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农民工工作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分析
农民工工作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分析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432位以家庭形式迁移的农民工进行的问卷调查采集相关数据,考察工作特征、家庭特征对工作-家庭关系各维度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家庭式迁移农民工工作特征家庭特征工作-家庭关系本文拟对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特征、家庭特征对其工作—家庭关系的影响进行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其工作-家庭关系。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工作特征与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工作对家庭的促进的关系Demerouti等(2001)把工作特征分为工作要求和工作资源,工作要求涉及工作的一些物质、心理、社会或组织方面,需人们付出生理或心理努力,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消耗相联系;工作资源涉及工作的物质、心理、社会或组织方面,具有减轻工作要求和与之相联系的生理或心理努力、有益于实现工作目标及激励个人成长、学习和发展的作用。
Bakker等(2004)研究表明,工作要求正影响“工作对家庭的消极作用”,工作资源正影响“工作对家庭的积极作用”。
V oydanoff (2004)发现,工作内要求正相关WFC,而与WFF负相关性;工作内资源与WFF正相关,而与WFC负相关性。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a:工作要求各维度对WFC有显著正影响。
H1b:工作要求各维度对WFF有显著负影响。
H1c:工作资源各维度对WFC有显著负影响。
H1d:工作资源各维度对WFF有显著正影响。
(二)家庭特征与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家庭对工作的促进的关系V oydanoff(2005)把家庭特征划分为家庭要求、家庭资源,并发现配偶支持与FWC负相关,而与FWF正相关。
Demerouti等(2004)发现家庭要求与FWC 正相关。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2a:家庭要求各维度对FWC有显著正影响。
H2b:家庭要求各维度对FWF有显著负影响。
H2c:家庭资源各维度对FWC有显著负影响。
H2d:家庭资源各维度对FWF有显著正影响。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
农民工的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非公共经营单位就业的农村人口。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由于资金、技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限制,农民工的收入形式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他们在家庭支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农民工收入来源1.工资收入农民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劳动所得,即通过工作所得到的报酬。
他们通常从事建筑工地、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在企事业单位或个体工商户中务工,领取相应的工资。
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作性质、技能水平、劳动时间等因素。
2.项目分红除了固定工资外,一些农民工还通过参与项目分红获取额外收入。
在某些大型建筑项目或企业中,农民工参与其中,如果项目或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则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红利。
3.自主创业部分农民工不满足于仅仅依靠雇佣劳动获得收入,他们通过自主创业开设小店、餐馆、摊贩等形式,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
自主创业不仅能提升收入水平,还能带动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
二、农民工家庭支持1.经济支持农民工通常将一部分收入用于支持家庭。
他们会寄钱回家,用于家庭的日常开销、孩子的教育费用、老人的医疗费用等方面。
这些支持对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2.教育支持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他们更加注重子女的教育。
因此,他们通常会将一部分收入用于子女的学费、书籍费、辅导班等方面的支持,以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和获取更好的教育机会。
3.医疗支持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他们也会关注家人的健康问题。
因此,他们通过购买医疗保险、储备医疗费用等方式为家人提供医疗支持,以应对可能的意外和疾病。
4.心理支持农民工在城市工作,与家人分隔两地,他们通常会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家人保持联系,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这种支持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团结。
三、农民工收入来源与家庭支持的挑战1.社会保障问题由于缺乏稳定的雇佣关系和参保机制,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薄弱。
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
二、相关工作
关于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前 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流动、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和 访谈的方法,对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学 者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农民工工作—家庭关系的现状、影响因 素和作用机制缺乏深入了解。此外,针对农民工工作—家庭关系的对策建议尚 不够具体和全面。
(2)生理机制:长时间的工作和过度劳累可能导致农民工身体疲惫不堪,从 而影响其工作—家庭关系。生理机制的作用表现在农民工身体状况较差、健康 状况不佳等方面。
(3)行为机制:当农民工感到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较大时,可能会采取一些 不良的行为方式来应对,如减少工作投入、逃避责任等。这些行为方式可能会 导致工作表现下降、人际关系恶化等问题,从而对其工作—家庭关系产生负面 影响。
三、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收集数据,对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 庭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 探讨。在统计分析方面,将采用描述性统计和因果分析的方法,对工作—家庭 关系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工作—家庭关系的现状
2、加强培训与就业服务:政府和社会组织应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和 就业服务,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在城市的就业机会。
3、促进社会融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文化 娱乐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4、提高家庭综合发展能力:除了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应重视家庭的整 体发展。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提供相应支持,包括亲子教育、老人关爱、心理健 康等服务,促进农民工家庭的全面健康发展。
行动情境: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
行动情境: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民工是指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人员,他们通常是农村家庭的成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民工迁徙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家庭化迁移现象也逐渐凸显。
