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 中风概述 • 中风的症状 • 中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的治疗 •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01
中风概述
中风的定义
定义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组 织缺血或出血,进而引发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
分类
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病因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
注意事项
关注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中风症状的变化,如出 现加重或反复,及时就医。
坚持治疗
中风恢复期较长,患者需耐心坚持 治疗,不可轻易放弃。
预防并发症
注意预防中风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如肺炎、褥疮等,加强护理和观察。
THANKS
感谢观看
作业疗法
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 如手工艺、日常生活技能 训练等,提高患者的自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
职业疗法
针对患者的职业需求,进 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 指导,帮助患者重返工作 岗位。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危险因素
02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风险。
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 增加中风的风险。
高血脂可导致动脉粥样 硬化,增加中风的风险。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01
02
03
04
突然昏倒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导 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脑组织损伤
,出现突然昏倒的症状。
口眼歪斜
中风时,面部肌肉失去控制, 可能出现口眼歪斜的症状,如
嘴角下垂、流口水等。
言语不清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
辨证论治
根据中风的病因、病理和症状,采用辨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 治疗,如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等。
治未病的理念
预防为主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对于有中风倾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防 止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对于已经发生中风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进一步促进患者 康复。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 通经络,有助于患者康复。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中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根据中风的病因和症状,采用不同的中 药方剂进行治疗。
05
中风的现代医学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
在脑梗死发生后,早期进行溶 栓治疗可以有效溶解血栓,恢
中风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血管疾病病史。
神经系统检查
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认知能力 、运动功能等神经系统表现。
其他检查
进行心电图、血液检查等其他辅 助检查,以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中风的影像学诊断
CT检查
脑CT扫描可迅速排除脑出血 、脑梗塞等常见脑血管疾病。
MRI检查
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 血液循环。
合理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摄 入富含纤维的食物。
戒烟限酒
戒烟限酒有助于保持血管健康。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中风的作用
保持正常体重
肥胖会增加中风的发病风险,保持 正常体重有助于预防中风。
规律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维持血压稳 定,降低中风风险。
06
中风康复和预防
中风康复训练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ppt课件
中 风 病
教研室
ppt课件
1
教学要求: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ppt课件
2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ppt课件
32
4、气虚血瘀
主症:四大主症+气虚血瘀症脉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素问·通评虚实论》
“仆击、偏枯……肥贵人
则膏粱之疾也。”
ppt课件 5
2、张仲景 •《金匮要略.中风历 节病脉证并治》• 首创中风的病名 及临证分类法,“邪在于络, • 肌
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
入于腑,•即不识人;
ppt课件 12
【诊
断】
1、临床表现: (1)中经络: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四大主证)
(2)中脏腑:
神识昏蒙、 •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 身不遂、偏身麻木。 (五大主证)
ppt课件 13
2、发病特点: 病发突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 3、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老年尤多。 5、头颅CT、MRI、脑脊液、眼底 检查。
ppt课件 20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期辨证: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
❖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本病相近。包 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相当于短暂性 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塞,自发性脑出血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9
病因病机
❖ 1.内伤积损 ❖ 年老体虚,久病伤正,恣情声色,劳累过度,
损伤气阴,阴虚阳亢,气血上逆,脑脉瘀滞, 上蒙神窍。
10
❖ 2.情志过极 七情内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瘀脑脉。 暴怒伤肝,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 血随气逆,上冲于脑。
病名
相同点
不同点
中风 厥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口眼歪斜,醒后 半身不遂,口眼 歪斜、言语不利
神昏后时间短、 发作时常伴四肢 逆冷,移时可自 行苏醒,醒后无16 后遗症
病证鉴别
❖ 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 张为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 抽搐时间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状
19
辨证要点
❖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 肢体不用。
20
看示意图
❖ 2.辨病期:分三期
❖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21
❖ 3、辨病势顺逆 (1)起病即出现昏愦,为实邪闭窍——中脏, 病位深,病情重。 (2)邪扰清窍或痰浊瘀血蒙塞清窍,神志时 清时昧者,是正邪交争的表现——中腑。 (3)发病后病人逐渐进入神昏,瞳神变化, 发生头痛、呕吐、项强者,说明正气渐衰, 邪气日盛——病情加重。
13
诊断
❖ 1.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 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 等为主症。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培训课件
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为治法,方用左归丸合
地黄饮子加减。
PART 04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康复管 理
REPORTING
康复训练指导原则
个体化原则
01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
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原则
02
康复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逐步增加训练强
度和难度。
全面性原则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01
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应用
预测了精准医疗在中风病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如基因测序、个体化治
疗等在中风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应用
展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中风病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如智能辅助诊断、治
疗方案优化等。
03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常用中药方剂介绍
大秦艽汤
由秦艽、甘草、川芎等药物组成 ,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具有祛
风养血、活血通络的功效。
安宫牛黄丸
由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等药 物组成,主治热病、邪入心包证, 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
苏合香丸
由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 成,主治寒闭证,具有芳香开窍、 行气止痛的功效。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临床表现
中风病的典型表现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 木等。此外,还可伴有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等症状。
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依据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作出中风 病的诊断。其中,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和评估病情具有重要价值。
介绍了近年来在中风病生物标志物方面的研究进 展,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标志物等在中风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 中风
合理搭配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控制脂肪和 糖分的摄入。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注意事项
遵循医嘱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定期复 查。
保持良好心态
患者应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避 免情绪波动。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 就医。
言语治疗
言语治疗是一种针对中风后言语障碍的治疗方法。通过言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 表达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CHAPTER 05
中风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合理饮食, 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保
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 血脂等基础疾病,降低中风的 风险。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是一种通过运动疗法、物理疗法等手段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对于中 风患者,物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作业治疗
作业治疗是一种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患 者,作业治疗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脂、高血糖、高同型 半胱氨酸血症等血液成分 异常也是中风的重要危险 因素。
生活习惯
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 不良生活习惯也是中风的 危险因素。

