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关于印发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关配套文件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公布日期】2017.02.04
•【字号】内农牧草发〔2017〕21号
•【施行日期】2017.02.0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草原资源
正文
关于印发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相关配套文件的
通知
内农牧草发〔2017〕21号
各盟市农牧业局:
为进一步规范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落实,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16-2020年)》(内政办发﹝2016﹞189号)的有关要求,经与财政厅商议后,制修订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监督管理办法》等4个配套文件。
经研究决定予以下发,并从下发之日起实行,望各地认真遵照执行。
附件:
1、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专职管护员管理办法
2、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禁牧、草畜平衡责任书
3、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牧区经济动态监测实施方案
4、内蒙古自治区草牧业试验试点实施效果监测评价工作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
2017年2月4日。
2024年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总结
2024年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草原生态保护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在2024年推出了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本文通过对该机制的总结,分析了其在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机制,提升草原生态保护水平。
二、工作主要内容1. 完善补助奖励政策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对补助奖励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
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了生态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对补助奖励的对象进行细化,更加注重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实际贡献和效果,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加强监督管理为了确保补助奖励机制的公平和公正,加强了对补助奖励资金的监督管理力度。
建立了信息化监管系统,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控,提高了监督管理的效能。
同时,加强了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考核评价,确保补助奖励资金用于刀刃上,真正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3. 推动技术创新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引导了农牧民采用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和方法,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草原生态保护技术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了农牧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他们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
三、工作成效1. 提升了草原生态保护水平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大力激励了广大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工作成效显著,草原退化程度得到了有效遏制,部分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得到了提升。
2. 推动了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不仅提高了草原生态保护水平,还推动了农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推广生态养殖、精细管理等先进技术和模式,提高了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 增强了农牧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让更多的农牧民从中受益,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第一篇: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通辽市草原现状(一)天然草原现状。
全市草原面积5129万亩。
草地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泽等5大类。
天然草地植物有110科、446属、1169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578种。
天然草地亩年产干草50公斤,打草场年产草140—200公斤,年可利用牧草贮量约为20亿公斤。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干扰,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
上世纪80年代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草原面积的52.8%,到本世纪初草原“三化”发展到4217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2.22%,其中退化草原199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6%,沙化草地1818.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8.8%,盐渍化草原404.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6%。
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植被衰退,地表裸露,沙暴肆虐,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的优势明显减弱。
(二)草原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取得的成效。
在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工作方面,一是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全市落实草原“双权一制” 面积4678万亩,依法流转草牧场119.7万亩。
二是禁牧休牧制度。
全市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主干道两侧区、退耕退牧区等5个区域全面实行了常年围封禁牧,建立无畜区,其余区域草原全部实行了季节性休牧。
全市每年禁牧面积2242万亩。
三是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目前3个牧业旗和1个半农半牧业旗划定基本草原3060万亩,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草原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5341.2万亩,平均每年的建设规模约为1068.2万亩。
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第二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指针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出的奖励政策。
为了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政府将给予相关单位或个人一定的补助和奖励。
具体的政策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草原面积保护奖励:根据单位或个人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面积的情况,给予一定面积的奖励补助。
例如,对于保护一定面积以上的草原地区,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2. 草原生态恢复奖励:对于有关单位或个人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
例如,对于进行退耕还草、植被恢复等环境保护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3. 草原管护奖励:对于承担草原生态管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
例如,对于进行草原监测、巡护、灭火等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4. 草原生态保护经验分享奖励:对于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较好经验和实践的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和荣誉称号。
例如,举办草原生态保护经验交流会议,对优秀案例进行表彰奖励。
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旨在激励相关单位和个人积极参与草原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长期改善和保护。
