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和春节的由来与区别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由来,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的由来篇1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霍尚德介绍,过年对于中华民族可以说源远流长,有了数千年的历史。
而“春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们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发现了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的规律,由此有了“年”的.概念。
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
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直到周代才称为“年”。
目前,最早的年节因文献不足尚难定论,但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到汉武帝时,为了让历法定型不至错乱,创立并实行了“太初历”,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今之农历正月)为岁首,一直沿用至清末。
年节,也就是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因此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不过在民间传说中,“年”却是另外一种面貌。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
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由来篇2春节的由来天增岁月人添寿,欢欢喜喜过新年。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些饶有趣味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历史上黄帝曾跟蚩尤大战,黄帝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
另一种传说是:我国古代有一种叫做“年”的奇怪的野兽,其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常常出来伤害人畜和毁坏田园,闹得人心惶惶,人人惧怕。
春节的由来与发展
春节的由来与发展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也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一个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瑰宝,春节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春节的由来和其发展演变的角度,来探讨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春节的由来1. 春节源于年之始中国农耕文明孕育了春节的由来。
古代农民将一年的辛勤劳动归结为一个轮回,即“岁”的概念。
每当农历腊月,农夫们将家畜宰杀,祭祀祖先,用饭菜,以尽庆贺一年的劳动成果。
这就是春节庆祝的开始。
2. 万象更新的民间信仰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有关年兽的故事也是春节的由来之一。
相传,有一只我兽名为“年”,每到腊月就爬上岸来,吃人畜。
人们发现此后,每到年末岁尾,家家户户就挂起红灯笼、贴福字、放鞭炮,借此驱走年兽。
这种由来在民间延续至今。
二、春节的发展演变1. 春节与祭祀文化的关系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中国古人在春节期间,往往会祭祀自己的祖先,祈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自己的家庭幸福平安。
这种祭祀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在春节期间,人们依然会进行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 春节与家庭团聚的重要性春节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家庭团聚。
中国自古以来非常注重家族的观念,春节成为人们团聚的好时机。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都会努力回家与家人团聚,享受温馨的时刻,这也是春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演变。
3. 春节与文化表演的繁荣春节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各种文化表演,如舞狮、舞龙、杂耍、戏曲等。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丰富了春节庆祝的内容,也成为文化交流的窗口。
每年春节期间,各种精彩的文化演出在全国各地上演,人们通过观赏和参与来感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春节的文化内涵1. 倡导人们重视家庭和谐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家庭团聚时间,它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它提醒人们,无论在外闯荡多么艰难,回到家庭才能真正找到归宿和温暖。
这也是中国文化中家庭情感的重要体现。
2. 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春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传统价值观念。
春节的由来和发展过程
春节的由来和发展过程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或者过年。
它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春节的由来和发展过程彰显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念,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
一、春节的由来春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相传在中国上古时代,一种名为“年”(即怪兽)的凶暴野兽经常出现破坏庄稼、残害百姓。
人们发现,饥饿的“年”最怕红色和火光,以及发出巨响的爆竹。
于是,人们开始在每年农历年底用红色布置家居,并在门口燃放爆竹,以驱逐“年”逼近。
这就是中国人民逐渐形成的对抗“年”的过年习俗,也是春节的由来之一。
二、春节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庆祝儀式和习俗。
1.扫尘除旧:春节到来之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理房屋内外的尘垢,象征着辞旧迎新,祛除霉运,为新年的好运做准备。
2.贴“福”字:人们会在春联上贴上红色的“福”字,寓意着希望和幸福。
有些人甚至会在家门口贴大红的对联,以示欢迎新年的到来。
3.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普遍会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的祝福和喜庆。
4.团圆饭: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象征一家人团结、和睦,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共同幸福快乐。
5.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红包里面装有压岁钱,寓意着给孩子们带来好运和财富,也是对他们的祝福和关爱。
6.舞狮舞龙:舞狮和舞龙表演是春节期间的一大特色,带来喜庆和祥瑞的氛围。
7.燃放烟花爆竹:在除夕夜和新年的前几天,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以驱逐疾病和邪灵,同时也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
8.观灯游园:春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人们会欣赏各种精美的灯饰,增添喜庆气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春节的形式和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现在,人们除了传统的习俗外,还会利用互联网进行祝福、购物以及远程拜访亲朋好友等。
总结: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念。
年的由来及传说
年的由来及传说农历的正月初一,现称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年』的原意是指谷物成熟。
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年』字,不过写法与今不同,它是由『禾』和『千』两个字加在一起组合成的;这各自的意思很明显,表示谷物累累,收成良好。
古书上每将五谷成熟,丰收之年,称为『有年』;大丰收的年分,称为『大有年』。
以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
到了周代,正是以『年』名岁,一年的开头叫做『岁首』。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
太初历实际上是继承了夏历的历法,并采纳了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所以才叫做『农历』。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别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开头第一天。
