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福山区青龙山发现汉代墓葬
东门里东汉壁画墓
石壁上的彩绘画有门卒图:站立男子头结黑色牛 心帻,着右衽短衣,黑绿领袖,手执长方形盾和 环首铁刀;小吏图:头戴黑色单梁进贤冠,着束 腰青长袍,腰带一棒状器,拱手执棨戟;出行图: 画二骑吏,一人头戴黑色屋形帻,着右衽白袍, 黑缘领袖,一人倒骑马,身着圆领长袍,持环首 铁刀,一辆轿车在后,幔圆朱篷,驾一黄牛;宴 居图:画一男子坐像,黑冠袍,一女立像,高髻, 着红色束腰拖地衣裙;墓顶板天象图:画日上金 鸟,月上蟾蜍及数十个红色星点;装饰图案,西 壁画水波纹中画一马形飞廉,东壁水波纹中画白 色羊首人身异兽,头有曲角,身披长毛。
文物展柜
东汉陶薰炉-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汉陶盉-辽阳东门里壁画墓出
东汉束腰形套盒-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汉有把陶杯-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门里壁画墓出土-
东门里墓和玉皇庙2 号墓的明器台向左右扩展形成后廊显然要比 前期成熟一些,只是棺室仅以立石简单分隔,并留有较大间距。 棉花会社墓采用双室结构不见于前,当受中原影响所致。东门里 墓壁画内容较简单,家居图、车马图的描绘尚嫌稚拙,反映壁画 艺术在辽东尚未完全发展。东门里墓和棉花会社墓所出陶房、灶、 俎、鼎均极相类,说明两者年代接近。后者又出有器身如洗状, 圜底,浅腹,口沿外敞,口沿下有三匝凸弦纹,底加三足的陶鼎。 这种鼎还曾发现于河南洛阳烧沟1037 号墓、内蒙古和林格尔墓、 山东济南青龙山墓和济宁普育小学墓等。烧沟1037 号墓出有东 汉建宁三年(170)镇墓瓶,和林格尔墓报告作者将年代定为东 汉永元五年(135)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青龙山墓年代应在东 汉晚期前段的桓帝至灵帝初年,济宁普小墓年代在东汉桓灵之时。 这便为判断此期墓葬年代提供了参考。另外与前期流行的圆灶相 比,此组墓的方灶也当是东汉中期以后产物。东门里墓出土铜镜 背宽缘,外圈饰卷勾纹,内圈饰锯齿纹,镜钮外围为对称的两条 奔龙,外为一圈凸弦纹和芒状条纹,大体属于东汉中期始现,晚 期流行的龙虎镜系统。钱币包含四铢半两及五铢两类,从五铢钱 特征上看,多系“釒”旁清晰、“朱”旁圆折的东汉五铢,且制 做精好。同时,辽阳地区东汉末年墓葬中常见的剪轮五铢、綖环 五铢、四出五铢等均不见于此墓。据《后汉书· 孝灵帝纪》,四 出五铢始铸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东门里墓或当早于此。 综合前述因素并考虑年代上与前期的承接可以认为此期墓葬的年 代在东汉晚期前段,即公元二世纪中期至二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1 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与北京人、山顶洞的发现2 云南元谋人的发现3 陕西蓝田人的发现4 辽宁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金牛山人的发现5 广东曲江马坝人的发现6 河北阳原泥河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现与发掘7 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8 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 湖南道县玉蟾岩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掘10 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1 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2 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3 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4 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5 河南渑池仰韶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6 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7 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8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19 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时代墓地的发掘20 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1 湖北京山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2 河南安阳后冈三叠层的发现23 河南陕县庙底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4 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25 上海青浦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26 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27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8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调查与发掘29 甘肃临洮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0 青海乐都柳湾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31 辽宁凌源、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掘32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3 广东曲江石峡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4 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35 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遗址的发掘36台湾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37 甘肃广河齐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38 