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短文习题分析及答题思路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优秀5篇)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优秀5篇)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该页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优秀5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篇一通用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的,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的文章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它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地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是文章结尾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即可;暗的难度大一点,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习题解析,帮你得高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习题解析,帮你得高分引言中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教育环节。
阅读理解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指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习题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很多学生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分析解析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习题,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
一、如何理解题目首先,我们需要学会正确理解和分析题目。
阅读理解题通常包括主旨题、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等不同类型。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1.1 主旨题主旨题要求我们从整篇文章中找出中心思想或主题。
这种题目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关键词、观察段落结构和理解文章的语气来找到正确的答案。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选项之间的区别,确保选择最符合文章意思的答案。
1.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我们根据文章中的具体细节来回答问题。
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相关段落,寻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关键词和时间顺序词往往是我们找到正确答案的线索。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排除法,通过排除错误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1.3 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我们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我们需要根据文章提供的线索和常识来推断答案。
在做这类题目时,我们应该注意文章中的逻辑关系,运用归纳和演绎推理的方法,做出合理的判断。
二、解题方法和技巧除了正确理解题目外,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习题。
2.1 精读全文在开始解题之前,我们应该先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通过读完全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并在做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2.2 标注重点和关键词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标注和圈出关键词和重要句子。
这些关键信息有助于我们在解题时快速找到答案。
通过标注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观点。
2.3 灵活运用线索在解题时,我们应该灵活运用文章中的线索。
线索可以是观点重复、因果关系、转折等等。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总结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_高中语文答题思路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_高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一】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模式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020-2021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性问题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自具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 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 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 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 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 观点;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6)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 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7)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阔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8)结构安排的特点照应、层层深入、烘托铺垫、对比、承上启下、悬念、伏笔;记忆口诀:层承对照烘悬伏;(9)积累——诗歌1.对仗:A显示语言的对称美+B达到意境美和韵律美的完美结合;2.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3.拟声词:A使诗文更生动形象+B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表颜色的词:A表现心情+B增加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C渲染气氛;5.语言特色的类型包括: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记忆口诀:清平明辞委,简沉浑多明;6.景物描写角度:A空间变化(远近高低)、时间变化B 动静C视、听、嗅觉D虚实E正、侧面F色彩、形状、声音;记忆口诀为:时空动静视听嗅,虚实正侧色形声;。
[高考干货]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3、问文章的顺序.(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插叙: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2)说明文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4、问文章的层次.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5、问文章的详略.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二、理解、品味词句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5、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1.(要从三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 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三)从内容上(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2、谈写作手法和作用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③对比、反问、排比等的作用突出或强调该对象的××特征,排比:增强了气势.④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作用 A比喻、拟人的相比两物的相似点;B生动形象地表现(描写)该对象的××特征⑤象征的作用象征该事物某种精神(品质、思想)3. 问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四、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4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五、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C、总结你的观点七、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五个答题步骤高考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出现在试卷的第Ⅱ卷,是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平时训练还是考试学生对这道题普遍存在着畏难心理,历年高考这道题的得分率也都偏低.于是一些语文老师认为在这一考点上投入太多时间得不偿失,不如把精力转向那些更能见效的考点上去.诚然,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件易事,似乎无所作为,但从应试的角度看,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把该拿的分拿到,应该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学生把该拿的分拿到呢?笔者以为以下几个环节在平时阅读训练中是不容忽的.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4、精心组织答案.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5、复查验证答案.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
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一;1、审题:;①说说某词语、某句子丰富含意,答题侧重内容(抓关;①说说某词语、某句子的表现力,答题侧重手法(如修;①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①“在文中”或“结合文本内容”是关键所在,命题者;①答题时的语言表达要记得关键词的替换理解,修辞句;●《3年高考2年模拟》p18—19《给书虫当夫人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的归纳总结一、重要词语的含义(一)答题方法1、审题:① 说说某词语、某句子丰富含意,答题侧重内容(抓关键词语,思考作者用意或读者的理解;理解表层意思、深层意思、言外之意);① 说说某词语、某句子的表现力,答题侧重手法(如修辞、结构作用)。