CHAPTER 02
中风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
突然昏倒
中风患者可能出现突然 昏倒的现象,失去意识, 短时间内无法自行恢复。
口眼歪斜
中风患者可能会出现口 眼歪斜的症状,表现为 口角下垂、流口水、讲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课件
教学要求:
1 .熟记中风的病名概念,证侯特征。 2.理解中风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诊断,鉴别诊断,辩证要点
及各证型的辩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1
病名概念:
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使风、火、痰、瘀 痹阻脑脉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不经昏 仆而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又 名“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18
4、中风(中经络)与痿病的鉴别 痿病——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
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 病证。临床以 双下肢痿软无力 多见,发病缓慢, 病程长。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19
【辩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分期辨证: (1)急性期:
中经络发病后1至2周; 中脏腑最长不超过1个月。 (2)恢复期:发病后2周或 1个月至半年。 (3)后遗症期:半年以上。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2
源流:
1、《内经》对中风的病因和临床 表现论述:
昏迷期:仆击、大厥、薄厥。 半身不遂期:偏枯、偏风、痱风。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 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气复返 则生,不返则死。”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3
《 素 问 . 生 气 通 天 论 》“ 阳 气 者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 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33
(二)中脏腑
1、风火闭窍 阳闭:五大主症+闭证共证 +肝风肝火症(肢痉、项强、口噤、抽搐) 治法:清肝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①天麻勾藤饮 合大承气汤 ② 安宫牛黄丸
•中医内科学中风病
•34
2、痰火闭窍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常用药 ❖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中医内科学——中风
23
2 风阳上扰证
❖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
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 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后遗症
根据有 无热象
气虚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中医内科学——中风
21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优质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优质课件

六.转归
康复 后遗症 死亡
头痛,眩晕,心悸,消渴→中风→痴呆,痫证。
七.预防与护理
1)先兆 2)饮食宜忌 3)房事情志 4)功能锻炼 5)语言训练 6)危重者:注意生命体征 7)防治感染。
病例讨论
王××,男,78岁。今晨起床时跌倒,觉 右侧上下肢麻木,当时未引起注意。至中午时分, 右侧肢体麻木加重,吃饭时手不能持筷。家属送 至门诊,查Bp150/90mmHg,头颅C T未见明显异常。一周后复查示左侧基底结梗塞 灶。患者平素时觉头晕,耳鸣,眼花,夜寐不安, 腰膝酸软,舌偏红,苔薄,脉弦细。请问该患者 的诊断。
疗中风后遗 症。 近代·张山雷、张伯龙、张锡纯:阴阳失调,
气血并 逆,直冲犯脑。——潜降镇摄。
三、范围: 脑血管意外 出血性 脑溢血
珠血。 缺血性 脑血管痉挛
脑血栓 脑栓塞 面神经麻痹。 相当于“国标”:“中风” 、“风(喑) 痱” 、“口僻” 、“面瘫”
四.病因
1风邪入中:脉络空虚,气虚邪中。 2五志过极:情志所伤。 3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4积损正衰:肝肾阴虚,气虚。
五.辨证论治•类证鉴别
中风:昏迷,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醒后留有后

