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4课 《唐诗二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 唐诗二首课件

(6)卖炭得钱何所营 ( 谋求、需求 ) . (7)回 车叱牛牵向北( 调转 ) . (8)系向牛头充炭直 ( 同“值”,价钱 ) . (9)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 遮盖,覆盖 ) . (10)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 高耸的样子) ..
3.文学常识填空。 李杜 。被后人 (1)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 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_________ 杜工部集 》传世。 称为“_____” 白氏长庆集 香山居士,有《__________ (2)白居易,字乐天 ____,号________ 》(作品名)。主张“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24 唐诗二首
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 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诗史”。杜甫创作了“三吏”“三别”等名作,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
(二)阅读《卖炭翁》,回答问题。 8.“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 无礼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 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9.“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有无可奈何的心理。
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
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 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著有《白氏 长庆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运用唐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春望》中的安史之乱,学生可能对这一历史事件了解不多,需要教师简要介绍背景。
(2)诗句意境的体会:对诗句意境的理解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泊秦淮》中“夜泊秦淮近酒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夜晚的秦淮河畔,体会诗句中的意境。
(3)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唐诗二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欣赏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把握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则对诗句的含义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首先,对于诗句的朗读和背诵,我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示范和指导非常重要。通过引导他们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学生们更能体会到诗歌的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大朗读环节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练习和展示。
其次,对于诗句的解析,我尝试采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句,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解释,让学生更容易消化吸收。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交流中能够互相启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要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以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包括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首诗,掌握其基本意蕴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诗文的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了解也有待提高,这些都是本节课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感受唐诗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意蕴,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掌握欣赏唐诗的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对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感情的把握。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维和杜甫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历史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文的基本意蕴,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诗。

5.欣赏与拓展:学生欣赏其他唐诗作品,对比分析其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2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两首唐诗进行学习,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甫的《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唐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理解和欣赏唐诗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如对唐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够了解,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不深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美,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的主题和情感。

2.教学难点: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唐诗艺术特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诗的魅力。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提问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好PPT和教学素材,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两首唐诗,了解诗的作者及其背景,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唐诗的形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主要包括以下两首唐诗的学习:李白的《送友人》和王维的《鸟鸣涧》。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如下:
1.李白《送友人》:分析诗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心得。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鸟鸣涧》中,王维运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来表现诗人的闲适心境,需要学生能够体会并模仿这种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
-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尤其是诗人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理解并感悟诗人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感体验,如李白的豪放不羁和王维的隐逸情怀。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和分析诗歌。
2.增强学生对唐代诗歌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历史文化素养,培养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异同,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激发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学问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 24 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 课《唐诗二首》学问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 760 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最终得到一个安家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患病,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和蔼宏愿,于是写下流传长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国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还有:“飞”——“洒”—— “挂”——“飘转”——“沉” 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 动感场面。 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南村
群童
竟然忍心 这样
做动词
欺 我老 无力,
南对村面边上盗的贼一群。顽童,欺负我年竟老忍体心弱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与“对面”
呼喊也没有
呼应
结果

茅 入 竹 去, 唇
公焦开口地燥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我竹喊林得里唇去焦。口干也没有
归来倚 杖 自 只叹好回息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 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 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 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是不是诗用人得饱不经正战确乱呢之?苦,是未 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3、这首诗先叙事,后 抒情,主旨是什么?
全诗描写作者饱 经离乱、困苦凄凉的 生活,并由己及人,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
人什么样的感情?你能用含
“痛”的二字词语分别概括吗?
这感情的表达又有什么联系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4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所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意义。

《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而《春望》则描绘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对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唐代的差异较大,学生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此外,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唐诗,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难点:对于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理解,以及诗歌的深层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老师对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和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两首诗的详细讲解。

2.学生准备课本,以及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展示唐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老师分别呈现两首唐诗《登高》和《春望》,并引导学生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商隐的《无题》和杜牧的《秋夕》。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优秀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艺术魅力。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唐代诗歌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唐诗二首》时,学生需要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无题》和《秋夕》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字词含义,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2.难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感教学: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译文、赏析等内容。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唐诗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无题》和《秋夕》的原文,学生自读,理解诗句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针对诗句的字词含义和诗意进行讲解。

4.巩固(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024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2024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
2024/1/30
0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 准字音,读出语气。
03
04
指名学生朗读,师生评 议。
教师提示一些字词的读 音。
8
逐句翻译及注释
伐薪烧炭南山中
砍来木材烧成炭,送到京城卖掉 换铜钱。
2024/1/30
满面尘灰烟火色
满面灰尘,呈现出烟熏火燎的颜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两鬓斑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 黑。
写作特点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通过描写卖炭翁的艰辛生活和不幸遭遇,与宫市使者的蛮横无理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现 实的残酷和黑暗。同时,作者还运用了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形象的人物刻画,使卖炭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增强 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2024/1/30
11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 其意义
2024/1/30
揭露社会黑暗
同情劳动人民
通过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和官吏们的丑恶行 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诗人对卖炭老人等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 了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批判社会制度
传承优秀文化
通过对官吏们的批判,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 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思,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作品,《卖炭翁》不仅 具有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传承优秀文化和弘 扬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
25
角色扮演:模拟卖炭老人和官吏对话场景
角色扮演目标
通过模拟对话场景,深入理解卖 炭老人和官吏的心理活动和人物
形象。
对话内容
根据文本内容,设计合理的对话 情节和语言,展现卖炭老人和官 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角色分配
学生自愿分组并分配角色,准备 相应的道具和服装。
2024/1/30
教师点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二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24.唐诗二首第 1 课时茅舍为秋风所破歌教课目的1.朗读并默写本诗,领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色。

