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

合集下载

天净沙秋思个人感悟

天净沙秋思个人感悟

天净沙秋思个人感悟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意境深远的名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描绘了秋日的萧瑟景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时光的流转和生命的沧桑。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个人感悟。

一、诗意解读天净沙·秋思开篇便以“枯藤老树昏鸦”的形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日景象。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充满衰败气息的元素,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萧瑟。

接着,“小桥流水人家”的出现,给这幅画面带来了一丝生机,但“古道西风瘦马”又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蹉跎。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

同时,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结尾,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个人感悟1.生命的无常:天净沙·秋思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无常。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曾经繁茂的生命,如今都已走向衰败。

正如人生,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最终都将归于平淡。

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时光,活在当下,不留遗憾。

2.岁月的流转:诗中的“古道西风瘦马”让我想起了古人云:“岁月如梭,光阴似箭。

”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段时光,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让生命更加充实。

3.思念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风景、亲人的关爱都是我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抽空回家看看,感受那份久违的温暖。

4.人生感悟:天净沙·秋思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在生命的长河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境,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总会迎来曙光。

同时,要学会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时光,让生命更加美好。

总结:天净沙·秋思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展现了秋日的萧瑟景象和人生的沧桑。

通过对这首诗的感悟,我明白了生命的无常、岁月的流转、思念之情以及人生的意义。

《天净沙秋思》意境分析

《天净沙秋思》意境分析

天净沙秋思意境分析引言《天净沙秋思》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词人马致远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情感。

此词以其清新唯美的意境,让人沉浸在自然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自然之美《天净沙秋思》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展示了自然带来的美丽和宁静。

诗中提到了天空中的白云和湛蓝的天空,清晰地传达了秋天的明媚和清澈。

同时,诗人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这样生动的描写,让人们能够想象到风吹过的场景,感受到秋天带来的凉爽与宜人。

孤独与思念除了自然的美丽,马致远还描绘了一种孤独和思念的情感。

整首词流露出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描绘了词人远离家乡,在他人未眠的夜晚,默默思念故乡的心情。

通过“背灯孤影人散坐,舟异晴明渡此门”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忧伤与寂寞作品中还融入了忧伤和寂寞的情感。

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词人也抒发了自己的忧思与寂寞。

词中以“此景无穷,只有断肠声未绝”表达了词人深深的忧伤之情,感觉自己的孤独无依。

传递的意境《天净沙秋思》以其唯美的意境深入人心。

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思乡之情,词人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浪漫而宁静的境界。

在读词之时,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秋天带来的芬芳和美好,也能够共鸣词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总结《天净沙秋思》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而寂静的秋天世界。

自然的美丽、孤独和思念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这首词不仅给我们带来对大自然之美的感悟,也引发了对人生和人情的思考。

它以其深邃的意境而被人们所喜爱和推崇。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

天净沙秋思的意思引言《天净沙·秋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以其深情的描写和富有哲思的意境而闻名。

本文将深入探讨《天净沙·秋思》的意义和内涵,通过解析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杰作。

主题分析探寻内心的孤独《天净沙·秋思》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并融入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一种内心的孤独和对命运的感慨。

诗中描述的天净沙、黄河、戍楼等自然景观,以及早秋的景色,如纷纷落叶、残阳和阵阵寒风等,都成为诗人表达内心孤独的媒介。

这种孤独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生活、人际关系紧密相联的,从而使得读者对自身、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反思人生的无常《天净沙·秋思》中透露出对人生无常的忧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命运不确定性的思考。

诗中的自然景象是不断变化的,从天净沙到黄河,再到戍楼,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把岁月的流转、生命的短暂和变迁展示给读者。

这种反思人的生命和时间的流逝的思考,反映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和疑虑。

哲思人间的困境《天净沙·秋思》也包含了对人间世界的思考和痛感。

诗中描述的黄河边上站着无数的戍楼,戍楼里的守卫被诗人描绘为将士,他们要虽寒风吹尽,但仍然默守着岗位。

这种表述既体现了士兵的忠诚和坚持,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困境的面对和思考。

这种哲思十分深刻,提醒人们在人生的旅程中时刻警醒和思考。

结构分析《天净沙·秋思》采用七律的诗体,共分为四个八句的段落。

每个段落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逐渐引发了对人生、生活和时间的思考。

诗的结构紧凑,逻辑清晰,通过独特的布局和安排,使诗的意境和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语言特点形象生动的描写《天净沙·秋思》运用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各种资料色彩和声音的交织,为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明逼真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戍楼”等景物的描绘,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译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首诗。

