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文疑难句子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学习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个人条件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选取的方法也不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翻译不易,也算是高考中的一个“高难度动作”。
其中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考生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容易得多;否则,就会捉襟见肘,甚至难以完成。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
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
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
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
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举例简述如下:(1)“换”。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

文言文阅读教案常见句式分析与翻译技巧在文言文阅读中,句式分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对句子结构、成分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掌握一些翻译技巧也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句式分析和翻译技巧。
一、句式分析1. 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并列的句子通过“而”、“且”、“及”等连词连接在一起。
例如:“夫以赴难,壮士何恤?以死逆生,古之人尚讥之。
”并列句多用于对比或列举。
2. 对比句:通过使用“若”、“则”、“非”等词语进行对比和转折。
例如:“非彼其人而恶其名也,则将以其人之事其名矣。
”对比句常用于表达相对关系或进行条件判断。
3. 连接句:通过使用“因”、“所以”、“乃”等词语来表达因果关系。
例如:“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之命也。
”连接句主要用于表达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4. 修辞句:通过使用修辞手法来夸张、排比或对比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例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修辞句多用于修辞手法丰富、语言生动的篇章中。
二、翻译技巧1. 确定句子成分:在翻译文言文时,首先需要确定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进而找到句子的主要信息。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2.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通过了解文中的人物、事件和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3. 翻译句式结构:根据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将句子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语句。
可以根据句子的结构选择适当的语序和词语,使译文更流畅、易懂。
4. 翻译修辞手法:在翻译修辞句时,需要将修辞手法进行相应的转换。
如夸张词语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强调词来表达,排比句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倒装句来表达。
通过对常见句式的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从而更准确地翻译和阅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翻译文言文并非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时也需要保留一些古文特有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语法分析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句的语法结构进行 分析 .判 断 目标词语 的语法 位置 . 再根据其特定 的语 法位 置及 其内部结构推断其 词性 . 进而结 合语境推测其词义的一种方法。如 :
个参 照物 ,其 他成 分 的位 置就 可 以相应 确 定下 来 。
确定 了词语 的语 法位 置 ,就可 进一 步确 定 其词 性 .
法分析为手段能帮同学们从理论上弄清词法与句法的
一
般地 说 ,作 为一 个句 子 .不 管是 单句 还是 复 句 .
其 构成成分归根结底还是 “ 主谓宾定状补 ”各 成分 : 其 中定语 、状 语 和补 语都是 非基 本句 子成分 .在语 言表达 中可以不 出现 或被省 略掉 .宾语 也不 是必不
霸上) (项羽本纪》 。 《 ) ①塑 垩 ( ② 旦 日飨士卒 , [ ]击破 ( 为 沛公 )军 。 ( 项 《
一
然后再 根据其词性来选 用一个词性相 同意义相关的现 代词语去理解 翻译 即可 。 既然语法分析的重 心在于发现谓语 ,那么应如何
抓准谓语 呢?
羽本纪》 ) 上 面句 子中有 一个相同的结构 “ 沛公 军” .但分
词 ,译为 “ 驻军 ” ;而② 中 “ ”充 当句 中宾 语 ,则 军
是名词 ,应译为 “ 军队” 。
一
、
i 语— —“ 铝 语法 分析 法” 的重 心
语 法分 析应 以什 么 成分 作 为分 析 的切 人 点 呢?
一
们头痛 的问题 .这是 由于除 了有复杂多变的词法 ( 一 词多义与词性活用等)外 .还有多变的句法 。应如何 才能提高同学们 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笔者认为 以语
妻美我”是一 主谓结构 ,其中 “ 美”是谓语 , “ 我” 是宾语 , “ 之”是结构助词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 的作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翻译(新法突破)

