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为确保微生物检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避免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 定义3.1 测试菌株:一组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只能是具有稳定的性能且有代表性的菌株。
3.2 标准菌株: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
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最好来源于食品或水的菌株。
3.3 标准储备菌株:将标准菌株在检验室转一代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3.4储备菌株: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5 工作菌株:由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4 标准菌株的使用和保管4.1 标准菌株需使用来自认可的国内或者国外菌种收藏机构,并有相应的标准菌株的证书。
4.2 标准菌株的使用4.2.1 标准菌株可作为日常检测质量控制、验证准确度、已知物质验证新方法、评估检验人员能力。
4.2.2 标准菌株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外来污染,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溯源性。
4.2.3 先从冻干粉转至纯培养琼脂平板,再从纯培养琼脂平板移接至冻存管作为标准储备菌株;需做检验室中所需要关键诊断指标的确认以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其管理记录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c)菌种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
4.2.4 从储备菌株接种制备成工作菌株作为日常检测的质控菌株。
4.2.5 不再使用时将菌株灭活。
4.3 标准菌株的保管4.3.1 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
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应包括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发行单位、购买日期、购买数量等。
4.3.2 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应双人双锁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冻存管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
半固体、斜面等方式保存的标准菌株置于2-8℃冷藏冰箱中保存。
4.3.3 微生物检验人员每个工作日对菌种保存冰箱进行温度监控。
4.3.4 菌种不能随意转接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理批准后方可提供。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展开全文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微生物菌种日常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及检验结果可溯源性。
二、范围
细菌室保存的标准微生物菌种及来自临床标本的菌株。
三、职责
细菌室检验人员正确保管、使用菌株,并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四、程序
(一)、设立《菌种管理登记表》,其内容包括:名称、
来源、存入/取出数量、使用日期、保管人等。
(二)、根据菌种特性选择适宜的保存方式。
存放要用小剂量密封瓶,做好标记后放入-80℃冰箱内,并采用双人双锁管理。
(三)、根据菌种情况,定期检测菌种品质,发现菌种变异或退化时应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
(四)、菌种发放需要双保管人员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每次使用标准菌株都应做好使用记录,包括标注菌株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剩余最小库存量时必须进行繁殖。
(五)、购买的标准品菌种初次复苏使用时,应批量保存在菌种管中, -20℃以下保存。
(六)、新的标注菌株复苏后,传代最多不超过 3 次,如超过 3 次将不再作为标准菌株使用。
(七)、标注菌株保存管一经解冻使用后,不得再次使用。
(八)、菌种必须装在密封的专用容器内高压灭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五、菌种管理人员:崔爱丽王晴晴
胡桥乡卫生院
2021年3月11日。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检验科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制定了以下的管理制度。
一、菌种及其样品的分类与管理1.菌种分类管理:根据微生物的特性和危害程度,将菌种分为以下几类:高致病菌、病原菌、条件致病菌、常见非致病菌和其他微生物。
不同类别的菌种要分别进行管理。
2.样品的分类管理:将样品分为临床样品、环境样品和参比菌种样品等。
不同分类的样品要分别进行管理。
3.菌种的标示:每个菌种都有独立的标示,包括名称、菌种编号、起源、保存方式和保存期限等信息。
二、菌种及其样品的保存1.菌种的保存:严格按照指定的保存方法和要求进行保存,对于高致病菌和病原菌要进行密封保存,确保不泄露和传播。
2.样品的保存:样品应妥善包装并加密封标识,禁止保存有破损的样品。
必要时,可将样品进行分装保存。
三、菌种及其样品的流转1.菌种和样品的流转需书面申请,经过审批后方可执行,流转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菌种、数量、流转日期、流转目的和接收单位等信息。