同时,也可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草原生态保护中来。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对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的压力。
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本文旨在研究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背景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面积广阔,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区,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草原过度放牧、滥采乱挖等现象日益严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情况(一)政策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主要包括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等措施,并对符合条件的牧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奖励。
此外,还实施了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
(二)实施效果政策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禁牧、休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草原的过度放牧压力,草畜平衡得以实现。
同时,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工程使得部分退化草原得到恢复,提高了草原的生态功能。
此外,经济补助和奖励政策的实施也提高了牧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四、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问题尽管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存在监管不严的情况;部分牧民对政策了解不足,参与度不高;此外,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资金分配不均等问题。
(二)原因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到位,部分牧民对政策不了解;二是监管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执行力度不够;三是资金分配不够科学合理,导致部分地区政策实施困难。
五、建议与对策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一)加强政策宣传与教育政府应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向牧民宣传政策内容和意义,提高牧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总方案
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总方案一、前言草原生态保护是中央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的事项,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到2013年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生态保护法》,不断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然而,草原生态环境严峻,自然灾害频发,草原生态保护面临巨大的挑战。
因此,加强草原生态保护,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是指通过给予草原生态保护的单位或个人奖励或补助,鼓励其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达到促进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应当以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为主要方式,同时结合行政措施和法律制度,构建科学、合理、动态的草原管理机制。
三、制定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实施总方案为进一步规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提高补助奖励效果,应当制定完善的政策实施总方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补助对象主要包括草原生态保护相关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农民、牧民等,补助标准则应当根据补助对象的不同情况进行细分,例如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草原面积、草原覆盖率、草原生态保护成效等指标进行补助。
(二)设定补助资金来源和管理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需要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应当从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其他渠道筹措专项资金,具体的筹措方式和比例应当由中央统一规定。
同时,也应当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资金使用情况公开透明,用于真正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三)加强政策宣传和推广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应当有明确的政策宣传和推广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意义和作用,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到草原生态保护工作中来。
(四)建立督实机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应当建立健全的督实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和补助奖励效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防止工作中出现偏差和变形。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方案
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方案一、政策背景。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态保护和恢复亟待解决。
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我国制定了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方案。
二、政策目标。
1.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2.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激励草原地区的农牧民参与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增强草原生态保护的主体责任意识。
三、政策内容。
1.建立草原补奖资金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草原生态保护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奖支持。
2.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草原生态保护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3.强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问题。
4.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草原生态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度。
四、政策保障。
1.建立健全的草原补奖政策实施机制,明确补奖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规定。
2.加强对草原补奖项目的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估,确保补奖资金的有效使用和绩效达标。
3.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对取得显著成效的草原生态保护项目给予更高的补奖资金支持。
五、政策效果。
通过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将有效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推动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草原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政策展望。
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将为我国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希望广大农牧民朋友积极参与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
七、结语。
草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草原生态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的家园一定会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内蒙古农牧业厅、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
