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谱法测催化剂比表面积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测定比表面积的大小,并掌握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以及了解实际应用中比表面积的意义。

实验原理:
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通常用m²/g来表示。

比表面积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如催化剂的活性、吸附物的吸附能力等都与比表面积有关。

本实验采用氮气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

实验步骤:
1.将样品放置在升温器中,将温度升至550℃,然后降温至室温。

2.将样品放置在氮气吸附仪中,以2mL/min的速率冲洗样品30分钟,使样品充分脱气。

3.将样品置于温度为-196℃的液氮中,反复吸附和脱附氮气,测量吸附和脱附氮气的体积,计算比表面积。

4.测量完毕后,将样品置于室温下,等待样品脱附氮气。

实验结果:
进行实验测定后,我们得到了样品的比表面积为38.6m²/g。

实验分析:
氮气吸附法是比表面积测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原理是利用氮气在样品表面的吸附作用,测定单位质量物质的表面积。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了氮气吸附法来测定样品的比表面积,得到了38.6m²/g的结果。

这个结果反映了样品的表面积与重量之比,表明该样品的表面积相对较大。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比表面积,并掌握了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

比表面积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它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

在实际应用中,比表面积对于催化剂和吸附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测定比表面积具有很大的意义。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比表面积是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它与物质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以及许多工业应用密切相关。

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测量物质的吸附或吸附剂对物质的吸附能力,可以得到物质的比表面积。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实验原理:比表面积测定实验主要基于吸附原理。

在实验中,我们通常使用一种吸附剂,如活性炭或硅胶,将待测物质吸附在其表面上。

然后通过测量吸附剂表面上吸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吸附剂和待测物质,确保表面干净,无杂质。

2. 称量吸附剂:称取一定质量的吸附剂,并记录质量。

3. 吸附:将待测物质与吸附剂混合,并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接触。

4. 干燥:将混合物在恒温烘箱中干燥,以去除水分。

5. 称量:将干燥后的混合物称取一定质量,并记录质量。

6. 计算:根据吸附剂的质量、吸附物质的质量以及吸附剂的比表面积,计算出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的单位通常是平方米/克或平方米/立方米,它表示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实验讨论:比表面积的测定对于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化学领域,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催化剂的活性,因为催化剂的活性通常与其表面积密切相关。

在材料科学领域,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分离性能。

在环境科学领域,比表面积可以用来评估土壤或水体中污染物的吸附能力。

实验结论:通过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我们成功地测定了待测物质的比表面积,并了解了比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和实际应用。

比表面积的测定对于研究物质的性质、优化工艺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比表面积测定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测量物质的吸附能力来得到物质的比表面积。

本实验通过实际操作,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比表面积的测定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验十六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实验十六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实验十六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实验十六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一( 实验目的1(明确固体催化剂比表面积测试的意义。

2(熟悉装置,了解吸附原理,掌握测试方法。

3(掌握流动吸附色谱法计算面积的方法——B?E?T计算法。

二(实验原理测定表面积是根据气体吸附理论来进行的,吸附量的测定方法有静态的BET法(重量法、容量法)和流动的气相色谱法,色谱法的特点是不需要真空装置,方法简单、迅速、安全。

该法所用的流动气体是一种吸附质与一种惰性气体的混合物,通常采用氮气作为吸附质,氦气作载气。

由于条件限制,本实验采用氮气作吸附质,氢气作载气,氮气、氢气以一定比例混合,达到一定的相对压力,然后流经样品,当样品放入盛有液氮的保温瓶里冷却时,样品对混合气中的氮气发生物理吸附,而不吸附氢气,吸附气体量与试样表面积成正比,当吸附达到平衡时,除去液氮,温度升高。

氮气又从样品声脱附而出,混合气体的浓度变化用热导池检测器记录下来,由脱附峰与已知的一定氮气量出的标准峰面积比(直接标定),即可计算出此氮气分压下的吸附量。

按照B?E?T式计算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从而求出催化剂表面积。

三(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图16-1 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流程示意图1—氮气、氢气钢瓶;2—减压阀;3—净化器;4—稳流阀;5—转子流量计;6—混合器;7—1号冷阱;8—热导池;9—恒温箱;10—标准六通阀;11—2号冷阱;12—皂沫流量计;13—平衡电桥;14—XWC—100型电子电位差计;四( 操作步骤1(样品称量样品经110?干燥后,装入样品管,精确称取0.0300~0.0800克(根据样品表面积大小而异),然后把它装到测定仪的样品管接口上(为防止药品进入仪器,管口用药棉堵上)。

2(测试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

由于每次实验时温度和大气压都是不同的,加上液氮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不断地挥发和空气的冷凝,温度有所变化,导致液氮饱和蒸汽压Ps的改变,因此,每次实验都必须测定当时的液氮饱和蒸汽压,本实验用氧蒸汽温度计测定液氮的实际温度,然后再利用蒸汽压和温度的关系曲线,查得液氮的饱和蒸汽压Ps。

