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顺磁共振实验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4 年 5 月10 H顺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摘要】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周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周体中的磁矩主要是自旋磁矩的贡獻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简称“EPR”或“ESR”。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关键词】顺磁共振,自旋兰闵子,检波【引言】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肖旋共振(ESR),这是冈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
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顺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后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
电子肖旋共振方法具有在高频率的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但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对研究材料的各种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巫,以及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闵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正文】一、实验原理(1)电子的肖旋轨道磁矩与肖旋磁矩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刀儿,负号表示方向同E相反。
在量子力学中E=』(/+1)方,因而均=屮Q+1)-^― = Jo + “B = 4r~-九,其中2叫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 y]s(S+\) —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肖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m叫。
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少 _ & 丄号&=] + 旳+Ta+i)+s(w)的总磁矩:2他,其中弐是朗德闵子:2山+ 1) 。
微波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篇一: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顺磁共振实验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4年5月10日顺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摘要】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自旋磁矩的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简称“epr”或“esr”。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关键词】顺磁共振,自旋g 因子,检波【引言】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
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顺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后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
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具有在高频率的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但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对研究材料的各种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变,以及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 因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正文】一、实验原理(1)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 ?l??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l号表示方向同pl 相反。
在量子力学中pepl2me,负,因而?l??b1)?b?2me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其中e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自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s??eps?me。
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j??gej(j?1)?l(l?1)?s(s?1)pjg?1?2me,其中g是朗德因子:2j(j?1)。
实验八微波电子顺磁共振
实验⼋微波电⼦顺磁共振实验⼋微波电⼦⾃旋共振电⼦⾃旋共振⼜称电⼦顺磁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在原⼦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顺磁共振;因为分⼦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旋磁矩的贡献所以⼜被称为电⼦⾃旋共振,简称“EPR”或“ESR”。
由于电⼦的磁矩⽐核磁矩⼤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核磁共振⾼得多。
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顺磁现象,本实验使⽤微波进⾏电⼦顺磁共振实验。
⼀、实验的⽬的1.研究微波波段电⼦顺磁共振现象。
2.测量DPPH 中的g 因⼦。
3.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
4.进⼀步理解谐振腔中TE10波形成驻波的情况,确定波导波长。
在原⼦和分⼦中,电⼦处原⼦核的正电势内,在某些允许的轨道中作轨道运动。
1925年,当时还是学⽣的(Goudsmit 和Uhlenbeck )认为电⼦不仅作轨道运动,⽽且像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星那样,还进⾏⾃转。