以下是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这首诗是以秋天为主题的,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对逝去的时光和生命的感慨。

诗中以“天净沙”为题,给人一种被自然环境所摄取的感觉。

作者通过反复使用秋天的相关意象,如“秋风”、“秋水”、“寒山月”等,营造出一种深沉的秋意氛围。

其次,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中的“凄凉”、“惆怅”、“还似”等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消逝和生命易逝的悲凉之情。

诗中的秋意与作者的心境相呼应,形成了一种空灵而深邃的意境。

最后,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追求淡泊、超越尘世的感觉。

诗中通过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将个人的感慨与自然景色相互融合,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欲望、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志。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思考,传达了作者淡泊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感。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回味之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马致远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他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天净沙·秋思》进行解读,探讨其诗意和内涵。

我们来解读《天净沙·秋思》的诗意。

这首诗以秋天的凄凉气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怪、怕没,旧交情深画中无的。

”诗人借助飞鸟的离去,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抒发出对旧友的念念不忘。

整首诗以秋天景色为背景,通过对飞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思念之情。

我们来解读《天净沙·秋思》的内涵。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更多的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中写道:“今年、欢笑今年泪,往事都付鱼与雁,风帆前, 家鲈秋。

”诗人通过对逝去时光的回首,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和生活的艰辛。

在诗人的笔下,秋天成了一种意境,一种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情感的抒发。

我们来谈谈《天净沙·秋思》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在语言和意境上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使整篇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激动。

诗人用对飞鸟和秋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孤寂。

这种意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也对读者产生了深远的触动。

这首诗无论从艺术技巧还是意境深邃上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1《天静沙秋思》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美学中均占极高地位,有“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之赞,甚至被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那么其精妙之处究竟如何体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作为第一部分,可谓古今独步。

九个意象并置,又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

单独看每一个意象,确乎不能让人直接深入地体会到其内涵,而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异同,就非常有意趣了——先看色彩。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不能给人有冲击的色彩体验,甚至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怡然景物,也并没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层水雾笼罩。

不浓烈,但也不至于阴森,仅仅是给人一种“灰”的感受,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仅存不浓的墨色。

“灰”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感觉,更是心灵体验,“灰”得不极致,更显得淡漠悲凉,诗人在这样一个底色上铺陈,不着一语却意旨尽现。

从意象的罗列来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沧桑、苍老感,“昏”有昏沉、阴暗感,带给人日薄西山的将尽之意,像古旧的木刻;而“小桥”带来沟通、连接感,“流水”带来流动、活泼感,“人家”带来相聚、欢乐感,如此又微露暖意。

读到这里,两种颇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对比,让人很难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时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风的“冷”和瘦马的“乏”压住了诗的基调,三句苦涩与轻松相对比,就像是吃药时,尝一口苦,这时若啜一口甜,再次体验到的苦,便是极致了。

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我们能感觉到“溅”“惊”这些较强的动作,渲染出忧国伤时的杜甫内心强烈、激荡的情感。

有意回避动词,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看似诗人并没有倾注个人情感于其中,实则匠心独运,给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的“空白”。

这种“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刚好与王夫之诗学中的“丧我”相应和,“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诗人隐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读者能直接与意象相接触,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填充感受,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分析

《天净沙秋思》分析

天净沙秋思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作者是明代文学家文徵明。

该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优美的词藻,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和对自然景色的崇敬之情。

1. 诗歌背景《天净沙秋思》描述了作者在游历西域时所见所感。

文徵明曾参与明朝的西域出使,他在旅途中欣赏到了许多壮丽的自然景色,这些景色激发了他写作《天净沙秋思》的灵感。

2. 高度浪漫主义的描写《天净沙秋思》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寄托了他内心的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一开篇的四句,展现了作者身处荒漠之中的孤独感。