2.流转时应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标示的清晰,流转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禁止丢失、倒卖或未经授权的使用。
四、菌种及其样品的安全操作1.严格遵守菌种及其样品的操作规程,避免菌种和样品的意外泄露和扩散。
操作过程中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
2.操作后要彻底清洁工作场所,清洗相关设备和器具,消毒操作区域,确保工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五、菌种及其样品的废弃处理1.废弃菌种和样品要经过灭活处理,禁止直接倾倒或随意丢弃。
可以采用高温消毒、化学处理或埋设处理的方法进行废弃物的处理。
2.废弃物的处理要按照相关法规和规范进行,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风险。
六、菌种及其样品的定期检查与维护1.对保存的菌种及其样品进行定期检查,确保保存条件符合要求,对于已失活或异常的菌种和样品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清理。
2.对保存的菌种和样品进行维护,修复和更新标示和包装,确保其长期保存的完整性和可行性。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制度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毒株管理制度(一)目的:加强对本科室菌、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以求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有效进行。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本科室医学微生物菌、毒种的管理。
(三)职责1. 相关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2. 科室必须指定两名菌、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四)工作程序1. 报送及入库(1)所检出的地方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报送时须两人参加。
(3)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
(4)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
(5)菌、毒种入库时,两名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2. 日常管理(1)保管人员应由两名检验人员组成。
(2)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3)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专用-85℃冰柜)。
(4)菌、毒种库应由两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5)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6)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
(7)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3. 索取、领用和发放(1)因工作需要索取、领用和发放一、二类菌、毒种时,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填写《菌、毒种领取申请表》,科室负责人审核。
(2)三类菌、毒种的领用和发放时,应有两人参加。
(3)一类菌、毒种,须报卫生部批准,二类菌、毒种须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
化验菌种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化验菌种的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质量控制,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实验室的菌种,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类菌种。
三、制度内容1. 转运、储存和处理菌种的基本原则(1)菌种转运应遵循无菌操作的规程,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2)菌种储存在指定的制冷设施中,根据菌种的特性、要求和实验室情况,选择适当的储存条件;(3)处理菌种时,应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对实验室环境和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2. 菌种采购和管理(1)菌种采购应经过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审核,保证菌种来源的合法合规;(2)菌种接收时,应检查菌种的标签、容器、温度和其他相关信息,确保菌种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菌种管理应建立菌种登记簿,记录每一批次菌种的来源、存放位置、使用情况等信息,做到有据可查。
3. 菌种使用和处理(1)菌种使用前,应对菌种进行鉴定和验证,确保菌种的正确性和稳定性;(2)菌种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菌种实验操作规程,做好相关实验记录;(3)菌种使用完毕后,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避免菌种泄漏和环境污染。
