药的辩证施治十分重要,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进行精准的中药选择,针对病症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中药治疗具有顺势治疗的特点,通过激发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调整机体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药治疗能够同时调整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具有较好的整体调理作用,而且中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总体而言,中药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三七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案例
三七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案例我是一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来深受糖尿病足的困扰。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但都效果不佳。
然而,在我接触到三七这种中药后,我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
下面是我使用三七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案例。
我今年52岁,患有糖尿病已经15年。
在过去几年里,我的血糖控制一直不错,但是去年开始,我的右脚出现了糖尿病足的症状。
起初,我只是感到脚部麻木和疼痛,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我的脚部开始出现溃烂和感染。
我曾去医院接受过治疗,包括抗生素和局部清创,但病情并没有得到好转。
三七,又名田七,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经过一番研究,我了解到三七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从而有助于治疗糖尿病足。
我开始服用三七粉,每天两次,每次2克。
同时,我还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运动来控制血糖。
在服用三七粉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了脚部疼痛的减轻,溃烂面积也得到了控制。
在坚持服用三七粉半年后,我的糖尿病足症状基本消失,脚部恢复了正常的温度和感觉。
通过我的临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三七在治疗糖尿病足方面的显著效果。
虽然三七并非万能良药,但它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再生、控制血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相信,随着未来研究的深入,三七将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使用三七治疗糖尿病足的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三七治疗糖尿病足需要坚持,不能心急求成。
三七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效更好地治疗糖尿病足。
三七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案例让我重拾信心,摆脱了病痛的困扰。
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对其他糖尿病患者有所帮助,让他们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我,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来深受糖尿病足的困扰。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尝试了各种治疗方法,但都效果不佳。
然而,在我接触到三七这种中药后,我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
下面是我使用三七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案例。
起初,我只是感到脚部麻木和疼痛,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我的脚部开始出现溃烂和感染。
中医草药治疗阳痿早泄的临床案例研究
中医草药治疗阳痿早泄的临床案例研究案例一:患者甲,45岁临床表现:甲先生于近一年来,出现阳痿、早泄问题,每次性生活时,性欲较强,但勃起不能持久,射精早于预期,导致性生活质量下降,给他和妻子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中医辨证根据:按照中医理论,甲先生的阳痿早泄病因主要为肾阳虚弱,脾胃功能失调。
治疗方案:根据甲先生的病情,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1. 首先,采用中药补肾阳、温经散寒的方剂,包括枸杞子、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等草药。
2. 其次,结合针灸疗法,选取腰骶部的腧穴,采用温经通络的手法进行针刺,以增加肾脏功能。
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甲先生的阳痿早泄症状明显减轻,性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持久性增加,获得了明显的满意度。
