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在中医痹证中的妙用——师承名中医刘建玉副主任医师经验总结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455c5aff524de518964b7da6.png)
对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χ ± s )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 t 检
验和卡方检验,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 41 例,有效率为 91.1%,对照组的治
疗有效 32 例,有效率为 71.1%,P < 0.05,详见表 1。 表 1 两组治疗效果相比(n、%)
3 讨论
历 代 中 医 学 者 认 为 痹 症 是 由“风、寒、湿”引 起,由 于 患 者 正 气 不 足,腠 理 空 虚,风 寒 湿 邪 侵 袭 人 体,导 致 经 络 闭 阻, 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为痹证,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出 现 酸 痛、麻 木、屈 伸 不 利 等 症 状。 传 统 医 学 也 不 乏 对 于 痹 症 的论著,《素问 • 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说明 痹症为风、寒、湿合并而成,《金匮要略》:“厉节病,非水湿内 侵,则肝肾虽虚,未必便成厉节”说明外湿是形成厉节病的主 要原因。《痉湿》:“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此病伤于汗出, 或 久 伤 取 冷 所 致 也 … … ”说 明 机 体 发 热 汗 出 时 ,肌 肤 腠 理 尽 开,风袭肌表,也说明是热、风和湿所致 。 [3-5] 湿热侵袭机体, 造成脾胃运化不利,从而水湿不化,湿邪加重,久之则机体亏 虚,正气衰弱,又为风、寒、湿、热的入侵提供了条件。
浅谈附子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浅谈附子的药理作用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11bd0e981c758f5f61f67d7.png)
汗, 脉微欲绝。 常配人参( 参附汤 ) 干姜 、 或 甘草( 四逆汤 ) 以回阳 益气救脱 。 附注射液抢救危重患者 , 参 包括心脏病 , 各种休 克患 者, 能使 8 %以上患者血压 恢复正常水平 , 0 对改 善末梢循 环尤
胃瘫 综合 征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 因病程长 , 一定要有足够
■ 嘧露同窗
22 温阳 . 用 于心 阳衰 微 , 肾阳不足 , 畏寒肢 冷 ; 胃虚 脾
浅 谈 附 子 的药理 作 用及 应 用
魏 建华
( 成宁市中医医院 , 湖北 咸 宁 4 7 0 ) 3 1 0
寒, 腹痛便溏等证 。用 附子 注射 液对 缓慢性 心律失常患者静 脉 滴注 , 有一定疗效 , 药后 心率加快 , 用 四肢 由冷变温 , 面部潮红 , 并对房室结部位的传 导有改进作用。临床电生理表明 , 附子能
作用。附子注射液可使 大鼠血清抗体滴度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
数 明显 增 加 。对 非 特 异性 免疫 亦 有 促 进 作 用 。
1 毒性作用 . 4
附子 的毒性 作用 主要 由乌头碱类生 物碱
引 起 , 头 碱 的 致 死 量 为 3 4m , 口服 乌 头 碱 02m 乌 - g 人 . g即致 中
残 胃胃瘫综 合征 , 又称残 胃无力症 , 是指 胃大部切 除术 后继 发的非机械性梗 阻因素 引起的 胃排空 延迟 , 是一种可 复性 胃功能失调综 合征, 胃手术后 常见 的早期并发症。其 是 发病 主要与患者 精神 因素 、 食不 当 、 胃本身 有关 , 饮 残 但最
主要的原因为残胃功能 障碍及吻合 口水肿。因此 , 在诊断 明
其升压作用 可能被 Q一肾上腺能受 体阻滞剂所拮抗。 炮制附子
附子治痹证临床配伍应用概况
![附子治痹证临床配伍应用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83c0f52e58fb770bf78a559d.png)
维 E] 麻 黄 附 子 细 辛 汤 治 疗 痛 痹 , 剂 后 复 诊 , 症 明 显 减 l用 1 5 诸 轻, 上方 附片 减 为 1 , 服 5剂 , 愈 。 2g 续 痊 王衍 全 等 [ 经 方 1 用 麻 黄 细 辛 附 子 汤 加 味辨 证 治疗 腰椎 间 盘 突 出症 8 例 , 果 O 结
4 属 风 寒 湿 痹 证 的 坐骨 神 经 痛 患 者 , 8例 治疗 结 果 总 有 效 率
为 9 % 。熊 新 年 [重 用 附 子 治疗 1例左 侧 臀 部 及 下 肢 冰 冷 O 2
能 柔 养 筋 骨 , 之 气 滞 血 瘀 , 现 增 生 性 改 变 阳 气 开 合 失 久 出 常, 风寒 湿 三邪 易 于入 侵 , 痹 痛 作 矣 。 则
4 配 白术
此基 础 上进 行 了进 一 步 的继 承 和 发 展 , 临床 应 用 效 果 颇 佳 。
现 就 近年 来 有 关 附 子 配 伍 治 疗 痹 证 的 应 用 综 述 如 下 。
1 配 桂 枝
附 子 配 白 术 出 自《 寒 论 》 子 汤 。陈 熹 _] 加 味 附子 伤 附 l用 3 汤治疗老年增生性脊柱 炎 4 例 , 效 2 5 显 O例 , 转 2 好 1例 , 无
谢 炳 国E] 此 配 伍 为 主 治 痹 通 方 治疗 痹证 2 例 , 有 效 率 l以 4 8 总
为 9 . 5 。 伯 琦I] 制 川 鸟 、 草 乌 、 己等 , 2 8 钱 t以 s 制 防 治疗 3 2例 类 风 湿 性 关 节 炎 , 有 效 率 为 9. % 。 汪 锐 [] 加 减 痛 风 总 69 1用 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5 O例 , 总有 效 率 为 9 % 。孟 继 民[ 4 1 以乌 头汤 治疗 痹 证 7 4例 , 中随 证 加 减 , 愈2 例 , 效 4 其 治 3 显 O 例 , 有 效率 为 9 . % 。 总 73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a9c9b822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ca.png)
一名医生用大剂附子的经验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医者佛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
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
