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推手知识
孙式太极拳基本特点及来源
孙式太极拳基本特点及来源孙式太极拳基本特点及来源孙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
太极拳虽然名之为拳,但实际上,尤其是近几十年来。
它一直在向功的方向转化。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分享孙式太极拳基本特点及来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人物简介孙式太极拳由孙禄堂先生创制,是现代流行酌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太极拳中最晚产生的汉族拳种。
应该说,孙禄堂先生从文化建设的层面对其所学的形意、八卦、太极等多种拳功进行了匠心独运式的重构,追求运动形式和内涵的高度统一,不以动作层面的“难能”为可贵。
求意和形的高度协调,我曾在为童旭东先生(孙式武学研究笔记)所作的序中,将孙式武学的历史性和学术性特征简单归纳为,”孙氏武学、综合流派、沉思精酿。
参武当、访少林;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
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
”这段话的主旨是说,1918年前后,孙禄堂先生合毕生心力所作的《太极拳学》等五部武学著作,实际上是对当时的中国武术各流派成果进行综合归纳的结晶性成果;是中国武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起源传承孙氏太极拳是汉族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
孙氏太极拳是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集形意、八卦、太极之大成,冶三家于一炉,所创立的汉族优秀拳种之一。
孙氏太极拳创始人为孙禄堂。
孙禄堂名福全,字禄堂,生于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五日。
早年随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学习形意拳,并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弟子程廷华学习八卦掌。
其后因照顾病中的武禹襄传人郝为真,而蒙其传授太极拳学。
孙禄堂将三者合而为一,自成一家,人称孙氏太极拳。
因内含八卦掌千变万化的特色,故又称「八卦太极拳」。
近代著名武术家、一代宗师孙禄堂先生,自幼喜好武术,曾拜于李奎垣门下,但随师祖—河北省形意拳鼻祖郭云深习拳历时七年余,后又拜程廷华先生、郝为桢先生习八卦拳、太极拳,得其真髓,自创一家。
孙禄堂宗师在民国期间,为振兴中华武术,设教于大江南北。
曾任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
孙氏七十三式分解教学
孙氏七十三式分解教学孙氏七十三式是一种传统的太极拳套路,被广泛地传承和发扬。
下面我们将具体地分解教学孙氏七十三式,供学习者参考。
一、起势1、拜堂式左脚向左转45度,右脚向后迈一步,与左脚成一条线,成左弓箭步。
两臂自然下垂,左手掌心向内,放在右掌心上方29厘米处,两掌分别形成三角形。
2、南山式左脚向左转90度,右脚前进一步,成右弓箭步。
双手转动至站在地面的同一平面上,并向前侧上伸展,左手在右手上方。
二、展势3、蓝龙出水左脚后退一步,重心移到左脚上。
双手由胸前上提至左右两侧,变成平手,掌心向下。
4、左右粘膜式右脚向左迈一步,双手平行向左伸展,左手劲量移向右掌心靠近的一侧。
5、画弧式右脚迈向右,步伐至底时,左手以环状轨迹转到右手侧,双手呈现向右的向下方平推,右手劲量转移至左边。
6、黑虎掏心双手沿着曲线转移到胸前,左手反转向上伸展,右手掌心向下向前推,重心向左移动。
7、铅球式左脚前进左弓箭步,右手向上提起至头顶上方,掌心朝外,左手向前平推,掌心向下。
8、上步七星右脚前进右弓箭步,左手向左提起至头顶上方,右手向前平推,重心向右移动。
9、风火轮双手向右侧缓慢转动,反转后右掌心向内,左掌心向外,重心向后。
10、两峰夹水右脚迈向右,左脚着地成先进后退之势,两手相撑成“鹰爪”并排,且有一定的夹紧感。
11、二重式双手沿前方圆弧线转移到胸前,左手向上向前托,右手向前推。
12、乌龙摆尾右脚向左转45度,双手下落折至胸前,右手掌心向下并与左掌心相对。
三、回势13、如封似闭右脚后退成左弓箭步,双手相互扣住成“双龙得水”。
14、单鞭右脚前进,左手向前平推,右手上提至右眼平高处,重心向前移动。
