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症状 • 中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的治疗 •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分类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
注意事项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中风症状的变化,如出 现加重或反复,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
中风恢复期较长,患者需耐心坚持 治疗,不可轻易放弃。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中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等,加强护理和观察。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疗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 如手工艺、日常生活技能 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 指导,帮助患者重返工作 岗位。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危险因素
02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 增加中风的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01
02
03
04
突然昏倒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
,出现突然昏倒的症状。
口眼歪斜
中风时,面部肌肉失去控制,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如
嘴角下垂、流口水等。
言语不清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中风 (1)
感谢阅读
(三)分证论治中经络2、风阳上扰 (1)辨证依据:①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歪斜;②兼次症: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黄便秘;③舌象:舌质红或绛,苔薄黄或黄燥;④脉象:脉弦或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do
something
【概说】
(一)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舌歪斜等症状。又名“卒中”
【概说】
发病特点: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不同可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 发病年龄:多见于中老年人。 发病季节:四季皆可,以冬春两季为多见。
【辨证论治】中脏腑
闭证
阳闭--痰火闭窍证 (1)辨证依据:①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 体强痉拘急,口舌歪斜;②兼次症: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或见抽搐, 两目直视,项背身热,大便秘结;③舌象: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④脉象:滑数有力。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痰热互结
风火相煽
气血上逆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理基础:肝肾阴虚。病理因素:风(肝风) 火(肝火、心火) 痰(风痰、湿痰) 气(气逆) 瘀(血瘀)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气血衰弱 为本发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病位:脑,与肝、脾、心、肾有关。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病证。临床以双下肢痿软无力多见,发病缓慢,病程长。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全面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易形成深 静脉血栓,导致下肢肿胀、疼
痛等症状。
其他并发症
如尿路感染、肌肉萎缩等。
03
中风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表现,结 合四诊合参,综合判断是否为中风病 。
西医诊断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手 段,确定是否存在脑梗塞、脑出血等 中风病变。
瞳孔不等大
中风病患者可能出 现两侧瞳孔不等大 ,患侧瞳孔散大。
肢体瘫痪
中风病患者患侧肢 体肌力减弱或完全 瘫痪。
其他体征
如吞咽困难、呛咳 等。
并发症表现
01
02
03
04
肺部感染
中风病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肺 部感染,出现咳嗽、咳痰、呼
吸困难等症状。
褥疮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受压易形成 褥疮,局部皮肤出现破溃、坏
研究展望
中风病的研究展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探讨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是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以提高临床 疗效;三是加强中风病的预防和康复研究,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中风病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跨领域合作,以推动研究进展和临 床应用。同时,中风病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国际前沿动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与合作,共同推动中风病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06
中风病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现状
中风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疾病,近年来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目前,中风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旨 在提高临床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
中风病的研究现状表明,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各有优劣,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 效果更佳。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02 中风的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辨证施 治的方法,制定个性化的中药内 服治疗方案。常用的中药方剂包 括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中药外用
将中药煎煮后,用毛巾蘸取药液 进行局部热敷或熏蒸,以缓解中 风引起的肌肉疼痛、关节僵硬等 症状。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常用的穴 位包括百会、神阙、曲池等。
现代医学对中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对中风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理 解、诊断技术的改进以及治疗方法的创新。
中风研究正朝着个体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探索新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新型药物和康复技术,以及研究中风 对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中风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中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中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 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等。根据病情轻重和病位深浅,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 。
诊断标准
中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典型临床表现、起病方式、伴随症状等。同时,医生会 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CT或MRI等,以明确诊 断。
感谢您的观看
突然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 言语不清等症状,伴有头晕、恶心。
病例分析与讨论
01
02
03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既 往病史,考虑诊断为脑梗 塞。
鉴别诊断
需与脑出血、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等鉴别。
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溶栓 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及改善脑循环等治疗措施。
治疗方案总结与经验教训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药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 泛应用,研究表明针灸能够改善患者 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药治疗中风具 有一定的疗效,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 促进功能恢复等方面效果显著。
中风的治疗新药与新技术
新药研发
随着对中风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针对不同病机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溶栓等 新药不断涌现。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中风主要选取头部和四肢的穴位进行刺激,如百舒经活络,促进患者康复。
推拿治疗
总结词
推拿治疗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手法 按摩,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 改善中风症状。
详细描述
推拿治疗中风主要采用按摩、推拿、 拍打等手法,对患者进行全身或局部 的按摩。通过推拿治疗,可以缓解肌 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 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
其他治疗方法
总结词
除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外,还 有许多其他治疗方法可用于中风的治疗 。
VS
详细描述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拔罐、艾灸、刮痧等中 医特色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结合患 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 治疗效果。
