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知识讲解
康复评定肌力、肌张力PPT演示课件
痉挛 不利影响
运动功能 姿势异常、行走困难、平衡障碍 骨折脱位、异位骨化、 关节挛缩 关节畸形、皮肤损害、溃烂、压疮 睡眠障碍、疼痛
外观及心理状态 活动及参与
14
肌张力评定注意事项
1.确保被动活动速度相同。 2.评定程序严格标准化。影响肌张力的因素:努力程度、精 神因素、并发症(如感染、尿道结石、膀胱充盈、便秘、疼 痛等)、局部压力改变、体位、药物等因素。 3.再次评定,尽量选择相同时间段和其他评定条件。
2020/3/21
25
等长肌力测试
握力测试 握力指数=握力(kg)/体重(kg)×100%, 正常大于50
捏力测试 (正常值一般为握力的30% ) 背肌力测定 背拉力=拉力/体重×100 (男性为体重的
1.05~2倍,女性为1~1.5倍) 四肢肌群肌力测试 标准姿势下测力计测试
2020/3/21
0、1级:
2020/3/21
3级:
34
肩外旋 岗下肌、小圆肌
0、1级:
2级:
3、4、5级:
(肩外旋)
2020/3/21
35
肩内旋肩胛下肌、大圆肌
0、1级:
2级:
3、4、5级:
2020/3/21
36
屈肘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2020/3/21
37
伸肘 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
0、1级:
2级:
前锯肌
51
2020/3/21
21
级别
5
N
5-
N-
4+
G+
4
G
4-
G-
3+
F+
3
F
3-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3课件
案例三:脊髓损伤患者的肌张力异常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脊髓损伤患者的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肉萎缩、痉挛和疼痛 。
脊髓损伤是由于外力导致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常导 致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脊髓损伤患者的肌 张力异常表现为肌肉萎缩、痉挛和疼痛,影响患者的站立 、行走和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治疗师需要对脊髓损伤患者 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以改善 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遵循医生的建议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 相应的治疗和管理建议, 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 疗和管理。
保持积极的心态
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配 合治疗和管理,有助于提 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05
肌张力异常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帕金森病患者的肌张力异常
总结词
帕金森病患者的肌张力异常表现为肌肉僵硬 、活动受限和姿势平衡障碍。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3课件
$number {01}
目 录
• 肌张力概述 • 肌张力的评定方法 • 肌张力异常的康复治疗 • 肌张力异常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肌张力异常的案例分析
01
肌张力概述
肌张力的定义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止松弛 状态下的紧张度,即肌肉的初 始长度和阻力。
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姿势和进行 正常运动的基础,它有助于保 持身体的稳定性和姿势控制。
详细描述
器械评定法是通过使用专门的器械进行定量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准确。常见的器械评定法包括电阻抗 成像、超声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无创或无痛的方式,定量评估肌肉的张力和紧张 度,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03
肌张力异常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三章肌张力
2.僵硬
僵硬定义:僵硬也称强直,是主动肌和拮抗肌 张力同时增加,各个方向的关节被动活动阻力 均增加的现象。 僵硬常见表现有以两种 : (1)齿轮样僵硬:是一种对被动运动的反应, 特征是运动时有阻力和无阻力反复交替地出现 而产生均匀的顿挫感。(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 (2)铅管样僵硬:是一种持续的僵硬。(它与弯