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
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
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
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
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
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
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
舌淡。
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
余即诊为肾阳虚。
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
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
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
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
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
脉仍沉细。
环唇苍白色不褪。
知阳虚未改。
当继续补阳。
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
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
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
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
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
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
附子妙用心得
![附子妙用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71b9db1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d.png)
附子妙用心得说起附子,这可真是一味让我又爱又怕的中药。
记得有一次,我不小心着了凉,感冒发烧,浑身无力,整个人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去看了中医,医生一番望闻问切之后,给我开了个方子,其中就有附子。
当时我心里还嘀咕:“这玩意儿能管用吗?”拿了药回家,熬好之后,看着那黑乎乎的药汤,闻着那刺鼻的味道,我真是有点犯愁。
但想着自己这难受的样子,心一横,捏着鼻子就灌了下去。
刚喝完没多久,就感觉肚子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烧,慢慢的这股热气开始往四肢蔓延,身上也开始冒汗。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寒冷的冬天,突然钻进了一个暖烘烘的被窝,别提多舒服了。
原本沉重的身体,好像一下子就轻松了许多。
不过这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
有一次,可能是医生开的剂量稍微大了点,喝完之后,我居然出现了心慌、头晕的症状。
这可把我吓坏了,赶紧给医生打电话。
医生说别紧张,让我多喝点水,休息休息。
好在过了一会儿,症状慢慢缓解了。
经过这次小波折,我对附子是又敬又畏。
后来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附子这味药。
原来,它的功效可多了去了。
它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对于那些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病症,往往能有奇效。
但这玩意儿用起来可得小心,就像一匹烈马,驾驭好了能带你驰骋千里,驾驭不好可就容易摔跟头。
炮制不当、用量过大或者使用不当,都可能会引起中毒。
所以啊,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医生,严格按照医嘱来。
再后来,我身边有个朋友也因为身体虚寒,总是手脚冰凉。
我就跟他说起了我用附子的经历,还劝他去看看中医。
朋友听了我的话,去看了中医,也用上了附子。
过了一段时间,见到他,整个人都精神了不少,手脚也暖和了。
他一个劲儿地感谢我,说要不是我,他还不知道要受这虚寒的罪到什么时候呢。
通过这些亲身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例子,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附子的妙用。
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中药库里的宝贝,只要用对了地方,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附子有妙用,但咱们可不能自己随便乱用。
毕竟是药三分毒,用药还得听医生的。
名医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
![名医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36c4cc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8.png)
名医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附子的应用经验功效味辛、甘,性大热。
入心、肾、脾经。
用该药的客观临床指征是:大汗厥冷,脉微欲绝;阳虚畏寒,自汗;下元虚寒,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心腹冷痛,脾虚泻利;风寒身痛。
附子其性走而不守,有他药难比的回阳救逆之功,亦有温补脾肾,助阳行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之效。
故此,附子用量因人因症而异,一般为5-10克;痼疾重证可审度权衡用至15-30g。
用量30g以上者,需先煎2小时,以减其毒性。
在应用上:阴虚内热者忌服,热厥入咽即毙;孕妇应慎用,以防堕胎。
临床应用附子为救治元阳衰微,亡阳欲脱,脉微欲绝之要药;同时又为温里散寒,助阳化气,水湿肿满之良药;也是治风寒湿痹,顽麻疼痛之佳品。