乙苯脱氢 催化剂 比表面积

乙苯脱氢 催化剂 比表面积

乙苯脱氢催化剂的比表面积1. 引言乙苯脱氢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过程,用于生产苯乙烯。

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一个关键性质就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本文将探讨乙苯脱氢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意义、测量方法以及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2. 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意义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内活性物质所暴露出来的表面积。

具体来说,它表示了催化剂与反应物接触并发生反应的能力。

较大的比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活性位点可供反应发生,从而提高了反应速率和效率。

乙苯脱氢反应中使用的常见催化剂包括铬、钒、钼和锗等金属氧化物。

这些催化剂通常以颗粒状或多孔状存在,因此其比表面积对于反应性能至关重要。

3. 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测量方法为了准确测量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科学家们发展了多种方法。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测量技术:3.1 比氮吸附法(BET法)比氮吸附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该方法基于气体吸附原理,通过在低温下将催化剂暴露在一定压力下的氮气中,然后测量吸附和解吸过程中氮气的体积变化。

BET法利用了催化剂表面上存在的孔洞结构,通过分析氮气吸附等温线上的数据,计算出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简单、快速,并且适用于多孔材料。

3.2 毛细管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法)毛细管凝胶渗透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技术。

该方法利用了溶液中分子与毛细管表面相互作用以及溶液中分子尺寸对渗透行为产生影响的原理。

通过在一定流速下将溶液通过一根细长的毛细管,并测量不同分子大小的化合物在毛细管中的滞留时间,可以计算出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常小粒径的催化剂。

4. 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乙苯脱氢反应的催化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个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4.1 反应活性较大比表面积意味着更多的活性位点可供反应发生,从而提高了乙苯脱氢反应的活性。

因此,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催化剂通常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反应。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测定

Vm Sg = Am × NA × ×10 -18 22414
m 2 /g
(2-16)
2.2.3 经验作图法
德.博尔(De Boer)建立起来的v-t作图法 对于固体表面上无阻碍地形成多分子层的物理吸附, BET理论给出吸附层数: v C p / p0 (2-18) n= =
vm
(1- p/p0)[1+ (C -1) p/p0]
化学吸附
*化学吸附类似于化学反应,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原子间形成吸附 化学键. *被化学吸附的分子与原吸附质分子相比,由于吸附键的强烈影响,结 构变化较大. *由于化学吸附同化学反应一样只能在特定的吸附剂-吸附质之间进行 所以具有专一性,并且在表面只能吸附一层.
2.1.1 吸附现象及其描述
吸附现象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单位吸附剂表面上吸附的吸附质的量(气体 的量或体积) *单位重量的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或体积(一般 换算成标准状态) 吸附现象描述 在测定吸附量过程中发现,吸附剂吸附一种气体吸附质时, 其吸附量(α) α=f (T, p) (2-1) T=常数 α=f ( p)称吸附等温线 (2-2) p =常数 α=f (T)称吸附等压线 (2-3) α=常数 p =f (T)称吸附等量线 (2-4)
1.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 程
如果用v(STP,ml/g)表示吸附量,vm(STP,ml/g)表示 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则,式(2-10)化简得:
p / v = 1 / v m K + p / vm
(2-11)
式(2-10)与式(2-11)都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他 们在用v对p作图时的形状与Ⅰ型吸附等温线相同.实际上, 分子筛或只含微孔的活性炭吸附蒸汽时的吸附等温线就是Ⅰ 型的,因此Ⅰ型又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式(2-11)在用p/v对p作图时是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m, 截距为1/vmK,由此可以求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vm.

比表面积测定报告

比表面积测定报告

比表面积测定报告1. 引言比表面积是材料科学中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它可以用来表征材料的活性、吸附能力等特征。

比表面积的测定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其中包括气体吸附法、液体浸渍法和粒度分析法等。

本报告旨在介绍比表面积的测定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分析。

2. 气体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气体吸附法是常用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之一,通过测量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量来计算比表面积的大小。

常用的气体吸附法包括吸附等温线法和多点吸附法。

在吸附等温线法中,首先需要将待测样品置于低温环境中,以确保吸附过程处于稳定状态。

然后,通过不断调节气体的压力,利用贝特等式计算吸附量与气体压力之间的关系。

最后,通过分析吸附等温线的形状和斜率,计算得到比表面积的数值。

多点吸附法则是在不同的气体分压下进行吸附量的测定。

通过在不同的气体分压下测量吸附量,可以得到一系列的吸附等温线。

利用这些等温线的数据,使用BET(Brunauer-Emmett-Teller)等式进行拟合,并求解得到比表面积值。

3. 液体浸渍法测定比表面积液体浸渍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它适用于吸附气体吸附量较小或不易吸附气体的材料。

该方法是通过浸泡待测样品于适当的液体中,使其充分浸透,并测量液体浸渍样品前后的质量差来求解比表面积。

液体浸渍法的测定步骤如下: 1. 称量待测样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将待测样品浸泡于适当的液体中,使其充分浸透,并保持一段时间。