按照这种模型,当原⼦和分⼦存在具有未配对电⼦的轨道时,由于电⼦⾃旋形成⼀个⼩磁偶极⼦,因⽽当外加⼀定强度的磁场后,由于电⼦⾃旋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其轨道能级进⼀步劈裂成⼏个能级。
在这些特定的能级之间,如果发⽣电⼦跃迁,将引起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这就是ESR 。
如果原⼦和分⼦的电⼦轨道全部是封闭壳层时,由泡利(Pauli )原理,各电⼦轨道将分别被两个⾃旋相反的电⼦占有,由电⼦⾃旋产⽣的磁矩就彼此抵消。
因此也测不到ESR 。
原⼦核也和电⼦⼀样,由于核⾃旋也形成⼀个⼩磁体(核磁⼦),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质⼦(1H )。
与ESR 的情况相同,如和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也能使原⼦能级分裂,这时如果在分裂的能级间引起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这就是NMR 。
⼆、实验原理本实验有关物理理论⽅⾯的原理请参考有关“电⼦⾃旋(顺磁)共振”实验、“微波参数测量”实验等有关章节。
具有未成对电⼦的物质置于外磁场B 0中,由于电⼦⾃旋磁矩与外加磁场B 0相互作⽤,导致电⼦基态塞曼能级分裂,其能量差为:0B B g E µ=? (1)其中g=2.0023为⾃由电⼦的朗德因⼦。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顺磁共振(EPR)技术,探究物质在恒定磁场和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实验中,我们测量了有机自由基DPPH的g因子值,并分析了微波器件在电子自旋共振中的应用。
通过观察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谐振腔的驻波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顺磁共振技术在物质结构和性能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DPPH,g因子,谐振腔一、引言顺磁共振(EPR)技术,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种研究物质电子自旋状态的实验技术。
该技术基于电子自旋在恒定磁场中受到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跃迁现象。
顺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研究材料的反应过程、结构和性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电子自旋与磁矩原子中的电子不仅具有轨道运动,还具有一定的自旋运动。
电子的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的合成,决定了原子的总磁矩。
当原子处于外磁场中时,电子自旋会取向磁场方向,产生磁能级分裂。
通过射频场或微波场的作用,电子自旋可以在磁能级之间发生跃迁,从而产生EPR信号。
2. 顺磁共振信号EPR信号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明显的吸收峰,峰形尖锐;(2)吸收峰的位置与外磁场强度有关,可用于测量物质的g因子;(3)EPR信号的强度与物质的顺磁性质有关。
三、实验装置与材料1. 实验装置:顺磁共振仪、微波源、射频放大器、探头、计算机等;2. 实验材料:DPPH自由基、样品管、搅拌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将DPPH自由基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2. 将溶液置于样品管中,置于顺磁共振仪的探头中;3. 设置实验参数:选择合适的磁场强度、射频频率和功率;4. 进行EPR信号采集:启动顺磁共振仪,采集DPPH自由基的EPR信号;5. 分析EPR信号:利用计算机软件对EPR信号进行分析,测量DPPH自由基的g因子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DPPH自由基的EPR信号实验中,我们成功采集到了DPPH自由基的EPR信号。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化学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电子顺磁共振信号,探索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特性。
实验原理电子顺磁共振是利用电子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现象。
当样品中存在未成对电子时,这些电子具有自旋量子数,可以吸收特定频率的微波辐射。
通过改变外加磁场的强度,可以观察到电子顺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是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它能够提供高灵敏度的测量结果。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选择适当的样品,如自由基或过渡金属离子溶液。
将样品放置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样品室中。
2. 设置实验参数:调整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使其适应样品的特性。
确保磁场均匀性和稳定性。
3. 开始测量:启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开始记录电子顺磁共振信号。
同时,记录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的变化。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拟合曲线和计算得到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参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自由基溶液作为样品进行电子顺磁共振测量。
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共振信号。
根据信号的特征,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未成对电子,这与自由基的性质相符。
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参数。
通过拟合曲线,我们可以确定自由基的g因子和超精细相互作用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电子自旋状态的重要信息。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测量,例如改变温度和添加外加剂。
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研究样品的磁性特性和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电子顺磁共振谱图,我们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结论。