若心肾阳虚欲绝或大吐、大下、大汗后导致的阳虚欲脱的虚寒险证,可急用附子回阳救逆;因风寒湿三邪侵入机体而致气血凝滞的风寒湿痹证,当用附子配以相应的药物遂寒燥湿;脾受寒侵所致的脾阳虚、肾阳虚衰导致的生殖功能低下、心阳虚所致心血管病等,一定要使用附子。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附子合炙甘草汤加减。
药用:制附片3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太子参30g,麦冬30g,枸杞子20g,丹参30g,大枣20枚,沉香6g(后下)。
肾病综合征:真武汤加味治疗脾肾阳虚型者。
药用:制附片10g,茯苓20g,白术15g,白芍15g,生姜10g,生黄芪34g,地龙30g,仙灵脾15g,仙茅10g,益母草30g,陈皮10g,刘寄奴20g,玉米须30g。
阳虚大汗、休克虚脱:自拟参附姜枣汤。
药用:红参20g,制附片20g,干姜15g,大枣15枚。
应用体会附子一药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明·张景岳把附子、大黄、人参、熟地黄称谓“药中之四维”。
临床上对一些久治不愈的奇难杂证,用好附子常常有奇效,山阴名医祝味菊先生,人称“祝附子”一名,足可见应用附子一斑。
因此,发挥附子的临床效果,进一步开发利用,实乃科研之急务。
“。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https://img.taocdn.com/s3/m/870a13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d.png)
跟着中医前辈学用附子【一点资讯】吴康衡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15~60g,常用以下配伍:配大黄、炮姜、党参,治慢性肾功能不全。
配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用于激素治疗减量过程中或停药后,以防复发。
配芍药、生姜、白术、茯苓,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属阳虚水肿者。
配桂枝、人参、丹参,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悸,尿少身肿者。
吴康衡认为,附子有毒,入药必须使用炮制后的附片,煎药时间必须在30分钟以上。
经临床验证,本药对多种肾脏疾病有显著疗效,可用于激素的替代治疗,其动物实验表明,它有保护动物肾上腺,并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作用。
何少山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10g,常用以下配伍:配黄芪、炮姜、生地炭、丹皮、鹿角霜、生龙骨、煅牡蛎,治阳虚型血崩。
配肉桂、当归、川芎、熟地黄、仙灵脾、肉苁蓉、胡芦巴、小茴香,治宫冷不孕及肾阳不足之月经不调、闭经。
配桂枝、干姜、香附、当归、川芎、吴茱萸、枳壳、乌药,治阴寒内盛、气血凝滞之痛经。
配黄芪、白术、诃子、肉桂、浮小麦、绿豆衣,治产后自汗不止,便溏。
何少山认为,附子辛热雄壮,逐阴回阳,无所不至,对阴盛阳衰之证,救急有破阴回阳之功,缓治有益火消阴之效,故适用于一切沉寒痼冷。
只要辨证得当,暑季但用无妨。
汪朋梅经验《名中医论方药》临床用附子3~5~10g,常用以下配伍:生附子10g(先煎),配干姜、炙甘草,治虚脱,再加人参,治利止而脉沉不复及心力衰竭。
生附子10g(先煎),配桂枝、白芍、炙甘草,治卫阳衰微;再加当归、黄芪,治产后营卫大虚,久汗不收。
生附子10g(先煎),配麻黄、细辛,治里阳衰微,太少两感。
生附子10g(先煎),配苍术、防己、防风、羌活、独活、熟地黄、白芍、白术、桂枝、牛膝、杜仲、黄芪,治风寒湿痹;剧痛者再加川乌5g(先煎)、制草乌5g(先煎)。
生附子10g(先煎),配肉桂,治真寒假热证。
生附子10g(先煎),配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治少阴腹痛,小便不利,心悸,阳虚水泛证,心阳阳衰证及过汗伤阳之证。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 3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 3](https://img.taocdn.com/s3/m/a4c22fb5960590c69ec376fd.png)
名老中医附子用法《危症难病倚附子》序朱良春附子是中药四大主帅之一,又称‚药中四维‛,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功效之卓著。
历代医家盛赞其回阳救逆、善温五脏之殊功。
汉〃张仲景可谓善用附子之典范,在《伤寒论》中使用附子之方达到六分之一强,被后世广为应用。
明〃张景岳在《本草正》中称其‚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明〃倪朱谟指出:附子是‚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
(《本草汇言》)虞抟说得更为具体:‚附子以其禀雄壮之资,而有斩关夺将之势,能引人参辈并行于十二经,以追复其失散之元阳;又能引麻黄、防风、杏仁辈发表开腠理,以驱散其在表之风寒;引当归、芍药、川芎辈入血分行血养血,以滋养其亏损之真阴。
‛(《医学正传》)现代医家善用附子者,尤不乏其人,如雅称祝附子(味菊)、吴附子(佩衡)者,乃其代表人物。
先师章次公先生亦擅用附子,他在求学时曾亲见其师黄体仁先生用通脉四逆汤加吴萸、黄连,曹颖甫先生用四逆汤治愈霍乱症垂死患者,曹先生用生附子常七八钱至两许。
可惜这些医案都没有流传下来。
章师与祝附子(味菊)、徐小圃先生为好友,常相过从,还曾为祝先生的大作《伤寒质难》作序,称赞其治病‚心狠手辣‛。
章师用附子十分广泛,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祝、徐二老的影响。
如在其儿科医案中,即运用温潜法,并在案语中说明‚此徐小圃先生法也‛。
祝、徐二老,我也均曾接触过,他们的事迹耳熟能详。
师长们善用附子的经验于我印象深刻,这些宝贵遗产值得发扬光大。
邢斌同志喜读书,善读书,勤临床,是青年中医之佼佼者。
他对附子有较多研究,为发挥附子之独特疗效,提高医疗质量,攻克急危重症,近年来广泛收集、系统整理了现代近七十位著名医家运用附子之经验,并加按语,画龙点睛,撰写导论,系统归纳。
读之如亲炙诸大名师之垂教,顿获醍醐灌顶之灵感,得启悟之欣快。
因对附子之功效、运用、剂量、配伍以及毒性和防治方法,有全面之阐述,有助于消除医患之畏惧心理,从而安全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中医事业之振兴,人类健康之维护,做出有益贡献。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https://img.taocdn.com/s3/m/4f5bdbf0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5.png)