15、云手右脚向左后退成左弓箭步,双手向后圆形摆动,重心转移到左腿上。
16、左#蹬脚式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变成右弓箭步,左手向下平托,右手向上攀拉,重心向右移动。
17、转身蹬脚右脚旋转,左脚同时着地成一般踢拳的姿势,双手由侧前抬起,右手环转至左肩上,左手贴着侧脸上拳心向前。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太极拳推手的入门知识
太极拳推手的入门知识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训练方法,通过推手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灵敏度和
应对外力的能力。
以下是太极拳推手的入门知识:
1. 姿势:推手时,保持松散的身体姿势,站稳,双腿微曲,重心根植于脚底,保持身
体竖直。
2. 基本动作: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动作包括“按、推、扯、挤、按、靠、贴、掷”等。
这些动作主要通过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协调运动来实现。
3. 注重感觉:推手中,重要的是发展感觉和意识。
要通过练习,逐渐培养出对对方力
道和意图的敏感感觉。
4. 粘连:太极拳推手中,粘连是关键技巧。
要用轻柔的力量与对手保持接触,并通过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姿势,使对手难以感受到你的力量。
5. 四平八稳:太极拳推手需要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要注意保持身体的中心稳定,
避免被对手推倒。
6. 放松:推手时,要保持身体的松散状态,避免用力过度或僵硬。
只有放松的身体才
能更好地感受和应对对手的力量。
7. 学习对抗:太极拳推手是一种互动的训练方法,要学会与对手进行对抗。
通过与对
手的对抗,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原理和技巧。
8. 慢慢来:太极拳推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训练。
开始时可以从简单的动作和技巧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和复杂度。
以上是太极拳推手的一些入门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对具体的太极拳推手技术和方法有更多的疑问,建议向太极拳教练或相关专业人士咨询。
孙氏太极拳学习笔记2
孙氏太极拳学习笔记2
孙氏太极拳有禄堂公创编的传统套路98式,后来孙剑云在国家体委领导下,和十几位武术界专家一起创编了孙氏太极拳竞赛套路73式。
现在还有更短的56式,还有号称国际推广套路26式。
套路演练是中国武术主要表现形式,每个练武术的必须练好套路。
套路演练也会培养武术爱好者的兴趣。
孙氏拳的特点主要就是站立方式和步法与其他太极拳不一样。
好多动作也是由形意拳和八卦掌动作演变的。
但是太极拳的柔和,缓慢,连续,圆滑和高度协调这些是和其他太极拳一样的。
太极13式技术动作的:棚捋挤按:採挒肘靠左右顾盼定也是一样的。
我感觉73式竞赛套路左右对称衔接更加顺畅。
太极拳套路运动量和形意拳八卦掌相比较还是较小。
所以老年人练习的多。
孙氏太极拳最为关键的是活步推手。
活步推手的运动量较大。
也是理解孙氏太极拳内涵的关键项目。
既然学习孙氏拳,孙氏太极拳的套路也是必须学习好演练完整的。
看看视频吧:
孙氏太极拳传统套路98式
竞赛套路73式
我也喜欢杨氏太极拳
集体孙氏太极拳98式。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三)_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
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诠真(三)_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十九、如封似闭1、托肘接前势,左手往右下穿托,手心朝上;右手成掌,手心朝上。
左右右两手十字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3)。
2、抹肘前势不停,两手同时抹肘,翻转,两手心均朝下,两手相合,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图44)。
