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博物馆 历史

西安碑林博物馆 历史
西安碑林博物馆 历史

西安碑林博物馆

自原碑林与西安孔庙演变而组成

总面积31900㎡由南向北总长约300m

建筑形式:典型的中国庙宇式建筑

建筑基本格局:自南向北中轴对称式

西安碑林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先后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现代等时期,至今仍维持着明清时的建筑格局,碑林以前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附属于孔庙和学府,经历史的演变成为如今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孔庙基本格局:左庙右学(这种布局是明清地方庙学定型以后的正规布局)

孔庙建筑的基本建筑格局:塞门→礼门→义路→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门)→两庑→大成殿等

孔庙:为纪念孔子而修建的庙宇,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地方孔庙绝大多数因学校而设,它们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办学校(即学宫)共同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建筑群类型庙学建筑,其中的孔庙是学宫的信仰中心,学宫是孔庙的存在依据。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诏各地学校中建孔子庙,因而产生了地方庙学建筑

入口:西门为“礼门”东门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唐时期:西安孔庙始于唐武德二年在务本坊国子监内设立的周公、孔子庙。贞观二年,停祭周公,正式立孔庙。唐末韩建缩城后,于天佑元年(904年)将国子监及部分石经搬至皇城内尚书省之西隅,即新城的中心位置。五代时孔庙府学位置并未迁移,仍然处于城内的显要位置上

宋时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扩修西安孔庙并移府学于京乡日奇城东南角(现址),形成了府学、孔庙、碑林三位一体的局面. 按东尊西卑的礼制思想,府学居西,孔庙居东,孔庙、碑林、府学三位一体的格局,历金、元、明、清诸代再未变动

金元时期:金元期间对碑林、府学及孔庙的整修有十多次,但最晚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作为今日碑林博物馆的碑林和孔庙的建筑格局己基本形成。孔庙为两进院落,按轴线由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仪门(即戟门)、礼殿(即大成殿),棂星门与戟门间分别为二堂、斋宫及厨库,而仪门与礼殿间为东西两 ;位于大成殿后的碑林则为石台孝经居中,石经廊房环绕状

明时期:进入明朝,出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西安城在奉元城基础上向东、向北各扩展三分之一,面积扩大了一倍左右。碑林在城内的位置也变为南城墙内居中偏东。明代对孔庙及附属建筑的维修至少有八次以上,至明末,孔庙的建筑有大成殿、东西两庑、戟门、文昌祠和七贤祠(嘉靖后为名宦祠和乡贤祠)、神厨、斋宿房、棂星门、泮池、泮桥、木牌坊和碑亭。明代碑林的建筑格局与宋、金、元时期相比基本未变

清时期:清代对孔庙进行了五次维修,基本上维持着明代晚期的孔庙格局。而碑林仍是孔庙和府学的附属,但独立性逐步增强

民国时期:民国时对孔庙进行了两次维修,在民国七年(1918)的整修中将东西两庆拆毁改建,重修照壁,并新修东西门房各三间

新中国至今:解放后至今共维修三次,但大成殿于1959年毁于雷火,故孔庙与碑林间界限已模糊。昔日的孔庙已不复存在,但其大致格局及一些附属建筑和遗物仍然存留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中,曾经附属于孔庙和府学的碑林,今日取得了独立地位,而孔庙反而成为碑林的附属物。

棂星门:明代棂星,又即灵星,或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有“取士得才”的意义,因为“天镇星主得士之庆,其精下为棂星之神”。古代皇帝祭天,先祭棂星,孔庙里设棂星门,表示祭祀孔子如同祭天,在古代,祭祀孔子时进入棂星门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只有主祭人员和当地最高官员可以从中门进入,一般官员走西门,工作人员走东门。

泮池:元代古代地方官学孔庙型制中不可缺少的构筑物,仅用于孔庙建筑中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池中之水有阻隔之用,池上石桥有连通之用,它是孔庙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

太和元气坊:明代“太和元气”颂扬的是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其为明代建筑,采用四柱三檐,上面的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分等级,最高的是和玺彩画,仅用于宫殿、坛庙的主殿、堂、门,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戟门(大成门):明代“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又名为戟门是因祭祀孔子时在门两侧陈列仪仗性的礼兵器而得名。按照礼仪制度,古时宗庙、陵墓门前设立戟门和列戟是衡量主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建筑,是祭孔的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后来宋徽宗赵佶尊崇孔子,谓之“集先圣先贤之大成”而更名为大成殿。西安孔庙内大成殿因雷火毁于1959年。