方法:临床上常用表面肌电图通过检查H反射 等电生理指标来反映脊髓节段内运动神经元及 其它中间神经元的活性。
(可作为痉挛临床评定的补充方法和科研手段。)
(4)等速装置评定方法:肌肉在被动牵张时所 表现的阻力增高,可用等速装置作精确的测定。
方法:主要有等速摆动试验和等速被动测试两 种方法。
①等速摆动试验:在等速装置上模拟摆动试验 的评定方法,可诱发肌肉的牵张反射,测得的 阻力包括反射与非反射成分;
肌张力定义:肌张力是指肌肉静息状态下的紧 张度,检查时以触摸肌肉的硬度及伸屈肢体时 感知的阻力作为判断依据。
(一)肌张力的分类
1.正常肌张力分类:根据身体所处的不同状态,肌
张力可分为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 张力。 静止性肌张力—在肢体静息状态下,如正常情况下坐、 站时维持正常姿势。 姿势性肌张力—在人体变换各种姿势的过程中,如能 协调地完成翻身、从坐到站等动作。 运动性肌张力—指肢体在运动或完某一动作时,所表 现出的一定的弹性和柔顺性。
0 肌张力降低 无肌张力增高 无肌张力增高 无踝阵挛
1 肌张力正常
轻度增高,被 动活动时有 一过性停顿
肢体受刺激时 出现轻度 肌张力增 高
肌力与肌张力PPT课件
50%均呈现最小阻力. • 2级 •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
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 • 3级 •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 • 4级 • 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
肌力与肌张力的定义
• 肌力:指肌肉主动运动时的力量、幅度和速度。 • 肌张力: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
第1页/共15页
肌力的标准
• 0级 完全瘫痪,测不到肌肉收缩。 • 1级 仅测到肌肉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 2级 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但不能抵抗自身重力,即不能抬离床面。 • 3级 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 4级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但不完全。 • 5级 肌力正常。
• 4.手足徐动症(athetosis)又称指划运动、易变性痉挛 (Mobilespasm),它是一个综合征,为多种神经系统疾患的一种表现, 是一种由不自主运动和异常姿势复合在一起的一种异常运动,临床以肌强 直和手足发生缓慢不规则的徐动为特征表现。根据其受累部位可分为偏侧 性和双侧性。
第11页/共15页
第13页/共15页
肌张力增高
• 小脑疾患 两侧广泛小脑病变时,有时可见肌张力增高,被动运动肢体时有阻抗感,站立时躯干、四肢呈 僵直状态。橄榄小脑萎缩症有时呈现Parkinson型肌僵直,提示与大脑基底核有关结构损害。
第14页/共15页
感谢观看!
第15页/共15页
第6页/共15页
临床表现 • 肌张力减低 • 肌肉松弛时被活动肌体所遇到的阻力减退,肌内缺乏膨胀的肌腹和正常的
肌力与肌张力的评估及康复
肌肉分类与收缩类型
肌肉分类 2.随意肌和不随意肌 根据肌肉是否受 意志控制进行的分类。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直接收人的意 志控制,故称为随意肌。
1
肌肉收缩类型
等长收缩 肌张力明显增加,但肌长度基本无变化,不
产生关节运动
等张收缩 肌张力基本不变,但肌长度缩短,引起关节
运动
➢ 向心性收缩 ➢ 离心性收缩
1
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方法
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 0 ° , 下面用枕头支持,健侧上肢 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健侧下肢髋关节 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背后挤放一个枕头,使躯干呈放松状态。
1
患侧在上的侧卧位方法
避免腕及手悬空,手悬空出现腕屈曲,不易抑制痉挛的产生。 避免足悬空,足悬空出现足内翻,不利于以后的步行。
1
良肢位的设计
仰卧位方法 患侧卧位方法(患侧在下,健侧在上) 健侧卧位方法(健侧在下,患侧在上)
1
仰卧位方法
头部放在枕头上,稍偏向健侧,面部朝向患侧, 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 下方垫一个枕头使患侧骨盆向前突,用以防止髋 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小枕头 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 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下肢大腿及小腿中部外 侧各放一沙袋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腘窝处垫 一小枕头以防止膝关节过伸展。