3. 将浸泡后的样品取出,用纸巾或布干燥表面的液体,然后立即称量样品的质量。

4. 计算浸渍前后样品的质量差,并将其除以液体的密度来得到浸渍样品的体积。

5. 根据样品的几何形状,计算得到比表面积的数值。

4. 实验结果分析本实验使用气体吸附法和液体浸渍法对不同材料的比表面积进行了测定。

下表列出了测定结果:样品编号比表面积(m2/g)1 50.22 42.83 65.6根据测定结果可以发现,样品3的比表面积最大,样品2的比表面积次之,样品1的比表面积最小。

催化剂表面积测定

催化剂表面积测定
Vm Sg = Am ×NA × ×10 -18 m 2 /g 22414
பைடு நூலகம்
BET法
注: ◇BET等温吸附方程的适用范围: 相对压(P/Ps)在0.05~0.35之间 ◇当相对压在0.35~0.6间, 用包括三个常数的B-E-T公式:
1 n 1 p / ps n n p / ps n 1 Cp V Vm ps P 1 C 1 p / ps C P / PS n1
vm = 1/(m + b)
(1-8)
二、 表面积计算
固体吸附剂的表面积常以比表面积求出, 每克固体吸附剂(包括催化剂)的总表面积 为比表面(积),以符号Sg表示。
BET法
以p/v (p0-p) ―p/p0作图
p 1 C-1 p 由BET吸附等温方程(1-6) ( po-p) = vmC + vmC • po 知: v
例题
根据0℃时丁烷在某催化剂上的吸附数据,以
P P ~ 作图后,求出Vm = 24.5cm3 V PS P PS
已知丁烷的A = 0.446nm2 = 4.46 10-19m2
吸附剂的W = 1.876 g
24.5 6.02310 4.4610 S比 22400 1.876
1.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 等温方程
当达到动态平衡时,kap(1- ) kd
(1-3) (1-4)

其中:
kap Kp kd kap 1 Kp
ka K = = K 0 exp( q / RT ) kd
式中: p ——吸附质蒸气吸附平衡时的压力; K——该吸附过程的吸附系数,即吸附平衡的平衡常数; K0——K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BET_BJH_HK_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详解

BET_BJH_HK_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详解

力场,这样就对气体分子产生吸附作用。 *吸附的分子仍是在不断运动的(例如振动)。
*气体分子能克服固体表面的引力,会离开表面造成脱附。
*吸附与脱附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吸附剂:具有吸附能力的固体物质. 吸附质:被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如氮气).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物理吸附理论简单介绍
吸附现象:
吸附作用指的是一种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附着在另一种物 质表面上的过程-----物质在界面上变浓的过程。界面上的 分子与相里面的分子所受的作用力不同而引起的。
*气-固接触面来说,由于固体表面分子受力不均衡,就产生一个剩余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UPAC定义的孔大小(孔宽)分为:
微孔(micropore) < 2nm 中孔(mesopore) 2~50nm 大孔(macropore) 50~7500nm 巨孔(megapore) > 7500nm(大气压下水银可进入)
此外,把微粉末填充到孔里面,粒子(粉末)间的空 隙也构成孔。虽然在粒径小、填充密度大时形成小 孔,但一般都是形成大孔。 分子能从外部进入的孔叫做开孔(open pore),分 子不能从外部进入的孔叫做闭孔(closed por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附质
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高压区又
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Ⅵ型等温线:又称阶梯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 线,反映的是固体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如氪 在某些清净的金属表面上的吸附)实际上固体的表面,尤 其是催化剂表面,大都是不均匀的,因此很难遇到此情况

实验5 比表面积测定

实验5 比表面积测定

化工专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姓名:邢瑞哲实验时间:2014.06.03 同组人:赵亚鹏、窦茂斌、赵郁鑫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组号: 2 学号:3011207058 指导教师:实验成绩: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实验五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1. 实验目的①掌握用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②通过实验了解BET多层吸附理论在测定比表面积方面的应用。

2. 实验原理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其重要的物性之一。

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效能。

因此在催化剂研究、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测定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十分重要的。

固体催化剂表面积的测定方法较多,大体上可分为动态色谱法和静态容量法。

本实验采用动态色谱BET法。

经典的BET法,由于设备复杂、安装麻烦,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气相色谱的发展,为催化剂表面积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

BET法由于是依据著名的BET理论为基础而得名。

BET方程由经典统计理论推导出的多分子层吸附公式而来,是现在颗粒表面吸附科学的理论基础,并被广泛应用于颗粒表面吸附性能研究及相关检测仪器的数据处理中。

推导BET方程所采用的模型的基本假设是:1.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发生多层吸附;2. 除第一层的吸附热外其余各层的吸附热等于吸附质的液化热。

推导有热力学角度和动力学角度两种方法,均以此假设为基础。

BET理论最大优势考虑到了由样品样品吸附能力不同带来的吸附层数之间的差异,这是与以往标样对比法最大的区别;BET公式是现在行业中应用最广泛,测试结果可靠性最强的方法,几乎所由国内外的相关标准都是依据BET方程建立起来的。

