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交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课程名词解释

道路立体交叉: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信号周期:信号灯三种灯色循环显示一次所用的时间信号相位:不同灯色组合称为一个信号相位。

平面交叉:相交的两条道路在同一高度相连接。

坡长:坡长指的是平距而不是斜距。

纵坡:竖向高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

停车视距:车从发现障碍物到车安全停下的距离和剩余距离之和。

会车视距:两车相向而行,从发现采取措施到安全停下所需距离。

超车视距:两辆同向行驶的车,后车经过加速超过前车,回复到原来车道所需最小安全距离。

路侧带:指车行道最右侧的缘石以外到红线之间的范围分车带:分隔纵向行驶车辆的一种物理设施路网密度:在一定区域内,路网总长度与区域面积之比道路面积密度:一定区域内,路面总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非直线系数:道路实际里程与空间里程之比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服务水平:是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反映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设计速度:在正常的道路,交通条件下,一名熟练驾驶员所能保持最大安全车速临界车速:当交通量达到最大时所应对的车速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年8760个小时中交通量从小到大排列,第30位高峰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交通流:人流和车流的统称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交通实体数平均车头时距:两辆车到达同一断面的时间差视距三角形:从本身最外侧查到到相对最内侧车道形成的三角形范围道路:供行人和车辆移动的人工构造物交通:人和物在空间上的移动城市道路布置原则:1红线内布置各种设施2 保证远近期相结合3 改建合理横断面类型及适用条件:1 单幅路:机非,机机之间有隔离设施。

安全性差,速度慢,适用于流量小,道路窄的次干路及支路2 双幅路:机机之间有中央分隔带。

机动车速度较快,适用于机动车流大,非机动车流小的道路3 三幅路机非之间设有侧分带安全性高,有利于照明和绿化,适用于城市主干路4 四幅路:机机有中央分隔带,机非有侧分带速度快,安全性高,适用于快速路,郊区路。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2、WADT :周平均日交通量3、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

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4、OD 调查:OD 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 交通量调查,OD 交通量就是指起止点间交通出行量。

“0『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 , 指出行的目的地。

5、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6、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入=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居民总人口(公式见书)7、城市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8、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叫路拱。

9、分车带: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部分。

10、完全互通式立交:一种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部分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相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到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

1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的环境的统称。

12、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人流的统称。

13、ADT :任意期间的交通量累积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

14、高峰小时交通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5、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之间所得的速度。

16、交通密度: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

17、车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与距离的乘积。

18、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19、交错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统称。

¥道交名词解释

¥道交名词解释

¥道交名词解释道路交通——172个名词解释一.道路基础知识1. 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2. 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 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 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5. 行车速度(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6. 经济车速:汽车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耗油、磨耗最小的速度。

7. 车辆的自重:即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号的重量。

8. 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装载量,是指满载时的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9. 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0. 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的状态。

11. 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12. 当量交通量:为计算交通量,应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换算,从而得到各种车辆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

13. 地点车速:车辆通到某一地点断面时的瞬时速度,用作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

14. 行驶车速:车辆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求得的速度,不包括停车时间。

用于评价路段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

15.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之比,用于评价道路通畅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

16. 车流密度:某一瞬间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

它表示车辆分布的密集程度。

17. 车头间隔: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为车头间距。

18.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19. 道路等级结构:按照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其车速由大到小,功能上由以“通”为主转向以“达”为主。

2013华东交大轨道工程名词解释

2013华东交大轨道工程名词解释

1.轨道几何形位轨道各部分的几何形状、相对位置和基本尺寸,它包括静态与动态两种几何形位。

2. 轨底坡:钢轨底边相对轨枕顶面的倾斜度,我国直线轨道的轨底坡标准1/40。

3.轨距:在轨道的直线部分,两股钢轨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轨距是指钢轨头部踏面下16m m范围内两股钢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

轨距一般采用道尺或其它工具测量。

4. 固定轴距同一车架或转向架始终保持平行的最前位和最后位中心间的水平距离。

5. 道岔有害空间:辙叉咽喉至叉心实际尖端之间的距离。

6. 胀轨跑道:在温度力不太大时,随着温度力的增大,轨道首先在薄弱地段发生变形随着温度力的增大,变形也增大;当温度力达到临界值时,此时稍有外界干扰或温度稍有升高,轨道发生很大变形而导致轨道破坏,这一过程称为胀轨跑道。

