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开展小组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

我们把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

(1)师生共同确定训练目标

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训练目标。在共同确定训练目标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本课的训练目标,使学生对一堂课的训练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2)启发引导,教给学习方法

这是从定训练目标过渡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教给方法,提供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则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学生学习《夏夜荷花》第一段时已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时学生按照上一段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学习前提出要求:①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人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有的还要求学生写出思考的要点)。②组内交流方式要多样化,主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组内议论式或两两配合式等。总之,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全班交流

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各小组汇报情况后,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或者是学生进一步看书学习,从课本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总之,全班交流就是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补,从同伴那里迅速得到高质量的矫正帮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等作出鼓励性评价。

(5)复习巩固阶段

让学生自然对照目标,进行检测,以确认目标的达成。这一阶段,学生将对照课堂开始时师生共同制定的训练目标,看一看是否完成目标。同时通过练习,检测自己是否完成目标。在这一阶段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对还不理解的问题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解决疑点,完成训练目标。

“预习作业布置——课前两分钟演讲——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教师精讲点拔”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一、合理设计讨论的内容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总有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应是讨论的重点。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重点,可设计活动:“用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1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学生将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宽、面积的数据记录下来,然后观察,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自然地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长×宽。这样教学既突破了重点,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讨论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课堂开展小组讨论,应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通过自编阐童话故事“猫妈妈分鱼”,利用图片学具和课件,创设一个理解“平均分”的情境:猫妈妈钓了很多鱼,你知道她要把鱼分给几只小猫吗?(出示课件:3只小猫)。在学生进入情境后,再组织小组讨论:“你能帮猫妈妈分好鱼吗?请你把袋中的鱼分在小猫下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分法,然后在全班展示。学生就可以从分得的结果“同样多”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平均分的例子,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这样的小组讨论,学生产生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三、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课堂小组讨论,还可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进行。对于讨论的问题,学生只有经过认真自学,充分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用语言表达出来。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在理解圆的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圆的各部分名称,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增强了讨论的针对性,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好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

摘要:如何开展好小组讨论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本文提出几点看法: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探究中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适时的肯定和鼓励、引导和提升是小组讨论和学生探究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

关键词:学生的小组讨论数学课上的探究活动自主、合作、交流成果共享建构新认知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理念中倡导的自主、合作、交流等全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走入了平常老师的课堂,把课上得有问题的提出、有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教师的精彩点评、有数学思想的升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否真的让所有的学生得到了发展,是否真的让全体学生的手、脑、口动了起来,这些标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为数学课堂教学优劣的基本标准。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转向关注学生的活动、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由关注学生的分数转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把开展好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好小组讨论和探究活动。

一、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探究过程。

数学是美好的,数学是漂亮的,数学更应该是自然的。王冠闽教授曾经说过:“走进数学,就是走进美妙的山水之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探究和讨论之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位紧张害怕的学生,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控制自己别犯错误,紧张的猜测任课教师的意图,他还有精力去自主探究数学规律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段美妙的音乐放松学生的心情;可以通过展示数学广泛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可以挖掘数学自身的魅力给学生以数学美的感受;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数字游戏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讲代数式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在心中选一个数,对这个数做一系列的加、减、乘、除运算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运算的结果,老师就可以很快的猜中学生心中想的数字。其实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化简问题,但这种游戏却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探究规律的欲望。适当的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探究的前提,会引起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和探究中发现数学规律,体验成功的快乐。

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和探究其实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知识不再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获得知识。在这种学习形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小组讨论和小组探究还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在讨论甚至争论中,全体学生都会有一种自然和谐的发展。在这里,我想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的一些经验和教训与大家分享。

(1)讨论前,除了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外,还要精心设计讨论的问题。

小组是讨论和探究的基本单位,每个小组可以由4——6名学生组成,但这4——6名学生的组织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性格品质、学习成绩、教室内座位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最好能做到性格互补、学习成绩相近、座位相邻。小组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应保持成员的相对稳定。教师要求在讨论前形成一名记录员,讨论后形成一名对外发言人,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中还应有组织人和资料员等角色。讨论前,教师尽量设计一些有梯度、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的难度掌握在能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程度,问题之间要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例如在研究灯光与影子的关系时,教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固定手中的粉笔的长短和位置,改变手电筒的照射方向和角度,粉笔的影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固定手中的手电筒,改变粉笔的位置和长短,粉笔的影子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③你能画出手电筒照射下粉笔的影子吗?这三个问题环环相扣,一步步引导学生由现象看到本质,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图形。有了这样的系列问题,学生才能明确讨论的目标,从而发现规律。

(2)讨论时,应该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在老师的问题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教材、画图折纸等操作过程或做练习等演算过程反复地把外来新信息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对,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新信息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发现自身以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对先前个人经验的重组,构建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表达、交流、评判、检验、反思和改进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再是新知识的讲授者,而应该成为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学习者。所以这时的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正确引导下可以自主的完成这个新知识的重组过程,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也给予他们尽量多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切忌在给出学生问题后,迫不及待的讲解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考虑问题。这样不但不能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而且长此下去,学生还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便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终导致自信心的丧失。老师呢?也可能会在又讨论又讲解的课堂里白白浪费时间,使课堂效率低下。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不妨“傻”一点,放下自己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听一听学生的思路,想一想他们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所有这些都应该以充分的探究时间为基础,所以充分的探究和讨论时间是探究能否成功的关键。

(3)讨论后,鼓励所有学生发言,以达到成果共享的目的。

全班交流、全员合作是交流和探究的重要一环。每小组选出发言人阐述小组发现的规律和发现规律的方法,当所有小组的发言人全部阐述完毕后,其余同学可以发表意见,可以针对某小组的某一观点,也可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之间通过互相的启发、相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