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中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流传几千年,经临床实践证明具有丰富科学内涵和神奇功效的天然药品。近年来以天然资源为原料的中药产业已成为世界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对中药和中药材需求量快速增长,销售额以年均10%至20%的速度增长,2006年将达到400亿美元的规模。中药产业在世界经济圈中是最具有竞争优势、最具有实力和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保护和发展中医药”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18个部委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西部大开发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四川中药材储量居全国之首,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四川省委、省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巴中市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秦巴山区主要的中药材基地,被列为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市委、市政府已将中药材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和“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中药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优势
巴中市地处四川盆地边缘、米仓山南簏的川东北地区,周边与达州、南充、广元、汉中接壤,幅员面积1.23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78万顷,辖南江、通江、平昌和巴州三县一区,总人口362万。我市发展中药材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我市位于东径106°21′—107°46′,北纬21°53′—32°44′,地域广阔,属中低山丘陵区,最低海拔
267.7m,最高海拔2508m,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143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099mm,无霜期长达272天。森林覆盖率52.7%,植被覆盖率58%,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保持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风貌,大气、水质、土壤中的化学污染很少,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地。经在不同海拔多点取样到四川省中药材研究所化验,土壤中N、P、K和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最适合多种中药材种植,居全国、全省中药材基地前茅。特别是秦巴山区地处我国南北方气候过渡地带,更是南北方植物的交汇带,区内多样性气候、复杂地形地貌和多种土壤类型,为各种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独特的自然条件,为最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之一。
――药材品种生长繁多。巴中境内丰富的水热资源加上复杂的立地条件差异,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点,中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历来就有“生物基因库”和“四川境内的天然药库”之称,是全国中药材的传统生产地之一。市域内共有植物类药材1500余种,动物类药材50余种,矿石及其它类药材20余种,中药材品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国家规定的364种重点中药材中,巴中有280种,中国药典收集的580个主要品种之中,巴中有316种,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药和国家公布的珍稀濒危的植物药名录中巴中就有36种,通常收购经营的400余种中药材巴中就有280种,中药材年蕴藏量近6万吨。其中,大宗常用中药材80余种,名贵中药材10余种,稀少中药材80余种,地产骨干中药材品种有金银花、川明参、丹参、桔梗、红花、杜仲、黄柏、厚朴、天麻、银杏、黄姜等20余种。所产金银花绿原酸居全省第一;丹参中丹参酮IIA含量达1%,为国家药典规定标准的5倍;栽培一年的黄姜皂素含量高达0.5%,为全国第
一。以上几种药材的药质成份含量均高于全国其他产区的2-5倍,是国家挂牌的优质产品,其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药材产量较为丰富。采集、种植、加工中药材在巴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全市中药材种植由少到多,产量逐年上升。据1979年调查,全市药材资源是570多种,常年收购利用的有107种至260种左右,100-320万公斤;各医疗单位、药店和个人自采、自种、自用的中药材大约是70万公斤左右。随着合作经济的解体和各县中药材公司的改制,“农户连市场”和“基地加农户”逐步成为中药材种植经营的主要模式。据统计,全市近几年结合退耕还林发展金银花、沙参、丹参、黄柏、木瓜、桅子、虎杖、天麻、鱼腥草、猪苓、杜仲等中药材单品种基地18个,面积近1万亩。老百姓习惯种植药材面积超过3万亩,品种达100余个,分布在全市1800余个行政村。南江的金银花、黄柏、杜仲,巴州区的沙参、桅子,平昌的丹参、红花,通江的天麻、银杏等都已形成大宗品种。
――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全市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三家,以普瑞药业和正华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被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龙头”企业和“20户”亿元企业,正华药业已被列入全市“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五户“五亿元”企业之一。普瑞药业和正华药业于2003年分别通过国家GMP、GSP认证,普瑞药业形成了年处理原生药材500吨、生产固体制剂5.1亿片(袋、粒)的规模。正华、百顺、旺东三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加工中药饮片700多个品种近100万公斤。
――经营总量稳步增长。全市中药饮片批发和零售连锁门店已达2000余家,药品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原生药材交易市场6个,收购网点48家。2005年中药材销售额达4500万元,占全市医药经济总
量的20%以上,比上年增长11.3%,实现税收400余万元。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市有药学专业技术人员2412人,其中高级15人,中级147人,初级2250人;有农业技术人员1196人,其中高级86人,中级443人,初级667人;农民多年习惯种植并掌握1—2个品种的栽种技术人数达3万人以上。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优势品种不明显,存在“三低四缺”,即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缺乏生产优势。
一是粗放种植多。药材生产仍是粗放型的,尚未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转变,规范化种植不够。老百姓多以户为单位,自发地在屋前屋后种植药材,虽然具有基本的种植技术,但是形式松散、品种杂乱,全市家种药材200种以上,但均未形成规模效应;采摘加工技术不到位,导致产量、质量、价格上不去。种植、销售和加工仍然是传统模式,不够集中,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低下,距离现代中药产业差距很大。
二是基地规模小。全市共80多个药园基地,由于资金缺乏和技术、管理不到位,致使规模难以扩大,最大的面积不过二三百亩,小的仅几亩。巴州区平梁乡青包村集体经济时代发展的200多亩桅子园,效益还算不错,至今也没有发展壮大。
三是大宗品种少。由于野生品种大部分没有转向人工栽培,家种药材又是习惯种植分散经营,致使大宗品种难以形成,“地道”中药材产量上不去,GAP基地建立困难,大型医药生产企业进不来。南江县种植的金银花,绿原酸含量≥80%,为全国之冠,品质优秀,适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