04
中风的预防与康复
中风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中风主要依据患者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对于气虚血瘀型 患者,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于肝阳上亢型患者,常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此外 ,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治疗
总结词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 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和有效性。
预防与康复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三基课件-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当脑部血管发生 阻塞或破裂时,脑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发生缺血或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闭 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血性中风则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
中风的分类
总结词
中风的分类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和病理 表现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 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过性的脑缺血, 表现为一过性的肢体麻木、无力、口 角歪斜等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恢复。
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可表现为突然的意识丧失、 肢体抽搐等症状,需要与中风进行鉴 别。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等 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高热 等症状,需要与中风进行鉴别。
中风的病因
风、火、痰、瘀
中风多由风邪内侵、肝阳上亢、痰浊内阻、瘀血阻络等因素引起,导 致气血逆乱,产生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年龄、性别因素
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易引发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等情绪波动,影响气血运行,易导致中风。
压迫、清除血肿等。
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语 言疗法等,以促进患者功能恢
复。
护理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心理护
理、生活护理等。
中风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等危险因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 、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等。
对有中风家族史的人群,应定 期进行健康检查和评估。
中医内科学中风
05
04
实验室检查
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等进行检查,以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CHAPTER 04
中风治疗与康复
中风急性期治疗
01
02
03
稳定生命体征
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降低颅内压
使用脱水剂等药物降低颅 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血糖和血压
保持血糖和血压在正常范 围内,以减少中风并发症 的风险。
针对患者言语障碍,进行 言语功能训练,提高语言 表达能力。
认知功能训练
通过认知功能训练,提高 患者认知能力,改善生活 质量。
CHAPTER 05
中风预防与保健
中风预防施
饮食调理
运动锻炼
控制危险因素
避免诱发因素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 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 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 散步、太极拳等,以增 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风病理过程中,风、火、痰、瘀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风火上扰清窍,气血逆乱;痰瘀痹阻经络,气血运行 不畅。
中风发病机制
积损正衰
年老体衰,正气不足,脏腑功能 衰退,气血运行无力或瘀滞不行, 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
气血痹阻而发为中风。
情志失调
长期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或郁怒 伤肝,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而发为中风。
中风诊断流程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 史等信息,以及发病时的症状、诱因 等。
01
02
体格检查
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等进行 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症状。
03
影像学检查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 确定是否存在中风病灶。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9.中风
患者王某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治疗后患者头晕 、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肢体麻木感减轻。评估显示治疗效果良好。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治疗中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 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 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风的中药治疗
活血化瘀
平肝熄风
中药治疗中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川芎等,可 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对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中 药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天 麻、钩藤、石决明等。
中风的分类
缺血性中风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 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碍症状。
出血性中风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出 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碍症状。
中风的症状与表现
偏瘫
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肌肉 萎缩。
偏身感觉障碍
一侧肢体感觉异常或完全丧失, 表现为麻木、疼痛等。
偏盲
双眼视野的一半缺失,表现为视 野缺损、视物模糊等。
其他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呛咳等。
意识障碍
昏迷、嗜睡、昏睡等。
语言障碍
失语、言语不清、发音困难等。
02
中风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中风的病因
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等外邪 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
行不畅,引发中风。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 动、焦虑、抑郁等,影 响脏腑功能,诱发中风。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 激食物,导致痰湿内生, 阻塞经络,进而引发中
病例二分析
患者王某为脑梗死典型病例,起病较缓,CT检查可明确梗死 部位及范围。脑梗死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 治疗上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
中医内科学-中风
药物治疗
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特色疗法。
非药物治疗
针对中风后遗症,采用康复训练、物理治疗等方法,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康复治疗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根据辨证结果,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以调节气血、疏通经络。
通过艾灸的热刺激,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常用于中风的康复治疗。
通过刺激耳廓上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缓解中风症状。
适当运动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心态
预防措施
中风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卧床休息
根据患者病情和饮食习惯,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饮食调理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心理调护
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中风的定义与分类
分类
定义
古代中医对中风的认知
古代中医认为中风与肝、肾、心、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脏腑、祛风通络等方法进行治疗。
现代中医对中风的探索
现代中医在继承古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对中风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风的历史沿革
症状
中风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眩晕、偏瘫、失语、视觉障碍等。
康复训练
调护方法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包括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肢体功能训练
针对患者语言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语言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训练。
语言康复训练
针对患者认知障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认知康复训练计划,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等方面的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