结论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自由基溶液的电子顺磁共振信号,并获得了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参数。
这些结果对于理解材料的磁性行为和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是关于电子顺磁共振(EPR/ESR)的实验,以研究介质中分子中的磁性状态。
实验过程是先用EPR/ESR仪器将介质中的磁性状态检测出来,然后进行后期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内部分子介质的结构状态。
此外,EPR实验中需要调整加热器和信号处理器的参数以便有效地采集分析信号。
而且EPR/ESR技术还能够用于研究生物分子中的磁性状态,包括检测新药的效果,并分析药物分子的结构变化。
本次实验表明,在定量分析介质中分子的磁性状态时,EPR/ESR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用于生物材料的结构分析,特别是新药的药效分析。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又学习到了如何调节加热器和信号处理器的参数进行采集分析信号,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电子顺磁共振 实验报告范本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63232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3. 测定DMPO-OH 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
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 、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
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了解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2、掌握顺磁共振谱仪的使用方法。
3、测量 DPPH 样品的 g 因子和共振线宽。
二、实验原理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又称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物质的顺磁性是由具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引起的。
在没有外加磁场时,这些未成对电子的自旋磁矩取向是随机的,物质对外不显示宏观磁性。
当施加一个外加磁场时,电子的自旋磁矩会沿着磁场方向取向,产生一个与磁场方向相同的磁矩分量,同时产生一个与磁场方向相反的磁矩分量。
当外加一个与电子自旋磁矩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电磁场时,就会发生共振吸收,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
共振条件可以表示为:$h\nu = g\mu_{B}B$,其中$h$是普朗克常量,$\nu$是射频电磁波的频率,$g$是朗德因子,$\mu_{B}$是玻尔磁子,$B$是外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三、实验仪器本次实验使用的是某某型号的顺磁共振谱仪,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电磁铁:提供外加直流磁场。
2、微波系统:包括微波源、隔离器、衰减器、谐振腔等,用于产生和传输微波信号。
3、检测系统:包括检波器、放大器、示波器等,用于检测共振吸收信号。
四、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DPPH 粉末均匀地填充到样品管中,然后将样品管插入谐振腔中。
2、仪器调节(1)开启电源,预热仪器一段时间。
(2)调节磁场电流,使磁场从零逐渐增加,观察示波器上的信号。
(3)调节微波频率,使示波器上出现共振吸收峰。
3、数据测量(1)在共振条件下,测量磁场强度 B。
(2)改变磁场强度,测量不同磁场下的共振吸收峰。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记录不同磁场强度下的共振吸收峰位置,如下表所示:|磁场强度(T)|共振频率(MHz)|||||02 |_____||03 |_____||04 |_____|2、根据共振条件$h\nu = g\mu_{B}B$,计算朗德因子 g。
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顺磁共振1、实验原理:1、 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负号表示方向同相反在量子力学中,因而其中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自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 其中g是朗德因子,在外磁场中原子磁矩要受到力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的方向作旋进,也就是Pj绕着磁场方向作旋进,引入回磁比,总磁矩可表示成。
同时原子角动量Pj和原子总磁矩取向是量子化的。
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其中m称为磁量子数,相应磁矩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二、电子顺磁共振原子磁矩与外磁场B相互作用可表示为:不同的磁量子数m所对应的状态表示不同的磁能级,相邻磁能级间的能量差为,它是由原子受磁场作用而旋进产生的附加能量。
如果在原子所在的稳定磁场区又叠加一个与之垂直的交变磁场,且角频率满足条件即,刚好满足原子在稳定外磁场中的邻近二能级差时,二邻近能级之间就有共振跃迁,我们称之为电子顺磁共振。
当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时,由于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常是猝灭的,即近似为零,所以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
根据泡利原理,一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若电子轨道都被电子成对地填满了,它们的自旋磁矩相互抵消,便没有固有磁矩。
通常所见的化合物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因而电子顺磁共振只能研究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特殊化合物。
三、弛豫时间实验样品是含有大量具有不成对电子自旋所组成的系统,虽然各个粒子都具有磁矩,但是在热运动的扰动下,取向是混乱的,对外的合磁矩为零。
当自旋系统处在恒定的外磁场H0中时,系统内各质点的磁矩便以不同的角度取向磁场H0的方向,并绕着外场方向进动,从而形成一个与外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磁矩M。
当热平衡时,分布在各能级上的粒子数服从波耳兹曼定律,即:式中k是波耳兹曼常数,k=1.3803×10-16(尔格/度),T是绝对温度。
实验报告 微波顺磁共振及核磁共振
