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地利用研究综述-2015-12-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地利用研究综述姓名:XXX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XX班

学号:XXX

成绩:

指导教师: XX 职称:XX

2015年12月1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地利用研究综述

作者:XX 指导老师:XX

摘要:由于牧民长期的超载放牧,人为破坏等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草地退化和生态环晚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蕴育着巨大的潜在危机。收民定居,变传统的四季游收为冬春舍饲和夏秋放收,是草地畜牡业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同时也为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为遏制草地的退化,进而做到草地长茂不衰和永续利用本文归纳了专家学者对牧民定居后合理利用饲草料地方面的研究,提出来应当根据草地资源的特点和放牡的特点和放牡利用的实际需要,以期为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牧民定居;草料地;利用管理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游牧民定居工程已取得比较大的成就。游牧民族定居是实现从传统游牧经济到现代畜牧业经济转变的基本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1]。牧民定居的关键和难点是饲草料基地建设[2],因此,要积极探索解决饲草料的新途径,如试种蕨类植物,能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效益。同时要抓住国家即将启动游牧民族定居项目的机遇,争取国家、自治区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推进水土开发,坚持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与饲草料基地建设相结合,建设高标准的饲草料基地加快牧民定居、推进传统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要把饲草料基地建设作为牧民定居工作的核心来抓,建设高标准饲草料基地是定居牧民生产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牧民定居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国内外对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1.1 国外对于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的研究进展

杨武等,通过对新西兰饲草料利用的研究发现当地创立了高品质,高成效的混播草场,使本土草地土壤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良,而且混播还改善提高了土壤的质量,从而使草地的氮营养供应增强,牧草产量和质量在一定水平上得到提升,很大程度提高了畜牧产品品质和产量[3]。韩建国等,通过对澳大利亚饲草料地的研究发现,政府在此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每1万㎡草地的建设投资约1000人民币元以上[4]。吴凯峰等通过对法国的研究发现,政府以所

拥有的草原面积以及畜产品的供应需要为依据,规定产量,一旦生产超过规定,将受到减少以致取消所享有的补贴的惩处,比较注重草地持续发展[5]。

由于经营管理方法有所区别,欧美国家草地畜牧业的成长历程基本可以分三个阶段:在上世纪年代以前,采取的是掠夺式的经营模式,从上世纪年代至年代,运用的是边利用边治理的模式,从上世纪年到现在都坚持着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等阶段[6]。

1.2 国内对于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有关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经济方面的研究

许鹏提出定居点的效益问题,牧民增收基地的观念是定居点。许鹏教授认为“生态与经济效益是牧民定居能成功的关键因素”[7]。胡自治认为,人工草地具有较高的集约化程度的特点,与此同时牧区经济发展的指标[8]。建设高标准的饲草料基地是加快牧民定居,推进传统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实现牧民定居,必须把饲草料基地建设放在首位。由于原始草原受自然因素的限制,因此生产量较低,波动较大。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两者相比,人工草地数量和质量均较好[9]。

1.2.2 有关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社会效益的研究

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后,牧民定居点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建设,使牧民拥有了稳定的住房,人工饲草料地的开发和建立,使牧民历史性的拥有了耕地,保证了牧民生产、生活的物质需要,改变了牧民居无定所,分散流动的游牧生活方式[10]。牧民定居后,极大地提高牧民的文化素质,丰富牧民的精神文明生活方面起重要作用[11]。

1.2.3 有关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生态方面的研究

模式牧民牲畜四季放牧,春秋牧场始牧期过早,影响草地返青和再生,秋草场利用时间延续很晚,影响草地过冬前营养贮存,严重影响了牧草的再生能力,使得草场严重退化[12]。牧民定居后,推迟了春节牧场放牧的时间,同时有计划地进行轮牧、休牧,对严重退化的草地,沙化草场逐步实行封育禁牧,一定程度长维持了草场的可持续发展[13]。

我国有不少学者专家对游牧民族及其定居做了大量调查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牧民的文化变迁研究;第二,定居存在的问题与定居对策研究;第三,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比较研究;第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研究。随着这四种类型研究的不断深入,引起了对牧民定居问题的高度重视[14]。

2 牧民定居后饲草料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

2.1 草场利用尚未完全实现季节调整

实施牧民定居工程以来,要求定居牧民实现冷季舍饲,暖季放牧,原来的季节草场重新调整与规划。没有对季节草场利用制度进行调节,没有建立科学放牧制度。甚至出现牧民在春秋场始牧期过早,定居点出现定牧现象,更加重春秋草场退化。山上的未定居牧民在冬牧场放牧时间过长,不按时转场,违背了季节草场的利用特征,更加重了冬牧场的退化[15]。

2.2 人工草场生产水平较

部分地区居牧民的平均户均草场利用面积达不到规定标准要求,草场产量不能满足牲畜需求[16]。同时,人工饲草料地开发地点自然条件不同,一些定居点由于定居时间短,新开荒地还没有完全改良,一些定居点的人工饲草料地的土层薄、土壤瘠薄、坡度大,在短时间内牧民没有能力完全改良和提高生产水平[17]。

2.3 草场配套设施不完善

大部分定居点人工饲草料地配套设施不完善,包括种植业机械、牧业机械(青贮机、打草机)、加工机械等;水利设施不完善,包括防渗渠建设、打井、引水条件等[18]。

2.4 饲草料加工利用效益低

牧民定居区饲草料加工利用率不高,由于牧民种植的玉米产量较低,很多牧民不能压青贮,玉米秸秆直接利用[19]。定居区多缺乏饲草料加工设备[20]。定居开发的人工饲草料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种植结构中饲草料比例偏低,饲草料生产水平低,不能满足冷季舍饲的需要。

3 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