内蒙古农牧业厅、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法规类别】草原管理【发文字号】内农牧草发[2014]173号【发布部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发布日期】2014.07.04【实施日期】2014.07.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内蒙古农牧业厅、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内农牧草发[2014]173号)各盟(市)农牧业局、财政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各项政策,在我区全面落实以来,全区各级农牧和财政部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全力以赴,各项政策落实工作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促进草原生态恢复、牧民持续增收和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是草原补奖政策全面落实的第四年,是全面总结草原补奖政策经验与成效,谋划下一期草原补奖政策落实,不断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关键年。
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42号)文件要求,紧紧围绕2014年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就深入推进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各项政策落实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快任务落实按时足额兑现补奖资金各盟市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盟市”的总体要求和任务落实、补助发放、服务指导、监督管理、建档立卡“五到户”的工作原则,切实把各年度任务资金落实到草场牧户。
补奖资金不得长期滞留各级财政,要将任务资金落实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扎实开展绩效评价,深化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奖励资金安排挂钩的机制。
任务资金落实情况较差的地区,不得安排奖励资金,并在适当范围给予通报。
严格补奖资金专账管理,严禁自行跨科目调剂或挪作他用。
年度结余资金要及时上报自治区财政和农牧部门。
资金通过“一卡通”发放的,要注明资金项目名称,强化农牧民对草原补奖政策的认知。
202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
2023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____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一、前言草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加强对草原的生态保护力度,提高草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____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
二、管理目标本管理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支持和补助,通过资金的合理利用,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高草原生物多样性,保障牧民利益,推动草原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范围本管理方案适用于我国所有草原地区,主要包括天然草原、人工草地、草原生态保护区等。
四、资金来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财政的拨款。
其中,中央财政的拨款占总额的70%,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占总额的30%。
资金将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再由各地政府统一安排和管理。
五、资金分配1. 资金分配原则资金分配原则包括公平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和差别化奖补原则。
(1)公平原则:按照地区草原面积、生态保护难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各地获得资金的比例。
重点支持草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
(2)效益优先原则:资金将优先用于那些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提升草原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项目。
(3)差别化奖补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保护成效,对工作突出的地方给予奖补,以激励各地积极开展草原生态保护工作。
2. 资金分配程序(1)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申请,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别进行审核。
(2)审核通过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将符合资格的申请进行资金分配。
(3)各地政府按照资金分配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项目。
3. 资金使用范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1)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包括草原水土保持、草原植被恢复和改良、草原退化地的恢复等,以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保护和恢复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草地栖息地、加强物种保护管理等。
2024年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总结
2024年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草原生态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恢复,____年,在国家推动下,我单位启动了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工作,旨在通过设立补助奖励机制来激励草原管理单位和草原经营者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二、工作内容1.机制设计从____年开始,我们对新一期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行了全面的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奖励对象确定为草原管理单位和草原经营者,从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生态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奖励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相应的补助奖励。
2.奖励评估为了客观、科学地评估草原管理单位和草原经营者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我们采取了多种评估指标和方法。
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统计分析、生态监测等手段,对草原的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结合社会经济指标,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给出了相应的评估结果。
3.补助奖励根据评估结果,我们制定了奖励标准和补助金额。
对于生态保护效果好、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草原管理单位和草原经营者,给予较高的补助金额;对于生态保护效果一般的,给予适度的补助金额;对于生态保护效果不好的,给予相对较低的补助金额。
同时,我们还设立了额外的奖励机制,对于在草原生态保护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和奖励。
三、工作效果1.提高了草原生态效益通过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草原管理单位和草原经营者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加强了对草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草原的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得到有效保持,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恢复和增加,草原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2.增加了草原管理的主动性通过补助奖励机制,草原管理单位和草原经营者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他们通过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加强草原的生态保护工作,有效地改善了草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同时,奖励机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工作成果的平台,激励他们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
