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高考必备】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套路整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套路整理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套路整理高中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理解。

这部分的内容掩盖了高中语文70%多的分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方:……采纳了比方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①拟人:……采纳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对……的感情,非常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①夸张:……采纳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的情感,联想奇怪,富于形象感。

我推举:①反问:……采纳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剧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剧烈。

①排比:……采纳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加了语言的气概。

①对偶:……采纳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①记事为主:记叙了……(批判了)歌颂了……表现了…… ①写景状物:采纳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①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①谈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白……三、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晰。

①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供应活动环境。

①大事:以……的大事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亮。

①人物:以……的活动来四、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纳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仆人公……的性格)。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原则一、文本意识:命题者依据原文拟题目,我们答题也要依据原文,因此,文本意识,我们必需留意。

二、问题意识:肯定要围绕“问题”对应回答,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作几答,怎样问就怎样答。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高考语文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_高考语文答题公式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从两个方面回答:一是它本身的作用,二是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

高考语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常见题型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古诗鉴赏题的做法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大全(绝对有用)先见为快,如:修辞手法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表现手法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如何做语文阅读理解题(二)现代文阅读三步法第一步:观其大略面对一篇文章,首先应该做的是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如果是说明文,则先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是议论文,则把握中心观点;是散文,则看懂描写对象,抒情基调;是小说,则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阅读的捷径:一看前端标题,二看文后注释。

标题是文章最重要的信息。

说明文的标题往往直接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中心,如《景泰蓝的制作》、《神奇的极光》等。

议论文的标题有3种,一种是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种是间接点明中心观点,如《别了,司徒雷登》;一种是确定论述对象或范围,如《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孔孟》等。

散文的标题则主要是确定描写对象,如《故都的秋》、《我的空中楼阁》等,其抒情基调蕴含在与标题紧密相关的关键性语句中,如《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句,这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也是散文主旨所在。

如果文章的末尾还有注释,则这些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注释如果是交代文章的出处及创作时间,实际上是提示你要“知人论世”。

只有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二步:剔肉存骨作家在写文章前都要先搭一个架子,然后组织材料,这个架子体现了文章的整体思路。

好的文章材料附着在架子上,就像肉附着在骨头上。

因此,要理清思路,就必须先将这些肉剔除。

是说明文,则将涉及到各种说明方法的材料剔除。

如举例子,则将例子剔除;如列数字,则将数字剔除;如作比较,则将比较的另一方剔除。

是议论文,则将各种论据剔除,包括事例论据、引用论据、比喻论据等。

是散文,因为形散神聚,则将体现“神”的抒情议论性语段保留,把其它部分剔除。

收全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收全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收全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是指对语文题目进行答题时可以使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一、主题式作文公式
1.畅谈式主题作文公式
①引出话题和立意
②阐明主题和论点
③论证和论点展开
④举例说明和引用材料
⑤总结概括和呼应开头
2.对比式主题作文公式
①引出对比对象和阐明主题
②列举对比点,比较不同之处
③列举对比点,比较相同之处
④总结和归纳对比结论
⑤重申主题和呼应开头
二、阅读分析题公式
1.文章主旨题公式
主题词+谓语+宾语
2.文章结构题公式
文章整体:中心+起承转合+总分
3.推理判断题公式
条件+推理=结论
4.用词理解题公式
上下文提示+词义分析=理解
三、阅读填空题公式
1.推理判断题公式
条件+推理=结论
2.排序归纳题公式
抓住中心思想+分析细节关系=排序
3.选取段落题公式
理解段落重点+综合筛选=选取
四、古诗文命题分析公式
1.理解段落
仔细阅读语句+概括段落中心思想
2.字词理解
推测词义+分析词音
3.修辞手法
找出修辞目的+分析修辞效果
4.题材思想
总结篇章主旨+概括蕴含思想
五、议论文分析公式
1.作者观点理解
分析观点+分析论据
2.数据分析
总结数据+分析数据关系
3.比较分析
抓住比较对象+分析不同之处
4.评价观点
分析优点和缺点+自己的观点。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是众多考生很容易失分的一部分,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万能高考语文答题公式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高分必备高考语文阅读套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公式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高考语文必备的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必备的答题公式

高考语文必备的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比照: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比照、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提醒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详细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答复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答复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答复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衬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比照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完整清晰版)绝对有用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完整清晰版)绝对有用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及技巧(完整清晰版)绝对有用(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问题,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意味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能够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何?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清楚明了……的情形(表水平,表限定,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按次能否调换?为何?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干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XXX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址)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形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涵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意味法、双关法等等。

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精华

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精华

高考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四·人物描写的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典型题实战兵法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如《补算子.咏梅》,补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万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万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万能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语文阅读理解是众多考生很容易失分的一部分,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万能语文答题公式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我推荐:万能简短素材高考语文阅读解题技巧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高分必备高考语文阅读套话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公式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样例5)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样例5)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样例5)第一篇: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在高考各学科中,语文是一个非常容出错学科,只有掌握好语文的相关知识点内容,才能得到更高的分数,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公式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①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1)文首开编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2)修辞手法的作用句子本身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写出了+对象+特征2)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③写景状物: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