碑亭:清代,攒尖,为单檐八脊全木质结构,碑亭中陈列着清历代王朝平定西北战争中由皇帝御制的纪功碑。

照壁:明代又称“塞门”,于明国时期重修是孔庙建筑群中轴线上的第一处建筑,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门钉:每組门扇共有108個门钉(左、右各54),因9为阳数之极(《阴阳说》将十位数中的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阴数”,将奇数:一、三、五、

七、九又单独称为“极阳数”,或谓之“天数”。皇帝是天子,故“九”为皇帝常用数)9的倍数108更是礼制中最大者,以此表示对圣朝的尊崇与礼敬。

歇山:戟门顶为—歇山,等级仅次于庑殿,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分单檐和重檐两种,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瓦色以黄色为最高等级,其次为青色,此戟门为单檐青色琉璃瓦顶。

八角攒尖: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大的建筑屋顶,一般为单檐,八角攒尖在中国古建制式中级别较高。此碑亭为单檐黄瓦八角攒尖

19世至己未中国社会的巨变掀起了对中国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冲击,原本庙、学、碑林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过去,三学己不复存在由于官学废止,孔庙和碑林分制。民国元年(1912)陕西军政府明令废除祭孔典礼,同年,碑林由陕西省立图书馆代管,1937~1938年对碑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形成了今日碑林的基本格局和规模