肌力与肌张力的评估及康复
康复护理组
1
1
肌力
内容
2
肌张力
3
早期康复
1
肌力
肌力
基
– 指肌肉(或肌群)在肌肉骨骼系统负荷的情况下,肌肉
本
为维持姿势、启动或控制运动而产生一定张力的能力。
康复评定肌张力讲课
2.异常肌张力分类:根据受试者肌张力与正常肌
张力水平的比较,可分为三种情况。 (1)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低于正常静息水平。
被动屈伸其肢体时阻力减弱或消失。 (2)肌张力增高(僵硬、痉挛):肌张力高于正常静息
水平。被动屈伸其肢体时阻力增加。 (3)肌张力障碍:肌肉张力紊乱,或高或低,无规律地
2.精神因素的影响:紧张和焦虑情绪以及不良 的心理状态都可以使肌张力增高。
3.并发症的影响:有感染、便秘、疼痛、关节 挛缩等并发症时,肌张力可增高。
整理课件
4.神经状态的影响: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 系统失衡,可使肌张力发生变化。 5.其他:如局部肢体受压、骨折等外伤或疾病、 烟碱等药物、气温剧烈变化、受试者对运动的 主观控制作用均可导致肌张力发生变化。
1.异常肌张力检查方法 (1)病史采集:了解异常肌张力对受试者功能
的影响。包括:受累肌肉及数目、引发痉挛的 原因及注意受试者肢体或躯体异常的姿势等。 (2)反射检查:
检查受试者是否存在腱反射亢进等现象。
评分标准为: -:消失。 ±:反射轻度减弱。 +:反射正常。 ++:反射轻度亢进。 +++:反射中度亢进。
5、僵硬和痉挛可在某一肌群同时存在。
整理课件
肌张力障碍
定义:是一种以张力损害、持续同时伴 有扭曲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肌肉运动 功能亢进性障碍。 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遗传因素 神经退行性疾患 代谢性疾患 其他如张力性肌肉奇怪变形或痉挛性斜颈。
整理课件
整理课件
3.肌张力迟缓
肌张力表现为降低和缺乏、被动运动时的阻力 消失、牵张反射衰减、肢体处于关节频繁的过 度伸展而易于移位等现象。 肌张力迟缓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影响小脑或椎体束的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可为 暂时性肌张力迟缓,如脊髓损伤的脊髓休克阶 段; ②外周神经系统的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③原发性肌病,如重症肌无力。
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
手功能康复一一肌力与肌张力得平衡脑卒中后得肌张力异常就是一种很常见得现象,其中上肢与手得肌张力障碍严重影响到了患者得上肢功能恢复,成为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得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发生率高达1 7% — 3 8 %,而其中4%・9 %得痉挛状态为致残性、此外,从范围上来瞧,上肢得痉挛状态更为常见。
对于治疗师来说,让患者得肌张力控制在合理得范围内就是一项很困难得任务、当肌张力太低时,患者将不能支持自己或对抗身体各部分所受到得重力。
当肌张力太高时,肌肉得张力会掩盖其肌力得真实表现,患者只能以刻板得模式费力地运动,所以,在手功能训练中,就是增加肌力还就是控制肌张力,需要很好得评估来决定更需要得就是什么。
一、重要概念区分【肌力】肌力就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得最大力量;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价康复治疗疗效得重要指标之一;【肌张力】肌张力就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得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得能力,它就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得基础;许多疾病与损伤常导致肌张力发生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降低或肌张力增高,而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痉挛】关于痉挛,一般公认得最清楚得定义就是Lance(l 9 8 0)所阐述得:“痉挛就是与速度相关得紧张性牵张反射(肌张力)增高,伴过度得肌腱收缩为特征得运动障碍,缘于牵张反射亢进,就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得一种。
”肌力与肌张力相互抑制、相互促进。
脑卒中患者大多数病例大部分时间,这二者就是我中有您,您中有我紧密相连;只有少数病例或者小部分时间,这两者得问题会单独岀现、这幅图很生动得阐述了感觉,肌力与肌张力得相互关系。
肌力与肌张力以及感觉就是共建我们人体运动模式得三个主要成分,缺一不可、运动控制中得感觉得作用不可忽视,张力性问题很多都就是感觉运动系统得问题。
如果患者在日常得活动中没有从微小得变化中感觉到关于其身体得充分信息,她将尝试提高她得感觉输入。