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中医书友会第1932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附子作为中药四大主药之一,古往今来,无数医家不断去了解它并使用它,关键时刻确有夺关斩将之功。
但作为一味有毒的药物,又令不少医家望而却步。
关于其使用,正如本文题目所言“要善用,不可滥用”。
读罢此文,相信你又对这味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编辑/闫奇峰)附子温五脏之阳,要善用,不可滥用整理/何绍奇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
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
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氏。
仅以《伤寒论》六经病中用附子者而言,在太阳篇者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在太阴篇有理中汤(丸);在少阴篇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茯苓四逆汤;在厥阴篇有乌梅丸。
几近20方之多,竟占全书112方的1/6强。
在使用附子的处方中,最为重要的,乃在于其强心作用的四逆汤诸方,盖热病死于热者不多,而死于心力衰竭者众。
昔章次公先生独具慧眼地指出:“仲景是发明热病心力衰竭的第一人”,而抢救热病心衰,也就是“救逆”的首选药物,即为附子。
30年代,祝味菊先生以善用附子称誉于上海。
时人称为“祝附子”。
虽高热神昏,唇焦色蔽,息促脉数,仍力主用附子,就是抓住了热病耗伤心力这个要害,使许多重笃病人转危为安。
章先生曾在陈苏生氏编《伤寒质难》一书的序中说,他非常佩服祝味菊用药的“心狠手辣”。
章先生亦善用附子者,他对热病中、后期,邪势方衰而体力不支,有厥脱之危者,赏用《冯氏锦囊》之全真一气汤,此方人参、附子与地黄、麦冬同用,强心救逆,养阴益气,在热病治疗中可谓别开生面。
但是,祝、章两先生这样的经验和见解,却是空谷足音,庸浅者且毁谤之,直至近三十年,始重现辉煌。
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74e82d551810a6f4248647.png)
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附子汤加减治疗痹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收集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痹症患者66例,按数字奇偶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给予洛索洛芬钠分散片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附子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之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情况。
结果:治疗组痹症症状消除的时间为(16.98±3.8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1.97±3.74)d(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9.70%(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痹症患者,给予附子汤加减治疗疗效显著,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减轻其痛苦,加上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附子汤;痹症;疗效痹症是一组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身体所致的临床常见性疾病,可引发气血不畅以及经络阻塞,若不及时进行针对性干预,可诱发关节及筋骨麻木、屈伸不利、肿胀、酸痛,病情继续发展甚至有可能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残疾,将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西医上的痹症主要包含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因而西医一般主张给予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或者激素等进行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但在长期应用的过程中会形成药物依赖性,因而不值得继续推广[1]。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本病上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不但能够有效缓解其症状,还能够标本兼治,真正治愈疾病。
现将我院采取中医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6例均为我院自2015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痹症患者,将其按数字奇偶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
对照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33~68岁,平均(52.64±2.38)岁;病程1~16年,平均(9.87±3.12)年。
几个运用附子治疗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验方秘方
![几个运用附子治疗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验方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0e4819c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06.png)
几个运用附子治疗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验方秘方几个运用附子治疗痹证(风湿性关节炎)验方秘方1、[通治方] 黄传克:痹证未久,邪气尚实,正气尚未大伤,临床症状以关节炎表现较突出,曾选择100例采用四物四藤合剂加减以验其效,有效率竟达100%,且具疗程短、药费低的优点。