遗症。
痫证:昏迷,四肢抽搐,口吐涎沫,异常叫声,
醒后如常。
厥证: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无口眼歪斜
手足偏废,亦无四肢抽搐。
痉证: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
见昏迷,但无口角歪斜及半身不遂。
五.辨证论治•类证鉴别
中风后遗症:中风病史,半身偏废。 痿证:起病慢,进行性,多表现为双下肢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6.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加减: 阴虚甚: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萸肉。 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 肝风内动:蜈蚣、僵蚕、龙骨、牡蛎。 痰阻清窍:菖蒲、远志。 肝火扰心: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9.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二章9.中风
病例二治疗方案与效果评估
患者王某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等治疗。治疗后患者头晕 、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肢体麻木感减轻。评估显示治疗效果良好。
THANKS
感谢观看
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治疗中风需要综合运用多种 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 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风的中药治疗
活血化瘀
平肝熄风
中药治疗中风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活血化瘀 ,常用的药物有丹参、红花、川芎等,可 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对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中风,中 药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常用的药物有天 麻、钩藤、石决明等。
中风的分类
缺血性中风
由于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 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碍症状。
出血性中风
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脑实质出 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神经功能障 碍症状。
中风的症状与表现
偏瘫
一侧肢体无力或完全瘫痪,肌肉 萎缩。
偏身感觉障碍
一侧肢体感觉异常或完全丧失, 表现为麻木、疼痛等。
偏盲
双眼视野的一半缺失,表现为视 野缺损、视物模糊等。
其他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 呛咳等。
意识障碍
昏迷、嗜睡、昏睡等。
语言障碍
失语、言语不清、发音困难等。
02
中风的病因与病理机制
中风的病因
外邪侵袭
风、寒、湿、热等外邪 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
行不畅,引发中风。
情志失调
饮食不节
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 动、焦虑、抑郁等,影 响脏腑功能,诱发中风。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刺 激食物,导致痰湿内生, 阻塞经络,进而引发中
病例二分析
患者王某为脑梗死典型病例,起病较缓,CT检查可明确梗死 部位及范围。脑梗死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所致, 治疗上需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ppt课件
15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中经络 1. 脉络空虚(真中风) ——大秦艽汤 加减: 痰涎壅盛: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 茯苓。 风热表证:去羌活、防风、当归,加桑叶、菊花
薄荷。 2. 肝阳暴亢——天麻钩藤饮 加减: 神识恍惚迷蒙:醒脑净,清开灵静注。
16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3. 风痰瘀血——化痰通络汤 加减:瘀重:桃仁、红花、赤芍。
中风
1
一.概述:四大难症:风,痨,臌,膈
(一)定义: (二)别名: 薄厥、大厥、仆击——昏迷 偏枯、偏风、偏身不用、痱风——半身不 遂
2
二. 历史沿革:
《内经》:与体质、饮食、精神剌激、 烦劳过度有关→气血并逆。部位在头部
《金匮要略》:提出中风病名。在经在 络、中脏中腑区别。两大特征。
3
唐宋以前:外风,正虚邪中。 唐宋以后:内风——病因的重大分
21
六.转归
康复 后遗症 死亡
头痛,眩晕,心悸,消渴→中风→痴呆,痫证。
22
七.预防与护理
1)先兆 2)饮食宜忌 3)房事情志 4)功能锻炼 5)语言训练 6)危重者:注意生命体征 7)防治感染。
23
病例讨论
王××,男,78岁。今晨起床时跌倒,觉 右侧上下肢麻木,当时未引起注意。至中午时分, 右侧肢体麻木加重,吃饭时手不能持筷。家属送 至门诊,查Bp150/90mmHg,头颅C T未见明显异常。一周后复查示左侧基底结梗塞 灶。患者平素时觉头晕,耳鸣,眼花,夜寐不安, 腰膝酸软,舌偏红,苔薄,脉弦细。请问该患者 的诊断。
18
五.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6.阴虚风动——镇肝熄风汤。 加减: 阴虚甚:熟地、首乌、女贞子、杞子、萸肉。 肝火偏盛:龙胆草、夏枯草。 肝风内动:蜈蚣、僵蚕、龙骨、牡蛎。 痰阻清窍:菖蒲、远志。 肝火扰心:栀子、黄芩、珍珠母、龙齿、夜交藤。