孤烟、孤独烘托了广袤的天地和高远的情感,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单于北望拂云堆,千里如堤日又斜。

天青翠微如洗簸,剑外忽传收蓟北。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赞美。

众多形容词和比喻使得整个描写行云流水般流畅,隐含着浓郁的诗意。

作者把广袤的沙漠比作大海,黄河的水流比作长河,展示出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

3. 内容反映与思想含义《天净沙秋思》中的景物描写并不是单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更多的是把作者的感受和思绪融入到景色中。

香在炉烟消云散,书画堂前散碧光。

千里乱云山无际,微星十万遥相望。

这段描述了文徵明故乡的景色,其中有一些反映了他對乱世的无奈以及对前途的担忧。

4. 艺术手法《天净沙秋思》以其独特的词藻和艺术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等。

通过这些手法,他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

此外,文徵明使用了描绘性语言,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亲身参观西域的经历和感受。

5. 艺术价值与影响《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艺术价值和影响力都不可忽视。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自然的深情感怀念,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此外,这首诗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乱世的无奈和对前途的担忧。

它不仅是文徵明个人感情的宣泄,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天净沙183;秋思》认知语境与语篇的解读

《天净沙183;秋思》认知语境与语篇的解读

总第269期2014年2月(中)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Total.269February 2014(B)摘要诗歌以其凝练简洁的语言和篇章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容而被世代传诵,领悟诗歌中的感情基调和内容意义是对诗歌含意准确把握并世代相传的重要前提之一。

因此,如何用现代人的认知方式理解遥远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候的思想和情感,就成为解读诗歌的关键。

诗歌篇幅虽短小,却也蕴含着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同样可以用各种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语篇分析。

本文就从认知语境和语篇的角度对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进行解读。

关键词诗歌认知语境/语篇补足/阐释显性/隐性表述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in "Tian Jing Sha ·Missing in Autumn"// Liu JieAbstract Because of the brief and concise language and patterns, as well as the rich and complex meaning, the poems have been widely rea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another generation. To com-prehend the poetry's emotion and main ide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mises to inherit it. As a result, how we can use our cognitive capacities to understand this ancient literary genre, the poets' thoughts and the emotions is the key to analyzing poetry. Although poetry has the very limited length, it has all four steps in writing an essay. So we can use any linguistic theories to do researches on it. This text does cognitive context and discourse study on Ma Zhiyuan's poem "Tian Jing Sha ·Missing in Au-tumn".Key words poetry;cognitive context/discourse;supplementation /elucidation;explicit/implicit expression1 引言认知语言学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句法和语用方面,而对语篇分析解读的研究却不是很多。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天净沙秋思》的赏析《天静沙秋思》在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美学中均占极高地位,有“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宋元戏曲考》)之赞,甚至被誉为“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小令定格》)。

那么其精妙之处究竟如何体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作为第一部分,可谓古今独步。

九个意象并置,又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勾连。

单独看每一个意象,确乎不能让人直接深入地体会到其内涵,而如果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异同,就非常有意趣了——先看色彩。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并不能给人有冲击的色彩体验,甚至是小桥、流水、人家这样的怡然景物,也并没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层水雾笼罩。

不浓烈,但也不至于阴森,仅仅是给人一种“灰”的感受,像是中国的水墨画,仅存不浓的墨色。

“灰”不仅仅是一种色彩的感觉,更是心灵体验,“灰”得不极致,更显得淡漠悲凉,诗人在这样一个底色上铺陈,不着一语却意旨尽现。

从意象的罗列来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沧桑、苍老感,“昏”有昏沉、阴暗感,带给人日薄西山的将尽之意,像古旧的木刻;而“小桥”带来沟通、连接感,“流水”带来流动、活泼感,“人家”带来相聚、欢乐感,如此又微露暖意。

读到这里,两种颇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对比,让人很难找到情感的落脚点,这时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风的“冷”和瘦马的“乏”压住了诗的基调,三句苦涩与轻松相对比,就像是吃药时,尝一口苦,这时若啜一口甜,再次体验到的苦,便是极致了。

对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我们能感觉到“溅”“惊”这些较强的动作,渲染出忧国伤时的杜甫内心强烈、激荡的情感。