一种方式就是增加肌肉得张力,很像我们在光滑得或不稳得表面行走时所表现得那样、例如: 当患者失去平衡得时候,其腕与手指屈肌表现岀明显得张力增高。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培训课件
29
望诊
指甲
形状和颜色 正常指甲呈浅粉色,无凹陷或 裂痕,其根部小月形区域应是白色;
甲床苍白提示贫血或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指甲呈呈凹形(匙状甲)提示霉菌严重感染; 指甲呈半球形,宽而大(杵状甲)提示呼吸
系统疾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30
望诊 姿势(posture)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18
手的功能
侧捏(lateral pinch)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19
手部损伤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20
损伤原因
手部损伤包括皮肤、肌腱、韧带、神经、关 节和骨骼等。
手外伤 疾病后手损伤 先天性发育不良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12
手的功能
触摸(touch)
推压(push and press)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13
手的功能
击打(tap)
球形掌握(ball grasp)
球形指尖握 (ball pinch)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14
手的功能
动态操作(manipulation)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42
运动功能评估
关节活动度评估
主动活动度
被动活动度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43
运动功能评估
简式评估
影片
1/19/2021
手功能康复专题知识讲座
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3. 进食训练
仰头点头吞咽,清除会厌部残留食物
痉挛的临床意义
(2)弊处: 伸肌痉挛和阵挛损害步态的摆动期 导致缓慢的自主运动 有发生挛缩的危险 自发性痉挛导致睡眠障碍 持续性屈肌痉挛可导致疼痛 增加骨折和异位骨化的危险
肌痉挛的护理
预防或减少痉挛 运动疗法:持续被动牵伸、放松疗法、抑制异常反
射性模式 其他物理疗法 药物 神经阻滞 手术等。
肢体受刺激 时出现轻度 肌张力增高
偶有肌痉挛 ,<1次/h
经常痉挛, >1次/h
频繁痉挛, >10次/h
Clonus分级 无踝阵孪
踝阵挛持续 1-4s
持续5-9s
持续10-14s
持续>15s
改良的Ashworth 痉挛评定量表
等级
标准
0 肌张力无增加
Ⅰ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患侧肢体ROM之末有轻度阻力
康复护理学基础
第三节 关节活动度障碍的康复护理
●概述 ●康复护理评估 ●康复护理措施
41
概述
ROM定义:是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最大运动弧或转 动的角度。
分类: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关节活动受限的病理性因素
1.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 2.神经性肌肉挛缩 3.粘连组织的形成 4.关节内异物 5.关节疾患 6.疼痛/保护性肌痉挛
肌力障碍的护理
训练原则 1.超负荷训练原则 所给的负荷应略高于现有
的肌力水平或至少相当于使肌肉产生最大强度 收缩所需负荷的 60% 2.阻力的原则: 3.疲劳度原则 即训练时应使肌肉感到疲劳但 不应过度疲劳的原则。
肌力训练的原理(超量恢复示意图)
超量恢复规律
肌肉练习引起肌疲劳 适宜的练习频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
手功能康复——肌力和肌张力的平衡
脑卒中后的肌张力异常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其中上肢和手的肌张力障碍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上肢功能恢复,成为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卒中后肌张力障碍发生率高达17%-38% ,而其中4%-9%的痉挛状态为致残性。
此外,从范围上来看,上肢的痉挛状态更为常见。
对于治疗师来说,让患者的肌张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
当肌张力太低时,患者将不能支持自己或对抗身体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
当肌张力太高时,肌肉的张力会掩盖其肌力的真实表现,患者只能以刻板的模式费力地运动,所以,在手功能训练中,是增加肌力还是控制肌张力,需要很好的评估来决定更需要的是什么。
一、重要概念区分
