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造像碑

合集下载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序碑介绍1. 兰亭序碑的背景说到兰亭序,大家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出王羲之那潇洒的身影。

没错,这位书法大家在东晋时期可是个风流人物!他的《兰亭序》不仅是一篇绝美的文章,更是一幅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

话说这篇文章是王羲之在一次雅集上写的,那时春天的天气正好,桃花盛开,大家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心情特别好。

于是,王羲之灵感大发,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作品。

后来,这块石碑被刻上兰亭序的文字,至今仍然让人心生向往。

1.1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可是个宝藏地方,里面收藏着许多古代的碑刻和书法作品,绝对是书法爱好者的天堂。

这个博物馆坐落在古城西安,走进去就像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古代。

馆里的碑刻琳琅满目,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

每块碑都有自己的故事,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仿佛那些古人都在和你低声细语。

1.2 兰亭序碑的独特之处而兰亭序碑则是其中的明星,简直是博物馆里的“顶流”。

这块碑不仅记录了王羲之的千古名作,还展示了他的书法风采。

它的碑文不仅内容优美,字迹更是行云流水,给人一种“笔走龙蛇”的感觉。

每当我站在这块碑前,真有种想要伸手去抚摸的冲动,仿佛可以通过这块碑感受到王羲之当年的风采。

2. 兰亭序的内容分析接下来,咱们聊聊兰亭序的内容。

虽然它的字数不多,却深刻得让人咋舌。

文章的开头,王羲之提到了一群朋友聚会,心情愉悦,写得真是情真意切。

谁能想到,几百年后,人们读到这篇文章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欢乐的氛围。

然后,王羲之顺势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提到“人生如梦”,这句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啊!让人感慨万千,仿佛人生不过是场梦幻的旅行,值得我们珍惜每一个当下。

2.1 诗词中的哲理更有趣的是,这篇文章在描写友谊和人生哲理时,文字之间流露出的那种淡淡的忧伤,真让人动容。

王羲之在这篇作品中,既有欢乐的酒宴,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思,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了一丝丝惆怅。

就像喝酒时的快乐,总是伴随着些许酒后失落,人生就是这样复杂而又美好。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汉字艺术博物馆之一。

它位于中国古都西安市市区,毗邻著名的大雁塔,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艺术收藏而闻名于世。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保存和展示古代碑刻艺术为主的博物馆。

它的展品包括各种碑刻和书法作品,涉及广泛的时期和艺术风格。

这些碑刻和书法作品有的是历史名人的手迹,有的是古代经典的摹本,还有的是民间艺术家的作品。

它们记录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发展,是中国书法和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博物馆的建筑也是一道风景。

它由明代的碑廊和清代的大殿组成,整体呈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碑廊中的每个展览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如汉代碑刻、魏晋南北朝碑刻、唐代碑刻等等。

而大殿则是博物馆最为庄重和悠久的地方,存放着一些历史上重要的碑刻和书法作品。

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著名的书法圣殿,它的收藏和展览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

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研究中心,为学者们提供研究碑刻和书法的条件和资源。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书法展览和学术讲座,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的机会。

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保存和展示古代碑刻艺术的博物馆,更是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宝库。

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他们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博物馆也承载着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资源。

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书法圣殿和文化宝库,不仅是中国书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者,也是中国文化交流的窗口和使者。

通过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它让世界了解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和艺术魅力,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友谊和交流。

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文化艺术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外友人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

陕西碑林博物馆简介

陕西碑林博物馆简介

陕西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最早的专门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多、规模最大的古代碑刻艺术馆。

以下是对陕西碑林博物馆的简要介绍:
1. 历史背景:陕西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33年,最初是为了保护和展示明代著名学者杨士奇私人收藏的文物而建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得到了扩建和发展,现在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碑刻和石刻艺术品。

2. 藏品特点:陕西碑林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来自唐、宋、元、明等多个历史时期的碑刻和石刻作品。

这些碑刻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和宗教等领域的内容,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3. 名胜建筑:博物馆内的建筑和陈列设计充满了古典艺术氛围,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展示手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被誉为"中华碑廊第一宫"的石陈宫和"中华碑廊第一阁"的东阁,它们以雄伟壮观的规模和精美细致的装饰而闻名。

4. 文化价值:陕西碑林博物馆作为珍贵的历史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它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成就的窗口,展示了碑刻艺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5. 学术研究和教育:除了展示和保护碑刻艺术品,陕西碑林博物馆还致力于研究、教育和学术交流。

博物馆定期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展览,为研究者、学生和公众提供了深入了解碑
刻文化的机会。

陕西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和世界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是一个值得参观和探索的地方。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碑刻文化的精华,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介绍: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碑刻为主要业务的综合性博物馆,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碑刻陈列博物馆,其收藏的碑刻文物占全国重要碑刻的三分之一。

这座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辉煌,如「伊尹铜鼎」「太乙神数碑」「蜀汉书法碑帖」「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像」等等,是中国重要文物中的精品。

伊尹铜鼎是西周时期的铸造品,重约876公斤。

铜鼎的四周共有375个小字刻齿,采用扶摇直上之势,刻齿飘逸生动,在青铜器造型上具有极高价值和地位。

太乙神数碑为唐太宗时期的书法之作,作者是当时的名士李淳风。

碑文由
2080字开头,描述了高精度算术「太乙数」的六大法门,是古代算学非常重要的
文献。

蜀汉书法碑帖是汉代蜀国文化的珍品之一,共收录文房四宝中的墨、笔、纸、勾玉等碑刻和碑林中的古代学宫、庙宇的牌匾等,内容丰富、字体华丽,极具书法价值。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像是唐代著名佛教大师玄奘的真实肖像,高为1.8米,较为
朴实、形态简洁,凸显出唐代艺术的风范和玄奘师保卫佛教、弘法利生的精神气概。