有意回避动词,呈现强烈的画面感,看似诗人并没有倾注个人情感于其中,实则匠心独运,给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极强内在逻辑的“空白”。

这种“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刚好与王夫之诗学中的“丧我”相应和,“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

诗人隐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读者能直接与意象相接触,用自己的记忆和情感体验填充感受,引发更强烈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的 主题和手法

《天净沙秋思》的 主题和手法

《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悟。

本文旨在探究《天净沙秋思》的主题和手法,分析其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旨在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歌作品。

一、主题《天净沙秋思》的主题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

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抒发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对世间万象的深刻思考,同时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命运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整首诗揭示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以及诗人对时空变化的深刻认识,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悲壮赞美。

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抒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情感,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命运的思索,力图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

二、手法1.描写手法《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手法。

诗人对秋天的描绘非常细腻,通过对黄沙、白云、苍茫天地等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追求。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展示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理解。

2.象征手法《天净沙秋思》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情感的抒发。

诗中的黄沙、白云、秋风等自然景象都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象征性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感慨和情感融入其中,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怀和情感追求,赋予了诗歌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意境营造《天净沙秋思》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营造出了一种寂静幽远的意境。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世界,使人产生共鸣和思考。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营造,创造了一种审美境界和情感意境,引导读者对生命、自然和现实世界进行深入思考和感悟,具有深刻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4.情感抒发《天净沙秋思》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命运和人情的感悟和情感。

《天净沙秋思》鉴赏

《天净沙秋思》鉴赏

《天净沙秋思》鉴赏《天净沙·秋思》是南宋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七绝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外在的景色融为一体,使人们能够共鸣并感受到秋天的寂寥和思念的深沉。

诗中第一句“天净沙秋思”一举扑捉到了整首诗的主题,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这个“天净沙”并不存在于现实中,但却在诗人的笔下成了一幅中原江南风光的画卷。

下半句“只声连夜唤”则展现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在外游学的马致远,怀揣报效国家的理想,却时时刻刻在心头惦记着故土。

夜晚寂静的时刻,他常常会对着天空大声唤喊,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紧接着的两句“秋思又一重阳,愁送辞人稀”则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故土思念之情的痛苦与无奈。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秋天是离别的季节,因此“秋思又一重阳”可以理解为在这个有着亲情怀旧的节日里,作者更加强烈地思念自己的故乡。

然而,“愁送辞人稀”却让人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是很容易离开家乡的,因为他们要游学或任官。

而这样的离别,往往意味着不确定的归期和漫长的相思之苦。

随后的两句“惜余花尚可拾,颓破自难归”描绘了作者对家乡旧貌的回忆与思恋。

这里的“余花”指的是离别时家人为他送行时所撒的白花。

尽管这些花儿已经凋落,但诗人还是情深意重地将它们看作是记忆中的瑰宝。

然而,家乡的颓破却让他窥见了母亲的悲伤和故土的憔悴。

再美好的故乡,在时间的冲刷下也不可避免地会变得面目全非。

这种无法逆转的现实让诗人心生愧疚和无奈,无法回头。

最后两句“洪泽湖水秋销,白苹洲中夜”描绘了诗人目前所处的环境和心情。

洪泽湖是位于江苏境内的一片湖泊,秋天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了银色闪光,暗示着诗人此时的心境。

而“白苹洲中夜”的描绘则表达了夜晚孤独的感觉以及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远离故乡的夜晚,诗人经常在孤寂中自问:“故乡的亲人如何,家中的百态何如”,心中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天净沙·秋思》以其深沉的思乡之情、充满意境的描写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一个文人士大夫离乡背井的苦痛与无奈。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解读别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咏史诗,以描绘南北朝时期的动荡和战乱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困境的忧虑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诗中描写了秋日的景色、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诗中以秋日景色作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凄美和曾经的繁荣。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描绘秋景的词语和意象,如“白石弹琴藤帐”,“繁弦怨断,尽日凝碧”的诗句,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传达出秋日萧瑟的凄美和诗人对逝去时光的眷恋。

在描写南北朝时期的战乱和苦难之前,诗人先以诗情画意的语言铺垫,使读者产生一种对曾经繁荣的乡土的怀念之情。

诗人揭示了南北朝时期战乱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中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一句直接概括了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的局势。