3、退步盖掌前势不停,两手同时向左右两边分开,右手与右肘平,左手与左肘平,掌心向下。
两手向前、向下盖掌,至腹前。
同时右脚后撤(图45)。
4、翻掌收步前势不停,两手掌往下经小腹,向内、向上、向前翻掌,手心向上,同时身体重心后坐成左虚步,目视前方(图46)。
说明:1、古代的大门有有两扇门组成,每扇门上有一环,关门之用。
“如封似闭”就像两手拉住两个门环把门关起来那样,故得名。
封闭意其意思为关闭,不让对方进攻我。
2、托肘抹肘是“三十六手”特有的一种动作,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完成。
双方较技时,控制对方的肘,和保护自己的肘不被对方控制,是战胜对方的重要一招。
而36手的托肘抹肘,既可以护自己肘,又可以控制对方的肘。
3、盖面掌,是八卦掌中常用的掌法。
孙禄堂把它引进到太极拳中,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
4、所有动作要完整一气完成,尾闾正中,整个动作符合平直圆的要求。
技击含义:1、两手成下字手,手掌如两扇门,称为“加封”,属防守法;继而沉肩垂肘,两掌微收向里引进,以化解敌力,分后即合,以闭劲向前按出,似关闭门户,称为“似闭”,属进攻法。
可见“如封似闭”一势,是由“如封”的防守法,及“似闭”的进攻法两者合成的。
是先防后攻,防后反攻,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典型拳势。
2、我用搬拦捶时,对方以右脚在前,用左手推我右拳,我右拳速抽回。
同时含胸松胯,坐在右腿,左手在自己右肘下穿出,向敌人左手腕格去粘住,放在对方之左肘上,左手即翻转速弓左腿,双手向前按去,使敌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
3、假设对方按我右臂,我用托肘抹肘动作化解,退步,一个盖面掌反击对方,我趁其不稳之时,进步以两手击其胸部,对方必跌出无疑。
练孙式太极功法的要点
练孙式太极功法的要点一、习练孙式太极拳一定要两条腿走路。
一是行功走架。
二是推手。
“行功”就是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
照此练习,身体任一部位的不适或气息不顺,都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
这样不断地按照孙式太极拳的要领去检验、去纠正,方可功夫上身。
“走架”则是按照一定的编排顺序练一套拳,并在不断的动作变换肢体方位与角度的变化中,也能做到拳论要求的虚领项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等,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孙式太极拳内涵。
“推手”是对“行功走架”的检验,用来检验在对抗状态中是否能按拳论的要求练拳。
在推手中,只有遵循不丢不顶、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原则,方可去掉身上的僵力,并逐渐产生太极劲,从而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的境界。
故练孙式太极拳,走架和推手要同步进行。
不推手难以领会孙式太极拳之真正内涵,不推手等于是片面地练习孙式太极拳,都不能理解真正的孙式太极拳。
二、推手是孙式太极拳技击的中间过程是师门之间的训练方法,而不是目的。
与朋友推手是一种技艺的交流,更能体现武德的高低。
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对方劲路锁住即可,只有输的一方可以体会到高手的劲力而旁观者浑然不知。
高手推手只要用意念把对方劲路锁住即可推手要做到不丢不顶,就要与对方零距离接触,相互寻找对方的力点而又不给对方力点。
推手不是为了论输赢,而是为了找出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推手时全身要松得干干净净,对方与你搭手时,仿佛只能摸到你的衣服上,一用力劲力就像推到布帘上一样落空,时时让对方感到前面是一个坑若不小心就要掉进去,这就是“一羽不能加”。
与人搭手时“皮毛要攻,肌骨要松”,对方有力我亦有力而力在先,不先不后如泉涌出,用弹簧劲将对方抖出,这就是“蝇虫不能落”。
发劲时尽量做到全身不挂力,起码要力不上肩,全身松透,虚领顶劲,做到听、懂、化、拿、发一气呵成。
只有做到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才能发人于无意。
走化初时要用动作化,而后用身法化,最后达到意化,这就是要经历着熟、懂劲和神明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化人于无形。