拴马桩明清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中国有四大碑林,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自古孔庙无南门,礼门仪路两边开。所以孔庙的门开在东西两侧,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仪路。走进去之后映如我们眼帘得是高大而不失精巧的太和元气坊,它是在明万历年间有皇族资助400两黄金建造而成。北边有两个半圆形的水池,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泮池。泮池以北的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叫棂星门。中门刻有文庙东门刻着德配天地西门道冠古今。在当时,进棂星门有严格的规定,祭孔活动时,只有主祭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2道门戢门的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它铸造于唐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我们在除夕之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新年钟声就是以景云钟录制的。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另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家看这匹马的腿部下方刻有大夏真兴6年。。大将军等字样,它和景云钟都属于国宝级文物。 大家抬头远远可以看见正前方的碑亭上方刻有碑林两个大字的烫金匾额,匾额出自清代爱国志士林则徐之手,是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革职戍边新疆伊利时,路径西安时所写的。 接下来我们看见的这块石碑是博物馆内形制最大、最华丽的《石台孝经》。《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撰的讲的是孝道,提倡事君如事父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为此碑作释作序并书写,目的就是想表示自己是以孝来治理天下。此碑高近6米,碑身、背座、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所以此碑显的是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也有迎客第一碑之称。 下来请大家跟我到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参观,这里展示的是《开成石经》。开成是因刻成于唐文宗开成年号,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包括孝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论语,尔雅,孟子)这些书都是古代文人学士必读之书,由于古代印刷术不发达,所以将经文刻到石头上作为范本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88面,650152字,最初只有12部经书,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合称13经。中国历史上曾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于是,人们称其为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参观完了开成石经之后,我们就来到了第二展室,这个展室主要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些唐代名碑。以及和书法毫无关系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这通碑是唐朝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一个见证,。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基督教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此碑记载了景教的教规,教义,教旨。更难能可贵的是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景教徒再中国的活动和一些教徒的名字。为研究中国古代同欧洲,中亚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在它的拓片传入国外后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据说现在已经有了好几块景教碑的复制品,但真品还是在我们的西安碑林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 2人面鱼纹盆(新石器时代) 兽面纹细颈壶(新石器时代) 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 鱼纹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葫芦瓶(新石器时代) 陶斝(新石器时代酒器) 陶鬶(新石器时代) 玉刀(新石器时代) 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 凤柱斝(商代晚期) 羊首勺(商代晚期) 长胡四穿戈(商代晚期) 饕餮纹分裆鼎(商代晚期) 宗仲盘(西周晚期) 柞钟(西周晚期) 史迹角(西周早期) 梁其壶(西周晚期) 祖辛爵(西周早期) 日己觥(西周中期) 它盘(西周晚期) 它盉(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传世品。古代盛酒器。或说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器方口,短颈,扁圆腹。鸟形盖,后端有一兽形活链,与器鋬相连。腹底两侧各一隶童为足,后有犬首环鋬,前有张口犬形管状流。腹部饰双风鸟纹,周围绕以斜角凤角纹。 整器造型别致。 梁其壶(西周晚期) 鸟盖瓠壶(战国) 1967年绥德废品站征集。通高33.5厘米,口径5.8厘米,圈足径8.8厘米。盖作立体鹑鸟形,与壶颈相合后,器腹以下部分呈前鼓后曲状。鸟嘴处有环扣,可以闭启,鸟颈有带纹一周,似鸟之颈环。鸟盘冠,双翅,尾翎羽毛清晰可见,胸饰鸟、蛇纹。盖尾部有环,环系蛇形自绕的链条,上连壶。肩至腹饰五道宽带纹与六道蟠螭纹相间,螭纹皆相纠。盖、腹纹饰的空隙处填以小圆点珠纹。腹曲恻施八棱形壶,两端饰螭首。此壶造型极为逼真,纹饰细密繁缛,生动形象, 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师丞钟(西周中期) 金怪兽(战国) 陕西神木纳林高兔出土。战国器物,圆雕、透雕、浮雕兼施。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作倒八字形向侧后展开。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怪兽前肢挺直前倾,后肢跨前,弯颈低头作角斗状。细腰,体内中空,尾卷成环形,亦作怪兽头象。通身及四肢上部饰凸云纹,颈脑部饰鬃 纹,双角及钩喙饰凸楞纹。角、尾和托座系另铸 利簋(西周早期) 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圆形,侈口,鼓腹,双兽耳垂珥,圈足下附有方座,造型庄重稳定。以云雷纹为地,腹及方座饰兽面纹,圈足饰夔纹,兽面巨睛凝视,森严可怖。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述及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木)星当空,与《尚书武成》、《淮南子兵略训》等古代文献所记相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牛尊(西周中期) 五鼎四簋(西周中期) 豹纹瓦当(战国) 鎏金蟠虺纹铜扁壶(战国) 兵马俑(秦) 兵马俑彩绘跪射俑(秦) 青铜鹤(秦) 青铜鹅(秦) 杜虎符(秦) 铜质,虎形。器物高4.4、长9.5、厚0.7厘米,背面有槽,颈上一小孔,虎作半立走形,昂首,尾端卷曲。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虎符“右在君,左在杜”,意思是说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器物铭文是在虎身镂刻阴文,再将金丝嵌入阴文之内,最后镂平打磨光亮,虽历经两千多年,仍熠熠闪光。字体绝大部分 是小篆,规整挺秀。 龙纹空心砖(秦) 半两钱铜合范(秦代) 龙纹空心砖(秦)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 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重2.57千克。1981年陕西兴平市茂陵1号无名冢1号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炉口外侧和圈足外侧刻有铭文,记其原为未央宫物,后归阳信家,应是汉武帝赐给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大将军卫青的赏物。 绿釉孔雀陶灯(东汉)

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西安碑林博物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现在我们要去参观的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馆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随我参观。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游完三学街步入博物馆大门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南边的一座雕梁画栋的木牌坊,名“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万历年间皇族捐资400多两黄金修建而成的。牌坊的南面是照壁,即塞门。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啊,这里孔庙之所以没有南门,因为南面正对明城墙,所以只能在东西两侧开门,西门称“礼门”,东门称“义路”,其意是出入礼仪之门。 大家请看中间这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入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入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它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门内有4根华表相向而立,在第二道门戟门东侧的钟亭里陈列的是景云钟,因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年间而得名。它用青铜制成,上面有唐睿宗书写的铭文。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与钟亭位置对应的马亭里有一文化瑰宝——大夏石马。大夏是匈奴族所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由于当时战争连绵不断,各国统治的时间也短,留下的文物极少,因此这匹石马显得很珍贵。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专门讲孝道的。李隆基亲自为它注释、作序并书写,目的是要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碑额由皇太子李亨亲书。此碑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整体造型端庄,风格独特,装饰华丽。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开成石经》。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这套石刻经书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周礼》、《尚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 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二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青铜器二 淳化大鼎西周64件禁止出国的顶级文物珍品之一 1979年出土于咸阳市淳化县史家原 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 现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的头型,牛的眼睛,牛的鼻孔,牛的双角;这只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晰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也许是为了更明确地昭示这是一只牛头蜴龙,在这一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是目前已知的西周铜鼎中最大最重的圆鼎。日己方尊西周中期 扶风齐家村铜器窖藏出土日己方彝西周(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771年) 1963年陕西扶风出土 器高38.5厘米,重12.8公斤。 方彝为长方形,四壁较直,四角有扉棱,器上有四坡形的盖,