4. 菌种安全和突发事件处理(1)实验室人员应了解各类菌种的危害性和传播途径,做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2)一旦发生菌种泄漏、失窃或其他突发事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5. 菌种管理的监督和评估(1)实验室主管人员应负责对菌种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2)定期对实验室的菌种管理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菌种管理制度。
四、责任制定1.实验室主管负责监督和管理实验室的菌种管理工作。
2.实验室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菌种管理制度执行,做好相关记录和报告工作。
3.菌种采购人员负责对采购的菌种进行检查和确认,确保菌种的质量和真实性。
五、附则1.菌种管理制度应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2.菌种管理制度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一致,确保合法合规。
检验科微生物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新泰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微生物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与流程
1.上级主管部门(如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山东省疾病控制中心、泰安市疾病控制中心等)发下菌种或毒株后,由微生物室的王蕾(规定专人负责)先填写菌种取用登记表,然后领取菌种,按规定存放(冷藏或冷冻)。
2. 在规定时间取出接种。
3. 接种完毕,剩余菌种继续按规定存放(冷藏或冷冻)。
4. 鉴定接种后生长的细菌。
5. 接种、鉴定期间,以严谨工作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6. 鉴定完毕并确定无误后。
将生长的细菌高压灭菌后按医疗废物处
理。
7. 待主管部门发回鉴定结果,确定原始菌株不再使用后,将原始菌
株高压灭菌后按医疗废物处理。
011-菌种使用管理程序---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检验科作业指导书
菌种使用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
版本: 生效日期: 页码: 第1页共 7 页
1 目的 制定菌种管理程序的目的是保证菌种合理、有效的使用和保存,保证实验室和社会的生物安全。 2 菌种的类型及用途 2.1 质控菌株的作用及其来源 质控菌株主要包括标准菌株(购买于国家菌种保存中心)和室间质评标本分离株(广东省临检中心 和卫生部临检中心);标准菌株均为 ATCC 菌株,主要用于药物敏感试验和菌株鉴定试剂方面的室内质 控,如 MicroScan Walkaway40 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仪检测板、API 试剂条、K-B法药敏试验等的 质控。室内质量控制主要菌株的一览表见表 1-11-1。
1.API 20C 的质控
流感嗜血杆菌
ATCC10211
1.API NH 的质控 2.HTM 平板质控
2.2 临床分离株
日常工作中的临床分离株,可按需要进行留取菌种保存,主要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科研等。
3 菌种的保存方法
3.1 平板 4℃保存法
此法只适合短期保存菌种,可用于每周转种的质控参考菌株的保存,方法是将要用的菌株转种于
表 1-11-1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菌株的一览表
菌种名称
菌种代码
菌种用途
肺炎链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淋病奈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埃希菌
ATCC49619 ATCC49247 ATCC49226 ATCC29213 ATCC25923
ATCC25922
1.血平板培养基质控 2.链球菌药敏质控(K-B 法) 3.OP 试验质 控 1.巧克力平板培养基质控 2.流感嗜血杆菌 K-B 法药敏试验质 控 3.X,X+V,V 因子试验质控 1.淋球菌平板培养基质控 2.淋球菌 K-B 法药敏试验质控. 3.GC 平板的质控 1.PC20 板质控(包括鉴定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试验) 2.B 内 酰胺酶试验阳性质控 3. 触酶试验阳性质控 1.葡萄球菌 K-B 法药敏试验质控 2.革兰氏染液质控 3.葡萄球 菌乳胶凝集试剂阳性质控 4.血平板/伊红美兰/营养琼脂平板 培养基质控 5.API20Strap 的质控 1.NUC33/NC31 板质控(包括鉴定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药敏) 2.革 兰氏/抗酸染液质控 3. 伊红美兰/营养琼脂平板培养基质控 4.氧化酶试剂阴性质控 5.ESBL 试验阴性株质控 6.API20E 的 质控
检定菌种管理制度
检定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目的为了保证实验室菌种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确保实验室工作安全有效,制定本菌种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菌种管理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菌种管理工作,包括存储、使用、处置等环节。
三、菌种管理责任1. 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定和实施菌种管理制度,监督菌种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对实验室内菌种管理工作负最终责任。
2.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具体的菌种管理工作,包括菌种的存储、登记、交接等,确保菌种管理工作按照规定进行。