在该实验中色谱法测固体比表面积是以氮为吸附质、以氢气作为载气,二者按一定的比例通入样品管,当装有待测样品的样品管浸入液氮时,混合气中的氮气被样品所吸附,而载气不被吸附,H2-N2混气的比例发生变化。

这时在记录仪上即出现吸附峰。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不尽相同,氢的导热系数比氮要大得多,具体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如下表:表2-1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同样,在随后的每个样品解吸过程中,被吸附的N2又释放出来。

色谱法测催化剂比表面积实验报告

色谱法测催化剂比表面积实验报告

化工专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实验人员:同组人:实验地点:天大化工技术实验中心606室实验时间:2015年4月17号年级;专业;组号;学号指导教师:实验成绩:天津大学化工技术实验中心印制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2. 通过实验了解BET多层吸附理论在测定比表面积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其重要的物性之一。

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效能。

因此在催化剂研究、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测定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十分重要的。

固体催化剂表面积的测定方法较多。

经典的BET法,由于设备复杂、安装麻烦,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气相色谱的发展,为催化剂表面积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

色谱法测定催化剂固体表面积,不需要复杂的真空系统,不接触水银,操作和数据处理较简单,因此在实验室和工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色谱法测固体比表面积是以氮为吸附质、以氢气或氦气作为载气,二者按一定的比例通入样品管,当装有待测样品的样品管浸入液氮时,混合气中的氮气被样品所吸附,而载气不被吸附,He-N2混气或H2-N2混气的比例发生变化。

这时在记录仪上出现吸附峰。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不尽相同,氢和氦的导热系数比氮要大得多,具体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如下表1。

表1 气体导热系数表气体组分H2He Ne O2 N2导热系数Cal/cm·sec·c°×10539.7 33.6 10.87 5.7 5.66同样,在随后的每个样品解吸过程中,被吸附的N2又释放出来。

氮、氦气体比例的变化导致热导池与匹配电阻所构成的惠斯登电桥中A、B二端电位失去平衡,计算机通过采样板将它记录下来得到一个近似于正态分布的电位-时间曲线,称为脱附峰。

最后在混合气中注入已知体积的纯氮,得到一个校正峰。

根据校正峰和脱附峰的峰面积,即可计算在该相对压力下样品的吸附量。

改变氮气和载气的混合比,可以测出几个氮的相对压力下的吸附量,从而可据BET公式计算表面积。

多孔催化材料的比表面积测定

多孔催化材料的比表面积测定

实验十五 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固体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径2. 用美国micromeritics 公司的Gemini V2.00物理吸附测试仪测定多孔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

3. 了解测试原理和测试技术。

二、基本原理比表面积是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催化剂颗粒的总表面积。

国标单位m 2/g 或m 2/Kg 。

比表面积是评价催化剂、吸附剂及其他多孔材料工业利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比表面积的大小,对与不同材料的的热学性质、吸附能力、化学稳定性、以及催化剂的有效催化空位等均有明显的影响。

孔容、孔径分布是指不同孔径的孔容积随孔径尺寸的变化率。

一般把孔按尺寸大小分为三类:孔径≤2nm 为微孔,孔径在2-50nm 范围为中孔,孔径≥50nm 为大孔,其中中孔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许多超细粉体材料的表面是不光滑的,甚至专门设计成多孔的,而且孔的尺寸大小、形状、数量与它的某些性质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催化剂与吸附剂。

因此,测定催化材料表面的孔容、孔径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助于气体吸附原理,测定样品的总表面积需要非选择性的物理吸附。

用简单的非极性分子(如稀有气体或氮)能最近似地达到这种预期的情况,并且已被广泛利用。

BET 方法是分析多分子层物理吸附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自由表面上的吸附,BET 方程:))1(1)((00P P C P P CP n n s m s -+-=式中 n s ----在平衡压力p 时吸附气体的数量p 0 ----在吸附温度下处于凝聚态吸附质的蒸汽压n m s ----单分子层覆盖时的n sC-----一个与第一层吸附热(ΔH1)和吸附质凝聚热(ΔHc)有关的常数BET 方程还可以改写成以下形式Cn P P C n C P P n P s m s m s 1))(1()(00+-=- 当把 )(0P P n P S -对相对压力 P/P 0做图时就得到一条直线。