处方:当归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鸡血藤15克海风藤15克宽根藤15克络石藤15克独活6克桑寄生15克地龙6克上肢关节酸痛,加桂枝、威灵仙;下肢关节酸痛,加怀牛膝、木瓜;发热及关节肿痛,加生石膏、黄连、丹皮;湿重加苍术。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2、江世英:治风寒湿痹,用辣椒根150克、姜黄90克、白芥子30克、豆鼓姜150克、酒饼1个,共研为末,以白醋500克和适量面粉(作粘合剂)调匀,按病变关节大小情况取适量外敷患部。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3、[辨证方]寒证:谢海州:在总结前人治疗痹证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痹痛宁,治疗痹证,每获良效。
鹿角霜12克制附子10克桂枝l0克细辛5克羌独活各10克防己15克生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白芍各10克生地30克生苡仁30克广地龙10克蜈蚣3条乌蛇肉l0克生甘草12克水煎服。
每半月为l疗程。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4、张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6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2枚(炮)上9味,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日3服。
--《金匮要略》卷上5、焦树德:关节肢体虽然也有酸、麻、沉、胀、肿、痛等症状,但最突出的特点是疼痛之处游走不定,有时在上肢,有时在下肢,或在肌肉,或在关节,各处窜走。
自拟治痹汤。
桂枝9~12克制附片6~12克白术9克羌活9~10克独活9~10克威灵仙10~15克防风9克千年健5~20克寻骨风15~20克当归9~10克甘草5克--《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痹证专辑》注: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刘殿池老师用附子治疗杂病的经验
![刘殿池老师用附子治疗杂病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fdae9a06ba1aa8114431d983.png)
药以复散失之 阳; 补血药 以滋不 足之真 阴 ; 引发散 药开腠理 , 以逐在表之风寒 ; 引温暖药达下焦 , 以祛在里之寒湿” 。
2 刘 殿 池 老 师 临 证
师认 为附子乃 大辛 大热 之 品 , 为温通 命 门之要 药 , 性 其 能升能降 , 内通外达 , 除前人 述 善补 命 门之火 , 益五脏 之 阳, 通行十二经之外 , 具有 “ 肌骨 肉, 死肌 、 颜色 ” 特 还 坚 治 好 之
各 种 疑 难 杂症 、 屡起 沉 疴 。经 随 师 获 验 , 讨 师 之 临 证 , 附 探 用 子 心 法并 付 医案 以验 之 。 1附 子 药 性
解字》 肌 , 日: 肉也 , 正字通 : 人身 四肢 、 附骨者皆为肌 , 是指 具 有收缩性能的 肉也 ; 肌肉组织 、 如 骨髓组 织 、 滑肌 、 平 心肌 、 膀
lg焦山楂 lg郁金 1g桑叶 2g仙灵脾 lg7付水煎服 。 O, O, 5, 0, O, 二诊 : 小便次数减少 , 排尿畅快 , 睾丸 稍有抽痛 , 阴部 坠胀 , 会
胱肌等。“ 其 含 义 广 , 人 体 的 皮 肤 、 肉 和 脂 肪 层 。 肉” 指 肌
“ ” 骨 这里并不单纯是 指骨头 , 其包 含了骨 、 骨髓 、 脊髓 、 脑髓 。
“ 死 肌 ” 言 治 疗 已失 去 收 缩 功 能 的 肌 肉 。 “ 颜 色 ” 指 治 是 好 乃 得 附 子 的 治 疗 , 病 得 愈 , 健 肉 丰 , 血 荣 润 。刘 老 师 对 附 疾 肌 气
子的应用得心应手 , 具匠心 , 临床 时充分 让学 生体 验 了 独 在
“ 坚肌骨 肉, 治死肌 , 好颜色 ” 的特效 , 今将所得以病案验 之。 3 病案举例 S 1 前列腺 炎 : . 患者 , ,2岁 , 0 男 6 2 8年 6月就诊 , 0 慢性前列 腺炎伴增生两年。曾用西药治疗 , 疗效不显。遂来 门诊就诊 ,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
![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https://img.taocdn.com/s3/m/00bf39f702020740bf1e9b96.png)
174附子汤加减治疗中医痹症的临床疗效周维德中医痹症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各个年龄段人群均存在患病可能性,主要临床症状为肢体酸痛、麻木、僵硬、全身关节骨骼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四肢变形明显,病变可对脏腑产生累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水平。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产生比较明显的变化,空调的广泛应用及日常饮食中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导致中医痹症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病情呈进行性进展,治疗后反复发作,长期处于痹症的病理状态极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及关节功能障碍,为此需采取有效的方式治疗干预。
一、什么是中医痹症痹在中医理论中代表闭塞、不通畅,关于痹症的相关理论最早在传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明确描述,《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典籍中也多次提及中医痹症,并系统提出利用附子汤治疗中医痹症的理论。
痹症是中医理论专用名词,主要病因为机体内正气不足,外界风寒湿邪入侵,导致筋骨、肌肉、经络等受阻,正气长期处于虚弱状态,必然导致体内寒湿之气大量聚集,血气瘀堵逐步加重,导致病变入侵患者经络组织,关节及骨骼失去营养,产生疼痛、酸胀、麻木等症状。
中医痹症的病理特点与西医理论中风湿类疾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
中医痹症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痹症是指外感风寒及正气亏虚引发的疾病,长期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极易导致气血瘀堵加重,受影响最大的是患者机体的各个关节。
广义理论的痹症是指关节、静脉、气血、五脏六腑等受累及引发的痹症。