例1:(2021·新高考Ⅰ卷)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 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 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答案】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 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 成忠诚。
【解析】后一句“乐闻”译为“乐于听”,前一句的“恶 闻”,就应该是“讨厌听”;“过”,过错;“佞”,谄媚。
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
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
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
之。……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
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定了该考点考查的是考生在语境中的推敲、分析、 整合能力。
第10页
例 1:(2020·课标全国Ⅲ)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 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 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 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
少有。
第15页
2.从成语中推断
例 2:(2020·课标全国Ⅱ)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 【答案】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 了进言。 (2)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 【答案】药师蛮横暴戾,对府中事务独断独行,王安中无力控制, 只是违心顺从他,所以药师更加骄横。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高中文言文阅读】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特别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须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恩在公子能够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奔卫赵》)译文:“公子能够为别人困难而着急的地方在哪里呢?”(恩:<疑点代词>表中除此,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以当时的人并不赞赏他(这么看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并无我虞(译作:“我不蒙骗你,你不蒙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言》)译文:“问女儿在思索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矣复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置放在哪里?”(矣:<代>则表示疑点,相等于“何”,可以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恩、恶人、矣】+次郎+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叩头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著,(我)凭什么脸面回去汉朝回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一、根本方法:直译和意译文言文翻译的根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缺乏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那么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拟通顺、流畅、好懂。
其缺乏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存。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存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
〞〔?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根底上,活译有关文字。
“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翻译技巧(附练习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翻译技巧(附练习答案解析与译文)考点解读“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要求。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达”就是要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而“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技巧点拨1、翻译方法(1)留。
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
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
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
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
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
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
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
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
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
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
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然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成为了一道难题。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进行浅析。
一、文言文翻译的语法特点1. 语法结构简化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化。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许多实词具有多种词性,翻译时需根据上下文确定其词性。
(2)省略现象:文言文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如省略主语、宾语等。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
(3)倒装句式:文言文中,倒装句式较多,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要将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的语序。
2. 语气词运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丰富多样,如“也”、“矣”、“乎”等。
翻译时,要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3. 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较多,如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
翻译时,要了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二、高中文言文翻译语法技巧1. 理解全文大意在翻译文言文之前,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内容等,为翻译做好铺垫。
2. 分析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分析句子结构,确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并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
3. 注意词类活用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结合上下文确定其词性,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4. 处理省略现象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成分,使句子完整。
5. 翻译语气词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根据语气词的语气和用法,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或语气词进行替换。
6. 翻译特殊句式在翻译过程中,要了解文言文中各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使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三、总结高中文言文翻译中的语法问题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法特点、掌握翻译技巧。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考语文:文言文6大翻译技巧,实词记不住也能用!

(利用汉字字形)汉字中的形声字占 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课内实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课外实例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 的意思。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内实例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7、追亡逐北【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

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疑难句子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
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
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
”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第二步:分析谓语之前的部分。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
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
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高考文言文:精练文言翻译关键实词译到位