器的四面以兽面纹和鸟纹为装饰。这种方彝在器形上和西周早期流行的方彝有所不同,其年代可能略晚。日己觥西周觥是商周之际众多酒器中造型特殊的一种盛酒兼饮酒器。日己觥通体由盖和长方形器身组成,盖前端为双柱角夔龙头,后端作虎头形,中脊为一只小龙,两侧各饰长尾凤鸟纹。器身曲口宽流,四角起扉棱,曲口饰回首夔龙纹,尾随小鸟,器腹四面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鸟纹,把手为宽大逶迤的兽尾,饰鱼鳞纹。纹饰采用浮雕手法,突出于器表,神秘奇特的造型和豪放粗犷的纹饰组合巧妙,是西周青铜艺术中独具匠心的设计。 日己觥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是天氏为亡父日己铸造祭器,庇护子孙万代。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是周人发祥昌盛的故地,西周贵族和王臣曾在此聚居,所以历年来周原出土的窖藏青铜器很多。与日己觥同时出土的还有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及它盘、它盉等器。三件“日己”铭青铜器铭文、纹饰相同,造型各异。 觥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的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觥出土较少,陕西仅三件,除牛觥为商代外,折觥和日己觥都是西周中期器。这件日己觥不论从造型、纹饰和铭文看,都是不可多得的西周青铜艺术珍品。青铜逨盘西周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出土

西安碑林精华版解说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石台孝经》;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开成石经》。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碑林”一名始于清代。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那么,碑林也不例外。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陕西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给我一天,还你万年”: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在西安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精华,藏品丰富精美,是展示中国古代文明和陕西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11年5月26日,在“青马工程”的组织下,我们青马班的学员踏上了前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路。这次参观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参观,使我更深的领悟到,西安,这座拥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古城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短短的几小时,几千年的历史文明瞬间苏醒,,逐一呈现在我们眼前,除了惊叹古时先者的智慧,还深深的为自己是一名华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在游览之前,我曾在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这座博物馆于1991年6月20 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国家级历史博物馆。它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0平方米,用于展览的面积为11000平方米,馆内现有收藏品37万件。这座博物馆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遗愿建造的。后来由国家计委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亿人民币,建成了这座艺术殿堂。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是由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弟子张锦秋女士担任的。建筑的外观为仿唐风格,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反映了一个辉煌时代的风貌。布局上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重楼”的结构特点,突出了古朴凝重。并创造出一种帝宫与传统园林相结合的氛围,象征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经过长时间的排队等候,我们终于办理好门票,我顺着喷泉径直走入陕博的大门,来到了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展览馆面前。从门口的介绍词得知,陕博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调研报告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调 研 报 告 班级: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广告学1003班姓名:吴昌俊 学号:20XX020XX319 日期:20XX—4—3 调研方式:书籍、网络信息收集及实地考察 调研对象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精髓,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落成开放,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文物370000件,上至古人

类下至1840年社会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大100万年。作 为中国十三代王朝的建都之地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 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属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博物馆展示主题及分析:馆内展示从上至古人类初级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 皆在表达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展示一种文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向人们展示一种智慧的结晶及古现代的一种完美结合,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内涵及放松心情和旅游度假的必去之地。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人们紧跟时代步伐,人们忙碌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难以保证,为了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一直努力着。在这个急促的社会中人们不免会遗忘历史与发展的路程,为了能让人们更好的记住历史感受文化内涵,特此建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供人们欣赏,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延成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作为上班一族的人来说,更是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在一周的忙碌之后终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理想境地。每一个外省来游的人及外国友人来到西安,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他们的必游之地。通过这里可以使他们更好刚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建筑设计说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建筑面积55600平方