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发掘39 山西夏县东下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40 内蒙古赤峰夏家店早期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41 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和墓地的发掘42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3 河南郑州商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4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方国遗址的发掘45 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46 江西清江吴城商时期青铜文化遗址的发掘47 江西新干商代晚期大型墓葬的发掘48 四川广汉三星堆相当于商代晚期祭祀器物坑的发掘49 陕西周原西周遗址的发现与发掘50 陕西丰镐西周都城遗址与墓地的发现与发掘51 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贵族墓地的发掘52 山西曲沃西周晋国贵族墓地的发掘53 河南三门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的发掘54 山西侯马东周晋国故城遗址的发掘55 河南新郑东周郑韩故城遗址的发掘56 河北易县战国中晚期燕下都遗址的发掘57 湖北随县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发掘58 湖北江陵东周时期楚都纪南城周围东周墓群的发掘59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的发掘60 湖北铜绿山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的发掘61 陕西咸阳秦咸阳城及秦宫殿遗址的调查与发掘62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的勘探与发掘63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的发掘64 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65 陕西西汉帝陵的调查及陵园的勘探与发掘66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掘67 江苏徐州地区汉代楚王陵的发掘68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69 广州汉代南越王墓的发掘70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71 河南洛阳烧沟汉墓的发掘72 云南晋宁石寨山滇王及贵族墓地的发掘73 居延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与发掘74 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75 新疆楼兰汉晋楼兰古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76 新疆民丰尼雅汉晋时期遗址的调查与发掘77 河北临漳曹魏、北朝邺城遗址的勘探与发掘78 湖南长沙走马楼三国孙吴简牍的发现79 江苏南京地区东晋、南朝模印拼嵌砖画大墓及大族家族墓地的发掘80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调查与发掘81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82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室、贵族墓葬的调查与发掘83 甘肃敦煌石窟的发现84 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85 隋大兴唐长安城址的调查与发掘86 隋唐洛阳城及宋代衙署庭院遗址的勘探与发掘87 山西太原隋代虞弘墓的发掘88 陕西唐陵陪葬墓的发掘89 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的清理发掘90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公元4~8世纪墓群的发掘及文书的发现91 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调查与发掘(1963~1965年度)92 江苏南京五代南唐二陵的发掘93 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的发掘94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的发掘95 宁夏银川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96 浙江南宋龙泉窑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7 陕西铜川唐至明代耀州窑遗址的发掘98 西藏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99 北京元大都遗址的勘察与发掘100 北京明定陵的发掘说明:所列项目先后顺序大致按时代先后排列,与评委评选的得票数多少无关。
齐鲁大地山东省出土玉器——汉代
齐鲁大地山东省出土玉器——汉代
两汉时期山东地区分封了许多诸侯王,目前已发现的较重要的墓葬有临沂刘庛墓、巨野红土山昌邑哀王墓、曲阜九龙山鲁王墓、长清济北王陵、济宁肖王庄1号墓等。
汉代玉器在山东地区出土地点较多,数量较可观,但由于大部分被盗和缺乏高等级的墓葬,所以高级别的玉器出土的相对较少。
山东地区两汉玉器制作技艺在继承春秋战国精致灵巧作风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镂空技术更加普遍应用。
构图方面打破对称的格局,成功的运用了均衡的定律,求得变化、灵活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琢刻上更加追求精益求精,细阴线刻增多。
总体上山东地区两汉玉器制作工艺高超,数量较多,但种类略显单一,高等级的玉器还比较缺乏。
王懿荣四川纪行并发现汉画像砖 资料考证 山东省情网 山东省情资料库
王懿荣四川纪行并发现汉画像砖资料考证山东省情网山东省情资料库王懿荣四川纪行并发现汉画像砖_资料考证_山东省情网山东省情资料库清代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号廉生、莲生,山东福山(今属烟台市)人。
清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署国子监祭酒,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投井殉国。