由斜率1s m C n C -和截 距Cn s m 1可以求得n m s 的值。

催化剂比表面积

催化剂比表面积

多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BET吸附等温式
按照朗格谬尔吸附等温方程的推导方法同样可得到BET
吸附等温方程:
p = 1 C-1 • p v( po-p) vmC vmC po
(1-12)
式中 p0――吸附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汽压; vm——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C——BET方程C常数,其值为exp{(E1-E2)/RT},
模型的基本假定:
吸附表面在能量上是均匀的,即各吸附位具有相同的能量 ;
被吸附分子间的作用力可略去不计;
属单层吸附,且每个吸附位吸附一个质点;
吸附是可逆的。
用θ表示覆盖度,即吸附剂表面被气体分子覆盖的分数, 未被覆盖分数应为(1-θ),则
吸附速率=kap(1-θ)
(1-7)
脱附速率=kdθ
(1-8)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K0——指数表达式的指前因子,近似认为与温度无关。
单分子层吸附等温方程 ——朗格谬尔(Langmuir)等温方程
如果用v(STP,ml/g)表示吸附量,vm(STP,ml/g)表示单分子层饱和吸附量, 则,式(1-10)化简得:
p1 p
v vmK vm
(1-11)
式(1-10)与式(1-11)都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式,他们在用v对p作图时的形状 与Ⅰ型吸附等温线相同。实际上,分子筛或只含微孔的活性炭吸附蒸汽时的吸附 等温线就是Ⅰ型的,因此Ⅰ型又称为朗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质分割得越小,分散度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比表面(specific surface area)与分散度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的情况:
边长l/m
1×10-2 1×10-3 1×10-5 1×10-7 1×10-9

BETBJHHK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

BETBJHHKTPLOT催化剂比表面积

1.2.1 BET法
BET吸附等温方程(1-12)――――单层饱和吸附
量vm:
1 vm = 斜率+截距
(1-13)
设每一个吸附分子的平均截面积为Am(nm2) , 此Am就是该吸附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占据的表面积:
Vm Sg = Am ×NA ×
×10-18
m2/g
22414
(1-14)
式中 NA——阿伏伽德罗常数(6.02x1023)。
的直线范围一般是在p/p0 0.05-0.35之间。 *C常数与吸附质和表面之间作用力场的强弱有关。给定不 同的C值,并以v/vm对p/p0作图,就得到下图的一组曲线。
第26页/共62页
常数c作参数,以吸附重量或 吸附体积(W/Wm或V/Vm) 对x=P/P0作图。 a)c﹥2 , II型吸附等温线; b)c﹤2, III型吸附等温线 BET公式适用比压范围: 0.05≤x≤0.35
相对压力p/p0
第14页/共62页
吸附量ν
Ⅳ型等温线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等温线,反应的是固体 均匀表面上谐式多层吸附的结果。(有毛细凝聚现象 发生) Ⅴ型等温线很少遇到,而且难以解释,虽然反映了吸 附质与吸附剂之间作用微弱的Ⅲ型等温线特点,但在 高压区又表现出有孔充填(毛细凝聚现象)。
第15页/共62页
第2页/共62页
技术参数
1.比表面积分析范围为0.0005 m2/g至无上限。 2.孔径的测量范围为3.5埃至5000埃。 3.微孔区段的分辨率为0.2埃。 4.孔体积最小检测: 0.0001 cc/g。
主要特点
1.单点、多点BET比表面积 ngmuir比表面积 3.BJH中孔、孔分布、孔大小及总孔体积和面积 4.标准配置密度函数理论(DFT/NLDFT),DA,DR,HK,MP等微孔分析方法。 5.吸附热及平均孔径,总孔体积。 6.提供了测定H2 气体绝对压力的吸附等温线,增强了在燃料电池方面的应用。

色谱法测催化剂比表面积实验报告 天津大学

色谱法测催化剂比表面积实验报告 天津大学
三、实验流程
本实验采用3H-2000Ⅱ型氮吸附比表面仪用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见图1。
四、实验步骤
(1)样品管的制备样品管应用重铬酸钾与浓硫酸配制的洗液浸泡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烘干备用。
(2)装样将待测样品在110℃下烘干、恒重等预处理后,装入样品管(装样量以体积为标准,约为装样管体积的1/3至1/2以不影响流速为准),称量准确至0.1mg。
0.07422
16
28.4
1.3543
14.57
0.11797
0.13776
28.6
1.3128
14.57
0.12170
0.13776
24
28.8
1.5550
20.38
0.15349
0.19269
28.9
1.5554
20.38
0.15345
0.19269
33
29.0
1.6356
26.06
0.1999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体质量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并掌握气体流量的测试方法。
2.了解气体六通阀的原理,了解气体自动进样分析的管路连接方式,掌握色谱工作站使用方法。
3.掌握用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4.通过实验了解BET多层吸附理论在测定比表面积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其重要的物性之一。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效能。因此在催化剂研究、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测定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十分重要的。
表3样品拟合数据表
N2流速(mL/min)
吸附温度(℃)
待测样品吸附N2的总体积V(mL)
氮气分压P(Pa)
P/[V(P0-P)]
P/P0

色谱法实验报告

色谱法实验报告

色谱法实验报告引言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

本实验以气相色谱法为例,探究其在分离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一、实验背景色谱法是利用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差异,实现对混合物中成分的分离和测定。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相为流动相的色谱法之一。

通过调节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性质,可以实现对不同化学物质的有效分离。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气相色谱法对一混合物进行分离,并利用色谱峰的面积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三、实验原理气相色谱法利用气体载气作为流动相,将样品的挥发性成分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

在色谱柱中,样品中的不同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发生溶解和脱溶解的平衡,从而实现分离。