通过“杀人如麻”、“血肉之躯复何有”的描写,展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痛苦和灾难。

诗中还出现了“饥蚕伏野”、“哭云散向青天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因战争而遭受的苦难和流离失所的画面。

通过对战乱和苦难的描写,诗人呼吁人们珍惜和平,警醒人们避免国家再次陷入战乱的苦境。

诗中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国家困境的忧虑。

诗中的“但使龙光吐宝曲,安知骏发驰湖海”和“问田邻,牧雁儿,何处落”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盛和人民幸福的向往和期盼。

通过对逝去光辉年代的怀念,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忧虑,同时也呼吁民众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做出努力。

天净沙秋思古诗鉴赏

天净沙秋思古诗鉴赏

天净沙秋思古诗鉴赏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

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

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摘要] 作为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

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期望在更好的理解和品味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探寻出新的认知理据的同时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语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其主题、美学价值以及英文译文的比较研究(黄宪芳,2004;张大联,2010;夏旭姣,2010),只有个别学者从认知诗学角度进行解读(刘洁,2014)。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

一方面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更好的理解和品味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提供新的认知理据。

一、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诗学以分析哲学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的最新流派,是由Reuven Tsur首次在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1983)中提出的。

Reuven Tsur认为认知诗学主要用于解决文本结构和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关注阅读理解(interpretation)、强调感知(feeling)和感知效果(perceived effect),是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或技巧(Reuven Tsur,1983)。

在人文主义转向的影响下,文学理论研究者开始运用认知理论研究文学语言,关注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心智活动的关系。

紧接着,以Stockwell为代表的认知诗学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通过图形—背景、脚本图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空间、隐喻、寓指等认知方式对特定语境下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苏晓军,2009,P.8),这种分析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和文学语境性。

《天净沙·秋思》的品读

《天净沙·秋思》的品读

《天净沙·秋思》的品读小桥流水《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元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

元曲是盛行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形式,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传统文化的又一朵奇葩。

元曲继承了宋词的清秀委婉,又更重于发越情绪。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元代文人有着志郁不申的苦闷。

所以往往是在看似美色迷人的景物描绘中,多少总会透发出难以抹杀的凄凉、郁愤的气息。

《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小调的顶尖名作也是这样,在一幅排列组合式的“秋风萧瑟、天涯游子图”,弥漫著作者人生失意、旅途坎坷、悲愁苦闷的情绪。

但是在作者这样的一幅心境画图中,你是否能看到了他心里还闪着一道没有寂灭的希望之光呢?这首曲的原文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中,作者用浓墨重笔描绘出了一幅凄美的“秋风萧瑟、天涯游子图”。

通过巧妙的类属景物排列组合式笔法,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一大组景物来描绘阴气弥漫的萧索秋景,这里用了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

重复才能强调,重复就是力量,通过多重重复、排比,使文章意境凸显,出现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力量,使人感到一片阴霾铺天盖地、扑面而来。

有了这样强力的烘托,一种悲凉苦闷、愁若断肠、冷若秋霜的天涯游子的情怀,跃然纸上。

这时候,最后一句顺理成章地出来了。

由物及人点明主题:这么凄美的画面原来是作者的心境图,这么多景物里面原来是隐藏著作者那悲凉愁苦的失意情怀的。

图中列举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景物,都是弥漫着阴气,给人以秋风的萧瑟、秋景的衰败的悲凉感觉。

使人惆怅、没落、失望、无助、愁闷的情怀油然而生。

然而图中唯有“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却让人看到了这一片失望中的一线希望;看到了衰败之中的生命力;看到了黑暗中的一道亮光。

而正是这一句蕴涵生机的话才是让人们深深品味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接下来分享天净沙秋思中心思想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的中心思想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仅有28个字,较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翻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第一篇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首非常著名的古诗——《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

马致远生活在明朝初年,但他的诗文却影响了后世很多文学家的创作。

《天净沙·秋思》可以说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诗,那么我就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这首诗吧。