他是清代著名爱国志士、金石学家,曾以首先发现甲骨文而被尊为“甲骨文之父”。
王懿荣作为一代金石名家,在其56年生涯中,为探索、研究、考察、收藏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其涉猎的范围有碑刻、造像、青铜器、玺印、货泉、瓦当、书画、古版书籍等,遇有精品,“无不珍藏而秘玩之,钩稽年代,补证经史,搜先达所未闻,通先贤所未解,爬罗剔抉,每多创见。
至于购求古物,故未尝一日有巨资,处极困之时,则典衣以求之。
”(《王文敏公年谱》,1999年3月齐鲁书社《王懿荣集》486页)。
光绪七年(1881年),王懿荣去四川省亲。
其父王祖源时任成都知府,而此时王懿荣刚考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按例在就职前可请假省亲。
借此机会,王懿荣多方搜求古物,结交社会贤达,收获颇丰。
一、沿途寻访,鉴藏古董省亲路线自烟台始,越山东、进北京、走河北、入山西、途河南、经陕西、至四川。
来回行程数千里,接触了诸多商贾、文物。
这些文物,有的补其所缺,有的证其史实,有的长其见识。
鉴藏之余,多有感慨。
王懿荣曾将此行记录为《天壤阁杂记》。
综其所述,王懿荣四川之行,鉴藏的古物主要品类有:钱币丰富了其原有收藏。
《天壤阁杂记》载,“有一老幕,周姓,自东而陕而川,亡去数十年矣。
好聚古泉,身后萧条,同乡唐真牧为余作缘,以重值得其家古泉。
钱有太平百钱,字最奇,濮瓜农同年有此一品,曾傲我,今乃压之”。
又,“廖估自陕贩得一东周钱,为诸家藏东周钱之冠,余以厚值得之”。
王懿荣赴四川前,其收藏钱币“十布”中缺“序”布,而“此次过陕,从孙估手中得‘序’布,十布全,至此蓄志二十年,虽有极精、极漫者,然皆真品也”。
青州邵庄汉代墓葬群的发掘
kaleidoscope 万花筒编辑|屈梦夏2008年11月11日至19日,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在配合经济开发用地前期考古调查钻探工作中,发现有一些墓葬暴露。
鉴于工程建设会对墓葬造成破坏,使地下文物存在不安全因素,青州市博物馆有关业务人员在馆领导的安排下,按照我国对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对该墓葬群进行了前期钻探,并联合文物执法大队有关同志对无法保护的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该墓葬群时代跨越很大,从战国一直延续到清代,就是现在仍然是附近村庄的公共墓地。
此次抢救性发掘出汉代墓葬3座,出土一批重要文物。
本次抢救性发掘为研究青州地汉代墓的空间布局、墓葬形制特征、葬式葬俗,以及当时该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墓葬群地处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处,西南为山区,青州邵庄汉代墓葬群的发掘王英勋 李宝垒东北为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原济青公路青州段从其北侧地带经过,周围遍布战国时期田齐的贵族墓葬,甚至有诸侯墓,从堪舆学上来讲,这是一处古人认为较好的风水宝地。
从1937年日本人的航拍图上可以看到有高大封土的古墓葬多座。
这些墓葬,大部分为战国时期古墓,但也不排除有部分汉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学大寨时期,整平土地时将墓葬的封土夷平以便于耕作,故使该地区原有的墓葬风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该墓葬群西北距齐国国君墓二王冢约1000米,东距三女坟约800米,东南距点将台约500米,这几处尚存有高大封土的墓葬,据山东省考古所钻探结果看,都应该是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墓。
可见,在战国时期,该地区是齐国重要的公墓区,是齐王陵园茔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到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青州地区的贵族或者富贾也看中了这一区域的风水,故选此工作人员在现场kaleidoscope 万花筒为自己家族的茔区,也就出现了现在的战国墓葬与汉代墓葬并存的状况。
2008年11月11日,我们通过钻探发现了3座汉代墓葬,均为砖室墓,由于成年累月的整田耕作活动,以及早期盗扰因素,3座墓葬均被破坏,墓道形制不明。
汉代戒指的考古学考察
金3
东汉晚期 东汉
陕西勉县红庙汉墓[15] 陕西长安南李王村汉墓[17] 山东滕县柴胡店汉墓[18]
银 1 圆形,直径 1.9 厘米
因氧化,表面 呈黑色
东汉
银
1
M6∶20,剖面呈椭圆形,粗细不均,外径 2.1、 内径 1.8 厘米
墓早期被盗
金 不详 %
%
%
同上
银 不详 %
%
%
石家庄市东岗头村汉墓[19]
表一 黄河中下游地区发现的汉代戒指情况一览表
出土地点
质地 件数
形状与尺寸
出土状况
备注
咸阳织布厂汉墓群[8]
金 3 M1∶5,径 1.9、宽 0.4 厘米
西汉至王莽末年,墓被盗。
同上
银 1 M3∶65,径 2.2 厘米
同上
河北磁县讲武城古墓葬[9]
铜 不详 不详
东汉初
山东泰安旧县村汉画像石墓[10]
铜
重 12 克。系黄金捶压而成 (原图四)[28]。该地区 的发现见表二。
③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就目前发掘资料来看,汉代戒指的 发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金、银、铜 都有,由于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尸 体保存状况好,能够看到戒指的佩戴情况。如新 疆民丰县北大沙漠中古遗址墓葬区的东汉当地民 族夫妇合葬墓中出土铜戒指 1 枚,戴在女尸右手 食指上[45]。新疆和静县察吾乎沟口三号墓地东汉 前期墓出土金戒指 (M16∶2),出土时戴在人右 手无名指上,直径 2.1 厘米 (图一〇,3)[46]。该 地区的发现见表三。
1 M26∶12,圆形,直径 1.8 厘米
同上
2%
%
M5 出土,东汉墓
4
三大一小,共重 12 克。系黄金捶压 而成(原图四)
燕侯旨鼎铭文与周代的朝见礼
燕侯旨鼎是一件珍贵的西周青铜器,器上铸有铭文,记载了燕侯朝见周天子的史事,是研究早期燕国历史与周代礼制的重要史料。
铭文云: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
王赏旨贝廿朋,用作又始宝尊彝。
《集成》5·2628燕国是召公的封国,属于王畿之外的侯服,《国语·语上》记载祭公谋父之言:“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内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处于侯服的重要诸侯还有齐、鲁、卫等,如同藩屏,保卫周王朝。
铭文云“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这是燕侯旨继承爵位后第一次朝见周天子,故曰“初见事”。
初、始同义。