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其家庭成员也跟随迁移至城市的现象。
这种迁移模式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研究。
在我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亲情、责任和支持。
当农民工将家庭带入城市后,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困境。
如何理解和应对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现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研究旨在通过IAD框架对乡城情境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为推动农民工群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IAD框架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乡城情境,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特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通过对乡城情境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现象的深入研究,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促进乡城居民的融合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民工家庭化迁移问题日益突出,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社会融合。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探索解决路径,助力实现乡城居民的良性互动与共赢发展。
2. 正文2.1 IAD框架简介IAD框架是一种关于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即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该框架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和艾丽诺·奥斯特龙(Elinor Ostrom)等学者共同提出的。
浅析我国农民工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
Sn eh u dn fh R , h a mi uai ,seil rl ra,s tl eybcwad A t ei l n t n ic e on igo te C C i 'f l e ct n epc l i r aaesis lvr ak r. f rh e t i t f P n sa y d o ayn u i e t mp me a o
摘 要 : 养后 代 是 父母 义 不 容 辞 的 责任 , 培 家庭 教 育 意 义 重 大 . 响 深远 。建 国 至今 . 国家 庭教 育特 别是 农 村 家庭 教 育 影 我
仍 然很 落 后 。 革 开放 以来 , 着我 国工 业 和服 务 业 的迅 猛 发展 , 量 农 村 劳 动 力流 向城 市。 分 农 民工 子 女 跟 随 父母 一 起 改 随 大 部
o h a a o ke si Chi ft e Pe s ntW r r n na
HUANG i — h n Jn s e g
(colfP lia S i c n ul ngm n,o t et n e  ̄,h nqn 0 75 C o g i ) Sh o o oi l ce eadP bi Maae e tSuh s U & mi C og i t n c c w g4 0 1 ,h nqn g
o terfr a do e oiy ao gwi erpd d v lp n fo rc u t d sr n esr ieid s ,o frrl fh eo m n p np l , ln t t a i e eo me t c hh o u o nl i utya dt evc n u t lt o ua a n fS h y r s
e u a o fte mir n s c i e f e s n r e O a o s g o n g u f h g a t’ h l e fp a a t r e sa d d c t no ga t hl no aa t i h ’ r d p wo k r S s o b o t wi - p o emi n s c i n o e s n k r n s t r t r r d wo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一、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和意义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迁移。
背景是农村人口众多,就业岗位有限;意义在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1.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只能从事农业劳动,但就业机会有限。
2. 收入差距: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到城市工作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
3. 教育和技能:农村劳动力流动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1. 带动农村经济: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带回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减轻农村人口压力:农村劳动力流动缓解了农村人口众多的问题,减轻了劳动力过剩压力。
3.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通过流动工作,农民可以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和提升社会地位。
4. 影响家庭和社会关系: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会导致家庭分离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模式1. 农民工:大量农民选择到城市从事短期打工,然后返回农村。
2. 农村企业:一些农民在农村创办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
3. 外出做生意:一些农民选择外出经商,通过销售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来实现收入增长。
五、政府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的作用1. 制定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和扶持措施。
2. 维护农民权益:政府需要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劳动权益得到保护。
3. 加强服务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服务和管理,提供就业信息和社会保障。
六、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面临歧视,收入和待遇不公平。
2. 就业风险:农民工常常面临劳动权益受损、工资未支付和工作条件恶劣等问题。
3. 家庭分离:农民工外出工作导致家庭分离,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
七、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1. 产业带动: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
关于村民外出打工对农村影响的报告
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暑期“思政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专业:年级:班级:姓名:学号:时间: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1-07-16到2011-08-01调查地点:调查对象:普通村民及若干领导调查主题:通过对村民外出打工在农村的影响的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农村的发展。
调查人员:关于村民外出打工对农村影响的报告前言:今年暑假回家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家乡的路什么时候全都长满了野草,怎么会这么荒凉!!!我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
而农民在其价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户口制度的松动,大批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民工潮”现象。
民工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外出打工对农村社会却有极大影响。
为此我决定调查村民外出打工对乡村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我们的访谈对象包括普通村民和村中有威望的人。