2.联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

3.品尝文章语言,感觉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领会诗人的情怀。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必定过着特别舒坦、安适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这样。

“文章憎命达”,无数交口称赞的传世之作,恰好是作者磨难生活和凄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单没有过上平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舍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类情形下的真切写照。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认识作品背景1.走近作者。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很多反应现实、伤时感事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老迈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纪末,杜甫一家展转漂泊到了成都,在亲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舍。

两年后的一个秋季,一场狂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幸亏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尴尬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触万端,写下了《茅舍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抢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此次战乱使社会遇到了一次空前大难。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录:“宫室燃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弃,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隔离,千里冷清。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芜,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 》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 》课件
关于“说” “说”是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常常就一事、 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法不拘一格 ,同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
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疏通文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
指深秋 江岸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 号,狂风卷走了我屋 顶上好几层茅草。茅 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 高高的树梢上,飞得 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 池塘和洼地里。
唐诗二首
唐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诗坛名人 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妇孺皆知。早在 1962年,杜甫的名字就被“世界文化名人录”收录其
导入新知
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位大诗人的诗作。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听读感知
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见此屋(xiàn)大庇(bì) 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两鬓(bìn)
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
怎么
天亮
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
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 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
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
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 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沾湿/何由彻?
雨夜屋湿,长夜难眠。
口称敕(chì)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jì)
听读感知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
盗贼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梳理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字音】三重(chóng)茅挂罥(juàn)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丧(sāng)乱大庇(bì)突兀(wù)【注释】(1)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2)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4)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6)入竹去:进入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10)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

衾,被子。

(11)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

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

“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沾湿:潮湿不干。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课文原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唐诗二首》知识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1年。

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

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

最新部编版八下24课唐诗二首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作者资料: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编为《杜工部诗集》,诗歌多反映人民的苦难,揭露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故称其诗为“诗史”。

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本文选自《杜诗详注》,属于歌行体,诗中个“丧乱”指安史之乱。

二、个别词语解释(课本没有的)【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安得】如何能得到;安:如何。

【广厦】宽敞的大屋。

【庇】遮蔽、掩护。

【寒士】贫寒的士人。

【倚仗】拄着拐杖。

【昏黑】黑。

三、主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运用写实的手法,通过自己对贫苦生活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已为人的高尚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表达了作者自己渴望广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解题“……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四、理解性背诵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描写秋天凄凉气氛的句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2、体现作者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句子是(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身居漏室但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诗中抒发诗人当时政治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透过本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 )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课 件(共41张PPT)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 )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课 件(共41张PPT)

叙事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题注—— “苦宫市也”
所谓“宫市”,就是 宫廷派宦官(也叫 “太监”)到市上去 购买物品,任意勒索、 掠夺。名为“宫市”, 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 掠夺。是一种极其残 酷的剥削方式。
写作背景
•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 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 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 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 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 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 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 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 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 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 其实夺之。”
• • • • • • • •
• ⑼困:困倦,疲乏。 •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 (jì ):骑马的人。 • ⑿黄衣让者白衫儿:黄衣让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 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 ⒀把:拿。称:说。敕(chì ):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惜,舍。 • 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 货币让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 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 ⒅系(jì ):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 格。
导入新课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精品课件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悲苦
生活困苦艰辛
宫使翩翩——趾高气昂 宫 使 把、称、回、叱、牵——蛮横无理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宫市掠夺 社会黑暗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礼记》
黄衣使者白衫儿。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新课·讲解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新课·讲解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 但无可奈何。
课堂·小结
烧炭艰辛
卖炭翁
对 比
宫使
运炭艰难(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新课·讲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 —— 群童抱茅 —— 夜雨湿屋 —— 祈求广厦
天下寒士俱欢颜
课堂·小结
秋风破屋的情景 惨
群童抱茅的感叹 悲

推己及人的胸怀
长夜沾湿的苦痛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 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 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 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 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作者·简介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唐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处境。

2、通过诵读品析感受诗人的精神。

3、通过情境翻译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春望》……忧国忧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朗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明诗意
(学生多次朗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引导学生明确四言诗的朗读特点,理解诗意)
二、初读感知
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学生自学,教师对学生有疑问的语句稍作解释即可)
四、欣赏体会
抓情节·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拟写各段小标题
(教师引导概括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留意诗歌描绘出的情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推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诗歌的内容、主旨)
六、课堂检测
朗读、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赏析诗中对卖炭老人的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

三、导入新课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卖炭翁》……
二、朗读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明诗意
(学生多次朗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引导学生明确古体诗的朗读特点,理解诗意)
三、初读感知
1、这是一首叙事乐府诗,到底叙述什么呢?
2、诗中的“卖炭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字概括这位老人的生活状况,并简要分析。

3、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勾画诗句,同桌交流讨论后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师提示学生注意诗中对卖炭翁的外貌、心理、行动的描写并板书。


四、比较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两首诗在形式上、思想情感、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师讲解两首诗在形式上的异同点,学生同桌讨论两首诗在思想情感、写法上的异同、师巡视点拨后引导全班交流,师评价、归纳板书)
五、课堂练习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①伐②薪③面④鬓⑤辙⑥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①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②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③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④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七、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