这些重要文物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充分展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风格,具有非常高的艺术和价值意义。

作为国家级博物馆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珍爱、保护、研究文物,努力为人们呈现出更多的历史魅力。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

碑林博物馆大夏石马讲解碑林博物馆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集陕西碑刻艺术品于一体的博物馆。

其中最著名的展品之一就是大夏石马。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碑林博物馆中的大夏石马。

大夏石马是唐代时期的作品,是一座以马为主题的石雕艺术品。

它高2.77米,长3.77米,宽0.87米,整体呈现出栩栩如生的马的形态。

大夏石马是用一块整体的石头雕刻而成,技艺非常精湛。

大夏石马的造型非常逼真,马的身姿非常自然,肌肉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的力量和美感。

它的头部略微抬起,双耳向前,目光灵动。

马的脖颈修长,胸部饱满,肩部宽阔,腹部收紧,四肢精细有力,尾巴飘逸。

整个造型栩栩如生,给人一种仿佛随时要腾空而起的感觉。

大夏石马的细节处理也非常精细,每个部位都雕刻得十分细腻。

马的毛发栩栩如生,雕刻出了每一根细毛,给人一种触感。

眼睛、鼻孔、嘴巴等面部特征都被雕刻得非常细致,栩栩如生地展现了马的灵动和生动。

马的四肢肌肉线条流畅,蹄子也被雕刻得非常细致。

整个作品的细节处理让人叹为观止,体现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

大夏石马的背部还有一些刻有文字的碑刻。

这些碑刻详细记录了大夏石马的制作过程、作者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通过这些碑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夏石马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大夏石马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珍贵文物。

它展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马的崇拜。

作为碑林博物馆的重要展品之一,大夏石马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成为了西安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夏石马虽然在碑林博物馆中展出,但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希望大家在欣赏大夏石马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对碑林博物馆中的大夏石马进行的详细讲解。

大夏石马作为一件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它的独特造型和精湛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通过欣赏大夏石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发展和独特魅力。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他是一座专题性艺术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始建于1087年,馆内收藏了碑石3000多方,主要是历代碑石,墓志和石刻造像等,有国宝级文物19件(组)。

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的一座艺术宝库,被誉为“石质书库”和“书法的故乡”。

西安碑林博物馆主要由孔庙、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

走进博物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它叫太和元气坊,是明代万历年间皇族朱惟怮捐资四百两黄金修建的,原立于华山西岳庙,于1953年移入碑林。

牌坊上所绘的和玺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彩画,正中的图案为二龙戏珠。

牌坊的南面是照壁,照壁上题有“孔庙”二字,是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辉的墨迹。

孔庙东西开门,西为礼门,东为义路。

牌坊的北面有泮池,按照我国古代的礼制,“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有资格进入泮宫学习深造,叫做“入泮”。

我们面前的这座门叫棂星门,棂星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士的神,棂星门东西两座门额上分别刻有“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中门门额上则刻有“文庙”二字,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的时候,只有主祭人员和的地方最高官员才可以从中门进出。

进入棂星门,我们可以看到四棵八棱形的华表,华表起源于尧舜时期,最初称之为“诽谤木”,是立于路旁,供国人题写政见所用的。

这个门叫做戟门,是古代祭孔时陈列仪仗性兵器和供主祭官员休息、整理衣冠、熟悉仪规的地方。

下面我们去看两件国宝级的文物,景云钟与大夏石马。

景云钟置于㦸门内的东亭内,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而得名,原挂于唐代景龙观的钟楼内,1953年移入碑林,此钟重约六吨,钟上有铭文292字,是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的,内容是叙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钟声的赞誉。

景云钟于1964年被评为世界名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年除夕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亭内的这匹大夏石马雄浑有力,形象生动,他是唯一一件有大夏国纪年的文物,大夏国是匈奴族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属于东晋十六国之一,由于统治时间短,战争频繁,留下的文物极少,所以这匹石马就显得特别珍贵。

西安碑林博物馆总体介绍 中英双语

西安碑林博物馆总体介绍 中英双语

西安碑林博物馆总体介绍成员分工::碑刻艺术历史价值:基本介绍,整合资料:馆藏分布:发展历史1:发展历史2基本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2年,它是在原孔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博物馆分为孔庙旧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艺术室3个部分。

碑林始建于1087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

它是一座专题性的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历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 was officially named in 1992. It was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Confucius Temple. The museum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ormer site of Confucius Temple, the exhibition of Steles and the art room of stone carving. Built in 1087, the forest of Steles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900 years. It is a special subject Museum, with the main collections of Steles, epitaphs and stone carvings of past dynasties. It is a calligraphy art treasure house with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the largest number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famous steles in ancient China.馆区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三部分组成,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11个展室,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资料1

碑林博物馆资料1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Forest of Stone Steles Museum)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到现在已经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了。

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

现有馆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9个号134件,一级文物535件。

著名的“昭陵六骏”就有四骏藏于本馆。

陈列由碑林、石刻艺术和其它文物展览三部分组成,共12个展室。

现有7座碑室、8座碑廊、8座碑亭,加上石刻艺术室和4座文物陈列,陈列面积达到4900平米。

太和元气坊:太和元气坊增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

“天子之学有辟雍,诸侯之学有泮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太和元气”颂扬的是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yin带绞丝旁)缊(yun)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