首先,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茫茫四野,一何楚楚,草木黄落,蝉声不起”。

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描绘。

茫茫四野,指的是大自然的广阔无垠,一何楚楚,指的是大自然的哀愁忧伤,在马致远笔下,大自然犹如一个孩子般无助和悲伤。

这个意象通过对黄落草木和寂静的蝉声来达到。

这样的表述方式使得我们对秋天的感触变得更加深刻和感性。

然后我们看到这样一句话:“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这句话表达了镜头的切换。

首先从描写大自然的悲凉,变为表达个人内心的苦闷。

天高云淡,指的是透明清澈的天空,象征着这个人内心当时的淡然和悠远。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望断南飞雁,则表现了一个人的思念和孤独。

这个环节让我们对于马致远的叙事方式以及抒发情感的手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最后一句话是:“背啸疏林,断崖荒戍,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一句话直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背啸疏林表现了孤独的心灵的无声呐喊,在寒冬枯枝的环境异样中,我的庞大而孤独的身体仿佛被这个冷夜吞噬了。

而断崖荒戍犹如我独自处于冰天雪地举世无依。

而长江却不断流淌,逐渐远去。

只有流水是唯一伴随我的朋友。

这样的情感是天真而温柔的,又藏着深度的思考。

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分析,我们对于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同时,我们也加深了对于马致远的文学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天净沙·秋思》在传承中将会通读时代的意识形态和情感共鸣。

第二篇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马致远著名的一首诗《天净沙·秋思》。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枯萎的秋季感到的深深无助,它由三节组成,每节均体现着内心感慨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摘要] 作为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

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期望在更好的理解和品味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探寻出新的认知理据的同时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语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受到众多文学研究者的关注。

但是大多数研究是关于其主题、美学价值以及英文译文的比较研究(黄宪芳,2004;张大联,2010;夏旭姣,2010),只有个别学者从认知诗学角度进行解读(刘洁,2014)。

本研究尝试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与认知语境知识探究《天净沙·秋思》。

一方面为认知诗学的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为更好的理解和品味该作品或同类作品提供新的认知理据。

一、认知诗学与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诗学以分析哲学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中吸取营养的最新流派,是由Reuven Tsur首次在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1983)中提出的。

Reuven Tsur认为认知诗学主要用于解决文本结构和感知效果之间的关系,关注阅读理解(interpretation)、强调感知(feeling)和感知效果(perceived effect),是一种诗歌欣赏的方法或技巧(Reuven Tsur,1983)。

在人文主义转向的影响下,文学理论研究者开始运用认知理论研究文学语言,关注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心智活动的关系。

紧接着,以Stockwell为代表的认知诗学研究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文学文本的阅读为研究目的,通过图形—背景、脚本图式、文本世界理论、可能世界理论、原型理论、认知语法、心智空间、隐喻、寓指等认知方式对特定语境下的文学文本进行分析(苏晓军,2009,P.8),这种分析强调文学阅读的体验性、互动性和文学语境性。

图形—背景理论以凸显原则为基础,即当我们进入到一个环境当中看到或注意到某个物体时通常会把这个物体作为知觉上凸显的图形,把环境作为背景。

该理论由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在1915年提出后,被完形心理学家借鉴研究知觉(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

Talmy(2000)率先把图形-背景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被看成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

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既可以是空间中的关联实体,也可以是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关联事件,不像视觉场中的图形和背景往往是具体的实体。

完形心理学家的“普雷格郎茨原则”(Principle of Pr?覿gnanz)指出通常具有完形特征的物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小的物体、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

匡芳涛(2003)认为Talmy(2000)列举的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以及“普雷格郎茨原则”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完善。

就定义特征而言图形没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确定;背景具有已知的空间或时间特征,可以作为参照点用来描写、确定图形的未知特征。

联想特征涉及多个维度,即描写、空间大小、时间长短、动态性、可及性、依赖性、突显性、关联性以及预料性等。

熊沐清(2009)在以上学者归纳的特征基础上增加了一条“递归性”特征,即背景的分离会随着我们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在一次图形-背景分离中充当背景的物体可能在另一次分离中变成图形。

二、认知语境“所谓的语境,其实多半是认知性质的语境。

”(熊学亮,1999)Sperber&Wilson(1986)认为认知环境是人们能感知或推断的所有事实的集合,是由其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物理环境决定的。