其中,“普通村民”有三类:第一类是“儿子出去打工,妻子和老人在家里”;第二类是“子女出去打工,老人带着小孩在家”;第三类是“子女带着小孩出去,只剩下老人在家”。
“重要他人”分别是村干部、村里有影响力的人、乡村医生、乡村教师、当地商人和邮局工作人员。
一、首先我们分析了农民工出现的原因1、生产力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这是农民工出现的根本原因。
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各种机械用于农业生产。
有限的土地再也用不了8亿农民来耕耘。
剩余劳动力为谋生存发展之路大量涌向城市务工。
2、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全社会的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农民仅靠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已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农民只能把矛头指向了财富的集中地-城市。
异地农民工就业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异地农民工就业对家庭关系的影响在中国,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为了生活和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经常选择异地务工。
然而,这种就业选择对农民工本人以及其家庭关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异地务工对农民工本人的影响不可忽视。
许多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低薪的待遇。
他们通常要在特殊的宿舍或集体宿舍里居住,与家人分隔千里。
长期以来,这种分离和孤独感会给农民工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
同时,农民工在工地上的劳累使得他们往往容易受伤,并且面临着缺乏医疗保障的问题。
因此,异地务工带来的压力和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
其次,异地务工对农民工与家庭的关系产生了许多复杂的影响。
在农民工出去工作之后,他们的妻子和子女常常要独自生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这种分离使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亲密关系减弱。
特别是对于那些有年幼子女的家庭来说,父母的长期离家使得子女的成长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容易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渐疏远,可能导致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冲突。
另外,异地务工也给农民工的配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很多妻子被迫承担起照顾子女和家庭的责任,同时还要经营农田。
这种繁重的负担不仅给她们带来身体上的疲劳,也影响了她们的心理健康。
她们可能感到孤独和无力,缺乏得到支持和倾诉的渠道。
与此同时,妻子也要面对丈夫在异地工作的身心健康问题。
她们通常会担心丈夫在工地上的安全,并且无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关怀和照顾。
这种长时间的分离和精神负担可能导致夫妻之间的不和谐和矛盾。
尽管异地农民工就业对家庭关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但也必须承认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工家庭的经济状况。
许多农民工通过异地务工能够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工资,并且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
他们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帮助家庭摆脱贫困。
在某些情况下,凭借异地务工的收入,家庭甚至能够购买房产或投资其他产业。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迁移,寻求工作机会和经济发展。
这种流动对当地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既包括正面效应,也包括负面效应。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当地经济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力的提升。
随着农民工的进城就业,城市劳动力市场得到了持续的补充,加速了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而在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出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通过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
这种劳动力资源的重新调配和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力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也对当地经济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着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导致留守农村老年人和儿童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使得农村生产水平下降。
此外,劳动者外出务工也可能导致家庭分离、社会关系破裂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出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挑战。
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使得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管理面临更大的压力。
由于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足,使得城市管理难度增加。
同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状况和生活质量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改善。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当地经济造成的影响。
首先,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老年人的关爱与照顾,促进家庭稳定。
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此外,在城市管理中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除此之外,还需要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农村人口就业创业,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强对技能人才的培养。
同时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外出务工人员权益得到保障,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农民工就业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农民工就业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农民工是中国城乡经济转型中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离家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为家庭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就业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
一、经济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对家庭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农民工在城市获得了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通常能够将收入返还给家庭。
这些额外的收入有助于改善家庭生活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使家庭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农民工的就业还为家庭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解决了农村就业问题,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农民工的就业对社会经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的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填补了劳动力短缺的缺口。