3. 实验室人员负责严格按照菌种管理规定操作,不得私自借取或使用未经授权的菌种,确保实验室内菌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菌种存储管理1. 菌种存储条件(1)菌种应存放在专用的冰箱或冷冻箱中,保持在适宜的温度下保存。
(2)菌种应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避免受到外界污染。
(3)不同类别的菌种应分开存放,避免交叉感染。
2. 菌种保存期限(1)菌种应根据不同的类别和要求确定保存期限,并定期对存储的菌种进行检查和更新。
(2)过期的菌种应及时淘汰或处置,不得继续使用。
3. 菌种交接管理(1)菌种的交接必须有书面记录,明确交接的时间、人员和目的。
(2)接收方必须对所接收的菌种进行验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五、菌种使用管理1. 菌种使用申请(1)使用菌种前必须填写菌种使用申请表,经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使用。
(2)在填写申请表时必须注明菌种名称、数量、用途等详细信息。
2. 菌种使用操作(1)使用菌种时必须按照实验室内部的操作规程进行,严格遵守操作流程。
(2)使用后的菌种必须及时报告,记录使用情况。
3. 菌种安全管理(1)在使用菌种时必须佩戴个人防护装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2)使用后的菌种应当妥善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六、菌种处置管理1. 菌种淘汰(1)根据菌种保存期限和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菌种淘汰工作,确保实验室内只保留必要的菌种。
(2)淘汰的菌种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菌种检验管理制度
菌种检验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菌种检验工作,保障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确保实验室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所有菌种检验人员及相关人员。
三、菌种检验申请1. 实验室内所有菌种检验均需填写检验申请单,包括样本信息、检验项目、检验目的等内容,并由责任人审核后方可进行检验。
2. 检验申请单需真实填写相关信息,若有虚假情况会造成检验结果的误判。
3. 检验申请单需妥善保存,作为检验结果确认的依据。
四、菌种检验操作1. 所有参与菌种检验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菌种检验操作流程及安全操作规范。
2. 在进行菌种检验时,必须穿戴实验室服装、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污染。
3. 在进行菌种培养时,需遵守培养基制备、接种等操作规范,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4. 在进行菌种检验时,需做好实验记录,包括检验条件、结果等内容,确保结果可追溯。
五、菌种检验结果确认1. 检验结果需由责任人进行确认,并在检验报告上签字确认。
2. 对于有争议或异常结果,需进行复检及审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 对于符合检验标准的结果,需及时通知委托单位,并提供检验报告。
六、菌种检验质量控制1. 实验室需定期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包括检验准确性、稳定性等方面的检测。
2. 实验室需定期参与外部质量评价,确保菌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对于发现的质量问题,需及时处理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质量持续改进。
七、菌种检验安全1. 所有参与菌种检验工作的人员需了解实验室安全规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在进行菌种检验时,需做好实验室消毒、废弃物处理等工作,确保安全。
3. 对于有可能产生危险的菌种,需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实验室安全。
八、菌种检验记录管理1. 对于所有菌种检验结果及操作记录,需妥善保存,保密管理。
2. 对于检验结果的修改或调整,需有相应的记录并签字确认。
3. 菌种检验记录需保存一定时间,以备查阅及追溯。
九、违规处理1. 对于违反菌种检验管理制度的行为,将按规定进行处理,包括警告、奖惩等措施。
ZL-ZD-013 检定菌管理制度+
生效日期:2019.05.01
1.目的
规范菌种的管理与使用方法,确保实验室结果的可靠性与实验室的安全性
2.范围
检验用检定菌种,包括:
1、枯草芽孢杆菌cmcc63501
2、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2
3、大肠埃希菌cmcc(b)44102
4、白色念珠菌
5、黑曲霉
6、铜绿假单胞菌
3.安全或其他注意事项
禁止实验有传染性的菌种
4. 规程说明
4.1检定菌种的保管
4.1.1检定菌种的保管必须受过培训,有足够菌种保管经验的微生物检测人员保管
4.1.2收到菌种后应该核对品名、菌号数、菌种管有无破损,填写《菌种接种传代
记录表》。
在保存菌种包装外贴上标签,标签上注明名称,产品编号,购买日
期,到期日期,接收人。
4.1.3检定菌种的保存条件:应在2—8℃,一般保存时间为2—3年。
专用盛具应
加锁保存于冰箱内,保藏菌种的冰箱不得存放食物和易挥发性药品。
4.2检定菌种的使用
4.2.1取用时,首先登记使用时的时间、菌种的名称及使用人。
4.2.2启用操作时,必须在专用生物超净台内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菌种的传代。
传
代后的菌种应不少于4支,其中一部分用于保存菌株,一部分用于工作菌
株。
4.3菌种保存
4.3.1一般采用琼脂斜面低温保藏法:将经常使用的菌种的典型菌落接种在新鲜的
琼脂斜面、液体或半固体培养基中,按规定的温度和时间培养,待充分生长
后,把培养好的新鲜菌种管用牛皮纸包好,为减缓培养基的水分蒸发,延长