案例二:患者乙,32岁临床表现:乙先生近半年来,频繁出现早泄的情况,每次性生活只能持续数十秒,导致他和妻子无法满足。
中医辨证根据:乙先生的早泄是由肝火旺盛引起的,肝火郁结导致精气亏损,从而出现早泄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乙先生的情况,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1. 首先,选用清热泻火、养血安神的中药方剂,包括黄连、知母、丹参、白芍等草药。
2. 其次,采用中医针灸疗法,选取足三里、肝俞等穴位,进行针刺,并配合按摩手法,以舒缓肝火。
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乙先生的早泄问题明显减轻,性生活时间延长,恢复了夫妻间的和谐关系。
案例三:患者丙,55岁临床表现:丙先生近几年来,频繁出现阳痿问题,勃起不坚实且无持久性,导致他和妻子的性生活困扰不已。
中医辨证根据:丙先生的阳痿症状主要是由肾阳虚导致的,伴随脾胃气虚的症状。
治疗方案:根据丙先生的病情,我们采取了以下治疗方案:1. 选择温阳补肾、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包括肉桂、仙茅、淫羊藿、党参等草药。
2. 同时,采用中医推拿手法,刺激腰骶部和腹部的穴位,以增加脾胃功能。
结果:经过6个疗程的治疗,丙先生的阳痿症状明显改善,勃起坚实且持久性延长,性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中医临床经验病例20篇
中医临床经验病例20篇1. 偏头痛 (Migraine)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反复发作的头痛临床经验:采用针刺治疗,结合中药调理,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2. 颈椎病 (Cervical spondylosis)患者:男性,60岁主诉:颈部疼痛、头晕临床经验:采用中药熏洗结合推拿,缓解疼痛,改善颈椎病症状。
3. 失眠症 (Insomnia)患者:女性,45岁主诉:难以入睡、易醒临床经验:采用中药调理,配合冥想和舒缓音乐,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睡眠。
4. 高血压 (Hypertension)患者:男性,50岁主诉:血压偏高、头晕、心悸临床经验:采用艾灸和中药调理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控制血压,并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5. 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患者:女性,55岁主诉:心绞痛发作频繁临床经验:采用中药调理,结合针灸治疗,减轻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6. 痛经 (Dysmenorrhea)患者:女性,20岁主诉:月经来潮时腹痛较重临床经验:采用中药调理,结合腹部温灸疗法,缓解经期腹痛,调整月经周期。
7. 尿路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患者:女性,30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痛临床经验:采用中药疗法,结合饮食调理,有效杀菌、消炎,并帮助恢复正常尿路功能。
8. 肝炎 (Hepatitis)患者:男性,40岁主诉:肝功能异常、乏力、腹胀临床经验:通过中药调理和针刺治疗,帮助患者提高肝功能,减轻相关症状。
9. 私密处瘙痒 (Genital itching)患者:女性,25岁主诉:私密部位瘙痒、糜烂临床经验:采用中药药物洗液外用,结合中药药膏局部敷贴,减轻瘙痒症状,并对糜烂部位进行修复。
10. 痤疮 (Acne)患者:男性,18岁主诉:面部青春痘严重临床经验:采用中药调理,结合中药面膜外用,缓解面部痘痘,并改善皮肤质量。
11. 口腔溃疡 (Oral ulcer)患者:女性,30岁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临床经验:采用中药口服液含漱,结合中药草药敷贴,加速溃疡愈合,缓解患者不适。
中医医案80例
中医医案80例?答:中医医案80例一、感冒发热案例1:患者,男,25岁,感冒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痰多,舌红苔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为风热感冒,治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
二、咳嗽痰多案例2:患者,女,48岁,咳嗽痰多,痰色黄稠,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痰热咳嗽,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三、哮喘病案例3:患者,男,10岁,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哮喘病,治以益气固表、补肾纳气。
四、胃痛胃胀案例4:患者,男,35岁,胃痛胃胀,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中医诊断为脾胃不和,治以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五、腹泻腹痛案例5:患者,女,22岁,腹泻腹痛,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中医诊断为脾虚泄泻,治以健脾益气、温中止泻。
六、便秘问题案例6:患者,男,55岁,便秘问题多年,大便干结难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实。
中医诊断为肠道燥热,治以润肠通便、清热泻火。