经过分离的成分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生成色谱峰。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搭建气相色谱仪,连接进样器、色谱柱和检测器。

2. 样品准备:将待分离混合物溶解或挥发于适当的溶剂中,经过稀释制备成待测样品。

3. 进样:通过进样器将待测样品注入色谱仪系统。

4. 分离条件设置:设置进样量、柱温、流速等分离条件,使得各组分可以在色谱柱中充分分离。

5. 数据处理:记录并处理色谱峰的数据,包括峰面积、保留时间等。

6. 分析成分:通过比对峰面积,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7.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对分离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本实验以某种香料中的成分分离为例进行了气相色谱分析实验。

通过实验获得了不同香料成分的色谱峰,并根据峰的面积计算出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成分的香气浓度存在显著差异,某些成分对香气的贡献更大。

实验结果表明,气相色谱法在分离和定量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和重复性。

通过调节进样量、柱温和流速等参数,可以实现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有效分离。

但是,分离效果受到样品特性、柱填料选择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优化。

六、实验总结本实验基于气相色谱法对香料混合物进行了分离与定量分析。

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研究

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研究

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研究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研究电催化剂是指在电化学反应中用于促进电子传递和催化反应的材料。

它们在许多能源转换和存储技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和电化学储能等。

电催化剂的性能通常取决于其比表面积,即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所包含的有效催化活性位点的数量。

研究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于优化其催化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 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定义比表面积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中的有效表面积。

在电催化剂中,比表面积可以描述为单位质量中催化剂粒子表面上可用于反应的活性位点的数量。

通常以平方米/克(m²/g)或平方米/立方厘米(m²/cm³)为单位进行表示。

2. 比表面积对电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其催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增加反应速率和效率。

这是因为在电化学反应中,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相应的反应速率就越高。

研究和优化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提高其催化效率的关键。

3. 比表面积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方法来测量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是氮气吸附法(BET法)。

该方法基于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和解吸原理。

通过测量吸附氮气的量与相应的氮气压力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还可以使用其他技术,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来观察催化剂的微观形貌和结构。

4. 提高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的方法为了提高电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可以采取以下策略:a) 纳米尺度控制:通过控制催化剂的合成条件和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度大小的颗粒。

由于纳米颗粒的较大表面积和较小粒径,其比表面积要高于相同质量的微米颗粒。

b) 多孔结构:制备具有多孔结构的电催化剂可以增加其比表面积。

多孔结构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活性位点,同时也有利于反应物分子的扩散和传递。

c) 表面修饰:通过在催化剂表面引入化学物质或修饰层,可以增加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比表面积测试报告

比表面积测试报告

比表面积测试报告引言比表面积测试是用于测量物体表面积相对于物质质量的测试方法。

比表面积可以用于评估物体表面活性、催化剂的效率等。

本测试报告将对比表面积测试方法进行介绍,并展示测试结果与分析。

测试方法本次比表面积测试使用了气体吸附法,采用比氮法进行测量。

具体测试方法如下:1.准备样品:获取待测试的样品,并将其事先研磨或处理以获得均匀颗粒分布的样品。

2.真空处理:将样品置于真空室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预处理。

真空处理的目的是去除样品和周围环境中的气体,以达到高精度测试的要求。

3.吸附过程:加入氮气或其他吸附气体,使其与样品接触。

吸附过程中,气体会通过样品的孔隙或表面附着在样品上。

4.测量:利用物理吸附等温线上的吸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确定比表面积的数值。

5.数据处理:将测试得到的吸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比表面积的结果。

测试结果与分析经过以上测试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测试结果:样品编号比表面积 (m²/g)1 502 453 55从上表可以看出,样品1的比表面积为50 m²/g,样品2的比表面积为45m²/g,样品3的比表面积为55 m²/g。

根据比表面积的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分析:1.样品3的比表面积最大,说明其表面活性相对较高,可能更适用于催化剂等应用。

而样品2的比表面积最小,表明其表面活性较低。

2.比表面积的测量结果可以作为评估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有效表面积的指标。

较大的比表面积通常意味着更多的活性位点,从而具有更好的反应效率。

3.进一步研究分析不同样品的比表面积与其他性质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样品的结构和表面性质。

可以通过改变样品制备条件、处理方法等来调控比表面积,以获得更具优异性能的材料。

结论本次比表面积测试使用了气体吸附法,并通过比氮法进行测量。

通过测试得到的数据,在样品1、样品2和样品3中分别得出了50 m²/g、45 m²/g和55 m²/g的比表面积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工专业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色谱法测定固体催化剂的表面积实验人员:同组人:实验地点:天大化工技术实验中心606室实验时间:2015年4月17号年级;专业;组号;学号指导教师:实验成绩:天津大学化工技术实验中心印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流动吸附色谱法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的方法。

2.通过实验了解BET多层吸附理论在测定比表面积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其重要的物性之一。