语文阅读题答题公式一、概括文章内容。

1. 公式:- 记叙文:(时间 + 地点)+ 人物 + 事件(起因 + 发展 + 高潮+结局)。

- 说明文:说明对象 + 特征(多方面)+ 说明内容(如原理、用途等)。

- 议论文:论点(有时需概括)+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概括)+ 论证过程(简要概括)。

解析。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

2. 公式:-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主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有象征意义。

- 说明文:表明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引起读者兴趣。

- 议论文:点明论点;表明论题;吸引读者。

解析。

三、分析人物形象。

3. 公式:- 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入手 + 人物所做的事 + 文中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解析。

四、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4. 公式:- 修辞方法 + 修辞的作用 + 表达的情感(结合语境)。

-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拟人:把……拟人化,赋予……以人的……(情感、动作、神态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事物的多个特点或某种情感等),表达了……情感。

- 夸张: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 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强调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解析。

五、赏析句子(从描写角度)5. 公式:- 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 描写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 表达的情感。

解析。

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 公式:-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④推动情节发展;⑤暗示社会环境。

-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风俗习惯等);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④揭示主题。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技巧高考文答(一)某句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衬着氛围(散文),埋下伏笔(叙文章),臵念(小,但上海不会考),下文作;下文;2、文中:承前启后;下文;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入主(叙文章文章);照开(文、叙文章文、小)(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自己的作用;(2)合句子境。

1、比、人:生形象;答格式:生形象地写出了+象+特征。

2、排比:有气、加气、一呵而就等;答格式:了+象+特征3;:惹起者注意和思虑;答格式:惹起者+象+特征的注意和思虑反:,加气等; 4、比:了⋯⋯突出了⋯⋯5、频频:了⋯⋯加气(三)句子含的解答:的目,句子中常常有一个或短用了比、比、借代、象征等表方法。

答,把它所指的象揭露出来,再疏导句子,就能够了。

(四)某句中某个成另一个行?什么?:不可以。

因正确生详细地写出了⋯⋯形容:不可以。

因生形象地描绘了⋯⋯副(如都,多数,特别只有等):不可以。

因正确地了然⋯⋯ 的状况(表程度,表限制,表,表范等),了后就成⋯⋯,与事不符。

(五)一句中某两三个的序可否?什么?不可以。

因:(1)与人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象到本)律不一致。

(2)与上文是一一的关系。

(3)些是关系,相扣,不可以互。

(六)段意的归纳1.叙文章:回答清楚(什么、什么地址)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地址)+人+事。

2.明文章:回答清楚明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明(介)+明象+明内容(特点)3.文章:回答清楚的是什么,作者点怎。

格式:用什么方法了然(了)+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歌中据有重要位臵,表手法如用典、衬托、衬着、、比、托物寄情、情形交融、借景抒怀、静合、虚实联合、委宛委宛、对照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较、设问、反问、频频等。