7.道床厚度直线轨道或曲线轨道内轨中心轴枕底下道床处于压实状态时的厚度。

8.锁定轨温:无缝线路钢轨被完全锁定时的轨温,此时钢轨内部的温度力为零,锁定轨温又叫零应力轨温。

9.欠超高:当实际行车速度大于平均速度时,要完全克服掉离心力,在实设超高的基础上还欠缺的那部分超高,叫欠超高。

10.过超高:平均速度对应的超高与实际运营的最低速度所对应的超高差。

111.道床系数要使道床顶面产生单位下沉必须在道床顶面施加的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12.横向水平力系数:钢轨底部外缘弯曲应力与中心应力的比值。

13. 轨道爬行:由于钢轨相对于轨枕、轨排相对于道床的阻力不足而发生的轨道纵向位移叫轨道爬行。

14. 城市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泛指城市中在不同形式轨道上运行的大、中运量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是当代城市中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独轨交通、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磁悬浮轨道交通等轨道交通的总称。

15.查照间隔:护轨作用边至心轨作用边的距离叫查照间隔D1(1391~1394mm);护轨作用边至翼归轨作用边的距离叫查照间隔D2(1346~1348mm)。

16.伸缩附加力:因温度变化梁伸缩引起的相互作用力。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考研总结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一.车辆基本学问车辆自重---- 汽车完全装备好的重量,又称空车重量。

车辆载重---- 汽车最大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滚动阻力---- 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滚动阻力系数一单位车重所产生的滚动阻力。

空气阻力---- 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坡度阻力---- 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惯性阻力---- 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豫东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道路阻力系数(路面摩擦系数)一一滚动阻力系数与道路坡度的代数和。

动力因数---- 汽车单位重量的有效牵引力,也是能够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力量。

汽车爬坡力量(升坡力量)一以汽车满载时I档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力量imax来表示。

二.道路基本学问交汇交通流一一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运动的状态。

合流——两条分别的车道交通合并为一条车道的一种流向;分流一有一条车道的交通流分成两个分别车道上的车流流向。

交织一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通流特性三大参数一一交通量(流量)、速度、密度。

交通量一一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道路服务水平一一交通流中车辆运行的以及驾驶员和乘客或行人感受的质量量度,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力量之比来综合反映。

道路通行力量一一正常的气候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或交叉口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随道路等级、线形、路况、交通管理与交通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基木通行力量一一道路组成部分在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均处于抱负条件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的的匀称段或某一断面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也称理论通行力量。

可能通行力量一一已知道路的一组成部分在实际或猜测的道路、交通、掌握和气候环境下,该组成部分一条车道或一车行道对上述诸条件有代表性的匀称段或某一横断面上,不论服务水平如何,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或行人的最大数量。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复习资料-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复习资料-详解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土建一、填空1.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线路的选线工作很重要,选线包括确定线路走向、线路敷设形式、车站站距、辅助线的分布。

2.钢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因发生裂纹、折断和磨耗等伤损而不到其使用期限就需更换,因此,钢轨的伤损是轨道交通线路上一个突出的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常见几种伤损种类有轨腰螺栓孔裂纹、轨头核伤、轨头剥离、钢轨磨耗。

P100 3.传统的轨道结构由钢轨、轨枕、连接零件、道床、道岔和防爬器、轨距拉杆和一些附属设备构成。

P944.城市轨道交通的平面线路是由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的。

P81 5.车辆段的形式有两种:尽端式、贯通式。

P816.列车由一条线路转向或越过另一条线路时的设备称为道岔。

P1147.无缝线路是指将标准长度的钢轨焊接起来而没有轨缝的线路,特点是轨条长,当温度变化时,钢轨要发生伸缩,但由于有约束作用,不能自由伸缩,在钢轨内部要产生很大的轴向温度力。

P1198.车站按运营性质分中间站、区域站、换乘站、枢纽站、联运站、终点站。

P128二、名词解释1.轨距加宽:为使具有固定轴距的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上,轨距要适当的扩大,这种扩大称为轨距加宽。