“见事”,又作“见士”,《说文》云:“士,事也。
”《尚书·康诰》云:“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周洛,四方民周。
”“见事”指朝见,《白虎通·朝聘》云:“朝者,见也。
五年一朝,备文德而明礼义也。
因用朝时见,故谓之朝,言诸侯当时朝于天子。
朝用何月?皆以夏之孟四月,因留以助祭。
”《礼记·王制》云:“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郑玄注:“比年,每岁也。
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自行。
”由此可见,铭文所记正是诸侯亲自前往的五年一朝,应是当时一次重要的礼典。
《白虎通·朝聘》又云:“所以制朝聘之礼何?以尊君父,重孝道也。
夫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欲全臣子之恩,一统尊君,故必朝聘也。
聘者问也,缘臣子欲知其君父无恙,又当奉土地所生珍物以助祭,是以皆得行聘问之礼也。
”可见燕侯旨朝见时必有贡纳,天子亦有赏赐,作器以为纪念。
公大粮。
《周礼·廪人》云:“则治其粮与其食。
”郑玄注:“行道曰粮。
”又如《左传·僖公廿九年》云:“春,介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
公在会,馈之刍米,礼也。
”相关情况还可参阅《周礼·掌客》。
扬簋铭文云:己亥,扬见事于彭。
车叔商扬马,用作父庚尊彝。
《集成》5·2612“彭”可能是地名,《诗经·清人》云:“清人在彭。
王懿荣纪念馆
王懿荣王懿荣(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光绪六年进士,授编修。
泛涉书史,尚经世之务,嗜金石,因见药店所售“龙骨”上的刻纹,发现甲骨文,为收藏殷墟甲骨的第一人。
三为国子监祭酒。
庚子八国联军入京时,投井死。
中文名:王懿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烟台出生日期: 1845年逝世日期: 1900年职业:金石学家主要成就:八国联军入侵保卫京城壮烈牺牲代表作品:《汉石存目》生平王懿荣(1845——1900年) 字正儒,一字廉生,山东福山(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街道办事处王懿荣头像人。
中国近代金石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光绪六年(一八八○年)进士,以翰林擢侍读,官至祭酒,《清史稿》有传。
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
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村王氏家塾,15岁随父进京。
他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
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之学。
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鲁、冀、陕、豫、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
曾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学者潘祖荫、吴大赝等人,同他们共同切磋琢磨,撰有《汉石存目》《古泉选》《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
王懿荣1880年(光绪六年)中进士,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1894年(光绪二十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
曾三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三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并将其时代断为商代。
此举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
他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
1888年(光绪十四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
1894年(光绪二十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忧心如焚,要求回乡办团练御敌获准,便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继又赴登州(今蓬莱市)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
特殊时期的一次重大发掘,神秘陵山,惊现刘备先祖豪华大墓
专刊|SPECIAL ISSUE特殊时期的一次重大发掘神秘陵山,惊现刘备先祖豪华大墓文I黄金生满城汉墓/亠河北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7-E-坐落有一座海拔235.8米的亠陵山,这座石灰岩构造的小山,泥土很薄,只长一些山草野花,山崖之间偶尔能看到成群低飞的石鸡和急驰而过的野兔。
这座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的小山在当地却有着种种神秘的传说。
在主峰顶西南方有一块平滑方正而突出地面的大石,传说面积有一亩大,俗称“一亩石”。
石表有一些类似脚印的足迹,传说一群仙女自天而降为人们祈福,落下时在石头上留下了脚印,所以陵山又称“凤凰山”。
另外,传说中仙女们变成的凤凰经常来往于天上、人间,在陵山停留,因而陵山又有“灵山”之称。
有一个来自南方、寻找凤凰公主的王子来到这里。
王子来到距陵山4公里的段旺村,因“段旺”音“断王”,犯了地名,不幸得病身死,人们把王子尸体抬到距陵山2.5公里的辛庄装殓起来,继续抬柩北行,过运粮河,来到距陵山1.5公里的守陵村,在这里停灵3天后,埋在凤凰山上,表示和凤凰公主虽未能同生,死后也要同葬一处。
守陵村位于陵山东南约2公里。
根据《满城县志略》记载,明以前这里就叫守陵村,村中以米、王、良姓居多。
当地群众说,守陵村的人家最早是被迫看守陵墓的民户,后来年代久远,连究竟看守的是谁的坟也弄不清了,有的说是“顺王坟”,有的说是“王子坟”。
1972年11月18日,考古队工作人员曾召集该村老年人座谈守陵村的历史,据74岁的米老博和69岁的王子正介绍,守陵村在历史上主要是看守陵山山顶上的王子坟的,村里曾居住着一位看陵户的首领。
又说,山上“一溜十八个石头堆”,里面埋葬的都是王爷及其后代,坑内有王爷的“金脑袋”;守陵村的人都是多少辈以前留下来的看陵户,如今70多岁的老人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来的。
这座并不引人注目的小山,为什么自古以来称为陵山?附近的守陵村所守的又是谁的陵呢?长期以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施工中的偶然发现1968年,北京军区工程兵某部官兵奉命到河北省满城县陵山执行国防施工任务。