农民工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使得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消费中的贡献也不可忽视,他们的消费需求为城市商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因此,农民工的就业对家庭和社会的经济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在社会层面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他们为城市提供了劳动力资源,解决了就业问题,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农民工的大规模涌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持,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农民工的就业也有助于缓解了农村的人口压力。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有限,在家乡很难找到稳定的工作。
因此,通过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工作,农村的人口得以分流,减少了农村的人口负担,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平稳发展。
同时,农民工的离家工作也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引进城市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农民工的就业还有助于拉动社会消费。
随着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使得他们的消费能力增强。
这不仅带动了城市商业的发展,也刺激了社会消费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内需的扩大。
三、文化影响农民工的就业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国乡村社会流动的现状、影响及不足-农村研究论文-社会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 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外出动因。
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主要是因为务农太辛苦耕地太少,在家没事可做,外出务工经商纯粹是为了赚钱,以养家活口。
新生代流动人口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经商,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务农经验,而且大多数都受到了较高的教育,或者是认为外出务工能证明自己更有能力的标志,或者是以打工作为开眼界,找机会的手段,固然还有一部份原因仍然为了纯粹的赚钱,以补贴家用。
但是,其中最后一个原因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影响没有对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影响大[2].二、农村流动人口的现状。
1. 居住模式。
外出农民工的住宿是以雇主或者单位提供住房为主,其次是出租赁住房为主,在务工地自购房的则很少。
2. 城市的融合性。
农村流动人口在最初进入城市时,他们的目的、想法以及社会地位等基本是相同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在他们之中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部份人依然在小城镇与原住地农村之间进行流动;而另一部份人中则有一部份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收入和固定的住所,一部份经过奋斗成为城市居民,或者投奔亲戚朋友[3]. 因此,与金字塔等级层次靠下的农村流动人口相比,金字塔等级层次考上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融入了城市,在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更愿意融入城市。
而妨碍他们这种融入的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户籍制度和洗也洗不掉的农民身份. 当这些妨碍因素不存在时,这些处于顶层的农村流动人口会选择永远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主人。
三、中国农村社会流动渠道。
社会流动渠道,即支撑社会流动的制度安排,是经济增长的整个制度基础的一个关键维度。
因为社会流动的渠道调控地位市场中的激励机构,类似于产权通过影响物质市场中的激励结构而影响经济增长。
具体而言,社会流动渠道通过影响个人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这一重要动机而影响经济增长。
而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会带来正确的激励结构,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民工流动主要依靠自身的社会资本,即依靠亲缘、乡缘、地缘的社会关系网络进城打工和在城市立足。
农民工的幸福感家庭工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农民工的幸福感家庭工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农民工的幸福感: 家庭工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幸福感与家庭工作以及社会关系之间的影响,旨在提供揭示农民工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一、家庭工作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1. 家庭工作的辛劳与幸福感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体力劳动,在生活中面临各种艰辛。
繁重的工作量、长时间的工作以及枯燥的工作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民工的幸福感产生一定的影响。
尽管如此,大部分农民工在赚取更高收入的同时,也为改善家庭条件付出了努力,这种家庭工作对于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家庭关系与幸福感的关联家庭关系在农民工的幸福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农民工在离乡背井的情况下仍维持着与家人的联系,关心家庭并尽力支持家人,家庭是他们寻求慰藉与情感支持的重要场所。
因此,良好的家庭关系对农民工的幸福感具有正向的影响。
3. 家庭工作与个人成就感除家庭关系外,农民工从事的工作也对于他们的幸福感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农民工能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正面情绪将促进他们的幸福感。
二、社会关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1. 社会认同感与自尊心的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在社会关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随着城市对农民工群体的肯定和重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增强,自尊心得到提升。
这种积极的社会关系对农民工的幸福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2. 社交支持与幸福感农民工在城市中会结交各种社交圈子,这些社交圈子为他们提供了情感支持和帮助。
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支持不仅让农民工感到被重视,也构筑了一个温暖的社会环境,从而提升了农民工的幸福感。
3. 工作环境与幸福感农民工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
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如合理的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和权益保护,将会提升农民工的幸福感。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是指农村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要,迁徙到城市或其他地区谋求更好发展的一种现象。
这种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分析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减少。
大量年轻劳动力离乡背井,到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