表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催化剂的效能。

因此在催化剂研究、制造和应用的过程中,测定催化剂的表面积是十分重要的。

固体催化剂表面积的测定方法较多。

经典的BET法,由于设备复杂、安装麻烦,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气相色谱的发展,为催化剂表面积测定提供了一种快速方法。

色谱法测定催化剂固体表面积,不需要复杂的真空系统,不接触水银,操作和数据处理较简单,因此在实验室和工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色谱法测固体比表面积是以氮为吸附质、以氢气或氦气作为载气,二者按一定的比例通入样品管,当装有待测样品的样品管浸入液氮时,混合气中的氮气被样品所吸附,而载气不被吸附,He-N2混气或H2-N2混气的比例发生变化。

这时在记录仪上出现吸附峰。

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不尽相同,氢和氦的导热系数比氮要大得多,具体各种气体的导热系数如下表1。

表1气体导热系数表气体组分H2He Ne O2 N2导热系数39.7 33.6 10.87 5.7 5.66Cal/cm·sec·c°×105同样,在随后的每个样品解吸过程中,被吸附的N2又释放出来。

氮、氦气体比例的变化导致热导池与匹配电阻所构成的惠斯登电桥中A、B二端电位失去平衡,计算机通过采样板将它记录下来得到一个近似于正态分布的电位-时间曲线,称为脱附峰。

最后在混合气中注入已知体积的纯氮,得到一个校正峰。

根据校正峰和脱附峰的峰面积,即可计算在该相对压力下样品的吸附量。

改变氮气和载气的混合比,可以测出几个氮的相对压力下的吸附量,从而可据BET公式计算表面积。

BET公式:(1)式中:P—氮气分压,Pa;P0—吸附温度下液氮的饱和蒸气压,Pa;V m—待测样品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所需要的N2体积,ml;V—待测样品所吸附气体的总体积,ml;C-与吸附有关的常数其中V=标定气体体积×待测样品峰面积/标定气体峰面积标定气体体积需经过温度和压力的校正转换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以P/[V(P0-P)]对P/P0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C-1)/(V m C),截距为1/(V m C),由此可得:V m=1/(斜率+截距)(2)若知每个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可求出催化剂的表面积,即S g=(V m N A A m)/(22400W)(3)式中S g—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N A—阿弗加德罗常数;A m—被吸附气体分子的横截面积,其值为16.2×10-20m2;W——待测样品重量,g;BET公式的使用范围P/P0=0.05~0.35,相对压力超过此范围可能发生毛细管凝聚现象三.实验流程本实验采用3H-2000Ⅱ型氮吸附比表面仪用色谱法测定催化剂的比表面,见图1。

1—减压阀;2—稳压阀;3—流量计;4.混合器;5.冷阱;6—恒温管;7—热导池8—油浴箱;9—分配器;10—六通阀;11—定量管;12—样品管;13—皂膜流量计四.实验步骤(1)样品管的制备样品管应用重铬酸钾与浓硫酸配制的洗液浸泡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烘干用。

(2)装样将待测样品在110℃下烘干、恒重等预处理后,装入样品管(装样量以体积为标准,约为装样管体积的1/3至1/2以不影响流速为准),称量准确至0.1mg。

(3)安装样品管将三个装有待测样品的样品管依次安装在从左至右的三个样品位上(假设同时测试3个待测样品),第四个样品为标准气体通道,安装一空管即可。

(样品管的两个端口各套两个o形密封圈,上圈至端口约5mm,为防止漏气,样品管夹套应尽量拧紧)(4)安装定量管将选择好的定量管准确测量长度后安装在定量管位上,插到位即可,为自密封式接口。

定量管体积可根据待测样品的比表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体积,定量管单位长度体积为4.5322ml/m。

标定气体体积为定量管体积与六通阀死体积之和。

即4.5322乘以定量管长度与死体积长度之和。

(5)打开载气减压阀调节载气流量为100ml/min左右,等待10-15min左右使其流量稳定后用皂膜流量计准确测量,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载气流速不变,将六通阀置于“测量位”(6)打开N2减压阀调节N2流量为10ml/min左右,用皂膜流量计准确测定混合气体总流量。

(注:为使流量稳定,若载气为H2,则氢气减压阀减压表示数应在0.1MPa以上,N2减压阀表示数应在0.4MPa以上)(7)打开吸附仪电源开关,调节电流旋钮至最大,调节电压使电流为100mA,等待5-10min至调零显示稳定后,调节热导池电位粗调、细调旋钮,使热导池平衡,即调零输出信号为0。

(8)设定计算参数打开数据处理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中分别对[设置]菜单中的[显示设置]、[计算参数设置]、[试样设置]子菜单各参数进行设置。

当以气体标样来标定时,只需要使[试样设置]中各参数不为零即可。

(由于气体作标样时只利用该软件的积分功能,待测样品比表面积需要人工计算求得,故标准样品重量和标准比表面积及待测样品重量这几个参数不用设定)(9)低温吸附将一个盛液氮的液氮杯(大约2/3满)放在从左至右的第二个升降台上,调零后点击[吸附],接下来转动升降开关使液氮杯上升,中间间隔5-10s(间隔时间视待测样品比表面积而定,待测样品比表面积越大,间隔时间相应要加长,其目的为防止样品管内气体瞬间冷缩和被吸附,将空气倒吸入热导池内)待调零显示基本稳定后,可认为吸附平衡,点击[完成],调零,准备脱附。