青龙山羊角庄水库王祥墓游记
青龙山羊角庄水库王祥墓游记
青龙山羊角庄水库王祥墓游记----家乡美文化大搜索之一
青龙山,天天观,东南西北看个全,文化内涵在哪般?今早匆匆登一圈。
山不大,绿满山,小路阡陌绕山川,青龙庙,在山巅,碑文诉说为哪般。
遭兵乱,有危难,青蛇姑娘走在前,放出石狗斗贼兵,百姓家家得安宁。
是传说,代代传,感恩人们不忘恩,修个庙宇来纪念,青龙庙三次重修经历几百年。
今日山上转一转,此山就是一青龙,有犄角,有龙脊,龙头龙尾盘卧起,摸摸龙鳞你吃惊,龙尾一站龙成型,身托起金鸡报晓,护佑百姓护佑山,一方百姓得平安。
王祥墓,洨河边,曾有石碑记地址,可如今,修土地,一片杂草淹没去,历史也被淡淡来抹去。
二十四孝,载史册,精神感召无数代,无论明日咋变迁,磨灭不了孝心史。
羊角庄水库并不大,抗旱作用可很广。
原是乱石岗,水底环境差,一时不注意,随时把命丧,今天来提醒,生命只一次,还是不去赌,安安生生过一生,比什么都幸福。
水库重修已多次,畅通安全,库存增大,都是农业学大寨的精神感召,新时代的优化管理成为美景处。
今日观,心情爽,平平静静水,清闲钓鱼翁,散步人来往,游玩好去处。
天天没事出去转,留好记录来编撰,网上博客登一登,招呼更多来共鸣。
祖国美,家乡美,找到故事文化神,留作纪念传后人,底蕴结伴财富行。
你一句,我一言,寻找历史不间断,你帮我,我整理,明天的家乡更美丽。
中华文化---帝王陵寝的历史
埋葬制度的起源帝王陵寝虽出现于夏商时代,但陵墓的形制、葬具、礼仪等基本的埋葬制度却起源于更早的原始社会。
大约在18000年前生活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埋葬死者的墓葬,并随葬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工具、用具、装饰品。
此后是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各地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分属不同族群的墓地。
这些墓地都属于以血缘划分的氏族公共墓地。
死者的位置、头向、葬式、葬制以及随葬器物的组合、数量都有一定的规律,每个成员的地位基本上是平等的。
距今约4000—5000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部落由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扩大,出现了贫富分化。
这种变化在墓葬中的反映是许多地方发现了形制大、随葬品多而精美的大墓和女子附属于男子的夫妻合葬墓。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墓地发现的133座墓葬中有14座使用了木质棺椁,每座墓的随葬品约三四十件,最多的一座达180多件。
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其年代和地域都和“夏”有密切联系。
在已发掘的1000多座墓葬中仅有大型墓九座,占总数不到1%。
这些大墓排列有序,死者多系男子,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内放置棺椁作为葬具。
各墓随葬品数量多达一二百件,包括成套陶、木、玉、石等质地的乐器、兵器、工具及各种生活用具,其中一部分是具有礼仪性质的礼器。
陶器外表施以多种颜色的彩绘,纹样有云纹、回纹等,一件陶盘内壁彩绘着可能属于氏族部落标志的蟠龙纹。
彩绘木器有案、俎、几、盘等。
一件石灰岩打制的特磬长80多厘米。
另外还殉葬整猪或猪下颔骨等。
这些大墓的形制继承发展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黄河中下游各部族的墓葬特点,并奠定了以后数千年我国中原地区墓葬的基本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初,禹之子启自立为王,王位改为世袭,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此后,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历代帝王不仅生前营建豪华的宫室,死后还要建造宏大的陵墓,希望继续享乐。
至秦汉时期,陵墓及各种功能的附属建筑已构成一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祭祀礼制及陵区管理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胶东地区汉墓概述
村村 民挖毁的一座砖石混建画像石墓进行了 抢救性考古发掘, 由于此前曾多次被盗 , 仅发
陶器 等闭 。1 9 8 6年 3月 , 烟 台市 博物 馆对牟 平 发动 机厂建 筑工 地发现 的 5座汉代墓 葬进 行
现了铁锛和少量漆器的附件等… 。 1 9 7 4年, 烟
2 0 1 3 . 2
胶东地 区汉墓概逋
稳l 蠹
胶东地区汉墓概述
石锡 建
( 烟 台 市博 物 馆 , 山东 炯 台 2 6 4 0 0 8 )
【 关键词 】 胶 东地 区; 汉代墓葬 ; 形制 ; 随葬品 【 摘 要】 本 文概述 了 胶 东地区 2 0 世纪 5 0 年代 以来两汉基葬的发现 、 发掘情况。 从墓葬形制看 , 可分为土坑
有灯 、 壶、 魁、 洗等 , 其中以九盏连枝 有名【 。1 9 9 9 年1 0 月, 为 了配合大莱 建设工程 ,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
朱 郎 埠墓 群 , 发现 墓 葬 4 0多座 , 时 代
( 1 ) 土坑墓 , 即由地表垂直向下开掘一长 方形土圹 , 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墓葬形制为 长方形土坑竖穴 , 墓室内一般有熟土二层 台,
墓、 积 贝墓 、 石椁基、 砖 室墓和砖椁墓, 其中- + -  ̄ L 墓发现最 多, 分布范围也较广, 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 , 同时本地区 还流行一种形制特殊的积 贝墓。 随葬品有 陶器 、 铜器 、 铁 器和漆 器等 , 以陶器 占大多数。 从本地 区已发掘的墓葬资
料看 , 汉 墓 的 数 量 占了半 数 以上 , 证 明 了两汉 时期 本 地 区 的人 口兴 旺 、 经 济繁 荣 。
山东烟台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讲解词
距今7000年左右是贝丘人生活的时代,贝丘顾名思义就是古代人们吃剩的贝壳,堆积而成的小山丘。这是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以海为生”的突出特点。
这里我们展示的文化层是取自福山区邱家庄遗址的地层堆积,这是我们首次将立体切割、整体迁移的方法与除湿固化、灭菌防霉的技术结合而获取的完整贝丘标本。把体量如此之大的真实地层堆积融入陈列,在国内博物馆展陈中还属罕见。
【岳石文化海边场景】