七、黄疸病案例7:患者,女,30岁,面目身黄,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湿热黄疸,治以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八、肝病调理案例8:患者,男,45岁,慢性肝炎病史多年,肝功能异常,胁肋胀痛,舌质暗苔薄黄,脉弦细。
中医诊断为肝气郁结。
九、心悸失眠案例9:患者,女,58岁,心悸失眠多年,夜不能寐,心烦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为心火亢盛,治以清心泻火、养心安神。
十、高血压病案例10:患者,男,65岁,高血压病史多年,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为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十一、低血压病案例11:患者,女,42岁,低血压病史多年,头晕乏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中医诊断为气血两虚,治以益气养血、升阳举陷。
十二、糖尿病管理案例12:患者,男,50岁,糖尿病病史多年,口渴多饮,多食易饥,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中医诊断为阴虚内热,治以养阴润燥、清热生津。
十三、肥胖减重案例13:患者,女,38岁,肥胖多年,体重超标,肢体困倦,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附子配黄芪的案例
附子配黄芪的案例
附子和黄芪都是常用的中药材,在中医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个附子配黄芪的案例:
患者男性,56 岁,患有慢性心力衰竭。
他经常感到疲倦、气短、心悸,并且下肢水肿严重。
经过中医诊断,该患者属于心肾阳虚证。
医生开出了含有附子和黄芪的中药方剂。
附子被用来温补肾阳,增强心脏功能;黄芪则被用来补气升阳,提高机体免疫力。
具体方剂如下:
附子 10g,黄芪 30g,白术 15g,茯苓 15g,泽泻 10g,丹参 15g,桂枝 10g,炙甘草6g。
患者服用该方剂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他的精神状态好转,心悸和气短症状减轻,下肢水肿也有所消退。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心力衰竭得到了有效控制。
这个案例说明,附子和黄芪的配合使用可以起到温阳补气、利水消肿的作用,对于心肾阳虚证的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当然,具体的方剂和用药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药典型案例
中医药典型案例案例一:中药预防新冠肺炎中药预防新冠肺炎是我国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方案是根据古代中医预防疫病理论和经验,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和实践,制定了针对不同人群和环境的中医药预防方案。
该方案采用藿香、苏叶、苍术、白芷等中草药,具有芳香辟秽、化湿健脾的功效,适用于普通人群预防。
该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为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案例二:针灸治疗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针灸治疗偏头痛是中医药治疗疾病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经络和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偏头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案例三: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糜烂等症状。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药治疗湿疹的一种重要方法,包括中药湿敷、中药药膏、中药熏洗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湿疹症状,促进皮肤炎症的消退,同时具有安全、方便、副作用小的优点。
案例四:中医调理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之一,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状。
中医调理月经不调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此采用中药汤剂、针灸等方法进行调理,能够有效地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以上四个案例充分展示了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疾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法。
同时,中医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不断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和治疗方法,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临床使用案例26
0.9%NS
5%,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1,12(1):55~56
治 疗
• 反应轻者:停药,自行缓解。
• 反应严重者:立即关闭所输中药注射液,改换5%葡萄糖液或0.9% 生理盐水接瓶,以维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用药。
置患者平卧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对症治疗。