(或:为使轨道交通车辆能顺利通过曲线,在半径很小的曲线轨道上,轨距要适当加宽。

加宽轨距系将曲线轨道的内轨向曲线中心方向移动,并在缓和曲线长度范围内完成,曲线外轨位置保持不变。

)P862.超高:轨交车辆通过曲线部分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有向外抛出的趋势,为了防止这种趋势的发生,平衡这个离心力,需使外侧钢轨比内侧钢轨高,这种设置称为超高。

(轨道交通车辆在曲线轨道上运行时,会产生离心力J ,为了平衡这个离心力,需在曲线轨道上设置外轨超高,即把曲线外轨适当抬高,借助车辆的重力的水平分力以平衡离心力,从而达到内外两股钢轨受力均匀、垂直磨耗均等,使旅客不因离心加速度的存在而感到不舒适,以及提高线路横向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名词解释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名词解释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名词解释1、车站主体结构封顶:是指的是车站主体结构已经完工。

通常主体结构封顶后,主要是内外部装饰装修,水电通风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施工,也就是封顶之后还有很多工程要处理,相当于完成了工程的一个主要部分。

2、区间隧道:是指用于连接轨道交通相邻两个站点之间的隧道。

3、区间隧道贯通:俗称洞通,是指整条线所有的区间隧道全部贯通。

4、短轨通:是指将一段段25米长的钢轨轨排铺设到位,形成一条贯通的轨道。

5、长轨通:在“短轨通”的基础上,对轨排间的轨缝进行焊接和锁定,形成一条连续的、没有缝隙的轨道。

6、车站附属结构:车站附属结构指的是地铁出入口,风道、风井、风亭等,与车站主体结构区分开来的,作为配合主体使用,较重要的结构,且是一种独立的结构。

7、机电设备安装:指机电设备的组装,如环控系统、给排水系统、电气系统设备的组装。

8、电通:是地铁的专业用语,表示地铁的送电线路全线接通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通电。

电通主要是为电客车、车站机电设备、通信、信号及辅助系统设备提供可靠电源;电通之后,各车站的变电所将通电,车站内机电设备,包括通信信号、动力照明、通风、电扶梯等将陆续进入受电调试阶段。

供电系统后期还将进行接触网牵引供电设备的送电热滑等工作。

9、冷滑:冷滑是指列车不带电情况下由内燃机车牵引进行的运行试验,目的在于检查车辆段和运营设备设施是否符合设计规范、线路几何尺寸是否达到运行规范、信号连锁系统运转是否正常。

10、热滑:是指在地铁线路开通运营前,在牵引供电变电站向接触网送电的情况下,地铁运营列车首次依靠机车受电弓从接触网取电源作为动力进行运行,对地铁线路、供电系统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测的一种试验过程。

11、联调联试:是指在单系统调试、接口实验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全系统模拟运行和整合调试,验证各系统运行是否仍然正常、各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及稳定性、系统的能力和故障状态下应急处置方案的能力,发挥各系统之间的联动功能,实现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达到设计要求,满足运营需求。

道路交通考试题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考试题名词解释

名称解释停车视距:司机发现前方有障碍物需要停车,从反映时间开始到停车所行驶的距离,S 反+S制+S安;渠化交通:使各种车辆象水渠里的水一样,顺序行驶,互不干扰;区间车速:总距离/总时间行驶车速:总时间/有效时间扩大街坊:由高级警司屈普提出,利用扩大街坊的措施来改善交通环境;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交通量(或非机动车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比例换成某种标准车型的交通量;混合交通量:机动车折算交通量和非机动车折算交通量之和。

环形交叉口:进入交叉口的车辆沿环岛逆时针连续不断的行驶的平面交叉口形式。

OD调查:了解交通的开始和结束在某一区域范围内所做的调查。

临界车速:道路通过交通量最大时的车速,一般供交通流理论分析用。

道路网密度:城市.各类道路总长度(Σ造)与城市用地面积(Σ云)之比值,称为道路网密度。

超高:将道路外侧抬高,使道路横坡呈向内侧倾斜的单向横坡,称为超高渠化交通:指人、车分离,车辆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顺序行驶,通常通过在道路上划线,用绿带和交通岛分隔车道,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象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一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通过。