中医内科学课件_中风

中医内科学课件_中风

• 4.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 风之表现,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 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瞤 多见,起病时无神昏。
38
• 5.中风与痫证 痫症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但 痫症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倒 时常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抽搐而 口吐白沫;痫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 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
5
源流
• 一、中风病名 •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
较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 厥、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 不用,风痱等病名;
•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 五》中论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仲景首次将 半身不遂等症状表现与“中风”相联系。
• 若初起时,仅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 言謇,神志清醒,则清窍尚未蒙塞,病情尚轻, 经治疗可好转或痊愈:
•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渐至神昏,或初起即有神 昏,清窍不开,则病情危笃.经有效治疗,有可能 好转或痊愈;
• 若随病情自然进展,神昏日重,甚或合并呕 血,便血厥脱、高热、抽搐等变证、坏证,多难 救治。
26
• 5. 病机转化
• 急性期,邪气盛,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脉之外,清窍蒙塞 ,如果正气不衰,经辨证论治,内风息 邪热清、痰浊化 、瘀血祛.神明逐渐恢复。如平素体弱,正气先衰,或邪 气过盛,气血逆乱,窍闭不开,脏腑功能紊乩,则正气耗
伤,终至元气败脱,阴阳离绝。
• 恢复期,虽然病邪大减,但正气亦大伤,己无神昏窍闭, 但由于正气虚衰,其半身不遂诸症仍然存在,尤其是年老 体衰 肾精大伤、髓海空虚之人,易见呆痴之症.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中风.ppt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15


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 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2.中风与厥证
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 半,……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 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 …… 仆击,偏 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4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
v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
11
病机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聚湿生痰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痰浊闭阻经络
12
病机小结
20
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 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 并用

21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17
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学中风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中医内科学中风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02
中风病理生理机制
Chapter
脑血管解剖与生理功能
01
02
03
脑血管分布
脑血管密集且分支众多, 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供 应大脑不同区域的血液。
血脑屏障
由脑血管内皮细胞、基膜 和星形胶质细胞终足构成 ,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 境的稳定。
脑血流量调节
脑血管通过自身调节和神 经体液调节,维持稳定的 脑血流量,保证脑组织的 正常生理功能。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中经络
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中脏腑
神昏、昏愦为主要表现。闭证和脱证。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眩晕、一侧肢体和面部的感觉异常、流涎、突发视 感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意识障碍等。
辅助检查手段
脑脊液检查。
01
04
脑血管造影。
眼底检查。
02
05
脑部B超检查。
颅脑CT检查。
03
06
脑电图。
处理方法和效果评价
• 肺部感染处理:根据感染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和营养支持。效果评价需根据患 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尿路感染处理: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鼓励患者多饮水。效果评价需根据患者 的症状改善情况和尿常规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7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
Chapter
患者教育内容设计和实施效果评估
设计针对中风患者的教育内容 ,包括中风的病因、症状、治 疗方法、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 识。
定期对教育内容进行更新和优 化,确保患者能够获取最新、
最全面的中风医学知识。
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教育计划,采用多种形 式进行教育,如讲座、手册、 视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中风 11
病机
内伤积损 劳欲过度 饮食不节 肝肾阴虚 损伤肾阴 脾失健运 肝阳偏亢 水不制火 热极生风 阳亢风动 风火痰湿 窜犯络脉 气 血 上 逆 、 上 蒙 清 窍
聚湿生痰
情志所伤(以郁怒为主)
痰湿生热
肝气不舒
阴精暗耗
气郁化火
肝肾阴虚
肝阳暴亢
引动心火
风邪痹阻经络
气虚邪中
脉络空虚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 31
(3)恢复期:针灸等药物治疗并进 1 风痰瘀阻 主症: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 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 滑 证机概要:风痰阻络,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 皮、地龙、全蝎
1、发病特点:发病突然,起病急骤。 2、症状表现:病情的轻重是根据有无神昏 表现。 3、因变化多端而起名为:“中风”;又因 发病突然又称之为“卒中”。
中医内科学——中风 3
二、文献摘要

《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 详;在病名方面,卒中昏迷期间成为仆击、大厥、 薄厥; 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 痱等病名;
中医内科学——中风 19
辨证论治
3.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痰火瘀热:身热面赤、气粗鼻 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 绛干,甚则舌体倦缩,脉弦滑而数。 阴闭——痰浊瘀阻;面白唇紫、痰涎壅 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
4.辨病期:分三期
急性期:二周;中脏腑为一个月。 恢复期: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 :半年以上