2、方法:① 对使用了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上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
① “在文中”或“结合文本内容”是关键所在,命题者既然出了这个题,那答案就一定在原文中。
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一般来说,一个涵义丰富的词语的出现,就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他的内涵。
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附近或者前后找答案即可。
① 答题时的语言表达要记得关键词的替换理解,修辞句子还原真实意思并说作用与情感,抽象含蓄句子具体化,具体生动句子概括抽象化,复杂句子化为简单句子再体会。
3、词语含义分析题的答题模式:这个词语表达了……内容,有……作用(词语本身的准确性、生动性,联系段落中心或文章中心回答)(二)参考例题● 《3年高考2年模拟》p18—19 《给书虫当夫人》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①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参考答案:“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① 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高中阅读短文试题分析及答题思路
高中阅读短文试题分析及答题思路高中阅读短文试题分析及答题思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22分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
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
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
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性问题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规范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思路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答复: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构造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中间某段的问题,在构造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答复,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快乐、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思念〕故土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哀、遗憾等。
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答复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展答复:“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醒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表达、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
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较、夸X、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中学阅读短文试习题分析及答习题思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习题。
22分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
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搏弈。
我们来到这里,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片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雕。
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七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经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公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着,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
塔中油田到了。
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
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句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
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
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
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
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
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答:15.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16. 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答:17. 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分)答:第一习题思路详解:解析:同学先尝试着答一下第一习题,时间2分钟左右奥,看看你的答案,是不是“黄沙漫漫”“开阔荒凉”之类的答案?同学,很同情的提醒你:“你掉进陷阱了”。
那是为什么呢?且听耿老师分析:请再次阅读文章,明确文章主旨。
倘若同学你觉得文章是在赞美石油工人,那么一下蓝字部分可以跳过,倘若是其他答案,比如“文章在描写沙漠所见”之类的请继续往下看。
我们逐段分析如下: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那些信息?(先自己动脑筋归纳奥…… )明确:汽车从库尔勒城出发,目的地“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作者描述了沿途看到一系列景色。
也就是说第一自然段可以在“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后做一分层。
第二自然段又告诉我们那些信息?(先自己动脑筋归纳奥…… ) 明确:作者要去“塔中油田”,而且那里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那么,那里到底是怎样的“风景图画色彩”呢?是不是作者在下一个自然段该给我们介绍了啊?第三自然段是在介绍塔中油田吗? (先自己看文本归纳奥…… ) 明确:奇怪了啊,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好像在写胡杨林啊?(怎么回事? )那么第四自然段总该介绍了吧?(先自己看文本归纳奥…… )明确:第四自然段也没有啊,而是再写石油公路的一些东西(乖乖,怎么回事呢?自己是不是感觉有点糊涂了?)那么第五自然段又在写什么呢?带着疑惑,我们继续往下读吧明确:奥,第五自然段才是正式介绍塔中油田啊,那么赶紧看,塔中油田是什么样的啊,找信息(自己看文本归纳奥…… ) 明确:是不是你看到了如下句子“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总结归纳归纳塔中油田有哪些特点?明确:是不是颜色丰富,建筑宏伟之类?那么联系习题目“彩色的荒漠”再联系一二自然段思考一下。
明确:作者从库尔勒出发,要去“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塔中油田”,在路上作者看到了以下的景色“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而且作者告诉我们塔中油田和这里不一样。
现在我们看到了塔中油田的介绍,这里“颜色丰富,建筑宏伟”。
所以想一下,戈壁滩的特点一定有“颜色单调”,这样描述,正是为了给塔中油田的介绍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塔中油田的色彩丰富,呼应习题目啊。
等等,还有一个问习题没解决,那就是文章主旨到底是什么?我们继续往下分析啊。
第六自然段“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有没有提示你?第七自然段“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现在终于可以肯定的说文章主旨就是在赞美石油工人了。
那么,问习题又来了,作者为何要写三四段呢?跟赞美石油工人有关系吗?请重新审读这两段明确:“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有没有提醒你呢?明确:原来是暗写石油工人啊!同学现在你能不能体会到散文的特点呢?“形散神不散”比如这篇文章,主旨是在赞美石油工人,但是作者在行文时,描述了戈壁滩的景色,介绍了胡杨林,介绍了沙漠公路,还在介绍塔中油田,让我们眼花缭乱,却原来都是在记述石油工人啊!当我们明确了主旨,再看看第一问是不是好答多了,这分明就是写戈壁滩荒凉,环境恶劣,为下文写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啊。
这样综合一下,第一问答案就出来了: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明确了主旨,明确了行文思路,第二问答案也就顺水推舟了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总结归纳:拿到文本,首先要理解文章写作主旨,怎样理解主旨呢?像我们刚才那样,逐段分析不视为一种好方法。
要知道散文虽形散,但神聚!要弄清形和神的关系,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很多问习题都迎刃而解了.同学们可以拿其他散文来练习一下,在这里推荐《岳桦》附在讲解后,希望能帮到大家。
附参考答案:五、(22分)14、(4分)第一问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 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 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 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5、(4分)(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6分)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8分)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岳桦任林举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
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
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
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
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
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
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
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
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