岳石文化最早发现于平度市东岳石村,后因烟台市牟平照格庄遗址的发掘得以认识和定名,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至商初。岳石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农具和骨蚌质农具,说明在岳石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将农业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这座陶窑取自牟平照格庄遗址,2007年在对牟平照格庄遗址进行发掘时,首次发现岳石文化的陶窑群,这是其中的一座。
【长岛县北庄遗址发掘现场部分复原】
长岛县位于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长岛县北庄遗址是胶东半岛现已发现最早最大的原始村落遗址。这是长岛县北庄遗址发掘现场的部分复原。我国最早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保存最好的原始村落遗址是的西安半坡遗址,而北庄遗址与县文化繁荣程度相当,所以,又被考古界称为“东半坡”。
烟台市博物馆基本陈列讲解词
山海古韵
——烟台古代历史陈列----
第一部分史前初曙
【将军顶遗址】
烟台这片富庶的沃土,在数亿年前就已成为了远古生物的乐园。这是莱阳市金岗口村将军顶遗址,这里是我国最著名的“青岛棘鼻龙”的家乡。“青岛棘鼻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完整恐龙化石,它的骨架化石现陈列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古动物馆里。这里展出的是一组“青岛棘鼻龙”的龙蛋、披毛犀上额骨等古生物的化石。
第五部分海防锁钥
【奇山所城复原图】
胶东地区汉墓概述
于农耕的丘陵与近海平原,又有适于渔捞的绵长海岸线,且纬度适中,气候温润,自古便是人类生存的理想之地。
万千年来,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发展,创造出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今天的胶东大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胶东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有数百座,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的,也有少数是农民在日常农业劳动中发现的。
1953年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福山县(现烟台市福山区)东留公村村民挖毁的一座砖石混建画像石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由于此前曾多次被盗,仅发现了铁锛和少量漆器的附件等[1]。
1974年,烟台地区文物组与福山县文化馆联合在东留公村清理了一座有阶梯式墓道的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陶钵、罐、奁等,还发现了一件铁剑年,在福山县岗嵛村又清理了一座砖室墓,墓中出土有铜双鱼洗、玉片人像等随葬品[3]。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又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配合工程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不断增多,两汉墓葬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3年11月,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联合在芝罘区毓璜顶附近的建筑工地清理了一座砖室墓,仅出土了40枚五铢钱[4]。
1985年,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在原蓬莱县崮寺店乡大迟家村发掘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圹为长方形,双棺双椁,随葬品有陶器等[5]。
1986年3月,烟台市博物馆对牟平发动机厂建筑工地发现的5座汉代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其中1座画像石墓,4座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陶罐等[6]。
1996年4月,为配合公路建设,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对福山东留公墓群进行了发掘,清理土坑竖穴墓10多座,为单椁单棺或单椁双棺,随葬品有陶罐、陶壶等[7]。
1996年,在招远县城西北约27.5公里的辛庄镇大宋家村,当地村民在整地取土时挖毁了一座砖室墓,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前往清理,出土器物有陶马、陶俑和耳环,铜器有灯、壶、魁、洗等,其中以九盏连枝灯最为有名[8]。
1999年10月,为了配合大莱龙铁路建设工程,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发掘了朱郎埠墓群,发现墓葬40多座,时代为战国到汉代。
胶东地区汉墓概述
胶东地区汉墓概述作者:石锡殖来源:《文物春秋》 2013年第2期【关键词】胶东地区;汉代墓葬;形制;随葬品【摘要】本文概述了胶东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两汉墓葬的发现、发掘情况。
从墓葬形制看,可分为土坑墓、积贝墓、石椁墓、砖室墓和砖椁墓,其中土坑墓发现最多,分布范围也较广,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同时本地区还流行一种形制特殊的积贝墓。
随葬品有陶器、铜器、铁器和漆器等,以陶器占大多数。
从本地区已发掘的墓葬资料看,汉墓的数量占了半数以上,证明了两汉时期本地区的人口兴旺、经济繁荣。
胶东半岛地处我国大陆的东端,既有适于农耕的丘陵与近海平原,又有适于渔捞的绵长海岸线,且纬度适中,气候温润,自古便是人类生存的理想之地。
万千年来,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发展,创造出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给今天的胶东大地留下了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胶东地区发现的汉代墓葬有数百座,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发现的,也有少数是农民在日常农业劳动中发现的。
1953年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福山县(现烟台市福山区)东留公村村民挖毁的一座砖石混建画像石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由于此前曾多次被盗,仅发现了铁锛和少量漆器的附件等[1]。
