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城县草原畜牧发展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拜城县草原畜牧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农作物秸秆利用情况
拜城县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较大,类型集中,从资源总量看,我县每年可转化为牲畜饲草料的农作物秸秆每年稳定在65万吨左右,主要是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2010年可转化为牲畜饲草料的农作物秸秆产量68万吨(小麦秸秆8万吨、玉米秸秆60万吨)利用率80%。2008年可转化为牲畜饲草料的农作物秸秆产量55万(小麦秸秆8.5万吨、玉米秸秆47万吨)吨,利用率67%。2010年农作物秸秆总量比2008年增加13万吨,利用率提高了13%。主要原因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县农作物秸秆特别是玉米秸秆很少得到有效利用,农民为赶农时少费气力,往往采取就地焚烧的办法,不但浪费了资源,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制定了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实施秸秆养畜工程,对修建青贮窖和购买铡草机的农户进行财政补贴,不仅从源头上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而且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得到较大发展。
2、饲草料生产情况和草原载畜量情况
全县境内目前拥有天然草地总面积1036.49万亩,牧草
质量较好,理论载畜量38万头(只),实际载畜量40.5。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746.5万亩, 平均亩产鲜草63公斤,2010全县人工种草面积14.9万亩;小麦种植面积19万亩;小麦套种的草木犀11万亩;种植玉米19万亩;复播玉米3万亩; 种植饲料甜菜、胡萝卜1.65万亩,2010年饲草料生产总量约112万吨左右。截止到11月,全县制作青贮饲料25.3万吨,储备饲草料61.05万吨,饲草料储备量比往年有所提高。
3、天然草场保护
我县可利用天然草场因自然灾害和过牧等影响,有40%以上的草场发生退化,目前中等程度以上的退化草原面积已达180多万亩,为此,我县从2008年开始实施了为期5年的天然草场禁牧休牧工程。2008、2009、2010三年已累计禁牧217万亩,休牧208万亩,发放草畜平衡卡1150份。禁牧休牧后,禁牧休牧草场由禁牧前平均39公斤/亩增加到目前的63公斤,效果较好,这三年,累计有20.6万只牲畜禁止进入草场放牧实施了舍饲圈养,在今后还将计划禁牧52万亩,休牧53万亩。截止到2010年全县建设天然草场围栏1.7万亩,分布在亚尕吉米提草场、巴沙格草场、阿尔瓦西草场、塔提玛草场、提维提草场。
4、牧区道路交通情况
全县现有牧道3200多公里,其中主要转场牧道870多公里(不含乡村道路),利用牧道转场牲畜头数45.3万头/
只,牧道基本没有与省道、县乡公路交接,都是与乡村土路交接,利用时间集中在5月-9月,80%牧道都是长期放牧自然形成的小道,路况较差,无法实施机械转场,今年,县委、县政府已将牧区道路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在规划期内将维修旧牧道80公里,桥梁60座,新建牧道106公里。
5、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县对农村进行了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不仅充分挖掘了现有水利工程的潜力,而且投资省、见效快,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地区,效益尤为显著,牧区因条件约束还没有实施草场水利灌溉工程。只有极少靠近农区的的草场,可得到灌溉,灌溉草地占可利用草原可利用面积的0.5%左右。同时,我县牧区大多处在山区,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短缺,又多风沙,水土流失严重,致使部分牧区人畜饮水困难,目前全县牧区还没有固定饮水点。
6、饲草料生产体系建设情况
2009年我县申请自治区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项目,在黑英山乡、老虎台乡和赛里木镇农作物产量低且水源充足,有利的地形投资300万元建设了3000亩人工饲草基地,主要种植适宜我县气候条件、具有很高饲用价值的紫花苜蓿,对项目区农牧民在种植技术、管理规范、收获期、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持续的加大培训和宣传,提供后续服务,改
变农牧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家庭畜牧生产实行牲畜舍饲圈养。
二、草原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牧道路况差,牲畜转场时间长
我县草场分布范围广,县域季节草场相距较远,最远的一次性转场距离达100公里以上,受牧道不畅通的影响,牲畜转场时间长,掉膘严重,一遇灾害天气,牲畜只能勉强存活。目前牧道基本没有机械转场的条件,牧区还处于转场路途遥远,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的恶性循环之中。
2、天然草场生产力下降
受气候特点影响,我县草原枯草期长达七个月之久,积雪期五个多月,而牧草生长季只有3-4个月。冷季缺草造成季节性放牧的不平衡,体现出了牧区畜牧业的脆弱性;受气候、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高处、远处的大片草场,由于地广人稀,牧道不畅通,无法正常利用,牧草任其自生自灭;而低处、近处利于放牧的草场,过牧严重,牧草生长不足,草场退化,使草原面积减少,草地综合生产力逐年削弱,部分天然草原覆盖度降低了平均20%左右,鲜草亩产草量由1985年的平均亩产102公斤下降到目前的50-65公斤。
3、种草积极性低,人工种草种植规模小
在我县牧区主要靠天然草场提供的有限牧草,维持着低水平的畜牧业再生产。农区则以小量的“边拉”地、荒滩地
种草,仅维持自家牲畜使用。传统的农作物秸杆喂养仍占重要位置,大多数农牧民还停留在粮、经“二元”结构之间的调整上,对种草养畜所带来的经济、生态效益认识不够。
4、生产总量不足,投入相应较低
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广秸秆青贮实用技术,但因各方面原因,草与畜仍处于低饲养规模下的动态平衡。随着拜城县畜牧建设步伐的加快,饲草生产总量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由于资金投入不足草场围栏改良步伐缓慢;复种饲草面积少,品种单一,产量较低;青贮窖等基础设施数量少,使饲草料生产、储备速度赶不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县内无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饲草料供应能力和畜牧业市场竞争能力有所欠缺。
三、今后发展目标
以国家和自治区、地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畜产品稳定增长、畜牧业持续增效、农牧民长期增收”这个长期目标,以增强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中心,转变草原畜牧业的增长方式,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在健全建立草业生产经营机制和责任制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使草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和草原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生态建设、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