孙式太极拳精解(1-3)——雷师泰
孙式太极拳精解(1-3)——雷师泰第一节起式动作要领(1)两脚呈90度,身体直立,如平地立竿,不偏不倚,头部百会穴上顶,项竖直,但不可紧张僵硬。
身体其余部分完全放松。
手自然下垂贴在两腿旁。
此时身体重心平均放在两脚上。
(2)重心移至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
(3)重心移至右脚的同时,两手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胳膊似直非直,不可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至与肩平齐,稍停。
(4)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能力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收至小腹处。
轻轻贴住。
(5)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前蹬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动作精解在孙禄堂老先生的著作中没有“起式”这一节,用的是“无极学”和“太极学”的名字。
而在孙剑云先生1997年版的新著中,把“无极学”和“太极学”合并为“起式”。
名称不同,而动作就是一个,即从两脚分开90度站立到右脚转45度止。
而据笔者的看法,以老先生的叫法似为更妥。
因为前者是如平地立竿,空空洞洞,没有动作,也没有动作的意念,当然是合于无极。
后者脚一转动,即是心念在动,有了意念和动作,从无到有,道自虚无生一气,便是太极了。
依笔者之见,应该保留“无极式”与“太极式”两节作为拳的起点,而不宜笼统地合二而一。
因为,虽然只是右脚转了45度这样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本质上的差别却极大。
依笔者之见,孙式太极拳的套路应起于“无极式”和“太极式”,在此之后应有“起式”为第三个动作。
在这里所说的“起式”跟孙剑云先生的又不一样,相当于他们二位的“懒扎衣”中的前三个动作。
孙氏太极拳的推手——童旭东
孙氏太极拳的推手——童旭东
孙氏拳的推手训练针对不同的对象,其大别有三:
一是老师教学生。
二是同辈之间相互交流。
三是实战对敌。
针对这三种情况,推手的方法有很大不同。
老师教学生,见乖点就要将学生放出,使学生知道自己此时出现了诸如丢偏顶抗之病。
同辈之间交流是相互体认,即使发现对方出现了乖点也不将对手放出,而是帮助对手体认并化解其乖点,自他共荣,是籍以修身的法子。
实战对敌,则将透劲、渗劲含蓄其中,并融入摘筋、卸骨及点穴手法,沾敌制胜,高妙者能伤彼于无形。
所以对象不同,目的就不同,方法自然也就不同。
三者有别,然皆称推手。
推手与摔跤、散打皆不同,摔跤需要抢把、夺位,散打讲究速度、距离,推手一般不研求这些技术,所以,推手与实战技击有距离。
两个人搭上手,相互听劲,相机变化,完全是研究相互作用下的道理。
所以推手是技术更是艺术,非争胜斗狠之技,追求精益求精,妙中寻妙,玩味其趣,老而弥笃,个中高手甚多,所谓“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此艺乃修身之功课,没有穷尽。
少为人知的孙氏太极拳卍字手
少为人知的孙氏太极拳卍字手一、卍字手的来历民国17年(1928年)7月1日,江苏省国术馆正式成立,地点设在南京道署街江苏水陆公安管理处旧址。
孙禄堂为教务主任。
翌年2月19日,迁至镇江办公,地点在新西门外阳彭山北五省会馆(引自《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本馆大事记》第28页)。
孙师结识了精通《易经》的镇江著名中医师陈健侯。
春暖时节,孙师因痰中带血,请陈健侯诊治,服中药数月而愈。
孙师心存感激,便对陈健侯进行全面考察,认为陈出身书礼之家,品行好,懂《易经》,悟性高,身体素质好,筋骨特好,又有武术基础,才决定把真传传给陈健侯。
(音“万”) 字手是孙式太极拳三十六手特有的掌式,所谓卍字手,就是五个手指分别成平、直、横、环、钩形,像一个卍字。
至于孙禄堂的卍字手从何而来,说法不一。
有人说,郝为真传给孙禄堂时就有卍字手,它是门内人的标志。
还有人说,卍字手可能是峨嵋山上的高僧传给孙禄堂的,因为卍字手是佛家手法,而孙与峨嵋山上的高僧有往来。
还有人说,浙江小开门拳种也有卍字手,它是从民间拳种移植过来的。
我查过《武术书籍总汇》,所有出版过的武术书上面都没有谈到卍字手,可想卍字手传承的机密性,谓之“法门不入六耳”。