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草原生态补助奖励办法,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我区天然草原占国土总面积的47.2%,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屏障,也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年5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天然草原全面禁牧封育,并不断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快实施退耕还林(草)、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等重点工程,大力推动牲畜养殖由自由放牧向舍饲圈养转变,天然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明显恢复,以舍饲和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的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互促双赢”的新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全境禁牧封育、山川互济、农牧互补,构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现代畜牧业良性互促长效机制,推动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禁牧封育不动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禁牧封育的各项政策措施,严格落实禁牧各项规定,加快推进退牧还草、草原围栏等重点工程,加快恢复草原植被,巩固和提高草原生态功能。
2.坚持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草原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管理、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坚持责权利和管建用相统一。
草原承包经营者在享受补助政策的同时,必须切实履行对草原保护、管理、建设的责任与义务。
4.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与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相结合。
对补助的对象、规模、资金等实行“三公开”,建立健全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机制,切实落实和维护好广大农牧民利益。
5.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相协调。
把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促进牧区畜牧业平稳较快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构建“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的长效机制。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一、前言草原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
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维护草原可持续发展,政府设立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
本管理方案旨在规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的管理,确保补助金的有效利用和正当使用,推动草原生态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补助金管理的原则1.公平、公正原则:补助金的发放要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单位或个人。
2.科学、合理原则:补助金的发放要根据草原生态保护的需要和工作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补助标准。
3.规范、透明原则:补助金的管理要规范、透明,确保监督和公众的知情权。
4.绩效导向原则:补助金的发放要与草原生态保护业绩挂钩,激发草原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补助金管理的内容1.补助标准的确定(1)补助标准的制定要参考草原生态保护的工作需要和资金状况,综合考虑草原类型、面积、生态保护成效、草原管理主体的经济状况等因素。
(2)建立补助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进行适度调整。
(3)鼓励行业和地方政府自行设定更为严格的补助标准,以进一步激发草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2.补助申请和审批程序(1)草原管理主体可以向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提交补助申请,提供相关资料和证明。
(2)相关部门要对补助申请进行审核,确保申请符合规定条件和合法要求。
(3)对符合条件的补助申请,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并及时发放补助金。
3.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1)补助资金要在专户存放,专款专用,确保补助资金不受侵占和挪用。
(2)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报告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3)严禁将补助资金用于违法违纪行为,一经查实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1)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对草原生态保护的成效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对草原管理主体给予相应的奖励或处罚。
(3)鼓励草原管理主体在生态保护上有创新和突破,对具有典型经验和示范效应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额外激励。
202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
202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____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第一章总则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保障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草原生态保护补助金管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第二章补助范围与对象第一条补助范围:(一)草原生态保护项目。
(二)草原生态改善项目。
第二条补助对象:(一)直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和改善项目的企事业单位、农牧民合作社、农牧民家庭,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和个人。
第三章补助内容与标准第一条补助内容:(一)生态保护项目补助:对直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项目的单位或个人,按照项目实际支出给予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助。
(二)生态改善项目补助:对直接实施草原生态改善项目的单位或个人,按照项目实际支出给予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助。
第二条补助标准:(一)生态保护项目补助标准根据具体项目的规模、难度、效果等因素确定。
(二)生态改善项目补助标准根据具体项目的实施难度、技术要求、效果等因素确定。
第四章补助申请与审核流程第一条补助申请:(一)申请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相关部门递交书面申请,包括项目名称、申请补助的理由、预算、实施计划等相关资料。
(二)申请人应提供真实、准确的申请资料,确保申请的项目符合相关要求和标准。
第二条补助审核流程:(一)补助项目的审核由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根据补助申请材料进行评估和审核。
(二)审核包括初审和终审,初审由相关部门负责,终审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三)补助审核结果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申请人通知。
第五章资金管理与监督第一条资金来源:(一)补助资金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拨付。
(二)补助资金可以通过财政拨款、政府投资和社会捐赠等途径筹集。
第二条资金管理:(一)补助资金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预算、审计、监督和使用。
(二)接受补助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约定的规则使用补助资金,确保资金用于合法用途,并按时报送相关支出、使用和效果等信息。
第三条资金监督:(一)补助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将接受政府监督,相关部门有权对接受补助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查和监察。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草原地区之一,其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备受关注。
为了促进内蒙古草原生态的保护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将分步骤阐述该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一步:规定了补助对象。