农村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的衰退。
农村人口流动也使得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这也给农村经济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城市劳动力增加农村人口流动使得城市劳动力增加。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成为城市建设、制造业、服务行业的主力军。
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市劳动力的增加缓解了城市劳动力稀缺的问题,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三、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结构产生了调整作用。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产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家庭农场和个体经营逐渐减少,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取而代之。
农村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为主向农业、产业、服务业多元化发展转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升级。
四、农村社会面貌改变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改变。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农村的老人和儿童占据了农村人口的多数,而年轻人则大多流向城市。
这种变化使得农村社会变得更加空旷,农村的社会活力也相应减弱。
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使得农村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有所改变,农村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五、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农村人口流动对农村金融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农民工进城后,除了工作和生活,还需要金融服务。
为了满足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农村金融业向着综合服务方向发展,为农民和农村经济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六、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农村人口流动带来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发展,外来劳务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频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多方位相互配合。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浅析农民工迁徙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主要集中在内容、理念、方法和环境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
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流动呈现家庭化特征,子女教育亦因此出现众多新的问题。
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困难重重,不仅影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农民工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上升,据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80、90后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占农民工总数的%。
[1]由于我国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城乡二元制度没有被打破,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严重违背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受中国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学校教育和未来发展十分关心,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欠妥。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亲子关系不够融洽我国现阶段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城市市民。
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家长眼睛死盯着分数。
如果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似乎就特别有面子;孩子成绩稍不如意,就贬低孩子无能。
同时,很多家长由于经济和能力有限,忽视孩子兴趣的发展。
加之,城市公共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很难丰富饱满。
2.家庭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目标脱离实际由于家庭教育本身存在着这样的特征,即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方式情感化,教育方法多样化,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完全取决于个人经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流动农民工家庭中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研究
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 策和制度 . 如教育制度 、 障制 度、 保 医疗
制度等制度因素是农 民工难 以实现家庭 团聚 的制度性障碍 。
断增长的夫妻分居现象 。 国历史上 还是 第一次。这种家 在我
庭关系和模式与传统 的家庭概念 和理论都发 生了冲突。我
国著名学 者李强把 农 民工家庭关 系 归为五 种基本 模式 , 其
维普资讯
实 践 前 沿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流动农 民工家庭中的夫妻两地分居问题研究
罗 忆 源
( 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 院 ,广东 广州 50 0 10 6)
摘 要 :0 纪 8 年代 中后 期 , 国 出现 了农 民工 家庭化 流动 的趋势 。其 中农 民工流 动 家庭 中的夫妻分居 2世 0 我 问题也 日益突 出。问题 出现 的原 因是 多方 面的 , 表面上看是 由于农 民工 家庭 收入低 。 而深层 的原 因是 制度 因素 造成的 。同时, 引发 了一些社会 问题 , 冲击 着传 统 家庭 和婚姻 , 它也 如 导致社会 不稳 定 因素 的增加 . 阻碍城 市经 济的进一 步发展 , 不利 于其子女教 育和 成长等 。这些 问题 的解决 , 需要社会 、 府和 企业 的重视 和相 互配合 。 政
的家庭模 式。因为 , 民工家庭 的最基本特 征就是家庭成员 农 的长期分居 ,即流人城市 的农 民工长期与 家庭其他成员分
导致农 民工流动家庭夫 妻两地 分居现象 出现 的原 因是 复杂 的、 多样 的。从 表面上 看 , 主要是 由于农 民工家庭收入 低, 没有办法在城市 里购买或 是租住房 子 , 因而没有 办法拥 有完整的家庭生活。 其实 , 当中还有很多深层次的 、 制度性 的
中一种就是夫妻分居 型 ,即丈夫一方 或妻子 一方 在城市 中
农村人口流动的背景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人口流动的背景及其影响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过程的加速,农村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普遍。
农村人口流动是指农村居民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的人口转移,包括农民工的流动、务工经商的流动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动等。
这一现象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分析农村人口流动的背景及其影响因素。
1. 经济转型背景农村人口流动的背景之一是我国经济转型的需要。
随着农业机械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农村的经济转型需要更多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而农村人口流动可以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资源。