核心题点精练文言文翻译(关键实词译到位)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董卿《中国诗词大会》你在学习上花的任何努力,都会在高考时刻给你回报。
----寄同学们声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一、审题要审出主要“分点”——关键实词1.从词性上看,动词,形容词、名词。
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
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作为“分点”。
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二、四类实词译到位1.古今异义词——区别、拆分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译时要拆分开来翻译。
2.多义词——语境推断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
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字,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
3.活用词——语法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
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
二是译到位。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
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汉语的名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
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
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答解技巧例谈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答解技巧例谈“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考点,涉及众多的文言词义和语法知识,因而成为众多考生的应试难点。
考生只有认真研究高考真题,剖析其中的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复习,才能做到有“的”翻译,在应考时获得高分。
那么,高考文言文翻译涉及哪些知识点呢?简单地说,有词义、句式和语法三个层面的,知识点。
词义层面主要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
句式层面主要指固定结构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和倒装句式等。
倒装句式又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语法层面主要指修辞和词类活用等。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但在具体翻译题中,上述知识点往往是叠加出现的,为便于说明问题,下列对各例高考真题的解析,选取的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知识点。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第11①题)(2)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2011年高考江苏卷第8③题)(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根本的事情做起。
)(2011年高考山东卷第13③题)(4)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2010年高考湖北卷第13②题)[解析](1)至(4)句,对考点的考查主要涉及了词义层面的知识点。
(1)句中,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没”代替“殁”,即是“通假”,意思是“死亡”。
(2)句中,“贷”词义很多,如“借”、“推脱”、“宽恕”等,而此例应是“宽恕”。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改写后的文章:高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及解题技巧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直译是指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尽可能做到实词、虚词文意相对。
直译的优点是字字落实,缺点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不够通顺。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的优点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缺点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包括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古文翻译口诀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为我,汝为你。
这是倒装语序,但是有规律可循。
实词和虚词都要根据上下文来进行释义,增强语感,根据句子的需要进行改写,使句子更加流畅。
三、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一、增: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要增补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以及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需要注意的是,增加的内容要用括号标注。
例如,文言文中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可以翻译成“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详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题得分点详解李雪松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
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相一致。
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所以我们在翻译活用的词时,就可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
1. 名词活用为动词[例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解析]此句中的“亡”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是在连词(连词后一般跟动词)“则”之后,而“王”的位置与后一句的“亡”相同,两句对举,功能也应相同,故“王”是动词“称王”义。
[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2. 动词的使动、意动、为动用法[例2]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
[解析]此句中“请出之”的“出”从语法角度推断其肯定为动词,但如果直译成一般动词是不能体现出主语对宾语的主动性的,这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属于使动或意动、为动用法。
[译文](万泉)县有十几个犯了轻罪的囚徒,适逢春末下了应时的雨,唐临禀告县令,请求(暂且)让他们出狱(耕种),县令不允许。
[例3]奇之,立许字以女。
[解析]此句中“奇之”的“奇”肯定为动词,但如果译成“奇怪”,句子明显讲不通,此时不妨往其它方面想一想。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特殊句式的剖析和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困难。
对这些句式进行剖析和翻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倒装句是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或系动词放在主语的前面,从而使句子的结构发生改变。
倒装句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或表示意料之外的情况。
例如:
•在城门之外,见状,起兵迎敌。
(《战国策·齐策四》) •十二门中,唯一未曾降雨的地方便是西门了。
(《红楼梦》)
2.强调句
强调句是用来突出句子中某一部分的重要性的句式。
强调句通常用“是……而不是……”的形式来表示。
例如:
•将帅所在之处,是死亡而不是生存。
(《论语·子罕》) •幸运的是,他是富有的而不是贫穷的。
3.虚拟语气
虚拟语气是指表示假设、愿望、虚构或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的句子。
虚拟语气常常用“如果……就……”的形式来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句子开头部分找主语:
(1)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主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第一句中形容词“小”“大”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句中动词“至”处于主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到的人”。
(2)谓语后出现名词、代词时,它不一定作宾语,这时要考虑谓语之后是不是省略了介词(如“于”“以”等字)。如省略了介词,这个被省略的介词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往往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或成为后置”,它后面省略了“于”字,“(于)水中”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整句话译为“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句中“战”字后面分别省略了“于”字,“(于)河北”“(于)河南”分别作“战”的状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3)如果谓语之前出现介词,而介词之后无对象,这是省略了介词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谋”作谓语;“与”是介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谋”的状语。
(4)看谓语动词之前是否出现数量词。如有数量词,翻译时视情译为状语、补语、定语。如:(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一鼓作气”一句,谓语是“鼓”,句中的“一”作状语,译为“第一次”。同理,“再”“三”分别译为“第二次”“第三次”。(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正常语序应为“骐骥跃一”“驽马驾十”,“一”“十”作补语,分别译为“一次”“十天”;而在“不能十步”一句中,“十”作宾语“步”的定语(“不能”后面省略了谓语“跃”)。整句话译为:“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很远),(它能)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特别提醒】有的句子会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这就需要考虑所翻译的句子是否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宾语前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余”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如“沛公安在?”宾语“安”前置。(3)用“之”或“是”作为标志词(“之”“是”均无义,不用翻译)将宾语前置。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宾语“句读”“惑”前置,“唯兄嫂是依”中宾语“兄嫂”前置。
高考文言文阅读-用语法分析法翻译文言文疑难句子
采用语法分析法翻译难度较大文言句子,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句子的谓语。
1.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谓语是名词,则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一句的谓语“目”是名词,应翻译为动词:“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动词谓语或形容词谓语,可能属于下述三种情况中的一种:
(1)如果是判断句,可能用“者”“也”,也可能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示判断。
(2)如果是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则找不到谓语。
(3)有的句子省略了谓语,如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句子中,第二句“其”字之前就省略了谓语“择”。
【特别提醒】如果找出来的谓语处于一句话的开头,这句话可能是谓语前置句,也可能省略了主语。如果能在谓语之后找到主语,属于谓语前置句,反之则省略了主语。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句子的谓语是“宜”,主语是“百姓之谓我爱”,属于谓语前置句,整句话译为:“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了。”又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的“安在”(“安在”的意思是“在哪里”,谓语是“在”,宾语“安”前置)、《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甚”,都位于句子的开头、主语之前,属于前置的谓语。
(3)考虑是否存在宾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它的格式一般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子的宾语分别是“爪牙”“筋骨”,“利”和“强”分别作它们的定语并后置,整句话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4)看是否省略了宾语。在句子中找不到宾语,可能属于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①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本身不能带宾语,导致句子无宾语。如“赵尝五战于秦”一句,主语是“赵”,谓语是不及物动词“战”,无宾语。②省略了宾语。如在“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告”字之后就省略了宾语“之”。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如果一句话的最后一个词是动词,很有可能省略了宾语。如“江万里隐草野间,为游骑所执,大诟。”“大诟”一句中的“诟”是及物动词,它后面省略了宾语“游骑”。
(2)如果在句子中找不到主语,是省略了主语。如在“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度我至军中”一句的谓语“度”处于句子开头的位置,属于上述“特别提醒”中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省略了主语(被省略的词是“公”)。
【特别提醒】找到主语后,要考虑是否存在主语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定语后置的句式一般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句子的谓语是“倚”“和”,“客”作整句话的主语,“有吹洞箫者”作主语的定语并后置。
2.在谓语之前找状语:
(1)如果状语是名词,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相如廷叱之”的谓语是“叱”,主语是“相如”,“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在朝廷上”。
(2)如果是介宾短语作状语,有可能存在介词的宾语前置的情况。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在“吾谁与归”一句中,谓语是“归”,主语是“吾”;介宾短语“谁与”作状语,正常语序应为“与谁”,即宾语“谁”前置到了介词“与”之前。
第三步:分析谓语及谓语之后的部分。
1.在谓语之后找宾语:
(1)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如果确定出来的宾语是动词、形容词,则属于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如:(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第二句中形容词“强”处于宾语的位置,活用作名词,翻译为“强大的势力”。(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第二句中动词“亡”“北”处于宾语位置,活用作名词,译为“逃跑的军队”“败北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