太,通“大”,至高至极。

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 元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

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取“合会大利,利贞万物”之意。

“天子之学有辟雍,诸候之学有泮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大成殿:祭祀孔子的主殿,1959年毁于雷火。

碑亭:这是一个清代建筑,里面的碑刻是清代平定西北战乱内容的记功碑。

大夏石马:大夏王朝唯一遗物和唐景云钟“对望”的另一件国宝级文物是大夏石马,公元424年刻成。

碑林里碑刻的故事

碑林里碑刻的故事

碑林里碑刻的故事(原创版3篇)篇1 目录1.碑林简介2.碑刻的故事:孝文化与儒家经典3.碑刻的故事:历史名人与书法艺术4.碑刻的故事:民间传说与信仰5.碑林的价值与意义篇1正文碑林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集历史文化、书法艺术和民间信仰于一体的宝库。

它不仅是一座石刻的历史博物馆,更是一座鲜活的故事馆。

在这里,每一块碑刻都诉说着一段悠久的历史,每一笔每一划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心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碑林,探寻那些掩藏在碑刻背后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说的是孝文化与儒家经典。

在碑林中,有许多碑刻都与孝道和儒家经典有关。

如《孝经碑》、《二十四孝碑》等,它们通过讲述孝子孝女的故事,宣扬了儒家的孝道观念。

这些碑刻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依然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其次,历史名人与书法艺术也是碑林中的一大亮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代名家的墨宝,如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等大师的书法作品。

这些碑刻不仅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更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代文人的风采。

同时,这些碑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此外,碑林中还有许多与民间传说和信仰相关的碑刻。

如关公碑、观音碑等,它们反映了古代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这些碑刻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古代民间文化的见证。

最后,我们来谈谈碑林的价值与意义。

碑林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更是一座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它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碑林也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为西安这座古都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总之,碑林是一部石头写就的历史,每一块碑刻都是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篇2 目录1.碑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碑刻的故事:名碑简介和历史故事3.碑林里的艺术瑰宝:书法和雕刻4.碑林的现代意义和保护篇2正文碑林位于我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以碑刻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碑刻艺术宝库。

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一览!书法圣地,当之无愧!

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一览!书法圣地,当之无愧!

西安碑林十大名碑一览!书法圣地,当之无愧!提起书法,谈到书法圣地,西安碑林,必然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至今的各类碑石、墓志共4000余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今天,就让小编带你一起走进西安碑林,看看碑林里的十大名碑,共同欣赏名家流传下来的书法真迹。

01开成石经《开成石经》刊刻于大和七年(833年)至开成二年(837年),原石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现址。

共有刻石114块,每石两面刻,计228面,650252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等12部儒家经典及《五经文字》《九经字样》2部儒经字样典籍,加上乾隆年间补刻的《孟子》,共计13经。

《开成石经》是中华文化的原典,是中国历史上七次刻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部,被誉为“古本之终,今本之祖”。

《开成石经》拓本局部02石台孝经《石台孝经》碑刻于唐玄宗天宝四年(公元 745),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李亨篆额。

此碑由四块黑色细石合成,碑下有三层石台阶,故称《石台孝经》。

唐玄宗李隆基的喜好隶书,师法《曹全》,书风丰腴遒丽,书法工整,字迹清新。

人们通常称《石台孝经》碑为西安碑林迎客第一碑。

《石台孝经》原石局部03集王圣教序碑此碑刻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唐代僧人玄奘自西域取回佛经翻译完成后,请求皇帝为所译经文作序。

《圣教序》内容即唐太宗所作序文,太子李治作的记和玄奘写的谢表和心经。

玄奘的弟子怀仁和尚从宫中所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历时24年刻成《集王圣教序碑》。

此碑摹刻精美,纤微克肖,书法“贵越群品,古今莫之”,成为后世学书者临习王体行书的楷模。

碑林讲解词

碑林讲解词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参观。

非常高兴能为大家讲解碑林。

(4部分)1、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前后分为孔庙、碑林、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

碑林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起来的。

孔庙又称文庙,是封建社会专门祭祀孔子的地方。

西安孔庙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

眼前这座木牌坊叫“太和元气坊”,“太和”指阴阳两合,“元气”指人的精神,生命之本源,是明万历二十年(1592)皇族朱惟柪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的。

“太和元气坊”东西两面供人们出入的门分别叫“义路”和“礼门”,为供君子出入之门。

牌坊南面外墙的“孔庙”二字为清末书画家刘晖所写。

牌坊前两个扇形的水池,最早建于元代,叫“泮池”。

古代礼制中,天子之学叫辟雍,诸侯之学叫泮宫,泮宫的水池称泮池。

泮池上有桥,叫泮水桥,为古时学宫之桥。

泮池前的这道门叫棂星门,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话中主管取土的神。

在古代每到祭孔大典时,中门只能进出主祭人员或最高官员,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进入棂星门,道路两旁各立有两个八棱形的石柱,它叫“华表”。

天安门前的华表属于等级最高的一种形式,上面有盘龙,象征着天子,而我们眼前华表上的动物叫做牴祪(dǐguǐ),也叫做望天犼,是一种祥瑞之兽。

下来我们该经过戟门,这座门建于明代,是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员整理衣冠、熟悉仪规之用,故又叫仪门。