保藏时间,可将菌种保藏管的棉花塞换成无菌橡胶塞,放在4℃左右的冰箱内
保藏。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范本
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范本一、总则为规范实验室菌种管理,保障实验室安全,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实验室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三、责任主体1. 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菌种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实验室内菌种管理的日常操作。
3. 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按照本制度规定进行菌种的存储、标识和使用。
四、菌种存储1. 菌种应存放在专门的冰箱或冷藏库中,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
2. 每一种菌种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包括菌株名称、来源、存储时间等信息。
3. 存储的菌种需要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其完整性和纯度。
五、菌种标识1. 每一种菌种应有专门的标识,包括菌株编号、存放位置等信息。
2. 标识应清晰可辨,并避免模糊、淡化等情况。
六、菌种使用1. 使用菌种前需进行预先计划,并填写使用申请表。
2. 使用菌种时需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菌种的交叉污染。
3. 使用完菌种后,应及时清洗消毒使用的器具,并将菌种残留物处理妥当。
七、菌种采购1. 选择正规的供应商采购菌种,避免采购到伪劣产品。
2. 购买的菌种需要经过鉴定和验证,确认其纯度和活力。
八、菌种管理不当的处理1. 对于菌种管理不当,导致菌种失效或污染的情况,责任人需及时报告实验室主任。
2. 对于责任人员,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
九、安全措施1. 使用菌种时需戴好防护装备,避免意外伤害发生。
2. 对于可能构成污染的物品或器具,需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十、附则1. 本制度由实验室主任负责解释和修改。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医院医学检验科菌毒种管理制度
医院医学检验科菌毒种管理制度1.菌种保管有专人负责,保存于冰箱中,冰箱门加锁,确保菌种安全。
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交接手续。
2.菌种应有严格的登记,包括病人姓名,菌名、保存日期、药敏记录。
菌种的使用、转移、销毁应有记录和负责人签名。
3.各种菌种应按制度时间接种,一般在接种三次后作一次全面的鉴定,注意菌种有无污染及变异,如发现变异时,应及时更换。
4.菌种保存范围及向外单位转移,应按卫生部制度执行。
所有存在菌种应有清单。
5.检验用菌种应来自认可的国内或国外菌种保藏机构的标准菌株,或使用与标准菌株所有相关特性等效的商业派生菌株。
6.检验用菌种的管理由专人负责。
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与复活、保藏、定期传代、检查及销毁。
根据需要及时提供菌种,并监督其使用。
负责填写菌种记录。
7.根据检验要求申购所需菌种,写明购买菌种名称、标准菌号、数量、保藏机构。
8.对新购进的菌种应仔细核对菌种标签、包装完整性和随菌种附有的说明书,及时填写菌种保管登记记录。
9.标准菌株的复活或培养物的制备应按供应商提供的说明或按已验证的方法进行。
10.冻干管开启后可制备菌种甘油管和转种斜面。
11.除另有制度外,菌种冻干管、甘油管应保存于零下20C以下冰箱中,菌种斜面、菌液应保存于2〜8C冰箱。
12.冷冻菌种一旦解冻转种制备工作菌株后,不得重新冷冻和再次使用。
13.保藏的菌种都要有明显的标志,标明菌种名称、标准菌号、接种日期、传代数与菌种记录一一对应。
14.菌种甘油管贮存五年,斜面和抗生素微生物鉴定用菌液贮存三个月,黑曲霉斜面和菌液贮存一年。
15.每个工作日检查一次菌种冰箱温度,长假期每隔两天检查一次。
16.菌种甘油管制备时应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贮存期内每年进行一次纯度和特性确认。
17 .必要时对工作菌株进行纯度和特性确认。
18.根据需要发放菌种,填写领用记录,注明菌种用途。
19 .按检验要求制备菌液,填写菌液制备记录。
20.菌液制备后若在室温下放置,应在2小时内使用;若保存在2〜8。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管理规定和流程1. 目的对本实验室菌种、毒种的申购、保存、保管、领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的监督控制,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确保疾病预防与控制检验业务及科研教学工作。
2. 适用范围及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适用于本科微生物实验室菌种、毒株的管理;菌种、毒种专职管理人员:3. 职责3.1 微生物实验室负责菌、毒种的出入库保管、保存及处理等日常管理。
3.2 科室菌种、毒种库管理人员承担菌、毒种日常管理。
3.3 科室负责人负责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核。
3.4 技术管理层批准本实验室一、二类菌、毒种的出入库和向上级索取及对下级发送的审批。
4. 工作程序4.1 报送及入库4.1.1 当微生物实验室检出菌、毒株应及时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1.2 新发现的菌、毒种,要做好原始记录,逐级报送进行复核确认。
4.1.3 一、二类菌、毒种入库前,科室审核,技术管理层批准后入库4.1.4 个人不得擅自保留菌、毒种,必须由科室进行统一编号、登记入库管理4.1.5 菌、毒种入库时,菌、毒种保管人员须认真做好菌毒种的编号、登记工作。