行车视距:指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绿波交通:是一种理想的交通信号灯线控制方式,通过合理调整进出口的信号灯周期,使进入一条城市主干路的车辆依次行至各交叉口时,都能遇绿灯而无阻通行。

TOD模式: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是规划一个居民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的使用最大化的一种非汽车化的规划设计方式。

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距离与其空间距离的比值,称为非直线系数,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

第30小时交通量:将一年中所有8760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顺序从大到小排列时第30位的小时交通量。

交织角:车辆沿最短距离方向行使交织时的夹角为交织角,常以右转车道与中心岛之间车辆行车轨迹直线夹角表示(即以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缘石外1.5m的两条切线的夹角来表示)。

道交名词解释

道交名词解释

公路指连接城市、乡村,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城市道路在城市范围内,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和设施的道路。

高速公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一级公路指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完全为交通功能。

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

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的主干路可兼沿线服务功能)。

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称为设计车速,它是在气候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和行人数量。

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基本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也称理论通行能力。

车头间距最小车头间隔即最小行车视距,保证司机看到前方一定距离处行驶的车辆突然停车,刹车所需的最短安全距离。

设计通行能力指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水平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路段单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指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交通流,一般指快速路、高架道路上车流或两相邻交叉口相距特长,其间存在的连续车流。

路段多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当在一个方向上的车行道有两条或多于两条车道时,因车辆经常由外侧车道转入内侧车道,或由内侧驶出通过外侧车道,这种车道转移对外侧车道干扰最大,所以多车道的车行道,要考虑车道转移的影响。

位于外侧位置的车道通行能力应予折减。

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之间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旅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

以使车辆行驶平稳。

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

轨道交通的运营名词解释

轨道交通的运营名词解释

轨道交通的运营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轨道交通成为许多大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涉及许多专业名词,这些名词理解起来对于乘客和行业从业人员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简要解释几个与轨道交通运营相关的名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熟悉这一领域。

一、轨道交通轨道交通是指通过轨道供电方式进行运输的交通工具,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

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交通中起关键作用,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减少能耗和环境污染。

二、列车列车是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运输工具,由机车和车厢组成。

机车是列车的动力源,负责将车厢拖行或推行。

车厢则是乘客乘坐和货物运输的空间,通常分为座位车厢和站票车厢。

三、车站车站是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设施,用于乘客上下车和换乘。

车站通常设有站台、候车室、售票处和标识等。

大型城市的车站往往庞大且复杂,为方便乘客出行,车站内通常有指示牌、地图和导向设施。

四、换乘换乘是指乘客在轨道交通系统中从一条线路或一辆列车转移到另一条线路或另一辆列车。

换乘通常需要在车站进行,乘客需要从一辆列车下车,穿过站台或站厅,再上另一辆列车。

五、票价票价是轨道交通系统中乘客支付的乘车费用。

票价通常根据距离、座位等级和时间段等因素进行计算。

不同城市、不同轨道交通系统的票价政策有所不同,乘客可以通过购票机或售票处购买有效票证。

六、时刻表时刻表是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发车和到达时间的记录表。

时刻表通常分为平日时刻表和非工作日时刻表,以满足不同日期和时间段的乘车需求。

乘客可以通过时刻表了解列车的发车频率和行驶时间,以便合理安排出行。

七、调度调度是指轨道交通系统中对列车运行进行安排,确保车辆能够按时发车和到达。

调度员通过监控列车运行情况、调整车辆间隔和速度,以保证列车运行安全和高效。

八、客流量客流量是指轨道交通系统中的乘客数量。

客流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乘客的出行舒适度。

为了应对客流量高峰,轨道交通系统通常采取加开列车、增设车厢和加强服务等措施。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名词解释1.道路:是由起、终两个端点和一些中间控制点连接而成的带状构筑物,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工程设施。

2.国道:在国家公路网中,具有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国家干线的公路,简称国道。

3.省道:在省公路网中,具有全省性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并经确定定义为省级干线的公路,简称省道。