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元旦改称春节。
关于『年』的起源,除了史书上的记载外,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
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头如狮子身如壮牛的凶恶怪兽,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
因此一到冬天,人人惊恐,村村不安。
大伙儿只得搬到远远的地方去逃避『年』的伤害。
时间长了,人们发现『年』虽凶猛,却也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
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备这三样东西,『年』就一定不敢进村了。
到了冬天,凶恶的『年』快要出山进村侵扰了,村里的人相互约定,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用红色涂抹的大木板,门口烧着旺旺的火堆,夜里大家都不睡觉,在家里敲敲打打,到处发出巨大的声响。
夜深了,『年』窜到村口,只见处处红色,处处光亮,兼之巨响遍传,十分害怕,赶快掉头躲进山里,从此不再出来危害村民和牲口了。
第二天清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为驱逐凶兽获得的胜利互相祝贺道喜。
这是一个多么不易得来的日子!每到冬天,人们总是忘不了往年防御『年』进村侵袭的日子,家家户户照样挂上红色木板,点着火堆,通宵敲敲打打,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欢庆平安。
年的来历风俗等知识
年的来历风俗等知识
年,是中国传统的新年,也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年的概念源自上古历法,最初与谷物成熟相关,因为谷物成熟周期是一年,所以“年”也代表一年的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的含义逐渐扩展,成为庆贺丰收和迎接新年的节日。
关于年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平时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来攻击村子。
人们发现年兽害怕红色、响声和火光,于是发明了放爆竹、贴春联等习俗来驱赶年兽。
这个传说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春节的习俗,春节也因此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包括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
春节的日期在历史发展中有所变化,现代通常指农历正月初一,而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被称为“大年三十”。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会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色为吉利的象征。
此外,还有守岁、发压岁钱等习俗。
在南方,大年三十交新岁也被称为过年,而大年初一则被称为新年。
春节期间,人们还会制作各种窗花、花馍,蒸制花馍是民间女性展示手艺的好机会。
春节的春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家每户都会贴上春联,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社区共同庆祝的节日。
春节来历和习俗
春节来历和习俗一:[春节来历和习俗]春节由来以及风俗春节是华人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下面是关于春节由来以及风俗的内容,欢迎阅读!春节起源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有说“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
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与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
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
年的时间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的年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以固定的日子沿袭下来。
春节的由来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与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春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一起来看看吧!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故事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如春节源于腊祭,春节源于巫术仪式说,春节源于鬼节说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 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从初一到十五的习俗讲究大年初一不能用扫帚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春节名字的由来及传说是什么
春节名字的由来及传说是什么春节名字的由来在古时候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运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校园和集体中实施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阴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建立时刻,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阴历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阴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的来历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中国民间历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汉族和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
汉族过春节,时间较长,一般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
春节大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
原为农历的元旦,即人们通常说的过年。
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
古代的春节叫“元日”、“新年”、“正旦”、“岁首”、“三元”、等。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据考证,春节成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12月31日革命党人的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的将(农历的)年节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 日,新中国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进一步明确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真正被广为流行至今。
春节的由来简介_中国春节的来历故事
春节的由来简介_中国春节的来历故事春节,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喧闹的传统节日,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
大家知道春节的起源以及春节的传奇故事吗?下面我就来给大家整理了春节的由来简介_中国春节的来历故事,欢迎大家来参阅。
春节的由来介绍春节的传统故事春节节日起源春节民间习俗春节各个民族特色春节的传统故事1、“年”的传奇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狠无比。
“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损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人们都离家躲避年兽的损害,把这个称为“过年”。
某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整理行装,处处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没有人关怀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
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知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要她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发觉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洪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
从今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