二、卍字手的含义从佛学的角度看,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
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
在西藏原始宗教中,卍字(g.yung drung)是“永恒不变"的象征,由于藏传佛教中使用的转经筒都是从左向右转,所以都写作“"。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称为吉祥海云相。
“”仅是符号,而不是文字,它是表示吉祥无比,称为吉祥海云,又称吉祥喜旋。
因此,在《大般若经》第三百八十一卷说:佛的手足及胸臆之前都有吉祥喜旋,以表佛的功德。
卍字已经成了佛教的一种象征,用来表征佛的智慧与慈悲无限。
旋回表示佛力的无限运作,向西方无限地延伸,无尽地展现,无休无止地救济十方无量的众生。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笔者于1981年得自刘子明先生。
刘先生言民国九年得自孙存周先生,为孙氏拳所独创。
共分总诀8字,行拳、交手、心法各16字,合计56字诀。
刘先生说:“56字诀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与‘九要’合为一体。
可入孙氏太极拳之门。
”并允许笔者抄录。
时笔者尚未学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明其真意。
1990年笔者认识孙剑云老师后,曾问及56字诀,剑云老师未置可否。
至1995年笔者协助剑云老师撰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时,又向剑云老师提及此56字诀,时剑云老师与存周先生子女不睦,嘱之以不写入自己书中为妥,以免纠纷。
剑云老师于2003年10月2日去世后,我又问及孙叔容师姐关于56字诀之来源,师姐称隐约听存周先生提起过,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
如今笔者接触孙氏太极拳已经15年了,根据笔者的多年体悟,认为此五十六字诀对于初学孙氏太极拳者甚具指导性意义。
故愿奉献出来,与广大同道共同研究。
下面分别予以介绍:总诀8字:蓄神养气,体用中和。
行拳16字诀:开合垂缩,裹翻起落,顶塌滚拔,圜研相合。
交手16字诀:神圆意藏,身柔气刚,借人摧根,横顺八方。
心法16字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虚中应物,抱圆守一。
另有孙存周传下练功进阶各层功象:绳捆索绑,偏柔偏刚。
二五阴阳,圆球弹簧。
同尘和光,剑气内藏。
一、总诀八字释意:何谓蓄神养气?无极生太极之理,于拳中动中缩劲,致中和。
拳中各式之体用以此贯穿始终。
何谓体用中和?中为虚无之本体,和为虚无本体之作用。
故拳术者,体中用和,以虚无之本体,充融百家之技以为和,和之中,智勇生焉。
二、行拳16字诀释意:开合垂缩。
开合者,拳中规模,阴阳互根,相互循环之理。
大意有三,一曰肩胯要开,手足要合。
二曰吸为开,呼为合。
三曰起为开,落为合。
一曰形,二曰气,三曰意。
曰形:形者,拳中规模也。
开者,开肩、开胯。
缩者,缩肩、缩胯。
开缩二者同时而生。
开者,外肩、外胯,即臂根、腿根处。
缩者,内肩、内胯,即躯干与四肢相接之处。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推手和技击是太极拳中的两大基本技法,这两个技法在健身实战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
欢迎阅读!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俗话说“学以致用”。
但对于孙式太极拳来说,许多训练手段的目的是获得相应的素质,这些训练手段并非能够一成不变直接用于技击。
缺少了有效的打击、控制对手的手段,则前文所讲的素质皆具备,也只能力求自保,在实战中无法给对手造成真正的威胁。
该类素质的缺失,也是造成目前许多孙式太极拳爱好者练拳多年,下了很大功夫却不能用于实战,技击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类素质所包含的内容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1. 发力模式的训练发力训练即是训练各种劲力的合理发挥运用,一次发力中往往暗含多种劲道的变化(孙式太极拳可包含堋、履、挤、按、採、挒、肘、靠、沾、粘、随、化、开、合、松、沉、截、惊、引、拧、裹、钻、翻、伸、缩、领、虚、托、推、揉、勾、挂、弹、抖、摧等数十种劲力)。
发力训练需经过空练发力、接触性发力及运动中发力三个阶段。
空练发力主要体会发力时对自身整体平衡的控制及力的起落点变化。