4.县道:具有全县性的政治、经济意义,并确定为县级的公路。

5.乡道:主要为乡村生产、生活服务并经确定为乡级的公路。

6.高速公路: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7.一级公路: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根据需要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干线公路。

8.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交与控制出入,供车辆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

9.主干路: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的道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小城市沿线或兼具服务功能,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米为宜)。

10.次干路:是联系主干路之间的辅助性干道,与主干路连接组成道路网,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

11.支路:是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12.交通性道路:以满足机动交通运输的要求为主要功能,承担城市主要的交通流量及与对外交通的联系,特点为车速大、车辆多,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

13.生活性道路:以满足城市生活性交通要求为主要功能,主要为城市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非机动交通为主,道路两侧多布置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要求有较好的公共交通服务条件。

14.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它是在气候条件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人员能安全、顺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同一条道路上的设计车速应该一致。

以使车辆行驶平稳。

也称为计算行车速度。

15.瞬时平均车速:即点平均车速,路段上的一小段在某特定时间车辆通过时的车速平均值。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名词解释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名词解释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名词解释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是指专门负责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服务的组织机构,一般由交通管理部门或公共交通公司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提供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服务,包括车票销售、乘客引导、安保、保洁等方面。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门:
1. 客运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客运管理制度和流程,监督车站和车厢内的服务,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工作。

2. 票务部门:负责车票销售和乘客服务的管理,包括车票的发售、销售、检票、充值等工作。

3.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车站和车厢内的安全管理,包括反恐、火灾、盗窃等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理。

4. 保洁部门:负责车站和车厢内的保洁工作,保持车站和车厢内的卫生和整洁。

除了以上部门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还设有一些专业化的服务团队,如客运服务团队、票务服务团队、安保团队等,这些团队负责的具体工作包括:
1. 客运服务团队:负责车站和车厢内的客运服务,包括乘客的指引、检票、咨询服务等。

2. 票务服务团队:负责车票的发售、销售、充值等工作,同时负责车站和车厢内的票务管理工作。

3. 安保团队:负责车站和车厢内的安保工作,包括反恐、保卫、巡逻等。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是一个综合性的组织机构,其主要职责是提供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服务,确保车站和车厢内的安全、整洁和舒适。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
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乘客的需求。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同济大学考研常用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同济大学考研常用名词解释)

一、道路交通基础1.滚动阻力P 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2.空气阻力P 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 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 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汽车动力因素:D=(P t-P w)/G=Ψ+δdv/gdt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1.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12.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h,veh/d表示。

13.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1 名词解释整理 道交

1 名词解释整理 道交

道路工程1,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2,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5,行车速度(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6,经济车速:汽车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耗油、磨耗最小的速度。

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年平均日交通量: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

单位:pcu/d9,平均日交通量: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平均日交通量。

单位:puc/d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出现最大交通量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11,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美日)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排序,取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2,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13,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道路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道路横断面16,道路横断面:在垂直道路中心线的方向上所作的竖向剖面。

17,道路红线:城市中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18,路肩:公路和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作用——保持车行道功能,临时停放故障车辆;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撑;供行人通过。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行车视距:是指为了行车安全,在道路设计中应当保证驾驶人员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随时看到前方道路上出现得障碍物,或迎面驶来的车辆,以便及时采取刹车制动措施,或绕过障碍物。

这个必不可少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后,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须的最短行车距离称为停车视距。

会车视距:指对向行驶的车辆在同一道路上相遇,又来不及错让时,必须采取制动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现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或大于180度。

路拱:为防止雨水渗入路基降低路基强度以及减少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路面常做成中间高并向两侧倾斜的拱线。

纵坡:道路中心线的纵向坡度,以百分率表示。

在保证排水要求的条件下,设计中应尽可能采用较平缓的纵坡。

合成纵坡:在有超高的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作组成的矢量和。

路缘石: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物分界处的标石。

路肩:公路或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称为路肩。

视距三角形: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

道路服务水平: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交织:行驶方向相同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沿着相当长的路段,通过驾驶改换车道使交通流彼此穿插对方路径进行的交叉运行。

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上互换一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分岔点:交叉口内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