2. 就业机会不足农村人口流动的另一个背景是农村就业机会的不足。
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和农民收入的不稳定,农民们渴望通过流动来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来改善生活。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为了谋生不得不选择离开家乡。
3. 城市生活的吸引力城市生活的吸引力也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之一。
相比于农村,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生活水平也更高。
这些因素使得很多农村人口选择流动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4. 教育资源不平等农村人口流动受到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影响。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相对优势,城市提供的教育机会更多、更好。
很多农村家庭希望通过流动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这也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动因。
5. 保障体系差异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差异,也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之一。
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涵盖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
而农村相对而言社会保障体系较弱,这也促使农民流动到城市享受更好的社会保障。
6. 家庭背景因素家庭背景因素也对农村人口流动起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家庭更加倾向于让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而另一些家庭可能更倾向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些家庭的选择也会对农村人口流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7.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的相关政策可以促进或阻碍农村人口流动。
和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家庭收入影响
和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家庭收入影响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
相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工作岗位提供的工资普遍较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薪资水平,从而提高家庭收入。
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可以为整个家庭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家庭的更高收入能够满足更多的经济需求,如子女教育、医疗保健等,为家庭成员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通过劳动力外出打工或在城市就业,农村家庭可以积累更多的经济资本和经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可以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在回乡创业或者从事农村产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可以改变农村社会的观念和文化,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农村人口流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引言随着我国快速经济发展,农村人口流动现象日益普遍。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二、农村人口流动的背景中国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大比例,然而,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相对落后,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农村人口流动成为许多农民寻求更好生活的途径。
三、人口流出的原因1. 经济因素: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和低薪水是主要原因之一。
2. 教育因素: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想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流出到城市。
3. 年轻人观念的变化:年轻人更加追求城市生活的多元化和自由度,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离开农村。
四、人口流入的原因1. 就业机会: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
2. 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吸引农民迁往城市以给予子女更好的教育。
3. 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提供更多的娱乐设施、文化活动和社交机会。
五、人口流动的影响1. 农村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机遇,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2. 城市压力:人口流入城市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和就业压力。
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资源和环境质量面临巨大挑战。
3. 家庭分离:人口流动导致农民工和家人的分离,家庭关系紧张,孩子的教养问题等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六、应对农村人口流动的挑战1.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人口流失。
2. 改善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子女的教育水平,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力。
3.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吸引人口返乡。
七、未来的趋势未来农村人口流动将持续增长,但增速可能会减缓。
随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一部分农民可能会选择留在家乡创业。
八、人口流动的可持续性农村人口流动的可持续性应得到重视。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吸引农民扎根乡土。
农民工的家庭与团聚
农民工的家庭与团聚农民工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农民工常年在城市打工,与家人分隔两地,家庭的团聚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的家庭与团聚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
一、农民工离乡背井的困境农民工迁徙至城市,通常是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及生活条件。
然而,他们离乡背井,常常面临许多困境。
首先,由于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往往离家数百甚至上千公里之遥,长时间的分离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租房或集体宿舍居住,与家人团聚的条件受到限制,无法在一起度过重要的时刻,例如春节等传统节日。
最后,由于工作时间长,农民工只有极少的假期,难以与家人相聚。
二、改善农民工家庭团聚的方法为了改善农民工家庭的团聚问题,社会各界应采取措施提供帮助。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优化城市规划,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让他们能够与家人一同居住。
其次,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落实法定假日,提供足够的休息时间与家人团聚。
此外,各级政府可以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基金,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教育支持,减轻农民工在孩子教育方面的经济压力。