西医理论中痹症是指胶原组织及结缔组织产生的相关疾病,主要类型包括退行性关节疾病、痛风、系统性红斑狼疮、膝关节滑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足底筋膜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 炎等。
二、痹症的病因与分类痹症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发病机制为肝肾亏虚,正虚邪实,患者外感风寒,体内产生大量堵塞,痰、瘀、虚、邪相互作用,在患者体内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痹症的发病。
痹症临床治疗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为患者经络受阻,瘀血在体内长期停滞,导致机体各个脏腑功能衰退,气血运行状态出现明显异常,气机不畅也会对静脉的正常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应用附子治疗疑难病体会
![应用附子治疗疑难病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f5ef89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e.png)
应用附子治疗疑难病体会
徐大基
【期刊名称】《福建中医药》
【年(卷),期】2007(038)001
【摘要】附子刚燥善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
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
因其有毒,初学常不轻易使用。
导师张琪教授使用附子等药屡起沉疴,指出:“只要辨证准确,就可大胆使用”。
笔者秉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在香港仁济医院中医门诊暨科研中心应诊,遇疑难杂症颇多。
在准确地辨证下使用附子等药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今撷其典型者,与同仁分享。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徐大基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7
【相关文献】
1.附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J], 李文凤;王玉芬
2.化瘀通络法治疗疑难病临床应用体会 [J], 王军红
3.补气活血汤在疑难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J], 谢科卡
4.附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J], 李文凤;王玉芬
5.应用附子治疗阳虚型高血压病体会 [J], 杜光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
![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33f88e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0.png)
附子汤治疗寒湿痹证的体会艾相乾;张仕玉【摘要】@@ 附子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中,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宜炙之,附子汤主之."(宋本304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305条).此二证是因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伤害阳气,以致形成阳气虚衰,寒湿内盛之征象.背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位,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阳气不足则背恶寒;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渴、不燥,表明里无邪热,亦无水饮停聚胃脘和下焦膀胱.【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2页(P356-357)【关键词】附子汤;痹症;《伤寒论》;关节炎【作者】艾相乾;张仕玉【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咸宁43006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附子汤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中,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宜炙之,附子汤主之。
”(宋本304条)。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条)。
此二证是因少阴阳气素虚,或感受寒邪之后,伤害阳气,以致形成阳气虚衰,寒湿内盛之征象。
背为督脉循行流注之部位,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阳气不足则背恶寒;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渴、不燥,表明里无邪热,亦无水饮停聚胃脘和下焦膀胱。
四肢为诸阳之本,一则寒湿弥漫,二则虚弱之阳,难以温煦,故手足寒;阳虚不能温煦筋骨肌肉,寒湿之气不化,留滞于筋脉肌肉骨骼之间,故身体痛、骨节痛。
治疗以附子汤温经驱寒,除湿利水,方中重用附子,与人参相伍,温补元阳,温经驱寒,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芍药“除血痹,利小便”,泄络中水湿,佐以和营血而通血痹,可加强温经利湿止痛之功。
炙法与汤药并用,可增加疗效。
附子汤既温又补,为温补少阴阳气不足常用要方,与桂枝附子汤相比,更适用于因虚致病、久病致虚的痹证患者,笔者在临床常用本方加味治疗寒湿痹证,有风邪者,可加桂枝、防风、秦艽以祛风通阳;关节沉重,小便不利,水肿者,可加泽泻、泽兰、猪苓以利水湿,加生姜以散水邪,合真武汤之意;小便清长量多、腰痛者,加巴戟天、鹿角霜、补骨脂等加强温补肾阳之功;咳而喘促者,加炙麻黄、杏仁宣肺平喘利水,或加胡桃肉、沉香以纳气平喘,或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敛肺;全蝎、蜈蚣、地龙、乳香、没药、鸡血藤等虫类搜剔、通经活络之品也可酌加。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2b18b4d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3d.png)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姚兆辉;刘信凯;代勇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10(026)011
