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轨迹与逻辑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世纪回眸

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轨迹与逻辑发展

□尹效华 [副教授 郑州大学商学院 郑州 450052] □杨立志 [郑州大学商学院 郑州 450052]

从1984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已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难点,它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从1978年试点开始,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调整和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阶段

1978~1983年,从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入手,实行多种形式的利润留成和盈亏包干,而后又逐渐扩大企业经营权,实行生产责任制。通过“扩权让利”改革,试点企业开始有了部分计划、销售、资金使用权,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但由于这是对近30年旧体制的首次冲击,本身尚不完善,配套改革也没有跟上,改革中赋予企业

的各项权利未得到有效落实。

1983~1986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消除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扩权

让利过程中出现的国家和企业分

配关系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

以税收的形式规范国家与企业的

分配关系,并以此促进企业经营

自主权的落实,形成国家征税、

企业自主经营的新体制。利税改

革后,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以

税收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

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可

支配的财力。但由于价格体系未

完全理顺,其他方面的改革不同

步,这次改革并没有改变国有企

业税赋过重的局面,没有改变企

业与政府之间讨价还价的关系。

(二)承包经营阶段

1987~1991年,在坚持全民

所有制企业性质不变的情况下,

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

以择优委托的方式,把企业财产

的经营权委托给企业,用契约的

形式明确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

系。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一段时期

内起到了调动企业完成利润目标

积极性的作用。但它不能从根本

上解决政企不分的难题,造成了

企业经营者普遍追求承包期内收

益最大化的短期行为,忽视了企

业的长远发展。

(三)机制转换和制度创新阶

1992年至本世纪末,这一阶

段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转

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和实现国有经济资本化经营。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最后的攻坚阶

段,其特征是产权制度、组织制

度、管理制度、技术制度、经营

制度的全面创新;是国有企业改

革和国有经济改组、社会保障制

度创立、政府机构改革、综合、

有机、高效的配套改革,以初步

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二、企业制度演变的轨迹

国有企业的历程,贯穿着企

业制度如下的演变逻辑:

(一)国有企业改革始终围绕

着“国”、“企”关系进行

困扰国有企业不能成为市场22

’99/3

责任编辑 张友树财经科学

■ ■

主体的关键是“国”、“企”关系问题,理顺“国”、“企”之间的权责利关系贯穿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始终。国有企业活力的大小,生命力的强弱取决于国企关系的科学处理。国有企业改革的每一进步,都表现在企业摆脱国家的直接控制和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增强上。推而广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进度,实际上集中反映在国有企业摆脱国家直接控制的程度上。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国有企业改革不仅取决于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取决于政治体制改革,取决于整体改革的配套。国有企业改革,实质上是国家与企业利益与权力关系的改革。

但是,20年来的改革一直是绕开一些根本问题进行的,一直是在外围打被动仗。也就是说中国的改革是逼出来的,政府是在局面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才迫不得已背水一战。一直未抓住国企关系中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深入病根动手术。国有企业的深层次矛盾是所有权问题和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问题,其实质是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经济法则能不能相容的问题。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功能严重混淆引起的。政治系统的主体是政府,经济系统的主体是企业和财团。二者的功能混淆其结果就出现了国有企业种种难以治愈的顽症。国有企业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相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有企业经理层所受到的约束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理阶层的行为和道德风险,都是由外部股东通过具有评定公司价值和转移公司控制权功能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

场来加以校正的,而国有企业的

经理是由政府按任命干部的方式

安排的,职工或股东不能因厂长、

经理经营不佳或有贪污渎职等道

德风险行为而将其辞职。因此对

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来说

“经营领导”(即维系好自己与上

级的关系)比经营企业更重要。

这样,必然造成厂长、经理们对

上级依附性、服从性和被动性。

他们必须在“眼睛向上”和“眼

睛向下”之间作出眼睛向上的选

择,即使把企业搞糟了,位子照

样能坐,这样,经理们把很大精

力放到了“经理领导”即经营人

际关系上。在厂长、经理还是

“官员”,政企未分开的利益机制

牵引下,经营领导“和领导被经

营”,就成了国有企业所有顽症的

根源。不解决企业经营者的机制

生产、监督机制和校正机制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就无法取得决定性

的成功。二是国有企业缺乏资本

经营的概念,缺乏以资本运营为

核心的企业运作机制。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的发展依赖国家拔款、

给政策或国家银行贷款,缺乏一

种“找钱”的思路,缺乏对低成

本资本的利用,也就是说缺乏资

本经营的经验。因而“拨改贷”

后,多数国有企业负债累累,

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率平均

达6812%;若扣除潜亏、明亏、

挂帐等各种侵吞生产的情况后,

实际负债率为76%,若按“两

则”实行后的调整数字,国有资

产现有资产负债率平均为83%。

这些债务主要来自银行贷款,不

少企业利润转移成融资成本,一

些企业的利润率低于利息率,因

而多数企业还本付息无望,造成

银行存贷款比例失调,从而使金

融风险、金融危机不容忽视。国

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结果不理想,

其原因也在于经经营者行为和道

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校正机制。

(二)国有企业改革不是权益

的简单调整,而是制度的根本创

改革之初,我们认为国有企

业缺乏活力的直接原因是由于其

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缺乏经营

自主权。因此,就从调整企业与

国家的利益权力分配入手,扩大

企业自主权,减税让利,实行承

包制。这种头痛医头的做法治标

不治本,没有解决国有企业存在

的深层次矛盾,这些改革措施虽

然能收到一时的成效,但不能解

决国有企业的根本弊端,甚至矛

盾越来越复杂,问题越来越多。

进入90年代后,国有企业改

革的重点转向制度创新,对企业

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领导体制、人事制度进行全面创

新,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传

统制度。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标

志是建立起科学的、规范化的现

代企业制度。

(三)国有企业改革不是要救

活每一个国有企业,而是着眼于

搞好整个国有经济

改革之初,我们企图搞好所

有的国有企业,试着救活每一家

困难企业。但在实践中发现,由

于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又分布在

各个领域,它们各自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作用、资产规模和生

产规模,各企业经营的制度和管

理方式,各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经

济效益都千差万别,因此,不可

能找到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特别是中小型国有企业和一些设

备老化、产品陈旧、扭亏无望的

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破产、

转让等多种形式加以改革,使大

部分国有企业不再成为国有企业,

而成为国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

32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