熊学亮(1999)指出认知语境是人对语言使用的有关知识,是与语言使用有关的、已经概念化或图式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

Spebrer&D.Wilsno(1986)曾把储存在记忆中的语境信息分为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

熊学亮(1999)则提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

总而言之认知语境承载的信息包含了认知过程中需要的任何与认知对象相关的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是如何被读者利用的呢?人类在解读文本时头脑中会建立一种关于文本内容的心理表征(梁晓辉,刘世生,2009)。

这些心理表征既包括对文本的表征也包括对围绕文本认知这一心理活动所需的认知语境的表征。

而认知语境的心理表征是认知图式,即认知主体有关对象知识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结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经验或学习而形成。

这些结构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固地存储在记忆中,以便被刺激物激活从而影响人们的认知取向。

因此,认知图式的稳固性一方面会有利于认知的快速且无意识地进行,另一方面,这种稳固性会产生一种定势作用,抑制或错误地导向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认知。

Nihsida,H.(1999)概括了八个“基本的社交图式(PSI图式)”:事实和概念图式、个人图式、自我图式、角色图式、语境图式、程序图式、策略图式、情感图式。

概念图式是关于具体对象如“树”、“鸟”、“杭州”、“北京”等自然范畴或“来一去”、“写”、“看”等动作范畴和抽象对象如“幸福”、“悲伤”等的命题集合。

环境图式是指与某一环境相关的信息和行为的命题集合。

情感图式是指主体自身或对某人某事有关爱、恨、愤怒、恐惧、喜欢、讨厌等情感认识的命题集合。

由此可见,图形-背景理论指导我们在文本中抽出各个“图形”与“背景”,挖掘作者的“凸显原则”从而走进作者的创作时空,身临其境地感触作品的主旨。

认知语境帮助我们理解文本中“凸显原则”的同时为我们对各个图形与背景的认知提供理据。

三、对《天净沙·秋思》的认知解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从认知的宏观层面来看,作者在漂泊之旅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不胜枚举,但他选择在一个冷秋傍晚将自己内心的凄苦呈现于萧瑟的秋风之中。

可见作者是将自己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感当作背景,凸显了此时此刻与此景的图形。

从微观的层面看,这幅秋郊夕照图是由诗人观察与刻画的。

作为一个人物,诗人是个动态的、可移动的有形体,具有常规意义的图形特征。

秋郊夕照图则是相对静态的、不可移动的无形体,具有常规意义的背景特征。

在小令的前三句,作者分别罗列了“藤”、“树”、“乌鸦”、“桥”、“水”、“家”、“道路”、“风”、“马”九种秋景,并且分别赋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由此激活读者的概念图式。

常规意义上,孤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会带给人一种荒凉感。

“昏鸦”带来的呱呱叫声更是动人心魂。

作者通过为其烙上冷秋的特征凸显这些景物,使得读者迅速撇开关于秋的其他认识跟随作者给出的图形感悟出凄凉悲苦的情调。

然而第四句的“夕阳西下”一出,在读者的概念图式中一片被夕阳笼罩的昏暗天空盖过了九景图。

相比之下,昏暗的天际更具凸显性成为此时的图形。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瞬间使得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移动并且思考着的羁旅之人,使其变成凸显的图形,夕阳作为背景。

读者的概念图式和环境图式中立刻呈现出羁旅之人从夕阳的朦胧中显现的情景。

可见作者先通过凸显九景图为整个作品创造一种荒凉凄清的格调,规约了读者的认知范围。

紧接着引导读者将视线聚焦于夕阳余晖下的羁旅之人。

真可谓醉翁之意不在景,在乎羁旅之人也。

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作者通过描写不同的秋景不断地向读者呈现图形与背景的分离,从而一步步凸显出最终的人之悲情。

第一句中作者并不是对枯藤、老树与昏鸦三种不同意象的简单罗列。

读者大脑中的环境图式与概念图式合作很容易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存在关系,即凋零的蒿草周围长着一棵孤零零的老树,树干上缠着枯萎的藤蔓,那枝叶败落的枝干间一只乌鸦呱呱叫。