【摘要】@@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为至阳之品.笔者用附子治疗多种疾病效果满意,介绍如下.rn1 温里固涩rn王某,男,46岁,2009年3月2日初诊.腹泻1年多,每天大便5~6次,大便溏薄、有黏液,腹部隐痛,进食油腻、辛辣则腹泻加重.大便检查无异常,结肠镜检提示为慢性结肠炎.口干,面色萎黄,舌苔厚腻,脉缓.辨为脾肾阳虚.药用党参15g,苍术15g,白术15g,茯苓15g,白姜5g,肉桂5g,附子30g(先煎
1h),木香15g,甘草6g.1日1剂,水煎服,1日3次,每次150mL.连服7剂,症状减,上方续服15剂后诸症悉除.嘱注意饮食,2001年4月10日随访,大便正常,情况良好.【总页数】2页(P794-795)
【作者】姚兆辉;刘信凯;代勇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油市九○三医院,四川,江油,621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体会
2.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体会
3.大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应用体会
4.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5.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治疗痹证的古今中医认识
![附子治疗痹证的古今中医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52012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c4.png)
附子治疗痹证的古今中医认识
林才渊;夏天卫;沈计荣
【期刊名称】《中医药通报》
【年(卷),期】2024(23)2
【摘要】痹证之病因病机,无非虚实两端:虚即卫表不固或阳气不足,阴无以化;实则风、寒、湿三邪杂合侵袭人体。
附子以散寒止痛治痹证之标,以补火助阳、回阳救逆治痹证之本。
临床治疗中可通过药对配伍增其效、减其毒。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林才渊;夏天卫;沈计荣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
【相关文献】
1.浅析傣医药与中医药治疗痹证认识异同
2.附子毒性古今认识比较
3.乳腺癌的古今中医认识及治疗研究概况
4.熟地黄治疗痹证的中医认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5.《古今名医临证实录丛书·痹证》治疗痹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d27f2c3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2.png)
附子临床应用体会附子,中医药学中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及传承的重要药物,从古到今以及在所有民族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近一两千年的发展中,附子的功效也被认可,其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温热补气和补血的效果,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疾病和症状。
在附子临床应用方面,根据不同病症的特点,附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加以应用,比如内服、外用、贴敷等,以有效治疗患者的疾病。
首先,附子可以内服,以治疗内脏的病症。
一般来说,附子可以通过具有温热补血的效果,治疗失血性休克、缺血性梗阻性脑卒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以及其它类型的内脏病症。
通常我们会将附子煎汤或熬药,并结合其它中药来用于治疗患者的疾病。
其次,附子可以作为外用药物进行使用,一般用于治疗外观病症。
其附子药效主要有镇痛、调经功能,可用于治疗痛经、腰痛、肌肉疼痛等病症。
附子外用的方法也比较多,比如敷药、贴片、泡脚等,利用附子的补血调经作用,治疗病症。
最后,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贴敷附子,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治疗肢体上的病症。
附子常用于治疗疼痛治疗,常用于肩膀、腰部等位置的疼痛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等病症。
附子贴敷时,一般会用醋加热,再将附子贴于肢体上,使用附子进行贴敷,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病症。
从上述可以看出,附子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功效多样,可以根据病症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比如内服、外用、贴敷等,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病症,是一种十分实用的药物。
最后,应该指出的是,虽然附子具有多种功效,其临床应用也十分普遍,但由于附子的性质可以激发血液循环,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在使用附子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谨慎酌情使用,以免造成更多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在中医痹证中的妙用
——师承名中医刘建玉副主任医师经验总结
张志云
张掖市中医医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附子为治疗痹证之要药。
在中医痹证的治疗上,刘建玉副主任医师积累数十年临床经验,巧妙运用“附子”这味药,组方治疗因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颈、肩、腰、腿及四肢小关节之痹痛,疗效显著。
受到患者好评!