穿过戟门可以看到东西两侧各陈列着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东边的叫做景云钟,是因为它铸成于唐睿宗景云二年,每年新年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的录音。

西边的是大夏石马。

大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创立。

这匹石马是从西安查家寨他的儿子赫连璝(guī)墓旁移来的。

在博物馆中轴线上,我们能看到左右对称排列六座亭子,叫御碑亭。

因为每座碑亭里都立有一方清代皇帝所御笔书写的碑,碑文内容主要以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为主。

道路两侧有东西两庑,原来是用来供奉孔子72贤士像的,现在为博物馆临时展厅。

碑林最著名的6个碑

碑林最著名的6个碑

碑林最著名的6个碑作为古都长安的一个历史遗迹,碑林可以说是历史的见证者。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碑林最著名的6个碑。

1.《赵客缦胡缨》碑这个碑的刻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题名为《赵客缦胡缨》。

故事已成千古传说,杜甫讲述了一个绿林好汉命丧沙场的故事,以表达自己对英雄壮志的赞美。

这个碑是中国现存的古代诗歌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李斯墓志铭》这批碑是秦朝辅臣李斯的墓志铭,刻在红岩山顶,被称为汉代之始。

全篇阐述了秦统一六国后对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毕生为国的忠诚和使命感,以及秦朝治国方略和文化政策。

历来被称为秦代法家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3.《虢国夫人游春图》碑这批碑是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绘制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的石刻碑。

这幅画是唐代最著名的山水画之一,表现出一位优美秀丽的女子在春日的田园间游玩,似乎与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鸣。

这个碑立在唐代人造杏花园中,也被视为中国古代花园艺术的重要遗迹。

4.《权书》碑“权书”是指唐代李翆的诗文碑,刻字非常精美,富有文化内涵。

李翆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记载了许多关于唐代文化的珍贵内容,对于后人了解唐朝的文化和历史演变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5.《文成公主祠碑》《文成公主祠碑》刻有唐代尹式的碑文,是唐代祠堂建筑的典范之一。

文成公主是唐朝赠嫁给吐蕃王子的唐朝公主,她以文化才华享誉古今。

整个碑的风格非常唐代,琳琅满目的夔龙图案和对称的构图完美地展现出了中原和西域文化的交融。

6.《韩世忠祠碑》这座碑是韩世忠的建筑碑文,他是明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韩世忠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宁,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这个碑立在他的祠堂之前,以表达对他的纪念和敬佩。

总之,碑林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传承之地,这里的碑文如同一本丰富的史学巨著,见证着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1. 引言1.1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石刻艺术博物馆之一。

它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也被称为“书法圣殿”。

该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碑刻,其中包括了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涵盖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些碑刻不仅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更是中国书法史的宝贵资料。

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博物馆,吸引了无数国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

每一块碑刻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笔每一画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心血。

这里不仅是学习中国书法的好地方,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的地位不可撼动,它将继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历史沿革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始建于碑林寺之后,作为保存碑刻的场所。

后来,明代末期,碑林寺毁于战乱,碑林博物馆也随之荒废。

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碑林博物馆才得以重建,成为全国著名的碑刻收藏机构。

经过近代的修缮和扩建,西安碑林博物馆拥有了庞大的藏品,包括碑刻、石刻、铜器等多种文物。

其中尤以碑刻为主,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涵盖了历代各种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堪称中国书法的“圣殿”。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安碑林博物馆见证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演变,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发展史的重要载体。

其收藏的碑刻不仅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格,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

碑林发展历史
• 西安碑林始建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最初是漕运使吕大忠等人为保藏因唐末五代战乱而委弃市井的 唐《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颜真卿、柳公权等所书的著名石碑而兴建的,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 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碑林现收藏有 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近3000件,展出1089件,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且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 跨度达2000多年。这里碑石如林,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名家荟萃,精品林立,令人赞叹不已。秦《峄山 刻石》的宋摹本,让今人一睹李斯“画入铁石,字若飞动”的小篆风采。东汉《曹全碑》字体流宕俊美,是我国现
存汉碑中最完好的,独具风貌的稀世精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司马芳残碑》、《广武将军口产碑》、北魏《晖福 寺碑》以及于右任先生悉心收藏并于30年代捐赠给碑林的《鸳鸯七志斋藏石》中的北魏墓志,都在书法艺术上享有 很高的声誉。