该政策针对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深度贫困县、贫困县、极度贫困县,以及其他生态环境薄弱区。
这些地区通常是草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需要政府加强支持与保护。
该政策还针对的是生态保护志愿者组织、优秀生态保护人才等。
第二步:给予补助范围。
该政策给予的补助范围包括: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植被恢复和重建,水土保持和防风治沙,畜牧业和农业生态化,生态旅游和生态扶贫等。
政策鼓励在生态保护工作前沿、重点区域、水源涵养区等地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
第三步:制定补助标准。
为了促进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政策为补助对象制定了补助标准。
补助标准根据补助对象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档次。
其中,对于深度贫困县、极度贫困县和其他生态环境薄弱区的,标准为每公顷每年100元;对于优秀生态保护人才的,标准为每个人每年不超过1万元;对于生态旅游和生态扶贫项目的,标准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确定。
此外,政策还对生态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予以奖励。
第四步:建立奖惩机制。
为了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政策对未按规定要求完成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实施了一定的惩罚。
同时,政策还对在生态保护以及相关志愿服务领域做出具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了奖励,以此形成奖励机制。
该机制旨在激励更多的人关注草原生态环境,从而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和恢复。
总的来说,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政策,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希望这一政策能够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内蒙古。
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辽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
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辽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通辽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26•【字号】通政发〔2022〕162号•【施行日期】2022.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通辽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各旗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有关企事业单位:为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将《通辽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22年12月26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收入管理第三章支出管理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附则通辽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提升我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建设水平,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等公益资金参与我市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和项目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来源主要是援助单位自愿提供的专项用于通辽市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建设的定向捐赠资金。
第三条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项目推进中心(以下简称推进中心)作为受赠主体,负责援助资金接收和项目管理。
第二章收入管理第四条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实行以收定支、专款专用方式管理。
援助资金收入全额汇入推进中心专户,建立专账核算。
审计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第五条推进中心接收援助资金时,应向援助者出具“援助资金接收函”,并开具相应捐赠票据。
第六条推进中心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援助资金台账,全面、准确登记捐款对象和数额。
第三章支出管理第七条援助资金使用原则及范围:(一)先收后支、以收定支的原则。
(二)充分尊重援助者意愿,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
(三)援助资金专项用于市政府确定的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主要有:林草嘉年华、森林公园提升改造、智慧林草、公益造林、农田水利、矿山治理等项目,弥补生态建设项目政府投入不足、质量提升、增量扩规及后期维护管理等。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内蒙古自治区(以下简称“内蒙古”)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内蒙古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还与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些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内蒙古作为我国最大的草原区,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然而,由于长期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保护和恢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我国生态环境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内容及实施为了保护和恢复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补助奖励政策。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生态移民、草原生态修复等措施,并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和奖励。
政策的实施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通过与当地农牧民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四、政策实施效果分析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措施有效减少了草原压力,促进了草场的恢复和再生。
生态移民政策使部分农牧民转移就业,减轻了草原的人口压力。
此外,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草原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地区存在资金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一些农牧民对政策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积极参与保护草原生态的意识。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针对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1]54号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11〕54号2011年5月23日)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134亿元,主要用于草原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助和牧户生产性补助等。
这是继退牧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之后,国家做出的又一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广大农牧民期盼已久的普惠工程,标志着草原保护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内蒙古草原基本状况(一)天然草原现状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总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最新普查草原面积11.38亿亩。
33个牧业旗县和21个半农半牧业旗县拥有天然草原面积10.87亿亩,约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95.4%。
自东向西依次分布着温性草甸草原、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类5大地带性植被;还隐域分布着山地草甸类、低平地草甸类和沼泽类3类非地带性植被。
我区草原产草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规律明显,各类草场平均单产在191至23公斤/亩之间,载畜能力每个羊单位在7至106亩之间。
草原补奖实施方案
草原补奖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制定并实施草原补奖方案势在必行。