西安碑林博物馆 造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造像碑 西魏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西魏 释迦多宝千佛造像碑西魏(535-556)碑高144厘米,宽87厘米1949年陕西历史博物馆移交此造像碑竖方形三 面刻,前方作阶式,很为少见。阶上正面浅浮雕龛形释迦三尊像,右侧上部雕龛形弥勒三尊,左则正中部雕大龛,内浮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有宝珠背光,龛及背光均无雕饰。阶下层左右两侧各刻坐佛龛左七右三。三面龛周均雕千佛多列,数不计。正面右侧均为方形,惟左侧为并列无间格,虽在一石上,雕法不同,甚为少见。无文字题记,佛并坐,龛不加饰,背光作平板形,衣纹转化为波状线,已为北魏晚期及西魏艺术伤风。造型已不如北魏中期,但雕刻重点却逐渐脱离平面转化为高浮雕。所以隋、唐以后圆雕佛像较多起来,大概是由于雕刻倾向这样变迁之故。所以西魏以后浮雕造像,不如北魏时期精美。 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碑西魏高子路造像 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 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隋释迦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 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 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隋千佛造像碑隋(581-618)碑高125厘米,宽80厘米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征集造像碑为竖方形

浮雕四面多龛千佛造像,正面上部为满饰璎珞束幔拱龛,雕造得精细繁丽而不显堆积紊乱,帷幔的挂钩束带理顺适的皱纹给人一种轻盈飘动的感觉。龛内作六阶形大小不同的小龛,佛与供养菩萨都表现出一种调和的美。背面和两侧雕数层佛龛,人物表情生动,神态安祥。这是碑林博物馆馆藏千佛式造像中一件精美的作品。景明四面造像景明四面造像景 明二年四面石造像该造像高0.6米,宽0.56米,四面相等,基本为一个正方体(图27、28、29、29a),西安市郊区查家寨出土,1953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石像四 面各开一龛,龛中主像均为一佛二菩萨,但佛的手印、造型和其它配置图像各不相同,以下分面述之。以有发愿文字的面为第一面,颐时针旋转,依次为第二、三、四面。北魏景明年号只有四年,其中景明二年为辛巳,当为此石像造作年代。龛中主佛结跏跌坐,作禅定印,波形髻,著偏袒衣,内有僧只支,下有双狮和力士托座。舟形背光从外到内层分别为火焰纹、化佛、联珠纹和莲办纹。左右为二胁侍菩萨,双手托扶佛的背光,站立于莲花座上,座下亦有力士托座。龛上及两边均开小龛,上面为4小龛,各有三尊坐佛,左右各5龛,各有二尊坐佛。下二角为护法狮。(第二面) 主龛佛像结跏跌坐,作说法印和与愿印,著通肩袈裟,发髻亦为波浪形。佛座为腰略内收的方形。背光纹饰有火焰纹、联珠纹、化佛和莲办纹。二胁侍菩萨双手捧莲花,著宽袖对襟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是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前身为1944年6月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0年改称西北历史陈列馆,1952年改称西北历史博物馆,1955年6月改称陕西省博物馆。1983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生前指示,开始在现址筹建新馆,1986年夏破土动工,1997年6月20日正式建成开放,并定名现名。[1-2] 2008年,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后,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3]中文名称陕西历史博物馆 外文名称Shaanxi History Museum 类别历史博物馆 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

1952年1月,又改称为西北历史博物馆。 1953年3月,西北历史博物馆拆除了碑林与孔庙之间的隔墙,正式把孔庙扩充为馆区。 1955年6月,由于西北大区撤销,西北历史博物馆又归属陕西省政府管理,馆名也改定为陕西省博物馆。 1963年,陕西省博物馆新建的西安石刻艺术室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历史陈列、雕刻艺术和碑林就成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三大常设陈列。随着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已达数十万件之多。 1973年,周恩来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博物馆的指示。 1983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1.44亿人民币兴建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 1991年6月20日上午,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典礼仪式在展厅前大院隆重举行,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大型现代化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标志着中国博物馆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导游词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级现代化大型博物馆,是一组雄伟壮观的仿唐建筑群,占地约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它汇集了陕西文化精华,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鉴于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国家共投资亿元人民币,兴建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1991年6月建成开放。 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别具特色。它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和庭院建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色彩协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 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万件(组)展室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大部分,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以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11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陕西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特点:陕西省博物馆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典雅凝重,古朴大方,布局协调,气势宏伟,体现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馆内设有中央空调、多功能照明系统,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和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镶金玉