常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及其推荐输液
药品名称 配 伍 禁 忌 说明书推荐
5%GS 复方丹参 不宜与抗癌药,止血药, 抗酸药,阿托品及细胞色素 C,VB1,VB2,麻黄碱,洛贝林,士的宁,低分子右旋糖苷, 雄性激素等药物联用,勿与藜芦同用. 葛根素 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遇碱变黄)
0.9%NS,5%GS
• 查体:体温36.1℃、脉搏83次/分、呼吸22 次/分、血压119/82mmHg。无明显气促。 胸廓形态异常,桶状胸,轻度三凹征,两 侧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 侧中下肺闻及湿罗音,左中下肺于腋前线 及腋中线处可闻及明显呼气末哮鸣音。腹 壁对称,左中腹可扪及一7ⅹ10cm包块, 可扪及明显搏动。双下肢无水肿。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区别
• 药理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在适当浓度下可使 心输出量增加,小剂量下的参麦(<1mg/kg)升高血 压,而大剂量则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实验药理学 的对比,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均能增强动物非 特异性免疫功能和增强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但是 生脉注射液作用强度明显强于参麦注射液。生脉 注射液对非特异性炎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而参麦 注射液在剂量加倍的条件下也未显示有抑制作用。 有专家认为参麦针药性比生脉针性热,故在应用时 宜根据病人的体质及舌脉证候而有所侧重,即气虚 明显者选用参麦注射液,阴虚明显者选用生脉注射 液,可避免一些偏热体质者用参麦针后出现牙痛、 咽痛之候。
中医药典型案例
中医药典型案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和应用。
中医药的疗效和特色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都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下面将介绍一些典型的中医药案例,以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价值。
1. 中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案例患者张某,男,60岁,因突发中风,导致右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患者被紧急送往中医医院寻求治疗。
经过中医医生综合辨证施治,采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中药方剂治疗,并辅以针灸疗法。
经过连续三个疗程的治疗,患者右侧肢体逐渐恢复了部分活动功能,言语也逐渐清晰起来。
经过半年的康复治疗,患者病情明显改善,生活能自理,康复效果显著。
2. 颈椎病中医药治疗案例患者李女士,45岁,因颈椎病引发的颈部疼痛、麻木,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中医医生通过辨证施治,选择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结合推拿和针灸疗法。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李女士的颈部疼痛明显减轻,麻木感也得到了缓解。
连续两个疗程后,患者基本康复,且未出现明显的复发症状。
3.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案例患者王先生,50岁,长期饮食不规律,导致慢性胃炎和胃部不适症状。
经过中医医生的辨证施治,采用理气和胃、化痰和湿的中药方剂治疗。
在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指导下,患者坚持治疗两个月后,胃部不适的症状逐渐减轻,食欲也有所改善,胃炎的炎症程度也明显减轻。
以上三个案例展示了中医药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和疗效。
通过中医药综合施治,结合辨证施治原则,调理患者的气血津液平衡,调和脏腑功能,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在改善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促进康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保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丰富和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中医药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继续取得更多的成效,造福更多的病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服药后胃
痛不减,怕冷加重,呕吐加重。 原因:患者的胃痛症有喜温喜按,吐清水,形寒肢冷,舌淡,苔
白,脉沉迟。——寒证
分析:三九胃泰的药味苦寒,对慢性胃炎中“湿热型”胃痛有一 定疗效。本例患者胃痛属脾胃虚寒证,寒证用寒药而致损伤
中阳,加重病情。(雪上加霜)
(热证表现:腹痛拒按,渴喜冷饮,舌红苔黄,脉数。)
0.9%NS,5~10%GS
5~10%GS,0.9%NS
血栓通
鱼腥草
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应用
不宜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应用