三、加强农民工法律保障农民工家庭团聚问题也与法律保障密切相关。
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例如《劳动合同法》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
然而,一些地方仍存在违法用工现象,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
因此,建设法治社会,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宣传和培训,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解决农民工家庭与团聚问题的关键。
四、加强农民工心理健康关注农民工离乡背井,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困境和情感困扰。
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帮助他们排解心理上的困惑和焦虑,增强家庭团聚意识,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结语: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他们的团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幸福感和家庭的稳定,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与家庭关系
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与家庭关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面临着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
农村留守问题不仅给农民工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同时也对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农村留守问题主要指的是农民工将自己的家庭留在农村,自己则去城市或外地打工,长时间地分离。
这使得农民工无法与家人共同生活和相处,缺乏家人的陪伴和关心。
农村留守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压力、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
首先,经济压力是导致农民工选择留守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民工之所以选择离乡打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工资水平的不稳定性下,农民工往往需要长时间地打工来维持家庭的开支,进而导致他们与家人分离。
其次,子女教育也是农民工农村留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能够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许多农民工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由祖辈或其他家庭成员照料。
然而,长时间地分离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亲子关系变得薄弱。
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容易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再次,缺乏社会保障也是农民工农村留守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民工往往缺乏城市户口,面临着无法享受城市社会保障的困境。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以便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对于家庭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首先,长时间的分离使得夫妻之间的感情变得疏远。
缺乏共同生活和相处的机会,使得夫妻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减少,容易引发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其次,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缺乏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子女在性格、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甚至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同时,农村留守问题也容易导致家庭的不稳定性和亲戚关系的疏远,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困扰。
针对农民工的农村留守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流动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概要: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放松,我国出现了农民工流动的浪潮。
农民工的流动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次论文中,我通过对社会学学者的著作的阅读和理解,对农民工流动对自身家庭婚姻和他人婚姻的影响做一次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流动婚姻家庭(一)问题的提出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0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了24233万人。
如果再加上与他们直接相关的亲属的话,这将会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他们中间的很小的问题乘上这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就会衍变为一个十分巨大的社会问题。
在众多有关于农民工问题中,婚姻家庭问题常常是人们容易忽略但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它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1关于农民工流动对婚姻家庭的影响,我想从离婚和结婚(注:这里的结婚的概念只是指初婚)这两个方面来探讨。
农民工的社会流动造成了夫妻双方两地分居,进城务工的与在家留守的社会层次拉大等问题,从而造成了农村离婚率升高;长时间地在外打工以及农民工很难突破户籍制度所制造的藩篱致使新一代的农民工在结合上出现了新的模式;此外,农民工的流动还直接或者间接地造成了“外进婚”的现象。
(二)农民工的流动所导致的婚姻危机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收养的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的群体。
2婚姻行为具有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功能。
通过婚姻,能够合法有序地满足人们两项基本的需求——性和繁衍后代。
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中指出人类生活的目的之一就是绵续他们的种族。
而人类的婚姻行为恰恰是种族绵续的保障。
因为婚姻行为确定了双系抚育模式,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单个家庭的种族绵续,又能满足社会继替的需要。
”婚姻在家庭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在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村更是如此。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农民的理想生活。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虽然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有些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了农民工。
但是,在他们的固有的观念里,婚姻在他们的眼里仍是头等的大事。
但就是,这样的“头等大事”在农民工流动的洪流中,出现了一些危机。
根据近几年来一些社会学学者的调查研究农民工的离婚现象日益突出,离婚人群也日益增多。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的农村离婚案占全国离婚案件的一半以上。
民政部曾在统计公报中给出了中国总的离婚数,2009年为171.3万对,2010年为196.1万对。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按照50%的比例,则农村的离婚案件2009年与2010年就有85万对和90余万对。
而来自民政部的调查显示,在农村离婚人群中,因为夫妻一方外出打工而导致离婚的,所占比例高达五成以上。