接触性发力是由空练过渡到击打实物,体会发力时的相应变化。
待到运动发力阶段,则训练如何在对方不断运动变化中仍能高速度、高密度地进行适应性发力。
陈氏孙式太极拳的发力训练有其自身独到之处,称为太极缠丝劲或者螺旋缠丝。
陈鑫云:“孙式太极拳,缠法也。
浑身具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肤。
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
”可见陈氏孙式太极拳对缠丝劲的重视程度。
通过陈氏孙式太极拳缠丝功的训练,可以产生八面螺旋的整体效果,在缠丝中带出上述所有数十种劲力。
这中训练手段效率很高,是陈氏孙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
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2. 接触点控制的训练在孙式太极拳技击理论当中对接触点的控制是其核心内容。
虽然在某些孙式太极拳“大师”那里有一种“凌空劲”的说法,但在实战当中从未遇到过这种“隔空击人”的应用。
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
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1860-1933)所创。
是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和两门拳术手法,创编成的。
此拳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
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拳决精要太极拳本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
虚灵顶劲神贯注,下颏内收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肩”。
练时沉肩又附肘,肩耸肘悬不是拳。
塌腰能使全身力,腰不塌住灵活难。
两腿弯曲分虚实,太极要义在里边。
呼吸下沉丹田穴,纯任自然莫强牵。
上下相随成一体,动作绵绵永相连。
动中求静静中动,练时神气务周全。
切记要点莫遗忘,持久习练益自显。
上边歌诀是对练拳的要求,在练习推手时除遵守一般规矩还应注意几点:(1)速度太快容易滑过,太慢容易死滞不活,圈子由大逐渐收小,作支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进攻或引化都要作到手臂松柔,用意不用力。
得寸进尺乘虚而入,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
(3)肩关节松柔圆活下沉,肘关节始终下垂,脊柱竖直松沉,裆劲下沉,手臂由松柔到沉重,形成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的内劲。
(4)引化进击,技高者用内劲,不被人发觉,意在人先,粘着点作轴心,触点成圈进行旋转,作到先引后进,半引半进,即引即进。
所谓先引后进是指通过引化使来力落空而后进击。
半引半进是指肘以上臂部稍后退,小腹(丹田)稍前进,肘以下不能超过腕掌承受着小腹前进。
即引即进指用螺旋式弧形动作边化边打,即所谓小圈转关干脆直射一触即发。
此也称截劲。
(5)步法要求迈步如猫行如临渊捋冰,动步要轻、稳、灵。
两腿分清虚实,但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将欲迈左步,腰隙(肾)先向右抽换落实,小腹右侧充实,坐实右脚反之亦然。
步法与手法下下相承受互相呼应,手足有相吸相系之意,注意外三合。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
孙氏太极拳如何入门在国家推行的陈杨武吴孙五派太极拳中,目前孙氏太极拳的传习者最少,其传习的人数甚至远少于五派之外的李(瑞东)派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但孙氏太极拳仍能立于国家推行的五派之一,是因为孙氏太极拳在学术上的卓绝和在理法上的独树一帜。
在孙氏太极拳创立之初,当年社会上对孙禄堂先生太极拳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相对而言,武艺精英者们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认识更早,也更准确,如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载:“太极八卦形意三家之互合,始自涵斋,涵斋于三家均造其极”,涵斋即孙禄堂先生,说明当时的武艺精英者们认为孙禄堂先生于太极、八卦、形意三家的功夫皆臻登峰造极之境。