本文将就草原补奖实施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草原补奖实施方案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方案中,应充分考虑草原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补奖政策,明确补奖的对象和范围,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草原补奖实施方案的重点是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通过加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投入,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
在实施方案中,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草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确保草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另外,草原补奖实施方案还需要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建立健全的草原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对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在实施方案中,应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最后,草原补奖实施方案的有效性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目标。
因此,在实施方案中,应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草原补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制定补奖政策,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才能有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希望通过本文对草原补奖实施方案的详细阐述,能够引起全社会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推动草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2011年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先
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2011年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
奖工作先进地区的决定
【法规类别】草原资源
【发布部门】通辽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3.03
【实施日期】2012.03.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通辽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奖励2011年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先进地区的决定
2011年,为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全市上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出色完成了补助资金发放工作。
全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任务4494.05万亩,发放奖补资金37095万元,使98个苏木镇(场)、1498个嘎查村(分场)、36.27万户农牧民受益。
为了表彰先进,充分调动各旗县市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工作的积极性,市政府决定,对2011年度落
1 /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辽市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通辽市草原现状(一)天然草原现状。
全市草原面积5129万亩。
草地类型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低地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泽等5大类。
天然草地植物有110科、446属、1169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578种。
天然草地亩年产干草50公斤,打草场年产草140—200公斤,年可利用牧草贮量约为20亿公斤。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较快增长,人为干扰,以及投入不足等原因,草原“三化”(沙化、退化、盐渍化)严重。
上世纪80年代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占草原面积的52.8%,到本世纪初草原“三化”发展到4217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2.22%,其中退化草原1993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2.6%,沙化草地1818.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38.8%,盐渍化草原404.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8.6%。
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植被衰退,地表裸露,沙暴肆虐,灾害频繁发生,草原资源的优势明显减弱。
(二)草原保护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 取得的成效。
在落实草原保护制度工作方面,一是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全市落实草原“双权一制”面积4678万亩,依法流转草牧场119.7万亩。
二是禁牧休牧制度。
全市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区、主干道两侧区、退耕退牧区等5个区域全面实行了常年围封禁牧,建立无畜区,其余区域草原全部实行了季节性休牧。
全市每年禁牧面积2242万亩。
三是开展了基本草原划定工作。
目前3个牧业旗和1个半农半牧业旗划定基本草原3060万亩,为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草原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市草原建设总规模累计达到5341.2万亩,平均每年的建设规模约为1068.2万亩。
多年生优质牧草累计建设面积559.8万亩;青贮饲料作物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05.4万亩,年均种植面积为221万亩;草场改良累计完成946万亩;现有草地围栏总面积3110万亩;打草机械及青贮和秸秆加工机械共有2.8万台(套);建各类永久性窖池26.1万座,容量达785.6万立方米。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均草牧场面积少,草原退化严重。
全市有天然草原面积5129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4682万亩,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7.4%。
我市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全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牧民中蒙古族占98%。
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到200亩,半农半牧区人均占有草牧场不足30亩。
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下,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
二是草畜矛盾突出。
由于连年干旱,草牧场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产草量大幅度下降,载畜能力降低。
虽然我市秸秆资源丰富,但由于设施、设备、技术、观念等原因,利用方式粗放。
2010年,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88.4万头、羊存栏887.2万只。
由于饲草料严重短缺,使相当一部分牲畜在冬春两季处于半饥饿状态,大部分牲畜膘情差,母畜不发情,繁殖成活率低,牲畜应有的生产性能不能有效发挥,造成草原畜牧业质量和效益低下。
三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面积小,且无水源保障,生产水平低。
饲草料加工机械配备率低,加工能力不强,农区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利用率不高。
牲畜棚圈、窖池、水源井等数量少,建设标准不高,抗灾能力仍然比较弱。
四是依法保护难,人为破坏严重。
在草原执法过程中,各级草原监理队伍能力薄弱,执法经费短缺。
干部群众法律意识、生态保护观念差,乱采乱挖、违法征占用、开垦草原等违法活动不断出现。
五是牧民就业渠道窄,收入积累缓慢,草原压力大。
我市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半牧区,由于语言、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牧民转移就业难度较大,收入主要来源于草原畜牧业,但由于牧业生产成本较高,牧民依靠畜牧业增收乏力。
导致了草原生产压力增大,超载运行。
(三)草原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是草原生态环境功能不可代替。
草原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减排以及旅游等方面的多种生态功能,草原的生态功能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其他任何生态系统不可代替的。