双黄连
生脉 参麦 参附
与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等配伍时产生浑浊或沉 淀,偏酸性药物慎用.
勿与藜芦、五灵脂同时应用,勿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 器内混合应用. 勿与其他药物在同一容器内混合使用 不与半夏,瓜篓,贝母,白芨同用,勿与他药同容器混用
病例2
• 患者黄某,男,38岁,因“突发口角歪斜、右侧肢体无力 伴饮水呛咳3天”,于2009-8-6入神经内科,2009-8-10转 入呼吸科。 • 病史:缘于2009-8-3日下午剧烈咳嗽后突发右侧肢体无 力,伴口角歪斜、饮水呛咳,无意识障碍,当晚20:00时 感右侧肢体无力加重,尚可行走,到医院住院,行头颅 MRI示左侧颞顶叶、岛叶梗塞;MRA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 支减少。经治疗后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无明显好转,并出现 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咳痰及呼吸困难,胸部CT示 左下肺炎症,查凝血功能示PT 16.3s,PT-INR 1.33,DD 2535ug/L;血常规示WBC 17.95G/L,NEU 81%,PLT 77G/L;胸部CT示:1.左下肺叶弥漫性病灶,性质多考虑 为肺泡癌并左肺门、右肺下叶外侧底段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2.左胸腔少量积液,心包增厚。 7-22日门诊行血管超声发现下肢静脉血栓存在。
• • •
2.解痉平喘:沙丁胺醇雾化溶液 0.01g 雾化吸入 tid 多索茶碱注射液 0.2g VD qd 3.抗感染:哌拉西林/三唑巴坦钠注射液(特治星) 4.抗炎: 布比耐德令舒(普米克)1mg 雾化吸入 tid
诊疗过程
• 给予上述药物治疗第二天,患者自诉胸闷、咳嗽及咳痰较 前好转,右上肢仍有疼痛,查体:体温血压波动在正常范 围,心率82次/分,伸舌右偏,呼吸音可,左下肺闻及少 量湿性啰音,心律齐,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左侧大腿周 径约45cm,右侧约44cm。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正常, 双侧巴氏征阳性。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使用3天,快速升 高INR值,再用华法林抗凝,目标INR2~3。8.13日 INR1.27;8.14日INR1.42;8.15日INR1.57; 8.16日INR 2.24;8.17日INR 2.75;8.18日INR 4.56; 8.19日INR 3.51; 8.20日INR2.41; 8.22日INR 2.71.华法林抗凝治疗第三天 INR 波动在2.24-2.57之间,停用速碧林,单用华法令继 续抗凝治疗,第五天INR忽然到4.56。
•
分析——与临床上遣药未能准确进行辨证有关
1. 对虽有体温升高但属中医风寒束表或风寒束肺的患者,使 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可使患者卫阳闭束、表寒不解, 反出现寒战、发热、体温上升的情况。 2. 对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药性寒凉的注射液,可 致寒凝经脉气血,阳气受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出现腰 痛、腹痛、呕吐等症。 3. 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 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 • • • • •
治疗原则: 抗感染:哌拉西林舒巴坦钠(新特灭) 化痰: 氨溴索(沐舒坦) 解痉平喘:多索茶碱 吸氧:低流量吸氧 益气生脉:参麦注射液100ml VD qd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区别
•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为临床最常用的中 药复方针剂,由于部分药理作用相同,在临床应用时 常常被混淆。生脉注射液由红参、麦冬、五味子 组成。人参甘温,归脾、肺二经,能大补元气长于补 脾肺之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且有生津之功。 麦冬甘苦微寒,入肺心胃经,甘能养阴,寒能清热,具 养阴清热,润肺生津之功。五味子酸温,入肺肾二经, 既可生津止汗,又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肺肾同治, 金水相生。五味子与麦冬配伍,酸甘合化,以滋耗伤 之津液。三药合用,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生津、 养阴敛汗固脱之功。本品有收敛作用,如外邪未解 而生内热,低热或热盛者不宜使用。寒凝血瘀胸痹 心痛者不宜应用。
感冒发热(邪在肌表)——解表法 表证未解
即用清开灵直清里热
风寒之邪闭郁体内
A.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缠绵不愈
说明书: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药不对证与ADR症状的关系
• 关系
– – 发热反应——清热解毒类注射液 腰痛及胃肠反应——清热解毒类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
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补益类注射液
• 查体:体温36.1℃、脉搏83次/分、呼吸22 次/分、血压119/82mmHg。无明显气促。 胸廓形态异常,桶状胸,轻度三凹征,两 侧呼吸运动对称;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 侧中下肺闻及湿罗音,左中下肺于腋前线 及腋中线处可闻及明显呼气末哮鸣音。腹 壁对称,左中腹可扪及一7ⅹ10cm包块, 可扪及明显搏动。双下肢无水肿。