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桃符”的传奇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
桃林仆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战胜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
从今,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特地惩治恶鬼的神仙。
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春节的由来简介
春节的由来简介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春节的由来大家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春节的由来简介,欢迎阅读。
春节简介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
春节的由来及传说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盛大的节日之一,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说和故事,下面将对其由来及传说进行详细介绍。
春节的由来:春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
据史料记载,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的人们把每年的农历正月称为“岁首”,年头叫做“元日”。
到了周代,春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节日,并被加入了“三元节”的行列。
春节的传说:1.年的传说春节的第一个传说是有关年的。
相传,古代中国有一只恶兽,名叫“年”,它经常出来吃人。
人们非常害怕这只恶兽,因此他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希望以此来驱逐“年”兽。
因此,这一天便成为了春节的第一天。
2.祭祖的传说春节的第二个传说与祭祖有关。
相传,古代中国讲究祭祖,人们在每年的这个时候会到祖坟前烧纸祭祖。
这个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庆祝活动,人们在一起吃饭、唱歌、跳舞,并用爆竹来驱散邪灵。
3.击败晦气的传说春节的第三个传说与击败晦气有关。
相传,有一只叫做“夕”的怪兽,每年在农历的腊月三十晚上会出来祸害人们。
于是,人们选择在这个时候点燃红灯笼和爆竹,并吃饺子和汤圆来庆祝,并期盼明年吉祥如意。
4.红包的传说春节的第四个传说是红包。
据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因得到了一个神仙子女的帮助而得天独厚,他们为了感谢神仙,每年将小孩的压岁钱用红纸包好送给别人。
时间久了,这个习俗便逐渐传开,在现在的春节中演变成了给小孩子红包和称为“压岁钱”的传统。
以上是春节的由来及传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通往中华文化的重要通道,其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民俗层面,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
春节表达了吉祥如意、团聚和向往美好生活的美好愿望,也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化。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春节的来历及传说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喜欢的是春节。
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
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节的来历及传说,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春节的来历及传说篇1春节的来历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据史书记载,一年一度庆祝丰收的仪式起源于周王朝(公元前1121-前771年〕,这个仪式虽然是在农历十一月间,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是新年习俗的起源。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
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
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乃原自汉武帝定下的历法《尔雅》对“年”的注解是:“夏曰岁,商曰年。
”自殷商起,把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
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叫“元旦”或“元日”。
传说夏朝的春节,是在相当于现在的的二月。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建议创立了太初历,把春节定在孟春正月。
春节的确定及变迁,也反映了我国天文、历法的发展和成熟。
农历元旦,还有许多別的名称,如: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都是指一年的第一天。
春节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定阳山下,住着一个叫万年的小伙子。
他家境贫寒,终日以打柴挖药为生。
那时候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拿不准种田的节气,常误了时令。
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他决心把节令定准。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时,看到树影的移动,受到了启发。
“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
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右二)为乌丙安(左三)和冯骥才(左二)颁发终身成就奖“元旦”含义的变迁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年和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过年从腊月初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在这一个多月里,青年、老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从业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事要做,每天要干什么,都有一张清单。
这才是中国的年,过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立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因此,把春节放到过年是不对的。
从古到今在中国习俗里,年与节不同,只有过大年才能称为“年”,其他时间庆祝都只能称为“节”。
以前的“春节”专指立春,“元旦”则指农历大年初一。
过年,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年期。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当了大总统,特别“批示”把“元旦”给了公历1月1日,咱们过大年才不得不改称“春节”。
春节之意在于“立春”几千年来,立春叫春节。
那是真正的春节。
按照农业作息时间,这一天打春,农民们开始唱农谚歌、鞭春牛了。
鞭春牛,就是拿鞭子象征性地抽一抽老牛,意在提过年和过春节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有两个名字?两种叫法有何不同?本刊《风物》栏目特约90岁高龄的我国著名民俗学家、国际民俗学家协会最高资格会员、刚刚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的乌丙安先生解析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
——编者“年”和“春节”的渊源与变迁◎◎◎乌丙安醒它,该抖擞抖擞精神准备下田耕种了。
这个春节是过去打春,鞭春牛的传统。
今天硬把过大年叫了春节,显然是不对的。
过去我们到农村采风时,如果把过年叫过春节,人家都不愿意搭理我们。
年与春节的合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宣布改用公历,并将这一天定为民国元年元旦;到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提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
至此,原指阴历岁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来指公历1月1日,而阴历岁首改称“春节”——所谓过春节,其实也只有100多年历史。
在推行新历、废除旧历上,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很激进。
春节与年的概念
春节与年的概念春节和年都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按农历计算的,通常在阳历的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
而“年”是指一年的时间周期,一般指的是阳历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首先,春节是一个庆祝新年开始的节日,标志着农历年份的变更。
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一个家庭团圆、祈福、祭祖和互赠礼物的节日。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同享受美食、观赏烟花爆竹和参加庙会等活动。