微波顺磁共振及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摘要顺磁共振, 称电子自旋共振, 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 在射频或微波电磁场作用下磁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在高频率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能深入物质内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而不破坏样品结构, 且对化学反应无干扰。
核磁共振, 是指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在恒定磁场中由电磁波引起的共振跃迁现象。
它是测定原子的核磁矩和研究核结构的直接而又准确的方法, 也是精确测量磁场和稳定磁场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核磁共振 顺磁共振 电子自旋 自旋g 因子引言顺磁共振(EPR )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 EPR ), 首先由苏联物理学家 E. K. 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 在同样的磁场下, 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本实验中, 学生将会观察在微波段的EPR 现象, 测量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g 因子。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学习利用核磁共振校准磁场和测量g 因子或核磁矩μ的方法;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 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早期的核磁共振电磁波主要采用连续波, 灵敏度较低, 1966年发展起来的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技术, 将信号采集由频域变为时域, 从而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特点:①共振频率决定于核外电子结构和核近邻组态;②共振峰的强弱决定于该组态在合金中所占的比例;③谱线的分辨率极高。
正文1.微波顺磁共振原理由原子物理可知, 自旋量子数 的自由电子其自旋角动量 ( ,h=6.62(10-34 J(s, 称为普朗克常数, 因为电子带电荷, 所以自旋电子还具有平行于角动量的磁矩 , 当它在磁场中由于受磁感应强度 的作用,则电子的单个能级将分裂成2S+1(即两个)子能级, 称作塞曼能级,如图7-4-1所示, 两相邻子能级间的能级差为0B g E B μ=∆ (1)式中 焦耳/持斯拉,称为玻尔磁子, 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是一个无量纲的量,其数值与粒子的种类有关, 如 的自由电子g=2.0023。
实验报告7-2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7-2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谭晓宇·1010177·物理学·光学一、实验背景电子微波共振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PR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其工作机理与核磁共振是相同的。
当原子、分子或离子中所有电子的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的总和不为零时,外界磁场便会引起它发生能级分裂。
基于这种能级分裂,我们便可以观察到顺磁共振的现象。
能产生顺磁共振的物质大致有这样几类:过渡族元素的离子、金属中的导电电子、半导体中的杂志原子、自由基。
通过对这些物质EPR 谱的观测,可以获得他们的g 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以了解有关原子、分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从而获得有关物质的微观结构。
现EPR 谱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医学、生物、考古、石油、地质等领域。
EPR 谱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提供物质结构的丰富信息,是一项先进的无损伤探测技术。
二、实验原理原子中,电子的磁矩为: B j j j g P P μμγ=-=式中,B μ为玻尔磁子,γ为旋磁比:Bg μγ=-当自旋粒子处于磁场中时,空间量子化。
取外磁场方向为Z 轴方向,则电子的磁矩在外磁场方向的投影为:Z m μγ=,m= j , j-1 , ……, -j+1, -j设外磁场的强度为B ,则电子在磁场中具有的磁能为:j Z B E B B mg B μμμ=-⋅==-每个m 都对应了一个能级,相邻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B E g B h μν∆==式中,v 为垂直于B 的交变磁场B1的频率。
在B1的作用下,当v=v0, B=B0 时,电子将会在相邻能级之间发生偶极跃迁,即发生电子自旋共振,其条件可以表示为:00B v g B μ= 如果能够测得v ₒ和B ₒ,便能据此求出该种物质中电子的朗德因子g.三、实验内容及步骤我们使用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1、在系统开启之前,将可变衰减器旋钮顺时针旋至最大(以防系统开启时受到功率过高的微波影响,损耗仪器),再开启系统的电源,使其预热20分钟左右(使系统内的各个器件达到微波工作状态,从而更灵敏)。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文
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文篇一: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3. 测定DMPO-OH 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
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 、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
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探针,从电子自旋磁矩与物质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导致EPR 谱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结构的,所以只有具有电子自旋未完全配对,电子壳层只被部分填充(即分子轨道中有单个排列的电子或几个平行排列的电子)的物质,才适合作EPR 的研究。
不成对电子有自旋运动,自旋运动产生自旋磁矩, 外加磁场后,自旋磁矩将平行或反平行磁场方向排列。