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区别
• 参麦注射液由红参、麦冬组成,人参大补脾 肺之气,加以养阴润肺之麦冬,扶助正气,正气 盛而邪有所制,不必逐邪而邪自去。即所谓 “扶正祛邪”之法。因本方较生脉注射液 少五味子一味,其补气阴之力稍差。因无五 味子的收敛作用,所以气阴两虚仍有热邪未 解的患者可选用参脉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ADR与证型关系
证型 实证
ADR发生率 持续时间 15.4% <5hr <5hr 32hr 缓解快 缓解慢
虚实夹杂 10% 虚寒证 14.2%
清开灵注射液——实热证
药证不符病例
• 曾接诊10位‘感冒久治不愈’的病人,均为1-3个月前 因感冒恶寒发热静滴清开灵注射液,用量为每日2040ml,连用2-5天,同时并用抗生素,其中有4人还加 用了皮质激素。 • 患者输液后体温下降,但全身不适数月不退。 • 均有低热、舌淡苔白、脉紧或数。 • 3例伴恶寒,虽天暖仍身着厚衣, • 3例项背拘急、头闷头胀; • 4例全身拘急、轻微疼痛。 • 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柴葛解肌汤和小柴胡汤加减3-8 剂而愈。
主要治疗药物:
• 1.抗凝血药:凯时注射液 20mg VD qd(8.8~8.18)
• • • • 亿新威注射液(银杏达莫)40ml VD qd(8.8~8.18) 氯吡格雷片(波立维)75mg 口服 qd(8.8~8.17) 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 0.6ml 皮下注射 q12h(8.8~8.11) 华法林片 2.5mg 口服 qd (8.14~8.18)
常用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禁忌及其推荐输液
药品名称 配 伍 禁 忌 说明书推荐
5%GS 复方丹参 不宜与抗癌药,止血药, 抗酸药,阿托品及细胞色素 C,VB1,VB2,麻黄碱,洛贝林,士的宁,低分子右旋糖苷, 雄性激素等药物联用,勿与藜芦同用. 葛根素 不宜与碱性药物配伍(遇碱变黄)
0.9%NS,5%GS
0.9%NS
5%,10%GS 5%GS 5~10%GS
——王丽霞等.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1,12(1):55~56
治 疗
• பைடு நூலகம்应轻者:停药,自行缓解。
• 反应严重者:立即关闭所输中药注射液,改换5%葡萄糖液或0.9% 生理盐水接瓶,以维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用药。
置患者平卧位,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对症治疗。
L/O/G/O
莪术
中药临床使用案例分析
目录
证与病的差别
中药注射液使用注意 案例分析
中药注射剂与中药的区别
• 复方:双黄连、清开灵、醒脑静、复方丹参等
∵提纯、精制,大分子活性成分去除 痕量但具极强生物活性的成分损失 性味、归经、功效等中药特性略有余存 ∴≈≠中药
• 单体(提取、合成):穿琥宁、川芎嗪、葛根素 等
病例1
• 患者男,8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6年,加重 16天”于2010-1-3入院, • 病史:患者于1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气促, 于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稍缓解。此后,病情反复发作。3 年前症状加重,轻微活动后(爬楼梯约1层楼)感气促、 呼吸困难,休息后缓解,秋冬季节咳嗽﹑咳痰症状明显, 近两年,症状明显加重,有时夜间需半卧位,严重时被迫 端坐呼吸,多次于我院呼吸科住院治疗,16天前由于天气 变化,气促症状加重,偶伴咳嗽、咳痰,痰呈白色粘痰, 咳出困难。活动后气促明显,行走约10米即明显气促。 2009-12-22就诊,胸片示慢阻肺并右下肺感染。 • 入院诊断: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2、慢性 肺源性心脏病;3、支气管哮喘;4、腹主动脉瘤并附壁血 栓形成;
• 出现过敏性休克,立即给0.1%肾上腺素0.5~1mg 皮下或静脉推 注,必要时可重复多次使用,同时给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血管 活性药及扩容剂等,对表现气阴衰脱或阳气暴脱的厥脱患者治以 益气养阴,回阳固脱,给生脉、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每15~30分视病情可重复给药一次,直至症状消除。 • 呼吸心跳停止者,即刻就地进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静脉 给药等心肺复苏术,注意整个复苏过程都应争分夺秒,坚持不懈, 不可中途随便停止。
• 讨论:什么原因使INR升高?
分析
• 肺栓塞患者接受抗凝序贯治疗是防止肺栓塞复发的重要手 段。其方案包括早期肝素化治疗和长期口服华法林抗凝治 疗两个阶段。口服抗凝的监测通过测定 I N R来完成 ,国 外研究证实当 I NR值达到 2 .0 ~ 3 .0时 ,抗凝治疗对 P T E有效且出血风险最小。口服华法林初始剂量为 5 mg与 3 mg时,I N R值达标的时间分别为 3 .1天 ±0.3天和 8 .5 天 ±1 .5天( P < 0 .0 0 1 ) ,但前者的出血风险也明显高 于后者 ( 分别为 3 5 .3 %和 1 2 .2 %, P < 0.0 5) , 因此 国外文献推荐的初始剂量 5 mg 可能对中国人并不适用, 而 3 mg更为安全 。同时维持剂量与 I N R维持值之间具 有相关性 ,华法林维持剂量 3 mg ~ 4 mg即可使 I N R值 维持在 2 .0 ~ 3 .0( P < 0 .0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