中医内科学——中风 32
2 气虚络瘀证 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 黄,舌质淡紫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或细弱 证机概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归尾、 川芎、地龙、牛膝
中医内科学——中风 33
中医内科学——中风 13
病势:
根据有无神昏 闭证
痰火瘀热
阳闭 阴闭 痰浊瘀阻
轻、浅——中经络 重、深——中脏腑 中脏 中腑
脱证
根据有 无热象
演变: 由闭转脱
中经络 中脏腑 恢复期—中风
14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 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点的。轻症仅见 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年龄 3.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 先兆症状 4.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 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七节: 中 风
1
目录
概述: 概念 文献摘要 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病因 病机 小结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备要

中医内科学——中风 2
一、定 义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 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 斜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风 24
3 阴虚风动证 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 眼歪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 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证机概要:肝肾阴虚,风阳内动,风痰瘀 阻经络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药:白芍、天冬、枸杞子、龙骨、牡 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 钩藤
中医内科学——中风 15
二、病证鉴别



1.中风与口僻 口噼:口眼歪斜,但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 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2.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但神昏 后时间短、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移时可自行苏 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 3.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 主症。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抽搐时间 长,无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中风
27
加减:
1、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 母平肝降逆; 2、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 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中医内科学——中风
28
(2) 痰火瘀闭证 主症:闭证症状加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 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证机概要:肝阳暴张,阳亢风动,痰火壅盛,气 血上逆,神窍闭阻 治法:熄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羊钩藤汤加减 常用药羚羊角、钩藤、珍珠母、石决明、胆星、 竹沥、半夏、天竺黄、黄连、菖蒲、郁金
痰浊闭阻经络
12
病机小结

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肝肾阴虚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衰 少;标实为风、火、痰、气、瘀

病机归纳: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 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 逆、气滞)、血(血瘀)
中医内科学——中风 25
加减: 1、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星、 竹茹、川贝母清热化痰; 2、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 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中医内科学——中风
26
(二)中脏腑(急性期) 1 闭证 (1) 痰热腑实证 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 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神识欠清 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粘,伴腹胀、便秘、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热阻滞,风痰上扰,腑气不通 治法:通腑泄热、熄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陈胆星、黄 芩、全瓜蒌、赤芍、丹皮、牛膝



3 肝肾亏虚证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 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 红,脉沉细 证机概要:肝肾亏虚,阴血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萸肉、麦冬、 石斛、当归、鸡血藤。 加减:腰膝酸软,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 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苁蓉补肾精;附子、肉 桂温补肾阳;家有痰浊挟菖蒲、远志、茯苓化痰 开窍。
中医内科学——中风 36
临证备要
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 正确使用通下之法。 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 中风后遗证口眼歪斜的治法,祛风、除痰、 通络,方用牵正散

中医内科学——中风
37
结语


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
邪中”立论,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 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 轻重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治疗以疏风散邪, 扶助正气,小续命汤、大秦就汤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以“内风”立论,张 元素认为病因是热;“心火爆盛”;“正气自 虚”,“痰湿生热”。 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 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提出 “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论点;李中 梓明确提出闭、脱二证;叶天士“精血衰耗,水 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提出滋液熄 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王清任提出,中 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创 “补阳还伍汤”。
中医内科学——中风
29
(3) 痰浊瘀闭证 主症:闭证症状加面白唇暗,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证机概要: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 神,神机闭塞 治法:化痰熄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竹茹、郁金、 菖蒲胆星、天麻、钩藤、僵蚕

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烦劳暴怒可以诱发 本病。还认识到与体质和饮食有关。 《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 半,……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 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 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中医内科学——中风 4
三、证治分类
(一)中经络(急性期) 1 风痰入络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塞,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 浮数 证机概要:脉络空虚,风痰乘虚入中,气血闭阻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中医内科学——中风 22
中医内科学——中风 34
辨证论治简表
中医内科学——中风
35
预防与调护


预防: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 禁烟酒,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避免疲劳 调护: 既病之后, 应加强护理。遇中脏腑昏迷时, 须密切观 察病情变化, 注意面色、呼吸、汗出等变化, 以防向闭 脱转化。加强口腔护理, 及时清除痰涎, 喂服或鼻饲中 药时应少量多次频服。恢复期要加强偏瘫肢体的被动活 动, 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 按 摩等。偏瘫严重者, 防止患肢受压而发生变形。语言不 利者, 宜加强语言训练。长期卧床者, 保护局部皮肤, 防止发生褥疮。

中医内科学——中风
17
相关检查

脑脊液、眼底等CT、MRI
中医内科学——中风
18
一、辨证要点 1.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但 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蒙,伴见 肢体不用。 2.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 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 低微。
常用药 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 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加减 语言不清加菖蒲、远志 痰瘀互阻,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