隋唐时期的碑刻在碑林中最为壮观,有隋《孟显达碑》、《智永千字文碑》、唐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欧阳
家徐浩书写的《不空和尚碑》对于研究佛教秘宗的传播和中日、中印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价值。此外,碑林还保留
有诸如《王维画竹》、《达摩面壁》、《道因法师》碑座人物像、《兴福寺残碑》碑侧等大量古代石刻图案,其形
象生动传神,艺术手法纯熟,文化内涵丰富,因而受到历代艺术家的推崇。
石刻艺术发展历史
• 石刻艺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 代石刻的雄劲、简练,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 突出的地位。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七字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室内陈列着汉唐艺术精品七十余 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部分。陵墓石刻中的精品有东汉双兽,其造型综合了狮、虎的特点,形象威武、活跃, 动作矫健敏捷,以其造型完美、手法熟练、雕刻精致而成为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陕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内容除 少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外,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侧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唐高祖李渊的唐弟,李寿的 墓志为罕见的兽首龟形,国内仅有两件,弥足珍贵。其石椁为一歇山顶式石屋,外部以减底平雕手法刻有四神、文 臣武将、仙人骑凤等画面,椁内壁阴线刻乐人、舞伎、男女侍从、天象图等,都是唐代墓室石刻中杰出的作品。唐 昭陵六骏浮雕以唐太宗李世民征战疆场所乘过的六匹有功战马为蓝本雕刻而成,作品比例合度,线条明快,高度写 实,是唐代石刻艺术中的杰作。可惜其中飒露紫、拳毛蜗两骏早年流失海外,现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唐 高祖李渊献陵的石犀重达十吨,全身用几条粗壮的线条勾勒出犀的特点,整体比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汉唐史书 都记载有外国曾向中国赠送活犀的史实,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此外,李小孩石棺、蹲狮、石虎、石羊、 卧牛、走狮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写实传神的特点。石刻室陈列的北朝、隋唐佛教造像,形式多样, 既有传世的精品,也有建国后历年发掘品。有浮雕,也有圆雕,主要反映了古长安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水平。北魏 皇兴造像的弥勒,着通肩式袈裟,丰满圆润,肌肉匀称,衣褶以条棱表现,具有较多的域外艺术风格,其艺术水准 在当时也是领时代之先的。隋唐时代的造像艺术则把从北周开始的写实风格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在追求立体造型的 同时,把传统的线和装饰性的艺术手法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中国成熟的民族化佛造像艺术达到鼎盛。陈列 的观音菩萨像,金刚造像都是这一时期优秀的作品。而老君像则是陈列的唯一一件有关道教题材的造像。这件汉白 玉老君像,通高1.93米,原属临潼骊山唐代华清宫朝元阁老君殿之物。老君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跌坐于三层 番莲纹的须弥座上,人像与台座浑然一体,有安谧华贵之感。雕刻手法极为精工洗炼,堪称盛唐时期大型人体石刻 的艺术珍品,同时对探讨道教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西安碑林的书籍

西安碑林的书籍

西安碑林的书籍
关于西安碑林的书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推荐:
《西安碑林全集》,是1999年1月由广东经济出版社、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西安碑林全集部、高峡。

该书共25函200卷,内容涵盖碑刻、墓志、石刻线画及造像题记等多个方面。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三卷本),是由赵力光所编著,西
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

该书全面展示了西安碑林九百余年的历史珍藏,分为《古代建筑·石刻艺术》、《碑石(秦——盛唐)》、《碑石(中唐——民国)》三卷。

此外,还有《陕北汉代画像石》(合著)、《中国古代铜镜》(合著)、《鸳鸯七志斋藏石》、《中国古代瓦当图典》、《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长安佛韵——西安碑林佛教造像艺术》、《石墨镌华——西
安碑林书法艺术》、《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续编》等书籍,也是关于西安碑林的重要参考资料。

如需更多关于“西安碑林”的书籍推荐,建议咨询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人员或查阅相关旅游网站。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

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圣殿,文化宝库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南郊,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宝库。

这个迄今为止建立的博物馆为公众展示了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其中以书法藏品最为著名。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座文化圣殿,也是一个艺术殿堂,它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书法艺术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博物馆的主体是碑林,所以它是以书法和碑刻为主题的。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碑刻,特别是唐代以及北齐到明代五代、十国的碑刻;此外,还包括了许多贝雕、竹简、汉画石刻、木刻、金石拓片等文物珍品。

可以说,这些书法文物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史的一部分,展示了国内外关于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博物馆建筑是由一系列的殿堂、厅房和展厅组成,它们一直延伸到碑林的边缘。

馆内的展品从西汉到元代的历史文物广泛地涵盖了中国书法和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

博物馆里还有“名家书法”展、唐宋文物展、汉代墓主人生活文物展、佛教艺术展、明清经籍印刷文物展等等主题展览。

其中,名家书法极其珍贵,它涵盖了从汉至近现代的名家书法遗迹,是中华书法艺术精品的一部分。

当然,最著名的就是馆内的碑林。

这里的碑刻数目之多、规格之大,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

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碑刻收藏规模极为庞大,包括了唐代以及北齐到明代五代、十国的碑刻,如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欧阳询、赵孟頫、黄公望等大量名家的书法作品和众多拓本,其中不乏传世的名作。

这座碑林也是书法家、文化研究者和观光客所向往的圣地之一,每天都有无数的参观者涌进这里,来探访这座神秘的书法宝库。

总之,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宝库之一,它不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藏品,还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与现状。

馆内的碑林更是焕发着绚烂的文化光彩。

走进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艺术珍品和书法名家的碑刻、拓本,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

2023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_2

2023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_2

2023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2023年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1第四展示主要成列史料名碑,这些碑石记述了明清两代陕西人名的苦难生活和奋起反战的历史事实,并保存了地理绘画等材料,其中有《黄庭坚诗碑》、《太极全图》、《达摩东渡图》、《达摩面壁》、《集字魁星点斗图》等等。

《集字魁星点斗图》是清代陕西巡按马德昭所画,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以五品取士,每经首选一成为“魁”。

“魁”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所以古代很对学府多筑有魁星楼,来供奉魁星,以求金榜提名。

碑上刻的形象是鬼一脚翘起托着“斗”字,一脚独立于鳌字之上,一手拿着毛笔直点“斗”字,唐宋时期,皇宫大殿前置有石板,上雕龙和鳌的图案,考中进士站在台阶下迎榜,而状元则站在鳌头之上,取“独占鳌头”之意,同时“鬼字”又由儒家修养的八个字“正心修身,克己复礼”组成,意思是只有按照儒家这个修养标准去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朋友们,由于时间问题,第五第六展厅大家可以自由参观一下,现在我向大家介绍一下石刻艺术。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他征战时骑的六匹骏马,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主持设计并于唐贞观年间十年完成。