4.2 日常管理4.2.1 保管人员由检验人员组成。
4.2.2 菌、毒种入库时,保管人员应及时验收,统一编号,填写《菌、毒种登记表》4.2.3 严禁随意将菌、毒种置于非菌、毒种专用保存场所,应做到三专(专室、专柜、专锁)。
4.2.4 菌、毒种库由 2 名保管人员双锁管理,铁门与锁必须牢固有效,发现损坏须及时报修。
未经各科室负责人同意,不得擅自将钥匙委托他人代管。
4.2.5 菌、毒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库内温度、湿度、通风及冰箱、冰柜等菌、毒种保藏设备运转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4.2.6 菌、毒种保管人员根据菌、毒种的保存期限,及时通知分管病种的检验人员进行传代,定期鉴定,并详细记录在《菌、毒种登记表》4.2.7 菌、毒种保管人员发现菌、毒种发生变异和死亡,应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菌、毒种登记表》。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
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的使用管理,确保菌种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学检验部微生物实验室菌种的使用、保管、传代、分发和废弃等环节。
第三条医学检验部微生物菌种使用管理应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安全性和保密性原则。
第二章菌种保管第四条医学检验部应设立专门的微生物菌种保管室,实行菌种专人专库(柜)保管。
菌种库(柜)应具备良好的温湿度控制设施,确保菌种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第五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从事菌种保管工作。
第六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定期对菌种进行检查、分离、纯化,以防菌种变异和衰退。
检查项目包括菌落形态、色泽、质地等。
第七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做好菌种的记录工作,记录内容包括菌种名称、编号、来源、保存日期、传代次数、使用日期等。
第八条菌种保管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前,对菌种进行复苏和传代。
复苏和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第三章菌种使用第九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使用菌种。
第十条菌种使用人员应按照实验室检测项目需求,合理选择和使用菌种。
不得擅自更换或使用未经批准的菌种。
第十一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过程中,做好菌种的标记、记录和使用跟踪,确保菌种的使用安全和质量。
第十二条菌种使用人员应在菌种使用完毕后,及时将剩余菌种交回菌种保管人员,并做好使用情况的报告。
第四章菌种传代第十三条菌种传代应按照规定的周期进行,确保菌种的活性、毒力和生物学特性。
第十四条菌种传代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防止菌种污染和变异。
第十五条菌种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废弃菌种,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第五章菌种分发第十六条菌种分发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进行,确保菌种质量和安全。
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内容
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内容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内菌种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确保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科室和部门的菌种管理工作。
第三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
第四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积极预防院内感染。
第五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为医院感染控制科,具体负责菌种管理委托给医院感染控制科。
第六条医院感染控制科应定期对菌种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第七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与各科室、部门的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共同维护医院安全稳定。
第二章菌种管理第八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菌种管理制度,明确菌种的采集、保存、传播和销毁程序。
第九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采集的具体操作流程,确保采集的菌种为真实可靠。
第十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保存的条件和期限,保证菌种的保存质量和完整性。
第十一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传播的禁止行为和处理措施,杜绝菌种传播的可能。
第十二条医院菌种管理制度应明确菌种销毁的条件和程序,保证销毁的菌种不会对医院环境造成污染。