道路用地面积率:城市道路用地包括停车场用地的面积,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一般为8%~1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道路工程》一、道路交通基础1.滚动阻力P 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2.空气阻力P 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 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惯性阻力P 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汽车动力因素:D=(P t-P w)/G=Ψ+δdv/gdt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7.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

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11.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的比值。

K值的分布在9%~14%之间12.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h,veh/d表示。

13.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量。

1 名词解释补充 道交

1 名词解释补充 道交

基本知识1.车辆的自重:即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号的重量。

2.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装载量,是指满载时的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平面线形3.横向力: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离心力所提供的指向运动轨迹外侧的水平力。

4.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道路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外侧行驶时,路面的摩擦力足以保证汽车安全行驶所采用的最小半径。

5.一般最小半径:指设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其值介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之间。

6.超高渐变率:指旋转轴与车行道外侧边缘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7.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

8.加宽缓和段:在圆曲线范围内加宽,为不变的全加宽值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其加宽值由直线段0加宽值逐渐按比例增加到圆曲线起点的全加宽值。

9.同向曲线:转向相同的相邻两曲线。

10.反向曲线:转向相反的相邻两曲线。

11.复曲线:不同半径的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

纵断面12.纵断面线形:道路中心线在垂直水平面方向上的投影。

13.道路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

14.坡长:指道路中心线上某一特定纵坡路段的起止长度。

15.转坡角:(变坡角)两相交坡段线的倾斜角之差。

横断面16.红线宽度:指道路路幅宽度。

17.机动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的部分。

18.非机动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非机动车行驶的部分。

19.一条车道:在机动车道上为每一纵列车辆提供安全行驶的地带。

20.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

21.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成为路拱。

22.路拱高度:从拱顶到路缘平石的高度。

23.横坡(路拱坡度):由拱顶向两侧倾斜的坡度。

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排入雨水井或边沟。

道路线性24.道路定线: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性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的设计图。

轨道换乘系数的名词解释

轨道换乘系数的名词解释

轨道换乘系数的名词解释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展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变得至关重要。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快速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换乘是顺畅运营的关键环节之一。

而轨道换乘系数则是用来评估和衡量换乘流程的一个重要指标。

轨道换乘系数是指在一次换乘过程中所需的额外时间和距离,它是用来评估换乘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实际上,换乘是指在乘坐轨道交通系统中,从一条线路转移到另一条线路的过程。

换乘的便捷与否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出行体验以及对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满意度。

一般情况下,轨道换乘系数是通过时间和距离两个维度来衡量的。

时间维度的换乘系数是指在换乘过程中所消耗的额外时间,而距离维度则是指从一个轨道交通站点到达另一个轨道交通站点所需的额外距离。

当然,在具体的评估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设施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等。

换乘系数的大小一般旨在趋近于0。

如果某个城市的轨道换乘系数较低,那么就意味着换乘过程是相对便捷的。

这不仅能够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还可以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

相反,如果一个城市的换乘系数较高,那么就意味着换乘过程相对繁琐,乘客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换乘。

这会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同时,也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

为了降低轨道换乘系数,提高换乘的便捷性,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优化。

首先,需要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避免线路之间的交叉和错综复杂,从而减少换乘所需的时间和距离。

其次,轨道交通站点的布局和设计也至关重要。

站点之间应该布局合理,方便乘客换乘,最好能够实现无缝对接。

此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导引标识和信息服务,让乘客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换乘的路线。

另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手机应用和导航系统,可以为乘客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换乘指南,方便乘客根据个人出行需求和线路优势选择最优的换乘方案。

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来进行交通流量分析和预测,以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交通系统,提高换乘的效率和便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交通——172个名词解释一.道路基础知识1. 滚动阻力P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2. 空气阻力P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所引起的阻力。

3. 坡度阻力P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力。

4. 惯性阻力P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力和惯性力矩。

5. 行车速度(设计车速):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度。

6. 经济车速:汽车在一般道路上行驶时耗油、磨耗最小的速度。

7. 车辆的自重:即车辆整车装备重量,指汽车完全装备号的重量。

8. 车辆的载重:即车辆最大装载量,是指满载时的总重量与整车装备重量之差。

9. 交通流:道路上通行的车流和人流。

10. 交汇交通流:行驶在不同车道上的两股或多股交通流交汇的状态。

11. 交通流参数:用以描述和反映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

三大参数:交通量,速度,密度。

12. 当量交通量:为计算交通量,应将各种车种在一定道路条件下的时间和空间占有率进行换算,从而得到各种车辆间的换算系数,将各种车辆换算为单一车种。

13. 地点车速:车辆通到某一地点断面时的瞬时速度,用作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时参考用。