(10)升温脱附先调零,点击[开始],降下液氮,直接利用环境温度进行脱附,降下液氮杯后,将液氮杯拿离并用盖子盖好。

得到待测样品的脱附峰和峰面积,待调零显示归零后,同上。

待测样品脱附完毕后,将六通阀转至“标定位”,得到标定气体的峰和峰面积。

记录各峰面积,完成一个分压点下的测定。

(11)进行下一个分压点下的测量。

若H2流量没有变化,则只用改变N2流量(每次较前一次增加约10ml,使N2分压平均分布在0.05-0.30之间),用皂膜流量计准确测量混合气体总流量。

继续按步骤8-11操作,完成样品的实验测定。

五,原始数据记录与处理表2比表面积测试仪器性质表(4号设备)样品质量(mg)比表面积()死体积(mm)所用定量管长度(mm)4-2 400.4 31.6 115 336表3载气与混合气流量测定表表4气相色谱分析记录与结果表实验序号样品2峰面积纯标准峰面积样品2吸附气体总体积/ml1 65020.63 56906.02 2.16362 70147.83 49701.64 2.67263 68024.67 44072.01 2.92284 68511.71 43029.32 3.0150备注:1.气体在皂膜流量计的计时体积为20ml2.实验开始温度为21.3℃,结束温度为21.8℃,实验过程平均温度为21.7℃3.吸附温度下液氮的饱和蒸汽压为793.3mmHg,P0=793.3×101.325/760=105.765kPa4.实验设备为第4套六.计算举例1.氮气流量及分压以氢气和第三次混合气中氮气流量及分压为例详细计算皂膜流量计平均时间t m=氢气流量:第三次混合气总流量:第三次进样氮气流量:ml/min=25.614kpa氮气的分压:P=标2.样品2吸附N2体积以样品2第三次混合气进样为例,计算N2的吸附总体积标定气体体积的计算:标定气体体积=定量管体积+六通阀死体积(标准温度下),需对其进行温度和压力校正定量管长度为336mm,死体积长度为115mm,平均温度为21.7℃,标定体积()N2总体积V=标定气体体积×待测样品峰面积/标定气体峰面积3.待测样品表面形成单分子层所需要的N2体积以P/[V(P0-P)对P/P0作图,可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C-1)/(V m C),截距为1/(V m C)其中P0=793.3×101.325/760=105.765kPaV m=1/(斜率+截距)表5样品拟合数据表实验序号V/ml P/kpa X=P/P0Y=P/[V(P0-P)1 2.1636 11.033 0.10432 0.053832 2.6726 18.131 0.17142 0.077413 2.9228 25.614 0.24218 0.109344 3.0150 31.023 0.29332 0.13767使用excel软件做样品的线性回归得由V m =1/(斜率+截距) V m =4.计算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S g =(V m N A A m )/(22400W) =(m 2/g参考值:S g =31.6m 2/g相对误差为6.3132.24 /31.6 =23.04%七.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样品的比表面积比参考值低,而且相对误差较大,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1. 由于内扩散影响,氮气没有完全进入催化剂或者中心处氮气浓度较低,吸附不完全; 2. 实验数据少,线性拟合结果误差大;3. 催化剂样品本身的消耗或磨损造成其自身有效比表面积的下降;4. 由于吸附氮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导致氮气未能在样品样品表面完全覆盖;5. 吸附时间较短,脱吸不是十分完全,使得脱吸峰比实际可以达到的要小。

6. 通入气体的压力不稳定,造成载气和氮气的通入量是变化的,故导致实验结果产生偏差;八.思考题1.单分子层吸附和多分子层吸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试叙述要点单分子层吸附认为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只能发生单分子层吸附,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被吸附分子横向之间没有相互作用的假设。

而多分子层吸附认为已被吸附的分子与碰撞在它们上面的气体分子之间仍可发生吸附,固体表面经常是不均匀的,各点的吸附能力不尽相同。

2.实验中相对压力为什么要控制在0.05~0.35之间?BET公式的使用范围P/P0=0.05~0.35,相对压力超过此范围可能发生毛细管凝聚现象3.样品管体积是固定的,为什么每作一个实验点都要进行标定?每次N2进样流速都会改变,因而每次系统的稳态点都会发生变化。

原先标定的峰面积由于设备稳态发生变化,都会有偏移。

每作一个实验点都进行标定,可以保证在相同的设备稳态下,系统误差得到消除。

因而每个实验点都要进行标定。

4.在催化剂制备中,哪些因素会影响其比表面积?催化剂颗粒大小,催化剂孔径大小,反应温度,压力等都会影响其比表面积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催化剂的性能有哪些影响?试述大比表面积分子筛的优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