1974年,烟台地区文物组与福山县文化馆联合在东留公村清理了一座有阶梯式墓道的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陶钵、罐、奁等,还发现了一件铁剑和一件印文为“王众之印”的龟钮铜印[2]。
1977年,在福山县岗嵛村又清理了一座砖室墓,墓中出土有铜双鱼洗、玉片人像等随葬品[3]。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又进入了新一轮发展期,配合工程建设的田野考古工作不断增多,两汉墓葬考古工作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983年11月,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联合在芝罘区毓璜顶附近的建筑工地清理了一座砖室墓,仅出土了40枚五铢钱[4]。
1985年,烟台市博物馆等文博单位在原蓬莱县崮寺店乡大迟家村发掘了一座土坑竖穴墓,墓圹为长方形,双棺双椁,随葬品有陶器等[5]。
烟台市福山区青龙山发现汉代墓葬
烟台市福山区青龙山发现汉代墓葬摘要:福山区汉代墓葬的位置、形状、随葬器物等,及烟台市区文物部门进行的调查和试掘出土的简要情况。
关键词:汉代墓葬随葬器物启示2014年6月,烟台市福山区青龙山广场施工时发现一处汉代墓葬,烟台市区文物部门进行了调查和试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青龙山汉墓所在福山区清阳街道,位于青龙山南侧坡底台地,内夹河(清阳河)西岸约200米。
该墓葬东北约4.5公里处,内外、夹河并流,后入黄海,为福山主要河流。
图1 墓地位置图一、墓葬形制M1为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封土已被施工破坏,长约3.3米、宽1.5米,墓底距地表约1.7米。
葬具单棺单椁,尸骨腐朽严重,从残存骨架朽痕上看,头西脚东,仰身直肢。
西侧设有头箱,放置随葬器物,另侧头箱处有漆痕,并有完整鱼骨出土,应为漆器内盛整鱼。
图2 M1平面图二、随葬器物西侧头箱出土陶壶3、陶罐1、陶盘1、陶熏灯1、铜镜1、铜方印1、铜带扣1、五铢钱。
另有漆痕,出土鱼骨,应为漆器内盛。
图2 出土陶器陶盘(M1:1) 2、A型陶罐(M1:2) 3、A型陶罐(M1:3) 4、B型陶罐(M1:4) 5、陶熏炉(M1:5)陶器,皆为素面泥质陶:盘1件(M1:1),敞口,宽平折沿,深折腹,平底。
口径27cm,底径6cm,高7cm(图2.1)。
罐3件,分两型。
A型,2件敞口,束颈,鼓腹。
M1:2,敞口,平底,鼓腹。
口径15cm,底径8.5cm,高27.5cm(图2.2)。
M1:3,敞口,平底,鼓腹,较Ⅰ式更显球腹。
口径13cm,底径7cm,高25cm(图2.3)。
B型罐1件(M1:4),侈口,折肩,斜收腹,大圜底。
口径18cm,底径23.5cm,高24cm(图2.4)。
熏炉1件(M1:5)。
承盘与炉身,炉身扁圆腹,饰凸弦纹,柄较短,承盘折沿,折腹,微圜底(图2.5)。
铜器:有铜印、铜镜、铜带钩等。
铜印1件(M1:6),方面,阴文篆刻,背部环状鼻纽,印面阴文“王觞”,右上印面有腐蚀,“觞”为推测字,印面长1.6cm,印台高0.8cm,通高1.6cm(图3.1)。
【陵墓】福禄山汉墓(山东济南)
【陵墓】福禄⼭汉墓(⼭东济南)汉代济北国历经四次册封,第⼀次册封齐王刘肥第三⼦刘兴居,后谋反兵败⾃杀⽽国除;第⼆次册封齐王刘肥第⼗⼦刘志,七王之乱后改封为淄川王;第三次册封淮南厉王刘长的第⼆⼦刘勃,本为衡⼭王,后徙封济北王,是为济北贞王,死后其⼉⼦刘胡继位,为济北成王,刘胡⼦刘宽继位后坐罪⽽国除;第四次册封东汉章帝第五⼦刘寿,为济北惠王,其后诸王为:济北节王刘登、济北哀王刘多、济北厘王刘安国、济北孝王刘次、济北王刘鸾、济北王刘政。
位于长清的济北王墓是个汉墓群,以汉济北王刘宽墓(双乳⼭汉墓)为最著名,除此以外,还有福禄⼭汉墓、东⾟汉墓两处。
福禄⼭汉墓位于福禄⼭⼭巅,⼭顶东西并列两座封⼟,现存⾼约13⽶。
东⾟汉墓位于东⾟村,现残存封⼟呈⽅形。
此⼆处还没有经过考古发掘,墓室规制、陪葬品仍没有专业报告提及。
关于福禄⼭汉墓、东⾟汉墓的墓主推测(三品官原创)关于墓主,⾸先位于长清的济北王墓群三处均属于西汉,所以东汉诸济北王除外,西汉共册封三次五位,第⼆次册封济北王刘志改封为淄川王,死后应葬在淄川国境内;第三次册封的末代济北王刘宽墓葬位于双乳⼭。
所以只剩下第⼀次册封因谋反⾃杀的刘兴居,及第⼆次册封的前两代济北贞王刘勃、济北成王刘胡。
关于第⼀次册封的刘兴居,据史料记载,刘兴居谋反,⽂帝派柴武平叛,先被俘,后⾃杀,因此刘兴居应该不具备⼊葬资格。
所以,我认为福禄⼭汉墓和东⾟汉墓的墓主应该是第⼆次册封的前两代王:济北贞王刘勃和济北成王刘胡。
当然这只代表我的看法,也希望⼤家多多指教!当⽇找双乳⼭汉墓之前到翟庄村时问路,没想到整好在福禄⼭下停了车,由于当⽇上午在明代德王墓群逗留时间超出预期,所以本在计划之中的福禄⼭汉墓、东⾟汉墓列为放弃名单。
既然已在⼭脚下,便上了⼭,平原的⼭巅还不如⼀个⼭丘,没五分钟便到了⼭顶。
⼭顶上两座封⼟在松林的阴影中显得⾮常神秘,封⼟周围有许多现代民坟,两座封⼟间有⽂保标牌,与⽂保标牌相对的却是封⼟不远处⼤⼤⼩⼩数⼗个探坑、盗洞,想想此墓还没有经过考古发掘,估计墓室内陪葬品已经所剩⽆⼏,⼗分痛惜。
探寻4500年前的史前“巨人部落” 烟台午台遗址考古发掘
特别策划F E A T U R E探寻4500年前的史前“巨人部落”56烟台午台遗址考古发掘文 图/孙兆锋Notes考古笔记午台遗址位于烟台莱山区午台村东南,系一块三角形小平原的制高点,面积约10万平方米。
遗址分布范围南至轸大路,西至午台东街,北至逛荡河,东至村东第二道水渠。
凤凰山、马山、郭顶、金斗山等低山丘陵分别位于遗址的北、西、南三面2—3公里处。
遗址东北距黄海约4.5公里,逛荡河傍遗址的北边自西向东北注入黄海。
遗址于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年被公布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山东大学考古系与烟台市博物馆分别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
经过调查与勘探,遗址的性质、堆积情况以及分布范围等都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由于轸大路拓宽工程占用午台遗址南侧部分范围,2011—2013年,烟台市博物馆组织考古队对其进行2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尤其是清理的45座墓葬极具特色,人骨高大粗壮,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史前巨人”。
发掘收获午台遗址遗迹丰富,分布较为密集,叠压打破关系较多,主要为建筑遗迹、墓葬及灰坑。
此次发掘的建筑遗迹十分丰富,发现了大午台遗址地理位置午台遗址墓葬集中分布区量各种形制的柱洞,有柱坑式的,有基坑式的。
柱洞的构建也是多样的,有的内以红烧土、其外以黄土和灰土夯筑,有的内以碎陶片、外以黄土和灰土夯筑,许多柱洞较深,有的深达1米左右,有的十分粗大。
这些柱洞由于受晚期堆积扰乱的影响比较严重,目前只能以柱洞分M3M9M40Notes考古笔记5859布的密度区分为7—8个组群,其中F1能看出活动面,相对比较完整,面积约16平方米,有厚10厘米左右的灰土面。