14. 行驶车速:车辆驶过某一区间距离与所需时间求得的速度,不包括停车时间。

用于评价路段线形顺适性和通行能力分析。

15.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之比,用于评价道路通畅度,估计行车延误情况。

16. 车流密度:某一瞬间内一条车道的单位长度上分布的车辆数。

它表示车辆分布的密集程度。

17. 车头间隔: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的车头之间的距离为车头间距。

18. 车头时距:在同向行驶的车流中,前后相邻两辆车驶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时间间隔。

19. 道路等级结构:按照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将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其车速由大到小,功能上由以“通”为主转向以“达”为主。

20. 道路服务水平:道路的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与可能通行能力之比,综合反应道路的服务质量。

即道路在某种交通条件下所提供运行服务的质量水平,用以区别道路上出现的各种不同车流状态。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21. 交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22. 年平均日交通量:将全年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

单位:pcu/d23. 平均日交通量: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平均值为平均日交通量。

单位:puc/d24. 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天内出现最大交通量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

25. 设计交通量:作为道路规划和设计依据的交通量(美日)将一年中测得的8760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排序,取第30位小时交通量。

26. 道路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条件下,道路上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

27. 基本通行能力(理论通行能力):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28. 可能通行能力:在通常道路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29. 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三.平面线形30. 道路线形:道路路幅中心线的立体形状。

31. 平面线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32. 极限最小半径:圆曲线设置最大超高时采用的半径最小极限值。

33. 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指道路半径较大,离心力较小时,汽车沿双向路拱外侧行驶时路面的摩擦力足以保证汽车安全行驶时采用的最小半径。

34. 一般最小半径:指设超高时的推荐半径,其值介于极限最小半径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之间。

35. 横向力:汽车在弯道上行驶,离心力所提供的指向运动轨迹外侧的水平力。

36. 缓和曲线:当设计车速较高,圆曲线半径较小时,平面线形中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37. 超高: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小于布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产生的离心力,将曲线段的外侧路面横坡做成与内侧横坡同方向的单项横坡称为超高。

38. 超高渐变率:指旋转轴与车行道外侧边缘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39. 超高缓和段:为了使道路从直线段的双坡面顺利转换到具有超高的单坡面,需要一个渐变的过渡段。

40. 加宽:由于前后轮在转弯时曲线半径大小不同,他们所占的车道宽度大于在直线上行驶的宽度,则为保证车辆不占用其他车道而设置的一段宽度称为加宽。

41. 加宽缓和段:在圆曲线范围内加宽,为不变的全加宽值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其加宽值由直线段0加宽值逐渐按比例增加到圆曲线起点的全加宽值。

42. 断背曲线:两同向曲线间以短直线相连而成的曲线。

43. 同向曲线:转向相同的相邻两曲线。

44. 反向曲线:转向相反的相邻两曲线。

45. 复曲线:不同半径的同向曲线直接相连组合而成的曲线。

46. 行车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司机看到一定距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后,刹车所需要的最短安全距离。

47. 停车视距: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48. 会车时距:49. 横净距:道路曲线最内侧的车道中心线行车轨迹由安全视距两端点连线所构成的曲线内侧空间的界限线(即包络线)的距离。

四.纵断面50. 纵断面: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

反映路线竖向的走向、高程、纵坡大小、直线与曲线的组合。

51. 地面线:纵断面图上表示原地面高程起伏变化的标高线。

52. 纵断面设计线:沿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立面设计线。

53. 设计标高:工程设计时中心线各点要求达到的高程称为设计高程(标高)。

54. 填挖高度:设计线与地面线各对应桩号点的高程差。

55. 最大纵坡:道路竖向设计时所允许的最大坡度,由汽车动力特性、道路等级、自然条件、保证车辆以适当的车速安全形势来确定。

56. 最小纵坡:能保证纵向排水,防止管道淤塞所必需的最小纵坡。

57. 合成坡度:在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向坡度与超高横向坡度所组成的矢量和。