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顺磁共振实验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2014年5月10日顺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摘要】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自旋磁矩的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简称“EPR”或“ESR”。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在微波和射频围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关键词】顺磁共振,自旋g因子,检波【引言】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
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顺磁共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后广泛的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及医学等领域。
电子自旋共振方法具有在高频率的波段上能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深入物质部进行超低含量分析,但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对研究材料的各种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和演变,以及材料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因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正文】一、实验原理(1)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 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2l l e e P m μ=-,负号表示方向同l P 相反。
在量子力学中l P =,因而(2l B l l m μ==+,其中2B e e m μ=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自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s s e e P m m μ=-=。
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2j j e e gP m μ=-,其中g 是朗德因子:(1)(1)(1)12(1)j j l l s s g j j +-+++=++。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李自龙摘要:由于电子自旋的存在,电子能级在恒定磁场中会发生分裂,而电子吸收射频电磁场的能量在分裂能级间会发生共振跃迁,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本文利用微波作为射频电磁场,研究含有自由基的有机物DPPH有机自由基中未配对电子的共振跃迁现象,测量DPPH样品自由基中电子的朗德g因子。
透过共振跃迁现象,还研究了谐振腔中TE10波形成驻波的情况,测量不同的共振点,确定波导波长。
关键词:电子自旋共振,微波,DPPH,波导,谐振腔引言:电子自旋的概念由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
1925年,S.A.Goudsmit和G.Uhlenbeck用它来解释光谱精细结构获得成功。
Stern和Ger1aok也以实验直接证明了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由于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原来简并的能级会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分裂成多个能级,称为Zeeman分裂。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缩写为EPR, Paramagnetic Resonance),便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在分裂能级之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故ESR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如本实验中使用的便准样品DPPH。
DPPH,即二苯基苦酸基联氨,结构式如图1所示,其第二个N原子少一个共价键,有一个未配对的“自由电子”,是一个稳定的有机自由基。
对于这种自由电子,它只有自旋角动量而没有轨道角动量,或者说它的轨道角动量完全猝灭了。
故外加电场会使电子能级分裂为两条,在实验中能够容易地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但由于DPPH中的“自由电子”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其朗德g 因子标准值为2.0036,标准线宽2.7×10-4T。
图1 DPPH的分子结构式频率在300兆赫到30000兆赫之间的电磁波统称为微波,用频率为9.866GHz的TE 波作为射频电磁场,即可观察DPPH的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电子顺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子顺磁共振(ESR)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掌握电子顺磁共振仪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了解顺磁性物质的特性;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电子顺磁共振是指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在外加微波场的作用下,其未成对电子自旋能级发生跃迁的现象。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子顺磁共振仪;2. 顺磁性物质样品;3. 微波发生器;4. 数字信号发生器;5. 数字示波器;6. 温度控制器;7. 数据采集系统;8. 样品管;9. 实验用线缆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顺磁性物质样品放入样品管中,用实验用线缆连接样品管和电子顺磁共振仪。
2. 实验参数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微波频率、微波功率、扫描速度等参数。
3. 样品测试:开启电子顺磁共振仪,调整温度控制器,使样品温度达到实验要求。
开启微波发生器,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4. 数据采集:利用数字信号发生器和数字示波器采集实验数据,并利用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5. 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通过实验,采集到顺磁性物质的电子顺磁共振信号,包括共振吸收峰的位置、形状、强度等。