镯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造型继承唐代博大雄浑、典雅凝重的风格,借鉴我国传统宫殿“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 四隅崇楼”的布局形式,同时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把我国盛唐时期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要求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既保持了古老风貌,又有现代化的特点。屋顶采用唐代盛行的灰绿色琉璃瓦,显得华贵庄重,古朴大方,墙面材料为仿石棉砖,门窗则采用大块茶色玻璃和铝合金框架,馆内配备可控制温湿度的全封闭中央空调系统,多功能的照明系统,自动防火防盗系统,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设有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具有先进的化验、测试技术和文物保护修复手段。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建有电脑控制并拥有30万册藏书的图书馆和6国语言同声传译的国际学术报告厅。此外,还有设施完善的文物库、资料室、购物中心等。 ●珍藏:馆内珍藏了陕西出土文物37万件,游客可欣赏到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自115万年前到公元1840年间的陕西历史文物。 ●结构:展室总面积达1100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大部分,其中陕西古代史陈列、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陕西历代陶佣精华展和唐墓壁画真品展最具吸引力。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

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通风设施好,装饰古朴典雅,给人凝重、舒畅、清新之感。下面,为大家提供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心得体会,欢迎参考! 20XX年的夏秋之际,我怀着一颗对历史的崇高敬畏之心,兴致勃勃的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心中颇有些感触,愿讲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位于陕西西安的一座国家级的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她是遵照周恩来总理生前的遗愿建设的。该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之日正式对外开放。它的建筑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布局成轴线对称,主从有序;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它把唐代的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万余件。 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可谓是馆藏文物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品位之高、价值之广泛。例如: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有千姿百态的历代陶俑(两千多件汉、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釉陶和唐三彩等),以及汉、唐银器,唐墓壁画(四百多

幅,画面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等。可堪称是陕西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象征。 在详细参观了上述诸多馆藏历史展览物件后,我就在思索:三 秦大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息、繁衍,是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而陕西西安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所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灿 烂的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都曾于此建都立国称帝,以号令天下。 可以说,陕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形成了陕西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其中三大古国文明皆有中断,唯有我中华文明未曾中断,一直绵延至今。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教授曾说:后人对中华文化遗产,应抱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骄傲之情,欣赏之趣,而行守护之职,关爱之意,学习之心,弘扬之责。 是啊!作为炎黄子孙,特别是陕西人,且又是一名历史的学习与钻研者。我觉得,我们这些当世的后辈子孙有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使命和责任。我由衷的希望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切身实际的感触一下悠久渊源的中华文明史和民族文化气息。极力呼吁广大社会青少年朋友能够以身作则,行使“弘扬中华之文化,传承民族之精神,立中华之美德”的光荣传统习俗!

西安碑林博物馆解说词范文: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

西安碑林博物馆解说词范文|西安碑林博物馆官网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被誉为“书法艺术之故乡”--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2年,它是在原孔庙基础上扩建 而成的。博物馆分为孔庙旧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艺术室3个部分。 碑林始建于1087年,距今有90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专题性的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历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国古代碑 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 碑林是在原孔庙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至今依然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孔子在封建社会被推崇到文宣王的地位,人们为了表示对这 位孔圣人崇高敬仰,就将孔庙的门东西对开,称为礼门、义路,而 代替它南门的是一道砖墙,叫做影壁或者塞门。走进碑林,我们首 先看到的是一栋四柱三檐式的木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是由华山 西岳庙移至此地。在太和元气坊面前,我们看到这个半扇形的水池 叫做泮池,这是古代孔庙特有的一种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只有考中 秀才的人才能够通过泮桥拜祭孔子,并可以在池中取水洗笔,所以 人们又把考中秀才称作“入泮”。通过泮桥,我们看到的三座石门 叫做棂星门。在中国古代,进出棂星门是有非常严格的的规定的, 在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人走西门 或东门。我们看到碑林现今的建筑格局就是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开。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前走,眼前所看到的这 座古朴典雅的建筑为戟门。祭孔的人要在这里整戴衣冠,熟悉仪规,才能去祭拜孔子。穿过戟门,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陈列着两件国宝 级文物:景云钟和大夏石马。首先我们来看景云钟,它因铸造于唐 睿宗景云年间而得名,之所以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原因是它有三绝,第一绝是说它钟身的纹饰非常精美,上面雕刻着龙、凤、飞天 等图案;第二绝是它的钟声非常的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 除夕夜听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钟声