58. 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点处,为保证行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

变坡点处的转角称为变坡角。

59. 锯齿形街沟:露出路面部分的侧石与路面边缘或平石,作为城市道路排除水的三角形沟,街沟纵坡交替升降的为锯齿形街沟。

60. 纵断面线形:道路中心线在垂直水平面方向上的投影。

61. 道路纵坡:指道路中心线纵向坡度。

62. 坡长:指道路中心线上某一特定纵坡路段的起止长度。

63. 转坡角:(变坡角)两相交坡段线的倾斜角之差。

五.横断面64. 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

65. 道路红线:道路的路幅边线,城市中道路用地和其他用地的分界线。

66. 路肩:公路和郊区道路上位于车行道外缘至路基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

作用——保持车行道功能,临时停放故障车辆;作为路面的横向支撑;供行人通过。

67. 分车带:多幅路横断面范围内,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部分。

作用——分割车流;安设交通标志、公用设施与绿化;设公交停靠站;在交叉口为增设进口道提供场地;保留远期车行带拓宽的可能。

68. 路缘石:设在路面边缘和横断面其他组成部分分界处的标石。

69. 边沟:郊区道路或山区道路设在车道边缘用于排水的纵沟。

70. 红线宽度:指道路路幅宽度。

71. 机动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机动车辆行驶的部分。

72. 非机动车道:城市道路上供各种非机动车行驶的部分。

73. 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

74. 路拱:对于双向行驶的车行道,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拱形,成为路拱。

75. 路拱高度:从拱顶到路缘平石的高度。

76. 横坡(路拱坡度):由拱顶向两侧倾斜的坡度。

为了使车行道,人行道和绿带上的雨水迅速排入雨水井或边沟。

77. 牛腿式出入口:为了使人行道路面连续无障碍,道路上人行道出入口多采用牛腿式出入口,平石沿人行道边向前延伸,侧石下降,或侧石向出入口转弯。

六.道路线形78. 道路定线:在红线设计或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结合细部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现状城市建设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合理安排,确定道路的平面,竖向线性及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并绘制平,纵断面的设计图。

79. 主导纵坡:道路中心线结合实际自然地面起伏所得土方填挖工作量最少的平均自然纵坡度。

80. 回头曲线:山区因地形地质条件自然展线困难时,为盘旋上下山需设置“回形针”形状的曲线,其圆心角接近于或大于180度。

81. 展线: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坡度常大于道路设计所容许的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址条件限制,需要顺应地形,使道路沿山坡盘绕而上,这种减缓纵坡,延长起点终点间路线长度的设计定线为展线。

七.交叉口1. 道路交叉口:道路与道路(或铁路)相交的部位。

2. 平面交叉口:道路与道路在同一平面相交的路口。

3. 分岔点: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者分流点)4. 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

5. 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交汇点称为冲突点。

6. 交通岛: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分为导向岛、安全岛和分隔岛。

7. 导向岛: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交通方向设置的交通岛。

8. 分隔岛: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分开而设置的交通岛。

9. 安全岛: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交通岛。

10. 交通渠化:设置交通标线、标志和交通岛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称为渠化交通。

11. 缘石转角半径:为了保证右转车辆能够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圆心复曲线,以符合相应车辆行驶轨迹。

12. 交通管制:用交通信号灯或交通手势指挥,使通过交叉口的不同道路上车辆的通行时间错开,即在同一时间内只允许某一方向的车流通过交叉口。

13. 周期长:绿灯信号显示两次之间所需要的时间,即红,绿,黄灯显示时间之和。

14. 绿信比:即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期长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15. 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表示相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时间之差。

16. 相(相位信号):表示在信号化交叉口给予车辆与行人通行权的程序。

17. 两相控制:具有两个交通信号相位的控制。

即东西停,南北行;南北停,东西行。

18. 点控制:单点定周期自动控制信号,根据车流量大小和交通特点,事先确定合理的信号周期和绿灯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