2.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质。
通过对比理论计算结果,验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以下为具体分析内容,根据实际实验结果填写)(1)共振吸收峰的位置:实验测得的共振吸收峰位置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样品的未成对电子自旋能级符合理论模型。
(2)共振吸收峰的形状:实验测得的共振吸收峰为单峰,说明样品中未成对电子自旋能级只有一个。
(3)共振吸收峰的强度:实验测得的共振吸收峰强度与样品浓度成正比,符合朗之万-爱因斯坦定律。
(4)样品的磁性质: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样品的磁矩、自旋轨道耦合等磁性质,并与理论模型进行对比。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参考)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实验简介】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是根据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外部高频电磁场相互作用,对电磁波共振吸收的原理而设计的。
因为电子本身运动受物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电子自旋共振成为观察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
又因为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并且观测时对样品没有破坏作用,所以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生命领域。
【实验原理】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B 中,由于电子的自旋磁矩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电子的基态发生塞曼能级分裂,当在垂直于静磁场方向上所加横向电磁波的量子能量等于塞曼分裂所需要的能量,即满足共振条件B ⋅=γω,此时未成对电子发生能级跃迁。
Bloch 根据经典理论力学和部分量子力学的概念推导出Bloch 方程。
Feynman 、Vernon 、Hellwarth 在推导二能级原子系统与电磁场作用时,从基本的薛定谔方程出发得到与Bloch 方程完全相同的结果,从而得出Bloch 方程适用于一切能级跃迁的理论,这种理论被称之为FVH 表象。
原子核具有磁矩:L⋅=γμ; (1) γ称为回旋比,是一个参数;L 表示自旋的角动量;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力矩:B M ⋅=μ; (2) 根据力学原理M dtL d =,可以得到: B dtd ⨯⋅=μγμ; (3) 考虑到弛豫作用其分量式为:⎪⎪⎪⎪⎩⎪⎪⎪⎪⎨⎧--=--=--=122)()()(T B B dt d T B B dtd T B B dt d z x y y x z y z x x z y x y z z y x μμμγμμμμγμμμμγμ (4) 其稳态解为:⎪⎪⎩⎪⎪⎨⎧⋅⋅⋅+⋅-⋅+⋅⋅=''⋅⋅⋅+⋅-⋅+-⋅⋅⋅='21212222011212122220021)(1)(1)(T T B T B T B T T B T B B T B Z Z Z γωγγχγωγωγγχ (5) 如图1所示:实验中,通过示波器可以观察到共振信号,李萨如图形及色散图,又因为共振信号发生的条件为B ⋅=γω,所以知道磁场及共振频率,就可以求出旋磁比,进而由:e m e g 2⋅-=γ (6) 可以求出朗德g 因子。
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本
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报告Screen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analyze the deficiencies, learn from them and form Countermeasures.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FS-DY-57643 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摘要: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Paramagnetic Resonance)。
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
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
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
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未成对的电子,可以获得其它方法不能得到或不能准确得到的数据。
如电子所在的位置,游离基所占的百分数等等。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拉比用他创立的分子束共振法实现了核磁共振。
1945年至1946年珀赛尔小组和布洛赫小组分别在石蜡小组分别在石蜡和水中观测到稳态核磁共振信号,从而在宏观的凝聚物质中取得成功。
此后,核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还渗透到生物、医学、计量等学科领域以及众多生产技术部门,成为分析测试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
关键词:电子自旋共振共振跃迁铁磁共振g因子引言:顺磁共振(EPR)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ESR),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
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目的要求】1.测定DPPH 中电子的g 因数;2.测定共振线宽, 确定弛豫时间T2;3.掌握电子自旋试验仪的原理及使用。
【仪器用具】电子自旋试验仪。
【原 理】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由 Pauli 于1924年提出。
1925年 S. A. Goudsmit 与 G . Uhlenbeek 利用这个概念解释某些光谱的精细结构。
近代观测核自旋共振技术, 由 Stanford 大学的 Bloch 与Harvrd 大学的Pound 同时于1946年独立设计制作, 遂后用它去观察电子自旋。
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测量DPPH 中电子的g 因数及共振线宽。
一. 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由原子物理可知, 对于原子中电子的轨道运动,与它相应的轨道磁矩 为2l l ee p m μ=- (2-1) 式中 为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 e 为电子电荷, 为电子质量, 负号表示由于电子带负电, 其轨道磁矩方向与轨道角动量的方向相反, 其数值大小分别为 ,原子中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存在自旋运动。