唐太宗亲自为每匹马写出赞语,遗憾的是“飒露紫”和“卷毛踻”1914年被美国文物贩子盗走,现存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其余四骏“特勒骠”、“青雕”、“什伐赤”、“白蹄乌”也在1918年的一个夜晚被切割成块,准备装箱盗运,幸好被拦截了下来,所以我们才有幸看到这四匹真品。

四骏经历了千年的风霜雨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在它们身上,即记载着历史的辉煌,也记载着历史的耻辱。

参观了陵墓石刻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宗教石刻。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许多新的文化,而佛教也是随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从而开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漫长阶段,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佛教风行,也就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水平的不断精进。

最后我们看到的这件雕像是唐代雕刻的老君像,是当年安禄山为讨好玄宗李隆基特命人在幽州范阳以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汉白玉雕像,它原立于骊山华清宫的老君殿里,是盛唐时期顶礼膜拜的道教造像,老君身穿开领道袍,正襟危坐于石台上,神情庄严雍容,面相丰颐恬静。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造像碑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造像碑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造像碑二
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馆造像碑二
琳琅满目的造像碑
佛造像隋碑林博物馆旧藏
景明四面造像北魏景明二年 1949年西安市北郊査家寨出土
这种四面雕凿的龛形造像,原为多级造像塔中的一级,正面龛内雕刻一佛二
菩萨。

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很多。

邑子六十人造像碑北魏熙平二年 1960年陕西省富平县小学出土
此造像碑即为佛道合一,另一面是为一天尊二真人普泰四面造像碑北魏普泰元年(531年) 1949年前陕西省乾县出土
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西魏碑林博物馆旧藏
徐安洛四面造像碑北魏景明二年 2004年西安市北郊岗家村出土高子路造像碑西魏大统二年(536年) 1960年陕西省富平县小学出土
吕建崇造像碑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碑林博物馆旧藏
千佛造像碑隋碑林博物馆旧藏
释迦千佛造像碑隋碑林博物馆旧藏。

西安碑林的那些著名的魏碑

西安碑林的那些著名的魏碑

西安碑林的那些著名的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省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的碑林,因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

这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

它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
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
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

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

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一座
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
馆。

馆区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
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书法四部分组成,
设七个陈列室、六条游廊和一个碑亭,陈列面积4900平方米。

西安碑林博物馆无疑是书法爱好者神圣的地方。

魏碑名碑欣赏:。

石刻社会实践报告

石刻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石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为了深入了解石刻艺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我于近期参加了一次石刻社会实践。

以下是我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二、实践地点及时间本次社会实践地点位于我国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陕西省西安市的碑林博物馆。

碑林博物馆成立于1944年,馆藏碑石近3万块,涵盖了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各类碑石,被誉为“石刻艺术宝库”。

实践时间为2021年8月15日至8月20日,共计6天。

三、实践内容1. 参观碑林博物馆在碑林博物馆,我参观了馆内的各个展厅,了解了我国石刻艺术的发展历程。

从汉代的画像石、北魏的造像碑,到唐代的墓志铭、宋元的书法碑刻,每一块碑石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2. 学习石刻制作技艺在碑林博物馆,我还有幸参观了石刻制作工艺展览。

通过观看工匠们的现场演示,我了解了石刻制作的基本流程:选材、打坯、雕刻、打磨、上色等。

这些工序需要工匠们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3. 实地考察石刻遗迹在实践期间,我还参观了西安市的其他石刻遗迹,如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等。

这些遗迹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展现了我国石刻艺术的魅力。

4. 采访专家学者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石刻艺术,我还采访了碑林博物馆的专家学者。

他们向我介绍了石刻艺术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保护现状,让我受益匪浅。

四、实践体会1. 感受石刻艺术的魅力通过参观碑林博物馆和实地考察,我深刻感受到了石刻艺术的魅力。

每一块碑石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智慧。

2. 提高文化素养参加这次石刻社会实践,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增强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深知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践,我更加关注石刻艺术的保护工作,希望能够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碑林博物馆造像碑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西魏(535-556)碑高144厘米,宽87厘米194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此造像碑竖方形三面刻,前方作阶式,很为少见。

阶上正面浅浮雕龛形释迦三尊像,右侧上部雕龛形弥勒三尊,左则正中部雕大龛,内浮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有宝珠背光,龛及背光均无雕饰。

阶下层左右两侧各刻坐佛龛左七右三。

三面龛周均雕千佛多列,数不计。

正面右侧均为方形,惟左侧为并列无间格,虽在一石上,雕法不同,甚为少见。

无文字题记,佛并坐,龛不加饰,背光作平板形,衣纹转化为波状线,已为北魏晚期及西魏艺术伤风。

造型已不如北魏中期,但雕刻重点却逐渐脱离平面转化为高浮雕。

所以隋、唐以后圆雕佛像较多起来,大概是由于雕刻倾向这样变迁之故。

所以西魏以后浮雕造像,不如北魏时期精美。

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隋(581-618)碑高125厘米,宽80厘米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造像碑为竖方形浮雕四面多龛千佛造像,正面上部为满饰璎珞束幔拱龛,雕造得精细繁丽而不显堆积紊乱,帷幔的挂钩束带理顺适的皱纹给人一种轻盈飘动的感觉。