但由于孙禄堂先生于形意、八卦两门成名甚早,名气、影响又极大,所以一般社会人士开始只以为孙禄堂先生仅是形意、八卦的第一人,如1925年《申报》称:“形意、八卦之著者,首推孙禄堂”。
然而到1932年当杨澄甫、杨少侯、郝月如、吴鉴泉、陈发科等纷纷在国术界露面数年后,在浙江国术馆1932年出版的《国术史》中唯对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给予了“近世孙氏太极拳颇负时誉”的评价,而对其它各派太极拳皆无评价。
乃至1934年《京报》明确记载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唯一名手”。
由此可知此时社会上不仅公认孙禄堂先生是形意、八卦两门的第一高手,也是太极拳的第一高手。
所以说孙氏太极拳后来居上,这是以史实和史料记载为依据的。
孙氏太极拳,式极简而意极精,内涵极深,非各派所能及。
当今习此艺者,能得一鳞半爪,已属难能可贵。
三十年来,我游历各地,接触者何止百千,能全面继承者已无。
比如,孙氏太极拳中蕴涵了踢打摔拿、腾挪闪赚各艺至精之要,谁人能全面示范之?仅就摔拿二艺,能得其皮毛者已寥寥无几。
孙剑云老师告诉我:孙氏太极拳蕴涵的摔法,是孙禄堂先生对保定快摔技法做了凝练和提升,总结出十八个要诀,融入拳式中。
孙氏太极拳拿法,则是孙禄堂先生对摘筋、卸骨、点穴诸艺进行提升后与踢打摔三艺凝炼一体,浑融于拳式中。
如何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推手
如何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推手如何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推手推手和技击是太极拳中的两大基本技法,这两个技法在健身实战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如何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推手。
欢迎阅读!如何练习孙式太极拳的推手“不顶”“不丢”是孙式太极推手最初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逐步进入上乘功夫的根本法则和最高要求。
是练习孙式太极推手自始至终坚持不变的法宝,是毫不动摇的刚性要求,或者称“禁令”,舍此便难以进入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的大门。
所以,推手中认真坚持不顶不丢的法则,是抓住了孙式太极推手的要核,是保证孙式太极推手沿正确道路不断前进的根本。
为切实做到不顶不丢,经过多年的实践感悟,有如下粗浅体会供初学同好参考。
一、什么是“不顶”、“不丢”所谓“不顶”就是推手时不在对方出力的点上硬顶,阻挡其前进,或者逆向发劲。
“不丢”是不能主动离开与对方的接触点。
换句话说,就是既不能顶着对方前进,也不能主动后退。
要听着对方的劲,对方进多少我就退多少,同步运动,退少了是“顶”,退多了是“丢”。
二、为什么孙式太极推手必须坚持“不顶”“不丢”一是因为不顶不丢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图中黑白两鱼首尾相靠,阳强则阴弱,阴强则阳消,阴阳相合,互不相争,二者通过中间一条均匀规整的S线紧密相连,互不分离,这恰恰内含了孙式太极推手中的不顶不丢。
为什么孙式太极推手必须坚持“不顶”“不丢”反之,不顶不丢也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太极图最早是由道家传出,太极拳是道家的功夫,道家主张与世无争,礼让在先,不能争强好胜,所以推手的不顶不丢又符合道家不顶不丢,随人而动,在被推而动的运化中,粘着对方,寻找主动,当对方出现漏洞时顺势而为,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二是因为不顶不丢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修炼重在养生,防身御敌的本领是伴随养生而练出来的,其特点也是尚巧不尚力。
不顶不丢的方法正是其特点的体现。
太极修炼的是人体力学的艺术,是以静制动,不主动进攻,借力打力的艺术。
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