根据狄拉克提出的电子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狄拉克方程, 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S = l /2, 自旋运动角动量 与自旋磁矩 之s s ee p m μ=- (2-2) 其数值大小分别为,比较式(2-2)和(2—1)可知, 自旋运动电子磁矩与角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运动磁矩与角动量之间的比值的二倍。
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
对于单电子的原子, 总磁矩 与角动量 之间有2j ee j g p m μ=- (2-3) 其中 (1)(1)(1)12(1)j j l l s s g j j +-+++=++ (2-4) g 称为朗德g 因数。
由式(2-4)可知, 对于单纯轨道运动g 因数等于1;对于单纯自旋运动g 因数等于2。
引入回磁比 , 即j j p μγ= (2-5)其中em e g 2⋅-=γ (2-6) 在外磁场中, 和 的空间取向都是量子化的。
epr实验报告
epr实验报告
EPR实验报告
引言
电子顺磁共振(EP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领域的实验技术,它可以用来研究材料的电子结构和动力学。
本实验旨在利用EPR技术,研究一系列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谱,从而揭示其微观结构和性质。
实验方法
首先,我们准备了一系列的样品,包括自由基、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化合物。
然后,我们将这些样品置于EPR谱仪中,利用微波辐射激发样品中的未成对电子,从而产生共振吸收。
通过测量样品在不同微波频率下的共振吸收信号,我们可以得到它们的EPR谱线。
实验结果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样品的EPR谱线,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谱线的形状、峰位和线宽等参数的测量,我们得到了有关样品电子结构和动力学的重要信息。
例如,我们发现了一些样品中存在着未成对电子自旋交叉相互作用的迹象,这为我们研究这些样品的磁性和化学反应提供了重要线索。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利用EPR技术对样品的电子结构和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我们得到了一些有关样品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信息,这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这些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实验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其他未知样品的电子结构和动力学。
总之,本次实验为我们展示了EPR技术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和潜力,
我们相信这项技术将在未来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EPR实验技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挑战,这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篇一: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3. 测定DMPO-OH 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
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 、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
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探针,从电子自旋磁矩与物质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导致EPR 谱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结构的,所以只有具有电子自旋未完全配对,电子壳层只被部分填充的物质,才适合作EPR 的研究。
不成对电子有自旋运动,自旋运动产生自旋磁矩, 外加磁场后,自旋磁矩将平行或反平行磁场方向排列。
经典电磁学可知,将磁矩为μ的小磁体放在外磁场H 中,它们的相互作用能为:E=-μ· H = -μH cosθ这里θ为μ与H 之间的夹角,当θ= 0 时,E = -μH, 能量最低,体系最稳定。
θ=π时,E=μH,能量最高。
如果体系从低能量状态改变到高能量状态,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反之,如果体系由高能量状态改变为低能量状态,体系则向外释放能量。
根据量子力学,电子的自旋运动和相应的磁矩为:μs=-gβS其中S 是自旋算符,它在磁场方向的投影记为MS, MS 称为磁量子数,对自由电子的MS 只可能取两个值,MS=±1/2, 因此,自由电子在磁场中有两个不同的能量状态,相应的能量是:E±=±(1/2)geβH记为: Eα= +(1/2)geβHEβ= -(1/2)geβH式中Eα代表自旋磁矩反平行外磁场方向排列,能量最高;Eβ代表平行外磁场方向排列,能量最低。
但当H=0 时,Eα=Eβ, 相应的Ms=±1/2 的两种自旋状态具有相同的能量。
当H≠0 时,能级分裂为二,这种分裂称为Zemman 分裂。
它们的能级差为:△Ee=geβH若在垂直稳恒磁场方向加一频率为υ的电磁辐射场,且满足条件: hυ = gβH式中,h—为Planck 常数,β—为Bohr 磁子,g —朗德因子;则处在低能态的电子将吸收电磁辐射能量而跃入高能量状态,即发生受激跃迁,这就是EPR 现象。
因而,hυ = gβH 称为实现EPR 所应满足的共振条件。
3.g因子自由电子g=ge=2.002,实际情况下g=h?/?B(H0+H’),g反映分子内部结构本身,而是它对H的一次微分曲线。
后者的两个极值对应于吸收曲线上斜率最大的两点,而它与基线的交点对应于吸收曲线的顶点。
g值从共振条件hv=gβH看来,h、β为常数,在微波频率固定后,v亦为常数,余下的g与H二者成反比关系,因此g足以表明共振磁场的位置。
g值在本质上反映出一种物质分子内局部磁场的特征,这种局部磁场主要来自轨道磁矩。
自旋运动与轨道运动的偶合作用越强,则g值对ge的增值越大,因此g值能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
对于只含C、H、N和O的自由基,g值非常接近ge,其增值只有千分之几。
当单电子定域在硫原子时,g值为2.02-2.06。
多数过渡金属离子及其化合物的g值就远离ge,原因就是它们原子中轨道磁矩的贡献很大。
例如在一种Fe3+络合物中,g值高达9.7。
线宽通常用一次微分曲线上两极值之间的距离表示,称“峰对峰宽度”,记作ΔHpp。
线宽可作为对电子自旋与其环境所起磁的相互作用的一种检测,理论上的线宽应为无限小,但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它被大大的增宽了。