赴陕西历史博物馆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一概述 考虑到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对当代大学生甚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我们决定组织一次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参观学习的活动。 “陕西是中国大地远点所在地。黄河九十九道湾,最大的一个湾如同伸开的双臂,将陕西揽入怀中。 陕西是一支歌。她将黄土高原的豪迈,关中平原的坦荡和秦巴山区的婉约融汇在自己悠扬而久远的旋律之中。 陕西是一首诗。她用独特的语言和优美的韵律,描述了远古的艰辛劳作,西周的森严礼仪,秦代的赫赫军威和西汉的慢慢丝路,还有魏晋的兼并融合与隋唐的强盛辉煌。 陕西是一座宝藏。她珍藏了远古先民弥足珍贵的馈赠和十四个古代王朝兴衰存亡的历史,拥揽着各类绚丽多彩的的文化遗存和无数精美绝伦的文物古迹。……” 这是写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入口的一句话,它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悠久的古老的美丽的充满了人文气息的陕西。我们,身在一所陕西的高校,身处这样一块满满洋溢着魅力的土地,我们非常有必要深入地了解陕西历史和文化。 二活动内容 2.1 活动过程 经过全班同学的讨论,我们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前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进行社会活动。活动总体分为两部分,一是参观博物馆,并进行相关调查,二是后期的集体讨论并形成报告。 活动前,我们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一部分同学负责活动的策划;一部分同学进行基本信息的收集,以使同学们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更深的了解;剩下的同学则合作设计在参观的同时需要调查的项目。全班同学在活动前将各自承担的任务汇总,一切准备就绪! 我们选择在周六前往博物馆。虽然周六的早晨迎来了降温,但西安的冷风没有阻挡同学们的热情,我们于八点准时出发。来到博物馆门口,这里已排起了长队。由于国家宣布免费开放所有的博物馆,所以利用周末来参观的人也格外多。充分说明了这项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公众追溯历史的积极性。 经过大约一小时排队等待之后,我们拿到了参观券,然后进入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关于博物馆的具体情况,将在下面的报告中详细说明。在博物馆中,一名来自西安财经大学的同学作为我们的志愿讲解员,为我们做了详尽、精彩的讲解,让同学们对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了更加深层的认识。 在经过大概2小时参观学习之后,我们开始分组对之前所确定的调查项目进行了逐一调

陕西省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陕西省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 版

前言 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镇数量,乡数量,街道办事处数量,村民委员会数量,居民委员会数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 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本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真 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西安碑林区行政区域划分情况现状 (1) 第二节西安碑林区镇数量指标分析 (3) 一、西安碑林区镇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镇数量现状统计 (3) 三、西安碑林区镇数量占全省镇数量比重统计 (3) 四、西安碑林区镇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西安碑林区镇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省镇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省镇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西安碑林区镇数量同全省镇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西安碑林区乡数量指标分析 (7) 一、西安碑林区乡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乡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西安碑林区乡数量占全省乡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西安碑林区乡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西安碑林区乡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省乡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西安碑林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心得

西安碑林博物馆廉政教育基地学习心得 8月25日下午,公司组织全体管理人员轻车简行,赴西安碑林博物馆碑林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通过授课学习碑林的历史、文化,碑林中所蕴含的廉政知识;通过参观碑林的石碑,学习其背后的故事,诵读名言警句,了解历史名人甘于奉献、崇俭戒奢的高贵品质。颜真卿字如其人,为人端正,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草圣张旭,虽然名气很大,做得高官,但仍住在不同街巷,时长接济平穷的邻居;“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更是为官做人的座右铭。除此之外,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我也认识到以下几点: 一、要保持艰苦奋斗作风,时刻为群众利益着想 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干部中有滋长和蔓延之势,我们不能有这种思想,从我做起,做好艰苦奋斗的表率。在实际工作中,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为他们着想,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好的工作方法,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要保持廉洁自律,牢记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发