【关键词】附子痹证中医辨证施治
1. 附子概述
1.1概念:附子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加工炮制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性味辛、甘、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初种之小者为乌头,附乌头而旁生者为附子……主风寒呃逆邪气,寒湿痹阻,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本草纲目》记载“附子入手少阳三阳、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浮而四肢厥者不可借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其有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治功效。
1.2应用“附子”的适应症:
(1) 身体骨节疼痛:“身体痛,不能自转侧。
骨节痛,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或身微肿,脚气上入。
诸肢节疼痛,脚重如脱。
”(2) 颈项或四肢拘急:“颈项强。
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虚劳腰痛,少
腹拘急。
”
(3) 恶风恶寒:“背恶寒,恶风不欲去衣。
”
(4) 头眩、身膶:“头风,重眩。
头眩,身膶动,振振欲僻地。
”
2. 痹症概述
2.1概念:指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痠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2证型:
(1) 风寒湿痹:肢体关节,肌肉痠楚疼痛,屈伸不利,恶风,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或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弦或濡缓。
(2) 风湿热痹:游走性关节疼痛,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 痰瘀痹阻: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4) 肝肾亏虚: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
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3. “附子”在痹证各证型中的应用
3.1 风寒湿痹:
【选方】“附子汤”(《伤寒论》)加减:附子30g 茯苓15g 人参10g 白术15g 白芍15g 苍术15g 干姜30g 羌活15g 独活15g 川芎15g 防风15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干姜温阳散寒止痛;人参,白术益气补脾,燥湿利水;茯苓,苍术祛湿利水;羌活,独活,防风祛风散寒;白芍养阴平肝;川芎活血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腰背酸痛为主者,加杜仲,桑寄生,淫羊藿以补肾壮骨;关节肿胀甚者,加萆薢,五加皮以利水通络;肌肤麻木不仁,加海桐皮,豨签草以祛风通络。
3.2 风湿热痹:
【选方】“白虎汤”(《伤寒论》)加减:附子15g 石膏30 g 知母15g 薏苡仁15g 黄柏15g 连翘10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清虚火,除湿热;石膏,知母,黄柏,连翘清热除烦;薏苡仁利水渗湿;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口渴心烦者,加元参,麦冬清热滋阴生津。
3.3 痰瘀痹阻:
【方选】“甘草附子汤”(《伤寒论》)加减:附子30g 白术15g 桂枝15g 桃仁15g 红花15g 茯苓15g 生姜30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白术,茯苓,生姜健脾
利湿化痰;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瘀血明显,关节疼痛、肿大、强直,活动不利者,加三七,地鳖虫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痰瘀化热者,加黄柏,丹皮以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3.4 肝肾亏虚:
【选方】“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附子30g 独活10g 防风10g 秦艽10g 细辛6g 肉桂6g 人参10g 茯苓10g 当归10g 熟地黄30g 白芍10g 杜仲10g 川牛膝15g 桑寄生15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方解】附子,肉桂补命名之火;独活,防风,秦艽,细辛,干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人参,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补益气血;杜仲,川牛膝,桑寄生补养肝肾;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加减】肾气虚,腰膝酸软乏力者,加鹿角霜,续断,狗脊以补肝肾,强腰膝;畏寒肢冷,关节疼痛拘急者,加巴戟天,淫羊藿以祛风湿,强筋骨;肝肾阴亏,低热心烦,或午后潮热者,加龟板,女贞子以滋补肾阴。
4. 总结
“附子”为治疗痹症之要药。
本文中的“附子”专指炮附子,取其散寒止痛之功效,毒性又小于生附子。
但应用时一定要嘱咐病人,方中附子先煎2-2.5小时,并取少量煎剂试尝,舌尖无麻木为度。
在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下,应用本品于痹证各个证型中,均可达到事半功
倍之效果,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根据病情变化,方中附子量最高可用到90g,但注意要根据病人耐受度逐渐加量。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风湿热痹”证型中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辩证,患者为虚热证时方可使用,若为实热证,则应慎用。
附子与干姜的等量配伍也是方中精妙之处,《伤寒论》曰:“附子无干姜不热”,方中干姜不但能助附子温阳补火,散寒止痛之功,而且能解附子之毒。
总之,在古代经典医方中,根据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应用附子,可使痹证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以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雷载权.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2]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