【肌力】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最大力量;肌力测试也可作为评价康复治疗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肌张力】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它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活动的基础;许多疾病与损伤常导致肌张力发生变化,表现为肌张力降低或肌张力增高,而影响肢体运动功能;
【痉挛】关于痉挛,一般公认的最清楚的定义是
Lance(1980)所阐述的:“痉挛是与速度相关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肌张力)增高,伴过度的肌腱收缩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缘于牵张反射亢进,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种。
”肌力和肌张力相互抑制、相互促进。
脑卒中患者大多数病例大部分时间,这二者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紧密相连;只有少数病例或者小部分时间,这两者的问题会单独出现。
这幅图很生动得阐述了感觉,肌力和肌张力的相互关系。
肌力和肌张力以及感觉是共建我们人体运动模式的三个主要成分,缺一不可。
运动控制中的感觉的作用不可忽视,张力性问题很多都是感觉运动系统的问题。
如果患者在日常的活动中没有从微小的变化中感觉到关于其身体的充分信息,他将尝试提高他的感觉输入。
一种方式是增加肌肉的张力,很像我们在光滑的或不稳的表面行走时所表现的那样。
例如:当患者失去平衡的时候,其腕和手指屈肌表现出明显的张力增高。
二、肌力和肌张力的评定
1.肌力的简单评定方法1983年,美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在Lovett的MMT徒手肌力测定基础上进一步分细,对于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或稍弱时,以“+”和“-”来表示,这弥补了MMT的分级不足。
(详见下表)此外,若检查时有痉挛加
“S”或“SS”,有挛缩加“C”或“CC”,以表示该肢体有特殊情况。
2.肌张力的简单评定方法肌张力在临床上的表现很不稳定,例如精神紧张、失眠、疲劳、气温降低、膀胱充盈。
疼痛等情况下,肌张力会迅速上升。
但无论如何,通过手法的牵拉可以基本判断出所测肌肉的肌张力,而比较细致地反复、连续观察才能够比较准确地判断某组肌群的肌张力。
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改良Ashworth量表。
轻度:把肢体放在可下垂的位置上,检查者松手时,肢体只能短暂地抗重力,随即下垂;同时有肌力下降,但仍可能有功能的活动。
中度到重度:肌张力显著降低或消失;若把肢体放于可下垂的位置上,检查者松手时,肢体立即下垂;同时有肌力显著丧失,不能产生有功能的活动。
三、早期识别张力障碍的危险因素
脑损伤后患者,临床需早期的判断和识别张力障碍的危险因素,便于决定相应的治疗策略,较主要的危险因素有:①明显的无力;②感觉丧失(本体感觉、轻触觉、视觉损害);③认知损害(记忆、感知、忽略)等。
四、肌力和肌张力的恢复模式
上图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恢复的业界较为熟知区别图,竖线是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后恢复的过程,肌力在理想状态下会从无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曲线
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可能出现的恢复过程,红色切线表示恢复过程中肌张力异常增高而可能出现的肢体和运动的“畸形恢复”,在Brunnstrom的恢复六阶段理论中处于III级明显共同运动模式和痉挛模式,不可控制。
曲线表达了肌力和肌张力在整个恢复过程中的相互较量,张力异常增高加上肌力恢复不足就会出现“畸形恢复”。
只有通过运动控制训练,达到肌力和张力相互协调,才能促进机体运动的正常表达。
五、物理治疗中如何平衡:肌力与肌张力
抑制和兴奋手法的正确运用——例如经典的Bobath技术就是通过抑制不正常的姿势、病理反射或运动模式,尽可能地诱发出正常的运动,达到患者日后能自主运动。
避免过早过度的运动,导致运动模式的改变和不节能——例如脑卒中患者在早期有些急于下地行走,在没有治疗师正确指引的情况下,患者不仅膝以粗大伸肌模式过伸,而且足趾屈,脚趾强烈屈曲,同时更推动了在重新适应平衡和运动中激发上肢的共同运动模式,出现上肢功能的错误运动,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干预,当患者的异常运动模式固化,就很难再纠正过来。
以任务导向性训练为主,增强目标任务为导向的功能行为的运动控制训练。
训练的项目应量化强化、充分利用反馈的机制。
善于利用各种物理治疗工具。
及早开始预防性康复,谨防废用综合症——注重对损伤肢体的康复,同时注重非损伤肢体的运动能力及心肺功能能力等。
循序渐进主动性康复——始终关注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注重对患者的脑高级功能障碍的治疗及心理支持。
对症处理,缓解疼痛,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