龛内作六阶形大小不同的小龛,佛与供养菩萨都表现出一种调和的美。

背面和两侧雕数层佛龛,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安祥。

这是碑林博物馆馆藏千佛式造像中一件精美的作品。

景明四面造像景明四面造像景明二年四面石造像该造像高0.6米,宽0.56米,四面相等,基本为一个正方体(图27、28、29、29a),西安市郊区查家寨出土,1953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

此石像四面各开一龛,龛中主像均为一佛二菩萨,但佛的手印、造型和其它配置图像各不相同,以下分面述之。

以有发愿文字的面为第一面,颐时针旋转,依次为第二、三、四面。

北魏景明年号只有四年,其中景明二年为辛巳,当为此石像造作年代。

龛中主佛结跏跌坐,作禅定印,波形髻,著偏袒衣,内有僧只支,下有双狮和力士托座。

舟形背光从外到内层分别为火焰纹、化佛、联珠纹和莲办纹。

左右为二胁侍菩萨,双手托扶佛的背光,站立于莲花座上,座下亦有力士托座。

龛上及两边均开小龛,上面为4小龛,各有三尊坐佛,左右各5龛,各有二尊坐佛。

下二角为护法狮。

(第二面) 主龛佛像结跏跌坐,作说法印和与愿印,著通肩袈裟,发髻亦为波浪形。

佛座为腰略内收的方形。

背光纹饰有火焰纹、联珠纹、化佛和莲办纹。

二胁侍菩萨双手捧莲花,著宽袖对襟长裙,立于莲座上,座下有力士。

龛外上、左、右边沿均刻单尊小坐佛,龛下为力士和神王。

(第三面)龛中主像的手印为说法和与愿,发式为螺髻,著下垂交领衣,坐于束腰叠层的方座上,座下有二狮。

龛外左右下角各有一力士,右力士左手持金刚杵。

尖拱形龛楣上刻有15尊小佛,龛左右亦为单尊坐佛。

主龛之下为供养人形象。

龛外上二角为思惟菩萨像。

龛内背光之上有飞天二身。

(第四面)主龛的坐佛和菩萨与第二面相同,惟佛座下左右角各刻一位礼佛袈裟的信徒,作跪拜状。

龛下的托座力士旁各有一天神,右天神为雷公,裸,四周绕一圈小圆形鼓,雷公作击鼓状。

左天神亦裸,扛一风袋作吹气状,为风伯。

这是在汉代画像石上经常出现的形象,也被借用来表现佛的天国。

景明年间时逢北魏孝文帝建都洛阳之后不久,北魏的中心南移也给长安的佛教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时长安的佛教造像骤然增多,此件景明二年某清信士的四面造像为其中的佼佼者。

造像的技巧十分高超,刻造刀法简练明快而准确,将犍陀罗和中亚的艺术风格与当地的审美趣味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

四面造像题材相同而处理手法各异,尤其是将中国民间传统图像合理而自然地运用到佛教造像中,增强了佛教艺术的可接受性,也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内容。

尔后,这种本土化的图像向西影响到了敦煌一带,我们至今还可在莫高窟西魏第249窟中看到这种本土化趋势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景明造像法国研究东方文化的著名学者雷纳、格鲁塞在《从希腊到中国》一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佛教诞生在印度,而给佛造像的不是创立并信仰佛教的印度人,而是跑到印度居住的希腊人,以后佛教造像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国反倒成了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的国家。

接着作者解释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根据古印度的传统思想,佛教徒不敢在今世用肉眼可见的雕像去直接表现他们所敬仰的佛的。

为使信仰有所寄托,而采取了借代的方式,这就是早期佛教中对佛的足印、佛塔、宝座等物的崇拜。

公元前326年希腊人来到这里,他们接受了佛教,又根据固有的希腊文化传统,并借鉴西亚、埃及文化,开始了为佛造像,这就是“犍陀罗”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后,我国本来具有很高雕塑造型艺术水平的工匠,对外来的佛教造像形式进行了保持固有文化传统基本要素的稳定选择,结果是佛教造像的中国化。

从目前保存的佛教造像情况来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不仅数量可观,而且艺术上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首先,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分裂时期,战争连年不断,朝代更换频繁,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人们纷纷寻找精神寄托,于是佛教乘虚而入,佛教在我国广泛流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宗教迷狂的时代。

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为了乞求佛的庇佑和赐福,大造佛像,一时蔚然成风。

其次,创造出秦兵马俑等伟大艺术作品的高超的中国工匠,善于吸收外来艺术形式,创造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伟大作品来的。

尤其对佛教信仰虔诚的工匠,在雕造佛教造像时,是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的。

所以敦煌、云冈、龙门等处的石雕造像数以万计,水平之高成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南北朝时的长安是佛学中心,又毗邻佛教造像中心敦煌,当时长安也盛行造像,并有相当高的水平。

这件北魏景明二年(501)石雕造像就是一件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出土于西安市查家寨,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造像高58厘米,宽58厘米,厚50厘米。

这种造像碑属于一种小型纪念雕刻,可以竖在庙宇或公众场所对群众进行宣传并便于供养。

有千佛碑和佛龛造像两种。

它是我国自秦汉即已盛行的民族纪念碑形式的延续和发展。

这件景明造像系佛龛造像,为柱式四面雕,四面均刻一佛二菩萨。

龛楣与两侧刻以千佛,这种表现形式在当时比较盛行。

就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中也多见此形式,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种表现也是当时石窟艺术的一种缩小,如同盆景一般,可以由小见大,从小中见其精美。