这种家庭聚会的习俗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对家庭的深切情感和尊重。
春节期间也是孩子们得到红包的时间,这被视为一种幸运和好运的象征。
年,作为时间的概念,是人们衡量和记录时间的单位。
阳历年是西方国家和大部分国际社会使用的常用日历系统,人们按照这个历法来区分不同的年份。
阳历年的开始是1月1日,它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希望。
人们会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制定新的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会回顾过去一年的成就和教训。
年的概念在商业、政治和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人们会按年来制定计划和安排,同时也会按年来评估和总结工作的成果。
春节和年的概念都与时间的循环和周期性有关。
春节按照农历年变化,农历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一个月又分为天干和地支,每个天干和地支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运势。
根据中国农历,每个周期中的一年被称为一个生肖年,根据生肖年,每一年都有属相的变化,如鼠年、牛年、虎年等等。
相比之下,阳历年按照固定的365天计算,每一年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不论是春节还是年,它们都是时间的划分和标志,使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变化。
在文化意义上,春节和年都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家庭的团聚和社会的和谐有关。
春节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繁荣和新希望的追求,是一个庆祝和祈福的时刻。
年则标志着新的开始和机遇,人们借此机会制定计划、设立目标,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春节与年都是中国文化中与时间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节日。
春节的起源年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年的起源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涉及到中国农历的形成以及古代祭祀风俗的发展。
本文将从春节的起源年的起源讲起,揭示春节这一文化盛事的历史渊源。
一、农历历法的改革农历历法是春节起源年的基础,而农历历法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
当时的中国农民根据太阳运行和月亮运行的规律,制定了一套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体系,即农历。
农历按月份计算时间,每月有一个初一和一个十五,而十五则成为了春节这一节日的日子。
然而,由于农历的计算方式和实际天文现象存在偏差,经过几千年的累积,农历与太阳年(即阳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给农民的农事生产带来了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后进行了多次农历历法的改革,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公元前104年的汉武帝改历。
汉武帝命令大臣在史籍中查找古代历法,最终确定了一套新的农历历法,以使农历与阳历相对应。
这一改革使得春节的日期相对固定,成为了每年“正月初一”的日子。
二、祭祀活动的起源与春节相关的祭祀活动起源于古代对岁首神灵的敬仰和崇拜。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岁首是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年的祥和和丰收之源。
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在春节这一天进行各种祭祀仪式。
最早的春节祭祀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时期,古人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明,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随着历史的演进,春节的祭祀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包括祭祀祖先、神灵、神兽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祀神像和贴春联等习俗。
三、春节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外,春节还衍生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如舞龙舞狮、放鞭炮、赏花灯等。
此外,春节还伴随着丰盛的饮食文化,如团圆饭、年夜饭等,人们会在这一天和家人团聚,共度幸福家庭时光。
同时,春节也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交换祝福的时刻,人们会互赠红包和礼物,以表达对彼此的关爱和祝福。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
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两种春节来历说法
两种春节来历说法
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
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民间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的是,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
"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
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
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历史起源
春节的历史起源关于春节的历史起源春节的历史起源春节也叫“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它的起源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古代先人把五谷的生长周期叫做“年”。
“年”字的写法又为“稔”。
据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证,“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
金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的样子。
由此可见,“年”原是寓意丰收喜庆的美好日子。
《谷梁传·宣公十六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大有年”为大丰收。
在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等人建议实行“太初历”,规定以夏历的孟春之月(即农历正月)为岁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
此后各朝代基本都沿用夏历。
直到清朝末年。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将公历1月1日称为“新年”。
但民间仍按习惯沿用旧历即农历,鉴于此,1914年,北京政府规定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自此农历岁首开始称为“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
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称为“春节”。
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
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小年起,一直到正月十五。
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段时间人们开始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氛围中,张灯结彩,燃放爆竹,贴春联、年画,相互拜年。
所有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迎接新年,迎接春天!人们通过什么方式庆祝春节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和春节的由来与区别对于中国汉族人一来说,过年和过春节是一回事。
无论是时间段,还是庆祝内容,都是相同的。
只不过前者是传统习惯上的称谓,而后者是为了区别“公历”元旦而定的名。
但对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来说,不少民族将过年和过春节区别开来,无论是在时间段上,还是在庆祝内容上,都不尽相同。
如羌族有“羌年”;彝族有“彝年”;藏族有“藏年”…… 。
春节除了“年”称之外,在古代中国,还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春、元朔、正朝、新春、新正等多种称呼。
但二千多年来,人们总是习惯以“春节”、“年”和“元旦”的称谓居多。
关于春节和年的由来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年为:“谷熟”。
一年,就是谷子一熟。
“有年” 是指收成好;“大有年” 是指大丰收。
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称“元旦”,也叫“年”。