面对如此的数据,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把婚姻看得如此之重的农民,会‘赶时髦’,以致使农村的离婚率直线升高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近几年关于农民工婚姻状况的论文,我发现了有关学者的结论集中在几点上。
首先,分居两地似乎是农民工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对农民工的婚1《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社会学概论》李芹著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姻造成直接巨大的威胁。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指出这一观点。
例如,疏仁华在其《论流动社会下的农民工离婚问题》中指出:“夫妻分居使农民情感世界裂痕不断扩大。
”再如,刘铁鹰、赵柯在对成都市服务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随着农民从从农村来到城市,婚姻丧失夫妻交流的平台;家庭功能失衡,亲情缺失。
”农民工夫妻两地分居使夫妻从空间甚至时间上产生了距离,空间上的距离使夫妻双方缺少了必要的交流,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就为第三者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时间上的距离即观念、视野上的差距则显得更可怕,在城市里打工的一方长期受到了城市里文化观念、社会价值的影响,夫妻双方的社会层次出现了差距,而这种差距更加不能够调和,即使打工一方回到农村,交流的平台有了,但交流沟通的意愿没了,因此,时间上的差距才是不可逆的、危害更大的。
除了分居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就是社会的发展使农村女性独立人格意识不断增强3。
随着农村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来到城市里打工挣钱,她们不光经济上独立还能够适当地补贴家用,其家庭地位必然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而提高,丈夫束缚必然降低。
在过去,农村妇女如果说觉得婚姻不满意的话,她们很可能为了孩子或是惧怕于丈夫的权威而将就着过日子。
但是,现在农村女性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孩子的农村女性很可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选择比自己原来配偶社会层次高的男性结婚。
有研究显示,女性外出打工者离婚的几率要高于男性,那些没有小孩的妇女的离婚率则更高。
或许从上海市政协关于“两地婚姻”的调查报告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在沪女外男的婚姻中,上海姑娘嫁给学有所长事业有成的外来女婿,由于双方文化程度、就业层次高,因而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与这种‘强强联合’的两地婚姻不同,沪男外女的婚姻基本上属于‘弱弱结合’。
”(转引自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总之,农民工离婚率逐年升高的原因有很多。
它是改革开放后社会流动进而导致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产物。
它是家庭的休息、娱乐等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的结果。
(二)农民工流动下的结婚问题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工视野和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对婚姻质量的期望也明显高于自己的父辈。
在新一代的农民工婚姻圈的范围上出现了趋向两端的趋势,即一部分人的婚姻圈仅限于自己的本村,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离老家很远的地方结婚。
户籍制度一直是限制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一个主要的障碍,这一点在农民工的婚姻问题上也不例外。
所以,农民工想获得一个在城市生活居住“合法”的身份十分不易。
加之,农民工参加的工作多以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强度的劳动、几乎封闭式的管理和失调的男女比例使他们很难有时间有精力在流入地把自己的婚姻问题给解决掉。
狭小的社会网络限制了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社会互动。
而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全体成员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的演员。
社会生活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在不同的舞台上表演各自角色的过程。
在城市生活中,缺乏必要的社会互动的农民工很难获得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城市人的眼里的印象并不好,所以,他们就很难获得城市异性的青睐。
大部分的青年农民工只能选择回到农村借助于农村的社会关系来解决婚姻问题。
而繁忙的工作使他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有机会回到农村。
在短短的十几天甚至几天的时间中完成传统的“由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到结婚”的婚恋模3疏仁华《论社会流动下的农民工的离婚问题》式显然是十分的困难。
于是,他们只能接受父母亲朋的介绍尽快完成婚姻,出现了“闪婚”的现象,所以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趁着春节大办喜事。
农村的“闪婚”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农民工对婚姻的需求,避免了农民工无法融入流入地的婚姻市场而且又因长时间不在农村致使又很难在老家找到合适对象的“两头空”的尴尬局面。
此外,“闪婚”也节省了结婚的费用降低了父母的负担。
农民的结婚费用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彩礼聘金,二是请客费用,三是建立新家的费用。
4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结婚的费用就以攀升到万元以上,近几年由于物价的飞涨,结婚的费用使农村的父母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而在“闪婚”中,一些仪式可以从简再加上婚后小两口基本上要外出打工,对盖新房的需求也不是非常的迫切。
但是,“闪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进行了解和相处使得“闪婚”的稳定性并不能够得到很大的保证。
如何能够在婚后进行必要的沟通来维系婚姻,是“闪婚”者要考虑的问题。
有的农民工则会选择“外进婚”,出现了婚姻的跨省的流动。
在选择“外进婚”的群体中,以女性为主,她们的婚姻流动方向也和自己的打工方向大体一致——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正如上文中所说,本地男娶外地女大都是“弱弱结合”。
娶外来媳妇的男性家庭一般有以下几类:(1)相对贫困的家庭,(2)单亲或者父母双亡的家庭,(3)儿子有身体或精神残疾的家庭,(4)在外地赚了钱的富裕家庭。
5而外来女也抱着获得相对于以前的更好的生活的心理来到了城市。
但是,这种婚姻使得农村地区因男女比例失调而造成的婚恋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结婚所需的费用本已很高再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适龄男性的竞争,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家庭困难的男性成为了婚姻上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婚姻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地解决,会对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今天,无论从国家政府还是到民间,对农民工的工资保障、生产环境以及社会保障的问题,都给予了较大的关注。
但是,却忽略了农民工的婚恋问题,即使出现,也是以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形式出现,没有把它提升到社会问题的角度。
我想,关注农民工的婚恋问题无论是对农民工的个人幸福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①贾志科许荣漫《青年农民工的‘闪婚’现象研究——以豫西M村的个案为例》②李芹《社会学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③李守经《农村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④疏仁华《论流动社会下的农民工离婚问题》⑤童素娟《一种‘外进婚’:黔赣女外嫁浙江》⑥赵丽丽《城市女性婚姻移民的社会适应研究——以上海市外来媳妇为例》4《农村社会学》李守经著高等教育出版社5《“双重外来者”的生活——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分析》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