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廉政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 四、要保持为群众办事实、谋利益的务实作风 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群众之间的关系,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加强纪律教育学习,使自己更加清楚这种为民为群众务实作风的正确性,掌握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并对“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不断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体会更加深刻,深知要以人为本,树立“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好地开展自己的工作。 廉政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需要我们身体力行,持久作战,需要我们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我将利用廉政教育学习这一机遇,积极以身作则,直面缺点,完善自我,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档得住诱惑,做一廉洁自律的人。

从西安碑林所想到的古代石刻图书之文化意义

从西安碑林所想到的古代石刻图书之文化意义 梁其康 【摘要】从参观碑林博物馆的顺序来叙述古代石刻图书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西安碑林石刻图书文化意义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铭一千多。“碑林”二字的由来便是因为其里面碑石如林。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 进入碑林参观的第一件物品是《石台孝经》,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石台孝经》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孝”是封建社会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并且在古代是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石台孝经》为我们研究古代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对于“孝”的看法以及其对封建社会起着怎么样的作用提供了依据。 碑林的第一陈列室展出由艾居晦、陈玠等楷书的《开成石经》。“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开成石经》包括12部著作,《孝经》、《周易》、《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论语》、《尔雅》。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 面,650152字。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自从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以后,历代对儒家经典的传播、研究、阐发都极为重视。为了避免儒家经书在流传讲授中产生讹误,遂有国家刊刻儒经之举。《开成石经》是中国历史上7次刻经存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开成石经》完整保存了迄今所见儒经的最早版本,并且《开成石经》完善了儒家经典核心的内容框架。出现于唐初的雕版印刷术是人类文化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博物馆建筑资料实例分析(陕西历史博物馆)2 2.1实例气候水文地理条件 2.1.1:地形水系:度和109.49107.40度~西安市位于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东经 度之间,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度~34.4533.42北纬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华县、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眉县、太白县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泾阳、兴平、武功、扶风、富平等县(市)咸阳市区、杨凌区和三原、年,2016116公里。截至公里,南北宽约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 1066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西安面积9983条河流。其中,渭河、泾河及石川河西安境内河网密集,共有54绝大多数河系过境河流,其余河流均发源于秦岭山地或骊东南丘陵,流由南向北流经渭河平原注入渭河。黄河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8.46%。 西安各条河流的流域面积相差悬殊。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黑河、灞河与沣河。上述三条河流的流域面积占境内总面积82.37%。发源于秦岭山地的渭河南侧支流,因秦岭北坡山势陡峭,沟谷深邃,谷峰相间,状若梳齿,使河流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一是流向多呈东南—西北向。河流在秦岭山地沿沟壑曲折南向,地质构造断裂带也大致沿东南出峪后,顺地形斜面自东南流向西北,—西北走向,灞、浐、沣诸河等均沿断裂带走向流动。二是河道纵向比降大。各条河流上游段流经秦岭山地时,谷深、坡陡、流急。出峪后

中游段切穿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坡度减小,水流较缓。 三是下游河道横向摆动显著,具有游荡性河流特征。渭河不断向北迁移,灞河由东向西摆动,沣河由西向东演变,潏、滈交替泛滥,形成片状展布的古河道、边滩和心滩。秦岭 四是上游河道曲折深切,多峡谷险滩。秦岭北侧峪口多达70余处。五是河床堆积物明显。从河源到河口,随着坡度减小,河流挟沙能力降低,悬移物在下游形成沿河有规律的堆积分布。 2.1.2:区域地质概况: 西安市的地质构造兼跨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华北地台两大单元。距今约1.3亿年前燕山运动时期产生横跨境内的秦岭北麓大断裂,自距今约300万年前第三纪晚期以来,大断裂以南秦岭地槽褶皱带新构造运动极为活跃,山体北仰南俯剧烈降升,造就秦岭山脉。与此同时,大断裂以北属于华北地台的渭河断陷继续沉降,在风积黄土覆盖和渭河冲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2.2历史与民俗文化及建筑设计者简介 历史与民俗文化2.2.1.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市,西北地区第一大城市,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制造基地。西安历史悠久,是中国多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有着7000多年的建都史,与雅典、罗马、11003100年文明史、多年建城史和丝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