F4面积仅有4平方米左右,半地穴,可能为干栏式的窝棚类建筑。
共清理45座墓葬,主要分布在发掘区北侧,42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以单人葬为主,另有少量合葬墓,墓长约200厘米,宽40—80厘米,深30—60厘米,带有熟土二层台。
烟台市区发现殉鹿汉墓
作者: 林仙庭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762-763页
主题词: 烟台市区;近代建筑;汉墓;建筑施工;博物馆;骨架;发现;人字形;顺砌;山东
摘要: <正> 1983年11月,烟台市区毓璜顶山东坡因建筑施工发现一处汉墓群,烟台市文管会、烟台市博物馆清理了其中一座墓为砖圹,平面近方形,墓壁外弧。
东西两壁略长,为2.9米,北壁2.8米。
南壁及墓上部为近代建筑破坏,墓顶情形不明。
墓壁残高0.74米,单砖错缝顺砌,现余11层。
墓底亦以单砖平铺,从四边各以人字形向中心汇聚。
墓砖全为灰色条砖,长0.26、宽0.12—0.13、厚0.07米,墓壁砖绝大多数侧面有双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台市福山区青龙山发现汉代墓葬
发表时间:2016-10-28T16:00:49.1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12期作者:于杰王屹堃
[导读] 摘要:福山区汉代墓葬的位置、形状、随葬器物等,及烟台市区文物部门进行的调查和试掘出土的简要情况。
烟台市福山区文物管理所山东烟台 265500
摘要:福山区汉代墓葬的位置、形状、随葬器物等,及烟台市区文物部门进行的调查和试掘出土的简要情况。
关键词:汉代墓葬随葬器物启示
2014年6月,烟台市福山区青龙山广场施工时发现一处汉代墓葬,烟台市区文物部门进行了调查和试掘,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青龙山汉墓所在福山区清阳街道,位于青龙山南侧坡底台地,内夹河(清阳河)西岸约200米。
该墓葬东北约4.5公里处,内外、夹河并
流,后入黄海,为福山主要河流。
图1 墓地位置图
一、墓葬形制
M1为圆角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封土已被施工破坏,长约3.3米、宽1.5米,墓底距地表约1.7米。
葬具单棺单椁,尸骨腐朽严重,从残存骨架朽痕上看,头西脚东,仰身直肢。
西侧设有头箱,放置随葬器物,另侧头箱处有漆痕,并有完整鱼骨出土,应为漆器内盛整鱼。
图2 M1平面图
二、随葬器物
西侧头箱出土陶壶3、陶罐1、陶盘1、陶熏灯1、铜镜1、铜方印1、铜带扣1、五铢钱。
另有漆痕,出土鱼骨,应为漆器内盛。
图2 出土陶器
陶盘(M1:1) 2、A型陶罐(M1:2) 3、A型陶罐(M1:3) 4、B型陶罐(M1:4) 5、陶熏炉(M1:5)陶器,皆为素面泥质陶:
盘1件(M1:1),敞口,宽平折沿,深折腹,平底。
口径27cm,底径6cm,高7cm(图2.1)。
罐3件,分两型。
A型,2件敞口,束颈,鼓腹。
M1:2,敞口,平底,鼓腹。
口径15cm,底径8.5cm,高27.5cm(图2.2)。
M1:3,敞口,平底,鼓腹,较Ⅰ式更显球腹。
口径13cm,底径7cm,高25cm(图2.3)。
B型罐1件(M1:4),侈口,折肩,斜收腹,大圜底。
口径18cm,底径23.5cm,高24cm(图2.4)。
熏炉1件(M1:5)。
承盘与炉身,炉身扁圆腹,饰凸弦纹,柄较短,承盘折沿,折腹,微圜底(图2.5)。
铜器:有铜印、铜镜、铜带钩等。
铜印1件(M1:6),方面,阴文篆刻,背部环状鼻纽,印面阴文“王觞”,右上印面有腐蚀,“觞”为推测字,印面长1.6cm,印台高0.8cm,通高1.6cm(图3.1)。
铜镜(M1:7),圆纽,圈座,内区纹饰为十二弧连弧纹,素缘约1cm宽,外区铭文被腐蚀严重,可辨“ ”(以)字。
直径9cm,厚0.6cm,镜面微凸,纹饰部分腐朽(图3.2)。
1、铜印(M1:6)
2、铜镜(M1:7)
3、铜带钩(M1:8)
图3 出土铜器
铜带钩一件(M1:8),体瘦长,钩体为弓式,钩钮在中部略偏向钩尾处。
(图3.3)。
三、几点认识
胶东地区气候良好,海岸线延绵,自古便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
在胶东地区发现的数百余座墓葬中,汉代墓葬约占半数以上。
福山地区发现汉代墓葬不多:1953年春,山东省文物管理处对福山东留公村村民挖毁的一座画像石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了铁锛和少量漆器的附件等;1974年,清理了一座阶梯式墓道土坑竖穴墓,随葬品有陶钵、奁、罐等,以及铁剑和“王众之印”龟钮铜印;1977年,在福山岗嵛村又清理了一座砖室墓,出土铜双鱼洗、玉片人像等随葬品;1996年4月,烟台市博物馆等对东留公墓群进行了发掘,清理土坑竖穴墓10多座,随葬品有陶罐、陶壶等。
总体而言,福山地区的汉代墓葬发现地区相对集中,此次发现的青龙山汉墓距离东留公汉墓群约1公里。
汉朝仍保持了腄县的设置,并在烟台新设立了两座县城,一座位于今开发区古现一带,称为牟平,一座位于今牟平县城,为东牟。
三座城市沿海均匀分布,县城之间的密切联系,周边村落亦有发展。
《福山县志》载:福山“前汉为牟平县地、腄县地、育(犁)县地,属东莱郡。
封地在胶东地区的侯国,既有军功侯国也有同姓侯国。
胶东是汉初分封列侯最多的地区之一。
然查阅相关,并无“觞”字人物记载,是否失载,不得而知。
卫宏所辑《汉旧仪》和《汉旧仪补遗》中对汉代官印所记:丞相、大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
丞相、列侯、将军金印,紫緺绶。
中二千石、二千石银印,青弁绶,皆龟钮,其断狱者印为“章”。
御史大夫章,匈奴单于黄金印,橐驼钮,文日“章”,御史二千石银印。
龟钮,文曰“章”。
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文曰“印”。
西汉官印的尺寸一般印面有2cm以上。
汉制“通官印方寸大”(《汉旧仪》),故印面约在2.2-2.4cm,相当于汉制约一寸左右。
而二百石以下汉官印则为长一寸宽半寸的长方形半通印。
M1:6尺寸明显较小,且印文“王觞”不符于官印文,故推测为私印。
因此,墓主身份不宜推测。
M1:6“王觞”印文相似于1966年西安市碑林区沙坡砖厂汉墓出土“王精”金印。
后者为新莽(公元9—23年)时期,印长1.1厘米,宽1.1厘米,高1.2 厘米,重17.1克,龟纽,印尺寸较官印较小,也认为私印。
M1:7铜镜铭文可辨“ ”(以),为篆隶体,篆隶书为由篆书向隶书演变过度字体,镜铭篆隶受到铜镜工艺与镜铭文字装饰美的影响。
昭明镜标准铭文内容为四句六言二十四字:“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穆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然而存世昭明镜铭文部分常缺字、简笔、别体、通假、反书、省偏旁等,很多镜铭减省。
估计此类镜属民间制造,导致镜铭的随意性非常大。
因而尺寸较大、制作精良
的重圈铭文镜其铭文大多齐全规整,而平民化、大众化的单圈铭文镜中难以见到标准的铭文。
M1:7直径9cm,在汉镜中尺寸较小,且铭文依稀可辨为18字,确有文字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