夏朝规定正月初一为岁首;商朝规定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周朝规定十一月初一为岁首;秦朝规定十月初一为岁首。
“年”的正式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根据史官司马迁编撰《史记》的建议,恢复了夏朝的历法,把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岁首。
这样才被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古时的正月初一,又被称为“元旦”。
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以便将春节与元旦正式区别和划分开来。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或阴历年,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春节和年的传说传说一:“万年历”的由来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
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
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
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
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
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望着泉水出了神。
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
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
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
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
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
就召集百官。
朝议节令失常之困。
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
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
祖乙就斋素沐浴。
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
苦中加苦。
万年忍不住了。
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
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
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
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
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
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
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
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
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
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即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
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
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
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 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
一天,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
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传说二:“春节” 的由来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
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
”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
”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
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
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
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
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摸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传说三:“年”的由来在福建省民间,流传着过年的美妙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像牛角一般的触角;眼睛圆滚滚的。
活似两盏灯笼。
一张血盆大嘴、一口可以吞食一个人。
这种怪兽的名字叫做“年”。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
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
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
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
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一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
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
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
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
这是咋回事呢?“呔,快走!” 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
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
”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
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
“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
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
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
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
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
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
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
几只年跑下山。
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
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
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
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
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传说四:节日活动的由来在河北省邯郸一带民间,流传着关于过春节的神话故事。
过春节,俗称过年,是人们重视的民间传统节日。
人们过春节贴对联,横联往往写着“行夏之时”四个字。
中国的农历,是从夏朝开始的,所以又叫夏历。
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
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
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
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
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
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
”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
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
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
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觅汉祷告的事。
见过玉帝,二话没说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间阴阳错乱,风雨成灾,人们无法生存,应该赶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