很显然,最开始的图形角色归枯藤所属,老树作为背景。

但当昏鸦出现时,它乌黑颜色,呱呱的叫声瞬间夺走了图形的凸显地位,枯藤老树转而成为背景。

由此看出这句的最高点在昏鸦,读者的概念图式会呈现出乌鸦在黄昏时刻归来的场景。

在第二句呈现出别致的小桥下流水潺潺,两岸是几户人家的景象。

流动着的河水自然具有图形的凸显特征,而静止的小桥成为背景。

读者的注意力随着流水漂向人家,到达了整句的最高点,激活了读者的概念图式与环境图式中有关傍晚时分家的特征,即屋顶的炊烟袅袅、屋内明亮的灯火以及家人围桌而坐的欢歌笑语。

此时的家固然拥有图形的凸显特征,使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以及流水成为背景。

第三句描绘出荒凉的小道上,一匹瘦马驮着主人蹒跚行走的图景。

瑟瑟的秋风吹打着马背,吹起了旅人的衣衫。

此时,寒意逼人的秋风具有古道与以上所有图景都没有的凸显特征,那就是给人带来寒冷的感觉,自然成了图形,其他的秋景转而成为背景。

然而当羁旅之人迎风而行,那因寒与凉而生的悲情又使他凸显成为图形,眼前的一切都为愁容满面的他作背景。

第四句中西下的夕阳一出,读者的注意力再一次被转移。

因为读者概念图式中的夕阳由深黄和殷红两种颜色构成,加上傍晚的昏暗,就会形成灰暗朦胧的感觉,而且就形态而言酷似一大片深褐色的浓烟笼罩着天际,顿然凸显成为此时的图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以及瘦马转而成为背景。

最后一句中只描写了一个元素,那就是“羁旅之人”。

在读者的概念图式中储存着与“断肠”二字相关的概念,即景中之人看到归巢的乌鸦与灯火通明的人家,而自己却依然在外流浪时不禁感到愁肠寸断,流露出泪悲情痛的表情与神态。

“天涯”是没有边际的距离、离家的距离。

最终被惆怅淹没的旅人凸显成了图形,而前面所有的景物都化作了背景。

这一刻,读者大脑中的情感图式被激活,自然而然地将作者置入其中,他那贯穿着整个作品的凄苦之情被充分凸显出来,所有的画面都转而成为背景。

可见,作品在一次次的图形与背景的分离过程中,呈现出了递归性的特征。

作者的情之悲切无法在第一时间表露,从对枯藤、老树与昏鸦的感叹到小桥、流水与人家的伤感;从古道、西风与瘦马的孤独到夕阳的悲凉;最后到断肠人的惆怅与悲切。

四、结语本研究利用图形-背景理论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天净沙·秋思》,借助作者与读者两个视角理解作品,为该作品的认知提供新的认知理据。

当然,这种新的尝试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确认。

【参考文献】[1]Fauconnier,G.(1985).Mental spaces.Cambridge:The MIT Press.[2]N1shida,H.(1999).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Int.J.Intercultural Rel1.V ol.23.No.5:753一777.[3]Sperber,D&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4]Talmy,L.(2000)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 ol.1.Cambridge,Mass.:The MIT Press.[5]Tsur,R.(1983).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Tel Aviv:The Katz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ebrew Literature.[6]Ungerer,F.&Schmid,H-J.(1996)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don:Longman.[7]黄宪芳.再论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内涵—从《天净沙·秋思》英译文本的诗体要素看文化内涵的传递[J].外语教学,2004(02).[8]匡芳涛.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9]梁晓辉,刘世生.关于文本世界的界定标准[J].中国外语,2009(6).[10]刘洁.天净沙·秋思认知语境与语篇的解读[J].科技文汇,2014(05).[11]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J].外国语文,2009(2).[12]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一语境的逻辑功能[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3]夏旭娇.从格式塔整体性原则谈汉语古诗歌意象的英译—以温庭筠《商山早行》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J].现代语文,2012(07).[14]夏艳萍.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唐诗《枫桥夜泊》[J].外国语文,2014(01).[15]张大联.秋思之美感伤之情—也谈《天净沙·秋思》的结构美和意境美[J].语文学刊,2010(12).[16]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01).[17]熊学亮.认知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