剖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正确、生动、形象、凝练、精粹、简短、明快、清爽、奇特、优美、绚烂、委宛、朴素、自然等。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与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与模板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1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一)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模式(1)诗歌答题模式1.意境类:描绘画面(忠于原诗,语言优美)+概括氛围+分析思想感情2.手法类:揭示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思想感情+作用效果3.语言特色类:揭示语言特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思想感情+作用效果4.炼字类: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技巧(活用、倒装、手法)+放入句中描述景象+意境感情(作用效果)5.关键词类:主旨作用+结构作用6.感情类:通过XX内容+抒发(寄寓/揭露)XX感情7.概括主旨类:诗歌定位+各句内容+通过XX手法+抒发XX感情+评价8.鉴赏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技巧+语言风格+字句特色)+表达效果(感情)9.形象类:找到诗句+分析基本含义+为何要写(主旨)+作用效果10.诗歌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2)现代文答题模式1.开放型试题:评+引+析+结2.谈看法或补叙结尾:感悟+引申3.原因题:客观原因+主观原因4.词语的表达作用:形象性+感情性+精确性+结构性5.联想感悟型:A.感:根据文本,联系全文B.悟: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另举一例,提出建议6.句子的作用:A.思想内容上:联系本句含义+突出强调内容或揭示段意+联系中心、态度、感情+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要揭示表达效果B.结构上: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伏笔、渲染气氛、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使结构严谨、承上启下、揭示文章脉络层次7.关键句子理解:抓句中关键词+联系上下文8.写X为什么要从Y写起:揭示X与Y的关系+引出写作主体+突出主体特点9.怎样论证:论证方法+论证过程(3)小说独特答题模式1.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抓住修饰语逐一举例分析2.评价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定位(性格、身份地位)+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3.小说中插叙的作用:情节角度(上、下文)+主题角度+人物形象角度4.小说主题:通过XX人的XX事,歌颂了(批判了)XX的精神(社会现象)5.简析人物:人物定位(性格、身份地位)+举例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情节、主题)6.小说表现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结构安排+语言特色7.人物形象的塑造: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4)实用文独特答题模式1.访谈提问的艺术:紧扣主题,不蔓不枝+善于引导,环环相扣+适时应和,便于沟通2.新闻作品优秀之处:选材+对象+见解+提问技巧3.写XX多余吗?:主题+人物+文体特点(5)积累——现代文1.长句:A容量大,气势盛+B能细致严密地说明事物+C表达复杂丰富的感情2.短句:A句子短,简洁明快,干脆有力+B音节少,停顿多,容易造成一种急促的气势+C便于表达丰富的情绪,强烈的感情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推动(或衬托)情节发展+C象征意义+D交代背景(时间、地点等)4.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在散文中):A渲染烘托气氛、形象、心情+B抒写美+C抒发作者情感+D作为串时间的线索+E见证历史沧桑5.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包括:A具体的风景描写+B生活和社会环境+C社会历史背景及时代特征6.文学作品的形象:A人物的性格特征+B人物的精神风貌+C人物的思想特征+D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7.第一人称:A亲切自然+B自由直接+C真实生动8.第二人称:A呼告抒情,动人亲切+B便于感情交流+C充满气势,态度鲜明+D自由灵活9.第三人称:A直接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B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C显得客观冷静10.肖像描写:以形传神,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11.动作描写: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及内心世界1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13.心理描写:A揭示人物内心世界+B使形象更为丰满充实14.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15.工笔细描:精雕细刻,丝毫毕现,具体生动16.细节描写:A真实精细+B传神鲜明17.插叙:A丰富内容+B深化主题+C使事件曲折有致+D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E对主要情节或中心时间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18.倒叙:A设置悬念,增加兴趣+B读起来波澜起伏19.直接抒情:淋漓尽致20.间接抒情:A表达含蓄,含而不露+B韵味悠长(不着一字,尽得风流)21.开头段:A提出话题,领起下文+B点明主旨,统摄下文+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D蓄势(张本(即伏笔)、铺垫、照应、对比),奠定感情基调+E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F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G与结尾呼应,强调主旨22.过渡段:A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有时只开启下文)+B引发议论,揭示主旨+C衬托作用+D渲染、烘托气氛+E使文章避繁就简、不蔓不枝、条分缕析。

23.结尾段:A照应主题,呼应开头+B收束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卒章显志+C升华感情,耐人寻味,启人思索24.线索:环环相扣,结构紧凑25.照应:A构成一条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使文章结构紧凑+B呼应文题26.举例:A具体实在,易于接受+B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C丰富文章内容+D表明XX观点27.多方面对比的作用:A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B使主旨的内涵更加丰富+C内容表现更加集中28.侧面烘托:A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B从侧面烘托XX的XX特征29.引用:A具有文学味+B丰富文章内涵+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0.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31.叠词:A强调XX+B读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32.记叙文中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和意义33.说明文中的描写、文艺性笔调:点染作品,使之生动形象34.人物对话描写:A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B促进故事情节发展35.引用传说故事:A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6.引用诗歌:A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含蓄地引出、表明XX观点37.引用名言:A增强说服力+B丰富文章内容+C引起读者兴趣+D表明XX观点38.描写方法包括:A正、侧面B工笔、白描C多角度描写D动静结合E点面结合F寓情于景、情景交融G一些修辞、表现手法记忆口诀为:正侧工白多点面,动静景情修表现(6)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2.借代:A引人联想+B形象突出、特点鲜明、生动+C在表情达意上更得体、含蓄、别致3.比拟:A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丰富+B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印象深刻+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4.夸张:A突出本质、特征,引人联想+B烘托气氛,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C感情强烈,引起共鸣5.对偶:A便于吟诵,易于记忆+B表意凝练,抒情酣畅+C对比强烈,褒贬分明6.排比:A句式整齐,节奏匀称+B文章贯通,语势强劲+C集中内容,加重感情+D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7.设问:A提醒注意,引起思考+B突出内容,变化波澜+C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D增强说服力和表达效果8.反问:A强化语气,强调内容+B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感情+C引起思考,余音回荡9.反复:A写景抒情感染力强+B承上启下,层次清晰+C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10.起兴:A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B统摄全诗,引出故事+C激发读者想象+D化实为虚,形象生动11.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7)表现手法的作用1.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象征、用典、烘托、虚实结合(记忆口诀为:比用对象烘虚实)2.象征:A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B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3.衬托:突出事物特点4.先抑后扬:在变化和反差中突出事物特点5.借景抒情: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C委婉含蓄地表达XX思想感情6.融情于景:A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B营造氛围,创造意境+C表达XX思想感情+D含而不露,韵味悠长,使人想象于无穷之境界7.反讽:突出强调,深化主题8.托物言志:A富有暗示性、朦胧性,意在言外+B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9.虚实相生:A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B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10.化用典故:A赋予文章语言的雅趣+B赋予文章铺垫和仿拟对象,增强古今对照的效果+C丰富文章内涵11.意象组合:A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B使诗中的意象鲜明突出+C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