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
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细目一:概述一、中风的概念及源流1。
中风的概念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状。
2.中风的源流《内经》有关中风的论述较详。
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
对中风的病因和治法的认识,大体可触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千金方》小续命汤和《保命集》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
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二、古代医家对外风、内风、真中、类中和非风的认识唐宋以前,中风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如张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刘河间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中医内科学第二章中风
整理课件
27
【诊断】
3、中风(中脏腑)与痉病的鉴别
痉病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角弓 反张为临床主证, 病发时可伴高热、 神昏,但无口舌 歪斜及肢体偏瘫。
整理课件
28
【诊断】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
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双下肢 痿软无力多见,发病 缓慢,病程长。
整理课件
18
病因病机示意图
气血亏虚→脑脉瘀阻 内伤积损 (年老久病) 肝肾阴虚→阳亢风动 风气痰
劳倦内伤→阳气升张→阳升风动 (烦劳过度)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热互结 (饮食不节)
风气 痰
火血瘀 →横窜经络
火血 热
相相上上互 互 →蒙蔽清窍
煽逆 结
五志化火→心火亢盛 煽逆结
情志过极
肝阳暴张→肝风内动
(5)偏身麻木
整理课件
8
【概说】
2、兼次症: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 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
3、舌象: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带 紫或绛红 ,舌有瘀斑。
4、脉象:弦、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整理课件
9
【概说】
5、发病先兆:素有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 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甚则晕厥, 一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恢复期、后遗症期:扶正祛邪、益气活血,
滋养肝肾、育阴熄风。
康复手段
整理课件
40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中经络
1、风痰阻络(外风入中) (1)辨证依据: ①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半身不遂,
肢体拘急,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②兼次症:头晕目眩; ③舌象:舌质暗红,舌苔白腻或黄腻; ④脉象:脉弦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窍
肝气不舒 气郁化火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阴精暗耗 肝肾阴虚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中痰医内浊科学闭-中阻风 经络
8
•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 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 风动证
中医内科学-中风
11
鉴别诊断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 ,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后 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醒 ,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 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长 ,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 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 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 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中医内科学-中风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 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发 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
3
沿革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中医内科学-中风
15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鼾
、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 ,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1
目的要求
• 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历史沿革及其研究 进展。
• 熟悉中风的病名概念, 证候特征和调护。 • 掌握中风的病机要点、诊断、鉴别诊断、辩
证要点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中风
2
概念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 歪斜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风
12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 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 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 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 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 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 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 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4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 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 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分为 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扶助正 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元素 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虚”,“痰湿 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非风” 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梓明确提出 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 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风,补阴潜阳以 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偏 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补阳还伍汤”。
•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 气逆、气滞)、血(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9
病势:
有
无 轻、浅——中经络
神
昏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闭证 脱证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
痰火瘀热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 劳紧张、素体养盛
• 气虚邪中: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 侵;痰湿素盛
中医内科学-中风
7
内伤积损
病机
肝肾阴虚 肝阳偏亢
劳欲过度 损伤肾阴
水不制火
阳亢风动
气 血
饮食不节 脾失健运 热极生风风火痰湿上 逆
聚湿生痰 痰湿生热
窜犯络脉
、 上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蒙 清
中医内科学-中风
16
2、治疗原则
•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 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 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中医内科学-中风
17
3、证治分类
中医内科学-中风
5
大体范围
•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 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 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中医内科学-中风
6
病因
• 内伤积损: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 息失宜
• 劳欲过度:烦劳过度、房事不节
• 饮食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慱、饮酒过 度
中医内科学-中风
13
相关检查 • 脑脊液、眼底及CT、MRI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 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肢体不用
• 中脏腑 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 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中医内科学-中风
10
诊查要点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 、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眩晕 、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
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失
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