第三章菌种检测与鉴定第十三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菌种检测与鉴定机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第十四条医院菌种检测与鉴定应委托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确保检测人员具有相关资质和经验。
第十五条医院菌种检测与鉴定应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确保操作规范和结果可靠。
第十六条医院菌种检测与鉴定结果应及时报告给相应科室,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第四章菌种管理与感染控制第十七条医院菌种管理工作应与感染控制工作紧密结合,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感染源。
第十八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感染控制制度,明确各科室、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九条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
第二十条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和器械进行消毒与灭菌,确保患者安全。
第二十一条医院应建立规范的患者隔离制度,对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感染传播。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规定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规定
1.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负责全院临床标本的检验工作及院感相关工作。
2.医院检验科对临床提供常规细菌培养及鉴定,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3.对怀疑高致病性、高传染性微生物的病人标本,如SAS病人标本应送相关上一级实验室进行处理鉴定,病人根据相关规定应及时送传染病防治相关机构治疗。
4.发现传染性疾病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立即报告医院院感科,进行网上直报。
5.实验室不得从事病毒检查及其他相关鉴定工作。
不得保存相关实验菌种.
6.实验后标本应根据《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处理。
检验菌种管理制度
检验菌种管理制度一、制度内容1.菌种收集菌种收集是菌种管理制度的第一步,实验室需要对所需的菌种资源进行收集和登记,建立菌种库。
在收集菌种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菌种来源、分类、特性等信息,并进行编号和标识,以便于后续的管理和使用。
2.菌种保存保存菌种是菌种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需要建立专门的菌种保存设施,对菌种进行分类存放和定期检查、更新。
比如,常用的保存方法包括冷冻保存、干燥保存和液氮保存等,需要根据菌种的特性和要求进行选择。
3.菌种管理菌种管理是菌种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对菌种信息进行登记、查阅和更新,对菌种的使用和借用进行审批和登记,对菌种的报废和销毁进行管理等。
在菌种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规范的登记和审批流程,确保菌种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
4.菌种使用菌种使用是菌种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实验室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菌种的使用和操作。
比如,在进行菌种培养和实验时,需要遵守相应的实验室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防止菌种的误用和泄漏。
二、实施流程1.建立菌种管理小组为了贯彻和落实菌种管理制度,实验室需要成立菌种管理小组,由实验室负责人或专业人员担任组长,成员包括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等。
菌种管理小组负责菌种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工作。
2.制定菌种管理制度菌种管理小组需要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合的菌种管理制度,包括菌种收集、保存、管理、使用和安全等内容。
制定菌种管理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特点和需求,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3.培训和宣传菌种管理小组需要对实验室的相关人员进行菌种管理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工作,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菌种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提高菌种管理意识和能力。
培训和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会议、发布宣传资料和进行现场指导等方式进行。
4.监督和检查菌种管理小组需要定期对菌种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整改和处理。
比如,通过定期巡回检查、随机抽查和定期复核等方式,对菌种库、菌种使用记录和安全措施等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菌种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医院实验室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一、范围检验用菌种的管理。