超精细结构如在单电子附近存在具有磁性的原子核,通过二者自旋磁矩的相互作用,使单一的共振吸收谱线分裂成许多较狭的谱线,它们被称为波谱的超精细结构。
设n为磁性核的个数,I为它的核自旋量子数,原来的单峰波谱便分裂成条谱线,相对强度服从于一定规律。
在化学和生物学中最常见的磁性核为1H及14N,它们的I各为1/2及1。
如有n个1H原子存在,即得条谱线,相对强度服从于n中的二项式分配系数。
如有n个14N原子存在,即得条谱线,相对强度服从于n中的3项式分配系数。
超精细结构对于自由基的鉴定具有重要价值。
吸收曲线下所包的面积可从一次微分曲线进行两次积分算出,与含已知数的单电子的标准样品作比较,可测出试样中单电子的含量,即自旋浓度。
5.主要检测对象可分为两大类:①在分子轨道中出现不配对电子的物质。
如自由基、双基及多基、三重态分子等。
②在原子轨道中出现单电子的物质,如碱金属的原子、过渡金属离子、稀土金属离子等。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羟基自由基等氧自由基是主要的活性物种,然而由于?OH 的活性高、寿命短,因而难以直接测定。
捕获剂捕获短寿命的氧自由基生成相对稳定的、寿命较长的自由基,这些具有顺磁性的有机物种在磁场和微波的协同作用下容易被EPR 分析检测。
DMPO 是一种对氧自由基捕集效率很高的自旋捕集剂,而且形成的自旋加合物,DMPO-OH,有很特征的超精细分裂图谱和超精细分裂常数。
实验步骤如下:1、取适量DMPO样品于样品管中装样,将样品管一端封住;2、在插入样品管前用纸擦拭确保其干净;3、样品管垂直放入谐振腔,等待EPR 检测。
4、调节仪器参数,得到谱图。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得到数据见附图。
从图中可见,DMPO-OH 的EPR 波谱由四条谱线组成,强度比为1:2:2:1。
五、实验心得电子顺磁共振和核磁共振的区别:a. EPR和NMR是分别研究电子磁矩和核磁矩在外磁场中重新取向所需的能量;b. EPR的共振频率在微波波段,NMR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c. EPR的灵敏度比NMR的灵敏度高,EPR检出所需自由基的绝对浓度约在10-8M的数量级;d. EPR和NMR仪器结构上的差别,前者是恒定频率,采取扫场法,后者还可以恒定磁场,采取扫频法。
篇二:微波顺磁共振、核磁共振实验报告摘要: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Paramagnetic Resonance)。
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
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
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
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用电子自旋共振方法研究未成对的电子,可以获得其它方法不能得到或不能准确得到的数据。
如电子所在的位置,游离基所占的百分数等等。
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拉比用他创立的分子束共振法实现了核磁共振。
1945年至1946年珀赛尔小组和布洛赫小组分别在石蜡小组分别在石蜡和水中观测到稳态核磁共振信号,从而在宏观的凝聚物质中取得成功。
此后,核磁共振技术迅速发展,还渗透到生物、医学、计量等学科领域以及众多生产技术部门,成为分析测试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
关键词:电子自旋共振共振跃迁铁磁共振 g因子引言:顺磁共振又称为电子自旋共振,这是因为物质的顺磁性主要来自电子的自旋。
电子自旋共振即为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在射频场或微波场作用下的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研究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有机自由基DPPH的g因子值,了解和掌握微波器件在电子自由共振中的应用,从矩形谐振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谐振腔的驻波。
铁磁共振和顺磁共振、核磁共振一样是研究物质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本实验采用扫场法进行微波铁磁材料的共振实验。
即保持微波频率不变,连续改变外磁场,当外磁场与微波频率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时,可发生射频磁场的能量被吸收的铁磁共振现象。
微波铁磁共振在磁学和固体物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微波铁氧体物理学的基础。
微波铁氧体在雷达技术和微波通信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顺磁共振1、实验原理:一、电子的自旋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原子中的电子由于轨道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其数值为:e2me?lPl 负号表示方向同Pl相反在量子力学中Pl?l?e?B 其中?B?e?2me称为玻尔磁子。
电子除了轨道运动外还具有自旋运动,因此还具有自旋磁矩,其数值表示为:?semePs?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可以忽略不计,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jge2mePj 其中g 是朗德因子,g?1?j(j?1)?l(l?1)?s(s?1)2j(j?1)在外磁场中原子磁矩要受到力的作用,其效果是磁矩绕磁场的方向作旋进,也就是Pj绕着磁场方向作旋进,引入回磁比ge2me,总磁矩可表示成?jPj。
同时原子角动量Pj和原子总磁矩?j取向是量子化的。
Pj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为:Pj?m? m?j,j?1,j?2,j其中m称为磁量子数,相应磁矩在外磁场方向?jmmg?B m?j,j?1,j?2,j二、电子顺磁共振原子磁矩与外磁场B相互作用可表示为:Ej?Bmg?BBm?B不同的磁量子数m所对应的状态表示不同的磁能级,相邻磁能级间的能量差为?EB,它是由原子受磁场作用而旋进产生的附加能量。
如果在原子所在的稳定磁场区又叠加一个与之垂直的交变磁场,且角频率?满足条件 g?BB即EB,刚好满足原子在稳定外磁场中的邻近二能级差时,二邻近能级之间就有共振跃迁,我们称之为电子顺磁共振。
当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时,由于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常是猝灭的,即Pj近似为零,所以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
根据泡利原理,一个电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若电子轨道都被电子成对地填满了,它们的自旋磁矩相互抵消,便没有固有磁矩。
通常所见的化合物大多数属于这种情况,因而电子顺磁共振只能研究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特殊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