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推荐文章•48式太极拳带口令背正向演示视频热度:•42式太极拳背向.带口令.有字句视频热度:•太极拳24式视频-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视频-简化分解热度:•《中国梦365个故事》73:太极侠热度:•散推手中摔法类常用技法的概述热度: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太极拳推手亦称太极推手,它是太极拳的一种练习方法,经常练习太极推手可以提高身体整体的灵敏度,而且健身效果很好,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孙老师说:“初习推手时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
”孙老师还说:“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
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中。
至此则可处处预知彼之用劲。
”由此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要想练好太极推手,必须掌握好两条基本要领,一是“粘连黏随”,二是“劲力”。
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1、粘连黏随粘连黏随是太极推手中所特有的一种运动形式,它贯穿整个推手过程中,推手里的一切手法、步法及劲力,都是在粘连黏随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和运用,因此可以说它是太极推手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粘,就是粘在一起;连,就是连在一起:黏,就是黏连在一起,不丢不顶;随,就是始终紧跟对方,舍己从人。
粘连黏随是在练习太极推手时,首先训练的一种运动形式。
只有长期进行这种练习,才能增强习练者的肌肤和神经的感知能力,为太极推手下一阶段的练习筑好根基。
孙式太极推手的基本要领2、劲力在太极推手中,劲力主要包含有听劲、化劲和发劲。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叫法的劲力,但是这三种劲力是最基本的,它可以涵盖和派生其他劲力,如问劲、知劲、懂劲,都在听劲的范畴内。
(1)听劲,就是在推手过程中,较手双方通过肢体间的粘连黏随,而感知对手的劲力状态,即对方劲的大小、方向、刚柔、虚实及其变动状况。
这是在较手时首先必须实施的方法和劲力,是实施其他劲力的先决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太极拳推手知识
孙式太极拳推手知识
一、学习孙式太极拳之推手,首先应明确推手的目的和功效
关于推手的效用,先父云:“人之动静变化,诚伪虚实,机关未动,而我可预知,无论他人如何暗发心机,总不能逃我之妙用。
妙
用为何?即打手之招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也。
总以掤捋挤按
四手,为打手根基四手。
故先以掤捋挤按四手常常练习,须向不丢
不顶中求玄妙,与不即不离内讨消息,习之纯熟,手中便有分寸,
量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势之长短,毫发无差。
前进后退,
处处洽合。
以后采挒肘靠四法,以及千万手法,皆由掤捋挤按四法
中之变化而出,至于因熟生巧,相机善变,非笔墨所能尽,此不过
略言大概耳。
”
二、应明确孙式太极拳推手的原则和特点
其实,推手本无定法定则,两人推手,乃是相机而变的一项活动。
这里所谈之原则,乃是针对初习者而言,以使其得以入门之径。
初习推手时的原则为:心要静,神要凝,形要松,气要顺,两足
要虚实分清。
初习时要只化不发,专注于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以
练听劲为要,以练舍已从人,与彼处处洽合,周身协调一致为本。
久之,自身气血和顺,内外一致,内劲自生。
当与人推手中,能不意而发,将彼发出而自己尚且不知时,方可用心体悟此种发劲之妙。
遂将神气散布周身,将彼完全摄于我之神气之申。
至此则可处
处预知彼之用劲。
故初习推手时以练听练化为要。
练听练化,就是高级层次的盘架,其与站桩、走架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生成内劲之方法。
因此,在
初步推手时,要贯注于“听”、“化”之巧妙,不可为争一时之短
长而用强,否则会舍本求末,功夫难以进阶。
看了“孙式太极拳推手知识”文章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