通辽市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草原面积5129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7.4%。
但由于自然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交叉影响,全市82.22%的天然草原已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和盐碱化,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现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二是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我市牧民10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2%。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牧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出售畜产品,由于受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今后一个时期内草原畜牧业仍然是牧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他们的生产、生活、文化与草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三是草原是重要的畜产品基地。
通辽市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畜牧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也是现代和今后的绿色优势产业。
2010年,全市畜牧业增加值74.3亿元;牧业年度全市牲畜存栏1532.4万头只,其中牛188.4万头、羊887.2万只;出栏牲畜880万头只,其中牛74万头、羊445万只;肉类、奶类总产量分别为53万吨、56万吨,毛绒产量1.24万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自草原的绿色食品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作为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对畜牧业的影响至关重要。
四是草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
草原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的三大碳库。
草原作为我市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占据着特殊的生态地理位置,对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健康的草原生态系统可起到维持大气化学平衡与稳定,抑制温室效应的作用。
加大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就能发挥草原的具大碳汇功能,对维护大气平衡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五是加强草原保护建设是加快地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草原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沙两区,这些地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重点和难点。
草原畜牧业是草原地区的优势产业,加快地区发展必须发挥产业优势,做大做强草原畜牧业,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合理利用草原资源,对于促进扶贫开发、巩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及原则(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草原生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的趋势,强化草原生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按照“四保一完善”,即保生态、保收入、保稳定、保供给、完善相关制度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发挥牧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为核心,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坚持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方向,逐步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的双赢目标。
(二)具体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禁牧面积达到4000万亩,草畜平衡面积达到1100万亩,优质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到300万亩,青贮饲料地500万亩,饲草料总储备能力达到181亿公斤以上。
草原植被逐步恢复,草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牧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590元。
(三)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的原则。
按照草场退化程度和草场承载能力,科学规划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设计不同的禁牧模式和草畜平衡模式,供牧民自主选择。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共赢的原则。
以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宗旨,改善牧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格局,大力发展家庭牧场和牧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绿色、特色、集约化、标准化的高效畜牧业,拓展牧民增收渠道。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牧民为主体的原则。
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广泛宣传、充分动员,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向上形成合力,并充分发挥牧民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调动牧民保护家园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使牧民明确既是受益主体也是保护草原的责任主体。
四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充分考虑各地区草原生产力水平的差距,牧民收入水平,按照实际载畜能力合理制定补助标准,确保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在禁牧和减畜的情况下,年平均收入水平不降低。
五是坚持依法管理,落实保护和治理责任的原则。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草原监督管理工作。
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行为的同时,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
六是坚持依靠科技、突出创新,高标准、严要求,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的原则。
要开展人工饲草料地建设、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等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
加大优良牧草高产栽培、舍饲圈养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通过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
(四)基本要求。
一是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草原生态的现状、自然环境的好坏、草原的载畜能力及再生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
二是为保证补奖机制落实的公平合理,按自治区确定的标准亩系数分配各旗县市区的补奖任务及资金。
全市禁牧区标准亩系数为1,草畜平衡区标准亩系数为1.54。
三是从2011年起,尚未到期的退牧还草工程区以及自治区实施的阶段性禁牧区全部转入补奖机制区,并统一按照标准亩进行补助。
四是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减畜的重点为山羊。
近几年已实行禁牧的旗县市区禁牧区不能自然放牧,要全部舍饲圈养;未实施禁牧的地区要按照4 : 3 : 3的比例分3年完成;草畜平衡区超载放牧的牲畜全部减掉。
五是实行牧民管护员制度,牧民管护员的工资由自治区和旗县市区按比例分别承担。
六是享受牧业综合生产资料补助的牧户,以从事草原畜牧业,拥有牧业户籍的牧民,以二轮草场承包时的户数为基准,同时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进行确定。
七是已经依法流转的草原其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仍然归原承包人,流转的草原在禁牧区域坚决禁牧,在草畜平衡区域要严格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八是坚持“五到户”,即任务落实到户、补助发放到户、服务指导到户、监督管理到户、建档立卡到户。
九是补奖资金的发放实行村级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
并采用“一卡通”直接发放到户或联户。
十是禁牧区严禁雇工在草原上放牧,严禁非牧人员占用草场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
十一是人工草地必须在现有耕地或退耕地上建设,严禁以建设人工草地和饲料地建设为由开垦草原。
十二是加快畜种改良步伐,提高个体生产性能,有效弥补减畜损失。