二、责任
实验室卫生学检验员:负责编制菌种计划和保管菌种。
实验室主管:对菌种的保管进行监督。
三、内容
(一)菌种的申购
1.实验室卫生学检验员按药品微生物检验操作规程检测,需要购买菌种,首先提出购买菌种的申请,并写明购买菌种名称、标准编号、数量,注明要求购回时间,并交实验室主管。
2.申请批准后,按《物资采购管理程序》规定进行购买,物控部按要求到当地药检所购买。
(二)菌种的接收及使用
1.物控部按时购买回菌种后,立即交送实验室,由卫生学检验员验收。
2.卫生学检验员应详细核对购买回菌种与申购单名称标准编号及数量的一致性后,方可签字接收。
3.发放填写《菌种、菌液发放记录》。
4.检验员按标准操作规程,对采购回菌种正确使用。
5.卫生学检验员对未使用完的菌种进行保藏处理,可在原包装封口外,加封灭菌布,存入4~6℃专用冰箱中贮存,并每月定期对菌
种传代纯化,检查菌种的存活率,种株纯度及其有关特性,并作好《菌种传代纯化记录》。
一般情况传三代。
(三)菌种的销毁
1.贮存菌种经传代纯化,若发现菌种生物学特性发生衰退、变种或死亡,依据菌种生物活性对其进行灭活销毁。
并重新提出购买菌种申请。
2.操作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生偏差或差错,造成菌种污染,立即进行灭活销毁。
3.销毁填写《菌种、菌液销毁记录》,并有人监销。
4.卫生学检验员负责填写《菌种、菌液使用记录》。
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规范检验室用菌种的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工作的管理,以确保菌种和检验人员的安全。
2 范围适用于质量部菌种的管理。
3 责任人3.1QC负责菌种的日常管理工作。
3.2QC主管负责对菌种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
4 内容4.1 菌种的定义4.1.1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4.1.2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4.1.3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基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4.1.4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如无特殊说明)一般为第0代。
4.2菌种的购买微生物检验员根据检验需要量,提出购买计划,填写《采购申请单》,报质量部部长、管理者代表及副总审核,经总经理批准,由物流部购买。
4.3菌种的接收4.3.1菌种买回后,由微生物检验员负责与物流部交接,检查其名称和数量是否与采购申请一致,包装是否完好、封口是否严密、标签是否清晰、文字完整、易于辨认。
4.3.2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菌种接收记录》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代数、来源、接收人、接收日期等。
4.4菌种的贮存4.4.1标准菌种保存在-20℃的冰箱中,2年内使用即可(或者按照说明书要求贮存)。
4.4.2传代菌种采用甘油冷冻管保藏法或液体石蜡覆盖保藏法,保存在-20℃的冰箱中,1年内使用即可。
4.4.3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后,转移至2~8℃冰箱保存,一个月内有效。
4.4.4上述所有菌种均需要填写相应的保存台账及取用记录。
4.5菌种的使用从标准菌种复苏、确认、传代一直到工作菌种的使用都应有记录,且菌种的使用一般不能超过5代。
4.5.1菌种复苏将标准菌种(干粉以1ml无菌氯化钠完全溶解后)转种至对应培养基上复苏(选用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参考《2015版药典》通则1105,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转种至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培养温度30-35℃,培养时间18-24h;白色念珠菌转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2-3天;黑曲霉转种至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培养温度20-25℃,培养时间5-7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验科微生物菌种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微生物菌种日常管理,确保实验室安全及检验结果可溯源性。
二、范围
细菌室保存的标准微生物菌种及来自临床标本的菌株。
三、职责
细菌室检验人员正确保管、使用菌株,并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四、程序
(一)、设立《菌种管理登记表》,其内容包括:名称、来源、存入/取出数量、使用日期、保管人等。
(二)、根据菌种特性选择适宜的保存方式。
存放要用小剂量密封瓶,做好标记后放入-80℃冰箱内,并采用双人双锁管理。
(三)、根据菌种情况,定期检测菌种品质,发现菌种变异或退化时应及时报告,并查明原因。
(四)、菌种发放需要双保管人员同时在场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每次使用标准菌株都应做好使用记录,包括标注菌株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剩余最小库存量时必须进行繁殖。
(五)、购买的标准品菌种初次复苏使用时,应批量保存在菌种管中,-20℃以下保存。
(六)、新的标注菌株复苏后,传代最多不超过3次,如超过3次将不再作为标准菌株使用。
(七)、标注菌株保存管一经解冻使用后,不得再次使用。
(八)、菌种必须装在密封的专用容器内高压灭菌销毁,并做好销毁记录。
五、菌种管理人员:曲鹏姜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