居于龛中主要位置的佛即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之意,后被他的崇拜者称为佛陀,简称佛,意思是“觉者”或“智者”),身穿通肩大衣,端坐佛台之上,作说法相。

而侍立在两侧的菩萨,是佛弟子,他们站在出污泥而不染的莲台之上,下有力士承托。

正面龛下的供养人则是甘愿献出一切供养佛和菩萨的世俗的善男信女。

这件造像背面的题记,使这件艺术品有了确切的纪年,有助于研究时代风格,增加了这件石雕的价值。

题记旁的狮子形态朴拙,一般将这凶猛的兽中之王刻得很小,以衬托佛的伟大。

作为佛龛四面的主体一佛二菩萨,总体格局相似,但是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又不尽相同,四面的佛像各具神采,佛像的脸型丰满,有的慈祥和蔼,有的镇定自若,刻画得非常细腻。

再看四尊佛像的衣纹处理也不尽相同,在相象中求变化。

造像的四壁雕刻千佛,排列有序,雕刻细致,从整体上看,与作为主体的佛、菩萨相结合,变成一种极富装饰趣味的图案,使得整个佛龛既统一又显得丰富有变化。

北周释迦弥勒四面造像碑北周四面造像碑北周四面造像碑北周天和(556-572)碑高140厘米,宽45厘米1952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入藏竖形四面浮雕造像,正面雕下下两龛,上龛楣阴刻“圣大觉如来”五字楷书,龛内刻三尊像,中尊戴宝冠交足坐形,衣襟并垂座前,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伸食中二指下垂,两胁侍为沙弥,胁侍上各刻交脚化佛。

下龛楣上阴刻“圣阿弥陀佛”五字楷书,内中尊左右两足仰掌作全跏吉祥座,衣垂座前,两手右置载上作定印,大耳额有珠光,项有三弧线。

胁侍左为观音、右为势至。

上刻思维化佛。

座下力士屈膝而坐手掌宝供,两旁府坐供沙弥,边刻双狮。

龛两旁各刻九层小坐佛龛。

背面上龛为释迦如来坐形,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执衣襟当腹,关跏吉祥座,衣襟垂于座前。

两胁侍翘足立形,交手胸前,头上雕两化佛。

下龛为无量寿佛坐形,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伸食中二指下垂,关跏吉祥座,衣襟垂座前,两胁侍为沙弥。

两龛旁各刻坐佛龛,形式大体与正面相同。

左右两侧亦各刻小坐龛佛。

左侧下阴刻题记数行,由于漫滤,仅可看出“周天和”、“无量”五字。

北周四面造像碑北周夏候纯陀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北周吕建崇造像碑碑高111厘米,宽50厘米1954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此造像碑两面浮雕佛龛,螭首圆顶两边二螭式,手法纤细已启唐碑螭首作风。

碑额正面为方形坐佛龛,背面刻建崇寺三字。

碑身正面作屋形楣拱,脊雕有鸱吻宝珠饰间以缘觉头四个。

脊下为莲瓣式瓦纹两列,拱两端仰首鸟衔三珠吊罄穗形式柱。

龛顶雕一列七佛小龛。

主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罗汉共计五尊像。

龛下题铭建德三年(574)记时。

背面龛为尖拱端式,两旁各有供养人、飞天、一缘觉头二作饰。

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罗汉、二比丘式七尊佛。

龛下为题名。

此造像的雕刻,在陕西省博物馆艺术藏石中为较好的一件作品。

但与北魏各浮雕艺术相比较,无论在形式上技巧上都只保存了些形骸。

帷螭首较前制作进步而且生动,似可认为属一件过渡时期的创造。

北魏朱辅伯造像碑普泰元年(531)所造的朱辅伯造像碑1959年出上于华县支家村,碑高150厘米,宽5l厘米,四面造像。

碑阳中部为上下两龛,上龛为倚坐佛像,作施无畏和与愿印,帔帛交叉于胸腹间,有项饰,应是表现成佛的弥勒。

左右为胁侍菩萨,分别持莲蕾和变形宝珠。

下龛的坐佛为释迦,半跏趺坐,作施无畏和与愿印,著双领下垂袈裟。

二胁侍菩萨与上龛相同。

这两龛左右分别又开有四小龛,其中最上端的左右小龛分别是帔帛交叉的弥勒像,下面三龛(左右共六龛)是释迦多宝佛双坐像。

下部是供养人像,中间是两位主要供养人,下排为骑马出行图。

榜题有“像主朱法睢供养”、“父朱英秩供养佛”、“母赵汉界供养佛”,另有息、妻多人。

下排骑马像为祖父、伯父等共十七人。

碑阳上端为千佛龛,共四排,各十像。

碑阴主要为千佛造像,共十七排,每排十像。

千佛之下有供养人题名及发愿文,计有沙弥、比丘等人。

发愿文为:“檀越主朱辅伯、息朱……大代普泰元年七月廿三日。

像主比丘僧愿为一切法界众生造二百一十五躯石像。

”碑之两侧均为千佛龛,分别为35龛和25龛。

北魏杨美问千佛造像碑北魏徐安洛四面造像碑北魏徐安洛四面造像碑北魏田僧敬四面造像碑北魏田僧敬四面造像碑北魏田僧敬四面造像碑北魏释迦弥勒造像北魏释迦弥勒造像北魏释迦弥勒造像您可能也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